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慢性心功能不全
1.典型癥狀:心力衰竭,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咳嗽,肺郁血重者有咯血,紫紺,頸靜脈充盈,肝腫大,下垂性水腫,甚者有胸水、腹水。
2。實驗室檢查:靜脈壓增高,重壓肝臟1/2~1分鐘后上升1~2厘米以上;X線示心影擴大、肺門郁血、肺紋陰影加深;心電圖異常。
3.本病屬中醫(yī)“怔忡”、“驚悸”、“痰飲’’、“水腫’’、“心痹"、“虛勞”等范疇。
基本方
生黃芪l 5克 葶藶予l 5克 熟附片9克(先煎)黨參12克 丹參12克 益母草15克 炙甘草4.5克
加減法
1&8226;尿少:加車前子3 0克(包煎),或?qū)④姼煞?克(分吞)。
2。浮腫:加炒白術(shù)1 2克、茯苓1 2克。
3。心悸:加紫石英15克(先煎)、琥珀末l&8226;5克。
4.氣喘:加蛤蚧粉6克(腎虛用,分吞)、桑白皮1 2克(肺實用)。
5。胸悶痛:加降香9克(后入)。
6 e阻虛明顯:加肉桂3克(后入)、補骨脂9克。
7&8226;陰虛明顯:去附片,加麥冬12克、五味子3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黃芪益氣;熟附片、炙甘草溫腎、健牌、益心氣;丹參、益母草活血祛瘀;葶藶子瀉水定喘。
參考
1.本病多由心氣虧虛,心陰、心陽不足,血脈運行不暢而成,終至肺、脾,腎三臟均受影響。治法以養(yǎng)心益氣,溫腎通陽,活血祛瘀為主,兼用健脾、利水等藥,并結(jié)合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方法搶救。
2.溫腎陽藥如坎炁、仙茅、仙靈脾,養(yǎng)腎陰藥如北沙參、玉竹、天冬,養(yǎng)心寧神藥如熟棗仁、合歡皮、夜交藤、淮小麥、靈芝,活血祛瘀藥如雞血藤、澤蘭葉、土牛膝,健脾利水藥如山藥、澤瀉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真武湯(溫腎散寒、健脾利水),生脈散(益氣養(yǎng)陰、斂汗生脈),腎氣丸(溫補腎陽),參附湯(回陽益氣),苓桂術(shù)甘湯(健脾,溫化痰濕),桃仁四物湯(活血、補血、祛瘀),四逆湯(網(wǎng)陽救逆)等。
4.據(jù)報道蟾酥、夾竹桃葉(有毒)、萬年青(有毒)、刺五加、白頭翁、麝香、鹿茸、黃芪、葶藶子、木通、五味子、制首烏、靈芝、補骨脂、仙茅、益智仁、玉竹、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女貞子、三七、桂枝、山楂、蘇木、牛黃、犀角、夏枯草、紫草、仙鶴草、連翹、浮萍、炙甘草、鹿含草、人參、附子等均有強心作用。
高血壓病
1.典型癥狀:頭痛、頭暈、失眠、記}乙力減退、煩悶、乏力、心悸,甚者左心室肥大兼有勞損,心律失常、高血壓腦病、腎毒癥等。
2.實驗室檢查:舒張壓超過12.7kPa(9.5毫米汞柱),收縮壓高于30.7kPa(160毫米汞柱),二者有一項即可確診,甚者出現(xiàn)尿蛋白,血中非蛋白氮、尿素氮增高,心電圖示左心室肥厚,酚紅試驗異常,
眼底屬Ⅱ~Ⅲ級,血脂增高。
3。本病屬中醫(yī)“眩暈’’、“頭痛’’、“肝火’’、“肝陽’’、“肝風(fēng)’’等范疇。
基本方
珍珠母3 0克(先煎) 夏枯草l 5克 鉤藤15克(后入) 山羊角30克(先煎) 淮牛膝12克 廣地龍1 2克 車前子1 5克(包煎)
加減法
l。項強:加葛根6克。
2&8226;目糊:加菊花l 0克、草決明12克。
3&8226;火盛:加黃芩9克、炒山梔9克,或龍膽草9克
4.失眠:加熟棗仁l 0 克。
5。便秘:加制川軍9克,體虛用肉蓯蓉12克。
6。心悸:加磁石18克一3 0克(先煎)。
7。嗜睡;加石菖蒲12克。
8。痰多:加瓜萎皮1 2克、川貝粉3克(吞)(熱痰用),干竹茹9克、炒山梔(痰火用),制南星9克,蒼術(shù)9克(濕痰用)。
9。心火旺:加炒川連3克,或蓮子心9克。
10&8226;腎陰虛:加山萸肉1 0克、炒黃柏9克,或生地12克、熟女貞12克。
1 l。腎陽虛:加仙靈脾12克,鹿含草1 5克。
12&8226;膽固醇高:加生山楂1 0克,澤瀉12克。
1 3。6高心病史:加丹參1 2克、紅花6克。
14。目衄鼻衄:加槐花12克、白茅根3 0克。
1 5.腦動脈硬化:加川芎6克、海藻I 5克。
16。經(jīng)前血壓高:加茺蔚子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珍珠母、山羊角、夏枯草、鉤藤平肝潛陽;淮牛膝引火下行;車前子、地龍干清肝利尿,舒通經(jīng)絡(luò)。
低血壓癥
當(dāng)歸10克 川芎9克 炙升麻9克 炙黃芪15克 麻黃6克 白芷9克
加減法
1. 陰虛:加桑椹子12克 或杞子12克。
2. 陽虛:加補骨脂12克 或鹿角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當(dāng)歸、川芎養(yǎng)血行血;麻黃、炙升麻、白芷祛風(fēng)升陽;炙黃芪補氣。
參考
1.本病多由氣血不足,清陽不升所致。治以養(yǎng)血、益氣、升陽為主,佐以補虛、助陽。
2.養(yǎng)血藥如熟地、雞血藤、制首烏,益氣藥如黨參、太子參、白術(shù)、炙甘草、黃精、山藥,升陽藥如桂枝,荊芥等均可選用。痰多者亦可酌用制半夏、陳皮、茯苓等藥。
高脂血癥
1.典型癥狀:腦力、體力衰退,眩暈、頭痛,消化不良,便秘與腹痛。
2.實驗室檢查:膽固醇、甘油三酯增高,脂蛋白電泳圖異常。
基本方
桑寄生15克 制首鳥l 2克 生山楂1 2克 茵陳3 0克 生麥芽1 2克 澤瀉1 8克 槐米18克
加減法
l。濕盛:加生米仁15克、陳皮9克。
2?;鹗ⅲ杭映瓷綏d9克、菊花9克。
3.氣滯;加莪術(shù)12克、郁金9克。
4.血瘀:加茺蔚子9克、三七末2.1克(吞服)。
5.氣虛:加黨參12克、炙黃芪1 2克。
6.血虛:加當(dāng)歸9克。
7.腎陰虛:加楮實子12克、杞子l 0克。
8.腎陽虛;加補骨脂1 2克、仙茅1 0克。
9.肝陽上亢:加珍珠母3 0克(先煎)、鉤藤12克(后入)。
方義
基本方用桑寄生、制首烏益腎;生麥芽健脾;山楂袪瘀;茵陳、澤瀉、槐米清利肝膽濕熱。
腦溢血
基本方
生石決30克 地龍干12克 鉤藤18克?。ê笕耄?nbsp; 淮牛膝1 2克 全瓜蔞12克 陳膽星10克 石菖蒲1 2克
加減法
1&8226;抽搐:加僵蠶12克、全蝎粉3克(調(diào)灌)。
2&8226;痰多:加竹瀝油3 0 克(熱痰用);或制半夏1 0克、橘紅9克(痰濕用)。
3&8226;便秘:加生川軍9克(后入)、玄明粉12克(沖服)。
4&8226;血壓高:加羚羊角粉3克(調(diào)灌)。
5&8226;心肝火旺。加炒川連3克、龍膽草9克。
6&8226;昏迷較深。閉證用至寶丹一粒(研細(xì)沖入煎藥內(nèi)服)。脫證用蘇合香丸一粒(服法同上),內(nèi)閉外脫加獨參湯(人參9-12克)灌救。
方義
基本方用生石決、鉤藤平肝熄風(fēng);全瓜萎,陳膽星,石菖蒲,淮牛膝平補肝腎,活曉祛瘀,地龍遙絡(luò)。
二、腦溢血后遺癥
(一)半身不遂偏重
基本方
生黃芪l 5克 紅花9克 地龍干1 2克 丹參15克 桃仁9克 川芎9克 赤芍1 2克
加減法
1. 血壓偏高:加豨薟草30克。
2. 口眼歪斜:加全蝎、蜈蚣等分(研末),一日二次,每次2。1克,或沖入煎劑中服。
3. 肢體麻木:加制南星9克、制半夏9克、陳皮9克。
4. 肢體拘攣:加水蛭、全蝎等分(研粉,一日二次,每次2。1-3克)。
5. 陰虛明顯:加生地15克,麥冬10克。
6. 陽虛明顯:加仙靈脾12克、熟附片9克(先煎)。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地龍益氣通絡(luò),熄風(fēng)止痙;川芎活血行氣,丹參、紅花、桃仁、赤芍活血祛瘀。
(二)語言不利偏重
基本方
羌活9克 石菖蒲12克 遠(yuǎn)志6克 白附子4.5克 制南星9克 僵蠶12克
加減法
1.口角流涎:加炒白術(shù)12克 芡實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白附子、制南星祛風(fēng)痰之流竄;遠(yuǎn)志、僵蠶、石菖蒲豁痰、熄風(fēng)、宣竅;羌活勝濕止痛。
(三)失音不語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山萸肉12克 石菖蒲12克 熟附片9克(先煎) 麥冬1 0克 巴戟肉9克 五味子3克
加減法
大便干結(jié):加肉蓯蓉l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山萸肉滋腎陰;熟附子、巴戟肉溫腎陽;麥冬、五味子養(yǎng)陰液;石菖蒲開竅化痰。
(四)腦動脈血栓形成
基本方
生黃芪1 5克 川芎9克 葛根9克 當(dāng)歸1 0 赤芍12克 紅花9克 水蛭粉2克(吞服)
加減法
1。肢體麻木:加片姜黃9克 雞血藤18克。
2。心動過緩:加紫草15克。
3.心率快、下肢腫:加熟附片9克(先煎)、豬苓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葛根益廣升清;當(dāng)歸、川芎活血行血;紅花、赤芍祛瘀通絡(luò);水蛭祛瘀散結(jié)。
四、腦 栓 塞
基本方
桂枝9克 生黃芪1 5克 紅花9克 川芎9克 當(dāng)歸10克 仙靈脾1 2克 仙茅12克 地龍1 2克
基本方用黃芪、桂枝益氣升陽,溫通經(jīng)脈;當(dāng)歸、川芎活血補血,行氣祛風(fēng);仙靈脾,仙茅助腎陽;紅花消積瘀;地龍通絡(luò)。
五、腦動脈硬化
生地1 2克 當(dāng)歸l0克 川芎9克 玉竹12克 枸杞子1 0克 石斛1 2克 五靈脂1 2克(包煎)
加減法
1.血壓高:加夏枯草1 8克。
2.膽固醇高:加草決明3 0克。
3.胸悶胸痛:加郁金1 0克、生蒲黃1 0克(包煎)。
4.大便干甚:加大黃9克(后下)。
5.大便稀溏:加馬尾蓮12克。
6.陽虛:加黃芪3 0~9 0克。
7.陰虛:加白薇9克。
8.舌苔自膩:加佩蘭1 5克、馬尾蓮9克。
9.心動過綏:加敗醬革1 5一30克,紫草l 5~3 0克。
10.心率快、下肢腫合并心功能不全:加附子9克(先煎),或北五加皮9克。
1 1。項頸強痛、頭痛明顯:加葛根3 0克、藁本9克。
12.腦血栓形成或肢體活動障礙、麻木:加赤芍24克、紅花1 2克、絡(luò)石藤4 5克、姜黃1 2克。
1 3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心絞痛:加蒲黃9克(包煎)、郁金1 2克、石菖蒲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石斛、玉竹、杞子以涼血、滋陰、養(yǎng)液;當(dāng)歸、川芎活血行血;五靈脂散瘀解痙。
六、腦血管痙攣
基本方
珍珠母3 0克(先煎) 地龍干12克 山羊角3 0克(先煎) 鉤藤l 5克(后入) 大白芍1 5克 生甘草3克
加減法
1.血壓高:去山羊角,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
2.昏迷:加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
方義
基本方用珍珠母、山羊角、鉤藤、地龍平肝潛陽,清熱鎮(zhèn)痙;白芍、甘草緩解攣急。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
基本方
生地15克 生牡蠣30克(先煎) 丹皮12克 赤芍12克 生側(cè)柏葉30克 景天三七30克 龍膽草10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 項強:加葛根9克。
2. 頭痛明顯:加藁本10克。
3. 眩暈明顯:加菊花9克 鉤藤15克(后入)。
4. 惡心嘔吐:加制半夏9克 竹茹9克。
5. 意識障礙:加石菖蒲12克 羚羊角粉1.5克(吞服)。
6. 昏迷障礙:加安宮牛黃丸1?;?/STRONG>
7. 視神經(jīng)乳頭水腫:加車前子30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丹皮、景天三七、赤芍、生側(cè)柏葉清熱涼血;止血散瘀;龍膽草、甘草瀉火。俾火降則血寧。
肢端動脈痙攣病(雷諾氏病)
1.典型癥狀:起病緩慢,陣發(fā)性指、趾蒼白和發(fā)紺,局部有疼痛或麻木感,遇熱后即可緩解;初起為單側(cè)性,以后呈對稱性,寒冷、疲勞.感染、情緒波動易誘發(fā)。
2.實驗室檢查:排除引起繼發(fā)肢端動脈痙攣現(xiàn)象,如播散性紅斑狼瘡、歧肌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
3.本病屬中醫(yī)“痹癥”范疇。
基本方
炙黃芪15克 當(dāng)歸l0克 川芎6克 丹參12克 紅花10克 地龍干l0克 雞血藤18克。
加減法
1.受寒引發(fā);加麻黃6克、桂枝9克。
2.疼痛:加制乳香3克、制沒藥3克。
3.麻木:加木瓜9克、虎杖15克。
4.陽虛;加熟附片6克(先煎)、肉掛3克(后入)。
5.陰虛;加生地15克、知母12克。
6.婦女經(jīng)期易發(fā):加炒黃柏9克 仙靈脾12克。
7.情緒波動易發(fā):加淮小麥30克 炙甘草3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當(dāng)歸、川芎益氣活血;丹參、紅花,雞血藤、地龍祛瘀通絡(luò)。
參考
1。本病多由風(fēng)寒入侵,氣血失和,脈絡(luò)瘀阻所致。治宜養(yǎng)血和營,宣通脈絡(luò)為法。
2。養(yǎng)血和營藥如熟地、赤芍、白芍、童子益母草,祛風(fēng)散寒藥如羌活、生姜、細(xì)辛、威靈仙,助陽溫經(jīng)藥如鹿角片、仙茅、巴戟、炮姜、干姜,活血祛瘀藥如川牛膝、桃仁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補陽還五湯(補氣養(yǎng)血、祛瘀通絡(luò)),當(dāng)歸四逆湯(溫通血脈),黃芪五物湯(益氣祛寒、和營通絡(luò))等。
血管性頭痛
1。典型癥狀:頻率不定的周期性頭痛,為劇烈脹痛,有搏動性。
3。本病屬中醫(yī)以“血瘀頭痛”、“偏頭痛”、“久頭痛”等范疇。
基本方
當(dāng)歸10克 川芎6克 白芷6克 紅花9克 桃仁 9克 地龍9克 桂枝9克 赤芍12克 鉤藤15克(后下)
加減法
1。風(fēng)寒;加羌活9克、細(xì)辛3克。
2。風(fēng)熱:加藁本l 2克、生石膏3 0克(打)。
3。痰濁:加制半夏9克、竹茹6克。
4。肝火:加龍膽草9克、車前子I 0克(包煎)。
5。肝陽:加生石決3 0克(先煎),或菊花9克、桑葉9克。
6。前額痛:加葛根6克。
7.兩側(cè)痛:加柴胡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dāng)歸、川芎養(yǎng)血活血;桂枝、赤芍、紅花、桃仁、垃龍彗瘀通終;白芷、鉤藤祛風(fēng)止痛。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1。典型癥狀:肢體間歇性疲勞或疼痛,呈咬樣痛,麻木、感覺減退,趾或足的整個遠(yuǎn)端部分蒼白、變冷或呈暗紅色,嚴(yán)重者肢端潰瘍和壞死。
2.實驗室檢查:靜脈活檢顯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顯微鏡下特點。
3.本病屬中醫(yī)“脫疽”范疇。
(一)缺血痙攣期
基本方
當(dāng)歸1 0克 玄參12克 銀花1 5克 毛冬青8克 紅花1 0克 赤芍12克 地龍干1 0克
加減法
1.紅腫:加蒲公英3 0克、生蒲黃12克(包煎)。
2。脹痛;加±茯苓l 5克、細(xì)辛3克。
3。上肢:加川芎6克。
4。下肢:加淮牛膝12克。
5。濕熱盛:加生米仁3 0克、黃柏9克。
6。寒濕盛:艇桂枝9克、蒼術(shù)9克。
7。熱毒盛:加連翹9克、穿心蓮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dāng)歸、紅花活血行血;玄參、銀花滋陰涼血、清熱解毒;毛冬青通脈消腫;地龍、赤芍舒筋定痛。
(二)營養(yǎng)障礙期
基本方
當(dāng)歸l 0克 川芎6克 丹參1 5克 銀花l 5克 生地l 5克 毛冬青1 8克 劉寄奴1 5克 水蛭粉3克(分吞)
加減法
1.麻木:加制白附子4。5克。
2.疼痛:加細(xì)辛3克。
3.怕冷:加肉桂3克(后入)、麻黃6克。
4.肌肉萎縮:加白術(shù)1 2克、炙黃芪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dāng)歸、川芎、生地活血涼血;丹參、毛冬青、劉寄奴、水蛭、銀花祛瘀通絡(luò),清解熱毒。
(三)壞 死 期
基本方
黃芪1 5克 當(dāng)歸1 0克 川芎6克 毛冬青30克 銀花l 5克 制乳香3克 血竭1&8226;5克 (研末吞)。
加減法
1。發(fā)熱:加柴胡9克。
2.體虛:加生曬參l 5克(另煎沖服)。
3.陽虛:加熟附片9克(先煎),或鹿角片9克(先煎)。
4。陰虛:去乳香,加生地1 5克、石斛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當(dāng)歸、川芎益氣行血;毛冬青、銀花通脈消腫,清熱解毒;血竭、制乳香祛瘀止痛。
大動脈炎
無脈癥伴有上肢易疲勞、疼痛或發(fā)麻、發(fā)涼感覺,頭痛、眩暈、視力減退,有一過性眼前發(fā)黑;下肢無脈癥伴有下肢麻木、疼痛、發(fā)涼感覺、易疲勞,有間歇性跛行。
(一)上肢大動脈炎
基本方
桂枝9克 當(dāng)歸12克 丹參1 8克 炙黃芪3 0克 紅花1 0克 毛冬青30克。
加減法
1&8226;發(fā)熱:加葛根9克、銀花1 5克。
2。疼痛:加徐長卿1 2克、威靈仙12克。
3&8226;耳鳴:加骨碎補12克、石菖蒲12克。
4.眩暈:加生石決3 0克(先煎)。鉤藤1 5克(后入)。
5&8226;陰虛:加生地l 5克、構(gòu)杞根1 5克。
6&8226;陽虛:加仙靈脾12克.、仙茅12克。
7&8226;視力減退:加密蒙花12克、杞子15克。
8.上肢容易疲勞:加白術(shù)1 5克、山藥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炙黃芪甘溫益氣;桂技、當(dāng)歸、紅花血行血;丹參祛瘀生新;毛冬青清熱解毒,通脈痹。
(二)下肢大動脈炎
桑寄生3 0克 炙黃芪30克 雞血藤1 5克 淮牛膝1 2克 丹參1 5克 當(dāng)歸1 0克 毛冬青30克
加減法
1.麻木:加麻黃6~9克。
2.疼痛:加制乳香4.5克、制沒藥4。5克。
3.下肢容易疲勞:加炒杜仲1 8克。
4.間歇性跛行:加炮山甲12克、三七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炙黃芪益氣;當(dāng)歸活血;丹參、雞血藤、桑寄生、毛冬青祛瘀通絡(luò),清熱解毒;淮牛膝引藥下行。
缺鐵性貧血
1.典型癥狀:頭暈j耳嗚、眼花、畏寒、乏力、倦怠、失眠、食欲減退、皮膚粘膜蒼白、心悸。
2。實驗室檢查;血紅細(xì)胞及血紅蛋白量降低,血清鐵減少,血清鐵結(jié)合力增高。
基本方
熟地15克 炙黃芪15克 生白芍10克 當(dāng)歸10克 炒白術(shù)12克 陳皮9克 紅棗五只
加減法
1. 頭暈:加川芎6克。
2. 便溏:加炮姜4。5克。
3. 低熱:加銀柴胡9克。
4. 蟲積:加化蟲丸10粒(吞服)。
5. 食欲減退:加雞內(nèi)金10克。
6. 心悸寐差:加淮小麥30克 熟棗仁10克。
7. 輕度浮腫:加茯苓15克。
8. 陽虛明顯:加熟附片9克(先煎)。
9. 陰虛明顯:熟地改用生地,加熟女貞子12克
10.黃日久:加絳礬丸4.5克(吞服,一日二次,飯后)。如腹脹可用小溫中丸3克(一日三次,飯后),或伐木丸1.5克(一日二次,飯后,忌茶)。余參考“虛證”血虛條。
方義
基本方用當(dāng)歸、白芍、紅棗養(yǎng)血活血;炙黃芪益氣;熟地補血益腎;白術(shù)、陳皮健脾和胃。
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基本方
生地15克 丹皮10克 犀角粉0.9克(吞) 茜草15克 赤芍12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土大黃12克 大青葉30克
加減法
1. 證輕:犀角改用水牛角60克(先煎)。
2. 衄血:加白茅根30克。
3.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槐花炭15克。
4. 尿血:加小薊30克 生蒲黃12克(包煎)。
5. 發(fā)熱:見有感染加銀花15克、、黃芩10克;見有陰虛生熱加胡黃連3克、地骨皮15克;見有高熱加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或紫雪丹0.6-1.0克(分2次吞)。
6. 貧血明顯:去犀角,加熟地15克;婦女經(jīng)崩加艾葉3克、阿膠10克(烊沖)。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丹皮、茜草、赤芍、犀角粉涼血止血;土大黃、大青葉、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炙黃芪18克 黨參15克 當(dāng)歸10克 枸杞子12克 白術(shù)12克 陳皮9克 鹿角粉9克(分吞)
加減法
1. 陽虛明顯:加仙靈脾12克 補骨脂12克。
2. 陰虛明顯:加山萸肉12克 熟女貞12克。
3. 肝脾腫大:加丹參15克 炙鱉甲12克。
4. 低熱:加銀柴胡9克 白薇12克。
5. 出血:加血見愁15克 阿膠9克(烊沖)。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杞子、鹿角粉補腎;白術(shù)、陳皮健脾;當(dāng)歸養(yǎng)血;黃芪、黨參補氣。
真性紅細(xì)胞增多癥
基本方
鮮生地30克 丹參15克 丹皮12克 龍膽草10克 紫草12克 桃仁10克 赤芍12克 犀角粉3克(吞服)
加減法
1. 癥輕:犀角粉改用水牛角30克(煎服)。
2. 四肢乏力:加太子參15克。
3. 頭暈頭脹:加生石決30克(先煎)、鉤藤15(后入)。
4. 骨節(jié)疼痛:加羌活9克 秦艽9克。
5&8226;腹脹暖氣:加郁金1 0克、制川軍6克。
6&8226;眼結(jié)膜充血:加夏枯草l 5克、菊花1 2克。
7&8226;肢端動脈痙攣:加地龍干1 2克、制乳香3克。
方義
基本方用犀角、紫草、丹參桃仁、丹皮..赤芍涼血活血;鮮生地、龍膽草清熱瀉火。
參考
1&8226;本病系中醫(yī)學(xué)所稱營氣過實,血分郁熱所致。治宜涼血、活血、清熱、瀉火為法。
2&8226;涼血活血藥如生地、玄參、茅根、大青葉、青黛、牛黃(研末吞服),清熱瀉火藥如黃芩、地骨皮,解毒藥如狗舌草、自英、白花蛇舌草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犀角地黃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龍膽瀉肝湯(清熱瀉火),桃仁四物湯(活血祛瘀)等。 紫癜癥
一、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1. 典型癥狀:皮跌出現(xiàn)瘀點和瘀斑,齒齦出血,鼻衄、皮膚出血和月經(jīng)過多。
2. 實驗室檢查: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伴有出血時間延長,血塊收縮不佳,血小板粘附率降低,血小板對ADP凝聚反應(yīng)差,血小板第3因子活力測定減低,凝血酶原消耗不佳。骨髓象:巨核細(xì)胞計數(shù)多增高,分類以幼稚型為主,產(chǎn)生血小板巨核細(xì)胞、血小板形成減少或缺如。
本病屬中醫(yī)“發(fā)斑”、“陰斑”等范疇。
(一)急 性 型
基本萬
水牛角3 0克(先煎) 生地1 8克 丹皮1 0克 紫草1 2克 大青葉3 0克 赤芍1 2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發(fā)熱:加銀花1 2克、連翹1 0克。
2.內(nèi)熱:加炒川連3克。
3.齒衄:加知母1 0克、淮牛膝1 2克,熱重加生石膏3 0克(打)。
4.鼻衄:加白茅根3 0克、藕節(jié)l 2克。
5.關(guān)節(jié)痛:加桑枝1 5克、秦艽9克。
6.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2克、炒麥芽12克。
(二)慢性型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紫草15克 茜草根15克 阿膠9克(烊沖) 丹參12克
雞血藤15克 旱蓮草12克 大棗6枚
加減法
1. 脾虛:加炒白術(shù)12克 淮山藥12克。
2. 血虛較甚:加當(dāng)歸10克。
3. 氣虛較甚:加炙黃芪12克。
4. 腎陽虛明顯:加熟附片9克(先煎)、桂心3克(后入)。
5. 腎陰虛明顯:加知母12克 山萸肉12克;火旺再加炒黃柏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大棗、雞血藤養(yǎng)血;生地、紫草涼血活血;阿膠、旱蓮草、茜草根養(yǎng)陰止血。
過敏性紫癜
1. 典型癥狀:初見疲倦乏力、頭痛、低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后皮膚出現(xiàn)紫瘢,盡布對稱;關(guān)節(jié)痠痛腫脹,腹痛伴惡心、嘔吐、便血,但無腹肌強直,甚者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腫、血壓升高等腎臟損害。
2.實驗室檢查:血小板計數(shù)、出血時間、血塊收縮時間、凝血時問等均正常,血白細(xì)胞計數(shù)輕度或中度增多,可有血尿、蛋白尿,大便隱血可陽性,免疫球蛋白測定IgG各IgA可增高,以IgA增高為明顯。
3。本病屬中醫(yī)“發(fā)斑、''陰斑”范疇。
基本方
生地1 5克 仙鶴草3 0克 生蒲黃l 2克(包煎) 玄參1 2克 烏梅4。5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腹痛:加白芍l 8克、木香6克。
2.嘔吐:加制半夏1 0克,炒竹茹6克。
3.血尿:加大薊1 5克,小薊1 5克,或鮮茅根60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玄參清血熱;仙鶴草、生蒲黃止血溢;烏梅、甘草收澀脫敏。
參考
l&8226;本病初起多由熱毒內(nèi)熾,迫血妄行,溢于脈外,發(fā)于肌膚,日久可以導(dǎo)致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 治療初起以清熱(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日久則益氣 攝血,健脾益腎。
2&8226;清熱解毒藥如炒山梔、龍芽草、虎杖、三白草,涼血止血藥如生地榆、槐花、花生衣、土關(guān)黃、生側(cè)柏葉、柿葉(研末,每服0 0 9克)、三七、血見愁,滋陰藥如天冬、生鱉甲、龜版、石斛、桑椹子、杞子,養(yǎng)血活血藥如紅花、益母草、川芎、澤蘭葉,益氣健脾藥如黨參、紅參、黃精、茯苓,溫陽藥如仙靈脾、巴戟天等均可辨證選用。
3和常用方有犀角地黃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茜草根散(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玉女煎(清胃火、養(yǎng)腎陰),大補陰丸(滋陰降火),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當(dāng)歸補血湯(補氣生血),四君子湯(健脾益氣),歸脾丸(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心),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調(diào)補脾胃),附桂八昧丸(溫補腎陽)。
急性白細(xì)胞減少癥和粒細(xì)胞缺乏癥
基本方
大青葉3 0克 地骨皮12克 雞血藤12克 板藍(lán)根30克 旱蓮草1 5克 六神丸1 0粒(吞服)。
加減法
1&8226;頭痛:加菊花l 2克。
2&8226;全身疼痛:加秦艽1 0克。
3&8226;淋巴結(jié)腫大:加黃藥脂1 0克、海藻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板藍(lán)根、六神丸清熱解毒;地骨皮、早蓮草、雞血藤滋陰活血。
(二)慢性白細(xì)胞減少癥和粒細(xì)胞缺乏癥
基本方
當(dāng)歸1 0克 虎杖1 5克 旱蓮草1 5克 生黃芪1 2克 熟女貞1 5克 河車粉3克(吞服)
加減法
1。氣虛明顯:加黨參l 2克。
2&8226;皿虛明顯:加熟地l 2克。
3。偏陌虛:加補骨脂l 2克,仙靈脾12克。
4 9偏陰虛:加山萸肉1 2克,玄參1 2克。
5.偏脾虛:加炒白術(shù)1 2克、陳皮6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dāng)歸,黃芪,紫河車培補氣血;旱蓮草、女貞子滋養(yǎng)肝陰;虎杖有活血通絡(luò)功效,據(jù)報道可使白細(xì)胞上升,起效雖慢,但作用持久。
參考
l。本病多由外受時邪病毒,內(nèi)有積熱傷及血陰所致;或氣血虧虛,陰陽失調(diào)而成。治宜清熱解毒,兼以滋陰活血;或培補氣血,調(diào)和陰陽為法。
2。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蒲公英、豬殃殃、一見喜、生甘草、黃芩,益氣藥如人參葉、太子參,棉花根,補血藥如赤小豆、紅棗、制首烏、杞子,活血藥如仙鶴草,生山楂、丹參、血見愁,沒藥,溫陽藥如巴戟、熟附片、肉桂、鎖陽、鹿角膠(粉、片)、骨碎補,養(yǎng)陰藥如知母、黃柏、牡蠣、龜版、鱉甲、黑芝麻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歸脾湯(補血益氣),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調(diào)補脾胃),十全大補湯(溫補氣血),大補陰丸(滋陰降火),左歸丸(益肝腎,養(yǎng)精血),右歸丸(溫腎陽,補精血),普濟消毒飲(疏風(fēng)散熱,清熱解毒)等。
4. 據(jù)報道黃芪、太子參、白術(shù)、當(dāng)歸、阿膠、穿山甲、龜版、丹參、熟地、生地、冬蟲夏草、杞子、五味子、石葦、山萸肉、補骨脂、女貞子、靈芝、玄參、石斛、益智仁、蛇床子、麥冬、桑堪予、黨參、仙靈脾、沙參、百合、天冬、自芍、巴戟、旱蓮草、續(xù)斷、八角茴香、小茴香等對白細(xì)胞減少與粒細(xì)胞缺乏有一定療效。
白 血 病
(一)急性白血病
l&8226;典型癥狀:發(fā)熱,貧血,皮下、口腔、鼻腔等出血,肝、脾及淋巴結(jié)腫大,胸骨、脛骨壓痛。
2.實驗室撿查:血白細(xì)胞增多,出現(xiàn)幼稚細(xì)胞,血小板減少,出血時問,血塊收縮時問延長,毛細(xì)血管脆性增加,紅細(xì)胞數(shù)及血紅蛋白量減少;骨髓象:有核細(xì)胞明顯增生,原始細(xì)胞比側(cè)增多,紅細(xì)胞增生受抑制。
3&8226;本病多屬中醫(yī):“溫病”、“血癥”,“急勞”等范疇
基本方
生地l 5克 丹皮10克 赤芍l 2克 土大黃15克 豬殃殃15克 半枝蓮3 0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六神丸10粒(吞服)
加減法
1.出血:加生側(cè)柏葉1 8克、生地榆1 2克。
2.汗多:加煅龍骨3 0克(先煎)、煅牡蠣3 0克(先煎)。
3。低熱:加銀柴胡9克、地骨皮1 2克。
4.口糜:加炒黃柏9克、玄參1 2克,或黃連3克、銀花1 2克、生甘草3克。
5.發(fā)熱較高:加大青葉l 5克、蒲公英3 0克。
6.內(nèi)熱熾盛:加水牛角3 0克(先煎)、龍膽草9克。
7.高熱神昏:加紫雪丹1.5克(吞服)。
8.食欲不佳:加自術(shù)1 0克、炙雞金1 0克。
9.骨節(jié)疼痛:加桑枝l 8克、秦艽9克。
1 0。肝脾腫大:加丹參1 5克、炙鱉甲1 2克。
!!,.血虛明顯:加熟地1 5克、陳皮9克,或當(dāng)歸1 0克。
12。氣虛明顯:加黨參l 2克、炙黃芪1 8克。
1 3.陰虛明顯:熟女貞l 2克、龜版1 2克。
l 4。陽虛明顯:生地改用熟地,加補骨脂12克、仙靈脾12克。
15.淋巴結(jié)腫大:加黃藥脂10克、山慈菇9克、夏枯草15克。
16.局部結(jié)節(jié)腫塊:加土茯苓15克 炮山甲12克。
17.彌漫性斑丘疹:加野菊花15克 紫草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豬殃殃、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六神丸清熱解毒;生地、丹皮、赤芍、土大黃涼血止血。
慢性白血病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黨參12克 炙鱉甲12克 炙黃芪18克 黃藥脂12克 狗舌草30克 丹參15克 消白散5克(分吞)
加減法
1. 發(fā)熱:加柴胡9克。
2. 出血:加阿膠10克(烊沖)、血余炭12克。
3. 盜汗:加浮小麥30克、煅牡蠣30克(先煎)。
4. 陰虛明顯:加龜版12克、麥冬10克。
5. 陽虛明顯:加補骨脂12克。鹿角片6克(先煎)。
6. 神昏譫語:加安宮牛黃丸1?;?。
7. 眩暈:加川芎6克。
8&8226;心悸;加磁石3 0克(先煎)、遠(yuǎn)志6克。
9&8226;氣虛明顯:黨參改用紅參6~1 0克(另煎兌入)。
1 0.血虛明顯:加當(dāng)歸1 0克、雞血藤l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黨參、黃芪調(diào)補氣血以扶正;狗舌草、黃藥脂清熱解毒;丹參,鱉甲,消白散活血化瘀,消痞散結(j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