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橫幅,居中置一石案,案上端放一尊雕琢精致的觀音造像和供佛用的水盂、香爐、花瓶。案前一高士,面對造像,盤坐于獸皮之上,展卷吟讀。從圖中署名可知,即為米萬鍾仲詔。緊挨他右側,趺坐在蒲團之上,對著米仲詔若有所指的,就是愚庵和尚。在愚庵和尚之后,王靜虛雙手微握,鞠身而立。陶幼美扶杖伏案,黃昭素正襟危坐。陶君奭則背身側首,安坐于樹蔭之下。在米仲詔左側的老樹叢中,依次坐著三位高士。陶周望側身依樹,手指微微拈須。袁伯修雙手垂拱,端莊靜穆。而袁中郎則兩手支杖,身體向前微傾。畫中所有人物,雖各具姿態(tài),都沉浸在米仲詔的吟讀聲中。
按史籍記載,圖中人物除愚庵和尚外大多生活于明萬歷年間,曾仕宦明廷。公務之余,雅好讀詩說文,揮毫弄墨,在當時頗著聲望。其中袁宗道、袁宏道兄弟倆,因力排王陽明、李東陽學說而倡導唐白樂天、宋蘇軾詩體,被世目為公安派。此圖即是描繪當時的社會藝文名流聚首雅集的情景,他們大多為陳洪綬所熟知,因此全圖用較為寫實之法,以米仲詔為中心,展現(xiàn)了特定環(huán)境中各個人物的典型特征??梢钥闯?,人物形象,都經過精心描繪,在形似基礎上,力求突出名士風度,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和逼真動態(tài)。這一形式,與常見陳洪綬夸張畫格,軀干偉岸形象殊有不同,顯露了陳洪綬精湛深厚的寫實功底。可以斷定,畫家是懷著對這些名士的崇仰感悟,來繪制畫幅的。
畫中人物用白描勾勒,線條清圓細勁,有李公麟的筆意。他以吸取趙孟頫把書法融化到畫法上為基礎,熔鑄變化,產生出自己獨特的運筆方法,從而使他的線條即使是淡毫輕墨,也具有濃重的金石味。同時代的崔子忠,雖也以白描人物著稱,并有“南陳北崔”之譽,與陳洪綬相比,則又略遜一籌了。此圖的另一特點是,林木蒼郁,湖石奇秀,布景優(yōu)美,力求創(chuàng)造典雅環(huán)境。而在技法上,以工帶寫,遠師王蒙,近法藍瑛,取王蒙之蒼潤,去藍瑛之媚俗,融會貫通,達到醇厚拙對的藝術效果。在整個畫面中,情景交融,莊重淡泊,起了重要的陪襯、烘托作用。
陳洪綬能師古,主張博學古人之長。在為林仲青畫《溪山清夏圖》卷的題識中,他寫道:“今人作家,學宋者失之匠,何也?不帶唐法也;學元者失之野,何也?不溯宋源也。如以唐之韻,運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則大成矣。”可見,他博覽宋、元名跡,是為了探究傳統(tǒng)正脈,使畫學振興,師古而不泥古。因此認為只有兼唐、宋、元人之長而盡去其短,才可“橫行天下”。這就是他的藝術思想。而《雅集圖》正是這一指導思想的創(chuàng)作實踐。
《雅集圖》卷,縱29.8厘米,橫98.4厘米。右上署“僧悔為去病道人作”。鈐:“悔遲”、“弗遲”,白文聯(lián)珠印。畫中收藏印鑒有:“陶渻之印”白文印,“去病父”朱文印, 以及“沈氏藏印”、“梅花堂”、“云門讀書處”、“西遯遯”等印。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陳洪綬(1598-1652),號老蓮,浙江諸暨人,明代末年杰出的畫家。入清后,又自號悔遲。擅畫山水、花鳥、人物,尤以人物故事畫稱著,能一變明代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形式,以夸張之法,塑造奇崛不凡的形象,開創(chuàng)了孤傲倔強的獨特風貌。他晚年所作人物,造型益趨夸張,面寵方中帶圓,下頜豐滿,粗眉下炯炯的眼神和魁偉的軀干,顯露了畫中人的胸襟和面貌。他一生處于社會動蕩變革時期,入清后又險遭不測,生活貧困,時而落到家中無米為炊的境地。因此,憤世嫉俗,常以畫寓情,寄托他的政治理想。他的傳世畫跡較多,其中不少是歌頌英雄好漢和高人逸士的。如《水滸葉子》中的梁山泊英雄,《楚辭述注》插圖中屈原形象,以及《六逸圖》、《隱居十六觀》中的高士。當時及后來的影響,都很深遠。這幅《雅集圖》是他的代表作。
陳洪綬品茶圖
《品茶圖》又稱《停琴啜茗圖》,畫面典雅簡潔,人物造型高古,衣紋細勁圓潤。讀陳洪綬《品茶圖》,至少能讀出三點明代茶事信息:
第一,明代茶的品飲方式流行撮泡法。明代茶葉制作由團餅茶改為散茶,改蒸青為炒青。由此,品飲方式也從末茶烹煮或沖點改為散茶全葉沏泡?!镀凡鑸D》中茶爐上擱有一把單柄平底砂壺,爐旁又有一把紫砂壺,顯然爐上的壺是煮水,爐旁的壺是泡茶,兩人手上的是品茶盞。這種撮泡法一直沿襲至今。
第二,紫砂壺茶具進入了興盛期。宜興的紫砂陶藝可以追溯到唐宋,甚至更早的東吳、西晉。但當時紫砂陶藝與茶沒有多大關系,或者只是一種取水盛水的器具。明代散茶興起,新的撮泡法流行,泡茶的茶壺才真正出現(xiàn)。紫砂茶壺因其良好的實用功能,而且以俗入雅,以平出奇,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受到了士大夫文人的喜愛,有的還參與壺的設計制作。明人詩詞和繪畫中就有很多詠贊或描繪紫砂茶壺的,如唐寅《事茗圖》的茅屋中有一伏案讀書之士,案上置的是紫砂提梁壺。仇英的《松溪論畫圖》中一只在爐上煮的也是紫砂罐。
第三,文人品茶講究環(huán)境的選擇與營造。徐渭在《徐文長秘集》中列出他所認為的最佳茶境為: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娛,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清流白云,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馮可賓在《岕茶箋》中也提出:“宜茶”的十三境:無事,佳客,吟詠,揮翰,倘佯,睡起,宿酲,清供,精舍,會心,賞鑒,文僮。
明 陳洪綬晉爵圖卷 絹本設色 縱24.2cm 橫23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識:“陳洪綬畫于南高峰?!扁j“陳洪綬印”。鑒藏印鈐“高陵私印”。此圖在素絹上清繪了19位人物,其中的17位面向左側,或作揖,或執(zhí)禮,一起恭賀畫卷左端的紅袍男子加官晉爵。此圖布局講究,人物的聚散組合別具匠心,疏密有致,賓主分明,有起有伏,有開有合。設色勻凈淡雅,卷尾主人公身著紅袍,格外醒目。人物形象夸張,刻畫細致,衣紋簡練,線條細勁有力,間有方折用筆,極具畫家的個人風格。陳洪綬早年曾致力于謀取功名,晉爵圖應是他喜愛的繪畫題材。從畫法和題材方面判斷,此圖應為陳氏早期作品。加官晉爵雖為世俗場面,但在陳洪綬的筆下卻別具一格。
陳洪綬南生魯四樂圖 絹本設色 縱308厘米 橫2895厘米 瑞士蘇黎世瑞特保格博物館藏
明 陳洪綬百壽圖卷 大英博物館藏
明 陳洪綬(傳)揭缽圖
陳洪綬竹林七賢
陳洪綬童子禮佛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
陳洪綬 喬松仙壽圖臺北故宮藏
陳洪綬米芾拜石圖
陳洪綬歌詩圖
陳洪綬斗草圖
陳洪綬 眷秋圖美國私人藏
陳洪綬飲酒讀騷圖
陳洪綬松下讀書圖
陳洪綬 授徒圖美國加州大學美術館藏
陳洪綬 麻姑獻壽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洪綬 唏發(fā)圖重慶市博物館藏
陳洪綬芝僊祝壽圖
陳洪綬 對鏡仕女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明 陳洪綬摘梅高士圖
陳洪綬盧同與丑奴圖軸 佳士得拍品
陳洪綬桐蔭仕女圖
陳洪綬對講圖
陳洪綬 蕉林酌酒圖 天津博物館藏
陳洪綬 人物設色絹本
陳洪綬山水花鳥
明 陳洪綬 荷花鴛鴦圖 絹本設色 183×98.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荷花鴛鴦圖》陳洪綬早年時的作品。此圖以荷花為題,畫上4朵荷花,由含苞欲放到花蕾初綻,從含露朝陽到爭艷怒放,形象豐富地展示了荷花的多姿多彩。而荷葉的俯仰截掩則映襯其“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的擬人化風范。一塊形狀奇怪的太湖石,立在荷葉叢中。
兩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正欲向一朵荷花飛去,而另一只早已停留在花心之上,一動一靜,互為呼應。蓮葉的婀娜多姿,荷花的嬌艷欲滴,與古石的瘦硬層疊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但在作者的筆下卻被結合得十分自然。一對鴛鴦在水面戲水悠然,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寧靜。一只青蛙正隱伏于石后的荷葉上覬覦甲蟲,弓身欲動,使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意趣。在這幅圖中,作者用筆工致而不顯刻板,著色醇厚而不流于俗膩,畫風素潔明快,既有應物象形的寫生功底,又不乏變幻合宜的適度夸張。
圖中水面上的青萍(葉),星星點點,集聚在水畔的鴛鴦、荷葉、枝干乃至巖石腳周圍,將全圖組合成為一個整體。全圖布局周密不茍而靈動,工筆又輔以寫意,是陳洪綬工筆重彩畫的重要特點之一。
陳洪綬 梅花山鳥軸 絹本 設色畫 縱:124.3公分 橫:49.6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陳洪綬雜畫黃流巨津圖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洪綬雜畫(冊頁八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陳洪綬花蝶圖
陳洪綬 五濁山圖(美)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陳洪綬幽亭聽泉圖
陳洪綬 瓶花圖大不列顛博物館藏
陳洪綬 松下讀書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洪綬 梅石圖北京故宮
陳洪綬 烹茶圖扇面 金箋設色(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陳洪綬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