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散加減方由當歸、赤芍、柴胡、茯苓、白術、薄荷、甘草加瓜蔞、浙貝母、夏枯草、穿山甲組成。功效為疏肝理氣,健脾化痰,活血散結。主治肝郁氣滯、脾虛痰濕、痰凝血瘀等證?,F(xiàn)將筆者所治療的72 例甲狀腺腺瘤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根據《實用內科學》和《甲狀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的診斷標準確診為甲狀腺腺瘤。
1.2 一般資料:所有觀察病例均為我院患者,72 例患者按 1∶1 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 36 例,對照組 36 例。治療組男 6 例,女 30 例;年齡19~50 歲,平均 32.2 歲;病程 1.5 個月~4 年,平均 19.1 個月。對照組36 例,男 5 例,女 31 例;年齡 20~49 歲,平均 31.3 歲,病程 2 個月~3年,平均 18.9 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逍遙散加減方治療,藥物有瓜蔞 30g,浙貝母 30g,當歸 15g,赤芍 15g,柴胡 15g,茯苓 20g,白術 10g,夏枯草 15g,薄荷10g,甘草 10g,穿山甲粉 5g(沖服)。用法:1 劑/d,水煎 2 次,早晚分服,連續(xù)服藥 6 月,隨訪 6 月。
對照組:口服左旋甲狀腺素鈉片 10~40mg,1 次/d,根據病情酌情調整用藥劑量,連續(xù)觀察 6~12 個月。
2、 結 果
2.1 療效評定: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1994 年的《中醫(yī)病證診療標準》擬定本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B 超(或同位素)檢查示甲狀腺腺瘤消失,甲狀腺大小正常,隨訪 6 個月以上無復發(fā);好轉:臨床癥狀改善,B 超(或同位素)檢查示甲狀腺腺瘤縮小,隨訪 6 個月以上原縮小的腫瘤無增大;未愈:自覺癥狀無改變,B 超(或同位素)檢查示甲狀腺腺瘤無縮小或增大。
2.2 療效比較:治療組臨床痊愈 10 例,好轉 21 例,無效 5 例,總有效率為 86.1%。對照組臨床痊愈 3 例,好轉 19 例,無效 14 例,總有效率為 61.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下表。
2.3 驗案舉例:鄭某,女,33 歲。2010 年 10 月 29 日就診。
患者 2 個月前體檢發(fā)現(xiàn)甲狀腺腺瘤,大小 28mm×19mm,為求中醫(yī)治療來就診。辨證屬于肝郁痰凝證,予逍遙散加減方,水煎 2次,早、晚分服。用藥 15d 后患者自覺腺瘤變軟變小,2 個月后甲狀腺腺瘤縮小 2/3,3 個月時甲狀腺腺瘤消失,繼續(xù)服藥 1 個月鞏固療效,隨訪 6 個月未復發(fā)。
3 、討 論
甲狀腺腺瘤是常見的甲狀腺良性腫瘤,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颊叨嘣?20~40 歲,女性多見。臨床上常見在喉結一側或兩側有單個腫塊,呈半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質地較周圍正常甲狀腺組織略為堅韌,邊界清楚與皮膚無粘連,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按之不痛,生長緩慢;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若腫塊較大,可壓迫氣管移位,但較少引起呼吸困難和聲帶麻痹。部分患者可伴有急躁、心悸、汗出、疲乏無力、消食易饑、體重下降等甲狀腺功能亢進征象。少數患者可發(fā)生癌變。
甲狀腺腺瘤以甲狀腺腫大為主要癥狀,當屬中醫(yī)學之“肉癭”。
本病常因患者憂思郁怒,情志抑郁,肝失調達,并使肝旺氣滯內結,肝旺侮脾,脾失運化,水濕不化,凝聚為痰濕;氣郁痰濕隨經絡而行,留注于頸前,氣血壅滯,日久結聚成形,乃成肉癭。故氣滯、痰凝、血瘀為肉癭的主要病機。但正氣不足是形成肉癭的內在依據,故治療當以疏肝理氣、化痰祛瘀、軟堅散結為法治其標,以健脾養(yǎng)血為法固其本。逍遙散加減方中瓜蔞、貝母化痰軟堅、消腫散結;穿山甲、夏枯草、赤芍活血祛瘀散結;柴胡、薄荷疏肝理氣;白術、茯苓、當歸健脾益氣養(yǎng)血、扶正固本,以絕痰濕之源;甘草調和諸藥。
全方共奏疏肝理氣、化痰祛瘀、軟堅散結、健脾養(yǎng)血之功,最終達到消除癭瘤腫塊的目的。
左旋甲狀腺素鈉片能反饋性地抑制促甲狀腺素的分泌,促使甲狀腺萎縮,縮小腫塊,但療程長、副作用大,且痊愈者較少,并容易復發(fā)。而蔞貝逍遙散加減方,祛邪與扶正并存,藥峻力專,直達病所,能取得明顯優(yōu)于單純口服左旋甲狀腺素鈉片的臨床療效。此外,逍遙散加減方的治愈率比較高,治療過程中也未發(fā)現(xiàn)其明顯的不良反應。
可見,逍遙散加減方是治療甲狀腺較理想的方劑,只要診斷正確,用藥及時都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但對于用藥過程中甲狀腺腺瘤未縮小,反而增大較快者,或有癌變者則應采取早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第 13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285-1288.
[2]薛耀明.甲狀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383-384.
[3]李曰慶.中醫(y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