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飧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氣衰,不能熟腐水谷,而食物完出。
經所謂脾病者,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不化也。 又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者,謂陽氣虛則下陷也。(所以需要補陽) 又風氣入脾,亦令飧泄。夫風者木氣,而行于土中,風性善行,傳化疾速,則熟腐不及,經所謂久風入中,為腸風飧泄是也。又脾所生病,為胸滿嘔逆飧泄者,亦木氣制土之所致也。 又虛邪舍于腸胃,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者,土性喜溫而惡寒,多寒則變化無權也。 故飧泄之病,約有三端,一曰虛,二曰風,三曰冷,而皆以虛為本也,亦曰虛泄。 1. 胃風湯: 組 成:人參茯苓 、川芎xiōng、官桂、當歸、白芍、白術(各等分) 主 治: 1)治風冷乘虛,客于腸胃,飧泄注下,完谷不化及腸風下血。 2)又治風虛能食,牙關緊閉,手足瘈瘲,肉面腫,名曰胃風。 方 義: (1)胃風者:胃虛而風邪乘之也。 (2)風屬肝木,能克脾土,故用參、朮、茯苓以補脾氣而益胃。 (4)芍藥:瀉肝而能和脾。 (5)肉桂:散風而能平木,故能住瀉泄而療風濕也。 (6)又曰:白朮。茯苓:能壯脾而除濕。 (7)川芎、肉桂:能入血而驅風。 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粟米百余粒,同煎七分去渣,稍熱空心服。若虛勞嗽,加五味子;若有痰,加半夏;若發(fā)熱,加柴胡;若有汗,加牡蠣;若虛寒,加附子;若寒甚,加干姜,皆依本方等分。 2.防風芍藥湯 治飧泄脈弦,身熱腹痛而渴。 水煎服。此治風入脾之法也。 3.升陽除濕湯 治胃氣不升,清氣在下,飧泄不已。 蒼術(一錢半)柴胡、升麻、羌活、防風、澤瀉、豬苓、神曲(各七分)麥芽、陳皮(各五分)甘草(三分,炙) 水二盞,煎一盞,去滓,空心服。如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五分),姜棗同煎。 《靈樞》云:頭有疾,取之足,謂陽病在陰也。足有疾,取之上,謂陰病在陽也。中有疾,傍取之,中者脾胃也,傍者少陽甲膽也。脾胃有疾,取之足少陽甲膽也。 甲風木也,東方春也。胃中真氣者,谷氣也。飲食不化,谷氣下流者,濕勝故也。故曰,濕多成五泄,宜助甲膽風以克之。又是升陽助清氣上行之法也。大抵此癥, 本胃弱不能克化,奪食少食,欲使胃氣不困也。若藥劑大,則胃不勝藥,泄亦不止,當漸漸與之,不可多服餌也。 經云:飧泄取三陰。三陰者,太陰也。宜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白芍。東垣云:清氣在下者,乃人之脾胃氣衰,不能升發(fā)陽氣,故用升麻、柴胡,助甘辛之味,以引元氣之升,不令下陷為飧泄也。 4.加味四君子湯 治氣虛泄瀉。 四君子加肉豆蔻(煨)訶子(泡,各一錢)姜棗煎。一方加縮砂、藿香、炮姜各五分,山藥、蓮子、陳皮各一錢,烏梅一個,名參苓蓮術散。 |
|
來自: 釋懷齋 > 《五臟六腑 五運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