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讀書專欄作者 雷達 當今時代,新媒體在人們生活中所占地位越來越重要,自古形成的閱讀規(guī)矩正面臨解體,包括閱讀方式、閱讀習慣、閱讀內容等等,說到底,是閱讀文化發(fā)生了巨變。對于時下讀者來說,“一冊在手”早已不是唯一的閱讀方式,而“讀屏時代”也不再是一個空泛抽象的概念。人們通過網(wǎng)絡可隨時與世界保持連接,可閃電般地同步獲取最嶄新的信息,可以進行屏幕閱讀、互聯(lián)網(wǎng)閱讀、手機閱讀;而“微信”、“微博”正十分走俏,故有人宣稱,現(xiàn)在是進入了“微時代”。然而,當電子閱讀變得如此輕松、愉悅、便捷時,人們自然會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憂慮:既然有如此直觀和方便的電子資料和網(wǎng)絡訊息,還有多少人會鐘情于紙質閱讀呢,又有多少人在臨睡前去品味書香?當人們習慣于在方寸之間享受“悅讀”,那紙質閱讀,還有我們神圣的文學閱讀,將何以安頓,它是否會成為好景不再的明日黃花? 于是,出現(xiàn)了“杞國無事憂天傾”式的恐慌,我就是曾經(jīng)的一個。我也知道,國人并非不閱讀,很多年輕人幾乎是每10分鐘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也有很多年輕讀者,密切跟蹤諸如玄幻小說、盜墓筆記、青春言情、穿越劇等作品,興致勃勃,也就是說,如今“低頭一族”是越來越多了,獲取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了,只是“沉思者”似乎越來越少了!換句話說,“中國閱讀”的數(shù)量并沒有減少,甚至在增加,若“把電子閱讀、手機閱讀、網(wǎng)絡閱讀算進來的話,現(xiàn)在讀書人的總量并不比上世紀80年代少”,只是閱讀狀態(tài)和內容有別。當下的“中國閱讀”更多是跳躍化的,碎片化的,縮略化的閱讀,實用閱讀在取代審美閱讀,消遣閱讀在壓倒心靈閱讀,人們追求更多的是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 這當然值得憂慮,但憂慮是沒有用的;事物該怎么發(fā)展還怎么發(fā)展,“螳臂”阻擋不住歷史潮流。讀書問題也一樣。冷靜下來想,電子閱讀并非沒有好處。首先,對閱讀的概念應該有所改變,不是抱著一本書看才叫閱讀,手機閱讀、網(wǎng)絡閱讀也應該是閱讀的一部分,且汲取方法簡便,迅速,知識含量巨大,并非正襟危坐“讀紅樓”、“品三國”才叫閱讀。第二,可能是大家不愿說的,就是當下的紙質媒體的文章質量不令人滿意。紙媒的文章,因為歷來有一套嚴格評審程序,大致說來,顯得規(guī)范、嚴謹,想象力不足,溫吞水;而個人空間、網(wǎng)絡文學,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的文章,發(fā)表渠道便捷,就顯得活潑、生動、接地氣多了,當然也難免蕪雜。讀者可以在第一時間與作者互動,甚至會直接影響下一步的寫作,成為“再創(chuàng)作者”,客體轉變成了主體。比如一些走紅的網(wǎng)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裸婚時代》、《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宦海沉浮》等等,其中讀者的力量不可小覷。這些作品幾乎都為影視編劇所青睞。據(jù)查,《宦海沉浮》的點擊量高達600多萬人次,該小說寫至440萬字猶未止;起點中文網(wǎng)的日瀏覽量竟然達2.2億人次。有無數(shù)讀者都是端著手機抱著電腦跟蹤閱讀的。這種大量的屏幕閱讀很考驗人身體的耐受力,可讀者偏就愿意——痛并快樂著!網(wǎng)絡文學、網(wǎng)絡閱讀正以其自身的優(yōu)勢沖擊著紙媒的生存。 所以,我們應積極地看待新媒體時代閱讀方式的新變。因為從知識獲得途徑和比例來看,個體知識的獲得,有70%來自于視覺,也就是說,“看”是人類獲得知識最主要的途徑。對此我是樂觀的,我認為,有著幾千年發(fā)展歷史的圖書,依然將居于閱讀的高端地位,人類知識和文明成果,在當下主要還是由紙質圖書承傳的。讀圖和讀文都很重要,二者的融合將會是今后長時期的一個大趨勢。 但我們需要呼喚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這是一種挑戰(zhàn)。問題不在于使用哪一種形式,而是觸及怎樣的內容。少了青燈黃卷和書香墨痕的閱讀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興的電子閱讀會不會在不經(jīng)意間演化成“淺閱讀”、“泛閱讀”,“飄閱讀”。難怪丹尼爾·貝爾喟嘆:“當代文學正在蛻變?yōu)橐曈X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閱讀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覽式的,倘要去鉆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學,那必然是一種細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的確,凡讀書者,都會有這樣的讀書經(jīng)驗:不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在閱讀生活中,一直存在著既有輕松易讀的“興趣書”,又有艱深繁難的“嚴肅書”;內容艱深繁難的書讀起來不僅需要我們的審美判斷力,對我們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種考驗。尤其是在當下閱讀文化中,人文閱讀、經(jīng)典閱讀和嚴肅讀物閱讀日益萎縮,而“輕閱讀”“飄閱讀”“淺閱讀”成為流行、時尚的閱讀。讀內容艱深沉重的書,讀“費勁”的書、讀“難書”,讀“慢書”,便越發(fā)顯得可貴了。應該警惕的是,當我們過多依賴搜索引擎,也就在縱容大腦思考的惰性;當我們能很方便地從網(wǎng)絡得到問題答案,也就不自覺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識的能力。來的容易忘得快!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在今天這個隨處可以閱讀的時代,我們要努力探索:既善于運用電子閱讀,同時能達到以往紙質閱讀時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說,把讀屏的便捷與閱讀的深度融合起來。 我非常認同這樣的判斷: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應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得看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什么書,怎么看書。有效的閱讀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所以政府提倡“書香社會”。有人感嘆:“當今社會識字的人多了,讀書的人卻少了。”事實上,閱讀這一社會問題雖然不像環(huán)境、住房、教育等問題那么急迫、及物,但它是一個影響長遠的問題,將影響到社會、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結構。
千年以來閱讀書籍的習慣正在被顛覆,文學與閱讀正在出現(xiàn)新關系。網(wǎng)絡改變乃至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xiàn)象,并非中國獨有。而真正的文學閱讀應該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有長度有寬度的文學閱讀雖面臨讀圖時代的擠壓,甚至面臨大眾文化的重新選擇,但其本身的經(jīng)典性不會因此受到根本性威脅。就說小說吧,如果看過《百年孤獨》《古拉格群島》《洪堡的禮物》《我的名字叫紅》《信仰的國度》《鐵皮鼓》《逃離》《暗店街》,看過《白鹿原》《豐乳肥臀》《平凡的世界》《古船》《活動變人形》《活著》《廢都>《長恨歌》《苯花》《一句頂一萬句》《隱身衣》等等作品的讀者,他們仍然會相信,這個時代優(yōu)秀作品的意義遠勝于瀏覽大量碎片化、新聞性等“E時代”話語。盡管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悅讀”體驗,一時代有一時代的經(jīng)典;但真正的杰出作品絕不是消費時代的信息碎片和快餐文化可以架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