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軒館藏 來源:十點讀書 文 耿璟宗 摘自《讓我自己呆會好嗎》 人與人的情誼和愛,是需要有承擔適當罪責的勇氣的。 ——歐文·亞隆在我所有的子人格中,我最不喜歡的就是無辜君了,但我最不能忽視的就是他。他的力量強大,因為他最能討好我。他的態(tài)度能讓我在受到人際關系傷害時,有效地保護我自己。然而這種保護始終只是一時的,如同屋頂漏雨時及時補上的那塊瓦,雖暫時擋住雨水,但并不能使我的屋子完全堅固,或許某天風大,屋子就被掀翻了。
因此痛定思痛,我決定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決定和無辜君好好聊一聊。不料無辜君每次都避而不見,我只好寫封信寄給他,希望能夠打動他。全信如下:
親愛的無辜君:
見信如晤。
給你寫這封信,我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關于無辜這件事,我還有些不同的看法,需要和你真誠地聊一聊。信中的觀點或許會引起你的反感,不過這些都是我的真心話,盡管看上去有些毒辣。咱們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咱們本質上是一個人,一個人不說兩家話。所以,請君恕我直言了,靜心讀完這封信。
我知道,你有個習慣,總喜歡讓自己站在有理的一方,以便保持清白無辜感。說真的,這種感覺相當好,也曾為我的內心帶來過許多光明,但我總覺得這種態(tài)度難免有自欺欺人的嫌疑,于自己的成長而言是有害處的??偟膩碚f,你的快樂和自信之源,是使自己相信:反正不是我的錯,這事兒是你對不起我,你就該懺悔,就該內疚。
有一次,一個朋友偶爾做了件對不起你的事,你不爭不吵也不說,只保持著沉默的鄙視,無論對方怎樣表示歉意,你依然不咸不淡。這導致你們之間的友誼很快枯萎,無法再回到之前的融洽。但你同時又很珍視這段友情,因此很痛苦。要知道,你痛苦,我也無法快樂。很明顯,這個痛苦源于無辜感,所以我想和你聊聊,深度地揭穿一下無辜感。
無辜是什么?無辜就是你什么錯也沒有。比方說,你被朋友拐走了情人,搶走了功勞,你會覺得痛苦,但同時,你內心深處也有一股隱隱快樂和優(yōu)越的感覺。為什么? 因為從道德層面來說,背叛和掠奪,是為人所不齒的。盡管對方得到了你的情人和功勞,但他失去了所謂的節(jié)操,而節(jié)操意味著眾人的支持。而你雖然失去了情人和功勞,但你卻得到了眾人的支持。這種心理層面感受到的支持感,會讓你感覺沒被群體所拋棄,你覺得真理在你這一邊,而對方的行為必然會失去這種支持—無論現(xiàn)實中群體是否真有支持對方的行為。
人,始終是個群居物種,無論你有怎樣的孤獨需求,你都始終逃不脫潛意識中的歸屬需求。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懷有對被所屬群體拋棄的深深的恐懼感,這種恐懼就是內疚感的直接來源。
所以你會看見,有些殺人犯,盡管沒被抓到,逃脫了法網(wǎng),仍舊無法像事發(fā)前那樣活得自在快樂。社會良知這東西,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它都深深埋在人們的心底,像是個上帝派來的法官,時刻審判著你。殺人犯因為理虧,心中懷有恐懼和內疚,內心不可能安寧,所以噩夢和痛苦必然如影隨形,一直折磨他。有些人受不了這種折磨,干脆投案自首,以接受懲罰來獲得心理上的平衡。那些沒有投案自首的,也會被折磨終生,無論他表面看上去有多快樂。
基于這個心理規(guī)律,很多人就成了清白無辜感的奴隸,對無辜感的追求甚至達到了變態(tài)的地步。說白了,這類人執(zhí)著地保持無辜感,無非是為了讓自己占據(jù)道德高地,以俯視眾生,給自己一種“我是好人、圣人,超人一等”的幻覺。這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得理不饒人。用他們的無辜感折磨別人,是他們最大的愛好和手段。那些總喜歡把自己扮成受害者的人,就屬這類。
而實際生活中,人們之間產(chǎn)生矛盾不可避免,這些矛盾多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對于懂得真寬恕的人來說,根本談不上什么造成傷害。而對于“無辜者”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們因為存在感的強烈需求,就會抱住你的錯誤不肯放松。他們多不會與你有多激烈的沖突,因為一旦沖突了,他們可能就會在沖突中犯錯,這樣無辜感就會消失,這當然不是他們所要的。
無辜者通常的行為是,你傷害了他,他會用把態(tài)度變得冷漠來對付你,尤其是對那些關系不錯的朋友。他們企圖向全世界:你看,那個王八蛋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我不和他計較,就讓他內疚至死吧。
無辜者常常喜歡被動自守,不愿積極參與世事。如果他們主動參與了沖突,那一定是因為他們確定自己所站的是有理這一邊。在事件中,他們因為無辜而免受責罰,免于責任,他們相信沿著所謂的道德方向走,就不會做錯事。固守自己的清白,面對壞事,不進行力所能及的面對面抗爭,就可以避免參與邪惡。很多所謂的潔身自好,就是如此。自以為保持自己清白無辜就可以不作孽,自以為不作為便是不作孽。
還有的無辜者,會把自己裝扮成寬恕者,以便贏得群體的認同。他們表面上寬恕了你,實際上內心依然存有積怨,一直刻意與你保持距離,用冷淡對待你,用冷淡報復你。那意思就是:時刻提醒著你,記著,你對不起我,你應該內疚。
但其實這種保持清白無辜的行為,本身就是一件極其錯誤的事。因為,如果一方堅持保持自己清白有理,另一方的罪責就不會結束。那么,雙方之間的情感就會枯萎。對方的內疚累積到一定程度,也會變成怨恨,這種怨恨會反過來激發(fā)無辜者的怨恨。
無辜者也許并不希望結束這段情誼,但扮演無辜者的天性和習慣,會促使他們以“因珍視這段感情而備受傷害”為由不肯原諒對方。這種不肯正視內心真正的聲音,必然會在無辜者內心累積陰影,所以,世間沒有哪個無辜者是真正的快樂者。他們會變得憂郁,不安,甚至反社會。
正是我們的清白無辜感,讓我們在生活中發(fā)生意外事件時,變得痛苦不堪。無辜者內心的不肯原諒,既束縛了別人,也困住了自己。無辜者表面上是保持了清白無辜,實際上反而會制造更多的不公正。不公正,意味著心理能量的不平衡,不平衡,必然會導致心理問題發(fā)生。
說到底,無辜者的存在,是源于內心愛的力量不夠,既不能好好愛別人,更不能好好愛自己。學會正視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感覺和想法,跟著自己真正的心聲走,而不是總被小我“無辜式防御機制”所操縱,才是無辜者的解脫之道。
讀到這里,或許你已經(jīng)快要氣炸了。不過我相信,能讓人生氣的東西,一定是值得人思考的東西,因為這個東西有力量擾亂你固有的想法。古話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所以生氣之余,我相信聰慧的你,一定能夠洞察到這個道理。
被否定固然不好受,但人生路漫長,若一時的否定之苦,能讓我們的人生更順利,那么這點苦頭又算得了什么。
我的話說完了,若你不服氣,若你很不爽,歡迎回信罵我,或者直接找我理論,我都不介意。
時間不早了,就寫到這里,我該洗洗睡了。祝你夜晚好夢。
直言君書于深夜。 這封信寄出去不久,我就看見了無辜君來到我面前。我頗為緊張,準備好迎接他的怨氣。不過他看上去并沒有想要和我抱怨的意思,這家伙和我長相差不多,我能從他的眼神中判斷出他的心情。
我請他入座,他拒絕了,說這次來沒打算聊多久,因為他只想和我確認一句話,說完就走。我點頭,說那行,你說吧。
他說:“你給我的信我都看完了,生氣了很久,還是發(fā)現(xiàn)你說的有道理,所以我都接受。不過有一點,你在信中加粗了一段話,你想表明那是重點。這個我不同意,我認為那段話不能打動我,真正打動我讓我接納你的建議的其實是這句話,'人與人的情誼和愛,是需要有承擔適當罪責的勇氣的’。我怎么覺得你說不出這么有水平的話呢?這話真的是你的原創(chuàng)嗎?”
我汗顏地笑了,說:“沒錯,這不完全是我的原創(chuàng),這話來自我的偶像歐文·亞隆,我進行改編似的引用?!?/P>
他得意地笑笑:“嗯,承認就好,你小子還算誠實。行了,我的話說完了,再見?!?/P>
說完他很拽地走了。 *摘自《讓我自己呆會好嗎》 【內容介紹】 這是一本關于“如何以獨處的方式破除心靈困擾”的故事書。書中,將“嫉妒”“記仇”“惶恐”“固執(zhí)”“憂郁”“拖延”“憤怒”“誤解”“冷漠”“內疚”“懶惰”……等28種內心敏感者經(jīng)常體驗到的情緒,變幻成美丑不一、體態(tài)各異、智慧不同的小小人。這些小小人看似彼此毫不相干,卻活在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里,他們是作者的假面,也是每個人的假面,是人們在成長路上必須要破除的心靈障礙。隨著故事,本書將刺穿這些情緒的假面,探訪深層自我,直面所有不悅,讓敏感者更自在,讓虛弱者更有力。 【作者簡介】 耿璟宗,心路探索者。自認為情緒化、死心眼、一根筋,對于探索人類內在未知事物總是有無盡渴望。一度沉迷于宗教、哲學、心理學、文學。多年的自我內心探索和療愈,在情緒控制上漸見成效。別人看我是淡定君,其實我也是自卑君暴躁君,我給別人開解的時候,也是在開解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