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作為為漢代人們用來辟邪厭勝的流行飾品,統(tǒng)稱為辟邪三寶。 古人云:“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辟、邪都是為不正派,不正當之意。后來,“辟邪”的含義逐漸演變?yōu)轵尦八睢?br> 漢朝在文化、信仰方面繼承了楚國的許多文化,尤其是繼承了楚人的信鬼好巫。在這種文化影響下,被稱為驅邪避疫玉器三件寶的剛卯(嚴卯)、司南佩、翁仲,皆應運而生,成為漢代貴族中十分流行的佩飾。 天津博物館藏 漢玉剛卯、嚴卯 臺北故宮藏漢代司南佩 漢玉翁仲從左至右:南京博物院館藏;《中國玉器全集》圖片;臺北故宮館藏。 剛卯和嚴卯最早見于《漢書·禮儀志》、《漢書·王莽傳》及《后漢書·輿服志》上,得名于開首銘文:“正月剛卯”、“疾日嚴卯”。在《后漢書·輿服志》中將剛卯和嚴卯稱作“雙印”。印為執(zhí)政所持信也,又可被稱為“璽”。則有前人認為剛卯嚴卯只是“璽印”的一種形式,且先秦以來,男子一直都有佩印的習俗。 東漢 玉剛卯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剛卯與玉嚴卯最早出現在西漢晚期,兩者形制相同,四面長方形體,四面器表刻壓勝之文,每面兩行,用以驅邪;兩者的區(qū)別在于所刻文字不同、字數不同,剛卯三十四字,嚴卯三十二字。上下端有貫通的天地孔,可穿線佩戴。 東漢 玉雙卯 亳州市博物館藏 漢雙卯復原圖 剛卯的銘文為: “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p> 白話文大意:【正月中所制作的剛卯已經完成,具有威靈的殳書覆蓋東西南北四方、貫通春夏季秋冬四季、掌管金木水火土五行;四神各當其職,四季天地時順。炎帝向火神祝融發(fā)號令,讓其馴教夔與龍兩神獸。當馴教夔龍保護我后,眾多的厲鬼疫病鬼魅沒有可以戰(zhàn)勝我的了】 漢 玉剛卯 上海博物館藏 嚴卯的銘文為: “疾日嚴卯,帝令夔化。順爾固伏,化茲靈殳。 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剛癉,莫我敢當?!?/p> 白話文大意:【在子卯之日佩戴嚴卯來剛尅不吉之事,(這是因為)炎帝下令(祝融)馴教了夔獸。夔龍順從人,并長久侍奉人,并化作嚴卯上具有神威的殳書。剛嚴卯如書寫文字的方與觚一樣,為方柱型(書寫字數小于百字的工具為方、大于百字為策)。(有了剛嚴卯辟邪)眾多的厲鬼疫病鬼魅沒有可以戰(zhàn)勝我的了】 漢 玉嚴卯 故宮博物院藏 綜上所述,可推知剛嚴卯的作用: 其一,為辟除邪靈,去除疫病,強身健體以求長壽。 其二,作為門戶裝飾的剛卯和嚴卯可鎮(zhèn)宅,驅除寒氣,使院內植物茂盛,家人平安的作用。 其三,為劉姓(漢代)朝代強大的吉祥圣物。如《漢書王莽傳曰》‘劉’之為字‘卯、金、刀’也,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這也是王莽篡漢后,怕漢代復辟,故一度嚴令禁止人們佩戴剛卯和嚴卯的主要原因。 迨至東漢,劉姓重掌天下,剛卯的佩用,不僅在民間得到恢復,而且還進一步發(fā)展為國家的輿服制度,作出了嚴格的等級限定(“乘輿、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學弟子皆以象牙?!薄逗鬂h書輿服志》)。 天津博物館藏 漢玉剛嚴卯 考古出土的漢代剛卯和嚴,篆書刻文的字體,以細淺草率不規(guī)為特征,不僅來回復筆多,而且有毛道和漏鋒。據研究,系采用高硬度石質尖狀器反復蹭刻所致?!稘h書.王莽傳》“正月剛卯”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剛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這個記載剛好解開了一個困惑——為什么漢代剛卯上的字不是砣出來的?我們知道漢代玉剛卯與玉嚴卯上的字都是用硬物蹭劃而就,看來是因為需要在正月卯日,甚至卯時,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制作,如果使用砣具雕刻是來不及的。 玉剛卯與玉嚴卯上的字體與篆書接近,基本可用辨識篆書的方法認讀,字形線條直來直去,硬朗而少有圓滑轉角,并有減筆與假借的現象,與篆書是有區(qū)別的,應該是先秦八體中的殳書。 玉司南佩是漢代辟邪玉之一,數量不多卻很重要。司南佩形若工字形,扁長方體,分上下兩層,為兩長方柱相連形,橫腰環(huán)一凹槽。頂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地盤,全器光素無紋。在中間凹細處或小勺柄處,有一個橫穿或豎穿的孔,可穿系佩掛。 司南本是我國古代發(fā)明的利用磁場指南性制成的指南儀器,用于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也像瓢或北斗星形,其構造上有勺,下有地盤。無論地盤如何防止,勺如何轉動,最后勺的定向始終指向南方。在漢代占卜之風大盛時,又成為測算兇吉的工具。 司南 人們遂仿司南之形,將實用器轉變?yōu)榕屣椘?,琢成頂部有司南形狀的小玉佩,隨身佩戴,用于辟邪壓勝,為司南佩。從司南佩其主體呈現的獨特的凹缺形外輪廓和佩帶者的角色上,判斷出這可能是后人為達到從良渚玉琮上取得某種宗教意義,而刻意扁化、小化玉琮所得到的衍變形體。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館藏 漢司南配 《簡論“司南”兼及“司南佩”》插圖 司南佩還衍化出一種被稱為“工字佩”的厭勝佩,即去掉司南佩兩端的小勺和地盤,工字佩整體器型偏扁平狀,是平面化了的司南佩,形制比司南佩更加硬朗,工藝也簡單一些,因而有不少實物流傳。 西漢工字佩的串飾。琥珀質,高0.7厘米。工法規(guī)矩,小巧精致?!肮ぁ弊种胁堪技毺帣M向穿孔。揚州博物院藏 另一種在形制上與司南佩相關的厭勝佩是雙勝,“勝”的意義多與西王母有關,為西王母頭上的裝飾。是祥瑞的象征,同時具有辟邪的作用。 西漢 連勝佩 陜西西安理工大西漢壁畫墓M1 青玉“雙勝”佩 南京博物館藏 新莽時期西王母壁畫 厭勝佩中的剛嚴卯、司南佩和翁仲大致只在漢代盛行過,而雙勝佩直到兩晉南朝仍舊延續(xù),并衍生出兩晉時期風行的金勝。 西漢后期較晚階段 金連勝佩 “連勝佩”、“工字佩”、“司南佩”三者之間從外形上看確實有些相似,但仔細對比后它們是存在很大區(qū)別的。如從佩戴使用功能上來看,又基本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用于辟邪厭勝。故其三者都應該屬于厭勝飾。 司南佩在東漢最為流行,其后逐漸衰微,宋以后有仿。宋代司南佩大多有桂花沁、牛毛紋等,包漿較好,器各部刻畫過渡自然。明代的司南佩,刻畫線條較硬,邊緣鋒利,細部碾琢不甚講究,呈工字形或圓柱形,拋光技術較好,玻璃光感很強。清代亦有司南佩,主要特點是器型較大,形制有變化與創(chuàng)新,碾琢精細,拋光講究。古人認為,出門掛司南佩“視為吉祥”。 翁仲是厭勝佩中唯一的人物造型,歷史上確有其人?!睹饕唤y(tǒng)志》載稱:翁仲姓阮,秦時安南人,身長一丈三尺,氣質端勇,異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將。翁仲死后,鑄銅為其像。通過歷史記載,我們知道翁仲是秦代一個大力士,還是一個威嚴勇猛的大將軍,秦始皇曾令翁仲兵守臨洮,威震匈奴,以他的形象作佩飾,有驅除邪魔之意。 翁仲 為了使活著的普通的人也能夠沾翁仲的光來辟邪驅惡,在漢代,經常有玉工將翁仲形象雕琢成小拇指大的玉件(即玉翁仲),將其掛在腰間,以求平安。此后成為民俗傳承了千年。有趣的是,在西漢,雕的是青年形象,而到了東漢以后,則大多為老者了;西漢是武將裝束,東漢則多為文官了。 玉翁仲 漢代高3.1、寬0.8、厚0.4厘米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翁仲之型,造型為半圓雕,著長袍佇立狀,頭頂有長發(fā)髻,臉長,帽子是前低后高,臉上只刻三刀,表示出兩眼一嘴,沒有鼻子,頭下有三角型的胡子。穿孔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為頭至足心,啄一上下通心穿。另外一種是自頭頂向下打孔,到胸腹之間分為兩路,各自由袖口出來。 東漢玉翁仲 五官僅用三條短陰刻線刻劃出來,身上的服飾也以幾道陰刻線表示,感覺像“漢八刀”的雕刻技法,刀法簡練,粗獷有力,腰間有穿孔,可系佩。 玉翁仲在漢代比較流行,是一種使用配飾,用于辟邪。常雕刻為一老者持立狀,老者長須大袍,頭戴平冠有孔穿繩便于佩帶。翁仲在漢代一般雕成。漢翁仲采用漢代風格“漢八刀”的雕琢方法,其色蒼古,面部只琢眼和口,僅用三至五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臉,連眼、口都不刻劃,瞼為長圓形,瞼過于圓的多是后仿的,尤其清代和民國時期有大量仿翁仲。 臺北故宮藏清代仿古翁仲 臺灣故宮出版的《中國古玉圖釋》說:傳世的玉翁仲,形制刀法都是古樸的形態(tài)。明謝塹金玉瑣碎說“翁仲小人,系漢8刀刻成,其色蒼古熟舊,與馬纓勒同功。” 所謂8刀刻,是說它的刀法簡單,只用8刀就刻成一個翁仲。與馬纓勒同功意思是漢代人佩帶勒、剛卯之屬,主要目的是辟邪。佩帶翁仲也是同樣意思。 仲 漢代 高4厘米 現藏于旅順博物館 關于玉翁仲的漢八刀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在清末書畫家李葆恂的著作中有關于“漢八刀”的記述。他在《無益有益齋論畫詩》的一篇小序里記述了一次和朋友賞畫打賭,朋友“因解所佩玉翁仲所謂‘漢八刀’者置幾上”以為質。則知“玉翁仲”是所謂“漢八刀”者。以出土于江蘇揚州東漢劉荊墓、現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玉翁仲”為例,眉眼口身正好雕了八刀,而出土的“玉蟬”中卻未見有八刀的雕法。由這點推測,“漢八刀”是專指“玉翁仲”的雕法,而非是專指“玉蟬”的雕法。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也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漢八刀”是指漢代琢玉一變纖巧繁細的作風,表現出雄渾博大,自然豪放的技法風格,“簡古”、“粗放”“鋒芒有力”。不過不管漢八刀從何而來,它都是我們寶貴的古玉文化精髓。 東漢玉翁仲。白玉質,高4.1厘米,腰部橫向穿孔。南京博物館藏 說起“翁仲”,有一個有趣的小笑話。相傳乾隆年輕時視察貢院,見一考生在墨卷上將“翁仲”錯寫成“仲翁”。他問考生什么是“仲翁”?該考生答道:“二大爺”。乾隆聽罷一笑,便作了一首打油詩贈予該考生。詩曰:“錯把翁仲當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而今不許作林翰,罰去山西為判通?!币睬擅畹匕选肮Ψ颉?、“翰林”、“通判”說反。一時傳為笑談。這位考生是誰?他便是清代名臣——李侍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