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十眉老中醫(yī)著袖珍中醫(yī)處方(五)
胃癌 基本方 石見穿30克 腫節(jié)風30克 丹參15克 煨莪術12克 枸橘李1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法 1. 胸悶:加佛手片9克 炒枳殼9克。 2. 納差:加炙雞金9克 炒谷芽10克 炒麥芽10克。 3. 腹脹:加大腹皮12克 炒萊菔子12克。 4. 便秘:加瓜蔞仁12克 制大黃6克。 5. 腹水:加商陸12克 車前草15克。 6. 嘔血:加墨旱蓮15克 血余炭12克。 7.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側柏炭12克。 8. 疼痛明顯:加炒玄胡12克 制香附12克。 9. 痰食積滯:加制半夏9克 焦楂肉12克。 10. 津少口干:加石斛12克 天花粉10克。 11. 嘔吐較頻:加陳皮9克 代赭石12克。 12. 癥塊堅硬:加海藻12克 炙鱉甲15克 或炮山甲12克。 13. 脾氣虛弱:加白術12克 補骨脂12克。 14. 正氣不足:加黨參12克 生黃芪12克 或河車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石見穿、腫節(jié)風、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活血散結;丹參、煨莪術、枸橘李理氣消積,祛瘀止痛。 參考 l&8226;本病多由長期飲食不調,吞咽過急,或多食粗糙熱焯,損傷胃腑,兼以情志怫郁,引火生痰,膠結不化,氣滯血凝,瘀毒內生而致。治以理氣消積,化瘀解毒為主。 2&8226;常用于胃癌之清熱解毒藥如半枝蓮,龍葵、水紅菱、喜樹果(根)、向日葵、菝葜、野葡萄根、鐵樹葉、黃毛耳草,理氣消積藥如厚樸、八月札、木香、丁香、黃藥脂、山慈菇、檳榔、硇砂、自屈菜,活血祛瘀藥如木饅頭、三棱、三七、云南白藥、急性子、失笑散、攻 毒藥如守宮、露蜂房、馬錢子、木鱉子,軟堅藥如威靈仙、王不留行,止血藥如槐花、仙鶴草,降逆止嘔藥如姜竹茹、制半夏、麓香、柿蒂、旋復花等均可選用。
基本方 紅藤3 0克 半枝蓮3 0克 敗醬草30克 生槐角9克 生地榆l 5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天龍粉4.5克(分3次吞服) 加減法 1&8226;腹脹:加炒枳殼9克、厚樸9克。 2&8226;腹痛:加木香9克、炒玄胡12克。 3&8226;腹瀉頻繁:加煨訶子9克、補骨脂1 2,克。 4&8226;腹中有塊:加地鱉蟲12克、紅花1 0克。 5&8226;惡心嘔吐:加姜半夏9克、陳皮9克。 6&8226;犬便秘結:加枳實9克、制川軍9克。 7&8226;便下膿血:加銀花炭l 2克、炮姜3克,或香連丸3克(吞服)。 8&8226;氣虛乏力:加炒黨參12克、白術l 2克。 9&8226;血虛頭暈:加當歸1 0克、二至丸9克(吞服)。 1 0&8226;元氣大虧;加紫河車粉3克(吞服)、紅參9克(另煎沖入)。 方義 基本方用紅藤、半枝蓮、敗醬草、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槐角、生地榆涼血生血;天龍散結止痛。 遷延性、慢性活動性肝炎 l&8226;典型癥狀:肝區(qū)刺癰、腹脹、暖氣、食欲減退、乏力,肝臟腫大,壓癡;慢性活動性肝炎癥狀鞫較重,并有低熱、體重減輕、輕度出血傾向或有黃疸一腫大、肝掌和蜘蛛痣等。 2&8226;實驗室檢查:遷肝肝功能可有異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可以陽性;慢活肝肝功能明顯異常,蛋白電泳示丙種球蛋白25%以上、血漿自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縮小或倒置,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較高, 自身免疫試驗各項指標陽性,血沉增快。 3&8226;本病屬中醫(yī)“脅痛”、“肝脹、”黃疸”等范疇。 基本方 丹參l 5克 平地術3 0克 巖柏3 0克 赤芍12克 炒白術1 2克 土茯苓1 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法 1&8226;濕重;加蒼術9克、晚蠶砂9克(包煎)。 2熱重:加龍聰ji享9克、生山梔9克。 3.納差:加炒麥芽12克、焦山楂1 0克。 4.黃疸:加茵陳1 6克、郁金I 0克。 5.疲乏:加炒黨參1 2克、炙黃芪1 2克。 6。低熱:加銀柴胡9克、地骨皮7_2克。 7。肝腫大:加生牡蠣3 0克、炙鱉甲12克。 8.脘腹脹:加木香9克、砂仁3克(后入)。 9。肝區(qū)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 2克。 1 0.大便不實:加補骨脂9克、煨益智仁9克,或石榴皮12克。 11.濕熱并重;加黃芩9克、干藿香9克、佩蘭9克。 12.二絮偏高:加當歸9克、郁金1 0克。 13.轉氨酶偏高:加板藍根1 5克、銀花12克。 1 4.早期肝硬化:加紅花9克、桃仁1 2克,或王不留行1 2克、炮山甲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白術甘溫,補脾燥濕;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巖柏甘淡微寒,清熱解毒,除濕通絡;丹參,赤芍、平地木苦平微寒,活血祛瘀,涼血滲濕。 (一)門靜脈性肝硬化 基本方 丹參1 5克 當歸1 0克 炙鱉甲12克 莪術15克 炮山甲1 2克 生牡蠣3 0克(先煎) 廣郁金10克。 加減法 1。脅痛:加制香附1 2克、軟柴胡6克。 2.低熱:加青蒿9克、地骨皮l 2克。 3。食減:加焦山楂1 2克、炙雞金9克。 4。惡心:加姜竹茹9克、陳皮9克。 5。鼻衄:白茅根3 0克、炒山梔9克。 6。齒衄:加旱蓮草1 5克、淮牛膝1 2克。 。疲乏:加炒黨參12克、白術12克。 8。便溏:加補骨脂9克、煨肉果4。5克。 9。腹脹;加木香9克、大腹皮l 2克。 10浮腫;加茯苓12克、陳葫蘆殼30克。 11.濕偏盛:加蒼術9克。 1 2。熱偏盛:加黃芩9克。 13.“:二絮”偏高:加桃仁10克。 1 4。輕度腹水:商陸9克,將軍干四只(研末吞服)。 l 5.腹水嚴重:加舟車丸3克(早晚空腹各一次,溫開水送服)。 16。有病毒性肝炎史:加板藍根12克、白花蛇舌草3 0克。 17。有長期酗酒史:加葛花9克、枳棋子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丹參、當歸、莪術活衄化瘀;廣郁金、鱉甲、炮山甲、生牡蠣疏肝理氣、通絡舒郁,軟堅消瘢。 參考 1.本病多由濕熱內郁,肝脾損傷,氣血瘀滯,脈絡不通,水濕不行所致。日久勢必腎尉或腎陽虧虛,陰虛則虛火上炎;陽虛則氣化不行,水濕停聚,臌脹日增;亦有由于肝腎陰竭而見神昏痙厥。治法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絡為主,佐以清熱、利濕、健脾、益腎等藥。 2?;钛鏊幦缂t花、五靈脂、生地、乳香、沒藥、川芎、地鱉蟲、三棱,舒郁理氣藥如鍘香附、片姜黃、青皮、川櫬子、八月札、佛手、枸橘、柴胡,清熱藥如蒲公英、馬鞭草、白花蛇舌草,利濕消腫藥如車前子、玉米須、螻蛄、蟲筍、腹水草、冬葵子、見腫消、川椒目,軟堅藥如海藻、威靈仙、炙雞金,健脾益氣藥如白術、山藥、扁豆、黃芪、黨參,益腎藥如熟地、黑大豆、淮牛膝、楮實子、山萸肉(益腎陰)、熟附片、肉桂、仙靈脾、紫河車、鹿角片、補骨脂(益腎陽)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調營飲(調營利水),軟肝丸(活血軟堅),膈下逐瘀湯(活血祛瘀),化瘀湯(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疏鑿飲子(利尿行水),舟車丸(攻下逐水,每次3克,早晚空腹各一次,不宜久服,虛人慎用)等。 (二)膽汁性肝硬化 茵陳1 8克 炒白術12克 茯苓1 2克 丹參12克 廣郁金1 0克 黛礬散3克(吞服> 加減法 1.陽虛:茵陳減量,加熟附片6克。 2。氣虛l加炒黨參12克。 3。氣滯:加木香9克、砂仁3克(后入)。 4。衄血:加旱蓮草1 5克、仙鶴草l 8克。 5.脾腫大:加炒鱉甲12克、生牡蠣18克。 6,腹水:加煨甘遂(研末),每次0.6~0.9克。 7。寒濕偏重:茵陳減量,加干姜3克。 8.皮膚瘙癢:加地膚子12克、白蘚皮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茵陳清熱祛濕;自術、茯苓健脾利濕;廣部金、黛礬散舒肝郁,退黃疸;丹參活血化瘀、軟肝硬。
肝膿 腫 癥狀:肝區(qū)持續(xù)性疼痛,深呼吸及體位移動增劇;肝臟腫大,壓痛明顯;出于膿腫部位不同, 呼吸困難及右肩疼痛,或右上腹痛和右側腰痛;伴有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腹瀉。細菌性肝膿腫有不規(guī)則膿毒性發(fā)熱、黃疸等。 2、實驗室檢查:血自細胞及嗜中性粒細胞增高,血沉增快;肝功能檢查血清膽堿脂酶活性降低、血漿蛋白改變及麝香革酚絮濁試驗陽性;阿米巴肝膿腫糞便中可找到溶組織阿米巴或滋養(yǎng)體。 3.本病屬中醫(yī)“肝癰”范疇。 (一)細菌性肝膿腫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銀花12克 桃仁泥1 0克 米仁l 5克 皂角刺9克 炮山甲12克 加減法 1.發(fā)熱惡寒:加柴胡9克。 2。疼痛明顯:加青皮9克、制乳香3克。 3&8226;熱盛使秘:加制川軍9克。 4&8226;病情較重:加六神九20粒(吞服),一日二次。 方義 基本方用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桃仁活斑化瘀;生米仁、皂角刺、炮山甲軟堅排膿。 (二)阿米巴性肝膿腫 基本方 白頭翁30克 蒲公英3 0克 野菊花15克 生米仁l 5克 銀花l 5克 生甘草3克 鴉膽子l 0粒(入膠囊吞) 加減法 1.發(fā)熱惡寒:加柴胡9克、青蒿9克。 2。惡心嘔吐:加玉樞丹1.5克(吞服)。 3.肝區(qū)脹痛:加木香9克、制乳香2.1克、沒藥2&8226;1克。 4.咳嗽:加炙紫菀1 0克、枇杷葉12克包煎)。 5。膿多:加七葉一枝花l 5克。 6.體虛:加生黃芪l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野菊花、銀花、生甘草清熱解毒;生米仁排膿;白頭翁、鴉膽子清熱、涼血、除痢。 參考 1.本病多由膏梁厚味,醇酒炙熄,或痢疾之后,腸胃受傷,運化失職,積濕生痰,壅滯膽肝之絡,氣血瘀阻,蘊熱成毒,結聚成癰。治法以清熱解毒、活血排膿為主。 2&8226;清熱解毒藥如一見喜、地丁草、馬齒莧、川連、黃芩、黃柏..茵陳、秦皮、連翹、蘆根,活血排膿藥如當歸、赤芍、蘇木、三七、冬瓜子、玄參、桔梗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柴胡清肝湯(清肝瀉火、理氣開郁),舒肝滌痰湯(理氣活血、開郁化痰),龍膽瀉肝湯(瀉火、清利肝膽濕熱),白頭翁湯(清濕熱、涼血、解毒)等。 肝癌 1.典型癥狀:進行性食欲減退、消瘦、乏力、腹脹、肝區(qū)及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發(fā)熱等。晚期可引起腹水、持續(xù)性黃疸等。 2.實驗室檢查:血清甲胎蛋白呈陽性,堿性磷酸酶增高,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可增高,糞便隱血陽性,膽囊造影有助于診斷。 3&8226;本病屬中醫(yī)“肝積’’、“肝脹’’、“臌脹”、“癖黃”、“瘢瘕’’、“積聚"等范疇。 基本方 丹參1 5克 炙鱉甲12克 露蜂房9克 1 0克 半邊蓮18克 失笑散9克(包煎) 郁金1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法 1.發(fā)熱:加柴胡9克、青蒿9克。 2.食減:加炙雞金9克、炒谷芽12克、炒麥芽12克。 3.疲乏:加黨參12克、自術12克。 4.腹脹:加木香9克、厚樸9克。陰虛火旺者減量。 5.肝區(qū)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2克,或火魚草1 8克、川楝子12克。 6.衄血:加旱蓮草1 5克、蒲黃炭9克。 7。吐血:加大黃炭6克、仙鶴草30克。 8.便血:加生地榆12克、血余炭l 2克。 9.陰虛:加生地15克、北沙參1 2克。 10.腹水:加車前子3 0克(包煎)、蟋蟀四只,或螻蛄四只焙干(研粉吞服,分二次溫開水送下)。 11。黃疸:加茵陳1 8克、炒山梔9克,或荷包草30克。 12.惡心嘔吐:加姜半夏9克、陳皮6克。 方義 基本方用半邊蓮、白花蛇舌草以清熱解毒;露蜂房、丹參、失笑散攻毒敝腫,活血祛瘀,止痛;郁金疏肝理氣;炙鱉甲滋陰、散結、消痞。 參考 l。本病多因情志抑郁,氣機不暢,或飲食所傷,熱毒內蘊,日久導致氣滯血瘀,肝脾兩損,氣陰兩虛而成。治宜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為主,兼用理氣、健脾、益氣、滋陰、消黃、逐水等藥;后期以扶正祛邪,忌長期或大量攻伐。 2.清熱解毒藥如蒲公英、石上柏、七葉十一枝花、四季青、板藍根、野菊花、垂盆草、土茯:謄、貫眾、鐵樹葉、龍膽草、山豆椴、黃連、遍地香、半枝蓮、漏蘆,活血祛瘀藥如赤芍、紫草根、當歸、凌霄花、桃仁、紅花、三棱、地鱉蟲,疏肝理氣藥如八月札、枳殼、青皮、莪術、橘葉、制香附,軟堅藥如生牡蠣、夏枯草、炮山甲、海藻、海帶,滋陰藥如生地、地骨皮、麥冬,健脾藥如山藥、炒米仁、茯苓,益氣藥如黃芪、黃精等均可選用。 胰腺癌 基本方 腫節(jié)風1 5克 風尾草1 5 郁金1 0克 五靈脂12克(包煎) 白花蛇舌革3 0克 玉樞丹1.5克(吞服) 加減法 1&8226;疼痛:加徐長卿12克、炒玄胡12~1 5克。 2&8226;黃疸:加菌陳l 8~3 0克、炒山梔1 2~l 5克。 3。脾虛:加炒白術I 2克、茯苓1 2克。 4。氣弱:加黨參12克、炙黃芪1.2克。 5&8226;瘢塊明顯:加炙鱉甲1 2克、丹參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鳳尾草清利濕熱、涼血;腫節(jié)風、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活血;廣郁金、五靈隋娜氣散瘀;玉樞丹通利、解毒、止痛。 參考 1&8226;本病多由濕熱蘊結,脾氣郁滯,血瘀內阻而成。治宜清利濕熱,理氣活血,化瘀消癥。倘日久瞧中挾實,可配合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血諸法。 急性風濕熱 基本方 生地15克 知母12克 防風10克 防已10克 羌活10克 赤芍12克 忍冬藤30克 加減法 1熱重: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 2.濕重:加蒼術9克 生米仁15克。 3.風重:加桂枝10克 獨活10克。 4.胸痛:加丹參15克、郁金l 0克。 5.腹痛:加生白芍I 5克、甘草3克。 6.心悸:加柏子仁12克。 7.心動過速:加磁石1 2克、麥冬12克。 8。心律不齊:加黨參12克、炙甘草4.5~6克。 9.乳蛾紅腫:加板藍根12克、西青果10克。 1 0.血沉增快:加玄明粉1 2克(沖)。 方義 基本方用忍冬藤、知母、羌活、防風、防己以清熱、祛風、化濕;生地、赤芍活血通脈。 參考 l審本病多由風濕與熱相搏,癬阻經脈而致。治法初起宜清熱化濕,祛風通絡;日久不愈邪傳入心則為心痹,治療參見“風濕性心瓣膜病“。 2。清熱化濕藥如桑枝、黃柏、晚蠶砂、秦艽,祛風散寒藥如威靈仙、海風藤、稀薟草、西河柳、烏梢蛇、細辛、麻黃、自附予、制川烏,活血通謄藥如當歸、川芎、土牛膝、雞血藤、松:常、地龍干、丹皮、乳香,沒藥、紅花、桃仁、虎杖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石膏知母桂技湯(清熱除痹),當歸拈痛散(活血祛風、清熱化濕),身痛逐瘀湯(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等。 風濕性心瓣膜病 基本方 桂枝10克 當歸10克 桃仁10克 黨參12克 紅花10克 丹參15克 炙甘草4.5克 加減法 1. 自汗:加煅龍骨18克 煅牡蠣18克 五味子3克。 2. 咳喘:加光杏仁10克 水炙桑白皮12克。 3. 咳血:加側柏葉12克 藕節(jié)炭12克 量多者去桂枝,用三七粉2.1克(吞服)。 4。胸悶胸痛:加廣郁金1 0克,炒玄胡1 2克。 5.心悸較頻:加磁-石3 0克(先煎)、琥珀末2&8226;1克(吞服)。 6&8226;陰虛明顯:桂枝減量,加生地15克、麥冬 12克。 7&8226;陽虛明顯:加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3克 (后入)。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炙甘草益氣;當歸活血;丹參、紅花、桃仁通瘀;桂枝通陽化氣,溫通經脈麗祛風寒濕邪。 參考 l&8226;本病多由“痹癥”、“歷節(jié)風"等延變麗來,傷及心脈所致。治法以益氣祛風,活血通瘀為主,佐以寧心、平喘、溫陽、止血、化濕等藥。 2&8226;益氣藥如炙黃芪、白術、太子參,活血藥如川芎、雞血藤、澤蘭葉。通瘀藥如王不留行、虎杖、乳香、沒藥、五靈脂,寧心藥如柏子仁、遠志、熟棗仁,平喘藥如蘇子、旋復花,止血藥如早蓮草、仙鶴草、血余炭,祛風濕藥如防風、羌活、獨活、秦艽等均可選用。 3&8226;常用方有炙甘草湯(益心氣、補心血、養(yǎng)心陰、通心陽),歸脾湯(補血養(yǎng)心、益氣健脾),天王補心丹(滋陰、養(yǎng)血、安神),失笑散(行血、通瘀、止痛)等。 肺原性心臟病 (一)急性肺原性心臟病 l。典型癥狀:突發(fā)性氣急、發(fā)熱、咳嗽、咯紫黑色或大量泡沫性血痰,胸痛;頸靜脈怒張和肝腫大、壓痛,甚者有心絞痛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昏厥和血壓下降。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加,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肺掃描出現肺血管栓塞、缺血所造成的放射性缺損或稀疏區(qū),心電圖改變等。 3.本病屬中醫(yī)“咳喘”、“支飲”、“痰飲’’、“水氣、“水腫’’、心悸’’等范疇。 基本方 麻黃6----9克 杏仁1 0克 桃仁1 0克 地龍干12克 黨參12克 蘇木12克 魚腥草3 0克 加減法 1.胸痛:加瓜萎1 2克、薤白頭6克。 2.心悸:加柏子仁1 0克、遠志6克。 3.咳喘:加炙蘇予9克、制半夏9克。 4.咯血:加生側柏葉1 5克、旋復花12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麻黃、魚腥草、杏仁、、地龍干宣肺平喘,清熱解毒;桃仁、蘇木理血活血;黨參益氣補中,庶免克伐而損元氣。 (二)慢性肺原性心臟病 l.典型癥狀:右心衰竭者有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上腹脹痛、紫紺、頸靜脈怒張、肝腫大及下垂性水腫;呼吸衰竭者有紫紺、呼吸困難,抽搐、昏迷,或震顫、嗜唾、皮膚溫暖、潮紅,多汗,脈洪大有力。 2.實驗室檢查;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高,動脈血氧飽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壓或二氧化碳結合力增高,心力衰竭對尿常規(guī)有少量蛋自、管型及紅、白細胞;心電圖改變。 3.本病屬中醫(yī)“咳喘”、“支飲”、痰飲”、“水氣”、如水腫”、“心悸’’等范疇。 基本方 黨參l 2克 白術l 2克 制半夏10克 桂枝6—9克 加減法 1. 氣喘:加細辛2.4克 五味子3克。 2. 浮腫:加濟生腎氣丸9克(吞服)。 3. 腎虛:加大熟地12克 補骨脂12克。 4. 陽虛:加熟熟附片6-9克(先煎)、肉桂3克(后入)。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 白術益氣健脾;桂枝、茯苓通陽利水;半夏、橘紅化痰順氣;輔丹參以活血袪瘀,養(yǎng)血安神。 冠心病 基本方 丹參1 5克 枸杞子12克 制首烏1 2克 川芎10克 紅花1 0克 生山楂12克 加減法 1.胸悶:加郁金1 0克、沉香末2.1克(吞服),舌苔白膩者用瓜萎12克、薤白頭6克。 2.氣陰虛:加黨參12克、麥冬1 0克。 3.腎陰虛;加生地12克、熟地12克、熟女貞12克。 4.腎陽虛:加熟附片6-9克(先煎)。 5.脈結代:加磁石18~3 0克(先煎)、炙甘草6克;脈遲緩者,用桂枝9克、炙甘草6克。 6.血壓高:加葛根6克、珍珠母3 0克、鉤藤l 5克(后入)。 7.膽固醇高;加澤瀉12克、虎杖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杞予以補肝腎,益精血,緩解冠脈硬化的形成;丹參、川芎、紅花、生山楂活血袪瘀。 (二)心 絞 痛 l&8226;典型癥狀:胸骨后或稍左的緊窄或壓迫樣疼痛,可呈定向放射,歷時短暫,休息或含硝酸甘油片后可緩解。多發(fā)生在體力活動、情緒激動、飽餐、受寒時。 2&8226;實驗室檢查:心電圖檢查:房室或室間傳導障礙、左心室肥大、陳舊性心肌梗塞或非特異性ST—T段變化等圖形。 3.本病屬中醫(yī)“厥心痛’’、“心痛’’、“卒心痛’’、“瘀血心痛移等范疇。 基本方 丹參1 5克 郁金12克 川芎6克 赤芍l 5克 紅花1 0克 炒玄胡12克 失笑散15克(包煎) 加減法 1.寒證:加桂枝9克。 2.熱證:加麥冬12克。 3.氣虛:加黨參12克。 4.血虛:加當歸1 0克。 5.服藥前先含服蘇冰滴丸(2~4粒),或麝香保心丸(2~4粒),或冠心蘇合丸(1粒);癥重者用蘇合香丸(1粒),含吞。 方義 基本方用丹參、赤芍、紅花、失笑散活血祛瘀;川芎、郁金、炒玄胡通脈、行氣、止痛。 (三)心肌梗塞 1。典型癥狀:胸骨后或心前區(qū)突然出現持續(xù)性疼痛,持續(xù)時問較長,休息或硝酸甘油鍘劑不能緩解;可伴嘔吐,大汗淋漓、紫紺、四肢厥冷、血壓降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實驗室檢查:血自-~IIII增多,血沉加快,血清谷草轉氨港與乳酸脫氫酶升高;心電圖示Q波異常(壞死型),ST升高(損傷型),以后T波對稱倒置(缺血型)。 3。本瘸屬中醫(yī)“真心痛”范疇。 基本方 黃芪2 0克 丹參1 8克 麥冬1 5克 當歸1 0克 三七1 0克 五味子4.5克 紅參1 0克 炒水蛭10克(紅參、水蛭研粉,分3次吞服) 加減法 1. 心悸:加柏子仁12克、生龍骨1 8克(先煎)。 2.心陽不足:去麥冬,加桂枝9克、熟附克(先煎)、干姜4。5克。 3&8226;心陰不足:去當歸,加生地15克、山萸肉12克。 4.陰虛陽亢:去當歸,紅參改為生曬參,加生石決30克(先煎)、鉤藤15克(后入)、熟女貞12克。 5.胸痛持續(xù):加郁金12克、蘇合香丸1粒(化服)。 6.浮腫氣喘:去當歸,加茯苓15克、桑白皮15克。 7&8226;痰濁內蘊:去麥冬,加瓜蔞l 5克、薤白頭6克、制半夏10克。 8.內閉外脫:去五味子,加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4.5克(后入)、細辛3克、石菖蒲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脈散、黃芪以補益元氣,護陰生脈;
高血壓性心臟病 1。典型癥狀:長期或嚴重高血壓,伴有左心室肥大,重者心臟擴大;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重者陣發(fā)性心原性氣喘、咳嗽、咯血、急性肺水腫。 2。實驗室檢查:尿比重低而固定,心電圖示左心室肥大。 3。本病屬中醫(yī)“心悸”、“胸痛”、“喘證"、“勞損"等范疇。 基本方 制首烏1 2克 郁金l 0克 茺蔚子l 2克 丹參l 5克 葶藶子l 2克 桑寄生l 5克 廣地龍l 0克 加減法 1.胸痛:加制乳香3克、炒玄胡12克。 2.心悸:加磁石l 8克(先煎)、硃燈芯2.4克。 3.氣喘:加水炙桑白皮1 2克、五味子3克。 4。頭暈頭痛:加川芎6克、鉤藤1 5克(后入)。 5.面足浮腫:加白術12克、赤小豆18克;尿少再加車前子???包煎)。 6.目糊頭脹:加生石決3 0克(先煎)、夏枯草12克。 7.舌紅心煩;加生地1 5克、麥冬12克。 8.肢冷畏寒:加熟附片9克(先煎)、仙靈脾12克。 9.膽固醇高:加澤瀉12克、茶樹根30克。 1 0.血壓較高:加葛根9克、草決明1 8克。 11.動脈硬化:加槐米1 8克、生山楂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桑寄生補益肝腎、丹參、茺蔚子、廣地龍祛瘀通絡;郁金、葶藶子理氣行水。 感染性心內膜炎 I.典型癥狀:亞急性者起病緩慢,不規(guī)則持續(xù)發(fā)熱、低熱,進行性貧血,乏力,盜汗,體重減輕;急性者有寒戰(zhàn).高熱,乏力,毒血癥表現??砂橛心X、肺、冠狀動脈、皮膚粘膜、腎、脾栓塞。 2. 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高,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進行性降低,血沉增快,尿常規(guī)有蛋白質、紅細胞,血培養(yǎng)陽性。 3. 本病屬中醫(yī)“溫病“、“心悸”、“怔忡”、“虛損”等范疇。 (一)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 銀花1 5克 連翹1 2克 生地1 5克 黃連3克 生甘草3克 加減法 1.高熱:加水牛角3 0克(先煎)。 2.心悸:加琥珀末2.1克(吞服)。 3.胸痛:加制乳香3克。 4.氣喘:加五味子4.5克。 5.浮腫:加帶皮苓3.5克。 6。心動過速:加萬年青9克(有小毒,不宜大量久服)。 7。心氣不足:加黨參1 2克。 8。心陰不足:加麥冬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銀花、連翹、生甘草清熱解毒;黃連清心瀉火,配合生地以護心陰。 (二)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丹參1 5克 黨參12克 麥冬1 2克 生地1 5克 五味子4.5克 野菊花1 5克 加減法 1.心悸:加青龍齒1 5~30克(先煎)。 2.胸悶:加廣郁金12克、降香9克(后入)。 3.胸痛:苔白厚膩加瓜蔞皮18克、薤白頭6克;舌有紫斑或青紫者加失笑散12克。 4.心律失常:加磁石30克(先煎)、炙甘草6克。 5.心肌缺血:加川芎6-9克、當歸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脈散加生地以益心氣,養(yǎng)心陰,丹參活血通瘀,野菊花清熱解毒。 心包炎 1.典型癥狀:發(fā)熱、疲乏、精神癥狀,胸痛、呼 吸困難,重者休克;感染性心包炎發(fā)熱為37&8226;8~ 39.40C或以上。 2&8226;實驗室檢查:胸透可見心臟擴大、心包腔積液;心電圖可有改變。 3&8226;本病屬中醫(yī)“心悸’’、“怔忡’’、“胸痛’’、“虛 勞”、“溫病"等范疇。 (一)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基本方 魚腥草30克 桃仁12克 生山梔10克 板藍根30克 連翹12克 蓮子心4&8226;5克 木通10克 加減法 1&8226;胸痛:加郁金12克,癥重再加血竭末1.5克(吞服),或三七末3----6克(分吞)。 2&8226;咳嗽:加紫菀1 2克、光杏仁l 0克。 3&8226;心悸:加琥珀末4.5克(吞服)、硃麥冬10克。 4&8226;水腫:加帶皮苓1 5克、葫蘆殼3 0克。 5&8226;乏力:加炒白術1 2克、黨參12克。 6&8226;汗多:加炒白芍12克、煅牡蠣3 0克。 7&8226;發(fā)熱惡寒:加柴胡9克。 8&8226;呼吸困難:加葶藶子1 5克、射干9克。 9&8226;煩躁不安:加牛黃清心丸一粒(溫開水化服)。 方義 基本方用魚腥草、板藍根清熱解毒;山梔、連翹、蓮子心、木通清心泄火;桃仁活血化瘀。 (二)急性細菌性心包炎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野菊花1 5克 蚤休3 0克 生地1 5克 玄參1 5克 丹皮1 0克 景天三七3 0克 加減法 1.喉痛:加掛金燈9克、山豆根9克。 2.聲啞:加木蝴蝶4.5克、胖大海9克。 3.高熱煩躁:加知母1 2克、生石膏3 0克(打、先煎)。 (余癥參閱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蚤休、野菊花清熱解毒;生地、玄參、丹皮涼心血,護心陰;景天三七養(yǎng)心祛瘀。 (三)急性化膿性心包炎 基本方 生黃芪12克 忍冬藤30克 生米仁30克 紫地丁30克 丹參1 5克 炮山甲12克 生甘草3克 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 加減法 1.胸痛:加制乳香3克、制沒藥3克。 2.便秘:加生川軍9克(后入)。 3.高熱口渴:去黃芪,加水牛角3 0克(先煎),鮮蘆根6 0克。 (余癥參閱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四)急性結核性心包炎 基本方 丹參1 5克 制黃精1 5克 葶藶子1 8克 炙百部12克 苦參片9克 蜈蚣末2.1克(吞) 野蕎麥根30克 加減法 1.咳嗽:加紫菀12克、炙款冬12克。 2.氣喘:加炙蘇子9克、旋復花9克(包煎)。 3.低熱:加銀柴胡9克、青蒿9克,體虛改用炙鱉甲1 2克、秦艽9克。 4.食欲不振:加炙雞金9克、炒谷芽12克、炒麥芽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百部、苦參、蜈蚣抑制癆蟲;黃精益氣潤肺;野蕎麥根清肺熱,化痰祛濕;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丹參活血養(yǎng)血,涼血祛瘀。 (五)風濕性心包炎 基本方 桂枝9克 丹參1 5克 雞血藤15克 生地10克 桃仁l 0克 威靈仙12克 桑枝30克 加減法 1.胸痛:加雞骨香1 2克,或制川烏9克(先煎)。 2.發(fā)熱:加知母1 2克、生石膏30克,熱重加至60克。 3.心悸:加磁石3 0克(先煎)、炙甘草6克。 方義 基本方用桂枝、威靈仙、桑枝溫通經脈,祛風,除濕,通絡;雞血藤、生地舒筋活絡,養(yǎng)血,涼血,行血;丹參、桃仁活血化瘀。 (六)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基本方 當歸1 0克 黨參12克 紅花9克 川芎6克 赤芍12克景天三七3 0克 紅棗5只 加減法 1&8226;心悸:加磁石l 8克、硃燈芯2。1克。 2.胸腹脹:加炒枳殼l 0克、大腹皮12克。 3.食欲減退:加炙雞金1 0克、炒谷芽12克。 4.心跳微弱:加桂心3克(后入)、熟附片9克(先煎)。 5&8226;呼吸困難:加蜜炙麻黃9克、五味子4.5克。 6.胸腹積液:加葶藶子18克 車前子30克(包煎)。 7.下肢浮腫:加赤小豆30克、三妙丸9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益氣以帥血;當歸、川芎、紅棗、養(yǎng)血行血;紅花、赤芍、景天三七養(yǎng)心通瘀。 心律失常 1&8226;典型癥狀:心悸,心前區(qū)不適,自覺心律不規(guī)則,乏力,眩暈,氣急,有的伴有血壓下降、心力衰竭等。 2&8226;實驗室檢查:心律失常的最后確診靠心電圖。 3.本病屬中醫(yī)“驚悸”,“怔忡”,“卑諜”,“厥證、“虛勞”等范疇。 (一)竇性心動過速 基本方 生鐵落3 0克(先煎) 淮小麥30克 麥冬12克 柏子仁1 0克 生甘草3克 硃燈芯3克 加減法 1.氣虛:加太子參1 5克。 2.血虛:加當歸1 0克、阿膠9克(烊沖)。 3.津虧:加北沙參l 2克、川石斛1 0克。 4.痰火:加炒山梔1 0克、瓜蔞l 2克。 5.失眠:加百合12克、夜交藤1 5克。 6.頭暈:加珍珠母30克、鉤藤1 5克(后入)。 7&8226;胸悶:加郁金1 0克、炒枳殼10克。 8&8226;足腫:加車前子1 5克(包煎)。 9&8226;心火盛:加黃連3克、竹卷心9克,或蓮子芯9克。 1 0&8226;心神不足:加生龍骨1 5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 11.有甲亢史:加生地1 5克、夏枯草1 5克。 12.有冠心史:加丹參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柏子仁、淮小麥養(yǎng)心安神;麥冬、生甘清心降火;生鐵落、株燈芯鎮(zhèn)心寧悸。 (二)竇性心動過緩 基本方 麻黃9克(蜜炙) 細辛4。5克 甘松4.5克 肉桂3克(后入) 黨參1 5克 炙甘草4.5克 加減法 1。血虛:加當歸l 0克,熟地12克。 2。氣虛:加炙黃芪1 5克。 3。頭暈:加川芎6克、白芷6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肉桂、炙甘草益氣扶陽;麻黃、細辛、甘松溫通經脈。 二、過早搏動 基本方 生地12克 旱蓮草1 5克 桂枝6克 黨參12克 炙甘草6克 麥冬9克 磁石30克(先煎) 加減法 l&8226;氣滯:加郁金1 0克、降香9克(后入)。 2&8226;血瘀:加丹參1 2克、失笑散12克(包煎)。 3&8226;痰濕:加制半夏9克、瓜蔞12克。 4&8226;失眠;加熟棗仁9克、夜交藤1 5克。 5.心悸明顯:加琥珀末3克(分2次吞服)。 6&8226;心火熾盛:去桂枝,加竹葉9克、燈芯3克。 7&8226;陽虛偏甚:去生地,桂枝改用肉桂3克(后入),加熟附片9克(先煎)。 8&8226;陰虛偏甚:去桂枝,黨參改用太子參15克,加白芍l0克、五味子3克;或阿膠l0克(烊沖) 9&8226;氣虛明顯:加炙黃芪12克,白術1 2克。 1 0&8226;血虛明顯:生地改用熟地,加當歸9克。 11.有風心因素:加桑枝18克、獨活9克。 12&8226;有冠心因素:加丹參l 5克、川芎6克。 1 3&8226;有病毒因素:加大青葉1 5克、板藍根15克。 14&8226;有高血壓因素:去桂枝.加珍珠母30克,葛根6克。 15.有甲亢因素:去桂枝,加夏枯草15克、黃藥子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炙甘草補益心氣;生地、麥冬、旱蓮草養(yǎng)陰液,滋陰血;磁石重鎮(zhèn)安神,平肝潛陽,酌配桂枝既可溫通血脈,又能減輕炙甘草壅滯之性。 三、房室傳導阻滯 基本方 炙黃芪12克 川芎9克 全瓜蔞1 2克 薤白頭6克 制半夏9克 生山楂1 0克 加減法 1.濕盛:加炒白術1 2克、茯苓1 2克。 2&8226;氣滯:加制香附12克、郁金10克。 3.脈見結代:去黃芪、山楂,加黨參1 2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川芎益氣活血、瓜蔞、薤自、半夏溫化痰濁;生山楂輕通瘀滯。 四、心房顫動 基本方 黨參l 5克 苦參15克 五味子3克 桂枝9 克 麥冬1 2克 炙甘草6克 熟棗仁l 0克 丹參15克 加減法 l 。氣虛較盛:黨參改用紅參3----6克(另煎沖入)。 2&8226;陽虛明顯:加仙靈脾1 5克、干姜4。5克。 3。血瘀:加益母草l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炙甘草益氣以暢血流;麥冬、五味子、熟棗仁養(yǎng)陰血,安心神;桂枝、丹參、苦參溫心陽,祛瘀滯,通脈絡。 五、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 基本方 黨參1 2克 桂枝9克 熟附片9克(先煎) 杞子1 0克 麥冬1 0克 丹參12克炙甘草6克 加減法 1.頭暈:加川芎9克。 2.胸悶:加郁金1 0克、降香9克(后入)。 3.心悸甚:加生龍骨1 8克、生牡蠣18克(均先煎)。 4&8226;阻虛明顯:桂枝改用肉桂4.5克(后入)。 5&8226;陰虛明顯:去桂枝,黨參改用太子參,加五味子3克、北沙參12克。 6.昏厥時搶救:先服蘇合香丸1粒(化服),隨用參附湯濃煎灌服。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杞子、炙甘草益心氣、養(yǎng)心血;桂枝、附子溫經脈、振心陽;丹參活血祛瘀,配伍麥冬養(yǎng)陰液以制桂、附之溫燥。 參考 1.本病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或多種疾病引起心臟虧損,氣血不和,陰陽失調;或挾氣虛生痰,血滯成瘀而致。竇性心動過速系屬心脾勞損,氣血虧虛,陰不勝陽,脈來太過,虛火妄動,擾亂心神;竇性心動過緩則為陽不勝陰,脈來不及;過早搏動責在氣陰不足,血脈失和,虛熱內生,肝陽上擾;房室傳導阻滯多由氣血不和,又挾痰瘀痹阻;心房顫動多屬心營不足,氣血失暢,心神不寧;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癥多由心陽不足,脈絡瘀滯。病雖在心,但與肝、脾、腎密切相關。治宜補養(yǎng)氣血,調和陰陽為主,兼用化痰濁,袪瘀滯以宣通脈絡。 急性心功能不全 基本方 桂枝9克 干姜6克 熟附片9克(先煎) 白術12克 紅花9克 葶藶子30 茯苓15克 紅參6克(另煎沖入) 加減法 1. 汗多:加龍骨30克 牡蠣30克(均先煎)。 2. 氣促:加黑錫丹9克(分吞)。 3. 陰虛:加附子、干姜,紅參改用生曬參9克,加麥冬12克 、五味子4.5克。 4.紫紺:加丹參15克、當歸l 0克。 方義 基本方用紅參、附子,干姜益氣溫陽;紅花、桂枝活血通絡;白術、茯苓、葶藶子健脾利水。 (二)慢性心功能不全 1.典型癥狀:心力衰竭,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肺郁血重者有咯血,紫紺,頸靜脈充盈,肝腫大,下垂性水腫,甚者有胸水、腹水。 2。實驗室檢查:靜脈壓增高,重壓肝臟1/2~1分鐘后上升1~2厘米以上;X線示心影擴大、肺門郁血、肺紋陰影加深;心電圖異常。 3.本病屬中醫(yī)“怔忡”、“驚悸”、“痰飲’’、“水腫’’、“心痹"、“虛勞”等范疇。 基本方 生黃芪l 5克 葶藶予l 5克 熟附片9克(先煎)黨參12克 丹參12克 益母草15克 炙甘草4.5克 加減法 1&8226;尿少:加車前子3 0克(包煎),或將軍干粉3克(分吞)。 2。浮腫:加炒白術1 2克、茯苓1 2克。 3。心悸:加紫石英15克(先煎)、琥珀末l&8226;5克。 4.氣喘:加蛤蚧粉6克(腎虛用,分吞)、桑白皮1 2克(肺實用)。 5。胸悶痛:加降香9克(后入)。 6 e阻虛明顯:加肉桂3克(后入)、補骨脂9克。 7&8226;陰虛明顯:去附片,加麥冬12克、五味子3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黃芪益氣;熟附片、炙甘草溫腎、健牌、益心氣;丹參、益母草活血祛瘀;葶藶子瀉水定喘。 參考 1.本病多由心氣虧虛,心陰、心陽不足,血脈運行不暢而成,終至肺、脾,腎三臟均受影響。治法以養(yǎng)心益氣,溫腎通陽,活血祛瘀為主,兼用健脾、利水等藥,并結合現代醫(yī)學方法搶救。 2.溫腎陽藥如坎炁、仙茅、仙靈脾,養(yǎng)腎陰藥如北沙參、玉竹、天冬,養(yǎng)心寧神藥如熟棗仁、合歡皮、夜交藤、淮小麥、靈芝,活血祛瘀藥如雞血藤、澤蘭葉、土牛膝,健脾利水藥如山藥、澤瀉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真武湯(溫腎散寒、健脾利水),生脈散(益氣養(yǎng)陰、斂汗生脈),腎氣丸(溫補腎陽),參附湯(回陽益氣),苓桂術甘湯(健脾,溫化痰濕),桃仁四物湯(活血、補血、祛瘀),四逆湯(網陽救逆)等。 4.據報道蟾酥、夾竹桃葉(有毒)、萬年青(有毒)、刺五加、白頭翁、麝香、鹿茸、黃芪、葶藶子、木通、五味子、制首烏、靈芝、補骨脂、仙茅、益智仁、玉竹、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女貞子、三七、桂枝、山楂、蘇木、牛黃、犀角、夏枯草、紫草、仙鶴草、連翹、浮萍、炙甘草、鹿含草、人參、附子等均有強心作用。 高血壓病 1.典型癥狀:頭痛、頭暈、失眠、記}乙力減退、煩悶、乏力、心悸,甚者左心室肥大兼有勞損,心律失常、高血壓腦病、腎毒癥等。 2.實驗室檢查:舒張壓超過12.7kPa(9.5毫米汞柱),收縮壓高于30.7kPa(160毫米汞柱),二者有一項即可確診,甚者出現尿蛋白,血中非蛋白氮、尿素氮增高,心電圖示左心室肥厚,酚紅試驗異常, 眼底屬Ⅱ~Ⅲ級,血脂增高。 3。本病屬中醫(yī)“眩暈’’、“頭痛’’、“肝火’’、“肝陽’’、“肝風’’等范疇。 基本方 珍珠母3 0克(先煎) 夏枯草l 5克 鉤藤15克(后入) 山羊角30克(先煎) 淮牛膝12克 廣地龍1 2克 車前子1 5克(包煎) 加減法 l。項強:加葛根6克。 2&8226;目糊:加菊花l 0克、草決明12克。 3&8226;火盛:加黃芩9克、炒山梔9克,或龍膽草9克 4.失眠:加熟棗仁l 0 克。 5。便秘:加制川軍9克,體虛用肉蓯蓉12克。 6。心悸:加磁石18克一3 0克(先煎)。 7。嗜睡;加石菖蒲12克。 8。痰多:加瓜萎皮1 2克、川貝粉3克(吞)(熱痰用),干竹茹9克、炒山梔(痰火用),制南星9克,蒼術9克(濕痰用)。 9。心火旺:加炒川連3克,或蓮子心9克。 10&8226;腎陰虛:加山萸肉1 0克、炒黃柏9克,或生地12克、熟女貞12克。 1 l。腎陽虛:加仙靈脾12克,鹿含草1 5克。 12&8226;膽固醇高:加生山楂1 0克,澤瀉12克。 1 3。6高心病史:加丹參1 2克、紅花6克。 14。目衄鼻衄:加槐花12克、白茅根3 0克。 1 5.腦動脈硬化:加川芎6克、海藻I 5克。 16。經前血壓高:加茺蔚子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珍珠母、山羊角、夏枯草、鉤藤平肝潛陽;淮牛膝引火下行;車前子、地龍干清肝利尿,舒通經絡。 低血壓癥 當歸10克 川芎9克 炙升麻9克 炙黃芪15克 麻黃6克 白芷9克 加減法 1. 陰虛:加桑椹子12克 或杞子12克。 2. 陽虛:加補骨脂12克 或鹿角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川芎養(yǎng)血行血;麻黃、炙升麻、白芷祛風升陽;炙黃芪補氣。 參考 1.本病多由氣血不足,清陽不升所致。治以養(yǎng)血、益氣、升陽為主,佐以補虛、助陽。 2.養(yǎng)血藥如熟地、雞血藤、制首烏,益氣藥如黨參、太子參、白術、炙甘草、黃精、山藥,升陽藥如桂枝,荊芥等均可選用。痰多者亦可酌用制半夏、陳皮、茯苓等藥。 高脂血癥 1.典型癥狀:腦力、體力衰退,眩暈、頭痛,消化不良,便秘與腹痛。 2.實驗室檢查:膽固醇、甘油三酯增高,脂蛋白電泳圖異常。 基本方 桑寄生15克 制首鳥l 2克 生山楂1 2克 茵陳3 0克 生麥芽1 2克 澤瀉1 8克 槐米18克 加減法 l。濕盛:加生米仁15克、陳皮9克。 2?;鹗ⅲ杭映瓷綏d9克、菊花9克。 3.氣滯;加莪術12克、郁金9克。 4.血瘀:加茺蔚子9克、三七末2.1克(吞服)。 5.氣虛:加黨參12克、炙黃芪1 2克。 6.血虛:加當歸9克。 7.腎陰虛:加楮實子12克、杞子l 0克。 8.腎陽虛;加補骨脂1 2克、仙茅1 0克。 9.肝陽上亢:加珍珠母3 0克(先煎)、鉤藤12克(后入)。 方義 基本方用桑寄生、制首烏益腎;生麥芽健脾;山楂袪瘀;茵陳、澤瀉、槐米清利肝膽濕熱。
基本方 生石決30克 地龍干12克 鉤藤18克?。ê笕耄?nbsp; 淮牛膝1 2克 全瓜蔞12克 陳膽星10克 石菖蒲1 2克 加減法 1&8226;抽搐:加僵蠶12克、全蝎粉3克(調灌)。 2&8226;痰多:加竹瀝油3 0 克(熱痰用);或制半夏1 0克、橘紅9克(痰濕用)。 3&8226;便秘:加生川軍9克(后入)、玄明粉12克(沖服)。 4&8226;血壓高:加羚羊角粉3克(調灌)。 5&8226;心肝火旺。加炒川連3克、龍膽草9克。 6&8226;昏迷較深。閉證用至寶丹一粒(研細沖入煎藥內服)。脫證用蘇合香丸一粒(服法同上),內閉外脫加獨參湯(人參9-12克)灌救。 方義 基本方用生石決、鉤藤平肝熄風;全瓜萎,陳膽星,石菖蒲,淮牛膝平補肝腎,活曉祛瘀,地龍遙絡。 二、腦溢血后遺癥 (一)半身不遂偏重 基本方 生黃芪l 5克 紅花9克 地龍干1 2克 丹參15克 桃仁9克 川芎9克 赤芍1 2克 加減法 1. 血壓偏高:加豨薟草30克。 2. 口眼歪斜:加全蝎、蜈蚣等分(研末),一日二次,每次2。1克,或沖入煎劑中服。 3. 肢體麻木:加制南星9克、制半夏9克、陳皮9克。 4. 肢體拘攣:加水蛭、全蝎等分(研粉,一日二次,每次2。1-3克)。 5. 陰虛明顯:加生地15克,麥冬10克。 6. 陽虛明顯:加仙靈脾12克、熟附片9克(先煎)。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地龍益氣通絡,熄風止痙;川芎活血行氣,丹參、紅花、桃仁、赤芍活血祛瘀。 (二)語言不利偏重 基本方 羌活9克 石菖蒲12克 遠志6克 白附子4.5克 制南星9克 僵蠶12克 加減法 1.口角流涎:加炒白術12克 芡實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白附子、制南星祛風痰之流竄;遠志、僵蠶、石菖蒲豁痰、熄風、宣竅;羌活勝濕止痛。 (三)失音不語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山萸肉12克 石菖蒲12克 熟附片9克(先煎) 麥冬1 0克 巴戟肉9克 五味子3克 加減法 大便干結:加肉蓯蓉l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山萸肉滋腎陰;熟附子、巴戟肉溫腎陽;麥冬、五味子養(yǎng)陰液;石菖蒲開竅化痰。 (四)腦動脈血栓形成 基本方 生黃芪1 5克 川芎9克 葛根9克 當歸1 0 赤芍12克 紅花9克 水蛭粉2克(吞服) 加減法 1。肢體麻木:加片姜黃9克 雞血藤18克。 2。心動過緩:加紫草15克。 3.心率快、下肢腫:加熟附片9克(先煎)、豬苓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葛根益廣升清;當歸、川芎活血行血;紅花、赤芍祛瘀通絡;水蛭祛瘀散結。 四、腦 栓 塞 基本方 桂枝9克 生黃芪1 5克 紅花9克 川芎9克 當歸10克 仙靈脾1 2克 仙茅12克 地龍1 2克 基本方用黃芪、桂枝益氣升陽,溫通經脈;當歸、川芎活血補血,行氣祛風;仙靈脾,仙茅助腎陽;紅花消積瘀;地龍通絡。 五、腦動脈硬化 生地1 2克 當歸l0克 川芎9克 玉竹12克 枸杞子1 0克 石斛1 2克 五靈脂1 2克(包煎) 加減法 1.血壓高:加夏枯草1 8克。 2.膽固醇高:加草決明3 0克。 3.胸悶胸痛:加郁金1 0克、生蒲黃1 0克(包煎)。 4.大便干甚:加大黃9克(后下)。 5.大便稀溏:加馬尾蓮12克。 6.陽虛:加黃芪3 0~9 0克。 7.陰虛:加白薇9克。 8.舌苔自膩:加佩蘭1 5克、馬尾蓮9克。 9.心動過綏:加敗醬革1 5一30克,紫草l 5~3 0克。 10.心率快、下肢腫合并心功能不全:加附子9克(先煎),或北五加皮9克。 1 1。項頸強痛、頭痛明顯:加葛根3 0克、藁本9克。 12.腦血栓形成或肢體活動障礙、麻木:加赤芍24克、紅花1 2克、絡石藤4 5克、姜黃1 2克。 1 3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心絞痛:加蒲黃9克(包煎)、郁金1 2克、石菖蒲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石斛、玉竹、杞子以涼血、滋陰、養(yǎng)液;當歸、川芎活血行血;五靈脂散瘀解痙。 六、腦血管痙攣 基本方 珍珠母3 0克(先煎) 地龍干12克 山羊角3 0克(先煎) 鉤藤l 5克(后入) 大白芍1 5克 生甘草3克 加減法 1.血壓高:去山羊角,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 2.昏迷:加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 方義 基本方用珍珠母、山羊角、鉤藤、地龍平肝潛陽,清熱鎮(zhèn)痙;白芍、甘草緩解攣急。 蛛網膜下腔出血 基本方 生地15克 生牡蠣30克(先煎) 丹皮12克 赤芍12克 生側柏葉30克 景天三七30克 龍膽草10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 項強:加葛根9克。 2. 頭痛明顯:加藁本10克。 3. 眩暈明顯:加菊花9克 鉤藤15克(后入)。 4. 惡心嘔吐:加制半夏9克 竹茹9克。 5. 意識障礙:加石菖蒲12克 羚羊角粉1.5克(吞服)。 6. 昏迷障礙:加安宮牛黃丸1?;?/p> 7. 視神經乳頭水腫:加車前子30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丹皮、景天三七、赤芍、生側柏葉清熱涼血;止血散瘀;龍膽草、甘草瀉火。俾火降則血寧。 肢端動脈痙攣病(雷諾氏病) 1.典型癥狀:起病緩慢,陣發(fā)性指、趾蒼白和發(fā)紺,局部有疼痛或麻木感,遇熱后即可緩解;初起為單側性,以后呈對稱性,寒冷、疲勞.感染、情緒波動易誘發(fā)。 2.實驗室檢查:排除引起繼發(fā)肢端動脈痙攣現象,如播散性紅斑狼瘡、歧肌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 3.本病屬中醫(yī)“痹癥”范疇。 基本方 炙黃芪15克 當歸l0克 川芎6克 丹參12克 紅花10克 地龍干l0克 雞血藤18克。 加減法 1.受寒引發(fā);加麻黃6克、桂枝9克。 2.疼痛:加制乳香3克、制沒藥3克。 3.麻木:加木瓜9克、虎杖15克。 4.陽虛;加熟附片6克(先煎)、肉掛3克(后入)。 5.陰虛;加生地15克、知母12克。 6.婦女經期易發(fā):加炒黃柏9克 仙靈脾12克。 7.情緒波動易發(fā):加淮小麥30克 炙甘草3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當歸、川芎益氣活血;丹參、紅花,雞血藤、地龍祛瘀通絡。 參考 1。本病多由風寒入侵,氣血失和,脈絡瘀阻所致。治宜養(yǎng)血和營,宣通脈絡為法。 2。養(yǎng)血和營藥如熟地、赤芍、白芍、童子益母草,祛風散寒藥如羌活、生姜、細辛、威靈仙,助陽溫經藥如鹿角片、仙茅、巴戟、炮姜、干姜,活血祛瘀藥如川牛膝、桃仁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補陽還五湯(補氣養(yǎng)血、祛瘀通絡),當歸四逆湯(溫通血脈),黃芪五物湯(益氣祛寒、和營通絡)等。 血管性頭痛 1。典型癥狀:頻率不定的周期性頭痛,為劇烈脹痛,有搏動性。 3。本病屬中醫(yī)以“血瘀頭痛”、“偏頭痛”、“久頭痛”等范疇。 基本方 當歸10克 川芎6克 白芷6克 紅花9克 桃仁 9克 地龍9克 桂枝9克 赤芍12克 鉤藤15克(后下) 加減法 1。風寒;加羌活9克、細辛3克。 2。風熱:加藁本l 2克、生石膏3 0克(打)。 3。痰濁:加制半夏9克、竹茹6克。 4。肝火:加龍膽草9克、車前子I 0克(包煎)。 5。肝陽:加生石決3 0克(先煎),或菊花9克、桑葉9克。 6。前額痛:加葛根6克。 7.兩側痛:加柴胡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川芎養(yǎng)血活血;桂枝、赤芍、紅花、桃仁、垃龍彗瘀通終;白芷、鉤藤祛風止痛。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1。典型癥狀:肢體間歇性疲勞或疼痛,呈咬樣痛,麻木、感覺減退,趾或足的整個遠端部分蒼白、變冷或呈暗紅色,嚴重者肢端潰瘍和壞死。 2.實驗室檢查:靜脈活檢顯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顯微鏡下特點。 3.本病屬中醫(yī)“脫疽”范疇。 (一)缺血痙攣期 基本方 當歸1 0克 玄參12克 銀花1 5克 毛冬青8克 紅花1 0克 赤芍12克 地龍干1 0克 加減法 1.紅腫:加蒲公英3 0克、生蒲黃12克(包煎)。 2。脹痛;加±茯苓l 5克、細辛3克。 3。上肢:加川芎6克。 4。下肢:加淮牛膝12克。 5。濕熱盛:加生米仁3 0克、黃柏9克。 6。寒濕盛:艇桂枝9克、蒼術9克。 7。熱毒盛:加連翹9克、穿心蓮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紅花活血行血;玄參、銀花滋陰涼血、清熱解毒;毛冬青通脈消腫;地龍、赤芍舒筋定痛。 (二)營養(yǎng)障礙期 基本方 當歸l 0克 川芎6克 丹參1 5克 銀花l 5克 生地l 5克 毛冬青1 8克 劉寄奴1 5克 水蛭粉3克(分吞) 加減法 1.麻木:加制白附子4。5克。 2.疼痛:加細辛3克。 3.怕冷:加肉桂3克(后入)、麻黃6克。 4.肌肉萎縮:加白術1 2克、炙黃芪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川芎、生地活血涼血;丹參、毛冬青、劉寄奴、水蛭、銀花祛瘀通絡,清解熱毒。 (三)壞 死 期 基本方 黃芪1 5克 當歸1 0克 川芎6克 毛冬青30克 銀花l 5克 制乳香3克 血竭1&8226;5克 (研末吞)。 加減法 1。發(fā)熱:加柴胡9克。 2.體虛:加生曬參l 5克(另煎沖服)。 3.陽虛:加熟附片9克(先煎),或鹿角片9克(先煎)。 4。陰虛:去乳香,加生地1 5克、石斛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當歸、川芎益氣行血;毛冬青、銀花通脈消腫,清熱解毒;血竭、制乳香祛瘀止痛。 大動脈炎 無脈癥伴有上肢易疲勞、疼痛或發(fā)麻、發(fā)涼感覺,頭痛、眩暈、視力減退,有一過性眼前發(fā)黑;下肢無脈癥伴有下肢麻木、疼痛、發(fā)涼感覺、易疲勞,有間歇性跛行。 (一)上肢大動脈炎 基本方 桂枝9克 當歸12克 丹參1 8克 炙黃芪3 0克 紅花1 0克 毛冬青30克。 加減法 1&8226;發(fā)熱:加葛根9克、銀花1 5克。 2。疼痛:加徐長卿1 2克、威靈仙12克。 3&8226;耳鳴:加骨碎補12克、石菖蒲12克。 4.眩暈:加生石決3 0克(先煎)。鉤藤1 5克(后入)。 5&8226;陰虛:加生地l 5克、構杞根1 5克。 6&8226;陽虛:加仙靈脾12克.、仙茅12克。 7&8226;視力減退:加密蒙花12克、杞子15克。 8.上肢容易疲勞:加白術1 5克、山藥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炙黃芪甘溫益氣;桂技、當歸、紅花血行血;丹參祛瘀生新;毛冬青清熱解毒,通脈痹。 (二)下肢大動脈炎 桑寄生3 0克 炙黃芪30克 雞血藤1 5克 淮牛膝1 2克 丹參1 5克 當歸1 0克 毛冬青30克 加減法 1.麻木:加麻黃6~9克。 2.疼痛:加制乳香4.5克、制沒藥4。5克。 3.下肢容易疲勞:加炒杜仲1 8克。 4.間歇性跛行:加炮山甲12克、三七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炙黃芪益氣;當歸活血;丹參、雞血藤、桑寄生、毛冬青祛瘀通絡,清熱解毒;淮牛膝引藥下行。 缺鐵性貧血 1.典型癥狀:頭暈j耳嗚、眼花、畏寒、乏力、倦怠、失眠、食欲減退、皮膚粘膜蒼白、心悸。 2。實驗室檢查;血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量降低,血清鐵減少,血清鐵結合力增高。 基本方 熟地15克 炙黃芪15克 生白芍10克 當歸10克 炒白術12克 陳皮9克 紅棗五只 加減法 1. 頭暈:加川芎6克。 2. 便溏:加炮姜4。5克。 3. 低熱:加銀柴胡9克。 4. 蟲積:加化蟲丸10粒(吞服)。 5. 食欲減退:加雞內金10克。 6. 心悸寐差:加淮小麥30克 熟棗仁10克。 7. 輕度浮腫:加茯苓15克。 8. 陽虛明顯:加熟附片9克(先煎)。 9. 陰虛明顯:熟地改用生地,加熟女貞子12克 10.黃日久:加絳礬丸4.5克(吞服,一日二次,飯后)。如腹脹可用小溫中丸3克(一日三次,飯后),或伐木丸1.5克(一日二次,飯后,忌茶)。余參考“虛證”血虛條。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白芍、紅棗養(yǎng)血活血;炙黃芪益氣;熟地補血益腎;白術、陳皮健脾和胃。 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基本方 生地15克 丹皮10克 犀角粉0.9克(吞) 茜草15克 赤芍12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土大黃12克 大青葉30克 加減法 1. 證輕:犀角改用水牛角60克(先煎)。 2. 衄血:加白茅根30克。 3.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槐花炭15克。 4. 尿血:加小薊30克 生蒲黃12克(包煎)。 5. 發(fā)熱:見有感染加銀花15克、、黃芩10克;見有陰虛生熱加胡黃連3克、地骨皮15克;見有高熱加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或紫雪丹0.6-1.0克(分2次吞)。 6. 貧血明顯:去犀角,加熟地15克;婦女經崩加艾葉3克、阿膠10克(烊沖)。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丹皮、茜草、赤芍、犀角粉涼血止血;土大黃、大青葉、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炙黃芪18克 黨參15克 當歸10克 枸杞子12克 白術12克 陳皮9克 鹿角粉9克(分吞) 加減法 1. 陽虛明顯:加仙靈脾12克 補骨脂12克。 2. 陰虛明顯:加山萸肉12克 熟女貞12克。 3. 肝脾腫大:加丹參15克 炙鱉甲12克。 4. 低熱:加銀柴胡9克 白薇12克。 5. 出血:加血見愁15克 阿膠9克(烊沖)。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杞子、鹿角粉補腎;白術、陳皮健脾;當歸養(yǎng)血;黃芪、黨參補氣。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基本方 鮮生地30克 丹參15克 丹皮12克 龍膽草10克 紫草12克 桃仁10克 赤芍12克 犀角粉3克(吞服) 加減法 1. 癥輕:犀角粉改用水牛角30克(煎服)。 2. 四肢乏力:加太子參15克。 3. 頭暈頭脹:加生石決30克(先煎)、鉤藤15(后入)。 4. 骨節(jié)疼痛:加羌活9克 秦艽9克。 5&8226;腹脹暖氣:加郁金1 0克、制川軍6克。 6&8226;眼結膜充血:加夏枯草l 5克、菊花1 2克。 7&8226;肢端動脈痙攣:加地龍干1 2克、制乳香3克。 方義 基本方用犀角、紫草、丹參桃仁、丹皮..赤芍涼血活血;鮮生地、龍膽草清熱瀉火。 參考 1&8226;本病系中醫(yī)學所稱營氣過實,血分郁熱所致。治宜涼血、活血、清熱、瀉火為法。 2&8226;涼血活血藥如生地、玄參、茅根、大青葉、青黛、牛黃(研末吞服),清熱瀉火藥如黃芩、地骨皮,解毒藥如狗舌草、自英、白花蛇舌草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犀角地黃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龍膽瀉肝湯(清熱瀉火),桃仁四物湯(活血祛瘀)等。 一、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1. 典型癥狀:皮跌出現瘀點和瘀斑,齒齦出血,鼻衄、皮膚出血和月經過多。 2. 實驗室檢查:血小板計數減少,伴有出血時間延長,血塊收縮不佳,血小板粘附率降低,血小板對ADP凝聚反應差,血小板第3因子活力測定減低,凝血酶原消耗不佳。骨髓象:巨核細胞計數多增高,分類以幼稚型為主,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血小板形成減少或缺如。 本病屬中醫(yī)“發(fā)斑”、“陰斑”等范疇。 (一)急 性 型 基本萬 水牛角3 0克(先煎) 生地1 8克 丹皮1 0克 紫草1 2克 大青葉3 0克 赤芍1 2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發(fā)熱:加銀花1 2克、連翹1 0克。 2.內熱:加炒川連3克。 3.齒衄:加知母1 0克、淮牛膝1 2克,熱重加生石膏3 0克(打)。 4.鼻衄:加白茅根3 0克、藕節(jié)l 2克。 5.關節(jié)痛:加桑枝1 5克、秦艽9克。 6.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2克、炒麥芽12克。 (二)慢性型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紫草15克 茜草根15克 阿膠9克(烊沖) 丹參12克 雞血藤15克 旱蓮草12克 大棗6枚 加減法 1. 脾虛:加炒白術12克 淮山藥12克。 2. 血虛較甚:加當歸10克。 3. 氣虛較甚:加炙黃芪12克。 4. 腎陽虛明顯:加熟附片9克(先煎)、桂心3克(后入)。 5. 腎陰虛明顯:加知母12克 山萸肉12克;火旺再加炒黃柏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大棗、雞血藤養(yǎng)血;生地、紫草涼血活血;阿膠、旱蓮草、茜草根養(yǎng)陰止血。 過敏性紫癜 1. 典型癥狀:初見疲倦乏力、頭痛、低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后皮膚出現紫瘢,盡布對稱;關節(jié)痠痛腫脹,腹痛伴惡心、嘔吐、便血,但無腹肌強直,甚者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腫、血壓升高等腎臟損害。 2.實驗室檢查:血小板計數、出血時間、血塊收縮時間、凝血時問等均正常,血白細胞計數輕度或中度增多,可有血尿、蛋白尿,大便隱血可陽性,免疫球蛋白測定IgG各IgA可增高,以IgA增高為明顯。 3。本病屬中醫(yī)“發(fā)斑、‘‘陰斑”范疇。 基本方 生地1 5克 仙鶴草3 0克 生蒲黃l 2克(包煎) 玄參1 2克 烏梅4。5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腹痛:加白芍l 8克、木香6克。 2.嘔吐:加制半夏1 0克,炒竹茹6克。 3.血尿:加大薊1 5克,小薊1 5克,或鮮茅根60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玄參清血熱;仙鶴草、生蒲黃止血溢;烏梅、甘草收澀脫敏。 參考 l&8226;本病初起多由熱毒內熾,迫血妄行,溢于脈外,發(fā)于肌膚,日久可以導致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 治療初起以清熱(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日久則益氣 攝血,健脾益腎。 2&8226;清熱解毒藥如炒山梔、龍芽草、虎杖、三白草,涼血止血藥如生地榆、槐花、花生衣、土關黃、生側柏葉、柿葉(研末,每服0 0 9克)、三七、血見愁,滋陰藥如天冬、生鱉甲、龜版、石斛、桑椹子、杞子,養(yǎng)血活血藥如紅花、益母草、川芎、澤蘭葉,益氣健脾藥如黨參、紅參、黃精、茯苓,溫陽藥如仙靈脾、巴戟天等均可辨證選用。 3和常用方有犀角地黃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茜草根散(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玉女煎(清胃火、養(yǎng)腎陰),大補陰丸(滋陰降火),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四君子湯(健脾益氣),歸脾丸(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心),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調補脾胃),附桂八昧丸(溫補腎陽)。 急性白細胞減少癥和粒細胞缺乏癥 基本方 大青葉3 0克 地骨皮12克 雞血藤12克 板藍根30克 旱蓮草1 5克 六神丸1 0粒(吞服)。 加減法 1&8226;頭痛:加菊花l 2克。 2&8226;全身疼痛:加秦艽1 0克。 3&8226;淋巴結腫大:加黃藥脂1 0克、海藻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板藍根、六神丸清熱解毒;地骨皮、早蓮草、雞血藤滋陰活血。 (二)慢性白細胞減少癥和粒細胞缺乏癥 基本方 當歸1 0克 虎杖1 5克 旱蓮草1 5克 生黃芪1 2克 熟女貞1 5克 河車粉3克(吞服) 加減法 1。氣虛明顯:加黨參l 2克。 2&8226;皿虛明顯:加熟地l 2克。 3。偏陌虛:加補骨脂l 2克,仙靈脾12克。 4 9偏陰虛:加山萸肉1 2克,玄參1 2克。 5.偏脾虛:加炒白術1 2克、陳皮6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黃芪,紫河車培補氣血;旱蓮草、女貞子滋養(yǎng)肝陰;虎杖有活血通絡功效,據報道可使白細胞上升,起效雖慢,但作用持久。 參考 l。本病多由外受時邪病毒,內有積熱傷及血陰所致;或氣血虧虛,陰陽失調而成。治宜清熱解毒,兼以滋陰活血;或培補氣血,調和陰陽為法。 2。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蒲公英、豬殃殃、一見喜、生甘草、黃芩,益氣藥如人參葉、太子參,棉花根,補血藥如赤小豆、紅棗、制首烏、杞子,活血藥如仙鶴草,生山楂、丹參、血見愁,沒藥,溫陽藥如巴戟、熟附片、肉桂、鎖陽、鹿角膠(粉、片)、骨碎補,養(yǎng)陰藥如知母、黃柏、牡蠣、龜版、鱉甲、黑芝麻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歸脾湯(補血益氣),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調補脾胃),十全大補湯(溫補氣血),大補陰丸(滋陰降火),左歸丸(益肝腎,養(yǎng)精血),右歸丸(溫腎陽,補精血),普濟消毒飲(疏風散熱,清熱解毒)等。 4. 據報道黃芪、太子參、白術、當歸、阿膠、穿山甲、龜版、丹參、熟地、生地、冬蟲夏草、杞子、五味子、石葦、山萸肉、補骨脂、女貞子、靈芝、玄參、石斛、益智仁、蛇床子、麥冬、??坝?、黨參、仙靈脾、沙參、百合、天冬、自芍、巴戟、旱蓮草、續(xù)斷、八角茴香、小茴香等對白細胞減少與粒細胞缺乏有一定療效。 白 血 病 (一)急性白血病 l&8226;典型癥狀:發(fā)熱,貧血,皮下、口腔、鼻腔等出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胸骨、脛骨壓痛。 2.實驗室撿查:血白細胞增多,出現幼稚細胞,血小板減少,出血時問,血塊收縮時問延長,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量減少;骨髓象:有核細胞明顯增生,原始細胞比側增多,紅細胞增生受抑制。 3&8226;本病多屬中醫(yī):“溫病”、“血癥”,“急勞”等范疇 基本方 生地l 5克 丹皮10克 赤芍l 2克 土大黃15克 豬殃殃15克 半枝蓮3 0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六神丸10粒(吞服) 加減法 1.出血:加生側柏葉1 8克、生地榆1 2克。 2.汗多:加煅龍骨3 0克(先煎)、煅牡蠣3 0克(先煎)。 3。低熱:加銀柴胡9克、地骨皮1 2克。 4.口糜:加炒黃柏9克、玄參1 2克,或黃連3克、銀花1 2克、生甘草3克。 5.發(fā)熱較高:加大青葉l 5克、蒲公英3 0克。 6.內熱熾盛:加水牛角3 0克(先煎)、龍膽草9克。 7.高熱神昏:加紫雪丹1.5克(吞服)。 8.食欲不佳:加自術1 0克、炙雞金1 0克。 9.骨節(jié)疼痛:加桑枝l 8克、秦艽9克。 1 0。肝脾腫大:加丹參1 5克、炙鱉甲1 2克。 !!,.血虛明顯:加熟地1 5克、陳皮9克,或當歸1 0克。 12。氣虛明顯:加黨參l 2克、炙黃芪1 8克。 1 3.陰虛明顯:熟女貞l 2克、龜版1 2克。 l 4。陽虛明顯:生地改用熟地,加補骨脂12克、仙靈脾12克。 15.淋巴結腫大:加黃藥脂10克、山慈菇9克、夏枯草15克。 16.局部結節(jié)腫塊:加土茯苓15克 炮山甲12克。 17.彌漫性斑丘疹:加野菊花15克 紫草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豬殃殃、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六神丸清熱解毒;生地、丹皮、赤芍、土大黃涼血止血。 慢性白血病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黨參12克 炙鱉甲12克 炙黃芪18克 黃藥脂12克 狗舌草30克 丹參15克 消白散5克(分吞) 加減法 1. 發(fā)熱:加柴胡9克。 2. 出血:加阿膠10克(烊沖)、血余炭12克。 3. 盜汗:加浮小麥30克、煅牡蠣30克(先煎)。 4. 陰虛明顯:加龜版12克、麥冬10克。 5. 陽虛明顯:加補骨脂12克。鹿角片6克(先煎)。 6. 神昏譫語:加安宮牛黃丸1?;?。 7. 眩暈:加川芎6克。 8&8226;心悸;加磁石3 0克(先煎)、遠志6克。 9&8226;氣虛明顯:黨參改用紅參6~1 0克(另煎兌入)。 1 0.血虛明顯:加當歸1 0克、雞血藤l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黨參、黃芪調補氣血以扶正;狗舌草、黃藥脂清熱解毒;丹參,鱉甲,消白散活血化瘀,消痞散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