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文物蔚為大觀,在外行人看來卻難免大同小異。而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眾多紋飾精美的青銅重器當中,王子午鼎顯得與眾不同。 第一,它來自七兄弟團隊。 1978年,河南淅縣大旱,河床干枯,出現(xiàn)裂縫。一個放羊的孩子經(jīng)過干枯的河床,不小心被一個東西絆倒在地。起初他以為是木樁,細看才發(fā)現(xiàn)是個銅制的東西。淅縣文物局得到消息后,立即組織人員進行了保護挖掘。僅3天,發(fā)掘工作便全部結(jié)束,收獲驚人——從河床下面的楚國墓葬共出土56件青銅器,百分之八十都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其中有7個造型與紋飾完全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青銅鼎。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只正是7件青銅鼎中最大的那個。 第二,它的身材比較特別。 在傳統(tǒng)的形制中,有兩種鼎:一種是方鼎,為平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后改名為“后母戊大方鼎”)、大禾方鼎、獸面乳釘紋銅方鼎等;另一種是圓鼎,一般采用與缶、罐、盂等器相類似的圓底,如大克鼎、大盂鼎、子龍鼎、毛公鼎等。 有趣的是,王子午鼎雖為圓形鼎,但它的底部卻是平的。更奇特的是,一般的圓鼎,腰部渾圓外凸,王子午鼎卻是束腰收腹,腰部好像被一條腰帶緊緊地扎起來似的。是什么讓楚國的鼎與其它地方的鼎形狀如此迥然不同呢?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婦孺皆知,是不是楚人把對細腰的偏愛甚至應用到青銅禮器的鑄造上了呢?學術(shù)界并未肯定這種說法。 第三,銘文中夾雜著一些奇形怪狀的裝飾。 王子午鼎銘文的書寫方法非常不規(guī)則,并且夾雜著一些奇形怪狀的裝飾。 原來,那是金文里的一種特殊字體——“鳥蟲書”,也稱“蟲書”或“鳥蟲篆”。這種字體以鳥形或蟲形作為字體的裝飾,春秋中后期至戰(zhàn)國時代盛行于吳、越、楚等南方諸國。鳥書是文字上附帶有鳥形紋飾的造型,使文字與鳥形融為一體,如 “民”字,除了以文字表明字義之外,在它的上面又加上了兩只鳥形。蟲書則筆勢盤曲似蟲,故作蜿蜒盤曲之狀,猶如蟲類的彎曲身體。鳥、蟲形只是裝飾,并沒有改變字義。王子午鼎的銘文就是以鳥書和蟲書兩種字體相互穿插、融合書寫的,兩者都是以篆書為基礎(chǔ)演變而成的,也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美術(shù)字”,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shù)。鳥蟲書這種字體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兵器上,但在以往出土的同類青銅器中并不多見。 西周時期,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墓葬的主人是哪一位諸侯呢? 答案在銘文中——鼎腹的84字銘文記述了作器的用途,歌頌了王子午的功德。王子午又叫子庚,當時任楚國的令尹(相當于宰相),是那位敢于“問鼎中原”的楚莊王之子。他擔任楚國令尹的6年里,屢次北伐東征,戰(zhàn)功顯赫。 優(yōu)美的造型、精細的紋飾、奇詭的銘文,王子午鼎形象地表現(xiàn)了楚國文化藝術(shù)的突出特征,是研究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歷史、習俗、文化、書法的珍貴史料。 撰文 國博君 欄目主持 趙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