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中藥就一直是中醫(yī)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中藥為捍衛(wèi)人體健康也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中藥是人體健康的捍衛(wèi)者,同時也有她神奇而獨特的魅力。同是一味中藥,與不同的藥物搭配,就可能有不同的功效,比如黃芩,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多個方劑中均有運用,且功效各有差異,不得不感嘆,醫(yī)圣就是醫(yī)圣!但醫(yī)圣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且看正文解讀! 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應用黃芩的方劑有26個,由于配伍不同,在每個方劑中的作用不同,劑量使用不同,使黃芩的應用范圍頗廣,而且有嚴格的規(guī)律性。原文雖載,但深涵未揭,王老師對比探析如下。 中藥有多功能和雙相調(diào)節(jié)的作用特點,一味藥物的一專多能及雙相調(diào)節(jié)作用的發(fā)揮,關(guān)鍵在方劑的配伍。仲景深諳其旨,在使用黃芩時主要用了相使、相須兩種配伍方法。 1相使 所謂相使性配伍,就是一味君藥,其余藥為輔,來提高主藥的功效。其具體運用有表里藥同用、升降藥同用、寒溫藥同用、補瀉藥同用、血氣藥同用等。 1表里藥同用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等柴胡湯類方中的柴胡、黃芩相伍,三黃湯中麻黃、黃芩相配,均屬表里藥同用。 柴胡湯證為邪在半表半里,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在半表者是客邪為病,在半里者是主氣受病。正邪在臨界之間,各無進退而相持,故以柴胡解少陽半表之寒,黃芩清少陽半里之熱。表里合同而用,少陽得舒,表里之邪盡解。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jié)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jīng)日不欲飲食?!贝孙L入營衛(wèi)肢節(jié)之間,陽痹衛(wèi)傷則手足拘急、惡寒,里有熱則煩熱心亂。以麻黃通陽祛表寒,黃芩清里熱,俾風祛熱除,陰陽平調(diào),其病自愈。 2升降藥同用 如葛根黃芩黃連湯中葛根、黃芩同用,麻黃升麻湯中麻黃、升麻與黃芩同用。 《傷寒論》:“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本病為太陽病桂枝證,誤下致表熱之邪內(nèi)迫,肺與大腸相表里,故肺與大腸共受之,邪熱上壅于肺則喘,里熱過盛則汗出,邪熱下迫大腸則下利不止。仲景以葛根升陽明之清氣,解肌表,黃芩苦降厚腸胃以清熱止利,升降同用共奏解表、平喘、止利之功。 《傷寒論》356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眰飳嵨闯啥笙轮?,以致變癥蜂起,“寸脈沉而遲”為陽邪陷里;“下部脈不至”為下焦虛寒之見癥;“咽喉不利,吐膿血”乃表邪迫內(nèi),郁結(jié)咽喉,傷血分也;“泄利不止”為大下傷脾陽。寒盛于下,上熱下寒,治寒則助熱,治熱則增寒,故曰難治。仲景升降并遣,用麻黃、升麻等升越郁陽,黃芩清降上焦之熱。如此一升一降,寒熱得平,易難治為可治。 3寒溫藥同用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中干姜、黃芩合用,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附子瀉心湯等方中的生姜、半夏、黃芩同用均屬此法。 《傷寒論》358條:“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被颊咚赜刑摵吕紓?,醫(yī)不用溫里和表法治療,反用吐下虛其里,以致寒格之變,寒盛于下則“更逆吐下”,熱格于上則“食入即吐”。以黃芩之寒清其在上之熱,以干姜之溫祛下盛之寒,寒溫并舉,和陰陽以消格拒。 痞證有逆氣偏重之半夏瀉心湯證、水氣偏重之生姜瀉心湯證、胃虛較重的甘草瀉心湯證和兼陽氣不足的附子瀉心湯證等種種不同病情,但其病機共同特點是寒熱錯雜,虛實并見,中焦氣機被寒熱之邪阻滯而不通。故諸瀉心法均用辛溫之生姜、半夏散寒,苦寒之黃芩降熱,從而暢中焦氣機以治痞證。 4補瀉藥同用 黃連阿膠湯中黃芩、阿膠、雞子黃等合用,當歸散中川芎、當歸、白芍配黃芩,千金三黃湯以干地黃合黃芩,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中黃芩、芍藥相伍,均屬補瀉同用。 《傷寒論》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贝藶槟I陰先虛,所以得之二三日,熱灼真陰,使腎水不能上濟于心,是以心火亢于上,腎水虧于下,而見心中煩、不得臥。用黃芩瀉上亢之心火以除煩,阿膠、雞子黃酸甘化陰而補下虧之腎水,如此瀉南補北,以交泰心腎。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薄夺t(yī)宗金鑒》:“妊娠無病,不須服藥,若其人瘦而有熱,恐耗血傷胎,宜常服當歸散以安?!碑敋w散以黃芩瀉其熱,川芎、當歸、白芍養(yǎng)血,補泄同施,其胎得養(yǎng)也。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中有“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草蓐,自發(fā)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此為婦人產(chǎn)后血虛,不慎感風而成發(fā)熱之證,用干地黃補血盈虛,黃芩泄除熱邪,一補一泄,共奏實血虛、除煩熱之功。 《傷寒論》177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贝藶樯訇栔盁崞汝柮鞫埔合纶?,遂為下利,又因少陽邪熱為患,故瀉之以黃芩,利下則傷陰,故補之以芍藥。補泄兼施,俾熱除、陰堅、利止。 5血氣藥同用 鱉甲煎丸中鱉甲伍黃芩,大黃蟲丸中黃芩、大黃之配,王不留行散之王不留合黃芩均為血氣同用。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病瘧,以月一日發(fā),當以十五日愈,設(shè)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jié)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闭龤馓摀p,瘧久不愈,氣滯血瘀,以為癥瘕,除瘧母為治瘧之本,用陰分藥鱉甲攜黃芩入肝經(jīng)血分,氣血合用,共消癥瘕,清邪熱而使瘧平。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脈證并治》:“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飲傷、勞傷、經(jīng)絡榮衛(wèi)氣傷,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蟲丸主之?!毙纬绅鲅脑蚴秋嬍?、勞倦、精神情志等諸勞傷,其病理變化是榮衛(wèi)運行不暢,阻滯血氣以致虛瘀互見,百癥叢生。君大黃以入血通絡,破癥消瘀。榮衛(wèi)阻滯日久,郁而生熱,故伍黃芩以降氣熱。一氣一血,相得益彰,共奏逐瘀匡正之效。 《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狈布∧w為金刃所傷,經(jīng)脈受損,血不循經(jīng)而外溢,當以止血、活血、生肌為治。肌膚經(jīng)脈損傷,須防外邪內(nèi)入。方中王不留行專走血分以活血止血,配黃芩清氣解血中之毒,使血氣平和,金瘡自愈。 2相須 所謂相須,意即把性能相似的藥物合用,使其相互協(xié)調(diào),以發(fā)揮更好的治療作用的一種配伍方法。奔豚湯中甘李根白皮與黃芩相配,瀉心湯中的大黃、黃芩合用均為此法。 《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有“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奔豚氣病多由情志不遂而得。肝主情志,為剛臟,性喜條達。情志不遂,日久則肝郁,郁久化火上沖;肝膽互為表里,肝有郁而通少陽,少陽郁而不宣,則寒熱往來。《本經(jīng)疏證》曰“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黃芩苦平大寒無毒,主諸熱”。仲景君甘李根白皮降沖逆之氣,黃芩解少陽之火邪,二者相須為用,是降奔豚氣之良劑。 瀉心湯治心氣有余之熱傷陽絡吐血、衄血,用大黃、黃芩、黃連大苦大寒瀉三焦之熱,折心氣有余之火,而止吐血、衄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