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醫(yī)名詞解釋重點

 云城一君 2011-07-26
名詞解釋重點記背:
1.神:廣義-高度概括的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
      狹義-人的神志、意識、思維活動。
2.陰陽:是對自然界相關事物或現(xiàn)象對立雙方屬性的總概括。
3.陰陽互損:其意有二:
一是:陽熱偏盛時,易傷津耗液,表現(xiàn)為“陽勝則陰病”的臨床癥狀;
      陰寒偏盛時,易損傷陽氣,表現(xiàn)為“陰勝則陽病”的臨床癥狀;
二是:人體內正氣的任何一方出現(xiàn)了虛損不足,招致對方受損傷的病理現(xiàn)象。
3.喘:指呼吸急促,甚則鼻翼煽動,張口抬肩,難以平臥。
4.痰飲:是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其清稀者稱飲,其稠濁者稱痰,
兩者同出一源,故并稱“痰飲”。
5.藏象:藏:指隱藏于人體內的臟腑器官,即內臟;
        象:含義有二:1是臟腑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
                      2是臟腑的生理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xiàn)于外的現(xiàn)象;
藏象是人體內臟腑的生理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6.心腎相交:心火必須下降于腎,與腎陽一起溫煦腎陰,使腎水不寒;
            腎水必須上濟于心,與心陰共同滋養(yǎng)心陽,使心火不亢;
7.罷極之本:

8.天癸:

9.孤腑:人體五臟六腑中,唯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所以將三焦稱為“孤腑”。
10.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與之相關的不同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變化.
11.七情: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是人對外界事物和
現(xiàn)象七種情志反映。
12.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chǎn)生的各種生理功能效應。
         具體表現(xiàn)在精、氣、血、精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
13.治則: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病求本、調整陰陽和氣血、扶正祛邪、因時因
因地因人治宜等的治療原則。
14.營氣:營氣是行脈中而具有營養(yǎng)作用之氣。
15.衛(wèi)氣:衛(wèi)氣是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脈外之氣。
16.相乘:是指五行之間相克太過的得異常變化。
17.相侮:是指五行之間反向克制的異常變化。
18.?。杭醇膊?,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
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
19.證: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是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
在聯(lián)系的癥狀和體征構成的反應,疾病在特定階段的病態(tài)反應。
20.癥: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個別孤立的現(xiàn)象,可以是病
人異常的主觀感覺或行為表現(xiàn),也可以是醫(yī)生檢查病人時發(fā)現(xiàn)的異常現(xiàn)象。

引子:很多朋友反映在學習中醫(yī)遇到了最大的問題就是一些專用名字不知道什么意思,不會去體會,所以天子經(jīng)過多方努力整理出來了一份資料,還有不全的請朋友指正,天子盡力去完善。
      中醫(yī)學整體觀的思想,是把人看作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局部的病變會影響到全身,局部的改變常常是內部病變的反映。因此,在診病時不要孤立地看問題,必須“觀外揣內”。
  以朝代為線索簡述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充實和發(fā)展。
  魏晉隋唐時期:①王叔和《脈經(jīng)》;②巢元方《諸病源候論》;③孫思邈《千金方》。
  宋金元時期:①陳言《三因方》;②錢乙《小兒藥證直訣》;③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守真,河間,寒涼派)、張從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東垣,補土派)、朱震亨(彥修,丹溪,滋陰派)以及李杲的老師、易水學派的代表人物張元素(潔古,易水)。
  明清時期:①張介賓(景岳)、趙養(yǎng)葵(獻可)等的命門學說;②吳又可(有性)、葉桂(香巖,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吳瑭(鞠通)等的溫病學說。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精: 廣義:指稟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后天水谷精微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精華物質。          狹義:特指生殖之精。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間有序的遞相資生、促進的關系。
  相克:木、土、水、火、金之間有序的遞相克制、制約的關系。
  氣的生成來源:先天之氣、后天水谷之氣和自然界清氣。其中,腎為生氣之根,脾胃為生氣之源,肺為生氣之主。
  五心煩熱:指兩手兩足心發(fā)熱,并自覺心胸煩熱。
  真水:指的是腎陰,是與腎陽相對而言,腎陽指本臟的陰液(包括腎臟所藏的精),是腎陽功能活動的基礎。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內,中焦指膈下,臍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的部位,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從生理角度上講,還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腎并提。
  骨蒸:“骨”表示深層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陰虛潮熱的熱氣自里透發(fā)而出,故稱為骨蒸。
  潮熱:發(fā)熱如潮水一樣有定時,每天到一定時候體溫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現(xiàn))。
  腠理:指人體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是氣血流通灌注之處。腠理外連皮膚,為衛(wèi)氣散布和汗液等滲泄的通路。
  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覺,運動等生命活動現(xiàn)象的主宰,它有物質基礎,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后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來充養(yǎng),才能維持和發(fā)揮它的功能。在人體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腦、中樞神經(jīng)的部分功能和心聯(lián)系起來,故又有“心藏神”的說法。
  氣化:氣的運行變化。膀胱氣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既濟,意指水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以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動態(tài)平衡的規(guī)律。
  陰虛陽亢:陰虛指精血或津液的虧虛。一般在正常狀態(tài)下,陰和陽是相對平衡的,相互制約而協(xié)調。陰氣虧損,陽氣失去制約,就會產(chǎn)生亢盛的病理變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進,稱為“陽亢”。因此,陰虛會引起陽氣亢盛,陽亢則能使陰液耗損,兩者互為因果。臨床表現(xiàn):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咳血,消瘦或失眠,煩躁易思,或遺精,性欲亢進,舌紅而干等。
  腎氣:腎精化生之氣,指腎臟的功能活動,如生長,發(fā)育及性機能的活動。
  四海:胃為水谷之海,沖脈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腦為髓海。
  五奪: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后,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奪也。大泄之后,是四奪也。新產(chǎn)及大血之后是五奪也。
  仁圣工巧:當作“神圣工巧”?!峨y經(jīng).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以外知之曰圣,以內知之曰神。
  四氣:指風,寒,暑,濕四種邪氣。
  陰證:對一般疾病的臨床辨證,指陰陽屬性歸類,分“陰證”與“陽證”。凡屬于慢性的,虛弱的,靜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謝減退的,退行性的,向內的證候,都屬于陰證,如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倦臥,肢冷倦怠,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短,飲食減少,口淡無味,不煩不渴。
  先天:人身生命,發(fā)育生殖的本源,與后天相對而言。先天之本在腎,故有腎主先天之說。
  后天:指脾胃。人體出生后的生長,發(fā)育,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要靠脾胃之后天吸收水各精微以滋養(yǎng)供給。
  魂:為五臟精氣化生的精神情感活動,為肝所藏。
  魄:屬精神活動中有關本能的感覺和支配動作的功能,為五臟精氣所化生,為肺所藏。
  陰陽轉化: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
  脾統(tǒng)血:“統(tǒng)”,即統(tǒng)攝之意,脾統(tǒng)血是指脾能統(tǒng)攝血液在脈內運行,不使其溢出脈外。
  血為氣母:氣存于血中,血液不斷地為氣提供水谷精微,補充氣的消耗。
  經(jīng)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jīng)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1分)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
  六淫: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tǒng)稱,屬于外感病的一類致病因素。
  熱因熱用:指用熱性藥物治療具有假熱癥狀的病證,適用于內真寒外假熱的證候。
  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守真,河間,寒涼派)、張從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東垣,補土派)、朱震亨(彥修,丹溪,滋陰派)以及李杲的老師、易水學派的代表人物張元素(潔古,易水)。
  辨證求因:辨證求因是中醫(yī)診斷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根據(jù)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進行分析綜合,判別其病因、病位、及邪正盛衰,揭示疾病的本質、特征和在這個階段的主要 結,為治療提供依據(jù)。
  四診合參是中醫(y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診斷必須做到望、聞、 問、切四診俱備,不能忽視任何一種診病方法。這樣才能搜集到病人全面的、詳細的資料,作出正確的診斷。
  證是對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質的反映。
  神:廣義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亦稱神氣。狹義是指人的       精神思維活動,亦稱神志。
  解顱:是指小兒囟門遲閉,二、三歲以上仍然骨縫未合的一種病       癥。屬腎精不足,發(fā)育不良。
  崩漏:月經(jīng)忽然大下不止謂之崩,長期淋漓不斷為漏,統(tǒng)稱為崩漏。
  譫語:是指神識不清,語無論次,聲高有力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多屬熱擾心神之實證。
  遍診法:為《內經(jīng)》中的三部九候法,切脈部位有頭、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處,合共九處。
  惡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覺雖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者,稱惡寒。
  畏寒:指病人自覺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緩解者,稱畏寒。
  惡風:指病人遇風吹時有怕冷感覺的現(xiàn)象。
  寒熱往來:指病人出現(xiàn)惡寒與發(fā)熱交替發(fā)作的一種現(xiàn)象。
  自汗:指病人是間汗出,活動尤甚,兼見畏寒、神疲乏力的一種現(xiàn)
  盜汗:指病人入睡時汗出,醒則汗止,常兼有潮熱現(xiàn)象,屬陰虛。
  脹痛----指疼痛且有脹的感覺。是氣機郁滯不通所引起。
  剌痛----指疼痛如針刺狀。是瘀血阻滯所引起。
  走竄痛----指痛處游走不定,或走竄攻痛。若關節(jié)游走性疼痛則屬風勝之行痹;若胸脅脘腹走竄攻痛,則屬氣滯疼痛。
  固定痛----指痛處固定不移。多屬血瘀或寒凝。
  冷痛----指疼痛有冷感且喜暖。屬寒凝經(jīng)脈或陽虛不溫。
  灼痛----指疼痛有灼熱感,喜冷惡熱。屬火邪竄絡或陰虛火旺。
  絞痛----指疼痛劇烈如刀絞。多因有形實邪閉阻氣機。
  隱痛----指疼痛不劇烈,時隱時現(xiàn)。多因精血不足或陽虛失溫所致。
  重痛----指疼痛重著之感,多因濕邪困阻氣機。
  掣痛----指抽掣或牽引作痛。多因經(jīng)脈失養(yǎng)所致,與肝病有關。
  空痛----指疼痛有空虛感。多由氣血精髓虧虛,組織器官失其榮養(yǎng)所致。
  表里同?。罕碜C和里證在同一時期出現(xiàn),稱為表里同病。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除初病即見表證又見里證外,多因表證未罷,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標??;如本有內傷,又加新感,或先有外感,又內傷飲食之類。
  癃閉:指小便不暢,其中點滴而出為癃,若小便不通,點滴不出為閉。一般統(tǒng)稱癃閉。
  心悸: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患者自覺心跳。
  怔忡:較心悸嚴重,指安靜狀態(tài)下,患者自覺心跳劇烈。
  中氣下陷:中氣指脾氣。由于脾氣虧損,失去正常的升舉功能,反而下陷,使組織馳緩不收,表現(xiàn)為脾氣虛和內臟下垂等病證。
  脾不統(tǒng)血:脾氣虛損,不足以統(tǒng)攝血液,表現(xiàn)為脾氣虛和出血的病證。
  肝氣郁結:由于情志不遂等原因,肝失去正常的疏泄功能,致氣機郁滯內結于肝,表現(xiàn)肝經(jīng)氣滯、生痰、血瘀等證候。
  肝陽上亢:由腎水不能滋養(yǎng)肝陰,或肝陰本身不足,則陰不潛陽,表現(xiàn)肝陽偏亢的證候。
  肝風內動:由肝陽偏亢、熱極、陰虧、血虛等而致肝的功能失常,表現(xiàn)眩暈、麻木、抽搐、震顫等“動搖”為特點,稱為肝風,或“肝風內動”
  腎氣不固:由腎氣虧損,腎的藏精、固攝功能失常,表現(xiàn)排尿、排精、懷胎異常等方面的病證。
  心腎不交:心腎的水火相濟、心腎相交的功能失常,表現(xiàn)腎陰不足及心火亢盛的病證。
  八綱辨證:是指通過四診取得辨證資料之后,根據(jù)病位的深淺,病邪的性質及盛衰,人體正氣的強弱等,加以綜合分析,歸納為表、里、寒、熱、虛、實、陰、陽等八類證候稱之。
  寒證:是指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熱證是指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虛、人體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xiàn)的證候。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病理產(chǎn)物蓄積而產(chǎn)生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病理概括。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病理概括。
  兼證:
  心肝血虛=心血虛+肝血虛        脾肺氣虛=脾氣虛+肺氣虛
  心脾兩虛=心血虛+脾氣虛        脾腎陽虛+脾陽虛+腎陽虛
  心腎陽虛=心陽虛+腎陽虛        肺腎陰虛=肺陰虛+腎陰虛
  心肺氣虛=心氣虛+肺氣虛        肝腎陰虛=肝陰虛+腎陰虛
  證的基本概念:證,是指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lián)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是中醫(yī)治病的依據(jù)。
  辨證:是通過分析綜合疾病當時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癥狀和體征),確立一個“證候”概念的思維和實踐過程,不是指“辨析癥狀和體征”。
  精是指精,是人體生命的構成本原,是一種有形的液態(tài)物質。
  氣是推動和調控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是無形的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
  陰陽的關系:陰陽互根與互用的含義①陰陽互根說明陰陽雙方相互依賴而存在,如寒與熱等?;ジP系失常出現(xiàn)孤陰與獨陽。②陰陽互用說明陰陽之間在互存基礎上的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的關系,如氣與血的關系?;ビ藐P系失常出現(xiàn)陰陽互損。
  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
  五行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虛(2)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實、子盛致母虛、子虛致母虛。
  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體內的內臟及其表現(xiàn)于外的形態(tài)、生理病理征象及與自然環(huán)境相通應的現(xiàn)象。
  心主血與心主脈的涵義:主血包括運血和生血;主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
  心藏神:心所藏之神的涵義,是人體廣義之神,即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或總體現(xiàn),還是狹義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活動
  心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2)心在竅為舌。(3)心在志為喜;(4)心在液為汗;(5)心氣通于夏。
  肺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2)肺在竅為鼻(喉為肺之門戶);(3)肺在志為悲;(4)肺在液為涕;(5)肺氣通于秋。
  簡述脾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2)脾在竅為口。(3)脾在志為思。(4)脾在液為涎。(5)脾氣通于長夏,脾主四時。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作用。主要體現(xiàn)于4個方面:促進血液和津液的運行輸布;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和膽汁的分泌排泄;調暢情志;促進男子排精與女子排卵行經(jīng)。肝氣疏泄失常的兩種表現(xiàn):肝氣郁結和肝氣上逆。(2)藏血
  肝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2)肝在竅為目,五輪學說。(3)肝在志為怒。(4)肝在液為淚。(5)肝氣通于春。
  腎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腎主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fā),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2)腎在竅為耳及二陰,腎主二便。(3)腎在志為恐。(4)腎在液為唾。(5)腎與冬氣相應。
  胃:胃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納水谷;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倉”之稱。
  小腸: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別清濁;小腸主液與“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
  大腸:主要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及與此相關的臟腑功能;大腸主津。
  十二經(jīng)脈的走向規(guī)律: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經(jīng)絡系統(tǒng)由經(jīng)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組成。經(jīng)脈又分十二經(jīng)脈、奇經(jīng)八脈和十二經(jīng)別;絡脈由別絡、孫絡和浮絡組成;連屬部則外連十二經(jīng)筋和十二皮部,內屬五臟六腑。
  奇經(jīng)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奇經(jīng)是與正經(jīng)相對而言的,由于其分布不如十二經(jīng)脈那樣有規(guī)律,與五臟六腑沒有直接的屬絡聯(lián)系,相互之間也沒有表里關系,有異于十二正經(jīng),故曰“奇經(jīng)”。又因其數(shù)有八,故曰“奇經(jīng)八脈”。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點:(1)外感性:注意強調六淫致病的初期,見有惡寒發(fā)熱等表證的表現(xiàn),以幫助理解各種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2)季節(jié)性。(3)地域性。(4)相兼性。
  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①風性輕揚開泄,易襲陽位;②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③風性主動;④風為百病之長。
  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②寒性凝滯;③寒性收引。
  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①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②濕性重濁;③濕性黏滯;④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①燥性干澀,易傷津液;②燥易傷肺。
  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①火熱為陽邪,其性燔灼趨上;②火熱易擾心神;③火熱易傷津耗氣;④火熱易生風動血;⑤火邪易致瘡癰。
  暑邪性質和致病特征: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性升散,最易傷津耗氣;暑多挾濕。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
  七情影響臟腑氣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思則氣結。
  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①正勝邪退:疾病向好轉和痊愈方向發(fā)展的轉歸。②邪勝正衰:疾病向惡化、危重,甚至死亡方面的轉歸。邪正相持:病勢處于遷延狀態(tài),或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
  陰陽偏勝:人體陰或陽出現(xiàn)病理性亢盛,形成陰陽失調的并變化。包括陰偏勝、陽偏勝。陰偏勝、陽偏勝的形成、病機特點及主要表現(xiàn)。
  陰陽偏衰:人體陰或陽出現(xiàn)虛損不足,形成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包括陰偏衰、陽偏衰。陰偏衰、陽偏衰的形成、病機特點及主要表現(xiàn)。
  陰陽互損:陰或陽虛損到一定程度,影響到相對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變化。包括陰損及陽和陽損及陰。
  陰陽格拒:由于陰陽相互排斥形成的寒熱真假的病機變化。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的形成、病機特點及主要表現(xiàn)。
  陰陽亡失:機體陰氣或陽氣突然大量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病理狀態(tài)。亡陰、亡陽的形成、病機及主要表現(xiàn)。
  內生“五邪”:
 ?。?)風氣內動:由體內陽氣亢逆變動所致,與肝關系最為密切。①肝陽化風;②熱極生風;③陰虛風動;④血虛生風。各類內風的病機特點、形成及主要表現(xiàn)。
 ?。?)寒從中生: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退,虛寒內生或陰寒之氣彌漫的病理狀態(tài);內寒的形成及主要病理變化。
 ?。?)濕濁內生:由于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濕濁停留的病理變化;內濕的病理變化及這樣表現(xiàn)。
 ?。?)津傷化燥:機體津液不足,臟腑組織器官失潤,形成干燥枯澀的病理變化;內燥的形成與臟腑的關系及主要表現(xiàn)。
 ?。?)火熱內生:由于陽盛有余,或陰虛陽亢,或氣血郁滯、病邪郁結而產(chǎn)生火熱內擾、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tài)。包括:①陽氣過盛化火;②邪郁化火;③五志過極化火;④陰虛火旺。各類內火的形成及主要表現(xiàn)。
  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jù)有二:第一,寸口是手太陰肺經(jīng)動脈之大會,而肺朝百脈,即是說,寸口是肺經(jīng)的動脈,是肺經(jīng)氣血會聚之處,而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氣血的運行都始于肺而終于肺,終而復始,循行不息,故寸口的脈象變化,能反映營衛(wèi)氣血、臟腑經(jīng)脈的病變。第二,手太陰肺經(jīng)起于中焦與脾(足太陰)同屬太陰,故與脾胃之氣相通,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臟腑氣血之盛衰,可反映于寸口,因此,診寸口脈可以反映全身的病變。
  
引子:很多朋友反映在學習中醫(yī)遇到了最大的問題就是一些專用名字不知道什么意思,不會去體會,所以天子經(jīng)過多方努力整理出來了一份資料,還有不全的請朋友指正,天子盡力去完善。
      中醫(yī)學整體觀的思想,是把人看作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局部的病變會影響到全身,局部的改變常常是內部病變的反映。因此,在診病時不要孤立地看問題,必須“觀外揣內”。
  以朝代為線索簡述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充實和發(fā)展。
  魏晉隋唐時期:①王叔和《脈經(jīng)》;②巢元方《諸病源候論》;③孫思邈《千金方》。
  宋金元時期:①陳言《三因方》;②錢乙《小兒藥證直訣》;③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守真,河間,寒涼派)、張從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東垣,補土派)、朱震亨(彥修,丹溪,滋陰派)以及李杲的老師、易水學派的代表人物張元素(潔古,易水)。
  明清時期:①張介賓(景岳)、趙養(yǎng)葵(獻可)等的命門學說;②吳又可(有性)、葉桂(香巖,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吳瑭(鞠通)等的溫病學說。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精: 廣義:指稟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后天水谷精微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精華物質。          狹義:特指生殖之精。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間有序的遞相資生、促進的關系。
  相克:木、土、水、火、金之間有序的遞相克制、制約的關系。
  氣的生成來源:先天之氣、后天水谷之氣和自然界清氣。其中,腎為生氣之根,脾胃為生氣之源,肺為生氣之主。
  五心煩熱:指兩手兩足心發(fā)熱,并自覺心胸煩熱。
  真水:指的是腎陰,是與腎陽相對而言,腎陽指本臟的陰液(包括腎臟所藏的精),是腎陽功能活動的基礎。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內,中焦指膈下,臍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的部位,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從生理角度上講,還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腎并提。
  骨蒸:“骨”表示深層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陰虛潮熱的熱氣自里透發(fā)而出,故稱為骨蒸。
  潮熱:發(fā)熱如潮水一樣有定時,每天到一定時候體溫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現(xiàn))。
  腠理:指人體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是氣血流通灌注之處。腠理外連皮膚,為衛(wèi)氣散布和汗液等滲泄的通路。
  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覺,運動等生命活動現(xiàn)象的主宰,它有物質基礎,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后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來充養(yǎng),才能維持和發(fā)揮它的功能。在人體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腦、中樞神經(jīng)的部分功能和心聯(lián)系起來,故又有“心藏神”的說法。
  氣化:氣的運行變化。膀胱氣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既濟,意指水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以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動態(tài)平衡的規(guī)律。
  陰虛陽亢:陰虛指精血或津液的虧虛。一般在正常狀態(tài)下,陰和陽是相對平衡的,相互制約而協(xié)調。陰氣虧損,陽氣失去制約,就會產(chǎn)生亢盛的病理變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進,稱為“陽亢”。因此,陰虛會引起陽氣亢盛,陽亢則能使陰液耗損,兩者互為因果。臨床表現(xiàn):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咳血,消瘦或失眠,煩躁易思,或遺精,性欲亢進,舌紅而干等。
  腎氣:腎精化生之氣,指腎臟的功能活動,如生長,發(fā)育及性機能的活動。
  四海:胃為水谷之海,沖脈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腦為髓海。
  五奪: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后,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奪也。大泄之后,是四奪也。新產(chǎn)及大血之后是五奪也。
  仁圣工巧:當作“神圣工巧”。《難經(jīng).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以外知之曰圣,以內知之曰神。
  四氣:指風,寒,暑,濕四種邪氣。
  陰證:對一般疾病的臨床辨證,指陰陽屬性歸類,分“陰證”與“陽證”。凡屬于慢性的,虛弱的,靜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謝減退的,退行性的,向內的證候,都屬于陰證,如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倦臥,肢冷倦怠,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短,飲食減少,口淡無味,不煩不渴。
  先天:人身生命,發(fā)育生殖的本源,與后天相對而言。先天之本在腎,故有腎主先天之說。
  后天:指脾胃。人體出生后的生長,發(fā)育,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要靠脾胃之后天吸收水各精微以滋養(yǎng)供給。
  魂:為五臟精氣化生的精神情感活動,為肝所藏。
  魄:屬精神活動中有關本能的感覺和支配動作的功能,為五臟精氣所化生,為肺所藏。
  陰陽轉化: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
  脾統(tǒng)血:“統(tǒng)”,即統(tǒng)攝之意,脾統(tǒng)血是指脾能統(tǒng)攝血液在脈內運行,不使其溢出脈外。
  血為氣母:氣存于血中,血液不斷地為氣提供水谷精微,補充氣的消耗。
  經(jīng)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jīng)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1分)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
  六淫: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tǒng)稱,屬于外感病的一類致病因素。
  熱因熱用:指用熱性藥物治療具有假熱癥狀的病證,適用于內真寒外假熱的證候。
  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守真,河間,寒涼派)、張從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東垣,補土派)、朱震亨(彥修,丹溪,滋陰派)以及李杲的老師、易水學派的代表人物張元素(潔古,易水)。
  辨證求因:辨證求因是中醫(yī)診斷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根據(jù)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進行分析綜合,判別其病因、病位、及邪正盛衰,揭示疾病的本質、特征和在這個階段的主要 結,為治療提供依據(jù)。
  四診合參是中醫(y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診斷必須做到望、聞、 問、切四診俱備,不能忽視任何一種診病方法。這樣才能搜集到病人全面的、詳細的資料,作出正確的診斷。
  證是對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質的反映。
  神:廣義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亦稱神氣。狹義是指人的       精神思維活動,亦稱神志。
  解顱:是指小兒囟門遲閉,二、三歲以上仍然骨縫未合的一種病       癥。屬腎精不足,發(fā)育不良。
  崩漏:月經(jīng)忽然大下不止謂之崩,長期淋漓不斷為漏,統(tǒng)稱為崩漏。
  譫語:是指神識不清,語無論次,聲高有力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多屬熱擾心神之實證。
  遍診法:為《內經(jīng)》中的三部九候法,切脈部位有頭、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處,合共九處。
  惡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覺雖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者,稱惡寒。
  畏寒:指病人自覺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緩解者,稱畏寒。
  惡風:指病人遇風吹時有怕冷感覺的現(xiàn)象。
  寒熱往來:指病人出現(xiàn)惡寒與發(fā)熱交替發(fā)作的一種現(xiàn)象。
  自汗:指病人是間汗出,活動尤甚,兼見畏寒、神疲乏力的一種現(xiàn)
  盜汗:指病人入睡時汗出,醒則汗止,常兼有潮熱現(xiàn)象,屬陰虛。
  脹痛----指疼痛且有脹的感覺。是氣機郁滯不通所引起。
  剌痛----指疼痛如針刺狀。是瘀血阻滯所引起。
  走竄痛----指痛處游走不定,或走竄攻痛。若關節(jié)游走性疼痛則屬風勝之行痹;若胸脅脘腹走竄攻痛,則屬氣滯疼痛。
  固定痛----指痛處固定不移。多屬血瘀或寒凝。
  冷痛----指疼痛有冷感且喜暖。屬寒凝經(jīng)脈或陽虛不溫。
  灼痛----指疼痛有灼熱感,喜冷惡熱。屬火邪竄絡或陰虛火旺。
  絞痛----指疼痛劇烈如刀絞。多因有形實邪閉阻氣機。
  隱痛----指疼痛不劇烈,時隱時現(xiàn)。多因精血不足或陽虛失溫所致。
  重痛----指疼痛重著之感,多因濕邪困阻氣機。
  掣痛----指抽掣或牽引作痛。多因經(jīng)脈失養(yǎng)所致,與肝病有關。
  空痛----指疼痛有空虛感。多由氣血精髓虧虛,組織器官失其榮養(yǎng)所致。
  表里同?。罕碜C和里證在同一時期出現(xiàn),稱為表里同病。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除初病即見表證又見里證外,多因表證未罷,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標??;如本有內傷,又加新感,或先有外感,又內傷飲食之類。
  癃閉:指小便不暢,其中點滴而出為癃,若小便不通,點滴不出為閉。一般統(tǒng)稱癃閉。
  心悸: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患者自覺心跳。
  怔忡:較心悸嚴重,指安靜狀態(tài)下,患者自覺心跳劇烈。
  中氣下陷:中氣指脾氣。由于脾氣虧損,失去正常的升舉功能,反而下陷,使組織馳緩不收,表現(xiàn)為脾氣虛和內臟下垂等病證。
  脾不統(tǒng)血:脾氣虛損,不足以統(tǒng)攝血液,表現(xiàn)為脾氣虛和出血的病證。
  肝氣郁結:由于情志不遂等原因,肝失去正常的疏泄功能,致氣機郁滯內結于肝,表現(xiàn)肝經(jīng)氣滯、生痰、血瘀等證候。
  肝陽上亢:由腎水不能滋養(yǎng)肝陰,或肝陰本身不足,則陰不潛陽,表現(xiàn)肝陽偏亢的證候。
  肝風內動:由肝陽偏亢、熱極、陰虧、血虛等而致肝的功能失常,表現(xiàn)眩暈、麻木、抽搐、震顫等“動搖”為特點,稱為肝風,或“肝風內動”
  腎氣不固:由腎氣虧損,腎的藏精、固攝功能失常,表現(xiàn)排尿、排精、懷胎異常等方面的病證。
  心腎不交:心腎的水火相濟、心腎相交的功能失常,表現(xiàn)腎陰不足及心火亢盛的病證。
  八綱辨證:是指通過四診取得辨證資料之后,根據(jù)病位的深淺,病邪的性質及盛衰,人體正氣的強弱等,加以綜合分析,歸納為表、里、寒、熱、虛、實、陰、陽等八類證候稱之。
  寒證:是指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熱證是指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虛、人體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xiàn)的證候。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病理產(chǎn)物蓄積而產(chǎn)生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病理概括。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病理概括。
  兼證:
  心肝血虛=心血虛+肝血虛        脾肺氣虛=脾氣虛+肺氣虛
  心脾兩虛=心血虛+脾氣虛        脾腎陽虛+脾陽虛+腎陽虛
  心腎陽虛=心陽虛+腎陽虛        肺腎陰虛=肺陰虛+腎陰虛
  心肺氣虛=心氣虛+肺氣虛        肝腎陰虛=肝陰虛+腎陰虛
  證的基本概念:證,是指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lián)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是中醫(yī)治病的依據(jù)。
  辨證:是通過分析綜合疾病當時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癥狀和體征),確立一個“證候”概念的思維和實踐過程,不是指“辨析癥狀和體征”。
  精是指精,是人體生命的構成本原,是一種有形的液態(tài)物質。
  氣是推動和調控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是無形的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
  陰陽的關系:陰陽互根與互用的含義①陰陽互根說明陰陽雙方相互依賴而存在,如寒與熱等?;ジP系失常出現(xiàn)孤陰與獨陽。②陰陽互用說明陰陽之間在互存基礎上的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的關系,如氣與血的關系?;ビ藐P系失常出現(xiàn)陰陽互損。
  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
  五行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虛(2)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實、子盛致母虛、子虛致母虛。
  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體內的內臟及其表現(xiàn)于外的形態(tài)、生理病理征象及與自然環(huán)境相通應的現(xiàn)象。
  心主血與心主脈的涵義:主血包括運血和生血;主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
  心藏神:心所藏之神的涵義,是人體廣義之神,即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或總體現(xiàn),還是狹義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活動
  心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2)心在竅為舌。(3)心在志為喜;(4)心在液為汗;(5)心氣通于夏。
  肺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2)肺在竅為鼻(喉為肺之門戶);(3)肺在志為悲;(4)肺在液為涕;(5)肺氣通于秋。
  簡述脾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2)脾在竅為口。(3)脾在志為思。(4)脾在液為涎。(5)脾氣通于長夏,脾主四時。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作用。主要體現(xiàn)于4個方面:促進血液和津液的運行輸布;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和膽汁的分泌排泄;調暢情志;促進男子排精與女子排卵行經(jīng)。肝氣疏泄失常的兩種表現(xiàn):肝氣郁結和肝氣上逆。(2)藏血
  肝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2)肝在竅為目,五輪學說。(3)肝在志為怒。(4)肝在液為淚。(5)肝氣通于春。
  腎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1)腎主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fā),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2)腎在竅為耳及二陰,腎主二便。(3)腎在志為恐。(4)腎在液為唾。(5)腎與冬氣相應。
  胃:胃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納水谷;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倉”之稱。
  小腸: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別清濁;小腸主液與“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
  大腸:主要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及與此相關的臟腑功能;大腸主津。
  十二經(jīng)脈的走向規(guī)律: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經(jīng)絡系統(tǒng)由經(jīng)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組成。經(jīng)脈又分十二經(jīng)脈、奇經(jīng)八脈和十二經(jīng)別;絡脈由別絡、孫絡和浮絡組成;連屬部則外連十二經(jīng)筋和十二皮部,內屬五臟六腑。
  奇經(jīng)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奇經(jīng)是與正經(jīng)相對而言的,由于其分布不如十二經(jīng)脈那樣有規(guī)律,與五臟六腑沒有直接的屬絡聯(lián)系,相互之間也沒有表里關系,有異于十二正經(jīng),故曰“奇經(jīng)”。又因其數(shù)有八,故曰“奇經(jīng)八脈”。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點:(1)外感性:注意強調六淫致病的初期,見有惡寒發(fā)熱等表證的表現(xiàn),以幫助理解各種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2)季節(jié)性。(3)地域性。(4)相兼性。
  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①風性輕揚開泄,易襲陽位;②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③風性主動;④風為百病之長。
  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②寒性凝滯;③寒性收引。
  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①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②濕性重濁;③濕性黏滯;④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①燥性干澀,易傷津液;②燥易傷肺。
  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①火熱為陽邪,其性燔灼趨上;②火熱易擾心神;③火熱易傷津耗氣;④火熱易生風動血;⑤火邪易致瘡癰。
  暑邪性質和致病特征: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性升散,最易傷津耗氣;暑多挾濕。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
  七情影響臟腑氣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思則氣結。
  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①正勝邪退:疾病向好轉和痊愈方向發(fā)展的轉歸。②邪勝正衰:疾病向惡化、危重,甚至死亡方面的轉歸。邪正相持:病勢處于遷延狀態(tài),或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
  陰陽偏勝:人體陰或陽出現(xiàn)病理性亢盛,形成陰陽失調的并變化。包括陰偏勝、陽偏勝。陰偏勝、陽偏勝的形成、病機特點及主要表現(xiàn)。
  陰陽偏衰:人體陰或陽出現(xiàn)虛損不足,形成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包括陰偏衰、陽偏衰。陰偏衰、陽偏衰的形成、病機特點及主要表現(xiàn)。
  陰陽互損:陰或陽虛損到一定程度,影響到相對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變化。包括陰損及陽和陽損及陰。
  陰陽格拒:由于陰陽相互排斥形成的寒熱真假的病機變化。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的形成、病機特點及主要表現(xiàn)。
  陰陽亡失:機體陰氣或陽氣突然大量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病理狀態(tài)。亡陰、亡陽的形成、病機及主要表現(xiàn)。
  內生“五邪”:
 ?。?)風氣內動:由體內陽氣亢逆變動所致,與肝關系最為密切。①肝陽化風;②熱極生風;③陰虛風動;④血虛生風。各類內風的病機特點、形成及主要表現(xiàn)。
 ?。?)寒從中生: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退,虛寒內生或陰寒之氣彌漫的病理狀態(tài);內寒的形成及主要病理變化。
 ?。?)濕濁內生:由于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濕濁停留的病理變化;內濕的病理變化及這樣表現(xiàn)。
 ?。?)津傷化燥:機體津液不足,臟腑組織器官失潤,形成干燥枯澀的病理變化;內燥的形成與臟腑的關系及主要表現(xiàn)。
 ?。?)火熱內生:由于陽盛有余,或陰虛陽亢,或氣血郁滯、病邪郁結而產(chǎn)生火熱內擾、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tài)。包括:①陽氣過盛化火;②邪郁化火;③五志過極化火;④陰虛火旺。各類內火的形成及主要表現(xiàn)。
  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jù)有二:第一,寸口是手太陰肺經(jīng)動脈之大會,而肺朝百脈,即是說,寸口是肺經(jīng)的動脈,是肺經(jīng)氣血會聚之處,而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氣血的運行都始于肺而終于肺,終而復始,循行不息,故寸口的脈象變化,能反映營衛(wèi)氣血、臟腑經(jīng)脈的病變。第二,手太陰肺經(jīng)起于中焦與脾(足太陰)同屬太陰,故與脾胃之氣相通,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臟腑氣血之盛衰,可反映于寸口,因此,診寸口脈可以反映全身的病變。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