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佛教在最初的時候,是不鼓勵偶像崇拜的,佛弟子們更多是重視對佛陀言教的修學于與證悟。因此在佛陀涅槃后的數(shù)百年間,佛教并沒有塑像的傳統(tǒng),僅是以塔,菩提樹,說法座,腳印等物來代表佛陀。 佛陀腳印( 公元前1世紀) 佛陀腳印(公元1世紀) 佛陀腳印(公元1至2世紀) 佛陀腳印上有很多種相 印度桑奇大塔——佛教早期的藝術寶庫。 公元前 3 世紀,阿育王時代所建。 在桑奇大塔中的三叉戟(見圖上方,左右成對),那是沿自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圖案,在佛教中代表佛、法、僧三寶。
2世紀~古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伽一世時期的金幣上鑄刻了佛像,(據(jù)說)是目前為止傳世最早的佛像。 對于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佛菩薩塑像,其塑造的時間普遍的說法為“公元2~3世紀”。因其產(chǎn)生于古犍陀羅國,所以人們通常稱為:犍陀羅藝術,它是印度佛教與來地中海的古希臘雕刻藝術結合而產(chǎn)生。 古犍陀羅在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qū)【見下圖】,公元前4世紀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因而古希臘的雕刻藝術也被帶到了這里。到公元1世紀時,興起于印度北方的貴霜帝國,逐步將犍陀羅納入了自己的版圖。后來據(jù)說貴霜地區(qū)的希臘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與希臘的救世主阿波羅神相似,于是就參照阿波羅的形象塑造出了最早的佛像。 犍陀羅早期的佛像,其特點表現(xiàn)為佛陀多著通肩式披衣,衣服褶紋起伏大,立體感很強。衣紋走向從左肩向下往右臂傾斜。左手習慣性地抓握著披衣的一角。頭頂有圓形背光,頭發(fā)呈波浪狀或渦卷狀,覆蓋肉髻。眉間有白毫相。眼皮隆起,眼珠深凹。鼻梁高挺,嘴唇較薄,整體看起來更具有男性特征。 釋迦牟尼佛立像-中國首都博物館藏 釋迦牟尼佛坐像—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藏 釋迦牟尼佛坐像—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藏 釋迦牟尼佛坐像-美國弗吉尼亞美術博物館藏 釋迦牟尼佛立像-俄羅斯圣彼得堡冬宮博物館藏 釋迦牟尼佛立像 -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藏 釋迦牟尼佛坐像-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釋迦牟尼佛苦行像-巴基斯坦拉合爾博物館藏 釋迦牟尼佛立像—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藏 釋迦牟尼佛立像-美國洛杉磯州立博物館收藏 雙佛立像-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藏 佛頭—英國VA博物館 藏 佛頭—英國VA博物館 藏 佛頭-美國芝加哥博物館藏 菩薩的造像則以彌勒像為主。(由于之前興起于的伊朗高原上的波斯帝國曾經(jīng)也占領過古犍陀羅地區(qū),后來亞歷山大大帝揮軍東征,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帝國才滅亡。所以佛像的塑造多少也是有受到當?shù)剡z留的波斯文化的影響。) 造像特點:上身袒露,從左肩至右手上,搭裹一條巾子,也叫披帛。頸部飾有頸圈、項鏈、瓔絡等物。形體較健壯,身材偏矮,頭發(fā)翻卷束扎,還有不同的頭飾,嘴角還雕有兩撇小胡須(特別像是波斯人的特征)。下身著裙子,腳上穿有繩系式拖鞋。頂上也有背光和眉間白毫相。且腳下雕四方形臺座,四周均刻有供養(yǎng)人、獅子或花紋雕刻。 很像后來的所說的那種“自在像”—美國芝加哥博物館藏 彌勒菩薩坐像-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藏 這兩尊彌勒菩薩坐像,雙手結禪定印,手指間還夾有一個寶瓶,這在后期的佛教造像中是極少見的。 彌勒菩薩立像—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藏 彌勒菩薩”思維像“—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藏 很明顯的希臘人物雕塑的氣質。 菩薩立像- 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藏 如果您愿意跟隨我們的步伐,走向遠方,通過影像,一同尋訪世間佛教勝跡,可以搜索并關注我們——“無盡藏影像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