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的流傳、版本及注家(2012-06-14 22:22:03)《金匱要略》的流傳、版本及注家 關鍵詞 《金匱要略》為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書,歷代醫(yī)家倍為推崇,被奉為中醫(yī)經典著作之一。由于年代久湮,幾經兵燹,加之印刷術所限,流傳者意取傳抄,注釋者立意發(fā)揮,因此,所成之帙各異,出現了不同的版本和注家。今筆者不揣淺陋,試就其流傳、版本和注家分別作一探討(重點探討流傳與版本,因注家較多,年代較近,故僅略述其大概)。 1《金匱要略》的流傳 1.1 1.2 從這個時期的文獻還可看出,仲景的著作不僅僅是《傷寒雜病論》一部,叔和對仲景著作的編纂亦不僅僅是將《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與雜病部分分開而只有《傷寒論》的流行。據《太平御覽》“高湛養(yǎng)生論”所云:“王叔和……編次《張仲景方論》,為三十卷,大行于世?!笨梢韵胂?,這本書有可能是所有張仲景著作方的大匯集錄,其中既有《傷寒論》的方劑,也有《金匱要略》的方劑,還可能有其他著作中的方劑。僅就《傷寒雜病論》這一部書來看,傷寒部分已分出而成為《傷寒論》流行,雜病部分則也就自然作為單體看待了。實際上,后世幾種版本的《金匱要略方論》前面,皆冠“王叔和撰次”,可見雜病部分在叔和時期已以單獨的形式分化流行,同時還有含雜病的《傷寒雜病論》流行。 1.3六朝至隋,《傷寒雜病論》或與雜病部分有關的書籍似已亡佚 1.4唐朝的兩個疑點,說明雜病部分未亡 以上從書名到內容,說明唐代一個時期確有雜病部分的存在流行,或為《傷寒雜病論》,或為《玉函經》,或為含雜病內容而稱的《傷寒論》。名稱雖然不同,但內容基本一致。 1.5志錄云亡實未亡,雜病部分似又佚 唐時,雜病部分確有一段時間的流傳顯現,如《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就有很多內容轉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此二書之后至宋·王洙于蠢簡發(fā)現以前的這段時間里,雜病部分似又銷聲匿跡,成了僅識名而不可求實的亡佚了。 1.6王洙的發(fā)現與林億等的校正 宋仁宗皇枯三年(公元1051年),命秘書閣將王燾《外臺秘要》一書送至國子監(jiān),令殿中丞校勘醫(yī)書官孫兆校正。此即宋代大規(guī)模校正醫(yī)書局之先聲。嘉佑二年八月,詔掌禹錫、林億、張洞、蘇頌4人于編集院置校正醫(yī)書局。掌禹錫曾做過“集賢校理,集賢院兼崇文院檢討”。至于他與王洙的關系,王洙曾“推其稽考有勞,賜三品”,自不在話下(據《宋史》)。由于掌氏4人并非醫(yī)家,故于同年十月差翰林醫(yī)官秦宗古、朱有章2人參與校正,后又命原國子監(jiān)校正醫(yī)官孫兆、孫奇及國子博士高保衡等參加校正工作,此即林億、孫奇于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在校定《傷寒論》后于其序中所說的“國家治,儒臣校正醫(yī)書,臣奇續(xù)被其選”之事。 據林億等《金匱要略方論·序》載:“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于蠢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zhèn)?,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并療婦人?!薄秱s病論》本十六卷,今連傷寒部分共三卷,可知為一節(jié)略本。又曰“臣奇先校定《傷寒論》,次校定《金匱玉函經》,今又校成此書”,知《金匱玉函經》與《金匱玉函要略方》是兩本書,實乃《傷寒論》之別本。又曰:“仍以逐方次于證候之下……又采散在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其‘傷寒’文多節(jié)略,故斷自‘雜病’以下,終于‘飲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復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舊名《金匱要略方論》?!庇蛇@段文字可知,由于十卷之《傷寒論》當時已在流行,而三卷《金匱玉函要略方》與十卷《傷寒論》相比又“文多節(jié)略”,故校定者刪除了上卷傷寒部分,并采集了散在《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古今錄驗》等著作中的仲景方,最后把刪后的兩卷仍勒成三卷,舊名仍用《金匱要略方論})(不過,少了“玉函”二字),也即現行之《金匱要略》。從此,仲景著作主要有《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種形式流行于世,一直至今。 2 《金匱要略》的版本 有關《金匱要略》(以下簡稱《金匾》)的版本,其來龍去脈,甚難理清,故今之報刊及有關書籍所涉極少。日·丹波元簡《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前有兩篇序文,一篇“綜概”。其序文,一為林億等校定的“金匱要略方論序”;一為“金匱要略序”,小字云“出趙本”,內容為鄧珍的序和徐镕的序。在所自撰的那篇“綜概”中,記有自注小字,曰:“案仲景金匱,他書無其目,唯宋本及俞橋本、趙開美本、林序后,有一小序云:仲景金匱錄云云?!眱H就丹波氏所指,《金匱》的版本已不下5種,即宋本、趙開美本、鄧珍本、俞橋本、徐镕本等。 2.1宋本 2.2趙開美本 至于趙氏所刻之《金匱要略方論》,是徑用宋本,或經他人??毯蟮谋咀樱捎袃煞N推測:一為趙氏家藏之宋本,這可由趙開美寫在《仲景全書》前面的“刻仲景全書序”來推測,“沈君曰:《金匱要略》,仲景治雜病之秘也,合并刻之,且(或“目”字,因上海中醫(yī)學院圖書館之原藏本已不清晰)見古人攻擊補瀉緩急調停之心法。先大夫曰:小子識之,不肖。孤曰:敬哉!既合刻,則名何從,先大夫曰:可哉!命之名《仲景全書》?!敝瓕偌也?,不象先刻之成注《傷寒論》,是從沈氏而得。雖沈君曰《金匱要略》,但所刻之《金匱》名卻為《金匱要略方論》,與宋本名同。二為據家藏之鄧珍本。因鄧珍本早在元朝惠宗至元庚辰(公元1340年)已經刊行,所刻《金匱》,最前面是鄧珍序,其次為林億等的序文,僅用宋本之名不能視為宋本,因鄧本也同宋本,可以演襲。故筆者拙見,趙本當據鄧珍本刻成。徐镕本早趙本一年刊行,因刻書在當時甚需時日,故不可能以徐镕本。 上海中醫(yī)學院圖書館藏有原刻《仲景全書》,據悉中醫(yī)研究院、北京圖書館亦藏有,其趙氏原刻錯誤較多,如風引湯“日數十發(fā)”誤為“日數十后”,烏頭湯之“烏頭”誤為“烏豆”,“九痛丸治九種”下脫“痛”字等。在中國,同時還可見到日本寶歷六年(公元1756年)《仲景全書》的刻本,此似據他本校定過,因雖在《金匱要略方論》上看不出??弊謽?,但于《集注傷寒論》上有之,如:x,宋版有,成本脫。1963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曾從趙刻《仲景全書》中選出,加以校勘后影印成單行本發(fā)行。 在日本,有相當于清初的日本翻刻本,楓山秘府藏《仲景全書》。這是留日的最早本子。范行準《康平傷寒論序》云:“戊寅之冬,書友以會稽沈氏鳴野山房所藏《仲景全書》求鬻,乃明趙開美原刻,其中之一為《傷寒論》,即趙氏翻刻者,也即日本森立之《經籍訪古志》中所載楓山秘府藏本也。”在其以后,又有復刻的不同版本,如寬文重刻本,安政重刻本,天保乙未重刻本,寶歷六年白厚皮本等。 2.3鄧珍本 北京大學圖書館有元刻本,內有楊守敬跋,為現存最早的《金匱》版本。 2.4俞橋本 2.5徐镕本 現有明·萬歷二十九年辛丑(公元1601年)昊勉學??瘫荆幻鳌とf歷新安吳氏清初金陵古堂重修本;清·江陰朱文震??瘫?;清·光緒二十年甲午(公元1894年)維新書局刻本;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京師醫(yī)局修補,江陰朱文震刻本重?。?923年北京中醫(yī)學社補刊本(以上所引,據《中國圖書聯合目錄》)。商務印書館據《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本排印,題名為《新編金匱要略方論》;中華書局據此排印的《四部備要》本,題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上海涵芬樓影印明刊《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本,面題《金匱要略》,里面書名同上。 3《金醫(yī)要略》的注家 上海中醫(yī)學院裘沛然教授將主編的《中國醫(yī)籍大辭典》中專門研討《金匱》的書籍進行統(tǒng)計,截止目前,已達230多種。它雖非《傷寒論》逾千的驚人數目,但已不是宋明時期那種肥癮顯分了,亦甚為可觀。今就其不同時期的研究注釋情況及研究側重點,略舉有代表性的注家以作探討。 3.1不同時期的研究注釋 3.1.1 3.1.2 3.1.3 在周氏之前,尚有盧之頤《金匱要略注疏》,但書未見。還有按徐镕本之次序注釋刊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徐忠可的《金匱要略論注》(徐亦為喻氏弟子),有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程林的《金匱要略直解》,皆早于周氏(公元1687年)。再以后又有沈明宗的《金匱要略編注》,魏荔彤的《金匱要略本義》,尤怡的《金匱要略心典》,黃坤載的《金匱要略懸解》,吳謙作為總修官于乾隆四年奉救主編的《醫(y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陳修園的《金匱要略淺注》,高學山的《高注金匱要略》,唐容川的《金匱要略淺注補正》。計凡要者共13家。 其中卷數較多的為徐忠可、沈明宗、黃坤載3家(各22卷~24卷),較少者為程林、尤怡(各3卷)。此雖數不如傷寒巨豐,但因俱系積學之士,畢生研究,造詣精深,亦為后學拓開了門徑。 3.1.4 3.1.5 3.2注家研究的特點(大致側重,難一盡言) 從《內經》,闡文義:此以趙以德為代表,多結合《內經》原文精神,予以闡發(fā)。 遵原序,注心得:此以徐忠可、魏念庭、尤怡為代表,均按原文編排次序,結合自己的心得,逐條解釋,探求病機,闡述方義,最大的好處是保持了原書面貌,是注釋《金匱》的主要形式。 重編次,正訛誤:沈明宗、《金鑒》對原書條文進行了次序的整理調整,刪訂正誤,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注釋。 宗內科,按病證:喻昌、張璐全然不睬條文次序,而是將其主要內容納入內科病證中歸門別類,進行注釋,并加以補充。 析湯方,釋藥物:王晉三《絳雪園古方選注》、陳靈石《金匾方歌括》、湯本求真《皇漢醫(yī)書》等,擇《金匱》方,以分析方劑的意義來研究《金匱》;而鄒澎《本經疏證》則就藥物結合方劑及主治意義來研究仲景的方藥。 3.3近50年的大發(fā)展 解放后,借鑒《金鑒》將仲景之書作為培養(yǎng)中醫(yī)人才的經驗,《金匱》一直作為高等中醫(yī)院校的必修課教材,國家多次組織學驗俱豐的金匱研究專家修訂編審,今已出版六版,并有《教參》問世。同時還再版了一些好的版本及注本,新版了一些本學科的專注,如譚日強的《金匱要略述義》,楊百拂《金匱要略集解》。至于各家中醫(yī)雜志,也發(fā)表了很多研究文章,從版本、原文、文義、文法、學術思想、臨床、實驗各方面進行了廣泛研究。 回顧《金匱》的流傳歷史,雖歷經風波,仍不泯滅,這是由它自身的科學價值和極高的實用性所決定的,也與無數醫(yī)家學者的共同努力分不開。前人智慧的結晶,為我們打開了登堂問省的門徑,其篤誠于志、嚴謹治學的精神,必將激勵我們向更高的深度和廣度去探索。 (連載于《國醫(yī)論壇》1998,(2)1-3;(3)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