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朗讀視頻 記錄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生《最后一站》電影視頻 http://www.qiyi.com/dianying/20110429/ca89402a0490ad5f.html 【托爾斯泰生平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圖拉省曉金區(qū)。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wèi)國戰(zhàn)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是姑媽把他撫養(yǎng)長大的。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準備當外交官。期中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學業(yè),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fā)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并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yōu)越性。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yè),在兄弟析產時歸他所有,他的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 回到莊園后,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于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huán)境感到厭倦,1851年4 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zhàn)役,后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優(yōu)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為準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里木戰(zhàn)爭開始后,自愿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并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后防御戰(zhàn)。在各次戰(zhàn)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yōu)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tài)度。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開始創(chuàng)作,在《現代人》雜志上陸續(xù)發(fā)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1855年11月他從塞瓦斯托波爾來到彼得堡,作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并逐漸結識了岡察洛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在這里他以不諳世故和放蕩不羈而被視為怪人,他的不喜愛荷馬和莎士比亞也使大家驚異。不久,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相識,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學見解。當時德魯日寧等人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優(yōu)美藝術”,反對所謂“教誨藝術”、實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張的暴露文學。托爾斯泰傾向于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至1859年,他同《現代人》雜志決裂。 1856年底以中尉銜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國、瑞士、意大利和德國游歷。法國的“社會自由”博得他的贊賞,而巴黎斷頭臺一次行刑的情景則使他深感厭惡。在瑞士看到英國資產階級紳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憤慨。但這次出國擴大了他的文學藝術的視野,增強了他對俄國社會的落后的清晰認識。 對于19世紀50至60年代之交的農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勢,托爾斯泰的思想是極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準備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農民,并在自己莊園試行。但因農民不接受而未實現。他非常同情農民,厭惡農奴制,卻認為根據“歷史的正義”,土地應歸地主所有,同時因地主面臨的是要性命還是要土地的問題而深深憂慮。他不同意自由主義者、斯拉夫派以至農奴主頑固派的主張,并且也看到沙皇所實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虛偽性質,卻又反對以革命方法消滅農奴制,幻想尋找自己的道路。由于無法解決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圖在哲學、藝術中逃避現實,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長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觀情緒。1859至1862年間幾乎中輟創(chuàng)作,先后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和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辦了20多所學校,并曾研究俄國和西歐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還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時等國考察各國學校。后又創(chuàng)辦《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教育雜志。這些活動必然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農奴制改革中,他作為本縣和平調解人,在調停地主和農民的糾紛時,常常同情農民,但又招致貴族農奴主的敵視。1862年7月他外出時,家中遭到憲兵連續(xù)兩天的搜查。不久他關閉了學校。這段時間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蕩以及因同農民的頻繁接觸而接受的他們對事物的一些看法,成為他的世界觀轉變的契機和開端。 新婚之后,革命形勢逐漸轉入低潮,他也逐漸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機。他脫離社交,安居莊園,購置產業(yè),過著儉樸、寧靜、和睦而幸福的生活。從1863年起他以6年時間寫成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這段時間的較重要的事件是1866年他出席軍事法庭為士兵希布寧辯護。希布寧因不堪軍官的虐待打了軍官的耳光,雖經托爾斯泰為之奔走,終被槍決。這一事件使他開始形成反對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托爾斯泰的心靈的寧靜與和諧沒有保持多久。1869年9月因事途經阿爾扎馬斯,深夜在旅館中突然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憂愁和恐怖。這就是所謂“阿爾扎馬斯的恐怖”。在這前后,他在致友人書信里談到自己近來等待死亡的陰郁心情。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對叔本華哲學發(fā)生興趣,一度受到影響。從70年代初起,“鄉(xiāng)村俄國一切‘舊基礎’……的破壞”的加劇,“到民間去”等社會運動的興起,使他開始新的思想危機和新的探索時期。他惶惶不安,懷疑生存的目的和意義,因自己所處的貴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惱,不知“該怎么辦”。他研讀各種哲學和宗教書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繩子,不帶獵槍,生怕為了求得解脫而自殺。這些思想情緒在當時創(chuàng)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鮮明的反映。此后,他訪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隱修士,并結識農民、獨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終于完全否定了官辦教會,接受了宗法制農民的信仰,最后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勢和全國性大饑荒的強烈影響下,棄絕本階級,完成了60年代開始醞釀的世界觀的轉變,轉到宗法制農民的立場上。在《懺悔錄》(1879~1880) 等論文里,他廣泛闡述自己思想轉變的過程,對富裕而有教養(yǎng)的階級的生活及其基礎——土地私有制表示強烈的否定,對國家和教會進行猛烈的抨擊。然而,他卻反對暴力革命,宣揚基督教的博愛和自我修身,要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這是因為他不僅反映了農民對統(tǒng)治階級的仇恨和憤怒,也接受了他們因政治上不成熟而產生的不以暴力抵抗邪惡的思想。列寧剖析這種驚人的矛盾說:“作為一個發(fā)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托爾斯泰富于獨創(chuàng)性。 從此托爾斯泰厭棄自己及周圍的貴族生活,不時從事體力勞動,自己耕地、縫鞋,為農民蓋房子,摒絕奢侈,持齋吃素。他也改變了文藝觀,指斥自己過去的藝術作品包括《戰(zhàn)爭與和平》等巨著為“老爺式的游戲”,并把創(chuàng)作重點轉移到論文和政論上去,以直接宣傳自己的社會、哲學、宗教觀點,揭露地主資產階級社會的各種罪惡。當時寫的劇本、中短篇小說以及民間故事,同樣為了這一目的。他還從事廣泛的社會活動:1881年因子女求學全家遷居莫斯科,他訪問貧民窟,參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調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層生活;1881年他上書亞歷山大三世,請求赦免行刺亞歷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84年由其信徒和友人弗·契爾特科夫等創(chuàng)辦“媒介”出版社,以印行接近托爾斯泰學說的書籍;1891年給《俄國新聞》和《新時代》編輯部寫信,聲明放棄1881年后自己寫的作品的版權;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后組織賑濟梁贊省和圖拉省受災農民的活動;他還努力維護受官方教會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爾教徒,并在1898年決定將《復活》的全部稿費資助杜霍包爾教徒移居加拿大。 從19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托爾斯泰增強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態(tài)度,對自己宣傳的博愛和不抗惡思想也常常感到懷疑。這在《哈澤—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論饑荒》一文而企圖將他監(jiān)禁或流放,但懾于他的聲望和社會輿論而中止。至此又因《復活》的發(fā)表,指責他反對上帝,不信來世,于1901年以俄國東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義革除他的教籍。這個決定引起舉世的抗議,托爾斯泰卻處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鎮(zhèn)壓學生運動而寫《致沙皇及其助手們》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給人民自由并廢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對日俄戰(zhàn)爭。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對革命的到來表示歡迎,但卻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敗后,他又反對沙皇政府殘酷殺害革命者,寫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托爾斯泰在世界觀激變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離家出走。這種意圖在他80至90年代的創(chuàng)作中頗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幾年,他意識到農民的覺醒,因自己同他們的思想情緒有距離而不免悲觀失望;對自己的地主莊園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爾斯泰主義者和他的夫人之間的糾紛更使他深以為苦。最后,他于1910年11月10日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車站逝世。 于心不忍看托翁出走 偉大的托爾斯泰,他以他一生辛勤,將投入俄國社會變革中的思維與探索用其蒼勁的筆書寫了下來,當他的代表著《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在歐洲及世界贏得一流文學地位后,他是如何繼續(xù)探索俄國和自己的出路的?最終他獨自離家出走究竟是怎么回事? 列夫·托爾斯泰 天才,總是具有特別的面孔,這仿佛是被印證了無數次的真理。這個“特別”并不是與“英俊”或“風流倜儻”劃等號,而是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特質,比如貝多芬有痛苦扭曲的神情,比如愛因斯坦有高凸的顴骨,而列夫·托爾斯泰則有一雙仿佛能洞穿一切的尖銳的眼晴。 作文題目: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托爾斯泰在82歲高齡時說:人是以靈魂為生,而不是以肉體為生,如果人知道這一點并且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肉體上,而是寄托在靈魂上,那么,無論出現什么樣的不幸、苦難和病痛,他的生活都不可能成為其他的樣子,而只能是一種牢不可破的幸福 請根據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結合你對當今時代的認識和思考,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不少于800字 范文 21克的幸福 在西方,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人死后的重量會減少21克,而這21克,便是靈魂的重量換句話說,人生的全部重量,只有21克 生活中真正的幸福就在于心靈的幸福曾為一首唐詩所描繪的意境所感動著:柳宗元筆下的蓑笠翁,在銀白色的嚴冬時節(jié),獨坐一葉單薄的扁舟,而“獨釣寒江雪“不管有魚無魚,放棄了種種目的性,超然物外,完全為垂釣而垂釣,完全為心靈上的滿足 還有晉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訪問朋友戴逵,到了門前不敲門就離開了他因想念朋友,乘興而至,到門前盡興而返王徽之和蓑笠翁都忠于自己的靈魂他們心靈的指向決定了他們行為的表現對理想的憧憬,對生活的希冀,沒有使他們脫離個人的心靈,反而讓他們在與眾不同中活得很瀟灑 人生總會在物質上有很多補如意,但只要有些許心靈上的滿足,便足夠了臺灣散文名家林青玄有篇散文,他說朋友跟他要一幅字,掛在書房里朋友說,要寫簡單的讓自己每天看了就有用的一句話他想了半天,就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那個朋友不懂,林青玄說,這個世界,永人們普遍信奉的一句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各與言者無二三”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么即使不稱心的事太多,但至少還有一二如意事吧要獲取心靈的幸福,只這一二便足夠幸福的分量很輕,只有21克,只是靈魂的重量 若把靈魂比作一棟房子,人在物質上的滿足就是家具、擺設人剛搬進去,都想要將家具擺設在里面結果最后卻發(fā)現,屋里堆滿了東西,根本再也無處安置自己被物質奴役之人找不到靈魂上的棲身之地,更無幸福可言.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主唱劉歡說,自己之所以會踏實地守在大學教師的崗位上,不在乎與在舞臺上一首歌所得收入的差距,就是因為他喜歡講課,為快樂,不能用金錢衡量21克的幸福分量雖輕,卻幾乎占有了人生幸福的全部 人生的全部追求,只在于這21克的幸福,只在于靈魂山上的滿足幸福,只有21克 簡評:文章立意深刻,緊扣“靈魂的滿足才有真正的幸?!?,文章反復出現表現主旨的句子,彰顯文旨選材新穎恰當,語言優(yōu)美流暢,結構首尾呼應 海棠花 未眠 感動于川端康成那淺淺淡淡的幸福,感動于他的“凌晨四點鐘,看到海棠花未眠”的溫暖對于這位憂郁的作家,人們多是感慨于他的哀傷與古典,而我覺得他是最容易感動和幸福的人,因為他有一顆清澈的靈魂 一瓣花,一頁草,一縷光,一纖塵,甚至是鳥兒翅膀劃過天空的痕跡,都可以是他感動的源泉無需理由,也不必解釋,因為這些平凡的東西觸動了他孤獨的靈魂,這是不需要金錢,物質,以及那些華麗炫目的珠寶所給予的幸福,當然這些塵俗的東西也不能給予,他跟著靈魂的腳步一步一步前進著,走到了死亡的邊緣,而死亡對于他來說,不是痛苦,不是絕望,是一種生不可代替的幸福! 還有海子,一位天真善良的孩子,一張沒有被涂污的白紙,他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他不知道什么是欲望,什么是繁華,什么是人人都在拼命追求的他不在乎周圍的一切喧囂,雜亂,和人們忙碌的腳步和隱藏的目光,他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玩耍,看不到欲望與名利的爭奪,看不到一幕幕繁華的上演與落幕,只看到幸福在向他微笑,朝他招手,只看到滿天的飛花與溫暖的木房,還有那明凈的海 人是一支會思考的蘆葦,正是靈魂的力量使我們人類成為萬物之靈,得以繁衍千年,并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失卻了靈魂的支撐,只會脆弱到經不起一陣物欲的微風,一點挫折的寒霜 可為什么在談到靈魂,談到理想,談到追求時,我們會汗顏?會覺得自己的生活被自己經營的一塌糊涂?或許身體常為生活、責任所困,但,是誰剪掉了我們靈魂的翅膀,讓我們蒙上了眼睛,塞上了耳朵,捂住了嘴巴,捆住了手腳,宛如木頭人,機械的生活? 或許我們習慣了車水馬龍,習慣了人潮洶涌的街頭,習慣了在黃昏注視來來往往惆悵的身影,習慣了被埋在可怕的金幣堆中的,即使有感動的淚水,也會馬上被沸騰的欲望烘干,習慣了在燈紅酒綠中,在歌舞生平里平息了自己的斗志,丟掉了自己的靈魂 所以在周圍一片喧囂的時候,靜下心來吧,扣問一下自己的內心,在渾渾噩噩的靈魂深處,是否還有一朵海棠花在靜靜的開放,散發(fā)著幸福的芬芳,凈化著我們日益被忽略淡忘的心靈或許這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微笑,讓我們即使在黑暗中仍可清晰聽到的花兒輕輕綻放的聲音! 簡評:讀了這篇文章,縈繞于腦海的是蘇軾的名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我們沒有拋卻靈魂,卻也與“為靈魂而生”漸行漸遠語言細膩優(yōu)美,在娓娓道來中與讀者產生心靈的共鳴,也許就是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吧! 靈魂支起人生藍天 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以靈魂為生的”所謂靈魂是指人內心的無形的力量,它猶如春風吹走寒冷,猶如蔭涼趕走炎熱,猶如黃金帶來豐收的希望,猶如陽光溫暖心靈靈魂更如擎天柱一樣支起人生藍天 病魔襲來,靈魂的支持讓他們戰(zhàn)勝病魔 還記得張海迪用鏡子反光看書時那渴求知識的眼神么?她雖身處癱瘓,卻以靈魂為支撐走在生命賽場的前列還記得“千手觀音”的那優(yōu)美的舞姿么?邰麗華雖無聲,卻唱響了壯麗的生命進行曲還記得李麗的愛心網站么?雖身體永遠被輪椅束縛,靈魂的支撐卻讓她可以游于奉獻世界的東西他們沒有健康,卻在人生的競賽中屢屢奪冠,為何?是他們堅強的靈魂將陰霾驅散,用靈魂的力量挖掘 生命的潛力,戰(zhàn)勝病魔,創(chuàng)造輝煌 他們用行動證明:靈魂的力量是無窮的,惟有靈魂在,哪怕病魔? 賽場競技,靈魂的支撐讓他們勇創(chuàng)佳績 打開奧運史冊,我感受到了杜麗奪金時淚水的顫抖,經過四天的掙扎,靈魂的支撐讓她戰(zhàn)勝了自我;我看到郭晶晶那堅定的眼神,信念支撐著她奪取金牌;我看到女排的終不言棄,這種不言棄的強大的力量支撐著她們一路打拼至領獎臺;我看到伊辛芭耶娃的奮力一跳,拼搏的力量讓她再次打破記錄競爭雖殘酷,但靈魂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喚醒人對勝利的渴望打開潛力,挑戰(zhàn)極限,告訴人們更高、更強、更快 強大的靈魂力量在北京讓她們充分挖掘潛力,挑戰(zhàn)極限 生活艱難,靈魂的支撐讓他挑戰(zhàn)命運 洪戰(zhàn)輝年僅11,母親離家出走后,他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擔父親精神不正常需人照顧,妹妹尚未懂事需看護,田里的農活也需要人干,對知識又有著渴望,他的堅強的靈魂支撐著他挑戰(zhàn)命運,挑起生活重擔他學會了用各種方式賺錢,與厄運抗爭,書寫了奮斗的傳奇 洪戰(zhàn)輝在困難的生活面前,用靈魂做支撐,挑戰(zhàn)命運 靈魂是生命中的雨傘,總有風雨,我們依然前行,靈魂是晴空,讓我們知道陽光總在風雨后,需耐心等待,靈魂是彼岸的燈塔,讓目標不再迷茫 在生活中,讓靈魂支撐著我們,用不言棄,奮力拼搏,創(chuàng)造輝煌 始終堅信:靈魂支起人生藍天 簡評:這是一篇規(guī)范的議論文文章從“在病魔襲來時”、“賽場競技時”、“生活艱難時”三個方面來論證,對“靈魂支起人生藍天”這一中心論點作了充分的論證文章符合文體要求,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層次清晰,結構嚴謹,語言流暢 人以靈魂為生 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以靈魂為生,而不是以肉體為生的”說明了靈魂精神的追求對一個人的重要一個人的高貴是靈魂的高貴,一個人的真善美是靈魂的真善美所以人要有真正的靈魂 真正的靈魂是一種奉獻精神靈魂是無形的,它需要精神來寄托受全球敬仰的德蘭修女,她個子瘦小,其貌不揚但她有著一顆美麗的心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她不知多少次在骯臟、污穢的街道擁抱那些患有皮膚病、傳染病甚至滿身膿瘡的垂死病人,把他們接回家,照顧他們,安葬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別人的關愛 我們可以說:德蘭修女的精神是崇高的,德蘭修女的靈魂是高貴的正是因為她的奉獻精神他的靈魂得以升華,以靈魂為生的人也會以選擇奉獻為幸福 真正的靈魂是一種追求精神靈魂是有價值的,他不體現在他所處的位置而是體現在所追求的方向難以忘記那尊慈祥博愛的千手觀音,邰麗華,一個聾啞人克服了常人難以面對的困難,始終執(zhí)著著自己的追求給觀眾呈現一個完美的觀音最終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詮釋內心的感覺,感動中國感動你我 邰麗華在人們心中儼然已是慈愛的象征,是對追求的不泯使得她的靈魂得以崇高以靈魂為生的人面對困難會選擇追求為幸福 真正的靈魂是一種堅守精神堅守自我亦是堅守內心,在祖國漫長的國境線上,在海疆無數的海島上,為了祖國的安寧,駐守在那里的士兵,他們白天面對茫?;哪烀齑蠛?,夜晚枯對漫漫星空,寂寂營房再惡劣的環(huán)境再寂寞的心他們都堅持下來了難道他們只是堅守自己的崗位那么簡單嗎?不,他們堅守的不僅僅是崗位,更是自己的責任,作為一名中國人應有的責任他們的靈魂是圣潔的 邊防戰(zhàn)士用自己的行動堅守崗位職責,昭示著對國家的承諾,他們及其靈魂早已在人們心中神圣無比 德蘭修女,邰麗華,邊防戰(zhàn)士他們都是平凡的人,但是他們又都不平凡,因為他們有著高貴的靈魂相比之下,生活中有些人汲汲于金錢財富,有些人苦苦經營于權勢聲望,他們以為這就是幸福,但是沒有靈魂的人生又何來幸福而言呢?只有來自靈魂深處的內心豐富充實了,人活著才有意義 人活著,要有靈魂,要有高貴的靈魂誠然,只有以靈魂為生,才能獲得牢不可破的幸福 簡評:這是一篇較為規(guī)范的議論文文章從“真正的靈魂是一種奉獻精神”“真正的靈魂是一種追求精神”“真正的靈魂是一種堅守精神”三個層面展開,對“人應當以靈魂為生”這一中心論點作了有力的論證,表述了作者對以靈魂為生的深入理解列舉了德蘭修女,邰麗華,邊防戰(zhàn)士的事例,顯示出豐厚的閱讀積累結尾聯系現實,呼喚人們要有高貴的靈魂,末段回扣中心論點結構嚴謹,語言流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