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及其心理干預 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章程給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為疾病或虛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tài)。這里的“精神”就是指心理健康,“社會”則突出表現為社會適應良好與道德規(guī)范。另據央視報道,中國人當中健康人群僅占10%左右,另有15%的人帶有疾患,大約75%的人群屬于亞健康狀態(tài),這當中心理問題比較普遍,一個人長期抑郁就可能引發(fā)抑郁癥。 一、 抑郁癥的成因 認知理論認為,認知因素在抑郁癥的產生中起關鍵作用,認知偏差和悲觀性歸因風格是抑郁癥產生的重要原因。在60年代,貝克就以“抑郁認知三聯征”、“認知歪曲”、“自動性思維”和“潛在的抑郁性認知圖式”為核心概念來解釋抑郁癥的產生。后來這個理論得到一定的擴展。 認知三聯征是指個體總是對自我做消極評價、對以往經驗做消極解釋、對未來做消極預期,即使作出積極的評價、解釋、預期完全合情合理時也是如此。 認知歪曲是指個體對客觀現實的錯誤解釋或錯誤知覺,呈現出社會的陰暗面,這就使得消極期望得到進一步加強。 自動性思維是指介于外部事件和個體對事件的不良情緒反應之間的那些思維(自動的對事件進行消極的解釋),大多數抑郁癥者并不能意識到在不愉快情緒之前已存在著這些思維。這好比是一個“基模”,服務于它的思維總會把事件導向負面。 潛在的抑郁性認知圖式是一種沒有表達出來的準則,往往不為意識所察覺,但它影響著抑郁者的情感、行為和思維模式,在這一圖式的作用下,他們總是傾向于自我貶損和自我煩惱,習慣于以消極方式組織、解釋過去和當前經驗,傾向于對消極經驗進行歸納,并選擇性地接受消極事件的來龍去脈,而回避情境中的積極因素。 抑郁癥的病因學是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一是認知因素,二是社會應激因素,二者交互作用。在遭遇到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時容易形成消極的自動性思維,使得抑郁癥狀得以保持、加強或惡化(如無助感、淡漠、內疚),抑郁癥狀又導致消極性思維增多。 認知圖式的形成可能與早期經歷的創(chuàng)傷性體驗有關。抑郁癥者認知和歸因偏差產生的根源: 1、社會規(guī)范通常鼓勵人們對自己行為的后果負責,強調內因起主要作用,不鼓勵過分強調外在的因素的影響作用(集體主義不容許個人推卸社會責任,即便失敗是外部環(huán)境所致,也寧可犧牲個人保全集體),因此社會規(guī)范實質上助長了內在歸因傾向。 2、在一個環(huán)境中行為者比環(huán)境中的其他因素更為突出,因而旁觀者對成敗得失做評價時也往往更強調當事人內在因素的作用(人是能動因素,相較于環(huán)境,評判者會將矛頭首先指向于人而不是事物)。 3、個體的人格特點也是重要因素,調查發(fā)現,抑郁癥者多為內傾性人格,他們對環(huán)境影響(如社會規(guī)范及他人的評價等)更具有易感性(更在意),容易在歸因方式上選擇“過高估計內在因素”。 4、研究表明,采取冷漠、拒絕、過度控制、負性情感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容易培養(yǎng)出低自尊的兒童,這種低自尊會起到中介的作用,進而導致抑郁癥的發(fā)生。 二、抑郁癥的干預 韋納等人認為人們對于成功和失敗一般是按照努力、任務難度、能力和運氣這四種因素進行歸因的,這四種因素可歸入內因(能力、努力程度)——外因(任務難度)、穩(wěn)定(能力、任務難度)——不穩(wěn)定(努力程度、運氣)四個范疇中。 抑郁者的歸因風格具有悲觀的傾向。他們把消極的事件解釋為由其自身內在的、持久的、整體的原因引起,將正性事件歸因為他人的、局部的、暫時的。而一般人群的歸因偏差方向是,把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內在因素(如能力、努力程度和個人品質等),把失敗歸因于外在因素。 抑郁癥者一般傾向于將失敗認知為自身因素所致,而將成功認知為外因促成,并對未發(fā)生的事傾向于做悲觀性預期。抑郁癥者往往給自己確定幾乎難以達到的過高目標(或因自認為經常失敗而急于求成,想要“證明自己”),致使他們不自覺地必須體驗失敗及失敗導致的不自信,這也進一步導致了對周圍環(huán)境和未來的消極評價。 首先,歸因訓練——失敗歸因為努力不夠、運動差等不穩(wěn)定因素。將失敗結果歸于能力低、任務難等穩(wěn)定原因時,個體就難以克服內、外障礙,行為效能感降低,對未來成功沒有信心,期望繼續(xù)失敗,因而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抑郁情緒中;反之,將失敗歸因為努力不夠等不穩(wěn)定因素時,個體就有信心改變失敗結果,行為效能感提高,成功的期望增強,個人的情緒也趨于樂觀。在歸因訓練中通過把握任務內容和難度,提高成功期望、行為效能感也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之一。 其次,認知治療(也包括個體對自身的認識,即元認知)。治療中主要針對抑郁者各種歪曲的信念、期望、評價以及對不幸與責任的歸因問題。最關鍵還是要明確世界及我們身處的環(huán)境,一個嚴峻的體驗——探明真相,發(fā)現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