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報道,一位老人頭上生出了只有牛羊才長的犄角,疑為牛精轉世。 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但若不講科學,說不得就要有人“為民除害”,做出一些過激的舉動.而在古代,人們的反應恰與之相反,這種超出常人的事件,是“異象”,是為“草民”所崇拜的。 南宋理宗皇帝趙昀(1205年-1264年)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還沒出生,榮王就夢見穿紫戴金之人來拜訪,出生了幾天之后,家人聽見莫須有的車馬聲,甚至他小時候睡覺,也被人看見了身上隱隱閃現的龍鱗——他當然不會頭上長著犄角,這與皇帝的身份不相配,亦于他的威嚴有損。 說他是“遠房之后”,是很準確的。他雖貴為太祖趙匡胤次子趙德昭的九世孫,卻更像是個草民——這種幾乎遠得攬不進族譜的關系,對他并沒有什么用處。更何況,宋朝的帝位一向并非由太祖趙匡胤這一脈的后人繼承,至趙與莒父親趙希瓐這一代已與皇室血緣十分疏遠,而趙希瓐在生時并沒有任何封爵,只當過小官,生活與平民無異,趙與莒也因此在平民家庭出生及成長。 可趙昀,錯,這時候他還不叫“趙昀”,他只是從鄉(xiāng)間歸來的趙與莒。1222年,他時來運轉,朝中權臣看中了他,被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1224年,被立為宋寧宗皇子,賜名昀。 從輩分上算起來,他只是寧宗皇帝的遠房堂侄,太祖趙匡胤的血脈稀薄的不成樣子,卻一朝成了天子。一時間可謂是“光風霽月”,半壁天下手中握。至此,大宋的皇位從趙光義一脈,又回到了太祖一脈,世道輪回在200年以后。 說它是“半壁”,是有原因的。南宋的領土本就少了北宋三分之一,趙昀又是被權相史彌遠和楊皇后假傳寧宗皇帝遺詔推上皇位,為其脅持,難掌大權,所以只是半壁江山。 他這個皇帝當的窩囊,但還是清楚惹毛了史彌遠沒什么好果子吃,管它什么家國天下,保住性命才是正理,退一萬步說,當個傀儡,總要比下田好的多了。 可是一個王朝,還是會有忠臣。史彌遠把持了朝政、把持了天下。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史彌遠也防不住川,一代奸相,當然也要防皇帝反咬一口。于是在紹定四年(1231年)三月春祭,與趙昀一起喝酒閑聊時對他進行試探:“臣聞近日劾臣者甚多,陛下不可偏信矣!” 理宗大駭,他當然能聽出來史彌遠的意思,于是回道:“朕知道,姑置。卿猶記先皇章圣帝時舊京鬧蝗災乎?幸得江南無虞,朕稍安。” 他一語雙關提及章圣帝的蝗災,其實是在安撫史彌遠,暗示史彌遠,大家是一條繩子上的兩只螞蚱,唇亡齒寒,我要是對付你就等于對付我自己,皇位坐不穩(wěn)的。 史彌遠終于對他放下了心,也就讓他一直做個傀儡,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終于撒手人寰,理宗得以親政,至此,他已經做了十年的傀儡。他雖然是靠著史彌遠上位,但卻不必對史彌遠心存感激。 史彌遠一死,江山不再是半壁,天大地大,他趙昀最大,于是乎,他想到了要做一番事業(yè)——他確實有這個實力和條件。親政之初,他立志中興,采取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這是他最大的兩大政績之一。 他首先要進行的便是政治的改革。朝政在史彌遠的把持之下,已是烏煙瘴氣,要開始裁員。只是人家不會在自己頭上刻著“我是貪官”四個大字,所以理宗想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即通過控制考中進士的人數和嚴格升遷制度來實現。 理宗從端平元年開始,把進士人數控制在四百五十人,比之以往要少了近兩百人,又規(guī)定嚴格的官員升遷制度,有的外放,有的干脆免官,有的則補出去,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使得這些措施流于表層,仍難以從實質上解決問題。 他的另一個政績便是在這期間實現,或者說不是政績,只是一個錯誤,他在這期間答應了蒙古聯合滅金的提議,最終成功滅掉金,一雪靖康之恥。 之所以說這是個錯誤,因為那時候的金對南宋的威脅已經不再是那么迫切,反倒是蒙古鐵騎的威脅來得更為清晰,也更為猛烈一些。但朝廷當中有些人已經被仇恨蒙蔽,只想著抱靖康之變的一箭之仇。當然也有人想到以金為南宋的屏障對抗蒙古,朝中大臣分成兩派吵的火熱——但理宗卻看不清蒙古的威脅,腦子一熱,便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滅金征程之中?;蛟S并不是他看不清,只是他不想去看清,他愿意相信蒙古不會“背信棄義”。 所以就算金哀宗找人來跟他講“唇亡齒寒”的成語故事,他還是不聽,他覺得自己已經是鐵了心。金哀宗也真是“哀”了一把,最終國破自縊。 而這一切,只不過是迎得蒙古的一個歸還領土的口頭承諾,為后來蒙古侵入南宋埋下了禍根。當然,無論如何,蒙古還是要侵宋的,他給的只是一個借口罷了。 史彌遠把持朝政二十五年,南宋在其壓力下,有些不堪重負。理宗深知這一點,所以他一親政,就開始任用洪咨夔、真德秀、魏了翁等人,也大力彈壓了史彌遠的黨羽。 朝政積廢已久,表現得最明顯的就是通貨膨脹,紙幣發(fā)行過多,物價漲的停不下來。理宗下令停止發(fā)行新幣,又從民間回收部分舊幣,動用國庫無數錢銀平抑物價。本來勢頭還不錯,但這個時候蒙古入侵,需要大量的軍費,所以又開始發(fā)行貨幣以緩解財政壓力。趙昀轟轟烈烈的經濟整頓,就此破產。 金國滅亡后,理宗夢想收復失地,實施“端平入洛”計劃,派出重兵收復河南等地,但在后期被蒙古軍隊伏擊,損失慘重,數萬精兵毀于一役,大量物資付諸流水,國力被嚴重的削弱。 這兩次失敗,對他來講,再沒了翻身之地,他本身也破罐子破摔,他開始寵愛閻妃。賞賜無數,甚至動用國庫為閻妃修功德寺。在他的縱容之下,閻妃驕橫放肆,甚至把手伸到朝堂之上,亂政起來。馬天驥、丁大全、董宋臣等人投理宗所好,與閻妃沆瀣一氣,有“閻馬丁董”之稱,朝政與史彌遠在世之時一般無二。 趙昀喜好女色,心理大概也有些變態(tài),不滿足于三宮六院。于是董宋臣給分送來了唐安安(名妓),此例一開,再無遮掩,頻繁招妓。而唐安安等人,仗著宋理宗的撐腰,過起了妃嬪般的生活,耗費不計其數。 當然也遇到過手下阻攔,但宋理宗不理會,曾恬不知恥地向手下說:“朕雖不德,未如明皇之甚也?!?/span> “閻馬丁董”這幾人,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天下民不聊生,理宗卻仍以為他們是忠臣,對朝政放任自流,以至于病重時,下詔求醫(yī)而無人應征。正如鄒元初所言:“但(趙)昀乃一庸才,嗜欲甚多,怠于政事,崇尚道學,虛談經筵性命,只圖偏安,無復國之大志,因之權移奸臣,朝政日非?!?/span> 南宋雖非亡在趙昀之手,卻著實被他斷送了大半,做皇帝做到這個地步,也是可悲之極。 宋亡以后,元朝的藏傳佛教僧人楊璉真伽盜掘南宋六陵,見宋理宗尸身保存完好,便將尸體倒掛在樹上三天,結果流出了很多水銀;又將理宗的頭蓋骨奉給當時的帝師八思巴作為飲器,是為“骷髏碗”。明初,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嘆息久之”。太祖專門派人找回了理宗的頭顱,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禮葬于應天府(今南京),次年又將理宗的頭骨歸葬到紹興永穆陵舊址。這是后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