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劉希彥講傷寒 四(讓你少走5年彎路)

 scwencai 2015-05-02



我會努力滴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這里說的是里外陰陽不交通的情況。病人感覺身熱,能量氣血都在體表了,如果不往里回,里面就更空虛了,里面就寒。所以這樣的病人雖然體表發(fā)熱,卻還是感覺惡寒,且欲加衣服蓋被子。有時候,病人是里熱,外面卻感覺怕冷,因為熱郁在里面出不來,這種情況雖冷,卻不愿意多穿衣服,甚至還想脫衣服。 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體內(nèi)有痰飲、宿食或者淤血之類的原因造成的。人體是一個不斷運行著的能量場,一旦哪里有阻塞,上下表里就容易不交通。治病求其本,以里為準(zhǔn),里寒則是寒證,里熱則是熱證;該溫里寒溫里寒,該去里熱去里熱,該去瘀滯去瘀滯,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迷惑。表里交通了,能量就平衡了。

下一條是桂枝湯,就開始教怎樣組方開藥了。我會結(jié)合一些臨床經(jīng)驗來教大家如何理解藥物,如何治病。相信大家到時候更會感覺到中醫(yī)并不難。 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大家好,今天接著講傷寒論。講的是桂枝湯。

12、 太陽中風(fēng),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而寒,淅淅惡風(fēng),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這一條講中風(fēng)的治法。

先說脈象,“陽浮而陰弱”(脈之陰陽請參看第3條)。陽浮說明病在表,所以發(fā)熱;陰弱,說明津液虛了,汗出所致。

惡寒、發(fā)熱是太陽病的主證?!昂钩觥?、“惡風(fēng)”表明津液虛了,這是太陽中風(fēng),也就是桂枝湯的主證。

“鼻鳴”是感冒常見的癥狀,人體的氣血大量往體表走時,壅塞多余的氣血自然會往上沖到頭部,就會形成鼻腔充血,于是鼻塞鼻鳴,同時也能阻止邪氣進入肺部,人體就是這樣設(shè)計的。我去醫(yī)院,看到耳鼻喉科有很多治鼻炎的在熏洗鼻子,很荒謬。鼻炎不管是什么原因誘發(fā)的,實質(zhì)在于表氣不通,感冒的時候你們可以去體會,如果一開始不出汗,只要微有汗出,鼻子馬上就通了,光去洗鼻怎么行?有的洗成了慢性鼻腔疾病又去做手術(shù),然后得空鼻癥。空鼻癥極度痛苦,這種病人自殺的,向醫(yī)院維權(quán)的很多。

現(xiàn)在又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太陽中風(fēng)有汗出了還會鼻鳴呢?治感冒是微有汗出才會解,如果汗出多了,精氣過多喪失,正氣消耗,不但不解,病反而會趁機深入,便形成了中風(fēng)。邪氣不去,氣血自然還是會大量往體表往頭部走,所以還是會有鼻鳴。

“干嘔”,當(dāng)氣血往上往體表走時,里就空虛了,于是胃會虛弱,接納不了食物,就會有嘔的反應(yīng)。表氣還并不完全通暢時,氣血就會往上逆,也會加重嘔。干嘔則說明胃里是空虛的?!拔讣覍崱本筒皇翘柌×?,是陽明病了。

上面是桂枝湯證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來說桂枝湯 [桂枝湯方:桂枝 三兩(去皮) 芍藥 三兩 甘草 二兩(炙) 生姜 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 的方義。中風(fēng)這個證是已經(jīng)汗出而病不解,好比打了一仗沒打贏,兵力喪失了,津液也虛了,脾胃也弱了,想再戰(zhàn)就必須先建中,建中洲之運化,生脾胃之津液。前面說過,仲景的整個辨證體系是以津血的盛衰來作為陰證陽證的劃分標(biāo)準(zhǔn)并組方用藥的。那津血從何而來呢,津血自然是從脾胃運化而來。脾胃好比汽車的發(fā)動機,是一切動能的來源。在《傷寒》的原則里,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就是守中土,建脾胃之運化。脾胃都不運化,津血都不生成,談何自體免疫力,談何治???

建中用什么藥呢?《傷寒》里是四味藥,人參、姜、炙甘草、大棗,簡稱“脾四味”。很常見的藥,對脾胃最管用的自古以來就是這四味。生姜和大棗已廣泛種植,是最常見的食材了。中國人早已經(jīng)將這四味藥引入了日常生活之中。很多人追求稀有昂貴的保健品,其實最管用的東西都會被普及,哪里可能昂貴呢?昂貴的多數(shù)沒什么用。這就是所謂的“老百姓日用而不知。”

[桂枝湯方:桂枝 三兩(去皮) 芍藥 三兩 甘草 二兩(炙) 生姜 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

現(xiàn)在說藥性,先說甘草和大棗。這兩樣?xùn)|西都是甘而微溫,煮出來汁液黏黏的甜甜的,甜入脾,能夠直接補充胃里的津液,同時性質(zhì)不寒涼,不會妨礙脾胃的運化。所以這兩樣補充脾胃津液最適合。

出現(xiàn)一個問題,我之前說過反對藥物歸經(jīng),甜入脾又如何解釋?現(xiàn)在來說說五味和五臟的關(guān)系。

“辛”,也就是辛辣辛散之類的味道,是上行的,它走上走表,肺在上,自然能入肺。肺是主收斂主吸納的,辛味是行散的,和肺的主要功能相反。辛味一來自然先刺激到肺,肺就會亢奮起來抵抗,這是人體的自保模式。所以適量的辛氣能刺激助長肺的功能,辛多了則傷肺。這就是“辛入肺”的道理。這種解釋是層面之學(xué),是實證而嚴謹?shù)睦斫馑幬飳θ梭w的作用原理,而不是主觀臆斷的說歸某經(jīng)歸某臟腑。

“酸”是收斂的,而肝的作用是升發(fā)疏泄,酸的作用和肝的作用相反,自然一進入人體就先抑制肝的功能,肝臟受到抑制自然也會亢盛起來,所以“酸入肝”,適量酸味助長肝氣,酸味多了也傷肝氣。

“苦”是降而寒的,心臟在上,功能是永遠勃動向上,永遠有熱能的。適量的苦助長心的功能,苦多了則傷心。

“咸”是下行的,所以地球上海水是咸的,因為海的位置最低。腎臟是人體的元氣之所在,它像水泵一樣,位置雖然在下面,卻是引能量上行的,這種元氣能量在西醫(yī)稱之為腎上腺素。能量的代謝物是廢水,從膀胱排出,就像汽車有個水箱。既然腎的功能是上行,適量的咸能助長腎的功能,咸多了則傷腎。

最后說到“甜”。甜味不偏不倚不走不散,溫和居中。脾胃在中間,所以入脾。脾胃津液的主要成分是食物轉(zhuǎn)化的糖分,而甜本身就是糖分,等于能直接補充津液。脾是主運化的,而甜有和緩之性,與脾性相反,所以適量的甜是助長脾的,甜多了則傷脾。這就是為什么炙甘草和大棗兩味藥入脾的原因。

再說說脾四味里其它幾味藥。

姜,我們知道它溫中而發(fā)散,能讓脾胃熱起來運行起來。所以只要是脾胃寒的,一味姜就管用。后世的中醫(yī)一見津血虧,就喜歡用麥冬地黃來滋陰養(yǎng)血,問為什么不用姜,說則答曰姜性熱,會耗散津液?,F(xiàn)在的醫(yī)生都這么說,這簡直是千古謬論,貽誤世人。津血靠的是脾胃運化而生成,難道是靠生地麥冬里那些黏液直接補進去的嗎?后世的中醫(yī)理解問題就這么簡單。脾胃虛了寒了,本身就是陰了,麥冬生地之類的滋陰藥,也是寒涼屬陰,陰上加陰,脾胃就更不運化了。《傷寒》的用藥法則是從陽引陰的。陰上加陰必是死路。除非陰虛陽亢,同時脾胃不缺運化之力,才可用麥冬地黃滋陰制陽。我看過很多慢性病的病人,吃了很多年中藥的,病沒治好不說,看脈證盡是一派陰寒之象,再看吃過的方子,無非就是滋陰養(yǎng)血之類的藥。

人參這個藥要多說幾句。后世說它補氣,“氣”是什么?從醫(yī)理上來說,氣是“陽”,是能量,是無形的氣化物質(zhì);與氣相對應(yīng)的是“血”,血是“陰”,是有形的物質(zhì)。既然“氣”是能量,氣化是需要熱能的,所以姜桂附是氣化藥;“味”是有形物質(zhì),像地黃這樣沒有香氣,卻很粘稠的東西就是典型味厚的,所以補陰。藥物主要是以“氣”和“味”兩個方面組成的。人參呢,人參在土里長得很慢,得土氣最厚,所以補中入中焦;它的“氣”是一種很厚郁的參香,所有香的東西都有刺激亢奮的作用。這種氣有沒有熱能呢?我們嘗一下就知道了,它不辣不麻不熱,沒有熱能。所以人參亢奮的是主要是“陰”的層面,“陽”的層面居少。《傷寒》里人參是用來救陰的。藥物里亢奮陽的藥居多,能亢奮陰的很少,這就是人參作為藥物的不可替代性。經(jīng)方里人參寒熱不禁,既能合熱藥治陰證,也能入白虎湯之類的寒涼之劑治大熱傷津。后世說人參補氣,所謂“陽化氣、陰成形”,人參既然沒有熱能,哪里能陽化氣呢?

還有一味所謂的補氣藥黃芪也是如此,黃芪的作用類似于人參,也是沒有一點熱能的,只是黃芪的香味更輕更升能往表走,能滋養(yǎng)表而已。后世的中醫(yī)卻慣用這兩味藥治虛寒之證,說是補氣。有一個癌癥術(shù)后的病人,四肢冰冷懶言少氣,脈沉弱得摸不到,已是四逆湯的癥候,非姜附不能救的。去找北京一個大醫(yī)院的專家,沒用姜附,主藥是五十克黃芪。后世對藥物的認識陰陽混淆,氣味不明,陳陳相因,人云亦云,以至于中醫(yī)落到了今天這個境地。

總結(jié)一下脾四味的作用:炙甘草和大棗,甜而溫,能快速補充津液。炙甘草得土氣純厚,補中最速;大棗微香,又能幫助脾的運化。甘草色白,偏向于補津;大棗色紅,偏向于補血。姜是亢奮陽的,運化脾胃而去寒。參是平性,是亢奮陰的,生成津液而不上火。這四味藥各司其職,在臨證上可以選而用之。

桂枝的作用呢?桂枝性溫,其氣是一股熱郁的濃香;桂枝煎的水有一股微微的甜味。桂枝的作用主要是氣,而味很少。桂枝的氣相比薄荷、白芷,沒那么輕揚;相比川芎、當(dāng)歸又沒那么濃厚。所以薄荷、白芷是走表走頭的,桂枝只能把能量送到肌肉里,我們稱之為“解肌”。至于那一點微微的甜味呢,也是有作用的,前面說過,甜是入脾的,脾又主肌肉,所以桂枝是一味氣化中焦脾胃而解肌的藥。

桂枝后面標(biāo)注的“去皮”歷來有各種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此藥效果好的部分是桂樹的嫰枝尖,皮和木不分開的部分。如果皮和木分開了,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桂枝了,所以剝落下來的皮要去掉,效果不好。皮里面的木頭是沒有療效的。現(xiàn)在藥房的桂枝一般都是皮和木分開了的,一截截的木頭渣子都在里頭。

白芍,這是一味極其常用的藥。后世有說白芍斂肝的,有說養(yǎng)陰的,有說降膽火的。到底是什么呢?藥物的作用不能光憑書上的幾個詞語去理解,因為語言的傳遞太有限了,也太籠統(tǒng)了。比如阿膠地黃白芍書上都說是養(yǎng)陰養(yǎng)血,可這三味藥一嘗就知道,相差很遠。所以我主張真要學(xué)藥,藥材一定要單味煎好品嘗過,細細體味,才能確切把握其性味。白芍沒什么氣,味是一種類似于破水缸里存的陳年雨水一般寡淡的漚味,這是典型的陰而降的味道;其次有些苦,苦是主降主泄的;酸味不多,絕對沒有五味子、山萸肉和烏梅那么酸,所以它不是以酸斂為主的;黏液也不多,滋陰強壯的作用也不大。這就是嘗過之后的真實感受??偨Y(jié)一下,白芍以降和泄為主,收斂滋陰為輔。臨床常用它治腹痛,降則能引氣血下行,苦則能泄而去實,所以能治腹痛。

現(xiàn)在我們將桂枝湯的藥和中風(fēng)的證做個一一的對應(yīng)。中風(fēng)是汗出后津液虛了,人體卻要再次作戰(zhàn),于是白芍、姜、草、棗合在一起主守,守津液;桂枝一味主攻。當(dāng)然,生姜也有一定的解表作用,但整個方子是以守為主的,服了藥之后還要喝粥,用五谷直接補充津液營養(yǎng)。桂枝將陽氣送到體表,于是該發(fā)汗的會發(fā)汗,該止汗的會止汗。白芍的作用相反,負責(zé)將陰氣收回,陰成形的力量強了,陰血充足了,才是病愈的根本原因。后世說桂枝湯是發(fā)汗的,我說過藥物不能代人體行指令,藥物只是讓人體回到正常狀態(tài)。會使用經(jīng)方的都知道,桂枝湯止汗的效果也是如神的。我曾經(jīng)治過一個病人,只要稍一動就汗出如洗,脈浮大,口不渴。之前吃過很多斂陰止汗的藥,黃芪白術(shù)所謂固表的也吃過不少,汗出反而加重。用桂枝湯一劑而愈。

簡而言之,桂枝就是“陽化氣”,白芍就是“陰成形”,調(diào)和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姜、草、棗守中。仲景的核心法門就是這兩個,所以桂枝湯被稱為傷寒第一方。理解了桂枝湯,講后面的就好辦了。

最后還要講一下藥物劑量的問題。歷來一般認為書中的一兩是三克,三兩就是九克。漢代的衡器已經(jīng)出土幾十年了,漢代的一兩是約十五克(15.625克),桂枝三兩也就是約四十五克?,F(xiàn)在學(xué)院教材里的衡器換算,說漢代一兩等于十五點幾幾克,很精確。到了講桂枝湯的時候,依然是三兩等于九克。教材連度量衡的問題都可以公然自相矛盾,這就是我們的學(xué)院,這就是我們的醫(yī)學(xué),有什么辦法?我的經(jīng)驗,要想治療效果好,一定要尊重漢代劑量的。當(dāng)然,病有輕重,人的體重也有差異,是要變通的。一般外感病輕的可以取書中一半的劑量,病重甚至可以超過書中的劑量。慢性病依病情輕重可以取書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劑量,病重的也可以超過書中劑量。為什么是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劑量呢,因為古人用藥一般都是一劑,藥簡力專,下藥必效,不可能像現(xiàn)在一吃好多劑。咱們現(xiàn)在約定俗成的方法,慢性病至少也要開個三劑五劑的,開一劑藥房都不給抓,所以劑量可以輕一點。

煎藥的方法也盡量要依照書中的提示,現(xiàn)在一劑藥煎兩回是不妥當(dāng)?shù)模驗樗幬锊煌?,藥性釋放的時間也不一樣,煎兩回喝常常味道有差異。最好一次煎好分兩次喝。一般煎個三十到四十分鐘即可。宣散解表藥不要超過三十分鐘,滋補藥可以煎一小時以上。


13、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桂枝湯主之。

這一條有重復(fù)前面之嫌。漢代的書是竹簡,一旦繩子斷了就容易錯順序,加上流傳靠傳刻傳抄難免有誤,也難保后人不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自己往上加?xùn)|西。這就給我們的研究造成困難。


14、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fēng)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禁忌。

這個條文好像是沖后面來的,后面有一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fēng)者,葛根湯主之?!边@個順序應(yīng)該弄錯了。

在感冒的時候,如果身重酸痛,是肌肉的反應(yīng);如果是“強幾幾”這樣的僵直不靈活的反應(yīng),是筋的反應(yīng)。筋的常見的反應(yīng)還有身子僵硬不能轉(zhuǎn)側(cè),痛經(jīng),容易抽筋等。這就是“強幾幾”為什么發(fā)生在項背,脖子這一片里面全是筋,這是人體運動的樞紐。頸椎病腰椎病,哪怕骨頭有錯位增生,其實不是骨頭的問題,是因為維系骨頭的筋出了問題,才引起骨頭的問題。很多病人增生、突出、長骨刺,以為是骨頭的問題,其實是維系骨頭的筋出了問題,骨頭才要增生尋求支撐。那筋的問題是津液虛失去滋養(yǎng)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學(xué)會思考人體才能真正的治病,千萬不要輕易相信某個藥治某個病,或者某個方子對應(yīng)某個證。在具體的病和證的層面上沒有一成不變的,還是要把人體弄清楚才能減少誤治。

回到條文。當(dāng)人體大量氣血往體表肌肉走的時候,筋就失去了滋養(yǎng),于是就發(fā)生這種項背強幾幾的現(xiàn)象。這種情況下就要用到一味藥,葛根。葛根煎好的汁液清、稀、滑,類似于人的津液,會有一點直接滋養(yǎng)津液的作用,但這絕對不是它的主要作用,如果只是為了直接滋養(yǎng)津液,可以選擇更黏滑的天花粉。葛根主要是有一種上升之力,喝多了胸口會覺得頂。香氣淡而升,不芳烈,所以不能開孔竅,只是引津液而上行。為什么是引津液,不是引別的呢?因為它本身就像津液,這是《易經(jīng)》的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原則。就像衣服上有油要用汽油去洗一樣,清水是洗不掉的。

和葛根相對應(yīng)的是白芍,白芍煎的水也是清、稀、滑,有苦降之性,所以引津液下行。葛根治頸椎痛我臨床常用,很有效,不過要重用,至少四十五克以上,因為葛根本身藥力很輕,食品嘛,超市有賣葛根粉當(dāng)早餐的。白芍治腹痛都知道,立竿見影。腹痛是什么?前面說過,不是腹部肌肉痛,而是腹部里面的筋痙攣,也是筋缺少滋養(yǎng)了,所以用白芍引津液下行。

這個方子是有傳抄錯誤的,“汗出惡風(fēng)”是桂枝湯證,應(yīng)該就是桂枝湯加葛根,不應(yīng)該有麻黃。麻黃的原理后面的條文會專門解釋。好,今天就講到這里,下回再接著講。謝謝大家。

 

學(xué)傷寒既為醫(yī)人,更為醫(yī)醫(yī)。本群更歡迎對傷寒有疑問的人,只要是抱著追求真理之心,以后都是能濟世救人良材。


下面繼續(xù)《傷寒論》條文的講解。

20、 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fēng),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 三兩(去皮) 芍藥 三兩 甘草 三兩(炙) 生姜 (三兩) 大棗 十二枚(擘)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大家會發(fā)現(xiàn),傷寒論的很多條文都是一個完整的醫(yī)案。 《傷寒》的好處是都以醫(yī)案的形式講治病方法,好操作好模擬;不好的是沒有詳盡的醫(yī)理解釋。當(dāng)然,這只是后人的看法,也許在當(dāng)時這些醫(yī)理和陰陽之道都是常識,無需特別解釋,一看就懂的,就像現(xiàn)在一說什么分子原子大家都懂一樣。

要不怎么說文化衰落,大道已廢呢,在孔子的時代,孔子就說大道已廢,所以他要編訂《詩》《書》《禮》《易》《春秋》以傳承文化,并且呼吁恢復(fù)周禮。中國文化成熟得早,別說周代,商代的青銅器,原始社會的玉器現(xiàn)在用現(xiàn)代化工具都做不出來。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土了八千年前的骨笛,樂器的出現(xiàn)是必須有數(shù)學(xué)、音律學(xué)和工藝作為支持的?!笆O必衰”這是天道,連《傷寒論》這樣的醫(yī)學(xué)普及讀物,近一千多年來竟然都說難以參透,可見中國文化早已衰落了。不過大家也不要悲觀,還有一句話叫“否極泰來”,歷經(jīng)五四、文革、發(fā)展經(jīng)濟的毀壞,中國文化算是“否”到極點了,也許快到“泰來”的時候了,怕就怕“泰來”的時候到了,文化卻消亡了,所以要靠大家來留存最后一炷香火。

說回條文,太陽病如果用藥不當(dāng),誤發(fā)了汗,造成“漏不止”,就是大量出汗止不住,人就會陷入陰證。因為一個汗一個下是最容易虛人的。慈禧太后因為看京劇受了寒,連續(xù)腹瀉幾天止不住,太醫(yī)就束手了,然后就看著她死了。腹瀉這么快死人,必是陰證,陰證的腹瀉非四逆湯不可救。學(xué)通了《傷寒》的人這不是什么難斷的病。慈禧最后的用的那個方子我見過,石斛老米之類補中養(yǎng)陰之品,典型后世醫(yī)家的思路。當(dāng)了帝王又能如何?好醫(yī)生未必在廟堂之上,民間未必沒有高手,古來如此。慈禧若到這里來找醫(yī)生,我知道,以座中很多人《傷寒》造詣,都有本事救她

下面講的是陷入陰證的過程,“其人惡風(fēng)”,前面說過,是津液已經(jīng)虛了?!靶”汶y”,因為津液虛而無尿可下了。這里說的是陰證津液虛的無尿可下,前面講過熱證傷津液的無尿可下。所以治病不能單憑一個證來判斷,要綜合起來分析才行,《傷寒》的法則是要幾個證同時來參才能得出結(jié)論的。現(xiàn)在的醫(yī)生,一聽尿少就利尿,一聽口渴就滋陰,這不是真正的醫(yī)道。

“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津液虛少,筋里面血管少,首先失去滋養(yǎng),于是四肢拘急不靈活了。

綜合分析,太陽病,津虛,是桂枝湯證。炮附子可以止虛汗(原理參看前言)。虛汗一止,津液自回,才可以阻止陷入陰癥的過程。所以這個方子治桂枝湯轉(zhuǎn)向陰證的變化方。有人說,斂汗不是要用白芍嗎?說藥有某種功效是后世的說法,藥沒有斂汗不斂汗的,人體需要強陰,用白芍這樣的陰性藥材可以斂汗;人體需要扶陽,用炮附才可以斂汗。


21、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 三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生姜 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

前面說過,太陽病誤下會出現(xiàn)氣上沖的情況。這也是誤下,出現(xiàn)“脈促胸滿”,情況不一樣,其實原理是一樣的:因下藥,也就是瀉藥的作用氣血暫時陷里,表證還未解,藥效過去,氣血自然還會再回到體表來驅(qū)邪,因氣血已傷,能量不夠了,不能順利達表,于是便產(chǎn)生了“脈促胸滿”這樣的證?!懊}促”的意思是脈往上往寸部頂,寸盛尺弱。這是津液不能氣化出表而產(chǎn)生的壅塞反應(yīng),自體感覺便是“胸滿”。這是桂枝湯的適應(yīng)證。為什么去芍藥呢?既然是氣血能量不夠,自然要助一把力以驅(qū)邪外出,芍藥是引津液下行的,所以要去掉芍藥。去掉芍藥,等于桂枝的向外之力增強了,所以桂枝不用加量,依然是三兩。

有人問我,什么是“道家”中醫(yī)。這一條就是最能體現(xiàn)道家中醫(yī)特色的。后世的中醫(yī),一碰到“脈促”寸盛,就說是相火膽火,又說白芍降膽火,不僅不會去白芍,更加苦寒藥,桂枝這樣的助陽藥自然是不敢用的了;又說“胸滿”是氣機上逆,應(yīng)該下氣,或說寸盛尺弱是腎不納氣,更加五味山萸之類的收斂藥。于是用藥一派收斂寒降,這都是對抗思路。

根源是沒有從人體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從脈象而言,寸盛尺弱說明氣血是夠的,只是分配不均勻,都跑上面去了。那為什么會跑上去?人體的自然模式是哪里有邪氣或有瘀滯,氣血往哪里跑。后世中醫(yī)碰到寸盛尺弱一般會辨為腎不納氣,那自然要補腎。氣血既然沒有不夠,只是分配問題,補那些滋膩之品有何用,非但無用,很有可能還助長了邪氣。如果邪氣不去,氣血又怎么可能自己回來?用補腎納氣的方法效果怎樣,我早年學(xué)后世中醫(yī)的時候?qū)以噷覕?,吃上個一兩個月不見什么效果的多得很。《傷寒》的處理方法是道家的順應(yīng)思路,順應(yīng)人體,順勢助人體一把力,驅(qū)邪出表后脈象自寧。效果怎樣,試過便知。

如果脈象的寸盛尺弱是寸大而虛,尺弱而細,驅(qū)邪的同時重用建中藥,再配合些補腎藥也是可以的。這還是《傷寒》的津血原則,津液虛的自然是要先建中補津血。若只用臟腑辨證,也不驅(qū)邪,也不建中,一味補腎是很難奏效的。不但難以奏效,還很容易上火,后世有句話叫“虛不受補”就是說這種情況。虛既然不受補,那實就可以補嗎?實當(dāng)然不能補,補了更上火;那不虛不實的話,又補它做甚?這就說明了補之一法的局限。人身自有大藥,要著眼于恢復(fù)人體的運化循環(huán)讓人體自己去補,不要越俎代庖。人體自己補才是真正的補。若身體真能靠藥物補起來,我相信沒有人去鍛煉了,費那力氣干嘛?也不會有人生病,當(dāng)歸地黃大家都吃得起。一定要補也只能輔助,人體若有邪氣,若中焦不運,若表里不通,補也只是造成堵塞。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 三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生姜 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這一條是接上一條說的,在“脈促胸滿”的基礎(chǔ)上又多了個“微寒”的證?!拔⒑钡囊馑紤?yīng)該是脈微惡寒,而不是微微惡寒。說明已經(jīng)陷入陰癥,于是加了炮附子。炮附子不單是虛汗可加,一切陰癥都可以加。

這幾條都是用一個桂枝湯在加減變化,桂枝湯的變化方后面還有很多,無非是因邪氣的性質(zhì)和氣血的陰陽盛衰而加減變化。順氣血而上則去芍藥用葛根,順氣血而下則重用芍藥。偏于陽則加石膏;陷于陰則加炮附。表不解加麻黃而成葛根湯;里兼熱則少佐大黃而先表后里。表虛加黃芪而成五物湯,主治肢體萎廢和麻痹;里虛則加芍藥飴糖而成小建中,主治虛寒之腹痛;氣機閉阻則加厚樸杏仁;水濕中盛則加茯苓白術(shù)。這些都是經(jīng)常會使用到的藥。

《傷寒》里的藥物很有限,也就三四十味常用藥打轉(zhuǎn)轉(zhuǎn);方子更有限,無非幾個主方變來變?nèi)?;藥物既然是作用于陰陽表里,而不作用于病,就可以不必那么多藥,只要力量專一,分工明確就可以,所謂“藥簡力?!本褪沁@個意思?!秱肥潜竞酢暗馈钡?,因而能大道至簡,以一馭萬。后世搞出很多藥性含糊駁雜的藥,也搞出了很多的方,一個方子幾十味藥,方子越組越大,療效越來越不確定。

今天就先講到這里,下次再接著講,謝謝大家。下面是討論時間,我會繼續(xù)在這里關(guān)注大家的發(fā)言。


剛才有朋友在分享一些心得,我看了也很受益。其實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神龍本草經(jīng)》也好,《黃帝內(nèi)經(jīng)》也好,未必就是最本源的版本,都是經(jīng)過歷代傳抄,難保會有增減。增減之人水平也很難保證。書就是這樣,書中有真亦有假,可惜世人信假不信真。所以我們以“經(jīng)方求真”為題,但求真耳。


下面接著講解《傷寒論》的條文。

23、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

這里又講到一個治病的大法則。

我們前面說過,病有三個解決方法:汗、下、和解。其實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吐,人為催吐的藥現(xiàn)在用得少了。汗、下、吐這三個方法都是傷津液的,只可用于三陽證,三陰證不可用。因為陰證不可更傷津液。這也再次說明了《傷寒》的體系是以津血的盛衰為原則來辨證組方的。


24、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 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 大棗 四枚(擘) 杏仁 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 ,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這一條可以看出《傷寒》組方之嚴謹和精準(zhǔn)。面有熱色,太陽證仍在。汗出是桂枝湯,不汗是麻黃湯。身癢說明汗已到了皮膚下,只差一點就要出來了。這時候算是汗還是不汗呢?算汗與不汗之間,于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梢娊?jīng)方用藥法度之森嚴,是不可以主觀和隨意的。

有人說,《傷寒》里的方子擅長治外感病,如果是感冒效果很好,如果不是感冒,效果就不明顯了。這話是不對的,要看你在治慢性病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這樣嚴謹?shù)姆ǘ龋话闼^的經(jīng)方家,能大概選個差不多的方子就不錯。至于后世的醫(yī)生,同一個病人,這個醫(yī)生是這樣一套方子,那個醫(yī)生是那樣一套方子;用藥也全憑主觀,這個醫(yī)生喜歡用這些藥,那個醫(yī)生喜歡用那些藥;劑量這個醫(yī)生六克十克,那個醫(yī)生二十克三十克。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后世的中醫(yī)根本就沒有一套確切的體系,所以大家才各想各的辦法,各憑各的理解。現(xiàn)在的辨證法,五行生克的臟腑理論是主流,這套理論對不對?是對的。臟腑之間當(dāng)然有生克關(guān)系,就像樹木會影響河流,河流會影響田地,但旱季一來全都要缺水。不能說五行生克不對,相對于人體的表里大循環(huán),它的作用太小了。以它來為原則來組方治病無異于螳臂當(dāng)車,收效怎么可能明顯。所以后世的中醫(yī)自己都說中醫(yī)只能調(diào)理不能治病,給人開藥一開就是十幾二十劑,甚至吃幾個月也沒個明顯的效果,就是這么來的。

以這個方子為例,我們可以來談一下如何運用經(jīng)方治慢性病。

我們知道,蕁麻疹、帶狀皰疹之類頑固的皮膚病西醫(yī)是沒有特效藥的。我們中醫(yī)不管它是何種病毒,長何種皰疹,我們看問題很簡單,所有的皰疹其實就是本條所說的,濕氣到了皮膚下出不來了,于是形成皰疹。再辨證如果是太陽證的話,我們就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我用這個方子治好的皮膚病很多,都是三五劑藥就能治好。

我有一個朋友,自己家里有搞醫(yī)的,去泰國旅游一趟回來得了蕁麻疹,吃了一年多的中藥還只是好些了,沒有治愈,平時什么蔥姜蒜海鮮都不敢吃,說是發(fā)物。我治這個病從來不禁發(fā)物,不但不禁,麻黃桂枝生姜本身就是最發(fā)的東西。病在表從表解,發(fā)出去病就好了,這就是道家的順應(yīng)思路。我那個朋友吃的方子里都是些什么丹皮、白蘚皮、金銀花、生地之類,說是清血熱,結(jié)果清了一年多還沒清好。這就是后世中醫(yī)的思路,不從整體來看待人體,而是局部的得出一個結(jié)論:“血熱”,然后用藥去對抗,去清這個血熱。為什么治不好,原理我在前言里已經(jīng)說過了,西醫(yī)以藥治病灶也好,后世中醫(yī)以藥治“癥”也好,其實是一回事,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那什么是“證”,什么又是“癥”呢?“證”者證據(jù)也,是人體的整體運行上出現(xiàn)了問題,顯現(xiàn)在外部的證據(jù),比如口苦、肋脹、發(fā)熱、痞痛之類,通過這些證據(jù)去找出人體是如何失衡的;“癥”本身的就是結(jié)論,如氣虛血虛腎虛脾虛之類。這是不一樣的兩種辨證理念。一個是以證來推斷人體的整體運行;一個是忽視整體,將人體出現(xiàn)的證和具體的臟器和氣血的本身聯(lián)系起來。

當(dāng)我們用藥物去健脾去涼血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是在代人體行事了,藥物又怎么能替代人體本身呢?所謂治病求其本,并不是說這個病是肝的問題,那個病是腎的問題就是求其本,而是要再問一句,肝為什么有問題?腎為什么有問題?你又沒比別人少吃肉少睡覺,甚至補腎清肝的藥吃了一大堆,為什么還有問題?還是要回到人體的大循環(huán)上來。《傷寒》的思路是著眼于人體大循環(huán)的,所以《傷寒》不講肝怎樣腎怎樣血怎樣氣怎樣。還是那句話,人身自有大藥,要讓人體自己去補去清,我們只是用藥去恢復(fù)人體秩序,不能代人體行事,這才是道家的順應(yīng)醫(yī)學(xué)。

下面講白虎湯,這是用途極為廣泛的一個方子,治溫病治熱證的。《傷寒》也是有溫病這個體系的。六經(jīng)辯證,各有陰陽,本來就沒有偏廢?!秱凡环峙桑环质裁礈夭∨勺剃幣煞鲫柵桑梭w就是人體,人體沒有派別,疾病沒有派別,只有辨證施治。一分派就已經(jīng)背離醫(yī)學(xué)之道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