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顏柳三種字體還是很好辨認的,完全可以零基礎(chǔ)區(qū)分。但是要區(qū)分歐陽詢和虞世南,或者區(qū)分蘇東坡和黃庭堅,相對就需要點基礎(chǔ),好在問題只是區(qū)分歐顏柳,那么就說點竅門。 掌握了這些小竅門,就算你從沒學過書法,當你再看到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也可以賣弄一番,說上幾句了: “很有一股顏體的味道?。 ?br>“有些柳體的風骨嘛。” 先來個大體印象: 這是歐陽詢: 這是顏真卿: 這是柳公權(quán): 歷代關(guān)于這三個人字體的評價有很多,這里就不多引用了,主要說些竅門。 先說筆畫。 從左向右依次為歐顏柳的“點”。典型的歐體的點,有點像個鈍角三角形;顏體的點像個半圓,上半部的圓弧很圓滑;柳體的點則是個類似梯形的四邊形,上半部有角有楞。 再看橫劃的不同。典型歐體橫劃,起筆是大約45°傾斜,然后很緩的過渡;顏體起筆也是傾斜,45°或者更小角度,而且非常突然的過渡,就是起筆比較重,中間行筆的時候突然變細,過渡比較突然;柳體的起筆幾乎是直的,像刀切的一樣90°,行筆過渡也很緩。最終落筆的地方,歐體橫劃也很緩,成一個圓弧頭;顏體頓的很重,都向下耷拉了,不過是個圓弧疙瘩;柳體落筆也重,也是個疙瘩,但是有角有楞,它的起筆和落筆都像是刀切出來的。 再說鉤的不同。歐體的鉤很有特點,就是含羞帶臊,欲出還羞的感覺,鉤出來的很小,很克制;顏體就是一個粗壯樹干上的一個小細枝椏;而柳體的鉤是最奔放的,形成一個很銳利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再看捺的不同。歐體的捺腳是最平滑的,而且開頭細最后粗的很明顯;顏體捺腳有個窩,最不平坦,像是一個腳心;柳體也不平坦,但是腳心的凹度比顏體小,而且上細下粗的不明顯,粗細比較一致。 豎劃的對比。歐體的起筆是45°斜入,邊角銳利;顏體也是45°斜入,但是圓滑,是個圓頭;柳體豎的起筆是個棱形,像是個鳥嘴樣。三者區(qū)別很明顯。 再說說一些典型的結(jié)構(gòu)不同。顏體的橫細豎粗非常典型,某些偏旁的特點也很分明。 比如說三點水。歐體的三點水排列,有點像是撇、短豎、提的寫法;顏體就是點、點、提;柳體也是點、點、提,不過他的點是典型柳體的“梯形”點,而且提很有特點,下面有個大疙瘩。 再比如寶蓋頭。除了筆畫上的不同,比如橫鉤寫法,歐體很平滑,顏柳有個大疙瘩頭,寶蓋的結(jié)構(gòu)上也有不同。歐體和柳體中間的點,幾乎是豎劃的寫法,就是個短豎,而顏體中間則是一個典型的顏體點;左側(cè)的點,歐體和柳體都更豎直,顏體更斜,歐、柳的區(qū)別在于,歐體漏鋒入筆,頂上是尖的,柳體也像個短豎。 除此之外,還有小“口”字和“口”字框的不同,走之旁的不同等等,都各有特點。總的來說,歐體受魏碑影響更大,顏柳的特點就是那句最最經(jīng)典的“顏筋柳骨”。 最后補充一點關(guān)于字體: 從左向右依次是歐顏柳的“則”和“者”。首先,我們可以從每個字中看到典型的各自字體的筆畫特點,比如“則”的鉤和點,“者”的豎和橫,另外還有沒提到的“折”法。顏體因為橫細豎粗明顯,所以折的位置橫豎交匯,形成一個疙瘩頭;而柳體疙瘩頭很小,折成45°;歐體則沒有疙瘩頭,折角度更平些。另外,顏體的橫折豎的豎劃成“內(nèi)方外圓”,就是說豎的邊框內(nèi)側(cè)是直的,外側(cè)是弧的。 從字體上看,歐體的四邊框基本就成矩形,四個角90°,互相平行,比如“者”的“日”和“則”的“貝”;而柳體則是上寬下窄,典型的像“者”的“日”;另外,顏柳四邊框的兩側(cè)豎劃取相向的,就是都略往外弧出,比如“則”的“貝”。這些都是歐顏柳典型寫法。 當然,這些都是些小竅門,只是不同人書寫習慣上的不同造成的,而書法字體不是電腦字體,貴在變化,還會有些變種,就不細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