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ê律偃缱謮粜?1907—1983),他生于太極世家,對太極拳的精要,能心領神會。1928年,隨父到南京、上海授拳。滬寧杭名師林立,少如二十三歲獨闖上海灘,他一生勤奮,桃李滿園,少如的太極拳識淵博,以理論與實踐的高度駕馭著精湛的拳藝:他不僅能正確地解釋王、武、李三家拳論中每一字的含義,而且能將其精華演練得淋離盡致。是表里俱精,素負盛名的一代名師。)
(姚繼祖http://www.56.com/u58/v_MTYzOTI3NzU.html)
(王小倫http://www.56.com/u96/v_NjY1Mjg4Nzc.html)
(李偉明http://www.56.com/u40/v_NDg0NDUxNzM.html)
劉積順http://v./player.php?id=2511
(王慕吟 http://www.tudou.com/v/R5890-FJtM4/&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阿鄧平面太極拳架1, http://www.tudou.com/v/Ucnor_YqDCU/&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學武氏太極拳后,才知道武禹襄是按啟承轉(zhuǎn)折的作文原則來定型他的武氏太極拳。后來郝為真把啟承轉(zhuǎn)折改成了啟承開闔,啟承開合也挺好。現(xiàn)在流傳的的海派武氏太極拳是經(jīng)郝家三代調(diào)整最后由郝少如定型成架。海派武氏太極拳絕對是眾多太極拳派中的珍品,據(jù)說太極拳五大門派中,練武氏太極拳的最少,這就對了,所謂真理只能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太極拳最初是以拳術面世的,不像現(xiàn)在有人說的太極拳是文化是道。楊露禪和董海川是內(nèi)家拳最高水平的代表,但這兩個人都沒文化,楊露禪綽號揚無敵,如果太極拳真是文化真是道的話,那楊露禪應改號叫楊文化或楊佛道才對。但既然有人說太極拳跟佛道有關,我在練拳幾個月后還真研究起佛道來了,也還真搞明白了一點,研究佛法對學習太極拳還真有好處,都說太極拳難學,但你不妨找一個比太極拳更難懂的學問作參照物,佛法是比太極拳高深很多的,把佛法搞明白了,會覺得太極拳其實是簡單的東西。有人把太極拳和佛法相比,我覺得,這兩樣法根本是不能比的。練太極拳是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但這種境界對修道者來說是很低的,何者為道,道就是以修禪定為核心,能自在于四禪八定的入出,獲大神通,并可隨意愿能轉(zhuǎn)生于三界,即欲界,色界,五色界。修道除修定外也需要持戒,和布施。必須舍棄人間的低級趣味才能得成仙道。在欲界天,天人的壽命要比人類長久很多,仞利天的一天相當?shù)厍蛉祟惖囊话倌?。而色界天的天人的壽命又遠遠高于欲界天。佛法又是不同,佛法認為仙道不能解脫輪回的問題,只有修習佛道才能達到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這最高境界是在三界之外。解釋起來很難,對普通人說,好比跟深海里的生物講喜馬拉雅上的雪。佛法也離不開禪定,除禪定外,還要去掉我執(zhí),就是去掉對自我的執(zhí)著,這東西叫做薩迦耶見,修四念處的目的就是去掉薩迦耶見,嘴巴上講無我是沒用的,這至少要有初禪的定力。佛陀在菩提樹下修安般念,從初禪起,直到四禪。然后證須陀洹果,直至羅漢果。佛陀出生時,凈飯王請他的國師阿私陀隱士為佛陀看相。大仙一看到佛陀就哭了。他成就四禪八定,獲大神通,知過去未來。大仙知道太子將成佛。他認為來世他必定會投生在非想非非想天,因為他的觀念是只有最高的禪那能夠產(chǎn)生果報,沒有其它的選擇。這就是為什么當他見到我們的菩薩悉達多太子時就傷心流淚的緣故。他想到自己不久將死,死后投生非想非非想天,也就見不到悉達多太子成佛,因此感到很傷心。修道學佛可以,成仙成佛就不對了,成仙是可能的,按科學安般守意的定義,達到初禪的境界并可自在出入禪定者既是仙。而成佛需要有已成佛者的親自授計。到目前為止成佛這還只是個位數(shù)。所以目建蓮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贡环Q為七佛偈言。佛法是科學的,按佛陀指導的路線方法,一步一步,最后證阿羅漢果,羅漢果和佛果是同一個層次??茖W安般守意實修方面只講到未到地定,這只是修道的基礎。如真要修習禪定和佛法,可去緬甸帕奧禪林,帕奧禪師——被人認為是當代成就并且仍然住世的阿羅漢之一。這羅漢在傳法中對修定非常重視,在他的弟子當中,知過去未來世的不在少數(shù)。太極拳有傳統(tǒng)太極拳和簡化太極拳,有人用這之間的區(qū)別,認爲中國的禪宗和淨土宗是簡化佛法,我覺得淨土宗和禪宗根本就不是佛法,但可以說是簡易道法。有修就好。真正的佛道是要遠離世俗,聖者甘於貧困與寂寞。到處結(jié)緣的都是假菩薩。佛法和道法都不能促進生産力,因此真心修行的永遠是少數(shù)。大乘佛教是以欺騙的方法來傳播,也難怪他們,如果講真話,就沒人信了。同佛道相比,太極拳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爲太極拳可以改善人的健康。成爲武林高手是一部分人的夢想。安般太極拳法將繼續(xù)講述我在這近兩年的時間裏誤打誤撞悟出的一些東西。阿鄧】<>
【有朋友看我一直宣傳武式太極,發(fā)紙條來問,他那里無法學到武式太極拳,練楊式拳可否?我回答說,練楊式太極拳也是可以的.楊式太極拳,其實是進化的最完美的太極拳. 只是不論哪種拳法,從目前看,都是只有少數(shù)人練出功夫.而且大多數(shù)練出功夫的人,功夫也是熬出來的,到了耄耋之年,做到身心合一,有了一點東西.而其自身的元氣筋骨,已成朽木.我的拳藝,其實還是練楊式太極拳練出來的,只是把武式太極拳的一些身法融于其中.阿鄧】
(2012-11-29 11:18:54)
武式太極拳練的人少,跟武式拳前兩代都是有錢人有關。當年武禹襄把楊露禪介紹到北京教拳,從此開創(chuàng)了楊家三代人教拳謀生的生存方式。武家不同,武家不差錢,武禹襄當年練出神功后的感覺,估計也就是一個富家小孩得了一件特別好玩的玩具的感覺。你要是不太笨,肯花功夫,傳了你也就傳了你了,估計李亦畬就屬于這樣莫名其妙得練神功的。到郝維真更離譜,郝維真是窮人,別說養(yǎng)老師,估計養(yǎng)活自己都夠嗆,也不知道李亦畬老先生看中他什么,反正傳了也就傳了。我羅哩羅嗦講這個往事,是想讓大家思考一下,這樣的傳承方式和楊家的傳承方式有什么區(qū)別?這樣的區(qū)別會導致什么結(jié)果?
武式拳雖然練的人不多,但還是看到有人練出了功夫,前一些日子,師妹把郝少如前輩的弟子劉積順老師的視頻找了出來,放到了她的空間里,看劉老師的拳架視頻,一個感覺:好輕柔??!又看到劉老師弟子王小倫的拳架視頻,兩個字:真棒!但王小倫把劉老師的拳架改掉了,動作難度改大了,這樣其實是有違武式拳讓初學者盡快入門這一初衷的。功夫出來怎么打都行,對于初學者,還是郝少如前輩的架子實用。
吹完別人吹自己。那天練完拳,知道李老師要去泰國,老高、師妹和我免不得和李老師絮叨幾句,什么我們沒人指點啦,我們要退步的啦,沒想到李老師蹦出一句:“你們已經(jīng)學得很快了!真的很快了!”要知道,李老師是屬于很舊式的那種人(也難怪,改革開放三十年,李老師在落后的外國待了19年),要聽到李老師的表揚,應該比登天容易點。
安般太極拳法,安般念、貓步、楊式拳、武式拳、小般若樁,一項武式拳,又已經(jīng)花了我一年多時間了!
新浪網(wǎng)友2012-12-04 09:40:37 [舉報]
博主回復:2012-12-04 13:11:34
http://www./TaiJiQuan/?2247-0-0.html
(選自一路走來http://blog.sina.com.cn/daihao333 )
<按>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其中楊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楊露禪得武式太極祖師資助赴河南陳家溝拜師學藝似乎家喻戶曉,但是演釋出露禪得益溶匯武式太極而創(chuàng)楊式太極拳傳奇故亊,就少人聞知其詳了。以后有機會再敘述吧.現(xiàn)引劉積順先生的故事,為武式太極拳做一初步介紹,以餐武式太極拳的愛好者。
見到劉積順先生,是在1991年河北永年國際太極拳聯(lián)誼會上。白天,除參加會議外,來訪他的徒弟、學生、友人絡繹不絕。我只好與他相約,在離會的前一夭晚上11時以后進行采訪,我們一直談到翌日凌晨2點,他還是神采奕奕,毫無倦色。
劉積順先生29歲開始跟太極名家郝少如先生學武式太極拳,藝成以后,從北到南廣為傳授太極拳藝,也被邀請到國外授拳。武功出眾者大多是從少年時學起,可他近而立之年才起步,卻能大器晚成,成為當今中國一位太極拳名家,他的學拳經(jīng)歷對人們是很有啟發(fā)的。
由懷疑到真信
劉積順出生于上海,日本入侵中國后,由于戰(zhàn)火紛飛,社會動亂,父親把他和母親一起送回廣東老家避亂。他的少年時代就是在廣東省的鄉(xiāng)下渡過的。11歲那年,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蹂晌到了廣東,在鄉(xiāng)下也不安全了,父親又叫他們母子返回上海。以后他便在上海,從小學讀到大學,大學學的是法律系國際法專業(yè)。讀書時,他愛好廣泛,喜歡武術,還跟別人學過拳擊。參加工作后,他見上海有各派太極拳傳播,學太極拳的人很多。當時他對太極拳不太了解,見別人學也想跟著學。經(jīng)朋友介紹,他就向武式太極拳傳人郝少如先生學武式太極拳,此時他29歲。他默默地、很用功地學了一年,老是對太極拳的技擊功能心存懷疑。有一天,他獨自到郝老師家里,聽老師講拳理。長時間憋在心里的話不得不吐。他問郝少如老師:“太極拳能不能用于對打?”郝少如說:“怎么不能打?太極拳既然稱為拳,當然能打?!眲⒎e順又問:“我能不能打打你試試?”郝少如說:“當然可以?!庇捎诤律偃缦壬羌覀鞴Ψ颍鐣系娜穗m都知道他藝業(yè)非同凡響,但很少人見識過他的真功夫。只見郝少如隨便地站著,說:“你打吧?!眲⒎e順心里七上八下的,到底是真打還是假打呢?他決定先試試看。他不用全力,一個直拳向郝少如打去。拳一碰到郝少如,未見人家如何動作,就感到有一股勁傳到自己身上,整個人向后仰面跌出,碰到墻壁上。郝少如從接勁中知道劉積順還未敢放手真打,便說:“你要真打?!眲⒎e順說:“那我可真打了。睜他見郝少如身體肥胖,可能轉(zhuǎn)動不夠靈便,就先做了一個假動作,一閃身,用一個橫勾拳向郝少如肋部擊去,郝少如身不動,當拳觸及他肋部時,只聽到他“哼”了一聲,劉積順感到從郝少如老師的肋部透出一股類似沖擊波的巨大力量來,一下子把他打進了靠墻的八仙桌下,頭和手臂都受了傷。他當時30 出頭,年輕力壯,又有一定的拳腳功夫,竟如此受挫,頓時感到武式太極拳不得了,老師的功夫不得了,太極拳里有很多高超奧妙的東西,原來的疑慮煙消云散,堅定了學太極拳的信心。
郝少如見劉積順有文化,肯用功,善于動腦筋,有悟性,也有意傳他拳藝,收他為衣缽門徒。這樣,劉積順學太極拳的興致越來越濃,每周抽出兩個下午的時間單獨到老師家學拳,學推手,這樣一直堅持了4 年,到1966 年“文革”開始時才中斷了。
“文革”期間,郝少如被冠以“反動學術權(quán)威”的罪名受審查。由于郝少如與太極拳名家顧留馨關系不錯,顧留馨被批斗時,郝少如也被拉作陪斗。當時街道組織對郝少如規(guī)定,如果有人來訪,他必須向街道報告。郝少如對劉積順說:“你目前不宜來找我,因為要報告很麻煩?!眲⒎e順只好聽老師的話,堅持在家自練,但每年還偷偷地去老師家?guī)状?,看望一下老師,每次在老師家半個小時,讓老師給他糾正拳架的不準確之處。
1974 年,由于國家推廣太極拳,太極拳活動逐步開展,郝少如又被請出來到公園教拳,劉積順每周日都到郝少如教拳的地方學拳,練架子,學推手,并兼做老師的助教。凡有需要表演推手的,郝少如都叫劉積順上場,與他一起推手。這時,劉積順的拳藝已得到郝少如的賞識,郝少如也逐步根據(jù)他學習的進度增加了學習內(nèi)容。在郝少如的教導下,劉積順的功夫長進很快。
郝少如過去因家里人患肺病,自己也染上過肺病,但因他長期練拳,身體變好了。1981 年,溫州的太極拳愛好者請郝少如去教拳,因水土不適,加上往返暈船,一度發(fā)低燒。他以為是感冒發(fā)燒,隨便吃了點藥。誰知吃藥只是暫時抑制一下,不久,又燒起來,最后病出于肺部,不治而逝。郝少如去世前,全國第一屆太極拳邀請賽正在浙江紹興舉行,大會邀請他參加,因身體不適,指定劉積順為代表,劉積順成了郝少如的衣缽傳人之一。
廣為授拳
劉積順作為郝少如的傳人參加了一些全國性的太極拳會議并作了表演,嶄露頭角,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一些地方的武式太極拳愛好者紛紛邀請他前去授拳。近10年來,他除在上海授拳外,先后到過浙江、廣東等省和國外傳拳。溫州是武術活動開展得比較活躍的地方,各式太極拳均有人傳授和練習。郝少如生前曾去溫州教過拳。郝少如去世后,劉積順去溫州教拳的次數(shù)和時間最長,教的學生也最多。郝少如在溫州教拳時曾與人表演過推手,由于推手時郝少如的身體好像沒怎樣動,別人就被發(fā)放出去了,一些人認為他的功夫是假的。加上人們對武式太極拳不大了解,認為武式太極拳很硬,架子也不好看。劉積順去溫州教拳時,也碰到過類似問題。他并不急于讓人們接受武式太極拳,起初只教了幾個武式太極拳愛好者,讓人逐漸認識武式太極拳,他教的學生,經(jīng)過幾年的練習后出了功夫,成了有名的太極拳師,在當?shù)赜绊懞艽?。以后他再去溫州教拳,參加學拳的人越來越多。
從1985 年起,他連續(xù)三年南下廣東教拳,在廣東這塊開放地區(qū)教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年元旦,劉積順教拳的那個縣里舉辦武術表演,他被請上臺表演推手,他與學生盤了幾下手,借力發(fā)了一個勁,發(fā)勁時學生不是往前、往后跌倒,而是腳步踉蹌地移動,臺下便有人議論這功夫不是真的。元旦后的一天,他正在講課時來了不少人,其中有些是武術愛好者。有人說,元旦的表演是假的,他們不相信武式太極拳能打人。劉積順見課講不下去了,便說:“武式太極拳能不能用。光嘴巴講沒有用,各位哪個有興趣可以上來試一試。”他話音剛落,就上來了一位身體壯實的小伙子,這小伙子學過南拳,對太極拳也有過接觸。他認為劉積順與學生表演推手的那天,劉積順的學生沒有用力,于是他擺好姿勢,用大力向劉積順推去,劉積順接住他的來勁,稍一轉(zhuǎn)手臂借到對方的力又給了對方一點力,那小伙子雙腳離地,攻勢盡失,勝負立判。對方連聲說:“功夫是真的,功夫是真的廣這小伙子罷手退去,劉積順說:“哪一位還想來試一試,請上來?!比珗黾湃?。經(jīng)過這次試手,當?shù)厝罕妼ξ涫教珮O拳有了新的了解,對劉積順的功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劉積順連著三年到那里教拳,每年一期為3 個月。
劉積順除應邀到外國傳拳外,對一些慕名求教的外國朋友也單獨授藝。英國之江太極拳研究院院長黃濟復先生是英國的太極拳名家,曾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先后學過趙堡、楊式、吳式、孫式太極拳,后又到中國河北省邢臺市學過武式太極拳,經(jīng)友人介紹,知道劉積順是郝少如的傳人,便去信要求向其學武式太極拳,劉積順復信,表示愿意教他拳藝。一次,劉積順去香港省親,黃先生專程到香港學了一個月的拳。通過習練,黃濟復先生感到效果很好,從此就專心練起武式太極拳,同時不斷來信,請劉老師解答他在學拳過程中碰到的各種疑難間題,劉積順均一一給予滿意的答復。現(xiàn)在,黃濟復先生在英國收徒授藝,從學武式太極拳的人不少。
劉積順講學,總是從學者的實際出發(fā),從架子到拳理、拳法都給學生作詳盡的講解,認真進行身教,從不敷衍了事,加上他為人隨和,因此,每到一處授拳,都受到學生的尊重和歡迎。
談拳和推手
劉積順說,練武式太極拳是有一定順序的,每一個練習階段都有不同的關口要攻。 練武式太極拳第一階段是練外形。開始按架式動作一招一式的學,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用意識去支配,擺好架子的外形,做到手腳的“三虛一實”。招式練熟了,再攻身法,武式太極拳有13 個身法,這些身法要求很重要,在練架子時要逐步貫徹這些身法要求。身法關攻下了,在今后練架子和推手就能起到重要作用。身法一關中有一“蓄字訣”, “蓄字訣”是指練拳者的上下肢和軀干的五張弓要形成人體的一張大弓口“蓄字訣”做到了,上一下相隨了,才可以練擎引松放之法。
第二階段是練內(nèi)形,又稱練內(nèi)勁。練外形有了一定體會,打好基礎了,回過頭來問拳架,看自己是不是意氣分得開,這是“開字訣”口“開字訣”的內(nèi)容是每一式的動作要做到氣向下沉,意向上升,氣隨皮肉活動向下沉,意隨骨骼的組合向上升,練拳時感到皮肉和骨骼之間是分開的。意氣分得開后還要繼續(xù)練意氣分得清,這是“清字訣”。它的內(nèi)容是指氣勢的大小、長短、輕重皆可隨意安排,這中間有一個“串字訣”,也就是要節(jié)節(jié)貫串,打架子、推手能表現(xiàn)出意到、氣到、勁到的效果。
武式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意氣分得靈,這是“靈字訣”。到了意氣分得靈階段,全身都是渾然一太極,不論對方挨到自己何處,何處都能起反應,就像拳論所說的”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 “氣遍身軀不稍滯”,到此地步就能隨心所欲了。
對于太極拳推手技擊,筆者曾訪問過國內(nèi)外一些名家,常揣摩他們說法的異同,劉積順談武式太極拳的推手技擊法,筆者感到有不少新鮮的內(nèi)容,能比較完整地體現(xiàn)出武式太極拳的特點。
“擎引松放”這一《撒放密訣》是武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李亦畬的力作,社會上對此訣的解釋眾說紛紜。劉積順認為此訣的四字是一氣貫串的,不是割裂開來使用的。在推手時,要接得住對方的勁,然后朝自己身前引,引時身體要放松,不緊張,放出時要朝一個點。
為了更具體地說明這《撤放密訣》,他叫筆者與他單搭手,讓筆者抓住他的手腕用力。筆者抓住他的手腕外側(cè),并用力一折,即感到有一股力從沾著處打到筆者手上,傳導到身上來;劉積順說:“你剛一用力,我就有一股力透到你身上,可以到你的背,或到你的胸,或到你的腰腿,也可以透到你的內(nèi)臟,到你的頭上。這種意念與動作的配合,一氣呵成,就是‘擎引松放’的實施。施‘擎引松放’之法,一般要打人身體外側(cè),不宜打人內(nèi)臟、頭部,因為那樣會傷人,使受者出現(xiàn)頭暈、胸悶等不適,重者會受內(nèi)傷。”
劉積順認為,要做到“擎引松放”,接好別人的勁是關鍵。在接勁的過程中互相接觸處有一定幅度的轉(zhuǎn)動。這種轉(zhuǎn)動是很微小的變化,沒有這個轉(zhuǎn)動,就無所謂“擎引”了。在轉(zhuǎn)動的當中,吃掉對方的一部分勁,同時也給對方一個勁,這過程中雙方沾在一起,我可以把對方的手臂作為我手臂的延長,通過對方的手臂把勁發(fā)放到自己確定要打的對方的某個身體部位上,對方走化不了,即被我發(fā)放出去。
著名的《打手歌》中有“沾連私隨”的說法,對于這四個字,劉積順解釋說,“沽連粘”三字是指手和身體上部而言的,“隨”是講身體下部?!半S”不是跟隨的“隨”,而是上下相隨的“隨”。上面用勁,先問下面,上面要作安排,自阿要相隨。劉積順對“隨”字的這種解釋與其他式一些一左極拳傳人的解釋有所不同,他說,不能說別人不對,也許別家太極拳有自己的練功要求,跟武式太極拳的要求不一樣。
武式太極拳拳論中有“無中生有”的說法,劉積順對這一技法進行了解釋。無中生有的做法是行拳、推手時,一些部位的骨頭向前進,肌肉往后拉。比如,我的肋部一側(cè)受到一個自上向下的力,受力處的肌肉是向下走的,而骨頭是微向上的,骨頭在受到對方的壓力后不向下走,骨骼之間的組織更趨嚴密緊湊,能抵抗對方加在我身上的力量,這里有向上的意思。此時,加上腰腿的作用,轉(zhuǎn)動一點點就能進行發(fā)放。這種無中生有的方法,能使勁迅速集中到一點,接勁,化發(fā),這種練習和使用方法是武式太極拳獨具的特點。
著名的《十三勢歌》有一句七言:“意氣君來骨肉臣”,這是一句很費解的古句。對此句,劉積順的解釋是:“意氣、君臣、骨肉是三組不同的概念,骨肉代表意氣,其中骨代表意,皮肉代表氣,它們的關系是君臣之間的關系。君臣是不能分離的,分離了就辦不成事。骨與肉也不能分離,分離了也成不了事,必須兩者結(jié)合成有主次的、君臣之間的關系。這兩者一結(jié)合,就會各自產(chǎn)生不同的作用。對于這些抽象又深奧的理論間題,劉積順除口述外,還叫筆者一一在他身上試探,由他一一從身上表現(xiàn)出來,使這些抽象的東西變?yōu)榫唧w地、摸得到的、不是玄乎的東西。”
“敷蓋對吞”四法是武式太極拳的家傳秘法,劉積順說,郝少如老師就具有這種功夫,這四法全部是講氣勢的.一搭上手就讓人動彈不得。他與郝少如老師推手,郝老師一用此法,任他怎么打也打不進去。他說自己目前的功夫還達不到這個地步。 對于當前太極拳界開展的推手比賽,他認為,規(guī)則和裁判是竟賽的兩個重要因素,竟賽的規(guī)則必須有利于讓選手發(fā)揮太極拳的技擊特長,而不是束縛這種特長。過去一些規(guī)則有的不利于太極拳技擊特長的發(fā)揮,要從實際出發(fā)使其逐漸完善。裁判必須懂得太極拳,打分應有根據(jù),不能含糊其辭。曾有過這種情況,裁判打分后,運動員對得分有異議,向裁判詢問,裁判卻拒絕回答,或回答得模棱兩可,這樣不能讓運動員口服心服,不利于提高運動員的競賽水平。他認為,太極拳推手賽是一項競技運動,應以運動員在比賽現(xiàn)場發(fā)揮的水平為依據(jù),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判,不要摻雜政治因素或憑主觀好惡臆斷,更不能先排好了名次才比賽。過去曾有過此風,但此風不可長。如果摻雜了非競賽因素,不但國內(nèi)有關的人有意見,而且國外的同行也有看法。
最后,劉積順說,古典拳論講:“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qū)使?!本毺珮O拳的人必須認真領會和貫徹這四句話,否則練來練去也達不到應有的水平。
延伸閱讀:http://baike./index.php?doc-view-519.html
(方剛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zkzys)
我是2002年開始同劉積順老師學習武式(郝家)太極拳,太極拳造詣不高,理論方面就更加膚淺,這里只談談自己學拳的領悟和感受。太極拳自從老祖宗創(chuàng)拳以來,一直被很多人所喜歡,展示出中華文化的無限魅力。那么什么是太極拳哪?太極就是陰陽,拳就是技擊術,簡而言之,太極拳就是一種講陰陽的技擊術。一位武學前輩說的好,拳就是后學。什么是后學,后學就是我們后天學來的,不是我們天生就有的。我們必須改變先天的習慣,將后來學習掌握的動作通過長時期的訓練變成自己后天的習慣,這就叫功夫上身。
要練好太極拳首先要有好專研的性格,劉積順老師一輩子就只打郝家太極拳。人有各種各樣的性格,兄弟姐妹性格都不同,所以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運動來滿足不同興趣和不同性格人的需要。有很多人喜歡足球可以和很多朋友一起玩,有些人喜歡長跑不需要伙伴自己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大家都知道喜歡足球的人很多,而喜歡太極拳的人很少,這說明平均說來太極拳只適應很小一部分人。反過來說就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性格適合打太極拳。太極拳是武術當中的一門高級拳術,需要有非常專一性格,沒有十年出不來功夫。除此之外要學好太極拳我們還要注意下面三個方面:一,態(tài)度;二,方法;三,修養(yǎng)。
有關態(tài)度
我們必須有端正態(tài)度,這樣才能學好太極拳。一,要真正熱愛,這樣才有動力去學習。當我們對太極拳有了近一步了解,就會發(fā)現(xiàn)太極拳的眾多好處,從而形成了自覺地練習習慣。二,要堅持,沒有一個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不會出功夫的,切莫淺嘗輒止。學習太極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日積月累,堅持數(shù)年和數(shù)十年才能掌握。現(xiàn)在的社會,人們?nèi)粘I罟ぷ鲏毫艽螅≡瓿娠L,沒有扎實的作風,頑強的毅力,鍥而不舍的精神,確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三,要尊重和相信老師。既然功夫是后學,那一定是有駁于常理。比如太極拳里有句話“用意不用力?!?在功夫沒有上身的時候,用意不用力的效果是顯現(xiàn)不出來的。很多人持懷疑的態(tài)度來學拳,那怎么能學好?四,要肯下功夫。不重新脫胎換骨是不可能學到的。有人聲稱打太極拳多少年,但是走路的姿勢沒有顯現(xiàn)出來,他們不知道打拳是一個樣平時走路是另一個樣說明功夫還沒有上身。還有很多人埋怨老師保守不教真東西,其實是他們沒有苦練掌握基本功,如何讓老師教高級的東西?五,不能片面的學習,鉆牛角尖。有些人學到一點東西,就認為找到了法寶,在上面花大量時間而出不來。其不知對錯是相對的,低層次上對的東西高層次上可能就是錯的。另外,每次老師講的方法都有當時的特定環(huán)境,千萬不要只記住了方法而忽略了環(huán)境。這樣肯定會出差錯,因為,環(huán)境一變同樣的方法就不管用了。
有關方法
學好太極拳我們必須要遵循正確的練習方法。方法非常重要,方法不對再努力也沒有用。太極拳是一門身體藝術,沒有口傳身授是不可能學到,你再聰明也沒有用,因為這是很多代人的畢生心血通過實踐檢驗過來的東西。舉個例子,有人的勁很硬很冷,有人的勁很輕很靈。讓一個打硬冷勁的人很快學會打出輕靈勁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原因是不同的勁來自于不同的訓練方法,要想換勁就要重頭練起。常言說得好“改拳容易換勁難?!?/span> 所以說,練習的方法很重要。如何練習有講究,練習的時候心里想什么更有講究。很多人不知道練習的時候心里要想東西。不同的想法練出來的效果不同,不告訴你正確的心法練十年也沒用。當然,如果有時間,自己可以一點一點地試,那你要花上所有太極拳前輩們所花的時間。
上面的例子還說明一點,就是偷拳學到武藝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看到外表動作,但是不可能知道練拳人心里是怎么想的。這個必須要口傳身授,所以說我們要尊敬老師,太極拳不僅僅是那一招一式靠自己聰明讀幾本書看看錄像帶就可以學會的。
有關修養(yǎng)
修養(yǎng)看起來同學習太極拳沒有關系,實際上修養(yǎng)好是掌握太極拳高級層次的關鍵。很多人學到了一個層次就長期在那里徘徊不前,上不去了。其根本原因是綜合修養(yǎng)不夠,限制了他們的眼界和繼續(xù)進步的空間。我們一定要多學習,不斷地開闊自己的視野。郝少如師爺說過太極拳是一門藝術。既然是藝術,那就是藝無止境。將太極拳看成藝術后,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么修養(yǎng)非常重要了,這方面學過書法繪畫的人一定會觸類旁通。
大家知道很多根本沒入門的熱心人在教太極拳,我想這些人真的是以為他們已經(jīng)完全學會了太極拳,他們想象不出來還有什么其它東西需要學習,也沒有遇到過高水平的太極拳老師指導,他們的眼界和經(jīng)歷限制了他們的進步。比方說,兩個年輕的學生來學習太極拳,學生甲小時候?qū)W過小提琴,比賽獲得過冠軍。學生乙沒有掌握過一門特殊藝術技能的經(jīng)歷。當他們的太極拳達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告訴他們還有很多東西學習,學生甲會比較容易懂,因為他從學習小提琴的經(jīng)歷中知道里面有很多更細微的東西。學生乙可能就聽不懂了,因為他沒有類似的經(jīng)歷和見識,他會覺得自己已經(jīng)學了好多東西,比原來懂很多。其實,太極拳只所以是高級的拳術是因為它里面有很多細微的東西。一旦真正地入門,自然會有學無止境的感覺。劉積順老師在舊金山同永春門的師傅搭手,誰也沒有大動,對方一笑稱贊劉老師說:“你比我練得細?!?這就是高層次的交流,同時,這也說明高層次功夫追求細膩程度。
(李偉明老師,獅子和才女作者。蔣濤先生攝影)
獅子兄這周就要全家移民北美了。阿鄧老師親自趕到上海來給他送行。周日阿鄧也來到李偉明老師的教學地點-靜安雕塑公園。左二:阿鄧,左三:李偉明老師左四:獅子兄
(選自安般太極拳法http://blog.sina.com.cn/liberdate )
郝式太極拳
含胸:心以上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兩肩前合,謂之含胸。能含胸,才能以心行氣。 拔背:兩肩中間脊骨處,似有鼓起之意,兩肩要靈活,不可低頭,謂之拔背。 裹襠:兩膝著力,有向內(nèi)之意,兩腿如一條腿,能分虛實,謂之裹檔。 護肫:兩脅微斂,快,謂之護肫。 提頂:頭頸正直,身,謂之提頂。 吊檔:兩股用力,謂之吊檔。取下收前合之勢,內(nèi)中感覺松不低不昂,神貫于頂,提挈全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勢, 松肩: 以意將兩肩松開,氣向下沉,意中加一“靜”字,謂之松肩。 , 沉肘: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謂之沉肘。 騰挪:有動之意而未動,即預動之勢,謂之滕挪。 尾閭正中: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正中。 氣沉丹田:能做到尾閭正中、吊襠,就能以意送氣,達于腹部、含胸、護肫、松肩、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 虛實分清:虛非完全無力,著地實點要有騰挪之勢。騰挪者,即虛腳與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則便成偏沉。實非全然站煞,精神貫于實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虛實不分,便成雙重。
腰脊斂氣:以意將氣下沉貼于背,由兩肩收于脊骨,斂于腰脊,注于腰間,使腰能成為主宰,謂之腰脊斂氣。 胯松直:兩胯不可傾斜,用力,以意將兩胯松開豎直,力,謂之胯要松直。不可左右凸出,也不可能使氣向下沉而兩腿得屈膝;兩腿要分清虛實,不至站煞,做到開中寓合,合中寓開,兩腿就不可有蹬直之形,腿總要有彎屈之形,謂之屈膝。 兩手意向上升:是指兩手豎掌,掌根有下沉之勢,而手指有拔長之意,才能行氣于指,謂之意向上升。
兩手意向上升:是指兩手豎掌,掌根有下沉之勢,而手指有拔長之意,才能行氣于指,謂之意向上升。(圖示如下) 回憶郝少如老師講授的話 (一) 太極拳從無極開始,無極是思想準備,思想集中后(不可分散),分陰陽即是太極,陰陽是交換相濟的,一個身體半身是虛的,半身是實的.例如:虛實各有五十斤,虛的是氣,實的是勁,虛的五十斤氣交給實的,則實的就成為了一百斤,這樣講虛的半邊豈不是空無所有了呢?不是,而是與此同時實的半邊也有五十斤勁交給虛的,虛的也就有了一百斤的氣. 一站立即意識到身前身后各有一尺的放長,當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置身是在十字中心,同樣再加上一個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則在八個頭的中心,這是八支撐的起源. 虛實分好后,方向又有四正四偶,就是說有了八個頭,自身放在八個頭的中心點,并且是八不依靠,既在中心, 又要正中,不偏不倚這八個頭是長短相等的.中心是以腰為中心計算.如果是正方向的改為斜方向時,并不是把正方向搬運到斜向,而是從正改斜時身體不要轉(zhuǎn)動,只要意動即可.以斜改正時也是如此,在八個頭中以一條線為主,其它七條為輔,一條放長,七條同時放長,前進(放)時一起跟上,后退(收)時由一條和七條同時收聚在一起.這樣就沒有前沖俯,后倒仰之弊,此拳有理論又有實質(zhì),又抽象又形象,此拳不以拳為主,是以理論和實踐為主,理解出來之后就有敏感性,它又是藝術性,藝術全靠動腦筋,以上這些也可以不用它,單純活動活動,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如用于對抗技擊,知已知彼才能勝,有力無藝術不一定能勝,無力有藝術不一定敗,藝術不同于技術,技術有設計圖,應付人要靈活,要旋轉(zhuǎn)自如,太極是雙方面的,從不單講一方.如有上即有下,有左必有右等等,都是相對性,如果為主的一條線放長,則其它七條線也相應放長,這是一致性的,如以左懶扎衣為例,在一頭向東南方前進時,要一同跟上七個頭,向西南方時也同樣跟上七個頭,亦即在一個開大時,七個也開大.退后是收,是以后背為主,帶頭收,任何一條離腰遠了都不對,八面支撐缺一不可,很多東西從陰陽中產(chǎn)生,再說后退是收,要以后腿為主,又如向東南進一丈,東南要聽西北收回它一丈,不可收回(下)九尺,這叫做一動無有不動,也叫前進后退都不頂不丟. 八面支撐有四正四斜八個方向,四正不可占據(jù)四斜,四斜也不可占據(jù)四正,各行其道,不能彼此交替,或把身體搬來搬去.比如,從正面打向斜角時,正面仍然存在,不可把正面搬到斜角去,也不可把斜角搬到正面去的. 八面的中心是以腰為主,為出發(fā)點,八條線只有一條線為主.其余七條線為輔,一條放長時其它七條也相應放長.放長是”開”是”呼”,如一條線收短,則其它七條也收短,收短是”聚”是”吸”,但是輔線的七條不可為主,”聚”是聚在一起,聚在腰里(命門為主). 本期重點講八面支撐,下期打算談談”空”與”松”的關系. (二) 現(xiàn)在講講剛與柔,空與松的關系,剛和柔是分不開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剛為主,以剛帶柔,因為骨頭(剛)在肉(柔)的中間,骨頭在肉內(nèi),內(nèi)為陰為精神,以陰帶陽,所以骨為主動.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動,肉是懶的,懶扎衣的名稱,已說明肉要懶,肉不能主動,不能以肉帶動骨(有所謂骨肉分離之說).肉既不能主動,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為精神是產(chǎn)生在肉里的骨頭,肌肉是柔,是被動的,以剛帶柔,既精神”骨”帶動肌肉. “空”與”松”要區(qū)分開來,肩松沉下來手指會發(fā)脹,這是正常的現(xiàn)象,是對的,還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覺,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還要經(jīng)過后面背肌往下松,初學時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氣,就能松下,但這是暫時的,往后必須在放松肌肉時的正常自然呼吸. 腹松也要通過腰,腹松可使身軀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對地講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夠沉降肌肉,就能有骨頭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頭在肉的松沉的同時也就飄起來了.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飄得起來,就是在于沉的作用下產(chǎn)生的. 純松是塌,純空是頂,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處處都是一分為二,關節(jié).骨頭和肌肉也是這樣,但剛和柔分不開的,因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而空和松卻要分得開,空即每個關節(jié)要脫離開來,松開關節(jié),這叫空,在松開關節(jié)的同時,肌肉也要松開,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于勁的下沉而相反必然會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么程度,松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則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頭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時進行的,并非一邊上升,一邊不動仍留在原處. 剛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極叫做有動未動有預動之勢,這又叫做騰挪.剛和柔是相濟的,是分不開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又如靜如山岳,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一個是騰挪,一個是上與下的東西,要慢慢體會,再就空松二字來說,松的時候是什么感覺?如以起勢為例來說,起勢時兩手的意原在膝下,卻可以一直到腳下,空是拔兩頭,即意上升,氣下沉,并不是空洞飄浮,空松一道做之后,就可以”氣遍身軀不稍癡”.上升是由于下沉反射上來的,關節(jié)的松開后可以貫氣,騰挪二字,即是剛?cè)峄煸谝黄?剛中少不柔,柔中不能缺剛,然而空與松必須分清楚,它是肉練出來的東西交給骨,骨又練出來的東西交給肉,騰挪可以幫助空松,剛?cè)嵊忠煸谝坏?這里所講的東西是主要的,拳卻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學拳后理論,現(xiàn)在是理論和拳一起來教.下一講要談談身法,談談怎樣三虛包一實. (三) 練習太極拳不能不講究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條,并非十三勢.可以先練前八法,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頂.吊襠.氣沉丹田,護肫等等,身法即常講的內(nèi)形,內(nèi)形要與外形拳架統(tǒng)一,要求做到精.氣.神寓于拳架之中,還要做到有知覺,如此方有意境. 身法就是組織,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乃是組織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處.目的是節(jié)節(jié)貫穿,不頂不丟,節(jié)節(jié)貫串,為的是能通達全身,使全身通氣,也是為了勁整. 涵胸有左右兩胸,兩胸是在鎖骨以下二.三寸處,亦即肋骨微含包圍兩胸往下沉.從鎖骨到心不可彎曲,均勿含心.拔背是大椎要拔高,兩者同時進行,即一個動另一個要相應動,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來幫助涵胸.拔背要互不破壞,與此同時后肋及扇骨往下插,這叫做”氣貼背”,背后的機關很多,不可忽視.松肩垂肘要求兩處關節(jié)松脫開來,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后才能布于兩膊,開于手指.因為放松才能貫氣,氣貫于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邊,這樣是為了有勁.有敏感性. 提頂(頂勁)和吊襠,提頂要外形幫助,它是虛的,不是實的.頂勁.不伸臉.不低頭,并不在中間起吊襠作用,要拎尾骨同小腹和頂中心成一條直線.吊襠也要有外形幫助.吊襠:即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識上可遠到幾尺.幾丈.吊襠,要由兩臂兩膝幫忙,不可各不相關,要相互配合,幫助吊襠,這就叫做裹襠.護肫如不恰當,它能破壞空松,及支撐八面.護肫是在兩肋下邊軟襠處不能匾掉,要保護它,猶如一個口袋中間匾了氣便被阻礙不能下沉到丹田,亦即無護肫,無護肫即無氣沉丹田.一定要叫口袋上下相通無阻.騰挪和閃戰(zhàn)也是剛?cè)峤Y(jié)合,松肩結(jié)合,是內(nèi)四外也四,即柔是四寸包住剛四寸,剛?cè)岵环?似動不動,這就是騰挪.要周圍一寸,處處都是一寸,是精神中產(chǎn)生,也是陰中產(chǎn)生,如從精神上衡量,即實腿同肱部通過松肩結(jié)合成一體,閃戰(zhàn)者即方向也,實股是陰,陰可向任何一面滾即:是閃戰(zhàn),亦即一個圓體隨便向那一端冒出一股氣來.左胸同右臀連系在一起,也是八個合一來應用,不可一個一個地分開來用.以前所講的一個一個用是可以的,但身法不可缺一,仍是完整的,所以要幾講搓合在右合攏,合后的手開是豎掌成八字形,手指高不過肩.提手上勢的左手向前上方張開,右手要劃大圓圈,意識射向遠前方,匯成一個焦點.白鵝亮翅是丁字形,右手上升為橫,左手下推為豎. 氣沉丹田,可以譬喻潛水艇潛在水下,外不露形.內(nèi)動為內(nèi)形,又稱身法.加上外形的拳法,并配以胸中腰間運化等,就是所有各個兵器我都有了,只是用時須要靈活,不可硬強強地為好. 太極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邊,這就是靠擺法,即我的腳不可象放方桌或放圓桌那樣,都是四只腳擺平,而成雙重,要求兩只腳放在一根樁子,一根樁子在三虛(兩手和一條虛腿)之內(nèi),實腿是一根樁子,它叫精神,另兩手和一條虛腿叫做神氣,神氣要活,要隨屈就伸,動若江河.叫精神的這只實腿要靜,要靜如山岳,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隨便亂動,實腿是深入地下的,而頭頂又是升騰空際的,兩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動腦筋用思想).以上幾點可概括為三虛包一實. 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動作全在靜中產(chǎn)生,不靜則不專心.此外八條線都要存在,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面時要顧到后面,也要顧到左右兩面,方能立身中正,八不依靠. (四) 略談一招一式,如白鵝亮翅的手法,兩膊做成丁字形,左手先一豎,右手一橫,在這兩膊中就包括著剛?cè)?空松.并在臂.肘.肱.腕.手的每一寸或數(shù)寸間,包涵著棚.捋.擠.按等用法.又如下勢的退步,在收前腳的同時,也附帶有剛(骨)的拔高,和柔(肉)的下降,一升一降,兩者同時進行,不可有先后.參差,拳可以不放在身上,所有動作,全在心靜中產(chǎn)生.心不靜則不專心,拳便散亂,一散亂便身不由主,欲要自身有主,必須保持八條線都存在,一舉動就要照顧四面八方.因此,打拳不能離開意識,以意領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從而最后達到忘形. 啟:啟是啟.承.開.合一個節(jié)序的開端.啟,就是起勢,也就是拳的開頭.一起勢即要有聚.聚,就是各個身法的組合搓和成一個整體,不可那先那后.但聚是有些”尚氣”的,這不妨事,因為它同時在心靜和腹部放大(氣沉丹田),一起進行.這樣一靜一松就成為”空”(關節(jié)脫開),一空便和”尚氣”相抵消.因此,可以使氣沉丹田即存在著聚.聚,包括身聚神聚.要做到聚,切不可散. 在練拳運動中,不要剛不離柔,柔不離剛.剛代表精神,先把精神掌握好,由分開.統(tǒng)一.再分開.剛是先動,同時必須保持柔的跟動.打拳時不可時起時伏.時升時降,像波浪形,必須保持一定的高低水平線,還要保持空.松.一開始練拳,便保持立身中正安祥,兩膊兩腿都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摟膝打掌,后腿不可蹬直,兩上膊不可伸直,為了符合”動宜曲蓄而有余”的要求. 做身法總是要受意念的支配,沒有它便做不成功,所以在身法之外,的確還存在著意念這個東西.比如身前要豎起一根直線,從頭到腳在垂直線中產(chǎn)生橫的一寸一根,和兩寸間距的一根根前伸線,從上到下,都是同一個尺寸,上中下都是一個枰,猶如身前豎著有刺的屏風.又如,眼視前面遠方目標時,而自己的身.手.腰.腿也要完全一致地向著這個目標發(fā)去等等,都是在用意念,這是屬于虛的一面.那么實的一面又是什么呢?實的不言而喻就是拳法,拳的勢法.內(nèi)形又叫內(nèi)因,外形就是動作,,內(nèi)外相合,就是有虛有實,有陰有陽,有表有里,而合乎太極原理了.再就”開合”來說,合是收,開是放.1.要合中有開,即外形在合時,有放松,又有意念放出而不丟,這就是合中寓開.2.開中有全.就是手腳開大,意念放遠而放松,內(nèi)中有含蓄,就是開中寓合.3.開中寓開.就是在形的放大中再求放松沉氣,就是開中寓開.4.合之再合.即在外形合攏時,內(nèi)中再緊湊含蓄,便是合之再合. 不論怎樣,都是意在外,神在內(nèi),主要在蓄勁,勁發(fā)于腳跟,形于手指,最終氣沉丹田為根本,用意非用力. 合:合勢是手腳八條線的縮短,不可一條腿落后而拔長,因為拔長便聚不圓了.如要八條線不知用哪條線,搭手不嘵得他的剛還是柔,是不行的. 這一講同前三講為四合一,成為一個整體,練拳可以先練慢,后練快.慢可以細細體會,快可以使眼.手.身.步各法靈活,但需要慢而不呆,快而不亂,首先要求形整.如形缺,可以意補,而意缺可以神補,達到身法完整,完整而后勁整,在勁整的基礎上揣摩和用法上的變換活動. 固然,拳的設計和它的理論,要在外形上表現(xiàn)出來,但又要把身體練好,藝術提高,還在分形和意,理論和實際相結(jié)合,實際在即能派實際用場也.每人要用一把尺量一量,已和老師講的話相差多少?缺多少必須趕上多少.若說身體難做好,并不是人人做不好,也不是人人都能練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則不行.所以然,即本身的反應合不合規(guī)矩.因此說入門須口授,功夫來自勤學多練,你不來問我,我無法幫我.因此,學者還需要多問,以教拳的來說,要因人施教,根據(jù)各人的程度及接受能力而定. (五) 這一講的內(nèi)容,涉及到推手方面,由于沒有系統(tǒng)的準備,只能拉架一些. 太極拳近似唱戲,動靜本有韻律.唱戲要字重.腔輕,一句尚未吐完已收回來,剛收回又發(fā)出去,綿綿內(nèi)涵.練拳時,一呼一吸,一招一式,輕重緩急要適度.不散.不滯.不偏.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勁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散,滔滔不絕,異曲同工. 觸手挨臂,沾衣運動為轉(zhuǎn)寰,處處用心窺來意,始于守中,中于行氣,歸于凝神致虛,以虛靈為體,以因循為用.靜以待動,后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人,必有消化他的勁力,欲要消化他的勁力,可變換方向角度.你的動作就是我的動作,我的動作不是你的動作,仍是我的動作,以我為主. 進.退.推.引都宜以陰手,即在下面或后面的手靠近自身,以陰掛陽,陽手會于應自動推進,所以只要多注意陰手,以陰手為主,盤手時宜近,不宜遠. 推手時,能否只用思想,對角走空間路線去打?qū)Ψ降慕裹c? 不可以,何以叫節(jié)節(jié)貫串,即首先節(jié)節(jié)貫串自已身體和對方聯(lián)接起來,也通過他身體的節(jié)節(jié)貫串聯(lián)系于自已,才能達到他的焦點,不過,我和他的節(jié)節(jié)貫串之前,我的腦筋早已經(jīng)動到他的某一處的一個焦點,這個焦點,就是我要打他的地方和目標,這就是精神和物質(zhì)的結(jié)合. 一分手就要落到底,落到底就是內(nèi)形上的一氣松沉到底,不可走一半,或只是到了丹田就急于要打.不言走上中下哪一路,在運動著的手一停,就要沉到底,沉到底再來一下引.蓄.發(fā)同步進行即能成功. 引就是聚,引和聚要結(jié)合,進來和出去又要結(jié)合,回來為了出去,引不是為了聚,舍己在形,從人在用意,舍己仍由已.我可以順勢打?qū)Ψ?這便是隨曲就伸,是靈活運用的. 還有一個比方,引是肉,發(fā)是骨,用肉不用骨,用骨不用肉,不可骨肉一起用,故骨肉要分離(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在推手中,整個兩膊同手都具有刀.槍.劍.戟,任憑你用哪一種兵器,或者兩種一起用.每種兵器都有它的用法,看什么情況,用什么兵器,先要問一問自己到底有了哪些兵器,先用什么兵器,哪個熟練就先用哪個. 再談談發(fā)勁的根源,即如何行氣運勁,拳書上說,勁起于腳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運勁,運勁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氣,尾閭管住腳腿,大椎管住兩膊及手,又可說行氣在手,運勁在腿,腿肺要有數(shù),然而運用腿腳又叫用意.呼是開,開是沉,呼的形狀在手,是所謂形于手指.其實,呼的根源卻是在腿.在腳,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礎上開出去的,因此,神氣的活龍活現(xiàn),就是精神在實腿的勁道十足的反映,是實腿的支持和運送,神氣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實腿)隱蔽在內(nèi)是用不完的.因此,滔滔不絕的根源是實腿.行氣是由于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發(fā)勁的根源,呼是因為有沉,沉是為了呼,呼是開,沉是合,這叫開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開,兩者相輔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后,不可分離,這個又叫行于四肢,上布于兩膊,下支撐八面.開是在沉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實腳上反射出來的.因此,實腳要不怕緊張吃力. 至于怎樣起動對方的腳跟,使他向我傾近?首先要彼此之間的尾閭對換一下位置.就是把他的尾閭放在我的尾根后面,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幫助,概括地講,便是上面引進來,下面攻進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此時的尾進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這就叫做上下相隨,在外形上并不覺得搶坐他的位置. (六) 大椎行氣定手,尾閭運勁定腳.可以先運勁后運氣,最好是行氣運勁相結(jié)合,這才是上下相隨. 引是用手法,蓄是用步法,引和蓄要同時進行,引的時候要用粘,不頂不丟緊緊依隨,引時要有計劃,要引五寸的決不讓引六寸.引往任何角度位置,都是和我目前接上頭的.好象目前是一個大人挽著四個小孩(兩膊兩腿)走路,走到哪里小孩總是牽在大人的手里. 一起勢就是一動無有不動,不要那個局部先擺好,再動其他部份,局部先動不好,起勢前是無極,到舉動時才分太極,才分陰陽,才做虛實.一句話,就是一動就有了各種身法的組織相配合.最主要的是吊襠管好腿,拔背管好手.也要注意,吊襠時尾椎根要松,尾根不松氣就行不到腿腳.與對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統(tǒng)一,亦即周身一家.此外,肩胯要靈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襠不能太過. 引到身前,實際就是引到命門,這是從內(nèi)形上講,如從外形上講就是引到靠近我身前,再具體點講就是把他吸引落到我的腰腿上.引,還要無中生有,即有外形的手法.還有:雖然收回,而我的意仍在手的原來位置,并沒有丟掉,這就是退中有進,此乃引是為了發(fā),形回意仍在,這叫無中生有.此外,在引回時我的意識放得越遠越好. 推手時要路子多,反應要靈敏,無多求,只要求能多多實踐,實踐能叫你知道所以然. 平時練拳,練推手,要按規(guī)定辦事.要一絲不茍,認真鉆研.還要在平時刻刻注意好好留神老師的舉動和神氣,技巧. 推手有個脫殼問題,什么叫脫殼,就是不要專注意我自已,或者專留心在他身上,而是把我的意境放長放遠,把他不當作整個人,而是我只曉得把我前面的東西擲到遠前方的目標上去.不只是在我的或他的身上手上了.這樣就可能把他放遠點,而飄得起來.不過,要在放意之前,先要決定好要他幾節(jié).如果要用他三節(jié),則我的三節(jié)先要對準他的三節(jié)(這叫曲中求直),之后方可放意,說時遲那時快決無斷續(xù)遲疑余地,方能奏效. 盤手時在未分手之前,可說無所謂,只注意他碰到我的地方(挨何處心用在何處).及到分手發(fā)放的開始,已決定好打他的目標(這時早已有計劃),致于用什么勢法打,就要連分帶落.又叫落膛,落膛一定要一落到底,不可來路停留猶取(這也叫一氣鼓鑄),如果只落到一半就要打,這是不行的,肯定無效的.在落膛后,下部不可再有移動,也就是外形的腿即在引到身前時已經(jīng)豎胯插好.便不可再有絲毫幌動,此時尾尖為插地(注意尾根放松)一般,這樣發(fā)勁才能得力. 在發(fā)勁出手時,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實腿虛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收時臀部和腳跟有相吸碰頭之意,同時膝關節(jié)相反張開(決不可挺直),使曲蓄有余.”蓄勁如張弓”,也應該如抽絲,但發(fā)勁決不可如抽絲,要如放箭之速,如錘擊之重,我覺得這種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離形,形不離意). “舍已從人仍由已”,由已是主動權(quán)在我,兩人對照叫他依靠我,我決不依靠他(八面支撐立身中心),我是獨立自主的,如我依靠他,他一倒我也跟著倒了,所以自已決不可失去中正.重心.不可失去中定. (七) 在推手運動中,我的兩膊兩手在同時運動同時連接當中,陰手用意要多要濃,亦即陰手比較得力.另外,兩膊兩腿都有如刀口刀背之分,肘底部和膝前部均屬刀口,反之為刀背. 兩膝關節(jié)在引蓄時是一同曲直的,虛胯要放松到膝,如淌水一般,以胯淌到膝,這樣,下部的樁步穩(wěn)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丟掉,而是放柔放松,意識仍然存在.也就是上面由松而吸,下面由蓄而整,最終要用整體.不可用局部,并且要沾粘絲毫不離,打什么路線,猶如寫字下筆一樣,筆頭觸紙就有計劃,有模式,有體裁,怎么寫便是怎么打,胸中早有成竹,手上也有抑.揚.頓.挫了. 打(發(fā)放)只可用意,用氣勢打,不可用形打.用形是尚氣,”尚氣者無力”,你越是硬梆梆.雄糾糾越是無用.你的兩手代表神氣.是柔的,他便無從知你,而你真正的實力在下面,丹田部位好比是膛,是倉庫.胸中運化又比如是來復線,來復線比方是步槍管內(nèi)壁的螺旋槽,子彈是順轉(zhuǎn)出口的.槍頭指著目標,我把他的人,當著子彈登上我的膛,此時發(fā)勁,如扣板機,把子彈順絲螺爆發(fā)出槍口(但不可反絲螺轉(zhuǎn)).手指又象描準標,把槍口對準之后,便一直盯到底直到靶心為止.切不可時而這樣轉(zhuǎn),時而那樣動,猶豫不決,或者半途停止,這便事倍功半.甚至無效.不過,如把他的子彈落到我的膛里,還不可馬上轉(zhuǎn)出槍口,如果轉(zhuǎn)的話,槍口內(nèi)壁是直的,轉(zhuǎn)不出去,這時便要叫他落空.(進一退撞針)再把子彈旋轉(zhuǎn)出去.手指指示方向后,發(fā)放時要邊發(fā)邊轉(zhuǎn),一直轉(zhuǎn)到底,轉(zhuǎn)到他走為止,至于轉(zhuǎn)的幅度,可大可小,以小為好.因為,小轉(zhuǎn)比較隱蔽,對方不易察覺,只因我外形并不明顯,而是內(nèi)在胸中運化和腰間運化,把他轉(zhuǎn)出去的.換言之,即內(nèi)形旋轉(zhuǎn)為螺絲,越轉(zhuǎn)越深,此時我有轉(zhuǎn)的根源而他卻絲毫不知道.這些都是內(nèi)動外不動,外不動就是外形不亂動,只是用胸中和腰間的配合運動.實際是以思想活動為主,所以使他不知道.他聽不到我的動靜,便不加阻擋而通過.因此在發(fā)放的一剎那,在接觸處不要頂他,他如正面頂來,可改用使外層路線來搓他.如果我的肱部在下,就用肘意接觸地面,如我肱在上,使用上層皮表象被提懸起來一樣地來敷搓他.假如他還不走,再改路線,此乃不頂不丟,”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之術. 牽動他被我所動,首先是自己各個組織配合得非常默契,特別是腰腿的功率運用得好,此外如果我的胸中能夠運化自如,他就聽憑我的主宰,因主動權(quán)在于我,一經(jīng)接觸,我的步法,身法,手法都有了思想準備,可不用形來頂撞他,必須用如壓縮氣之力來壓到他的目標,這樣外形不象進攻,實際我己進去,這也是要他不知道我的進去,要求自己越沉(氣)得好,就可叫他越跑得遠.”他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他觸我何處,我便向何處發(fā)去,可以得手. (八) 打太極拳不能離開思想,拳書上說”思想在先”還有一說心發(fā)命令就是思想,胸來執(zhí)行是胸的運動受命于思想.胸動主持方向角度,并和腰密切呼應.互相配合.所謂”全在胸中腰間運化”.都由思想指揮,由此可見思想對太極拳的重要性,思想在先也就是意在先,比如,練習太極拳的起勢之前,并不是太極,而是無極,不可以把身法預先做做好,然后再動拳腳,而應該是在運動開始時全身一齊運動,才叫”一動無有不動”.也就是把內(nèi)形.外形.眼法.身法.手法.步法各個組織一致行動,合為一個整體.但在起勢之前,可以有足夠的思想準備,這叫思想在先.練拳如是,推手亦復如此.如對手挨觸我到哪里,我的思想就到哪里.書云”彼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始終用意而不丟不頂,總是不放松警惕,隨時準備對方突然襲擊.時時注意運用接.蓄.發(fā)進行還擊或主動出擊.凡此種種,都叫做”思想在先”.還有練拳時要常問問我的手和腳是不是聽我的思想指揮和控制,如果孜孜練拳卻又無意識,拳和意脫節(jié),這不是練太極拳,只能叫做練拳. 談談命門:”命門是中心的中心”,不失中心才能使身有主,換句話講,使身有主的源頭就在命門,還有常說的意上升,勁下沉,它的主宰就是在命門,命門可稱它為腰.如果以腰為主宰,就要先把腰豎起來,要豎在當中,要八面不靠,方可八面支撐.如果不把命門(或稱腰眼)放在中間,兩人一搭手我先輸了.因為腰為車軸,軸心不正,怎能平衡,失去平衡必然失敗.至于命門何在,大致是我伸出去的手背和脊背形成直徑圓圈的中間.所謂命門跟著走不可落后不可靠邊緣等都是指腰要放在圓圈的中心,其實是用意為先而后整形,不可以躬腰坐臀.因此,支撐八面也在有腰,又如”勁由內(nèi)換”,首先要換腰,腰能換得好,便能勢勢有中定,也必然處處有輕靈.(命門是督脈中一個重要穴位,針灸須選中穴位.武式太極拳所指的是命門區(qū)域,不在一個焦點上,上面所指的命門,可以理解為腰中間). 略談意上升,意上升是勁下沉的必然結(jié)果,因為上升中存在著蓄,在蓄的當中就有下沉,有沉便產(chǎn)生壓縮之力,從而使意上升,有壓縮才能有爆發(fā),由此理解,蓄是上升的源泉,有沉必有升,正是分開兩頭,單純升是飄浮,單純沉便是偏塌.偏塌只有呆滯,沒有爆發(fā),推起手來放不出. 此外,再談圓襠和扯胯,我人的自然站立時,本身變有了圓襠,只要在走架和推手運動中,不把尾底故意拆開或扭來扭去,搖擺不定,其中既有了園襠又有了吊襠.對立身中正來說不能不注意此者.因而不必刻意追求圓襠,練拳講究圓襠,是為了有寬面,也是為了襠步平穩(wěn),圓襠不是把兩胯拆開放大距離,而是要求尾閭居中,并加以放松便達到圓襠目的.如果沒有圓襠便容易扯胯,扯胯者即是將后胯搬到前頭,或者搬到兩胯齊頭,這樣兩膝和一尾的三只角不能相等,而破壞了步法,出現(xiàn)了雙重步,不能分清虛實,便失去了太極. 還有腰和尾骨隨時要居中,居中是居八個頭的中間,無論手的如何分合,腰尾總是居于勢法的中央,其次是居他我四只手的中央,也就是腰和尾要緊跟手法步法,不可落后靠邊緣,因為四肢的后盾是腰尾,如若腰尾沒有豎好,節(jié)節(jié)貫串不能到手,手用不上是因為失去了支撐.因此不單要求手活步活,還要求腰尾更加活,從而達到上下相隨一致性的目的,達到發(fā)勁如放箭的地步.再說到形于手指,首先要將掌根坐好,如果手掌倒伏,必須將掌根之意超過掌前,這樣形和意在一根線上貫串,推手來可以得勁.不然便是折斷了自己的矛頭沒有用處. 如何理解氣貼背,任何動作,包括蓄而后發(fā),背上都不能絲毫使勁,如一使勁背板僵硬了氣便下不去,氣下不去,勁便沉不下,所以做任何動作,特別是發(fā)勁一剎那,務必背肌要放松,用意將兩背下插兩肋下達腰,背呈鼓面(有含胸相襯)而不是穹背,沒有背包袱弊病,使勁能下沉集中,這是勁整的第一條件.(強調(diào)氣貼背是武式太極拳一大特色,它是八法或十三身法之外的一大身法,不可等閑視之). 此外如推出之手,勁不長,放不遠,那就是將胸含足,將肩沉足,尾占前位,實股及胯呈鼓面.豎尾松松存在于中心,此時的手便能放長,它是”滔滔不絕”內(nèi)容之一.(武式太極拳主要是蓄,所謂蓄勁如張弓,張弓乃放箭之本,因此要多研究蓄勁.身法上如沉肩.圓襠.氣貼背等等都是向腰間聚合,四肢也是不失曲蓄,始終保持弧度,這都是蓄勁如張弓的特定條件,因此,”勁宜曲蓄而有余”,根本是為了利于發(fā)放).(作者佚名)
武式太極拳的“起承轉(zhuǎn)合”與“起承開合”
武式太極拳動作簡潔緊湊、小巧靈活、虛實分明、連續(xù)順隨,講究意、氣、力與拳勢的相互融合,是一種集技擊、健身、修身養(yǎng)性功能為一體的太極拳式,尤其是它的理論研究方面,內(nèi)容博大精深,與太極拳練習絲絲相扣,故深受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推崇。
武式太極拳鼻祖武禹襄在《十三勢說略》中論述了太極拳的“起、承、轉(zhuǎn)、合”,而到武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郝為楨,便將拳論中的“起、承、轉(zhuǎn)、合”演變?yōu)椤捌稹⒊?、開、合”。此后,人們也將武式太極拳稱為“開合太極拳”,或稱“郝式太極拳”。
武禹襄先后從楊祿禪、陳清平兩位大師處學得太極拳藝后,又根據(jù)其兄武澄清所贈王宗岳《太極拳論》,創(chuàng)編了一套獨具風格的太極拳式套路,且發(fā)展了太極拳理論研究,“起、承、轉(zhuǎn)、合”就是他在太極拳研究中的一大創(chuàng)舉,他在《十三勢說略》中講到:“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松開,不外起、承、轉(zhuǎn)、合,始而意動,繼而勁動,轉(zhuǎn)接要一線串成?!?/strong>
“起、承、轉(zhuǎn)、合”原是科舉時代士子賦詩和做八股文的要求,是昔日儒生們常用的術語。詞典中對“起、承、轉(zhuǎn)、合”的解釋是:“舊時寫文章用的行文順序?!稹情_始,‘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轉(zhuǎn)’是轉(zhuǎn)折,從正面反面立論,‘合’是全文的結(jié)尾,拍合起始所提出的問題。泛指文章作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公式?!绷硗?,舊時寫毛筆字也講求“起、承、轉(zhuǎn)、合”,以寫筆畫橫“一”為例:落筆為“起”,運筆為“承”,將至收筆時略頓筆為“轉(zhuǎn)”,收筆藏鋒為“合”。
武禹襄身出書香門第,因此,將寫文章和毛筆字所用的“起、承、轉(zhuǎn)、合”格式運用到太極拳的創(chuàng)編和太極拳理論的研究中,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創(chuàng)舉。
繼武禹襄拳譜“起、承、轉(zhuǎn)、合”之后,第三代傳人郝為楨又將其發(fā)展為“起、承、開、合”。
郝為楨從學于武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李亦畬。得其衣缽后,他在精通武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又與近親楊班侯(楊班侯繼配郝氏系郝為楨近親)學得一套自己喜愛的楊式太極拳小架。
楊式太極拳小架特點是姿勢高、速度慢、動作幅度小,故稱小架。其名稱順序雖然與武式太極拳拳架接近,但從中增加了六十多個“開合”動作,整個套路中兩手掌始終似抱球運動,從表面看,架勢較小,速度較慢,然其內(nèi)涵卻有質(zhì)的飛躍,使太極十三勢在此拳架中前后穿插練習,但主要以練十三勢中的“開合”為主,一旦功力成就,技法嫻熟,由此進入煉神還虛階段。亦即由抬功、勁功進入氣功階段,真正將陰陽、剛?cè)?、虛實、動靜、蓄發(fā)、體用合為一體,乃至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純?nèi)巫匀恢?。故此,該架被歷代傳人視為珍寶,即便是入門弟子也要嚴格擇人而傳。拳譜中歌訣日:“往用柔來弓用剛,剛?cè)嵯酀庩栒?,開是內(nèi)弓合外發(fā),背絲纏絲更生香”。通過演練體會,郝為楨就將“開合”加進了武式太極拳中,使武式太極拳又得到了一次飛躍性的發(fā)展。
郝為楨之子郝月如在《武式太極拳行功走架要言》中對“起、承、開、合”是這樣敘述的:“太極拳走架,每一架式分四個動作:第一個動作是‘起’(如‘左懶扎衣’第一式);第二個動作是‘承’(如‘左懶扎衣’第二式);第三個動作是‘開’,也是即是發(fā)(如‘左懶扎衣’第三式);第四個動作是‘合’,也即是收,收是蓄的意思(如‘左懶扎衣’第四式)。但不是呆板的,有開中寓合,有合之再合,所謂不丟不頂,處處恰當也。”
郝為真之孫郝少如在《武式太極拳說明》中述“由于武式太極拳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所有的動作都是按照四個要領來編排的,以四個動作做為一個起承開合的節(jié)序,節(jié)序大都是由一個拳式構(gòu)成的,如‘左懶扎衣’式有四動,成為一個節(jié)序;但也有兩三個或四五個拳式結(jié)成一個節(jié)序的,如拳式中第四式‘單鞭’和第五式‘提手上勢’就是合并之后,編為四動,作為一個節(jié)序的?!?/strong>
武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李亦畬對“開合”也有專門的論述:“氣向下沉,由兩臂收于脊骨,注于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兩臂,施于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strong>
“起、承、開、合”雖為四字,但不可斷開來練,行功走架時要用意而不用力,一絲不茍,每一個動作的結(jié)束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整個套路演練起來自始至終如行云流水,綿綿不斷。由“始”而意動,繼而內(nèi)動,然后身動,由內(nèi)及外,以外引內(nèi),最后達到內(nèi)外相合,表里一致,循此不斷前進,當可越練越精,攀登上太極拳的新高峰。
武式太極拳鼻祖武禹襄在《十三勢說略》中論述了太極拳的“起、承、轉(zhuǎn)、合”,而到武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郝為楨,便將拳論中的“起、承、轉(zhuǎn)、合”演變?yōu)椤捌?、承、開、合”。此后,人們也將武式太極拳稱為“開合太極拳”,或稱“郝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小架特點是姿勢高、速度慢、動作幅度小,故稱小架。其名稱順序雖然與武式太極拳拳架接近,但從中增加了六十多個“開合”動作,整個套路中兩手掌始終似抱球運動,從表面看,架勢較小,速度較慢,然其內(nèi)涵卻有質(zhì)的飛躍,使太極十三勢在此拳架中前后穿插練習,但主要以練十三勢中的“開合”為主,一旦功力成就,技法嫻熟,由此進入煉神還虛階段。亦即由抬功、勁功進入氣功階段,真正將陰陽、剛?cè)帷⑻搶崱屿o、蓄發(fā)、體用合為一體,乃至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純?nèi)巫匀恢?。故此,該架被歷代傳人視為珍寶,即便是入門弟子也要嚴格擇人而傳。拳譜中歌訣日:“往用柔來弓用剛,剛?cè)嵯酀庩栒?,開是內(nèi)弓合外發(fā),背絲纏絲更生香”。通過演練體會,郝為楨就將“開合”加進了武式太極拳中,使武式太極拳又得到了一次飛躍性的發(fā)展。
郝為楨之子郝月如在《武式太極拳行功走架要言》中對“起、承、開、合”是這樣敘述的:“太極拳走架,每一架式分四個動作:第一個動作是‘起’(如‘左懶扎衣’第一式);第二個動作是‘承’(如‘左懶扎衣’第二式);第三個動作是‘開’,也是即是發(fā)(如‘左懶扎衣’第三式);第四個動作是‘合’,也即是收,收是蓄的意思(如‘左懶扎衣’第四式)。但不是呆板的,有開中寓合,有合之再合,所謂不丟不頂,處處恰當也?!?/strong>
“起、承、開、合”雖為四字,但不可斷開來練,行功走架時要用意而不用力,一絲不茍,每一個動作的結(jié)束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整個套路演練起來自始至終如行云流水,綿綿不斷。由“始”而意動,繼而內(nèi)動,然后身動,由內(nèi)及外,以外引內(nèi),最后達到內(nèi)外相合,表里一致,循此不斷前進,當可越練越精,攀登上太極拳的新高峰。(作者:佚名)
談武式太極拳母勢“懶扎衣” ■ 翟維傳 武式太極拳為河北永年廣府人武禹襄所創(chuàng),由第二代宗師李亦畬進一步繼承完善,發(fā)展成為一大具有鮮明特點的太極拳流派。武禹襄、李亦畬開啟太極拳理論研究之先河,他們的著作至今在太極拳界奉被為經(jīng)典。武式太極拳之所以得到人們的喜愛,正是它在王宗岳太極拳論的基礎上,嚴格遵循太極陰陽的變化之理,一招一式中規(guī)中矩,舉手投足講究分寸,蘊含著豐富的太極哲理。如在走架上要求做到松柔圓活,連綿不斷,出手高不過眼、遠不過足;在開合上求做到開合有致;在虛實上要做到虛實分清,有虛要虛透,實要實足之說;在技藝上要求不丟不頂、沾連粘隨、引進落空、借力打力,追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神奇境界;在功法上要做到周身一家,勁整渾圓、內(nèi)外相合、陰陽互補等。這些都是武式太極拳的藝理精華,技擊原則和處世哲學。 不管什么武術流派,都有它的看家本領與代表勢法。武式太極拳的“母勢”是“懶扎衣”,它是整個套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式,有萬法皆出“懶扎衣”之說。它貫串于整個套路之中,千變?nèi)f化。恩師魏佩林時常教導我們說:“練好懶扎衣,走遍天下無人敵?!倍鲙熞^祖說:“看一式懶扎衣,便能斷定一個人太極功夫的深淺,過去遜之(李亦畬次子李寶讓)宗師講到,武式太極拳懶扎衣,別看只有一個圈,在運作中包攬了太極拳的八種勁法,擁、捋、擠、按、采、捌、肘、靠,這要看自己怎樣去領悟了?!焙聻檎孀趲熢f:“我練了一輩子拳,就學會了一個懶扎衣?!倍颊f明了懶扎衣在武式太極拳中的地位。 通過本人五十多年的太極拳修煉,深深地認識到“懶扎衣”一式在拳架中的主導地位。經(jīng)過大量的教學實踐,我深知學員們的感受,普遍認為懶扎衣看起來簡單,做好卻很難,大量重復性練習這一式,顯得單調(diào)乏味,難于理解。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使后學者少走彎路,多出功夫。本人結(jié)合自己的練拳與教學經(jīng)驗,在繼承與發(fā)展的前提下,總結(jié)并出版了《原地樁功》、《活步樁功》、《武式太極拳精要九式》等一系列的內(nèi)功勁法論著,這些都是在懶扎衣的各種變化中提煉出來的。經(jīng)過幾年的推廣,學員們普遍反映這些功法圓活緊湊,身體松柔合度,意氣內(nèi)外相合,氣感強,上功快,解決了練習中的單一、枯燥無味而難以理解的難題,從練習中體會到懶扎衣的奧妙與樂趣。 武式太極拳到第三代郝為楨宗師,發(fā)明了在走架時每一勢要分四字來完成,即“起、承、開、合”,貫串于每一勢法之中。我感到非常好,有利于集體演練,更有利于教學。現(xiàn)在具體的談一下“懶扎衣”式中的起、承、開、合的作用。 起:即是一勢的開始。如“左懶扎衣”,在武式太極拳套路起勢后,便是左懶扎衣式的開始,要求腰微向右轉(zhuǎn),重心移于右腿,兩腿開始分虛實,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同時,兩手隨腰轉(zhuǎn)向右后捋帶,這時要做到兩腿微曲,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頂、吊襠,氣沉丹田等身法,在技術上為圓活接化,在配氣上為吸氣。 承:是承上啟下之意。接上動,身體繼續(xù)向下松沉,尾間前送,命門后撐,意氣向下沉于右實足,使下盤更加穩(wěn)固,同時,左腿有上提之意,向左前方45度邁出,以足跟著地,足趾上翹,兩手內(nèi)合向上弧形棚起至胸前,左手在前,右手在后與左肘平齊,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尾閭正中,氣沉丹田,虛實分清等身法,在技術上做到陰陽相濟,圓活,含蓄,引化,沾制,在配氣上為吸氣。 開:是擴展發(fā)放之意。接上動,右實腿足跟蹬地,身體前移,左腿前弓的同時,兩手坐腕,豎掌,外旋向前擁出??墒箤Ψ较蛲獾觯@是在對方落空拔跟失控的情況下,自己已做好蓄勁待發(fā),才可使對方跌出,在完成開時要注意,以后實足蹬地,是利用地面的反彈力,勁由腳跟起,由腿而腰直達兩手,要一氣貫串,要求前弓腿膝不可過足尖,后腿不可蹬直,要做到曲中求直,上下協(xié)調(diào)一致,在技術上為發(fā)放,做到內(nèi)外相合,勁整渾圓,在配氣上為呼氣。 合:是收攏之意。接上動,身體向前足下松沉,同時兩手向下合力外旋,與身體協(xié)調(diào)進行,兩手下行于腰齊,向左右分開,這時意氣沉于前腿,使根基穩(wěn)固,兩手有沾化之意,兩手繼續(xù)劃弧向上豎掌,內(nèi)合于胸前,呈抱球狀,同時右足向前跟步,至左足右后方,以足尖點地,兩腿為左實右虛。這一動作是一個勢法的終了。 武式太極拳在整個套路中,每一式都要做到起、承、開、合,要用心體會,默識揣摩,去探究太極拳的精義。這里要把開合作以認識,“開合”在武式太極拳中有開、合、隱、現(xiàn)之說,在運動中,是由松入柔,運柔成剛,達到剛?cè)嵯酀?,但它是在松靜之中,暗含著開合隱現(xiàn),在運動時,開則俱開,即周身骨節(jié)和肌肉群都有開展之意。開在技擊上為發(fā)放,發(fā)力的神意,微現(xiàn)于體外。開在配氣上為呼氣,在手法上是以小指領意,坐腕豎掌,外旋為開。合則俱合,即周身骨節(jié)和肌肉群都有收縮之意,把運力的神意收隱于體內(nèi)。在技擊上合為收,為含蓄,為松隨。在配氣上合為吸氣,在手法上是以小指領意放松內(nèi)旋,所以在武式太極拳中,兩手內(nèi)旋為合,外旋為開。在每個勢法的運動中都是以開合貫串于整個勢法之中,由合轉(zhuǎn)開,由開轉(zhuǎn)合,無時不在變化。武式太極拳在練功上是用內(nèi)氣的潛練和內(nèi)勁的轉(zhuǎn)換支配外形的運動,要求做到“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由開到合,由合到開,互相轉(zhuǎn)換的漸隱漸現(xiàn)。武式太極拳在保健醫(yī)療上,除開、合,隱、現(xiàn)使周身骨節(jié)和肌肉群進行開展、收縮運動外,每式還結(jié)合“開呼”“合吸”使橫膈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壓的作用,促使胸、腹、臟、腑亦隨著蠕動,這樣就形成了周:身骨節(jié)、肌肉群、五臟六腑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種內(nèi)外協(xié)調(diào)而統(tǒng)一的運動,是太極拳能夠祛病延年,強身保健的根本原因。拳論中講“開中寓合,合中寓開,有開中再開,合中再合”之說,所以每個勢法中都是由開到合由合到開或由合再合,由開再開到合。開合即為陰陽的演變,恩師姚繼祖經(jīng)常講“開合即是打手”,可知開合在拳術中同樣很重要。武式太極拳母式“懶扎衣”在動作中的起、承、開、合,是指導練習者注意每式的動作過程,處處都要做到位,明白其中的各個涵義,只有懂得了其中之理,才可練好太極拳。 任何事情都有它一定的規(guī)律,我們只有按規(guī)律操作,才能順應自然,達到理想的彼岸。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一個動作的成功包括:從初步掌握,到動作正確定型,到動作的自動化三個階段,在每一階段該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急于求成,俗話說“欲速不達”就是這個道理,拳譜上有云,“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學者應先明理而后行。當然要想在太極拳領域有所成就,還得記住一句話“師父領入門,修行靠個人”,太極有路“懶扎衣”,修煉無涯苦作舟。若要敲開太極拳大門,“懶扎衣”便是這道門的鑰匙,在正確的練法基礎上,太極拳的秘訣就是——“苦練”。
武派郝架懶扎衣為拳的母式
懶扎衣是武派太極拳拳路用招之母式,拳譜上而有“千變?nèi)f化懶扎衣”的講法,本句話之意概括談述了懶扎衣出勢,太極拳八法盡在其中,上下相隨五種步法也伴隨其內(nèi)。拳譜中有懶扎衣72絕手和72破手手抄本,可惜流落民間已難尋其原本,如懶扎衣一勢掌握熟了,萬式不離其宗,即可舉一反三,變化萬千,其身法要領唯理一貫,其變化之妙,全要細心體會領悟,心知肚明,即先應心知,后達身知更為重要,心知即是先明其理,身知就是能夠功夫練到自身,熟練掌握太極拳技巧,并能夠得心應手得不運用掌握,才算真知。 武派太極拳走勢大多為立圓形式,當然懶扎衣用招也不列外,武派郝架技擊用招特點又多成半扇門的打法,其用招取勢出手即以雙手控制住他人一邊臂膀,致使對方另一邊也相并受到控制,就而失去反攻之能。 1、從出勢方向而論則有前正和左右形式的懶扎衣。 2、從腿的動作而論則有插襠和左右套腿以及進步、退步、橫閃移步懶扎衣。 3、從與對方身形相對位置而論則有正對正,斜對斜、斜對正、正對斜諸多形式懶扎衣 4、從用勁形式而論則有陽中陽,陰中陰、陽中陰、陰中陽即連攻,連化、邊化邊攻左勢懶扎衣。 5、從更具體用法而論則分出長勁、短勁、長短勁、冷斷勁,還有悶勁、截勁、回勁之用勢懶扎衣。并且還可以與其它招法組合綜合用勢的懶扎衣。 6、從法放方法而論又可以分出下拍、平送、上托勁發(fā)放懶扎衣,并包括著內(nèi)環(huán)進手和外環(huán)進手懶扎衣形式。 7、再根據(jù)具體兩臂動作來講則有平擠、一推一按、一按一扣、一挑一踏、滑點、滾纏螺旋走勢、錯位、數(shù)不勝數(shù)形式打法的懶扎衣招法用勢??傊?,拿法、跌法、打法應有盡有。(作者佚名)
(吳文翰:武派太極拳宗師,1928年出生于河北省南和縣。幼年曾拜“武術家邢臺國術研究社”社長李圣端先生為師,學習武派太極拳。代表性的太極拳經(jīng)典著作主要有《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吳文翰武術文存》、《太極拳書目考》等。吳老師對《十三勢行功歌訣》“腰隙”的解釋全文如下:
“腰隙”一詞見于《十三勢行工歌訣》,全句是“命意源頭在腰隙”。最早解讀這句話見諸于文字的是武派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武禹襄先生(1812-1880)。他在《十三勢行功要解》中說:“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弊钤鐚Α把丁币辉~做具體解讀的是武派太極拳名家郝月如先生(1877-1935)。他在闡述太極拳演練要點,談“尾閭正中”時說:“……轉(zhuǎn)換在兩腰眼間……”。在談“折疊轉(zhuǎn)換”時,又說:“轉(zhuǎn)換者,步隨身換,生命源頭在腰眼之間,向左轉(zhuǎn)換,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向右轉(zhuǎn)換,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此即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引文見1963年版《武式太極拳》第3-4頁)?!焙孪壬谶@段話中不僅說明“腰隙”是人們俗稱的“腰眼”,是身法轉(zhuǎn)換的關鍵,還具體地講述了拳勢運作時對腰隙的要求。
為什么太極拳家有如此之規(guī)定?這與腰隙是“命意”之“源頭”有關。
“腰隙”(俗稱腰眼、腰子)就是中醫(yī)針灸中說的“腎腧穴”,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兩個腎腧穴的中間是“命門穴”,屬督脈,在第二腰椎棘突下陷中?!懊T”的含義是生命之門。中醫(yī)經(jīng)典《難經(jīng)》說命門是“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乃人體生命的根本,而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又主髓?!?,“主伎巧”。如腎氣旺盛,精盈髓足,則精神健旺,靈敏多智。命門和兩腎的關系是“命門總主于兩腎,兩腎皆屬于命門”(見《類經(jīng)附翼》)。由于二者的關系是如此的密切和重要,所以太極拳家才在《十三勢行工歌訣》中強調(diào)“腰隙”是“命”(生命)“意”(精、氣、神)的“源頭”,并總結(jié)出拳勢運行時一些具體要求。)
太極宗師吳文翰
(陳樹道演練)
安般太極拳法151 最太極拳武郝傳
武式太極拳架,是最符合太極拳理論的基礎拳架,也是最容易入門的太極拳拳架:我的武式太極拳架學自李偉明老師。武式太極拳沒有變成太極操是因為最初國家套路里面沒有武式拳比賽套路。
武式太極拳架有如下特點:
1。學拳架的順序是先高后低。高易于尾閭中正。
2。單腿太極。虛實分清較易做到。虛實可分得非常清楚。
3。動作種類有,身動手不動,手動身不動。手動身也動等幾種類型。容易體會到用身不用手的太極拳奧秘。
4。一直在旋轉(zhuǎn)當中,便于體會何謂脊柱行拳。
5,動作簡單,便于精神集中,不易走神。
學太極拳,能做到如上五點,就說得過去了。
安般太極拳系統(tǒng)里,采用了楊氏拳和武式拳。我練拳,一直是以楊式拳為主,武式拳為輔。不過現(xiàn)在越來越喜歡武式拳。去年上半年一直在教武式拳,感覺郝少如定架的這套武式拳是純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也非常好,但感覺對一般人來講太難了。楊式太極拳是用太極拳的原理來打少林拳。如果你不是萬里挑一的人才,你練的肯定是太極操。
三個月前在曼谷遇見李偉明老師,李老師對我說,多宣傳些武式太極拳,不要宣傳他本人。
李老師應該已回到上海靜安雕塑公園了吧。
本想上傳一些我打的武式太極拳架,但我搞了一上午,也傳不上來。我對電腦這玩藝的使用技巧真是水準太差了。好在博客里有傳上我打的武式太極拳的第一段。
李亦畬太極拳論
一、五字訣
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后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shù)人。我郡南關楊君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余年,備極精巧。旋里后,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彼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zhèn)有陳姓名清萍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往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豐癸丑時年廿余,始從母舅學習此技??谑谥甘?,不遺余力,奈予質(zhì)最魯,廿余年來僅得皮毛,竅其中更有精巧,茲僅以所得筆之于后,名曰五字訣,以識不忘所學云。清光緒六年歲次庚辰小陰月識
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后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悉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所制,我不為人制亦。
二曰身靈。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后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quán)彼來之長短,毫發(fā)無差。前進后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亦。
三曰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勿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fā)。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fā)勁要有根源。勁起腳跟,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發(fā)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勁將出未發(fā)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進后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具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故鑄,練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fā)。胡能氣由脊發(fā):氣向下沉,由兩肩收于脊骨,注與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味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兩膊,施于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味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二、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概括,初學未由領悟,予加數(shù)語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曰進有功矣。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彼,先要舍己從人。欲要舍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膊前節(jié)有力,兩肩松開,氣向下沉,勁起于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下兩膊相系,下于兩胯兩腿相隨。勁由內(nèi)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zhuǎn)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起落空,四兩撥千斤。平曰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shù)項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已,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于陰陽開合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也。
胞弟啟軒嘗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躋,強臨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細揣其理,非舍己從人一身一家之明證乎?得此一譬,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理,可盡人而明矣。
注:武禹襄,名河清,號廉泉(1812-1880),河北永年人。武氏始學于楊露禪,繼而又從河南趙堡鎮(zhèn)陳清萍學陳氏新架,盡得精義,融會貫通,而自成一派為武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得其術以其甥李亦畬為最優(yōu)。王宗岳太極拳譜承武禹襄收存得以流傳。武氏精于太極拳術。又能精究拳術理論,著有《太極拳解》、《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要解》、《四字秘訣》等經(jīng)典拳論。
李亦畬,名經(jīng)綸(1832-1892),河北永年人。咸豐癸丑(1853),亦畬年二十二,師從母舅武禹襄學太極拳,而數(shù)十年純功,始于守中,中于引氣,歸于凝神致虛。以虛靈為體,以因循為用。比手時,以靜待動,當之者輒騰空而出。實踐中仿武氏拳論之法。隨時記錄,粘貼于壁,身體力行,一再修訂,最后整理成文。著有《五字訣》、《撒手密訣》、《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篇,后將王宗岳太極拳譜,武禹襄太極拳論文益以已作手鈔三本:一自存,一交弟啟軒,一交門人郝和。近代治太極拳者,奉為經(jīng)典。
李氏拳技以門人郝和,字為真為最精。
三、撤放秘訣
擎起彼勁借彼力。(中有靈字)
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斂字)
松開我勁勿使曲。(中有靜字)
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
(郝少如三步半推手)
靳文彬
在廣東 http://video.sina.com.cn/v/b/99343503-1962750262.html
談太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fd31360100q8gx.html
論呼吸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fd31360100s2d1.html
演練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fd31360100use8.html
溫州武式太極研究會的主要領導和本網(wǎng)總編原福全合影
據(jù)溫州市武式太極拳研究會領導們的介紹,武式太極拳在溫州的傳播,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溫州武術名家徐奇從師于武太極拳的傳人——郝少如的弟子劉積順后傳入溫州。開始,武式太極拳并不被人認識,當初,跟徐奇學拳的人才20多人。 溫州市武式太極拳的傳播高潮,真正興起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徐奇去世后,跟他在一起學拳的李志榮、王小倫等正式拜劉積順為師,為溫州武式太極拳的規(guī)模性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繼他們之后,邱永清、徐立新等人,于2005年慕名到河北永年縣,跟著名的太極拳大師翟維傳學習武式太極拳,他們和李志榮等人一道,成了武式太極拳在溫州傳播的先導者與組織者。所以,溫州的武式太極拳,是同根同源的并蒂蓮花,被稱為北(翟傳李亦畬派)南(劉傳郝少如派)兩派的匯聚。
非常可喜,這兩支武式太極拳的隊伍,在溫州相處的很和諧。為推動共同的發(fā)展,他們于2007年成立了溫州市武式太極拳研究會。研究會的成立,聚合了溫州市武式太極拳的力量,有力地推動了武式太極拳在溫州的發(fā)展。會員由當初建會時的100多人發(fā)展到如今的700多人,現(xiàn)有兩個分會,11個輔導站。他們還設立了“溫州市武式太極會館”和“傳統(tǒng)太極拳培訓基地”,為會員的日?;顒雍团嘤柼峁┝朔奖?。
研究會注重太極拳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除以輔導站為基礎,傳授太極拳以外,不斷組織會員參加國內(nèi)的太極拳競賽與交流,聘請一些名家、教授進行太極拳文化的講座。幾年來,翟維傳曾4次應邀到溫州授拳,劉積順老師、翁啟修博士、袁鎮(zhèn)瀾教授等先后為會員們進行過講座,他們還在學員中開展習練心得交流等活動。高層次、多樣化的活動,將太極拳文化的普及搞得有聲有色,團結(jié)、活躍、和諧、規(guī)范,是武式太極拳研究會及其活動的最大特點,良是好的口碑,有效的活動經(jīng)驗,引得許多外地太極拳組織和愛好者也紛紛前來拜訪學習。
溫州92歲的知名老武術家葉日春,想當年將120多斤重的大刀掄得呼呼生風,他被會員們學拳的精神所感動,經(jīng)常到公園里觀看指導,并為他們推拿療病。
溫州市武式太極拳研究會的領導成員,都具備較高的層次和修養(yǎng),他們敬業(yè)熱心、樂于奉獻,積智聚謀、團結(jié)互補,有力地保證了研究會工作的有效開展,為研究會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經(jīng)常組織會員進行各項活動,為不增加會員負擔,會長、副會長及其他主要領導成員,為會員活動贊助的經(jīng)費每年都在20萬左右。他們的行動,令廣大會員深受感動和鼓舞,研究會領導成員的親和力和號召力,極大地增強著研究會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本著“傳承國術、砥礪技藝;追求理趣、健康養(yǎng)生;整合資源,服務社會”的原則,溫州市武式太極拳研究會的領導成員對未來的發(fā)展充滿信心。他們決心,經(jīng)過不長時間的努力,進一步將溫州市武式太極拳研究會辦成在當?shù)赜绊懥Υ?、活動?guī)范、社會效果好的一支民間團體,為和諧溫州、健康溫州做出貢獻。
(108式武式太極拳傳統(tǒng)套路 演練翟維傳)
楊班侯論勁:
諺語:力大如牛,力猛如虎,何以牛虎受制于人,以其力呆而滯不能靈活運用,故易受制。勁則不然,勁如彈簧,強弩,體積雖小,伸屈變化自如,重按即彈重,輕按則彈輕,此勁與力不同者也。
力大如牛車之大輪,運轉(zhuǎn)遲緩,上下不隨。勁如起重之杠桿,輕巧靈活,左右自如。力為有形,壯碩筋肉凸起;勁為無形,溫文儒雅,筋骨溫潤如處子;力乃直來直往遲而澀,勁乃隨屈就伸速而聚;力散而鈍,勁銳而捷;力為局部所發(fā),勁為整體而生;力如崩山倒角,一發(fā)難收(公尺勁即力之所為,一公尺前即發(fā)力沖撞,即至標的,人已變,而己不即變,故曰一發(fā)難收),勁似雷雨閃電,隨發(fā)隨止(寸勁也,未觸敵身前,勁未發(fā),故變化無窮,一發(fā)如扁鉆強弩,一簇即至)。此乃勁與力之互異也。
勁者輕靈而捷,不見其形。全身皆可隨意發(fā)出,渾身是手手非手即此意。手到勁到,未到之先無勁,既到之后,捷如閃電,一發(fā)便收(內(nèi)家講究,勁不虛發(fā),發(fā)則必中,何能如此?寸勁也,寸化寸發(fā),觸身勁始鉆也)。其發(fā)也猶如大風過處,百草俱偃(敵已摧毀或發(fā)跌);其收也,萬里碧空,神氣自若,毫不費力(旁觀者彷佛未見其動,挨者卻如招大鐵錘錐擊,此即如棉裹鐵棒棉里針)。此乃拳中發(fā)勁之內(nèi)家上乘功夫。
太極拳之推手,為運勁之技巧,使之成熟,隨意發(fā)放,勁道千變?nèi)f化,名稱互相不同,手法招式各有優(yōu)異。如能懂勁,無異進入寶山,奇珍異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發(fā)掘愈深,得寶愈多。如不懂勁,學拳三十載,終是自欺欺人而已。
故太極拳之技巧,蘊藏無限學問。習拳者,與讀書人、修道人無異,無限深度也。希學者詳細品味,多加玩索,始不負前賢公開太極拳勁之期望也。( 原文地址:武林小妖揭秘太極拳之一:太極拳的核心是什么?)
(武式太極拳108式,吳延強演練,http://www.56.com/w89/play_album-aid-4528843_vid-NDc0MjA3MzA.html)
(王其和式太極拳孫連尼表演http://www.tudou.com/v/E0cFn5H-pDM/&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來自: 文淵武海 > 《太極》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轉(zhuǎn)載]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太極拳五大流派主要之一。2.郝少如的上海支系 解放後,武式太極拳為武術界所瞭解,有賴於郝月如、郝少如父子在...
郝少如1980年太極拳講課筆記(二)
郝少如1980年太極拳講課筆記(二)進、退、推、引都宜以陰手,即在下面或后面的手靠近自身,以陰掛陽,陽手會于應自動推進,所以只要多注意陰手,以陰手為主,盤手時宜近,不宜遠。再談談發(fā)勁的根源,...
劉積順老師寫給學生的信
劉積順老師寫給學生的信。郝氏(武式郝架)太極拳是一門拳術,拳的套路中每一個招式動作都以“手、眼、身法、步”作出安排,在操練與運...
武當太極拳行功心悟
二、太極拳與技擊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技法訓練的重要手段,它以拳架為基礎,通過推手來驗證拳架用法的準確度,兩者相輔相成;六、太極拳行功心語1、太極拳的衣缽之傳太極拳的傳授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然后...
師兄引我入門學習武式太極拳
師兄引我入門學習武式太極拳。在和一堆練陳式的朋友談拳的時候,有一點修為的老王建議我學郝式,說郝式走內(nèi)勁,一定適合我。王小倫說你...
練拳與推手
練拳與推手 洪師說“推手沒什么神秘,全在平日行拳,細下功夫,再通過科學的試驗,就能夠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前進”。看到洪師停下來抽煙,我適時地請教洪師:“陳式推手與其它各式太極拳推手有什么不...
老人告訴我的太極練法(二)---太極先生
老人告訴我的太極練法(二)---太極先生?;貜停豪先烁嬖V我的太極練法。老人一直在跟我強調(diào)練太極拳要松沉,說只有真正松了才能沉下去,只有松沉了才能練出東西,只有沉下去反上來的勁才是太極勁。老人...
太極說 | 敢問敢答
答:太極拳腿部根勁,指內(nèi)氣的下沉產(chǎn)生的沉穩(wěn)力,是入地三尺的穿透力,是活根,即陳鑫在《太極拳圖畫講義》中提到的“飄飄蕩蕩浪里鉆”...
掤勁和頂抗之別(一)
“太極拳主勁”“太極拳是勁拳”“勁貫穿太極拳始終”,這是人們對太極拳勁力的普遍觀點。太極拳有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