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9 白駝 青海白駝
青海白駝
中國各族穆斯林群眾是勤勞勇敢、富有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民,他們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不僅積極引進世界先進的科技成就,而且親自參與祖國科技的創(chuàng)造,為祖國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獨特而杰出的貢獻。 (一)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在天文學方面,元朝時,回族天文學家將西域和阿拉伯天文學介紹到中國,為元朝中國天文歷算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公元1267年,以杰出的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為代表的中國天文學家在北京建立了觀象臺,他們從西域帶回了大批的“回回書籍”和阿拉伯天文儀器加以研究,不斷地吸取阿拉伯天文儀器,親身實踐,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穎的中國天文儀器,制造了混天議、方位議、斜緯儀、平緯儀、天球儀、地球儀和觀象儀等7種天文儀器,用來觀測天象,觀測晝夜時刻,確定季節(jié)。這些儀器大都設計新奇精良、觀測精密準確,規(guī)模宏大,其科學研究的程度和儀器的技術都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扎馬魯丁制造的地球儀,填補了我國天文學方面的空白,使我國第一次有了自己制造的地球儀,為中國人否定“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真正樹立環(huán)球思想觀念起到了啟蒙作用,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1271年元朝政府正式在內蒙古正藍旗建立了回回司天臺,任命扎馬魯丁為臺長(提點),主要通過運用科學的天文儀器觀測天象,編制回回歷。扎馬魯丁及其回族天文學家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不但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中國研究天文學的中心,同時,他們在天文學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對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受到了眾多科學家和思想家的稱贊。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對扎馬魯丁制造的地球儀評價說:“除公元前2世紀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儀(已失傳)外,沒有比馬遷.貝海姆1492年的紀錄更早的了。但是,扎馬魯丁的地球儀卻誕生于1267年,比馬遷.貝海姆的記錄整整早了225年!”中國著名氣象科學家竺可楨 也明確指出:“元朝的時候,我們的天文學和歷法,從西域各國吸收了不少經驗?!倍@些經驗的吸收,正是在通過像扎馬魯丁這樣的天文學家的努力下完成的。 (二)在歷法方面的成就 最早的回族歷算可以追溯到唐朝,據《新唐書》記載:“《九執(zhí)歷》度法六十,周天三百六古度,無余分。”這與中國歷法中貯存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出入,根據明清兩代天學文學家的考證,《九執(zhí)歷》就是回回歷法。因此,可以說,《九執(zhí)歷》是唐朝來華的穆斯林對中國歷算的首次貢獻。 到了公元961年的宋朝時期,安徽回族馬氏的先祖、天文學家馬依澤應宋朝皇帝的邀請從西域來到中國,編修新歷法,以糾正中國原有歷法,并將阿拉伯占星術中黃道十二宮的方位及太陽入宮日期的推算方法引進中國天文學,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于963年四月修成《應天歷》?!稇鞖v》包括歷經、算經、五更中星歷成、晝夜日出入立成、晷影立成等六卷,這是第一次系統地將阿拉伯歷法引進中國的嘗試。 元朝時期,曾一度使用金朝的《大明歷》,但該歷法與實際天象多有誤差。扎馬魯丁在至元四年,參照阿拉伯歷法與編制了《萬年歷》進獻元政府,元世祖批準頒行,該歷在中國社會通用了14年。 1313年元仁宗皇慶二年,回族各國穆斯林通用的阿拉伯太陰歷,即伊斯蘭教歷,在中國穆斯林中流傳通用。在明代,馬沙亦黑與馬哈麻兄弟二人翻譯阿拉伯天文學著作《回回歷法》與《明譯天方書》,這兩部書使阿拉伯的許多天文要領首次傳入中國,對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后來成為中國天文名著。明朝上層統治者十分重視回回天文歷法,回回天文學和回回歷法仍有重要地位。 明洪武元年即1368年,明政府正式設置回回司天監(jiān),將元時上都司天臺的工作歸軒司天監(jiān),回族天文學家黑的兒、馬德魯丁、馬哈麻父子等到人都到司天監(jiān)工作。洪武三年,改司天監(jiān)為欽天監(jiān),下高天文笠、汛刻笠、大統歷笠、回回歷笠,馬沙亦黑、馬哈麻兄弟二人從事觀測和研究,還制造過渾天儀,他們多次出使西域,不僅為促進中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還利用出訪時機,考察積累了大量的天文資料,正是靠他們的勤奮觀測、知識積累,為后來譯著回回歷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馬沙亦黑、馬哈麻等回族天文學家譯回回歷書,馬哈麻于洪武十六年譯出《天文書》,馬沙亦黑于洪武十八年譯出《回回歷法》。《天文書》系波斯天文學著作,這部書的翻譯,第一次將西方有關星的要領以及20個西方星座名稱介紹到中國。《回回歷法》根據阿拉伯天文學的計算方法,充分利用馬沙亦黑等天文學家的觀測結果以及元朝時搜集的資料加以綜合編譯而成?!痘鼗貧v法》中所運用的許多天文數字都有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成為明朝天文學的一部重要著作?!痘鼗貧v法》的參用達270余年,這是馬沙亦黑等天文學家對中國歷法的重大貢獻。 回族在歷法方面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國歷法的發(fā)展,元朝科學家郭守敬編制《授時歷》,就直接參照了回回歷法,并參考了由回回人引入中國的《積尺諸家歷》48部、《速瓦里可乞必星纂》4部、《海牙剔窮歷法段數》7部等眾多的天文歷法資料。為此,后人曾評價說:“郭守敬所憑的實測,大部分是回回的遺產,實集中回歷之大成”,正是由于吸收了回放天文學家引進和創(chuàng)造的歷法成果,《授時歷》能夠實用360多年,這其中也包含著回族天文學家的心血。 20世紀以后,丁子瑜、馬以愚、黃明之、胡繼勒、馬復初、馬堅等回族穆斯林學者又著述了《尋月指南》、《回回歷》、《天方歷源》、《環(huán)宇述要》、《伊斯蘭歷源詳解》、《回歷綱要》等眾多的天文歷法著作,這些著作的問世,是新的歷史時期回族穆斯林對中國天文歷法史的做出的重大成績。 (三)在數學方面的貢獻 隨著回回天文學、歷法傳入中國,回回數學也同時被回族科學家引入中國。在《元秘書監(jiān)志》的“回回書籍”一項中,就列舉了眾多的算術書、幾何書,其中有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15卷,《幾何學》17卷,《算數》8卷,這些書籍的引入,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數學的發(fā)展。此外,郭守敬在《授時歷》歷算中采用的弧三角形法,以及我們今天仍在運用的算術數碼,廉潔是回族引入的阿拉伯數學,這些都填補了中國數學的空白,是回族穆斯林對中國數學科學的貢獻。 (四)醫(yī)學方面的成就 從唐朝、五代,穆斯林先民就開始在中阿醫(yī)學領域進行交流,從阿拉伯世界帶回了眾多的醫(yī)學著作。據記載,唐代至五代時,中國穆斯林就曾將阿拉伯大醫(yī)學家拉齊所譯古希臘醫(yī)學家蓋倫的醫(yī)著16卷帶回中國。宋代時期,藥學和藥材大量被傳入中國。元朝時期,更是伊斯蘭醫(yī)學在理論上概括、總結的時期,是中國傳統醫(yī)學與伊斯蘭醫(yī)學會通交融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在中國穆斯林醫(yī)藥大師們的努力下,譯著了回回醫(yī)理、方法 與伊斯蘭醫(yī)學相結合的一些醫(yī)學著作。中國穆斯林在釋譯阿拉伯——伊斯蘭醫(yī)學、藥學著作的同時,也編寫了醫(yī)藥學著作。晚唐、五代時期,穆斯林李珣編著《海藥本草》醫(yī)藥學著作,共6卷,在這部著作中,李珣以其深厚的醫(yī)學知識和素養(yǎng),記錄了上百種藥物,還特別詳細地向人們介紹了15種海外新藥,并對這些新藥的名稱、形狀、氣味、主治、功效、用法都作了全面的說明。這部著作豐富了中國醫(yī)藥學知識寶庫,刺激和推動了中國醫(yī)藥學理論的進步和發(fā)展。 《回回藥方》是又一部穆斯林譯著的重要醫(yī)藥學著作,這本書是明朝前期由眾多的穆斯林集體合作完成,原書共36卷,現存殘本4卷,全書用漢文寫成,其中藥物名、人物名、藥方名多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這部著作注重把中國穆斯林的藥理、方法與伊斯蘭醫(yī)學有機融合起來,并注意吸收各種醫(yī)學精華,譯著編篡而成。 另外,元代杰出穆斯林醫(yī)學家沙圖穆蘇·薩謙齋不僅傳播回回醫(yī)藥學,還潛心研究中醫(yī),寫出了《瑞竹堂驗方》15卷以及一些中醫(yī)名著,這些書主要記載了回族醫(yī)學家在醫(yī)療方面的經驗;回族醫(yī)生忽思慧還將回回醫(yī)藥學與漢、蒙古、女真、維吾爾等民族的醫(yī)藥學和營養(yǎng)學結合起來,寫出了《飲膳正要》一書。這是集元朝以前中國營養(yǎng)學研究精華而完成的中國第一部飲食衛(wèi)生和營養(yǎng)學方面的專著。 (五)建筑技術上的成就 中國各民族穆斯林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過辛勤勞動,用智慧和汗水在祖國大地上留下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建筑景觀,在這景觀中凝聚著廣大穆斯林在建筑技術上的輝煌成就。在歷史上,中國穆斯林的建筑技術道德反映在清真寺的建造中。早在唐宋時期,中國穆斯林先民就開始在廣州建造了懷圣寺,泉州建造了清凈寺,杭州建造了鳳凰寺,揚州建造了仙鶴寺,這些建筑都采取了磚石結構,表明在建筑技術上已經突破了中國傳統式的土木結構建筑,對我國后來的建筑技術產生了重要影響。 宋元時期,隨著穆斯林人口增多,廣大穆斯林在各地的廣泛分布,建筑技術在各種城市建筑和民用建筑上明顯地表現出來,并在元代產生了亦黑迭爾丁這樣的杰出建筑學家。亦黑迭爾丁原為西域人,他曾領導修建過玉花島(今北海公園前身),修建過不少的宮殿,表現了出色的組織管理水平、高超的建筑技術素質。他后來奉命主持修建元朝大都城,帶領各民族同胞,精心測量勘探,既吸取國外先進的建筑技術,又充分尊重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并有機結合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條件和地形地貌特點,設計建造了中國特色和世界建筑先進水平相融合的元朝都城,是中國古代城市建筑藝術和當時建筑技術的輝煌結晶,被后輩建筑大師譽為“糅合了不少域外的建筑技巧和建筑風格”,是“歷史留下來的杰作”,“封建社會的精華,它完整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是一個巨大的博物館?!边@不僅是對中國建筑文化和技術的重大發(fā)展和貢獻,同時也為中國城市建設的發(fā)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成功范例。 新疆地區(qū)的中國穆斯林在建筑方面也有十分明顯的成就。唐宋以后,隨著伊斯蘭教在新疆的傳播和發(fā)展,隨著穆斯林由游牧生活轉變?yōu)槎ň樱瑥V大穆斯林除在清真寺建筑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外,在房屋建筑上亦有了很大的改觀。他們既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又不斷吸收阿拉伯伊斯蘭建筑技術,形成了獨特的房屋建筑風格。維吾爾族的房屋為方形,開天窗,屋頂為平頂,墻上開壁龕,壁龕還構成各種幾何圖案,一般都要在墻上掛壁毯和石膏雕飾。有些大型的宮殿建筑有穹窟,有彎月,還用蔥 綠色的琉璃磚貼面,中間雜有黃的和藍的瓷磚,瓷磚還繪有各種圖案和花紋,上面寫有波斯或阿拉伯文的古代警句。哈薩克穆斯林由于生活方式的影響,在房屋建筑上帶有鮮明 的民族特色,他們冬天一般住在平頂的土房中,春夏秋住在氈房里,氈 房采用“穹窿”形式,在建筑上因地制宜,用當地現有的紅柳木做成房墻和房頂,圍墻是用芨芨草編成的墻籬,屋頂和墻四周用毛氈覆蓋。氈房內壁由木欄、草席、氈子三部分構成,草席匾織時用紅、綠毛絨,編成各種圖案。有的富裕人家房頂還用紅色和彩色圖案裝飾,屋內擺設極為講究,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其他民族,如柯爾克孜、塔塔爾等族的穆斯林也多住氈房,裝飾、陳設、建筑風格都與維吾爾、哈薩克族有類似之外,反映了新疆穆斯林高超的建筑藝術技巧和風格。 (六)兵器制造方面的成就 中國穆斯林在兵器制造方面也有顯著的成就,這突出地表現在造炮技術。元代初期,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將伊斯蘭國家的造炮機器和技術引進國內,領導研制了一種用機械發(fā)石的炮,這種炮在蒙軍伐宋的戰(zhàn)斗中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從而使“回回炮”名揚天下。據元朝史料記載,元朝因回回炮所取得的成就及技藝政府還專門設立了回回炮手總管府和都元帥府,招收軍匠,并在河南、北京、南京江南等地教習炮法。據一些地方志記載,元朝時回回炮手軍匠數目極為可觀、規(guī)模龐大,回族穆斯林以精堪的制造技術和成就,為元朝時期中國兵器事業(yè)的發(fā)展鑄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隨著火藥武器的出現,明朝時,中國穆斯林兵器工匠不斷吸收新的技術和材料改進兵器制造技術,到明朝末年,回族穆斯林已經實現了從石炮向火炮的轉換,他們制造的火炮、戰(zhàn)車等兵器,技術精良,威力強大,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兵器制造技術的發(fā)展。 在近現代史上,中國穆斯林繼續(xù)發(fā)揚兵器制造方面的優(yōu)良傳統,從當時救亡圖存、反抗帝國主義的中國國情出發(fā),發(fā)展兵器制造工業(yè),涌現出了丁拱辰、劉慶恩等愛國兵器制造專家。丁拱辰歷經鴉片戰(zhàn)爭,深刻感受到振興軍事工業(yè)對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重大意義,在林則徐等愛國人士的影響下,他棄商從事兵器研究,編著了《演炮圖說》、《演炮圖說后編》、《增補則克錄》、《西洋軍人圖編》等軍事著作,并親自領導鑄炮40門,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兵器制造專家。 四川回族人士劉慶恩是又一位中國著名的兵器制造家,我國現代兵工學的開創(chuàng)者,早年,他曾參加過劉永福領導的抗擊法國侵略者的斗爭。他還曾參加辛亥革命,并受孫中山先生的派遣,到德國學習制炮、用炮技術?;貒?,他潛心領導兵器研究工作,終于在1915年研制成功了中國第一支自動步槍,后來還制成大炮等多種新式武器,為祖國兵器工業(yè)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明代,回族礦冶技術已有很大的改時,礦冶業(yè)也發(fā)展到了一個繁榮的時期,眾多的回族匠人在云南開采冶煉金銀,還出現了珠寶石開采業(yè),據《明史.食貨志》記載,寶石珠玉多出自云南,回族人多役使其地。所產寶石,《漢書誤用牢傳》稱為“光榮”,《通典》稱為“紅珠”,在陶宗儀的《輟耕錄》中被稱為“回回石”。由于回族匠人在采礦業(yè)方面的成就,在當時社會上有“無礦不回”之美譽。回族工匠在采礦、選礦、冶煉以及鑄造、鍛造方面,也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藝過程。 清朝時期,回族礦冶業(yè)在技術、規(guī)模文獻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特別在銀、銅、錫業(yè)方面已有相當大的規(guī)模,居領先地位,還形成了一些回回冶煉村寨。云南回族的冶礦業(yè)更是蓬勃 發(fā)展,成為云南經濟發(fā)展中的主要支柱產業(yè)?;刈逡钡V業(yè)在這個時期不僅生產量大,而且在商業(yè)投資、經營管理和礦冶技術方面都有極大的發(fā)展,形成了大批懂技術、善管理的辦礦、冶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還形成了一些有冶礦特色的工廠。 回族工匠在冶礦方面的成就,有力地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陶瓷業(yè)是我國的傳統行業(yè),曾在唐宋達到鼎盛時期。明代陶瓷是繼唐宋之后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其表花、霽紅、五彩、斗彩等在當時都是聞名于世的名瓷,其制造工藝達到了陶瓷藝術之頂點,明代陶瓷工藝之所以能達到精美絕倫的境地,取得輝煌成就,與明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陶瓷之路的繁榮有著很大的關系,特別是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更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中國和伊斯蘭教文化交流是與回族穆斯林的努力有著真接的關系。傅統先生在《中國回族史》一書中指出:“明代藝術品以陶瓷銅器為最著,而回教促成此種上品之力量尤多?!闭f明在明人陶瓷業(yè)的發(fā)展中,中國穆斯林所起的促進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引進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陶瓷色料、式樣、裝飾和工藝。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陶瓷工藝,在世界陶瓷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阿拉伯人在世界上很早掌握了陶瓷上采上釉的技術,后來又將波斯人燒制五色琉璃的技巧加以改進,在世界上開拓了彩瓷加工法,取代了傳統的鑲嵌細工,此后他們還發(fā)明了青花瓷,這些工藝先后被穆斯林先民帶到了中國,到了明代,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中國穆斯林進一步引進了伊斯蘭“蘇麻離青”、“回青”、“霽紅料”等色料以及伊斯蘭瓷器的式樣造型,如抱月瓶、長頸方口折壺、天球瓶、八角燭臺、長頸水罐、仰鐘式碗等,此外還引進了華麗的幾何、植物圖形和書法等帶有濃郁伊斯蘭色彩的圖案裝飾。中國穆斯林在文化交流中的這些工作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陶瓷業(yè)的發(fā)展。 二是穆斯林在瓷器貿易出口中的突出作用。明代瓷器貿易額與以前各朝相比都極為發(fā)達。因這一時期瓷器輸出的對象主要是亞非廣大的伊斯蘭地區(qū),因此回族穆斯林在輸出貿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鄭和七下西洋的遠征貿易中,有眾多的穆斯林擔任要職,鄭和船隊主要以瓷器與許多國家進行交易,這充分說明穆斯林在當時瓷器貿易中的重要地拉和作用。同時,在明代瓷器輸出貿易中和民間交往中,由于貿易輸出國特殊的宗教源緣,廣大穆斯林也成了民間瓷器貿易的主體。據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交流》所載:“從16世紀到19世紀,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貿易被中國的回教徒商人們所壟斷。當時,不少的中國回教商人來到阿拉伯國家,他們勢力強大,而且擁有一定的權力,在阿拉伯國家的宮殿里可以自由地出入,接受國王委派他們在中國購買瓷器和珍寶的任務。中國的回教徒商人們和阿拉伯國家的人們有著共同的語言和宗教,因此,當這些國家的國王和商人們委托他們在中國出口瓷器上銘寫阿拉伯文作為紀念,也就比歐洲國家要求銘寫英文等外文字母方便多了?!边@些的作用。明瓷大量輸往伊斯蘭地區(qū),得到了那里上至國王下至王公貴族以及一般平民百姓的喜歡,他們對明瓷的偏愛和需要,又形成了明瓷外銷的大市場,從而也促進了中國陶瓷工藝的進一步提高。而這一地區(qū)大批的陶瓷訂貨,使得具有典型伊斯蘭文化色彩的阿拉伯、波斯陶瓷式樣、紋飾及風格,引入了明瓷的制造工藝中,因而使明代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放異彩,這正是中國穆斯林所起重要作用的結果,是中國穆斯林對中國陶瓷業(yè)的杰出貢獻。 |
|
來自: RK588 > 《古國歷史文明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