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轉載】《中醫(yī)基礎理論》”手冊3

 憩苑 2015-02-10

(二)氣與五行

氣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間一氣耳。氣之清而強者為火,清而弱者為水;濁而沉者為土,濁而浮者為木,濁而實者為金,皆一氣之清濁而流派為五也。一氣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還一,一可攝五,譬之一樹……各不同形,實總一根菱”(《百子全書·叔苴子內篇·卷一》)。五行同一氣,一氣合五行?!对企牌吖{》吸收了陰陽五行思想,根據(jù)“元氣本一,化生有萬”的理論,闡述了氣與五行的關系,謂:“一含五氣,為水、為火、為木、為金、為土”,“元氣分而為五行,五行歸于一氣”?!栋谆⑼āぞ矶吩唬骸拔逍姓摺鹉舅鹜烈?。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意即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成的。如是,將五行多元物質結構概念統(tǒng)一于氣一元論的單一的物質概念之中。

(三)陰陽與五行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天降陽,地出陰,陰陽合而生五行”(《李覯《刪定易圖序論一》》。即五行本原于陰陽之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五行?!瓣幾冴柡隙?、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御纂性理精義·卷一》)?!瓣庩栔疄槲逍校蟹侄灾?,如木火陽而金水陰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陽,而乙丁己辛癸皆陰也。以此推之健順,五常之理可見”(《御纂情理精義·卷十》)。即太極生陰陽,陰陽化五行。就五行之陰陽言,木火屬陽而金水土屬陰,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陰陽,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為陽,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為陰。

世界本原一氣,氣之動靜而為陰陽,氣為陰陽之體,陰陽為氣之用。陰陽合和化生五行。所謂“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御纂性理精義·卷一》)??傊?,“本是一氣,分而言之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吳澄《吳文正公集·答人問性理》)。一氣分陰陽,陰陽生五行,陰陽五行均為氣之消息變化。

二、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系

氣、陰陽和五行,均為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關于世界的物質構成的哲學范疇,屬于世界本原的物質概念。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識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方法,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才能。

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醫(yī)學領域后,促進了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并貫徹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其中,氣一元論作為一種自然觀,奠定了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如果說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全部學說都是建立在氣一元論基礎之上的,也并不為過。而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方法論,則構筑了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既各有所指和特點,又相互關聯(lián)。

(一)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認為,氣是不斷地運動著的物質實體,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或本體),為宇宙天體和天地萬物統(tǒng)一的物質基礎。運動是氣的根本特性,陰陽是氣的固有屬性,氣是陰陽的矛盾統(tǒng)一體,氣的勝復作用即陰陽的矛盾運動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根源,氣聚而成形,散而為氣,形(有形)與氣(無形)及其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物質世界是一個不斷地發(fā)生著氣的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世界。氣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復有陰陽。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為一種自然觀,氣一元論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叭艘蕴斓刂畾馍?,四時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氣合乎規(guī)律的產(chǎn)物。人體就是一個不斷地發(fā)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機體。人體的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類。陰陽勻平,命日平人。生命過程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tǒng)一運動的結果。人體的臟腑形體官竅等各個部分,又可按五行分為心、肺、脾、肝、腎等五個系統(tǒng)。五行之中復有陰陽和五行。機體就是這樣聯(lián)系密切、錯綜復雜的巨系統(tǒng)。

(二)陰陽學說

陰陽是在氣一元論的物質概念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深刻辯證性質的氣本體論的概念。陰陽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從屬于氣一元論,不僅具有自然觀的特征,而且更具有方法論的性質。氣一元論注重分析世界萬物產(chǎn)生的本原,認為氣是天地萬物的無限多樣性的統(tǒng)一的物質基礎,以氣之聚散來說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強調事物的產(chǎn)生和消滅只是氣的存在形式的轉化,堅持了宇宙萬物的形態(tài)多樣性和物質統(tǒng)一性,著重回答哲學“本體論”的問題。而陰陽學說則注重研究氣自身運動的根源和規(guī)律,認為氣,一物兩體,是陰陽矛盾的統(tǒng)一體。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是氣自身運動的根源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用“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闡述相關事物或事物內部兩個方面存在著的相互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和協(xié)調平衡。在氣一元論基礎上,體現(xiàn)了樸素的對立統(tǒng)一觀念。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陰陽相反相成的對立統(tǒng)一體,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guī)律。人體內部以及人與自然也是一個陰陽對立統(tǒng)一體。陰陽對立理論用來分析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矛盾,闡明生命運動的根本規(guī)律。陰陽學說在本體論上雖根于氣一元論,但在方法論上更具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氣的觀念和陰陽矛盾的觀念有機地結合,從而建立起對立統(tǒng)一的氣一元論物質概念。

(三)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也從屬于氣一元論,不僅具有自然觀的特征,更具有樸素的普遍系統(tǒng)論性質。五行學說對宇宙本原的認識側重于世界的物質構成,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萬物的物質元素,與氣一元論主要說明世界的物質本原不同。五行學說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規(guī)律,來說明自然界萬事萬物整體動態(tài)平衡性,視五行為宇宙的普遍規(guī)律,以五行為基礎闡述事物之間生克制化、乘侮勝復的相互關系。由氣而生成的天地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結構系統(tǒng)所組成的整體,賴五行結構系統(tǒng)之間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機制,維持自然界的整體動態(tài)平衡。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結構系統(tǒng)所組成的有機整體。人與環(huán)境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中醫(yī)學應用五行學說,從系統(tǒng)結構觀點分析了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以及人體與外界的統(tǒng)一,論證了人體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的整體觀念。五行生克乘侮勝復的調節(jié)機制,是人體臟腑經(jīng)絡結構系統(tǒng)保持相對穩(wěn)定和動態(tài)平衡的原因。故曰:“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fā)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類經(jīng)圖翼·運氣》),必須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運行不息,相反相成。“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素問·五運行大論》)?!坝袆僦畾猓浔貋韽鸵病保ā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微者復微,甚者復甚,氣之常也”(《素問·五常政大論》)。氣有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五行和陰陽結合而化生萬物。五行系統(tǒng)結構的矛盾運動是宇宙的普遍規(guī)律,也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是人體之氣運動的具體表現(xiàn),是人體臟腑經(jīng)絡的運動規(guī)律,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

總之,氣一元論與陰陽五行學說相比較,更具“本體論”性質,旨在說明天地萬物的物質統(tǒng)一性,人之生死,全在乎氣。陰陽五行學說更具方法論特征。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相比較,陰陽學說旨在說明一切生命現(xiàn)象都包含著陰陽兩個矛盾方面。就人體而言,“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生之本,本于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類經(jīng)·陰陽類》),從而揭示了生命運動的動因、源泉和最一般最普遍的聯(lián)系和形式。而五行學說則具體地說明了人體臟腑經(jīng)絡的結構關系及其調節(jié)方式,即人體整體動態(tài)平衡的特殊規(guī)律。所以,中醫(yī)學言臟腑必及陰陽而寓五行,論臟腑的生克制化又必賅陰陽。健康的本質是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動態(tài)平衡,而平衡的破壞則導致疾病。調節(jié)陰陽,以求得機體整體平衡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本者,本于陰陽也”。而五行相生相勝的多路調節(jié)則是調節(jié)陰陽的具體化。

陰陽言氣的矛盾對立,五行說明氣有生克,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包涵,“舉陰陽則賅五行,陰陽各具五行也;舉五行即賅陰陽,五行各具陰陽也”(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天道》)?!拔逍校搓庩栔|;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引陰陽之氣也”(《類經(jīng)圖翼·運氣》)。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氣化是一個自然過程,氣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內部的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陰陽有動靜,五行有生克,于是形成了氣的運動變化。

總之,中醫(yī)學按著氣——陰陽——五行的邏輯結構,從氣——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闡述了生命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構筑了中醫(yī)學的理論體系。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自然觀和方法論。中醫(yī)學在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徹底分開的古代,把當時先進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與醫(yī)學理論熔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谜軐W概念說明醫(yī)學中的問題,同時又在醫(yī)學理論的基礎上,豐富和發(fā)展了哲學思想。哲學幫助了醫(yī)學,,醫(yī)學豐富了哲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在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基礎上的中醫(yī)學理論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超出樸素直觀的水平。

因此,我們應當站在現(xiàn)代最先進的認識水平,從現(xiàn)代科學和哲學的最新成就中去尋找與中醫(yī)學有聯(lián)系的東西,從中發(fā)現(xiàn)可以使中醫(yī)學迅速走向現(xiàn)代化的最適合的方法與工具,讓中醫(yī)學在現(xiàn)代開出更鮮艷的花朵,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第三章 臟象

臟與臟象學說的基本概念:臟象,原作臆象、藏象。“藏象”一詞,首見于《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藏,指隱藏于體內的臟器。象,其義有二,一指臟腑的解剖形態(tài),“象者,像也。論臟腑之形象,以應天地之陰陽也”(《黃帝內經(jīng)素問集注·卷二》)。如“心象尖圓,形如蓮花”(《醫(y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其二指臟腑的生理病理表現(xiàn)于外的征象?!跋螅^所見于外,可閱者也”(王冰注《黃帝內經(jīng)素問》),“象,形象也。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類經(jīng)·藏象類》)?!跋蟆笔恰安亍钡耐庠诜从?,“藏”是“象”的內在本質,兩者結合起來就叫作“藏象”。藏通“藏”?!安叵蟆苯褡鳌芭K象”。臟象是人體系統(tǒng)現(xiàn)象與本質的統(tǒng)一體,是人體臟腑的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反映于外的征象。中醫(yī)學據(jù)此作為判斷人體健康和診斷、治療疾病的依據(jù)。

就方法論而言,中醫(yī)學以系統(tǒng)方法為主,樸素的元素分析方法和系統(tǒng)方法相結合,以解剖學為基礎,通過分析活的機體的外部表征,來推導認識人體內部的生理病理規(guī)律,以表知里,確定“象”與“臟”之間的關系,建立臟象的概念。以病理反證生理,重功能而輕形質,是臟象認識生命本質的重要特點。因此,臟象的本來含義是人體內在臟腑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其內容包括臟腑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臟腑與外界環(huán)境的關系。實際上,臟象是一個動態(tài)的生理、病理概念,是生命本質與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趯εK象的這一認識,將臟象學說定義為研究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的學說。

科學的分化與綜合是促進科學發(fā)展的動力。在中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中醫(yī)學理論體系內部不斷地發(fā)生分化與綜合,從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學科。中醫(yī)基礎理論就是中醫(yī)學在現(xiàn)代科學分化與綜合的結果。在中醫(yī)基礎理論學科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其自身的科學體系也在不斷地分化與綜合。如臟象原規(guī)定為生理病理的綜合性概念,臟象學說則囊括了中醫(yī)學的生理學病理學的全部內容。因此,在中醫(yī)基礎理論的科學體系中,只有病因學而無病理學

隨著對臟象認識的不斷深化,將臟象學說原來的研究對象的生理和病理內容分別開來,作為不同的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將臟腑的生理學歸于臟象學說,而將臟腑的病理歸于病機學又稱病理學,于是,中醫(yī)病機學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體系。這是中醫(yī)基礎理論科學體系自身分化與綜合的產(chǎn)物,它有助于中醫(yī)學理論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

基于上述,本書將臟象和臟象學說原來的概念的外延縮小而作如下定義:臟象是人體內在臟腑機能活動表現(xiàn)于外的征象。中醫(yī)學考察人體的生命活動時,以功能活動的動態(tài)形象為本,而形體器官和物質構成為從,當涉及“器”與“象”的關系時,著重的不是器,而是其“象”,并且以功能之象來界定其器。所以,臟象則以象為本,據(jù)象定臟。就這個意義講,臟象主要指人體內臟機能活動表現(xiàn)的征象。

臟象學說是研究臟腑形體官竅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活動規(guī)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認為人體是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中心,以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氣血精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jīng)絡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形體官竅所構成五個功能活動系統(tǒng)。這五個系統(tǒng)不僅都受天地四時陰陽的影響,同時互相之間也緊密聯(lián)系,五臟之中各有五臟,從而使人體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以及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成為一個復雜的網(wǎng)絡結構。

臟腑的概念:臟腑是人體五臟(心、肺、脾、肝、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和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總稱。其主要是人體內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實體臟器,它是在古代的歷史條件下,運用解剖學的方法,實際觀察、測量而來的。如《靈樞·五十營》對人體呼吸的計量,《靈樞‘骨度》對人體骨骼的計量,以及《靈樞·腸胃》和《靈樞·平人絕谷》等對人體器官的計量等等。《靈樞·腸胃》關于人體食道與大小腸長度比為1:35.5,與現(xiàn)代解剖學所定長度比例1:37基本吻合??梢?,當時解剖學記載是符合實際的,其計量也是很精細的。但中醫(yī)學研究臟腑主要不是從解剖學的臟腑實體器官出發(fā),而是以整體功能為基礎,以顯現(xiàn)于外的功能現(xiàn)象和聯(lián)系為基礎來確定臟腑的概念。因此,臟腑是一個形態(tài)與功能的綜合概念,不僅具有解剖學意義,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個人體的功能模型。

臟腑的分類及其生理特點:根據(jù)生理功能特點,臟腑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恒之府三類。

五臟:心、肝、脾、肺、腎合稱五臟。從形象上看,五臟屬于實體性器官;從功能上看,五臟是主“藏精氣”,即生化和貯藏氣血、津液、精氣等精微物質,主持復雜的生命活動。所以說:“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素問:五臟別論》)。滿,指精氣盈滿;實,指水谷充實。滿而不能實,就是說五臟貯藏的都是精氣,而不是水谷或廢料。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六腑。府通“腑”,有府庫之意。從形象上看,六腑屬于管腔性器官;從功能上看,六腑是主“傳化物”,即受納和腐熟水谷,傳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對飲食物起消化、吸收、輸送、·排泄的作用。所以說:“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素問·五臟別論》)。六腑傳導、消化飲食物,經(jīng)常充盈水谷,而不貯藏精氣。因傳化不藏,故雖有積實而不能充滿。但應指出,所謂五臟主藏精氣,六腑傳化糟粕,僅是相對地指出臟和腑各有所主而已。實際上,五臟中亦有濁氣,六腑中亦有精氣,臟中的濁氣,由腑輸瀉而出,腑中的精氣,輸于臟而藏之。

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合稱奇恒之府。奇者異也,恒者常也。奇恒之府,形多中空,與腑相近,內藏精氣,又類于臟,似臟非臟,似腑非腑,故稱之為“奇恒之府”。所以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素問·五臟別論》)。臟象學說的內容主要為臟腑、形體和官竅等。其中,以臟腑,特別是五臟為重點。五臟是生命活動的中心,六腑和奇恒之府均隸屬于五臟。因此,五臟理論是臟象學說中最重要的內容。

形體,其廣義者,泛指具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的組織,包括頭、軀干和臟腑在內;其狹義者,指皮、肉、筋、骨、脈五種組織結構,又稱五體。

官竅,官指機體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目、口、唇、鼻、舌,又稱五官,它們分屬于五臟,為五臟的外候。竅,有孔穴、苗竅之意,是人體與外界相通連的窗口。官必有竅,竅多成官,故宮竅并稱。竅有七竅,七竅指頭面部七個孔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臟的精氣分別通達于七竅。九竅又稱九宮,指七竅又前陰和后陰而言。

臟象學說的特點: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是臟象學說的基本特點。臟象學說的研究對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極其復雜的有機整體。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在形態(tài)結構上密不可分,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協(xié)調,在物質代謝上互相聯(lián)系,在病理上互相影響。人體的生理病理又與外界環(huán)境相通應,體現(xiàn)了結構與功能、物質與代謝、局部與整體、人體與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以五臟為中心,從系統(tǒng)整體的觀點來把握人體,是臟象學說的基本特點。

臟象學說貫穿在中醫(y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方劑、藥物、預防等各個方面,在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節(jié) 五臟

心、肺、脾、肝、腎稱為五臟,加上心包絡又稱六臟。但習慣上把心包絡附屬于心,稱五臟即概括了心包絡。五臟具有化生和貯藏精氣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時又各有專司,且與軀體官竅有著特殊的聯(lián)系,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特殊系統(tǒng)。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著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絡)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圓而下尖,形如蓮蕊,外有心包衛(wèi)護。心與小腸、脈、面、舌等構成心系統(tǒng)。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臟,主血脈,藏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與四時之夏相通應。

(一)心的解剖形態(tài)

1.心的解剖位置:關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內經(jīng)》《難經(jīng)》《醫(yī)貫》等中醫(yī)文獻中已有較為明確的記載,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類經(jīng)圖翼·經(jīng)絡》)。心是隱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個重要的臟器。心尖搏動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態(tài)結構:心臟呈尖圓形,色紅,中有孔竅,外有心包絡圍護,心居其中。中醫(yī)學對人體心臟的重量、顏色、結構,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認識,只是較為粗略而已?!靶南蠹鈭A形,如蓮蕊……外有赤黃裹脂,一是為心包絡”(《類經(jīng)圖翼·經(jīng)絡》)。

臟象學說中的心,在中醫(yī)文獻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別。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之心是指腦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的功能。中醫(yī)學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屬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說法。正如李梃所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醫(yī)學入門·臟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心主血脈,指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血液循行于脈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血就是血液。脈,即是脈管,又稱經(jīng)脈,為血之府,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臟和脈管相連,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tǒng),成為血液循環(huán)的樞紐。心臟不停地搏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huán)無端,周流不息,成為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所以說:“人心動,則血行于諸經(jīng),……是心主血也”(《醫(yī)學入門·臟腑》)。由此可見,心臟、脈和血液所構成的這個相對獨立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都屬于心所主,都有賴于心臟的正常搏動。

心臟有規(guī)律的跳動,與心臟相通的脈管亦隨之產(chǎn)生有規(guī)律的搏動,稱之為“脈搏”。中醫(yī)通過觸摸脈搏的跳動,來了解全身氣血的盛衰,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jù)之一,稱之為“脈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心臟的功能正常,氣血運行通暢,全身的機能正常,則脈搏節(jié)律調勻,和緩有力。否則,脈搏便會出現(xiàn)異常改變。

心要完成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一,心之形質無損與心之陽氣充沛。心氣與心血、。心陽與心陰既對立又統(tǒng)一,構成了心臟自身的矛盾運動,以維持心臟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臟的正常搏動,主要依賴于心之陽氣作用。心陽氣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脈內正常地運行。其二,血液的正常運行,也有賴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脈道的滑利通暢。所以,心陽氣充沛,血液充盈和脈道通利,是血液運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異常,都可改變血液循行狀態(tài)。

心主血脈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輸送營養(yǎng)物質。心氣推動血液在脈內循環(huán)運行,血液運載著營養(yǎng)物質以供養(yǎng)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個身體都獲得充分的營養(yǎng),藉以維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斷地得到補充。胃腸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過脾主運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輸給心肺,在肺部吐故納新之后,貫注心脈變化而赤成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血生于心”(《質疑錄》)之說。

心臟功能正常,則心臟搏動如常,脈象和緩有力,節(jié)律調勻,面色紅潤光澤。若心臟發(fā)生病變,則會通過心臟搏動、脈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來。如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脈道不利,則血液不暢,或血脈空虛,而見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等,甚則發(fā)生氣血瘀滯,血脈受阻,而見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區(qū)憋悶和刺痛,脈象結、代、促、澀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稱心藏神。

(1)神的含義:在中醫(yī)學中,神的含義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功能和規(guī)律。所謂“陰陽不測謂之神”(《素問·天元紀大論》)。其二,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一般稱之為廣義的神。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如整個人體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姿態(tài)等,無不包含于神的范圍。換言之,凡是機體表現(xiàn)于外的“形征”,都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們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稱之為狹義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體形體的機能或功用。由精氣構成的形體是人身的根本?!吧畞碇^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神隨著個體的發(fā)生、發(fā)育、成長、消亡而發(fā)生、發(fā)展和消亡。神由先天之精氣所化生,當胚胎形成之際,生命之神也就產(chǎn)生了。出生之后,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神還必須依賴于后天水谷精氣的充養(yǎng)。所以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

神并不是超物質的東西,它的產(chǎn)生是有物質基礎的。精氣是產(chǎn)生神的物質基礎。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偂?,神是物質自然界的產(chǎn)物,是天地間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維、意識、精神。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這種作用稱之為“任物”。任,是接受、擔任、負載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處理外來信息的作用。有了這種“任物”的作用,才會產(chǎn)生精神和思維活動,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其二,主宰生命活動。“心為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飲膳正要·序》)。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五臟六腑必須在心的統(tǒng)一指揮下,才能進行統(tǒng)一協(xié)調的正常的生命活動。心為君主而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心藏神而為神明之用。“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靈樞·邪客》)。

(4)心主神志與五臟藏神的關系:中醫(y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fā),認為人體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故把神分成五個方面,并分屬于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素問·宣明五氣論》)。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五臟各有所屬,但主要還是歸屬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故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tǒng)魂魄,兼賅意志”(《類經(jīng)·疾病類》)。

心主神志與主血脈的關系:氣、血、津液、精等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神志是心臟生理功能之一,心臟運送血液以營養(yǎng)全身,也包括為自身提供生命活動必要的物質,所以就這個意義講,又說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故曰“血氣者,人之神”(《素問·八正神明論》,“血者,神氣也”(《靈樞·營衛(wèi)生會》)。因此,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亦必然出現(xiàn)神志的改變。

(5)心主神志與腦為元神之府的關系:腦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臟六腑之氣血。

所以,腦的功能與五臟相關。人之靈機記性、思維語言、視、聽、嗅等均為腦所主,故稱腦為元神之府,腦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神明之心實質就是腦。心主血,上供于腦。故心腦相系,常心腦并稱,心腦同治。

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屬于大腦的生理功能,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這在中醫(yī)文獻中早已有明確的論述。但臟象學說,則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不僅歸屬于五臟而且主要歸屬于心的生理功能。所以,心主神志的實質是指大腦通過感覺器官,接受、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因為臟象學說中臟腑的概念雖然包含著若干解剖學成分,但從主要方面看,卻是一個標示各種功能聯(lián)系的符號系統(tǒng),是人體的整體功能模型。中醫(yī)學將思維活動歸之于心,是依據(jù)心血充盈與否與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關系而提出來的。心是中國古代哲學心性論的重要范疇?!靶闹賱t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為思維器官,故后沿用為腦的代稱。心這個器官是用來思考的。心之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實際活動中才有意義。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體,神明之心則是從心之本體所產(chǎn)生的主體意識,實為大腦的功能。因此,中醫(yī)學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心性哲學的鮮明特色。中醫(yī)學的心神論長期以來一直在指導著中醫(yī)的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科學和實踐價值。

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靈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異常,不僅可以出現(xiàn)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異常,如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至譫狂,或反應遲純、精神萎靡,甚則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還可以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活動,甚至危及整個生命。所以說“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保ā端貑枴れ`蘭秘典論》),“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口問》)。清心靜神可以祛病延年,防止早衰。

(三)心的生理特性

1.心為陽臟而主陽氣:心為陽中之太陽,以陽氣為用。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huán),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吧w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醫(yī)學實在易》)。心臟陽熱之氣,不僅維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又有溫養(yǎng)作用。“心為火臟,燭照萬物”(《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腎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jié)等等,心陽皆起著重要作用。

2.心氣與夏氣相通應:心應夏氣,“通”即相互通應之意。人與自然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系統(tǒng)是通應聯(lián)系著的。心與夏季、南方、熱、火、苦味、赤色等有著內在聯(lián)系。心為陽臟而主陽氣。天人相應,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熱為主,在人體則與陽中之太陽的心相通應,了解心的這一生理特性,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別是病理與季節(jié)氣候的關系。心通于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附]心包絡

(一)形態(tài)部位

心包絡,簡稱心包,是心臟外面的包膜,為心臟的外圍組織,其上附有脈絡,是通行氣血的經(jīng)絡,合稱心包絡。

(二)生理功能

由于心包絡是心的外圍組織,故有保護心臟,代心受邪的作用。臟象學說認為,心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襲于心時,首先侵犯心包絡,故曰“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靈樞·邪客》)。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異常,如在外感熱病中,因溫熱之邪內陷,出現(xiàn)高熱神昏、譫語妄言等心神受擾的病態(tài),稱之為“熱人心包”。由痰濁引起的神志異常,表現(xiàn)為神昏模糊、意識障礙等心神昏亂的病態(tài),稱之為“痰濁蒙蔽心包”。實際上,心包受邪所出現(xiàn)的病變與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證和治療上也大體相同。


二、肺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葉狀,質疏松。與心同居膈上,上連氣管,通竅于鼻,與自然界之大氣直接相通。與大腸、皮、毛、鼻等構成肺系統(tǒng)。在五行屬金,為陽中之陰臟。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在五臟六腑中,位居最高,為五臟之長。肺與四時之秋相應。

(一)肺的解剖形態(tài)

1.肺的解剖位置: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連氣道,喉為門戶,覆蓋著其他臟腑,是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稱“華蓋”,為五臟之長。

2.肺的形態(tài)結構:肺臟為白色分葉質地疏松含氣的器官。其“虛如蜂窠”,浮”,“熟而復沉”。故稱為清虛之臟。

(二)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氣:肺主氣是肺主呼吸之氣和肺主一身之氣的總稱?!胺尾仄?,屬金,總攝一身之氣”(《周氏醫(yī)學叢書·臟腑標本藥式》)。人身之氣均為肺所主,所以說:“諸氣者,皆屬于肺”(《素問·五臟生成論》),“肺主一身之氣”(《醫(yī)門法律·明胸中大氣之法》)。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氣: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通過呼吸運動,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xiàn)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功能?!胺巍缓粢晃c天氣相通”(《醫(yī)原》)。肺為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疤鞖庵燎澹珣{呼吸為吐納,其呼吸之樞則以肺為主”

肺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xiàn)了體內外氣體的交換。通過不斷地呼濁吸清,吐故納新,促進氣的生成,調節(jié)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而保證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所以說:“肺葉百瑩,謂之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窩,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空格”(《醫(y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橐箭,古代冶煉用以鼓風吹火的裝備,猶今之風箱。橐,外面的箱子;箭,里面的送風管,以此來類比肺的呼吸運動。

總之,“肺為呼吸器官,一吸氧氣納入,一呼碳氣吐出,肺予以換氣轉血,實司人身重要柳,能”(《中國醫(yī)藥匯?!ふ摲沃τ谩罚?。中醫(yī)學認為,呼吸運動不僅靠肺來完成,還有賴于腎的協(xié)作。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肺主呼,腎主納,一呼一納,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運動。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調勻。若病邪犯肺,影響其呼吸功能,則現(xiàn)胸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癥狀。

(2)肺主一身之氣: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調節(jié)全身各臟腑之氣的作用,即肺通過呼吸而參與氣的生成和調節(jié)氣機的作用?!叭松碇畾猓A命于肺,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莫不服從而順行”(《醫(yī)門法律·肺癰肺痿門》)。

肺主一身之氣的生理功能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①氣的生成方面:肺參與一身之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人體通過呼吸運動,把自然界的清氣吸人于肺,又通過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把飲食物變成水谷精氣,由脾氣升清,上輸于肺。自然界的清氣和水谷精氣在肺內結合,積聚于胸中的上氣海(上氣海,指膻中,位于胸中兩乳之間,為宗氣匯聚發(fā)源之處),便稱之為宗氣。宗氣上出喉嚨,以促進肺的呼吸運動;貫通心脈,以行血氣而布散全身,以溫養(yǎng)各臟腑組織和維持它們的正常功能活動,在生命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起到主一身之氣的作用。因此,肺呼吸功能健全與否,不僅影響宗氣的生成,而且也影響著全身之氣的生成。

②對全身氣機的調節(jié)方面:所謂氣機,泛指氣的運動,升降出入為其基本形式。肺的呼吸運動,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體現(xiàn)。肺有節(jié)律的一呼一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故曰:“肺為四臟之上蓋,通行諸臟之精氣,氣則為陽,流行臟腑,宣發(fā)腠理,而氣者皆肺之所主’’(《太平圣惠方·卷第六》,“肺為相傅之宮,治節(jié)出焉。統(tǒng)輯之氣,無經(jīng)不達,無臟不轉,是乃肺之充,而肺乃氣之主也”(《辨證奇聞·痹證門》)。

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正常,則各臟腑之氣旺盛。反之,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失常,會影響宗氣的生成和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表現(xiàn)為少氣不足以息、聲低氣怯、肢倦乏力等氣虛之候。

肺主一身之氣與肺主呼吸之氣的關系: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實際上都隸屬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調勻是氣的生成和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勢必影響宗氣的生成和氣的運動,那么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的作用也就減弱了,甚則肺喪失了呼吸功能,清氣不能人,濁氣不能出,新陳代謝停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結了。所以說,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主要取決于肺的呼吸功能。但是,氣的不足和升降出入運動異常,以及血液運行和津液的輸布排泄異常,亦可影響肺的呼吸運動,而出現(xiàn)呼吸異常。肺朝百脈: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經(jīng)脈而聚會于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然后將富含清氣的血液輸送至全身的作用,即肺協(xié)助心臟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的作用。全身的血液,都要通過經(jīng)脈而流經(jīng)于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交換,然后再輸布全身。“食氣人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素問·經(jīng)脈別論》)。

肺朝百脈的生理作用為助心行血。肺主氣,心主血,全身的血和脈,均統(tǒng)屬于心。心臟的搏動,是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血的運行,又依賴于氣的推動,隨著氣的升降而運行到全身。肺主一身之氣,貫通百脈,調節(jié)全身的氣機,故能協(xié)助心臟主持血液循行。所以,血液的運行,亦有賴于肺氣的敷布和調節(jié)。“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醫(yī)學真?zhèn)?/A>·氣血》)。肺助心行血的作用,說明了肺與心在生理病理上反映了氣和血的密切關系。若肺氣虛衰,不能助心行血,就會影響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而出現(xiàn)血行障礙,如胸悶心悸、唇舌青紫等癥狀。

2.肺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發(fā)和肅降對體內水液輸布、運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調節(jié)作用。由于肺為華蓋,其位最高,參與調節(jié)體內水液代謝,所以說“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行貝水行”(《血證論‘腫脹》)。

肺主行水的作用:人體內的水液代謝,是由肺、脾、腎,以及小腸、大腸、膀胱等臟腑共同完成的。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是通過肺氣的宣發(fā)和肅降來實現(xiàn)的。肺氣宣發(fā),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輸布,布散到全身,外達皮毛,“若霧露之溉”以充養(yǎng)、潤澤、護衛(wèi)各個組織器官。二是使經(jīng)肺代謝后的水液,即被身體利用后的廢水和剩余水分,通過呼吸、皮膚汗孔蒸發(fā)而排出體外。肺氣肅降,使體內代謝后的水液不斷地下行到腎,經(jīng)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體外,保持小便的通利。這就是肺在調節(jié)水液代謝中的作用,也就是肺的通調水道的生理功能。如果肺氣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職能,水道不調,則可出現(xiàn)水液輸布和排泄障礙,如痰飲、水腫等。

3.肺主治節(jié):治節(jié),即治理調節(jié)。肺主治節(jié)是指肺輔助心臟治理調節(jié)全身氣、血、津液及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心為君主之官,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肺為相傅之官而主治節(jié)?!胺闻c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猶之宰輔”。心為君主,肺為輔相。人體各臟腑組織之所以依著一定的規(guī)律活動,有賴于肺協(xié)助心來治理和調節(jié)。故曰:“肺主氣,氣調則營衛(wèi)臟腑無所不治”(《類經(jīng)·臟象類》),因此稱肺為“相傅之官”。

肺主治節(jié)的作用:肺的治節(jié)作用,主要體現(xiàn)于四個方面。

⑴肺主呼吸:肺的呼吸運動有節(jié)律地一呼一吸,呼濁吸清,對保證呼吸的調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調節(jié)氣機:肺主氣,調節(jié)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使全身的氣機調暢。所謂“肺主氣,氣調則營衛(wèi)臟腑無所不治”(《類經(jīng)·臟象類》)。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輔助心臟,推動和調節(jié)全身血液的運行?!爸T氣者皆屬于肺”,氣行則血亦行。

(4)宣發(fā)肅降:肺的宣發(fā)和肅降,治理和調節(jié)津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節(jié),實際上是對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4.肺主宣肅:宣謂宣發(fā),即宣通和發(fā)散之意?!皻馔ㄓ诜闻K,凡臟腑經(jīng)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醫(yī)學實在易》)。肅謂肅降,清肅下降之意。肺稟清虛之體,性主于降,以清肅下降為順。肺宜清而宣降,其體清虛,其用宣降。宣發(fā)與肅降為肺氣機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肺位居上,既宣且降又以下降為主,方為其常。肺氣必須在清虛宣降的情況下能保持其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

(1)肺主宣發(fā):肺主宣發(fā)是指肺氣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其氣機運動表現(xiàn)為升與出。其生理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吸清呼濁。肺通過本身的氣化作用,經(jīng)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司體內清濁的運化,排出肺和呼吸道的痰濁,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潔,有利于肺之呼吸。故曰:“肺者生氣之原……吸之則滿,呼之則虛,……司清濁之運化”(《醫(y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

其二,輸布津液精微。肺將脾所轉輸?shù)慕蛞汉退染ⅲ忌⒌饺?,外達于皮毛,以溫潤、濡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腠皮毛。

其三,宣發(fā)衛(wèi)氣。肺借宣發(fā)衛(wèi)氣,調節(jié)腠理之開闔,并將代謝后的津液化為汗液,由汗孔排出體外。因此,肺氣失于宣散,則可出現(xiàn)呼吸不利、胸悶、咳嗽,以及鼻塞、噴嚏和無汗等癥狀。

(2)肺主肅降:肺主肅降是指肺氣清肅、下降的功能,其氣機運動形式為降與入。其生理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其一,吸人清氣。肺通過呼吸運動吸人自然界的清氣,肺之宣發(fā)以呼出體內濁氣,肺之肅降以吸人自然界的清氣,宜宣宜肅以完成吸清呼濁、吐故納新的作用。

其二,輸布津液精微。肺將吸入的清氣和由脾轉輸于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全身,以供臟腑組織生理功能之需要。

其三,通調水道。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肅降則能通調水道,使水液代謝產(chǎn)物下輸膀胱。

其四,清肅潔凈。肺的形質是“虛如蜂窠”,清輕肅凈而不容異物。肺氣肅降,則能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凈。因此,肺氣失于肅降,則可現(xiàn)呼吸短促、喘促、咳痰等肺氣上逆之候。

肺氣的宣發(fā)和肅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運動。在生理情況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在病理情況下,則又常常相互影響。所以,沒有正常的宣發(fā),就不能有很好的肅降;沒有正常的肅降,也會影響正常的宣發(fā)。只有宣發(fā)和肅降正常,才能使氣能出能人,氣道暢通,呼吸調勻,保持人體內外氣體之交換,才能使各個臟腑組織得到氣、血、津液的營養(yǎng)灌溉,又免除水濕痰濁停留之患,才能使肺氣不致耗散太過,從而始終保持清肅的正常狀態(tài)。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協(xié)調,就會發(fā)生肺氣失宣或肺失肅降的病變。前者以咳嗽為其特征,后者以喘促氣逆為其特征。

(三)肺的生理特性

1.肺為華蓋:蓋,即傘。華蓋,原指古代帝王的車蓋。肺為華蓋是指肺在體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護諸臟、抵御外邪的作用。肺位于胸腔,居五臟的最高位置,有覆蓋諸臟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為臟腑之外衛(wèi),故稱肺為華蓋。肺為華蓋,說明肺位高居,猶如傘蓋保護位居其下的臟腑。所謂“肺居五臟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蓋。因其主氣,為一身之綱領。恰如花開向榮,色澤流霞,輕清之體,華然光采,故曰華蓋(吳克潛《大眾醫(yī)藥:衛(wèi)生門》)。肺為華蓋是對肺在五臟中位居最高和保護臟腑、抵御外邪、統(tǒng)領一身之氣作用的高度概括。

肺通過氣管、喉、鼻直接與外界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如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侵襲人體,尤其是風寒邪氣,多首先入肺而導致肺衛(wèi)失宣、肺竅不利等病變,由于肺與皮毛相合,所以病變初期多見發(fā)熱惡寒、咳嗽;鼻塞等肺衛(wèi)功能失調之候。

2.肺為嬌臟:肺為嬌臟是指肺臟清虛嬌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嬌是嬌嫩之意。肺為清虛之體,且居高位,為諸臟之華蓋,百脈之所朝,外合皮毛,開竅于鼻,與天氣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體,不論是從口鼻而人,還是侵犯皮毛,皆易于犯肺而致病。他臟之寒熱病變,亦常波及于肺,以其不耐寒熱,易于受邪,“其性惡寒、惡熱、惡燥、惡濕,最畏火、風。邪著則失其清肅之令,遂痹塞不通爽矣”(《臨證指南醫(yī)案·卷四》),故稱嬌臟,肺位最高,邪必先傷,肺葉嬌嫩,不耐邪侵,肺為清虛之臟,不容邪氣所干;故無論外感、內傷或其他臟腑病變,皆可累及于肺而為病。故曰:“肺為嬌臟,所主皮毛,最易受邪”(《不居集》),“肺氣一傷,百病蜂起,風則喘,寒則嗽,濕則痰,火則咳,以清虛之府,纖芥不容,難護易傷故也”(《理虛元鑒》)。

3.肺氣與秋氣相應:肺為清虛之體。性喜清潤,與秋季氣候清肅、空氣明潤相通應.故肺氣在秋季最旺盛,秋季也多見肺的病變:肺氣旺于秋,肺與秋季,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內在的聯(lián)系:如秋金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極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津,出現(xiàn)干咳,皮膚和口鼻干燥等癥狀:又如風寒束表,侵襲肺衛(wèi),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頭項強痛,脈浮等外感表證時,用麻黃、桂枝等辛散解表之藥,使肌表之邪從汗而解。


三、脾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與胃以膜相連,“形如犬舌,狀如雞冠”,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tǒng)。主運化、統(tǒng)血,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臟腑百骸皆賴脾以濡養(yǎng),故有后天之本之稱。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脾與四時之長夏相應。

(一)脾的解剖形態(tài)

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脅的深部,附于胃的背側左上方,“脾與胃以膜相連”(《素問·太陰陽明論》)。

2.脾的形態(tài)結構:脾是一個形如刀鐮,扁平橢圓彎曲狀器官,其色紫赤。在中醫(yī)文獻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馬蹄”(《醫(yī)學入門·臟腑》),“其色如馬肝紫赤,其形如刀鐮”(《醫(yī)貫》),“形如犬舌,狀如雞冠,生于胃下,橫貼胃底,與第一腰骨相齊,頭大向右至小腸,尾尖向左連脾肉邊,中有一管斜入腸,名曰瓏管”(《醫(yī)綱總樞》)?!氨馑岂R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鐮”,“犬舌”、“雞冠”是指胰而言。

總之,從脾的位置、形態(tài)看,可知臟象學說中的“脾”作為解剖學單位就是現(xiàn)代解剖學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遠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指脾具有將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功能。實際上,脾就是對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shù)墓δ埽?/P>

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轉輸,是在脾胃、肝膽、大小腸等多個臟腑共同參與下的一個復雜的生理活動,其中脾起主導作用:脾的運化功能主要依賴脾氣升清和脾陽溫煦的作用:脾宜升則健?!叭思{水谷,脾氣化而上升”(《醫(yī)學三字經(jīng)·附錄·臟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賴脾陽為之運化。故“脾有一分之陽,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陽,能消十分之水谷”(《醫(yī)原》)。脾的運化功能,統(tǒng)而言之曰運化水谷,分而言之,則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運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種飲食物。脾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運化水谷的過程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飲食物,經(jīng)小腸的泌別清濁作用,通過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為水谷精微(又稱水谷精氣);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將其轉輸至全身;三是將水谷精微上輸心肺而化為氣血等重要生命物質。概言之,脾主運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轉輸精微并將精微轉化為氣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飲食人胃后,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捌⒅鬟\化,胃司受納,通主水谷”(《類經(jīng),藏象類》)。胃主受納水谷,并對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通過幽門下移于小腸作進一步消化。但必須依賴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將水谷化生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為磨之能礱,杵之能舂也,以氣吸之,而食物不墜焉耳。食物入胃,有氣有質,質欲下達,氣欲上升,與胃氣熏蒸,氣質之去留各半,得脾氣一致,則胃氣有助,食物之精得以盡留,至其有質無氣,乃縱之使去,幽門開而糟粕棄矣”(《醫(yī)述》引《醫(yī)參》)。

食物經(jīng)過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而上輸于肺,由肺臟注入心脈化為氣血,再通過經(jīng)脈輸送全身,以營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個組織器官。“飲食先人于胃,俟脾胃運化,其精微上輸于肺,肺氣傳布各所當人之臟,濁氣下人大小腸,是脾胃為分金爐也”(《醫(yī)權初編》)??傊?,五臟六腑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賴于脾的運化作用。由于飲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飲食水谷的運化則是由脾所主,所以說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醫(y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論》)。但“五味人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素問·奇病論》),人以水谷為本,脾胃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一理論在養(yǎng)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脾的運化功能強健,習慣上稱作“脾氣健運”。只有脾氣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的養(yǎng)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會出現(xiàn)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病理變化。

(2)運化水濕:運化水濕又稱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調節(jié)、維持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脾主運化水濕是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脾在運輸水谷精微的同時,還把人體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過心肺而運送到全身各組織中去,以起到滋養(yǎng)濡潤作用,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居中焦,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故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因此,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健旺,既能使體內各組織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潤,又不致使水濕過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chǎn)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chǎn)物,甚則形成水腫。故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問·至真要大論》)。這也就是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fā)生機理。

脾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一種功能失??蓪е铝硪环矫娴墓δ苁С?,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見。

2.脾主生血統(tǒng)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統(tǒng)血,統(tǒng)是統(tǒng)攝、控制的意思。脾主統(tǒng)血,指脾具有統(tǒng)攝血液,使之在經(jīng)脈中運行而不溢于脈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故張景岳說:“血……,源源而來,生化于脾”(《景岳全書·血證》)。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經(jīng)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血液充足。若脾失健運,生血物質缺乏,則血液虧虛,出現(xiàn)頭暈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虛征象。

⑵脾主統(tǒng)血:“脾統(tǒng)諸經(jīng)之血”(《名醫(yī)匯粹》),“人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tǒng)攝”(《沈注金匱要略·卷十六》)。脾氣能夠統(tǒng)攝周身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致溢于血脈之外。脾統(tǒng)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作用來實現(xiàn)的。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為血帥,血隨氣行。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攝血;氣旺則固攝作用亦強,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發(fā)生出血現(xiàn)象。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化源不足,則氣血虛虧,氣虛則統(tǒng)攝無權,血離脈道,從而導致出血:由此可見,脾統(tǒng)血,實際上是氣對血作用的具體體現(xiàn),所謂“脾統(tǒng)血者,則血隨脾氣流行之義也”(《醫(yī)碥·血》)。但脾之統(tǒng)血與脾陽也有密切關系。“脾統(tǒng)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于脾。脾陽虛,則不能統(tǒng)血”(《血證論·臟腑病機論》)。因脾失健運,陽氣虛衰,不能統(tǒng)攝血液,血不歸經(jīng)而導致出血者稱為脾不統(tǒng)血,臨床上表現(xiàn)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見。

脾不僅能夠生血,而且還能攝血,具有生血統(tǒng)血的雙重功能。所以說:“睥統(tǒng)血,脾虛則不能攝血;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金匱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輸布;清,指精微物質。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將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吸收并上輸于心、肺、頭目,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yǎng)全身,并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作用。這種運化功能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故說“脾氣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質,所以說“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濁相對而言。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主升與胃氣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濁的一對矛盾,它們既對立又統(tǒng)一,共同完成飲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輸布。另一方面,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xié)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氣之升可以維持內臟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才能正常吸收和輸布,氣血充盛,人體的生機盎然。同時,脾氣升發(fā),又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如脾氣不能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xiàn)神疲乏力、眩暈、泄瀉等癥狀。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泄脫肛甚或內臟下垂等。

(三)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則?。荷邢抡呱闲?,升浮向上之義。五臟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臟氣機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機體升降出入氣化活動的整體性,維持著氣機升降出入的動態(tài)動衡。脾升胃降,為人體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氣機運動形式以升為要。脾升則脾氣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則健”(《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二》)。

2.脾喜燥惡濕:脾為太陰濕土之臟,胃為陽明燥土之腑?!疤帩裢?,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此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J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二》)。脾喜燥惡濕,與胃喜潤惡燥相對而言。脾能運化水濕,以調節(jié)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虛不運則最易生濕,而濕邪過勝又最易困脾。“濕喜歸脾者,以其同氣相感故也”(《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二》)。脾主濕而惡濕,因濕邪傷脾,脾失健運而水濕為患者,稱為“濕困脾土”,可見頭重如裹、脘腹脹悶、口粘不渴等癥。若脾氣虛弱,健運無權而水濕停聚者,稱“脾病生濕”(脾虛生濕),可見肢倦、納呆、脘腹脹滿、痰飲、泄瀉、水腫等。總之,脾具有惡濕的特性,并且對于濕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3.脾氣與長夏相應:脾主長夏,脾氣旺于長夏,脾臟的生理功能活動,與長夏的陰陽變化相互通應。此外,脾與中央方位、濕、土、黃色、甘味等有內在聯(lián)系。脾運濕又惡濕,若脾為濕困,運化失職,可引起胸脘痞滿、食少體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膩等,反映了脾與濕的關系。故長夏之時,處方遣藥,常常加入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濁醒脾燥濕之品。此外,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會出現(xiàn)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臨床治療脾虛多選用黨參、黃芪、白術、扁豆、大棗、飴糖等甘味之晶,這體現(xiàn)了睥與甘的關系。


四、肝

肝位于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偏左。與膽、目、筋、爪等構成肝系統(tǒng)。主疏泄、藏喜條達而惡抑郁,體陰用陽。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肝與四時之春相應:

(一)肝的解剖形態(tài)

1.肝的解剖位置:肝位于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稍偏左?!案尉与跸律现怪抛迪隆保ā夺t(y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肝之為臟……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并胃貫脊之第九椎”(《十四經(jīng)發(fā)揮》)。說明中醫(yī)學已正確地認識到了肝臟的部位是在右脅下右腎之前而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醫(yī)學中還有“肝左肺右”之說。它始見于《內經(jīng)》,“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問·刺禁論》)。為什么左肝右肺呢?因左右為陰陽之道路,人生之氣,陽從左升,陰從右降。肝屬木,應春,位居東方,為陽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屬金,應秋,位居西方,為陰藏之初,主殺、主降。左為陽升,右為陰降。故肝體居右,而其氣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氣自右而降。肝為陽主升發(fā),肺為陰主肅降。故從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點來說是“左肝右肺”。可見“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其功能特點而言:故張景岳說:“肝木旺于東方而主發(fā)生,故其氣生于左。肺金旺于西方而主收斂,故其氣藏于右”(《類經(jīng)·針刺類》)??傊?,肝生于左,謂肝氣主升,其治在左。根據(jù)左升右降理論,肝的行氣部位在左。故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十四經(jīng)發(fā)揮》)。

2.肝的形態(tài)結構:肝為分葉臟器,左右分葉,其色紫赤。對于肝的分葉,中醫(yī)文獻雖有記載,但有許多不確切之處,如《難經(jīng)》就有“獨有兩葉”和“左三葉、右四葉,共七葉”之異。楊上善認為:“肝者,據(jù)大葉言之,則是兩葉也。若據(jù)小葉言之,則多葉矣”(《難經(jīng)集注》)。楊氏的描述,接近于肝的表面分葉為左右兩葉,內部分葉計五葉的解剖實

(二)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暢、條達以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證機體多種生理功能正常發(fā)揮的重要條件。疏,即疏通,疏導。泄,即升發(fā),發(fā)泄。疏泄,升發(fā)發(fā)泄,疏通?!笆栊埂币辉~,始見于《素問·五常政大論》:“土疏泄,蒼氣達”,與土得木而達同義:元·朱丹溪首次明確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的觀點。

肝主疏泄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主要作用是:

(1)調暢氣機: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總的是關系到人體全身的氣機調暢。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升降出入是氣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體是一個不斷地發(fā)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氣化作用的升降出人過程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而實現(xiàn)的。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津液、營衛(wèi)陰陽,無不賴氣機升降出入而相互聯(lián)系,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對全身各臟腑組織的氣機升降出入之間的平衡協(xié)調,起著重要的疏通調節(jié)作用。“凡臟腑十二經(jīng)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讀醫(yī)隨筆·卷四》)。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jīng)絡通利,臟腑組織的活動也就正常協(xié)調。

(2)調節(jié)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緒,是指人類精神活動中以反映情感變化為主的一類心理過程。中醫(yī)學的情志屬狹義之神的范疇,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亦稱之為七情。肝通過其疏泄功能對氣機的調暢作用,可調節(jié)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人的精神情志活動,除由心神所主宰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故向有“肝主謀慮”(《素問·靈蘭秘典論》)之說。謀慮就是謀思慮,深謀熟慮。肝主謀慮就是肝輔佐心神參與調節(jié)思維、情緒等神經(jīng)精神活動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氣升發(fā),既不亢奮,也不抑郁,舒暢條達,則人就能較好地協(xié)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表現(xiàn)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清朗,思維靈敏,氣和志達,血氣和平。若肝失疏泄,則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動異常。疏泄不及,則表現(xiàn)為抑郁寡歡、多愁善慮等。疏泄太過,則表現(xiàn)為煩躁易怒、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等。故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柳州醫(yī)話》)?!吧裾邭庵樱瑲庹呱裰?,形者神之室。氣清則神暢,氣濁則神昏,氣亂則神去”(宋·高以孫《緯略卷十》)。

肝主疏泄失常與情志失常,往往互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志異常,稱之為因郁致病。因情志異常而致肝失疏泄,稱之為因病致郁。

(3)促進消化吸收:脾胃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條件。肝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進作用,是通過協(xié)調脾胃的氣機升降,和分泌、排泄膽汁而實現(xiàn)的。

協(xié)調脾胃的氣機升降:胃氣主降,受納腐熟水谷以輸送于脾;脾氣主升,運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脾升胃降構成了脾胃的消化運動。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樞紐能夠協(xié)調不紊的重要條件。肝屬木,脾胃屬土,土得木而達。“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氣人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則水谷乃化。設肝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難免”(《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梢?,飲食的消化吸收與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關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運化,使清陽之氣升發(fā),水谷精微上歸于肺,又能助胃之受納腐熟,促進濁陰之氣下降,使食糜下達于小腸。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臨床上除具肝氣郁結的癥狀外,既可出現(xiàn)胃氣不降的暖氣脘痞、嘔惡納減等肝胃不和癥狀,又可現(xiàn)脾氣不升的腹脹、便溏等肝脾不調的癥狀。故曰:“肝氣一動,即乘脾土,作痛作脹,甚則作瀉,又或上犯胃土,氣逆作嘔,兩脅痛脹”(《知醫(yī)必辨,論肝氣》)。

分泌排泄膽汁:膽附于肝,內藏膽汁,膽汁具有促進消化的作用。膽汁是肝之余氣積聚而成。誠如戴起宗所說:“膽之精氣,則因肝之余氣溢人于膽,故(膽)藏在短葉間,相并而居,內藏精汁三合,其汁清凈”(《脈訣刊誤·卷上》)??梢?,膽汁來源于肝,貯藏于膽,膽汁排泄到腸腔內,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故曰:“凡人食后,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膽汁漬人腸內,利傳渣滓”(《醫(yī)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膽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肝氣郁結,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可導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礙,出現(xiàn)脅痛、口苦、納食不化,甚至黃疸等??傊?,脾為陰中之至陰,非陰中之陽不升,土有敦厚之性,非曲直之木不達。肝氣升發(fā),疏達中土,以助脾之升清運化,胃之受納腐熟。

(4)維持氣血運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響氣機調暢。只有氣機調暢,才能充分發(fā)揮心主血脈、肺助心行血、脾統(tǒng)攝血液的作用,從而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所以肝氣舒暢條達,血液才得以隨之運行,藏泄適度。“血隨氣行,周流不停”(《風勞臌膈四大證治》)。血之源頭在于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肝失疏泄,氣機不調,必然影響氣血的運行。如氣機阻滯,則氣滯而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瘕積、腫塊、痛經(jīng)、閉經(jīng)等。若氣機逆亂,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血。所謂“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格致余論·經(jīng)水或紫或黑論》)。

(5)調節(jié)水液代謝:水液代謝的調節(jié)主要是由肺、脾、腎等臟腑共同完成的,但與肝也有密切關系。因肝主疏泄,能調暢三焦的氣機,促進上中下三焦肺、脾、腎三臟調節(jié)水液代謝的機能,即通過促進脾之運化水濕、肺之布散水津、腎之蒸化水液,以調節(jié)水液代謝。三焦為水液代謝的通道?!吧辖共恢?,則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類經(jīng),臟象類》)。三焦這種司決瀆的功能,實際上就是肺、脾、腎等調節(jié)水液功能的綜合。肝的疏泄正常,氣機調暢,則三焦氣治,水道通利,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之而順,故曰:“氣行水亦行”(《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若肝失疏泄,三焦氣機阻滯,氣滯則水停,從而導致痰、飲、水腫,或水臌等。故曰:“水者氣之子,氣者水之母。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滯”(《醫(yī)經(jīng)溯洄集·小便原委論》)。由此可見,肝臟是通過其疏利調達三焦臟腑氣機的作用,來調節(jié)體內的水液代謝活動的,這就是理氣以治水的理論依據(jù)。但須指出,理氣法不是治療水腫的主要治法,而是協(xié)助行水的重要一環(huán)。

(6)調節(jié)性與生殖

①調理沖任:婦女經(jīng)、帶、胎、產(chǎn)等特殊的生理活動,關系到許多臟腑的功能,其中肝臟的作用甚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婦女一生以血為重,由于行經(jīng)耗血,妊娠血聚養(yǎng)胎、分娩出血等,無不涉及于血,以致女子有余于氣而不足于血。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二脈與女性生理機能休戚相關。肝為血海,沖任二脈與足厥陰肝經(jīng)相通,而隸屬于肝。肝主疏泄可調節(jié)沖任二脈的生理活動。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陰經(jīng)之氣調暢,沖任二脈得其所助,則任脈通利,太沖脈盛,月經(jīng)應時而下,帶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順利。若肝失疏泄而致沖任失調,氣血不和,從而形成月經(jīng)、帶下、胎產(chǎn)之疾,以及性功能異常和不孕等。

②調節(jié)精室:精室為男子藏精之處。男子隨腎氣充盛而天癸至(促進性成熟并維持生殖功能的物質),則精氣溢瀉,具備了生殖能力。男性精室的開合、精液的藏泄,與肝腎的功能有關?!爸鏖]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肝之疏泄與腎之閉藏協(xié)調平衡,則精室開合適度,精液排泄有節(jié),使男子的性與生殖機能正常。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開合疏泄失度。其不及,可見性欲低下、陽痿、精少、不孕等;其太過,則性欲亢奮、陽強、夢遺等。故曰:“肝為陰中之陽,其脈繞陰器,強則好色,虛則妒陰,時憎女子”(《類經(jīng)·藏象類》)。

2.肝藏血生血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調節(jié)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稱。

①貯藏血液:血液來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內貯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養(yǎng)自身,以制約肝的陽氣而維持肝的陰陽平衡、氣血和調,又可以防止出血。因此,肝不藏血,不僅可以出現(xiàn)肝血不足,陽氣升騰太過,而且還可以導致出血。

②調節(jié)血量: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對恒定的。但是,人體各部分的血液,常隨著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其血量。當機體活動劇烈或情緒激動時,人體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應地增加,于是肝臟所貯藏的血液向機體的外周輸布,以供機體活動的需要。當人們在安靜休息及情緒穩(wěn)定時,由于全身各部分的活動量減少,機體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應減少,部分血液便歸藏于肝。所謂“人動則血運于諸經(jīng),人靜則血歸于肝臟”。因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jié)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敝Q。

肝藏血功能發(fā)生障礙時,可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血液虧虛。肝血不足,則分布到全身各處的血液不能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可出現(xiàn)血虛失養(yǎng)的病理變化。如自失血養(yǎng),則兩目干澀昏花,或為夜盲;筋失所養(yǎng),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婦女月經(jīng)量少,甚至閉經(jīng)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發(fā)生出血傾向的病理變化,如吐血、衄血、月經(jīng)過多、崩漏。

肝的疏泄與藏血之間的關系: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藏血是疏泄的物質基礎,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現(xiàn)。肝的疏泄全賴血之濡養(yǎng)作用,又賴肝之功能正常才能發(fā)揮其作用。所以肝的疏泄與藏血功能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密切的關系。就肝之疏泄對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泄,氣機調暢,則血能正常地歸藏和調節(jié)。血液的運行不僅需要心肺之氣的推動和脾氣的統(tǒng)攝,而且還需要肝氣的調節(jié)才能保證氣機的調暢而使血行不致瘀滯。在病理上,肝失疏泄可以影響血液的歸藏和運行。如肝郁氣滯,氣機不暢,則血亦隨之而瘀滯,即由氣滯而血瘀。若疏泄太過,肝氣上逆,血隨氣逆,又可導致出血。就肝之藏血對疏泄而言,在生理上,肝主藏血,血能養(yǎng)肝,使肝陽勿亢,保證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在病理情況下,肝之藏血不足或肝不藏血而出血,終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血不養(yǎng)肝,疏泄失職,則夜寐多夢,女子月經(jīng)不調等癥相繼出現(xiàn)。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參與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僅藏血,而且還能生血。“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氣不耗,歸精于腎而為精。精不泄,則歸精于肝而化清血”(《張氏醫(yī)通·諸血門》)??梢姡螀⑴c血液的生成。

肝主疏泄與肝主生血: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肝主血,肝以血為自養(yǎng),血足則柔,血虛則強”(《溫病條辨·卷六》)。肝生血,血足則肝體自充。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通其條達暢茂之性,則無升動之害。疏泄與生血,肝氣與肝血,相互為用,動靜有常。肝血不足則肝氣有余,疏泄太過,而為肝氣、肝火、肝風之災。故曰:“肝血不足,則為筋攣、為角弓、為抽搐、為爪枯、為目眩、為頭痛、為脅肋痛、為少腹痛、為疝痛諸證”(《質疑錄》)。

(三)肝的生理特性

1.肝喜條達:條達,舒展、條暢、通達之意。抑郁,遏止阻滯。肝為風木之臟,肝氣升發(fā),喜條達而惡抑郁。肝氣宜保持柔和舒暢,升發(fā)條達的特性,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樹木生長那樣條達舒暢,充滿生機。肝主升發(fā)是指肝具升發(fā)生長,生機不息之性,有啟迪諸臟生長化育之功。肝屬木,其氣通于春,春木內孕生升之機,以春木升發(fā)之性而類肝,故稱肝主升發(fā),又稱肝主升生之氣。條達為木之本性,自然界中凡木之屬,其生長之勢喜舒展、順暢、暢達,既不壓抑又不阻遏而伸其自然之性。肝屬木,木性條達,故條達亦為肝之性。肝喜條達是指肝性喜舒展、條暢、暢達,實即肝之氣機性喜舒暢、調暢。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氣升發(fā)、柔和、舒暢,既非抑郁,也不亢奮,以沖和條達為順。所以,唐容川說:“肝屬木,木氣沖和發(fā)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若肝氣升發(fā)不及,郁結不舒,就會出現(xiàn)胸脅滿悶、脅肋脹痛、抑郁不樂等癥狀。如肝氣升發(fā)太過,則見急躁易怒、頭暈目眩、頭痛頭脹等癥狀。肝的這種特性與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系。

肝氣升發(fā)條達而無抑遏郁滯,則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是肝喜升發(fā)條達之性所決定的。故曰:“肝之性,喜升而惡降,喜散而惡斂”(《讀醫(yī)隨筆·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以木為德,故其體柔和而升,以象應春,以條達為性……其性疏泄而不能屈抑”(《內經(jīng)博議》)。

2.肝為剛臟: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而惡抑郁,其氣易逆易亢,其性剛強,故稱。剛,剛強暴急之謂。肝臟具有剛強之性,其氣急而動,易亢易逆,故被喻為“將軍之官”。肝體陰用陽,為風木之臟,其氣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郁,也忌過亢。肝為剛臟系由肝體陰用陽之性所致。肝體陰柔,其用陽剛,陰陽和調,剛柔相濟,則肝的功能正常。故日:“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一》)。在生理情況下,肝之體陰賴腎之陰精以涵,方能充盈,故肝之自身體陰常不足而其用陽常易亢。剛柔不濟,柔弱而剛強,故肝氣易亢易逆。肝氣、肝陽常有余的病理特性,反映了肝臟本身具有剛強躁急的特性。故沈金鰲說:“肝……其體柔而剛,直而升,以應乎春,其用條達而不可郁,其氣偏急而激暴易怒,故其為病也,多逆”(《雜病源流犀燭》)。若忤其性則恣橫欺凌,延及他臟,而乘脾、犯胃、沖心、侮肺、及腎,故曰肝為五臟之賊。

3.肝體陰而用陽:體用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指實體及其作用、功能、屬性,或本質與現(xiàn)象,或根據(jù)與表現(xiàn)的關系。引人中醫(yī)學領域,旨在說明臟腑的本體及其與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關系。體指臟腑本體,用指臟腑的功能、特性。肝體陰而用陽:所謂“體”,是指肝的本體;所謂“用”,是指肝臟的功能活動。肝為剛臟,以血為體,以氣為用,體陰而用陽。肝為藏血之臟,血屬陰,故肝體為陰;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內寄相火,主升主動,故肝用為陽。

肝臟“體陰”的意義:一、肝屬陰臟的范疇,位居膈下,故屬陰;二、肝藏陰血:血屬陰。肝臟必須依賴陰血的滋養(yǎng)才能發(fā)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為剛臟,非柔潤不和。

肝臟“用陽”的意義:一、從肝的生理機能來看,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內寄相火,主動主升,按陰陽屬性言之,則屬于陽;二、從肝的病理變化來看,易于陽亢,易于動風。肝病常表現(xiàn)為肝陽上亢和肝風內動,引起眩暈、肢麻、抽搐、震顫、角弓反張等癥狀。氣為陽,血為陰,陽主動,陰主靜,因而稱肝臟“體陰而用陽”。

肝體陰用陽,實際上概括了肝的形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的關系,也揭示了肝臟在生理及病理變化上的主要特征。

由于肝臟具有體陰而用陽的特點,所以,在臨床上對于肝病的治療,“用藥不宜剛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類證治裁·卷之三》)。往往用滋養(yǎng)陰血以益肝或采用涼肝、瀉肝等法以抑制肝氣肝陽之升動過度。

4.肝氣與春氣相應:肝與東方、風、木、春季、青色、酸味等有著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春季為一年之始,陽氣始生,萬物以榮,氣候溫暖多風。天人相應,同氣相求,在人體則與肝相應。故肝氣在春季最旺盛,反應最強,而在春季也多見肝之病變。證之于臨床,春三月為肝木當令之時,肝主疏泄,與人的精神情志活動有關;故精神神經(jīng)病變多發(fā)于春天。又如肝與酸相通應,故補肝多用白芍、五味子等酸味之品。


五、腎(附:命門)

腎,位于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橢圓彎曲,狀如豇豆。與膀胱、骨髓、腦、發(fā)、耳等構成腎系統(tǒng)。主藏精,主水液,主納氣,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為先天之本;在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陽。在四時與冬季相應。

(一)腎的解剖形態(tài)

1.腎的解剖位置:腎位于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澳I兩枚,附脊第十四椎”(《類證治裁·卷之首》)。

2.腎的形態(tài)結構:腎有兩枚,外形橢圓彎曲,狀如豇豆?!澳I有二,精之居也,生于脊齊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黃脂包裹,里白外黑”(《醫(yī)貫》)。

(二)腎的生理功能

1.腎藏精:腎藏精是指腎具有貯存、封藏人身精氣的作用。

(1)精的概念與分類

①精的概念:精,又稱精氣,是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的重要范疇。在中國氣一元論發(fā)展史上,精氣論者以精、精氣釋氣,即精、精氣就是氣。引入中醫(yī)學領域,形成了中醫(yī)學氣和精或精氣的概念:在中醫(yī)學中,氣與精雖同屬于生命物質系統(tǒng)范疇,但精是除氣之外的精微物質的總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具有多層含義的概念。一般而言,精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之精是構成人體的維持人體生長發(fā)育、生殖和臟腑功能活動的有形的精微物質的統(tǒng)稱。故曰:“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讀醫(yī)隨筆·氣血精神論》)。前一個“精”字即指廣義而言。廣義之精包括稟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質,即先天之精,以及后天獲得的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

狹義之精是稟受于父母而貯藏于腎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質,又稱生殖之精。

②精的分類:就精的來源而言,可分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兩類。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稱腎本臟之精。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與生俱來,是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叭耸忌?,先成精”(《靈樞·經(jīng)脈》),“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毛身生,是謂精”(《靈樞·決氣》),“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景岳全書·小兒補腎論》)。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精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為生命的基礎,所以稱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藏于腎中,出生之后,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斷充實,成為人體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質,故又稱為“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又稱五臟六腑之精。后天之精,來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既五臟六腑。人出生以后,水谷入胃,經(jīng)過胃的腐熟、脾的運化而生成水谷之精氣,并轉輸?shù)轿迮K六腑,使之成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充盛,除供給本身生理活動所需要的以外,其剩余部分則貯藏于腎,以備不時之需。當五臟六腑需要這些精微物質給養(yǎng)的時候,腎臟又把所藏之精氣,重新供給五臟六腑。一方面不斷貯藏,另一方面又不斷供給,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已。這就是腎藏五臟六腑之精的過程和作用。由此可見,后天之精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促進機體生長發(fā)育的基本物質。故曰:“腎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泄,是精藏于腎而非生于腎也。五臟六腑之精,腎實藏而司其輸泄,輸泄以時,則五臟六腑之精相續(xù)不絕,所以成其坎而位乎北,上交于心,滿而后溢,生生之道也”(《怡堂散記》)。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關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其來源雖然不同,但卻同藏于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先天之精為后天之精準備了物質基礎,后天之精不斷地供養(yǎng)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只有得到后天之精的補充滋養(yǎng),才能充分發(fā)揮其生理效應;后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資助,才能源源不斷地化生。即所謂“先天生后天,后天養(yǎng)先天”,二者相輔相成,在腎中密切結合而組成腎中所藏的精氣。腎為先天之本,接受其他臟腑的精氣而貯藏起來。臟腑的精氣充盛。腎精的生成、貯藏和排泄才能正常。故曰:“精者,一身之至寶,原于先天而成于后天者也,五臟俱有而屬于腎”(《醫(yī)碥·遺精》)。

(2)精的生理功能:腎中精氣不僅能促進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而且還能參與血液的生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①促進生殖繁衍:腎精是胚胎發(fā)育的原始物質,又能促進生殖機能的成熟。腎精的生成、貯藏和排泄,對繁衍后代起著重要的作用。人的生殖器官的發(fā)育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賴于腎。人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相互滋養(yǎng),從幼年開始,腎的精氣逐漸充盛,發(fā)育到青春時期,隨著腎精的不斷充盛,便產(chǎn)生了一種促進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質,稱作天癸。于是,男子就能產(chǎn)生精液,女性則月經(jīng)按時來潮,性功能逐漸成熟,具備了生殖能力。以后,隨著人從中年進入老年,腎精也由充盛而逐漸趨向虧虛,天癸的生成亦隨之而減少,甚至逐漸耗竭,生殖能力亦隨之而下降,以至消失。這充分說明腎精對生殖功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生殖繁衍之本。如果腎藏精功能失常就會導致性功能異常,生殖功能下降。

所以說,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形體皆極”。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素問·上古天真論》)。

總之,男女生殖器官的發(fā)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賴于腎精的充盛,而精氣的生成、貯藏和排泄均由腎所主,故有腎主生殖”之說。根據(jù)這一理論,固腎保精便成為治療性與生殖機能異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②促進生長發(fā)育: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人從出生經(jīng)過發(fā)育、成長、成熟、衰老以至死亡前機體生存的時間,稱之為壽命,通常以年齡作為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中醫(yī)學稱壽命為天年、天壽,即先天賦予的壽命限度。健康長壽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為之奮斗的目標?!敖】凳巧眢w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tài),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边@是WHO對健康的最新定義。中醫(yī)學遠在秦漢時期(大約2000年前)便明確指出:“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問·調經(jīng)論》),“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來也,六經(jīng)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靈樞·終始》),平人即健康者。健康意味著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陰陽平衡,臟腑經(jīng)絡功能正常,氣血和調,精神內守,形神合一。人的臟腑氣血盛衰,直接關系著人的強弱壽天。人以五臟為本,而腎為五臟之根。腎所藏之精氣為生命的基礎,在人的生長壯老已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故曰:“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靈樞·天年》)。生長壯老已的過程稱之為生命的歷程。一般根據(jù)年齡把生命的歷程分為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四個階段。據(jù)最新資料,從出生至15或16歲統(tǒng)稱為少年時期,17歲至44歲為青年時期,45歲至59歲為中年時期,60歲以上為老年時期,其中60歲至74歲為老年前期,75歲至89歲為老年時期,90歲以上為長壽。據(jù)《黃帝內經(jīng)》所載,中醫(yī)學關于人生命歷程的劃分方法有二:其一,《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單位劃分之,即從10歲至40歲為人體由幼年至壯年生長發(fā)育和臟腑氣血隆盛時期;人到40歲,即為臟腑氣血由盛而衰的開端;自50歲始,直至百歲乃至終壽,是人體由中年步入老年,臟腑氣血逐漸衰弱,日趨衰老直至死亡。人體臟腑氣血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xiàn)出由盛而衰的規(guī)律性變化。其二,《素問·上古天真論》以男八女七為計,將生命歷程分為三個階段,一為生命發(fā)育階段:男子8歲至16歲,女子7歲至14歲。“丈夫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二為身體壯盛階段:男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迸印?A title=中藥材:三七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fā)長極,身體盛壯?!比秊樯眢w漸衰階段:男子“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fā)去?!迸印拔迤哧柮髅}衰,面始焦,發(fā)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比梭w臟腑和精氣的盛衰,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xiàn)出由盛而衰而竭的規(guī)律性變化??傊?,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由于腎中精氣的盛衰變化,而呈現(xiàn)出生、長、壯、老、已的不同生理狀態(tài)。人從幼年開始,腎精逐漸充盛,則有齒更發(fā)長等生理現(xiàn)象。到了青壯年,腎精進一步充盛,乃至達到極點,機體也隨之發(fā)育到壯盛期,則真牙生,體壯實,筋骨強健。待到老年,腎精衰退,形體也逐漸衰老,全身筋骨運動不靈活,齒搖發(fā)脫,呈現(xiàn)出老態(tài)龍鐘之象。由此可見,腎精決定著機體的生長發(fā)育,為人體生長發(fā)育之根。如果腎精虧少,影響到人體的生長發(fā)育,會出現(xiàn)生長發(fā)育障礙,如發(fā)育遲緩、筋骨痿軟等;成年則現(xiàn)未老先衰,齒搖發(fā)落等。故曰:“元氣(腎氣——作者注)是生來便有,此氣漸長漸消,為一生盛衰之本。元精(腎精——作者注),與氣俱來,亦漸長漸消,而為元氣之偶”(《醫(yī)學讀書記·卷下》)。腎精對促進人體生長發(fā)育具有重要作用,為性命之根,“腎氣絕則不盡其天命而死也”(《中藏經(jīng)》)。所以,對生長發(fā)育障礙,如“五軟”、“五遲”等病,補腎是其重要治療方法之一。補腎填精又是延緩衰老和治療老年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中醫(yī)學歷代文獻中延緩衰老的方劑,以補腎者為多。藏惜腎精為養(yǎng)生之重要原則,固精學派,是中醫(yī)養(yǎng)生學中一個重要的學術流派。

③參與血液生成:腎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為血?!把淳畬僖?,但精藏于腎,所蘊不多,而血富于沖,所至皆是”(《景岳全書,血證》),“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門真火蒸化”(《讀醫(yī)隨筆·氣血精神論》)。故有血之源頭在于腎之說。所以,在臨床上治療血虛常用補益精髓之法。

④抵御外邪侵襲:腎精具有抵御外邪而使人免于疾病的作用?!白阌诰?,百病不生,窮于精者,萬邪蜂起”(《馮氏錦囊秘錄》)。精充則生命力強,衛(wèi)外固密,適應力強,邪不易侵。反之,精虧則生命力弱,衛(wèi)外不固,適應力弱,邪侵而病。故有“藏于精者,春不病溫”(《素問·金匱真言論》)之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腎精這種抵御外邪的能力屬正氣范疇,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意義相同。

2.腎主水液:水液是體內正常液體的總稱。腎主水液,從廣義來講,是指腎為水臟,泛指腎具有藏精和調節(jié)水液的作用。從狹義而言,是指腎主持和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本節(jié)所及,屬于后者。腎主水的功能是靠腎陽對水液的氣化來實現(xiàn)的。腎臟主持和調節(jié)水液代謝的作用,稱作腎的“氣化”作用。

人體的水液代謝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水谷精微中具有濡養(yǎng)滋潤臟腑組織作用的津液輸布周身;二是將各臟腑組織代謝利用后的濁液排出體外。這兩方面,均賴腎的氣化作用才能完成。

在正常情況下,水飲人胃,由脾的運化和轉輸而上輸于肺,肺的宣發(fā)和肅降而通調水道,使清者(有用的津液)以三焦為通道而輸送到全身,發(fā)揮其生理作用;濁者(代謝后的津液)則化為汗液、尿液和氣等分別從皮膚汗孔、呼吸道、尿道排出體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相對平衡。在這一代謝過程中,腎的蒸騰氣化使肺、脾、膀胱等臟腑在水液代謝中發(fā)揮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臟腑組織利用后的水液(清中之濁者)從三焦下行而歸于腎,經(jīng)腎的氣化作用分為清濁兩部分。清者,再通過三焦上升,歸于肺而布散于周身;濁者變成尿液,下輸膀胱,從尿道排出體外,如此循環(huán)往復,以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

腎的開闔作用對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有一定的影響?!伴_”就是輸出和排出,“闔”,就是關閉,以保持體液相對穩(wěn)定的貯存量。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由于人的腎陰、腎陽是相對平衡的,腎的開闔作用也是協(xié)調的,因而尿液排泄也就正常。:綜上所述,人體的水液代謝與肺、脾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等臟腑有密切關系,而肺的宣肅,脾的運化和轉輸,腎的氣化則是調節(jié)水液代謝平衡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其中,以肺為標,以腎為本,以脾為中流砥柱。腎的氣化作用貫穿于水液代謝的始終,居于極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有“腎者主水”、“腎為水臟”之說。

在病理上,腎主水功能失調,氣化失職,開闔失度,就會引起水液代謝障礙。氣化失常,關門不利,闔多開少,小便的生成和排泄發(fā)生障礙可引起尿少、水腫等病理現(xiàn)象;若開多闔少,又可見尿多、尿頻等癥。

3.腎主納氣:納,固攝、受納的意思。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吸入之氣而調節(jié)呼吸的作用。人體的呼吸運動,雖為肺所主,但吸人之氣,必須下歸于腎,由腎氣為之攝納,呼吸才能通暢、調勻。“氣根于腎,亦歸于腎,故曰腎納氣,其息深深”(《醫(yī)碥·氣》)。正常的呼吸運動是肺腎之間相互協(xié)調的結果。所以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類證治裁·卷之二》)。

腎主納氣,對人體的呼吸運動具有重要意義。只有腎氣充沛,攝納正常,才能使肺的呼吸均勻,氣道通暢。如果腎的納氣功能減退,攝納無權,吸人之氣不能歸納于腎,就會出現(xiàn)呼多吸少、吸氣困難、動則喘甚等腎不納氣的病理變化。所以,咳喘之病,“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臨證指南醫(yī)案·卷四》),初病治肺,久病治腎。

腎主納氣,是腎的封藏作用在呼吸運動中的體現(xiàn)。故曰化精,為封藏之本”(《醫(yī)學入門·臟腑》)。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