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團鼓樓”
樓上織布樓下繡花...
侗族姑娘街邊刺繡
“禮團鼓樓”
鼓樓的作用有:一是侗寨的標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標志。三是侗族群眾休閑的場所。四是年輕人社交的場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會議事的要地。七是傳遞信息或報警的工具。 肇興賓館、肇興派出所
“風雨橋”侗族獨有的橋。
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筑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風雨橋。 風雨橋,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整座建筑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拔地而起。風雨橋又稱花橋,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間建筑之一。
侗寨還有石拱橋、石板橋、竹篾橋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據(jù)傳肇興南宋時就已建寨,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肇興侗寨被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基金會確定為全球“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十大旅游首選地之一,這里的美景更是被攝影愛好者評為世界“六大攝影天堂之一”。 遠處侗寨大門
住在肇興肇興賓館,全木結構的3層小樓,走在樓梯上會發(fā)出“咯吱咯吱”的響聲。聞著賓館內(nèi)沁人心脾的木香味,登樓遠望... 遠處的景色瞬間融化一個城市人焦躁的心:侗寨的小橋、流水、人家,在我看來,只能用“與世隔絕”來形容。 夕陽映紅鼓樓
傍晚走在侗寨的路上,燈光把遠處鼓樓和廊橋打扮的很漂亮。
金碧輝煌的鼓樓,純木結構建筑,不用一釘一鐵,像寶塔似樓閣。 金碧輝煌的鼓樓,吸取和發(fā)展了漢民族的穿斗木構技術,集中體現(xiàn)了侗族建筑藝術的精華。
風雨橋,我夢中的風雨橋...
小河畔燈光燦爛,霓虹奪走月光,艷臺樓閣映入水中,好似天宮在人間。
雕梁畫棟燈連天,夜深不得眠,游人嬉戲在人間。
夜里的肇興,除了風雨橋和鼓樓被霓虹點亮,其他地方都是星星點點的黯淡燈火。 恍惚的燈光中,眼前的美景讓我有些迷茫;疑似天宮美景在人間... 一個人走到風雨橋上,風雨橋白天是被當?shù)卮迕竦牡財傉紦?jù),而到了夜里一個人也沒有。 夜深人靜了。風雨橋燈光閃爍頗為壯觀,說實在的,風雨橋的雄偉的確超乎我的想象! 同伴說它似皇家宮殿,不為過。
侗寨風雨橋,就象大山里的一顆明珠,特別是到了夜晚,燈光閃爍頗為壯觀! 幾進貴州,苗族的一些風俗也接觸了不少,已近“審美疲勞”,但是岜沙卻又讓我們眼前一亮。它確實是苗族的一株奇葩,風俗文化與其他村寨迥然不同,帶槍習俗、特殊發(fā)式、神樹崇拜之類的非物質文化獨具特色。
由肇興向西南走,上了312國道,就進入從江縣地域。此時伴隨左右的已是都柳江了,一路上依然是山綠似帳水綠如綢。從江有個丙妹鎮(zhèn),丙妹鎮(zhèn)有個岜沙村,村寨建在大山腰間斜坡上,寨子里住著風貌習俗獨特的苗族人。
岜沙,是苗語中草木茂盛繁多的意思。相傳苗族祖先蚩尤有3個兒子,住在大江大湖邊,后來逐漸西遷,來到原始森林茂密的高山上定居,岜沙人就是蚩尤的第3個兒子的后裔。他們以種植和狩獵為主,天天“槍不離手,刀不離腰”,這種習俗保留至今,成為中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
岜沙人的頭飾服飾最為獨特,至今保持著古老習俗。男子的頭發(fā)四周幾乎剃光,用頭頂蓄起的長發(fā)挽成發(fā)髻,以黑白相間的頭巾束住,留一綹發(fā)梢從頭頂自然地垂搭下來。當身首活動或輕風拂來時,那綹頭發(fā)就左右前后地擺動彈跳,顯得既活潑俏皮又俊朗灑脫。據(jù)說。這種發(fā)式還是宋代遺風,苗語稱之為“戶棍”。
岜沙的男性大都性格剛烈豪邁,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身著青色無領寬袖布衫肥褲,腰間束半月形繡花香包,若再扛上獵槍,佩上砍刀,加之“戶棍”飄然,活脫脫一副古代武士忍者氣概。
走進芭莎,多見樹木少見人,整個村寨都泡在濕漉漉的空氣中,仿佛走到原始的熱帶雨林。岜沙人常說:“人來源于自然,歸于自然;生不帶來一根絲,死不帶走一寸木。”所以從古到今,岜沙人從不濫伐樹木。植被茂密的岜沙苗寨幾百年來自覺愛護樹木,即便是砍柴為生也對砍伐也相當嚴格的規(guī)定。
岜沙苗寨建筑
岜沙人以樹為本民族的圖騰,他們敬仰樹神,認為每一棵大樹都是一個祖先的靈魂,因而他們愛護樹木崇拜樹木,這些樹木也庇護著岜沙。
山寨的廣場
扛著槍的岜沙小男孩
岜沙還是中國僅存的神秘槍手部落,岜沙人的槍世代相傳,以老槍最為珍貴。
由于岜沙男人總是把長槍扛于肩上,因而岜沙苗寨也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這里地處偏僻,受到外來文化沖擊較少,至今這里仍然保持著遠古遺風以及獨特的岜沙文化習俗。
一走進岜沙,很容易就會看到寨子廣場上豎著的一塊牌匾,上面顯赫地寫著“岜沙”岜”這個字不一般,它不讀ba,而是bia。正如它的讀音特別一樣,岜沙給我留下的也是不一樣的滋味。
岜沙男子的獨特發(fā)型 岜沙女人傳統(tǒng)裝束是這樣的,上裝為對襟無領無扣緊身小袖衣,袖口衣擺均裝飾有花帶,內(nèi)穿蠟染圍胸,下穿蠟染百褶裙,左右兩邊裝飾以紅綠白布條,套蠟染腳籠。
寨子里有客棧,可惜我們沒有住在這兒,只是在此避避雨... 岜沙小學就在寨子的一端 半山腰的寨子 岜沙寨門 岜沙人愛樹如命,把樹木當神祭拜。 這里的每個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會為他種下一片樹林,并從中選擇最為枝繁葉茂的一棵作為他的生命樹。死去的時候,都是埋葬在大森林里,不建墳堆、不立墓碑,并在其墳上種下一棵象征永生的樹。
1976年,岜沙人懷著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愛戴和敬仰,忍痛割愛,含淚請外鄉(xiāng)20名青年把有幾百年歷史的古香樟樹砍倒敬獻給毛主席紀念堂。
樟樹出寨時,全村2000多名男女老少在樹根旁長跪不起,敬拜古樹。此事感動了中央,后撥款在古樹原址上拔根建亭,是為“岜沙神樹亭”。 岜沙,似乎是個遠離凡俗、隔絕喧囂的圣地。雖然公路已經(jīng)修通半個世紀,這里依然菁黑嶺翠,樹竹幽深,古藤纏繞,松濤陣陣,濃蔭蔽日。 對面的梯田可是芭莎的糧倉... 在芭莎的寨子里面看到很多的木架子,一排排木架在山寨路邊山坡上都可以見到,由粗粗的樹干搭建而成。
這就是岜沙的“禾晾”架,每個禾晾架大約五六米高、四五米寬,糯谷穗一排排掛起,金燦燦的一大片,可惜我們?nèi)サ臅r候不是收獲的季節(jié),沒能見到壯觀的場景。
也許是貴州地無三尺平的緣故,村民是很難找到平地晾曬谷物的。 山腰上的芭莎民居 下雨的原因,寨子里很少有人出來,只有幾個游客.... 岜沙人至今仍保存一千多年前的生活習俗,鐮刀剃頭。被民俗和民族學者稱為碩果僅存的苗族遠古遺風保持者、“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岜沙人是森林的兒子,古樹是岜沙人的祖先。 一條小小的石板路,訴說著村民的生活,見證著村寨的歷史。 還有一個很受游客們尷尬的事情是,在給個別當?shù)厝伺恼栈蚴呛嫌昂?,他們會伸出雙手,小孩子直截了當:“給錢給錢”,少則10元、多則20元等。如果不給,他會說:“無所謂”。
這些現(xiàn)象在很多地方已經(jīng)泛濫,不過在這個所謂“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苗族遠古部落”遇到,還是讓我們詫異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