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一品方脈 [http://2275088179.qzone.qq.com]

 道不在遠 2014-12-26
第四章,脈診的基礎知識
現(xiàn)已證實,以《難經(jīng)》或《脈經(jīng)》為依據(jù),可以挖掘出與脈診技術密切相關的重要內容。比如,革脈、代脈、動脈、緩脈、微脈以及“持脈輕重法”等。這些內容都是脈診的組成部分。若不將這些內容再充實到現(xiàn)在的診脈方法,脈診就不完善,必然影響脈診的適用范圍和診斷作用。
將脈診重新挖掘的內容再充實到現(xiàn)在的診脈方法,必須熟識脈診基礎知識的歷史沿續(xù)過程,并須熟識脈診的新名詞和新概念。這是因為,重新挖掘出的內容與現(xiàn)代的脈診知識相隔兩千多年,歷史時差導致語言障礙,敘述起來很不方便,甚至有所沖突。所以,應該熟識脈診的基礎知識和新名詞、新概念。
1,脈
在古代,凡物之貫通、連絡成為一體而有條理者,皆稱之為脈。如:地脈、山脈、水脈、經(jīng)脈、血脈等。其中,血脈和經(jīng)脈是必須弄清的兩個概念。血脈是人體運行血液的血管。經(jīng)脈是古代醫(yī)家用“經(jīng)”和“絡”對全身血脈進行概括和分類的一種概念。
從古文獻的記載看,經(jīng)脈的含義有兩種:一是專指“經(jīng)”。古代醫(yī)家創(chuàng)建經(jīng)絡學說以后,由于習慣原因,常將“經(jīng)”稱為經(jīng)脈,并將“絡”稱為絡脈。比如,“十二經(jīng)”稱十二經(jīng)脈,“十二經(jīng)”的分支稱絡脈。但是,“經(jīng)絡”和“血脈”絕不能相混。其區(qū)別是:血脈是人體運行血液的血管,是人體內客觀存在的組織結構?!敖?jīng)”和“絡”并不是人體內生成的東西,而是古代醫(yī)家創(chuàng)建的系統(tǒng)工具。若對《內經(jīng)》進行精注研究,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古代醫(yī)家創(chuàng)建的經(jīng)絡學說,在中醫(yī)學的各個領域有不同的作用。既可對臟腑組織器官進行概括和分類,也可對全身的血脈進行概括和分類,還可對病證以及腧穴和藥物進行概括和分類,并可借以闡釋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無論在中醫(yī)學的哪個領域,經(jīng)絡都是論理工具的性質。因此,古文獻有時將“經(jīng)”稱經(jīng)脈,但其實際意義是“經(jīng)”而不是血脈。有時將歸屬于各經(jīng)的血脈也稱“經(jīng)脈”,但其實際意義是“血脈”而不是“經(jīng)”。這是必須在辨別清楚的,否則,很容易混淆。歷史表明,古代醫(yī)家對全身血脈進行概括和分類的方法,是用“經(jīng)”和“絡”對全身血脈進行概括和分類,其中,“大而在里”的血脈稱“經(jīng)脈”,“淺而易見”的血脈稱“絡脈”,最淺表的毛細血管稱孫脈或毛脈。如《靈樞.脈度篇》說:“經(jīng)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边@是古代醫(yī)家對全身血脈進行概括和分類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將全身的血脈按分布部位、大小、深淺,分別稱為“經(jīng)脈”、“絡脈”和“孫脈”。再如《靈樞.癰疽篇》說:“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jīng)脈?!边€有《素問.調經(jīng)論》說:“夫風邪之客于形也,必先客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jīng)脈?!边@里所說的“經(jīng)脈”、“絡脈”和“孫脈”,其實質是血脈而不是“經(jīng)”和“絡”。由此說明,經(jīng)和絡不能與血脈相混淆,不能認為“經(jīng)絡”就是“血脈”。
診脈的方法,從實質上說,是對“脈”的變化進行診察,而不對“經(jīng)”進行診察。但是,在經(jīng)絡學說指導下,全身的血脈可以分別歸屬各“經(jīng)”。寸口脈屬手太陰經(jīng),是手太陰經(jīng)的動脈。寸口脈和手太陰經(jīng)在經(jīng)絡學說都有特殊意義,既是“脈之大會”,又是“五臟六腑之所終始”,因此,寸口脈的變化可以診斷五臟六腑乃至全身的疾病。如《難經(jīng)》說:“十二經(jīng)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彼^“十二經(jīng)皆有動脈”,意思是說,將整個人體分為十二經(jīng),每一經(jīng)都有動脈。由此可知,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其實際意義,是對隸屬手太陰經(jīng)的動脈進行診察,即診察寸口部位的橈動脈。
隨著脈診的推廣和普及,人們對于“脈”字的應用產生了習慣說法,有時專指寸口脈,比如,凡提到診脈,一般是指寸口脈。有時“脈”是動詞,代表“診”或“候”的意思。如:“欲別表里,當脈之?!痹偃纾骸懊}之,反見浮數(shù)之象。”這里所說的“脈”字,是診或候的意思,屬于動詞,應與屬于名詞的“脈”字相區(qū)別。所以,必須弄清基本概念,才能正確認識獨取寸口脈法的基本原理和實際意義。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質言之,是診察隸屬于手太陰經(jīng)的橈動脈。明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必須弄清“經(jīng)”和“脈”的關系,才能正確認識獨取寸口脈法的基本原理、脈形規(guī)范、操作方法和診斷意義。
2,經(jīng)絡
經(jīng)絡是中醫(yī)理論和實踐發(fā)展到一定高度時的產物,是古代醫(yī)家在哲學思想指導下創(chuàng)建的一種系統(tǒng)工具。
由于中醫(yī)經(jīng)典文獻的表達方法非常古奧,經(jīng)絡的實質和實際意義也被埋沒了。但是,如果破譯了《內經(jīng)》的表達方法,仍可將經(jīng)絡的實質和實際意義重新挖掘出來。所謂“經(jīng)絡”,確實不是人體內生成的東西,而是古代醫(yī)家對人體生命科學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論理工具和系統(tǒng)方法論。古代醫(yī)家創(chuàng)建經(jīng)絡學說,將古代哲學和人體生命科學融為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非凡的思想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對經(jīng)絡的考證和挖掘過程詳見《經(jīng)絡的發(fā)現(xiàn)與中醫(yī)學》,不再重復。
《內經(jīng)》和其他經(jīng)典文獻的記載表明,古代醫(yī)家為開辟中醫(yī)學的醫(yī)學體系,不僅將古代哲學的論理工具“陰陽”和“五行”引進醫(yī)學領域,而且獨創(chuàng)了專門屬于醫(yī)學領域的論理工具和系統(tǒng)方法論,即經(jīng)絡及其學說。在陰陽五行學說和經(jīng)絡學說的指導下,中醫(yī)學才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醫(yī)學體系。所以,中醫(yī)學的生理、病理、辨證論治的基本特點、診脈的方法、針灸學、推拿導引和藥物歸經(jīng)等,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和經(jīng)絡學說指導下形成的。因此,若不弄清經(jīng)絡是什么,中醫(yī)學的很多問題都無法說清。
古代醫(yī)家創(chuàng)建的經(jīng)絡學說,為寸口脈能夠診斷全身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并且,在經(jīng)絡學說指導下,《傷寒雜病論》開創(chuàng)了“六經(jīng)辨證”的方法。其實際意義,是將“十二經(jīng)”簡化為“六經(jīng)”,并將外感病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xiàn)分為“六經(jīng)證”。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的基本特點,就是在“六經(jīng)辨證”基礎上逐漸發(fā)展而成的。中醫(yī)史表明,中醫(yī)學確立“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以后,獨取寸口脈法逐漸取代了古時代的其他診脈方法,并成為“辨證論治”診療體系的組成部分。因此,獨取寸口脈法對“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意義。
獨取寸口脈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都與經(jīng)絡有密切關系。其中,將寸口部位劃分“五部”,認為“五部”分別代表五臟之脈的脈位,以及寸關尺三關的長度限定為一寸九分,都是在經(jīng)絡學說指導下形成的特色理論。因此,若不弄清寸口脈與經(jīng)絡的關系,就不能正確認識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
3,脈象
脈象即脈動應指的形象。一般包括脈位的深淺、脈體的大小、脈的張力、頻率、節(jié)律、幅度、流利程度、氣勢以及有力無力等方面的變化。
在《脈經(jīng)》以前,脈象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脈象名稱多達近百種。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尚未命名的脈形。比如,火薪然、散葉、省客、丸泥、橫絡、交漆、涌泉、頹土、弦縷等。《脈經(jīng)》統(tǒng)一制定了脈形規(guī)范,篩選出二十六種常用脈象,這是脈學史上的第一次成功杰作,對后世脈診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從《脈經(jīng)》以后,歷代脈書都是沿用《脈經(jīng)》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雖略有補充,但未超出《脈經(jīng)》的范圍。
《脈經(jīng)》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是一個嚴謹而科學的組合。每一種脈象都代表對寸口脈進行診察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這二十六種脈象再加相兼脈,可以概括臨床錯綜復雜的脈象變化。但是,現(xiàn)已證實,由于《脈經(jīng)》的文義太深奧,表達方法難理解,后人并沒完全弄清二十六種脈象的脈形規(guī)范和實際意義。其中,有些脈象的脈形規(guī)范和實際意義被埋沒了,有些脈象已被誤解。由此導致,脈診的適用范圍和診斷作用受到很大影響。比如,革脈、動脈、代脈、散脈、微脈、緩脈等,這都是脈診的常用脈象,但是,近代以來,這些脈象很少發(fā)揮作用。其原因,是后人沒完全理解這些脈象的脈形規(guī)范和實際意義。因此,必須將這些脈象的脈形規(guī)范和實際意義挖掘出來,再充實到現(xiàn)在的診脈方法,才能充分發(fā)揮脈診的診斷作用。
4,寸口脈
寸口脈,也稱“脈口”或“氣口”。其實質,是橈動脈。經(jīng)絡學說認為,寸口脈隸屬手太陰經(jīng),與五臟六腑和十二經(jīng)都有密切關系,所以,寸口脈的變化可以反映五臟六腑乃至全身的信息。如《靈樞.終始篇》說:“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平與不平?!币虼?,在經(jīng)絡學說指導下,對寸口脈的變化進行分析,可以診斷五臟六腑乃至全身的疾病。
獨取寸口脈法對寸口脈的施診長度、深淺層次、以及與五臟六腑之間的對應關系等,作了一些必要規(guī)定。比如,它規(guī)定寸口脈的施診長度為“一寸九分”。這與古代醫(yī)家對天地之數(shù)的傳統(tǒng)認識有關。古人認為:“天地之至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焉?!贝缈诿}乃五臟六腑的“終始”,故取“一”和“九”而將寸口脈的施診長度規(guī)定為“一寸九分”。顯然,這是一種帶有理想傾向的規(guī)定。除此之外,寸口脈在寸口部位的深淺層次,與五臟之脈和十二經(jīng)分別有一定對應關系,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想傾向的規(guī)定。比如,古代醫(yī)家將寸口部位劃分“五部”,按順序依次為肺部、心部、脾部、肝部、腎部,并由此而建立了相應的診脈操作方法,即“持脈輕重法”。因此,若不弄清“五部”的劃分方法及其相關理論,就不能掌握“持脈輕重法”的操作技術。
對寸口脈搏動的成因,古代醫(yī)家的解釋與現(xiàn)代的解釋有很大區(qū)別。古代醫(yī)家將竇性心律的脈搏動說成是“陽生于尺動于寸,陰生于寸動于尺”,“關”部是“陽出陰入”的分界線,這是在哲學思想指導下對寸口脈搏動的解釋。所謂“動于寸、動于尺”,并不是說寸口脈有兩種脈的跳動,而是用陰陽學說闡釋寸口脈搏動的成因和陰陽屬性。凡屬于竇性心律的脈搏動,都是“陽生于尺動于寸,陰生于寸動于尺”的性質,而非竇性心律的脈搏動,其性質是“陰陽相搏”。所以,《傷寒雜病論》論述“動脈”時說:“陰陽相搏名曰動?!边@是從成因和性質上將“動脈”與竇性心律的脈形予以區(qū)別。因此,必須弄清古代醫(yī)家對竇性心律的解釋方法,才能理解“動脈”的成因、性質、脈形和實際意義。
5,寸關尺
寸、關、尺是將寸口脈分為“三關”,其劃分方法首見于《難經(jīng)》?!峨y經(jīng)》引用了《內經(jīng)》寸關尺的舊詞,但是賦予了新的含義。所以,從《難經(jīng)》以后,“寸關尺”的劃分主要用于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
寸關尺的劃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純理論性的劃分,只將寸口脈的“一寸九分”劃分為“寸部”和“尺部”。其中,寸部占九分,尺部占一寸,合為一寸九分。這是為了體現(xiàn)診脈部位的陰陽屬性,即“寸部”為陽、“尺部”為陰。按這種劃分方法,寸部和尺部即占滿了寸口脈的“一寸九分”。第二種劃分方法是:以“關部”為界,關部占六分,寸部占六分,尺部占七分,合起來為一寸九分。以此體現(xiàn)“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的傳統(tǒng)理論,并解決了三指診脈的布指問題。若將以上兩種劃分方法合起來看,“關部”所占六分,實際是占了“寸部”的三分和“尺部”的三分,這便是“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的體現(xiàn)?!睹}經(jīng)》在論述動脈的脈形規(guī)范時說:“動脈,見于關上,無頭尾……”,就是針對“關部”所占六分而言的。因此,必須弄清寸關尺的劃分方法,才能理解動脈的脈形規(guī)范和實際意義。
根據(jù)寸關尺的新學說,左右兩側“寸關尺”與五臟六腑和十二經(jīng)有相應的匹配關系,其匹配關系首見于《脈法贊》,即:
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手少陰經(jīng)也,與手太陽為表里。
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足厥陰經(jīng)也,與足少陽為表里。
腎部在左手關后尺中是也,足少陰經(jīng)也,與足太陽為表里。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手太陰經(jīng)也,與手陽明為表里。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足太陰經(jīng)也,與足陽明為表里。
腎部在右手關后尺中是也,足少陰經(jīng)也,與足太陽為表里。左屬腎,右為子戶。
從《脈經(jīng)》以后。寸關尺“三關”與五臟六腑和十二經(jīng)的匹配關系,在醫(yī)療實踐中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代脈書對劃分“三關”的方法都很重視,卻忽視了劃分“五部”的方法。其實,這兩種劃分方法都很重要,都與脈診的基本原理有密切關系。所以,“五部”和“三關”都是脈診的重要基礎知識,二者不可偏廢。
6,三部九候
所謂“三部九候”,是用“三部”和“九候”概括診脈的部位和操作方法?!秲冉?jīng)》記載的“三部九候”,是對全身遍診的診脈方法進行概括,診脈部位不止一處。《難經(jīng)》和《脈經(jīng)》記載的“三部九候”,是對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進行概括,診脈部位專指寸口脈?!峨y經(jīng)》和《脈經(jīng)》是引用了《內經(jīng)》“三部九候”的舊詞,但賦予了新含義。因此,遍身診脈法的“三部九候”和獨取寸口脈法的“三部九候”,基本框架雖然相同,其內涵并不同。
《內經(jīng)》的“三部九候”見于《素問.三部九候論篇》,其具體內容是:
上部天,候兩額之動脈,在額兩旁足少陽經(jīng)。
上部地,候兩頰之動脈,在鼻兩旁,近于巨髎穴,手陽明經(jīng)。
上部人,候耳前之動脈,在耳前陷者中,手少陽經(jīng)。
中部天,候手太陰之寸口。
中部地,候手陽明之合谷。
中部人,候手少陰之神門。
下部天,候足厥陰經(jīng),在毛際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臥而取之。女子則候大衡,在足大趾本節(jié)后二寸陷中。
下部地,候少陰經(jīng),在足內踝骨上陷中,太溪處。
下部人,候太陰經(jīng),在魚腹上趨筋間,直五里下箕門之分。候胃氣則取沖陽穴處。
顯然,《內經(jīng)》的“三部九候”,是對九個部位的血脈進行診察,分為上、中、下三部。三部之中,各有天、地、人,都是代表診候部位,合起來則為九候,統(tǒng)稱“三部九候”?!叭烤藕颉钡睦碚摳鶕?jù),見于《素問.三部九候論》:“天地之至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九野為九臟,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記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庇纱苏f明,《內經(jīng)》的“三部九候”,是診察九個部位的血脈。
獨取寸口脈法的“三部九候”,首見于《難經(jīng)》。如《難經(jīng)》說:“脈有三部,部有四經(jīng),手有太陰陽,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下部也。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而不能下,故在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yǎng)者也。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齊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齊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剌之者也?!币陨峡梢钥闯?,獨取寸口脈法的“三部九候”與《內經(jīng)》的“三部九候”內涵并不相同。獨取寸口脈法的“三部”,指寸、關、尺?!熬藕颉?,指浮、中、沉。這是對寸口脈進行診察的施診部位和基本手法。所謂“部有四經(jīng)”,是兩側寸部有四經(jīng)、兩側關部有四經(jīng)、兩側尺部有四經(jīng),合起來,則兩側寸關尺與十二經(jīng)相匹配。顯然,獨取寸口脈法的“三部九候”雖然只對寸口脈進行診察,但在經(jīng)絡學說指導下,與十二經(jīng)都有密切關系。
7,浮中沉
浮、中、沉,是對寸口脈進行診察的基本手法,即浮取、中取和沉取。近代脈書以輕按為浮取,重按為沉取,不輕不重為中取。這種解釋似乎合情合理,但實際操作難掌握。
根據(jù)脈診經(jīng)典文獻記載,浮取、中取和沉取,必須按“持脈輕重法”的操作規(guī)范。其具體方法是:先用相應的指力診觸到脈體,再對所診觸到的脈體分別進行浮取、中取和沉取。也就是說,這三種基本手法,并不是對寸口部位進行按壓,而是對寸口脈的脈體進行按壓。按“持脈輕重法”的技術要求,首先根據(jù)不同患者的體質條件,確定出適宜操作所需用的最大指力,然后,根據(jù)寸口脈劃分“五部”的方法,再用相應的指力對寸口部位分層次進行診察,這樣,診觸到脈體以后,即可斷定脈位的浮、中、沉。接下來,再對脈體分別進行浮取、中取和沉取,以詳細診察脈體在形象方面的各種變化。因此,“持脈輕重法”并不是靠浮取、中取和沉取的手法辨別脈位的浮中沉,而是通過浮取、中取和沉取的手法詳細診察脈體在形象方面的變化。從《難經(jīng)》和《脈經(jīng)》的記載看,這是與獨取寸口脈法“生而俱來”的操作規(guī)范。但是,《難經(jīng)》論述這種操作方法時,表達方法比較隱晦,影響了這種操作方法的普及和應用。《脈經(jīng)》論述這種操作方法時,引用《難經(jīng)》原文,未作詳細解釋,只是冠名為“持脈以重法”。因此,除《千金方》等經(jīng)典名著以外,一般都忽視了這種操作方法。實際上,“持脈輕重法”是非常簡便、非常實用的操作方法。
8,舉按尋
舉、按、尋也是診察脈象變化的手法。運用“舉按尋”的手法,可以進一步診察脈的形象變化。一般認為:輕指力而浮取為“舉”,重指力而沉取為“按”,移動手指進行探尋則為“尋”。若按“持脈輕重法”的技術要求,則指力減輕時為舉,指力加重時為按,移動手指進行各種探尋則為尋。用這三種手法,可以對脈的力度、脈幅的寬度、脈壁的厚薄、以及曲直長短、流利程度等各方面進行診察,從而獲得更詳細的脈診資料。
舉、按、尋和浮、中、沉,雖然都屬操作手法,但是,嚴格說來,是有一定區(qū)別的,不能混為一談。并且,二者與“持脈輕重法”結合起來,才是比較完整實用的操作技術?!对\家樞要》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循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边@種說法,顯然沒有真正理解“浮中沉”的實際意義。根據(jù)《難經(jīng)》和《脈經(jīng)》的理論,凡浮中沉不見之脈,當為伏脈。獨取寸口脈法規(guī)定了伏脈的診取方法為: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若用“不輕不重,委曲求之”的方法,根本不能辨別伏脈。這是因為,“浮中沉之不見”的脈用“不輕不重”的指力根本不能觸及。因此,不能將“浮中沉”與“舉按尋”混淆。這是兩種不同的操作手法,雖可結合使用,但不能相混。
9,指力
指力,即診脈時運指的力量。臨診操作所用指力的大小,直接關系診脈的準確性。所以,診脈特別強調指力的正確運用,這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環(huán)節(jié)。“持脈輕重法”即是正確運用指力的規(guī)范性操作方法。
診脈指力的具體規(guī)范,最早見于《難經(jīng)》和《脈經(jīng)》第一卷。其具體方法是:先確定“按之至骨”所用的總指力?!鞍粗凉恰笔菍⒋缈诓课话磯旱健爸凉恰钡某潭?。確定了“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之后,再根據(jù)“五部”的理論,確定出診察每一部脈所需用的相應指力,這樣,就可以用相應的指力對寸口脈分層次進行診察。用這種方法診觸到的脈體,可以準確斷定準確的脈位。這是脈診被埋沒的一種操作方法,古稱“持脈輕重法”。
所謂“至骨”,是將寸口部位按壓到最深層的自然標志,有明顯的指感特征。如《難經(jīng)》第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薄睹}經(jīng)》第一卷將這一段經(jīng)文冠名為“持脈輕重法”,這說明,《難經(jīng)》和《脈經(jīng)》都記載了這種操作方法。但是,若不深刻理解這段經(jīng)文的寓意,很能掌握這種操作方法。從歷史上看,扁鵲、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以及明代的朱棟隆等著名醫(yī)家,都非常重視這種操作方法。并且,脈診重新挖掘出的內容也可證實,這確實是一種很實用的操作方法,所以,應該將“持脈輕重法”再充實到現(xiàn)在的診脈方法,并提倡用“持脈輕重法”的指力規(guī)范診脈。這樣以來,診脈的方法更簡便,對脈象變化的辨別更準確。
10,指目
指目是手指感覺最靈敏的部位。《脈說》曰:“醫(yī)者之食指、中指、無名指,爪甲不可留,必用指端棱起如線者,名曰指目?!边@是古代醫(yī)家對指目的解釋。這說明,古代醫(yī)家認識到指端皮肉突起最高的地方感覺最靈敏,便于感知脈象的變化,故將其稱之為“指目”。臨診操作時,用指目感知脈的變化,效果最佳。必要時,可以將指目與指腹結合起來。
11,定息
所謂“呼吸定息”,是古代醫(yī)家用正常呼吸測定脈動次數(shù)的方法。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豹毴〈缈诿}法對脈率的診察,主要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隨著獨取寸口脈法的推廣和普及,呼吸定息的作用不再單純是測定脈的至數(shù),它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調神。如《醫(yī)學入門》將“呼吸定息”列為診脈七法之中,其曰:“一靜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慮,無私慮也;三勻呼吸,定其氣也?!边@是將靜心、忘慮、定息列為相互關連的三個步驟,并將“定息”與“調神”結合起來。這種方法應該受到重視。
所謂調神,是醫(yī)者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靜下心來,心平氣和,思想集中,意念專一,全神貫注體察患者的脈象變化。臨診時,可以利用“定息”的過程,邊調神,邊布指。運神于手指指端,意念貫注于指目,以增加指目的敏感度,加強感知效果。
12,脈位
脈位,一般來說是指脈的深淺而言。在獨取寸口脈法中,它是指寸口脈在寸口部位的哪一部。臨床上錯綜復雜的脈象,除伏脈外,其脈體都在“五部”之中的某一部。
獨取寸口脈法對脈位有明確規(guī)定,見于《難經(jīng)》第四難和第五難。第四難所說的“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受谷味,其脈在中”,即是五臟之脈的正常脈位。第五難論述的“持脈輕重法”,即是以此為依據(jù)。因此,獨取寸口脈法判定浮脈、沉脈和不浮不沉的脈,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它是將寸口部位劃分為十五個層次,每三個層次為一部。依次為肺部、心部、脾部、肝部、腎部。然后,可用“持脈輕重法”辨別脈位的變化。若脈體在肺部或心部者,為浮脈;在脾部者,為不浮不沉之脈;在肝部或腎部者,為沉脈。沉脈再往下,比“至骨”的程度更深,需“極重指按之”始得,為伏脈。這是“持脈輕重法”對脈位變化的辨別方法。
13,脈體
脈體也稱脈管。獨取寸口脈法只對寸口脈的脈體進行診察,這是制定脈象指標和脈形規(guī)范的前提。古代醫(yī)家篩選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每一種脈象都是對寸口脈變化的描述。所以,對脈名脈形的理解,不應脫離這個前提而憑空臆斷;對脈名脈形的解釋,不應脫離這個前提而過分夸張。
從《脈經(jīng)》以后,有些脈書對脈象的描述,確實存在過分夸張的言詞。比如,《醫(yī)宗說約》對細脈的描述是:“細,不粗也,往來指下,極其小渺,僅存一線,如蜘蛛絲相似?!薄对\家樞要》說:“細,微渺也,指下尋之,往來微細如線?!薄对\宗三昧》則說細脈是:“往來如發(fā),而指下顯然?!笔聦嵣?,這種“如發(fā)、如線”、“如蜘蛛絲”的細脈是不存在的。這是因為,寸口脈是橈動脈,其實質表明,它不可能會有“如發(fā)”、“如線”、“如蜘蛛絲”的程度。臨診時,若一味追求“如發(fā)”、“如線”、“如蜘蛛絲”一類的細脈,等于失去了細脈的實際意義。再如,《瀕湖脈學》對緩脈的描述是:“緩脈去來,小駃于遲,一息四至,如絲在經(jīng),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如微風輕貼柳梢?!逼鋵崳@并不是緩脈的實際意義。根據(jù)《脈經(jīng)》對緩脈的論述,緩脈反映脈體的張力或彈性,與緊脈的性質正相反。若一味追求“如絲在經(jīng)、不卷其軸、如初春楊柳舞風、如微風輕貼柳梢”的形象,則緩脈根本無法辨認。所以,對脈名脈形的理解或解釋,不應憑空臆斷或過分夸張,應該客觀反映寸口脈的脈體變化。
14,脈力
脈力是脈動應指的力量。在對寸口脈進行診察時,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在對脈象進行描述時,這是一項附加條件。對任何脈象的辨別和分析,都需要結合脈力的變化。比如,數(shù)而有力、數(shù)而無力;遲而有力、遲而無力;浮而有力,浮而無力等。中醫(yī)認為,脈力的強弱由氣血盛衰所決定。所以,脈力的變化主要反映正氣強弱和邪氣盛衰,這是斷定疾病虛實或體質強弱的重要依據(jù)。
近代脈書認為,“脈來有力主實證,脈來無力主虛證?!逼鋵?,這是一般規(guī)律。根據(jù)古文獻記載和診療實踐的實際情況看,脈來有力多為實證,脈來無力只反映患病機體的體質條件虛弱,未必都主“虛證”。比如,若體質虛弱而內有實邪,其脈也可無力,當為虛中夾實證。這是因為,中醫(yī)是以“邪氣實”為實證,而無力之脈主要反映患者的體質條件,因此,應該結合體質因素對無力之脈的主病進行綜合分析,切不可認為無力之脈都是虛證。
15,脈律
脈的搏動節(jié)律,稱為脈律。中醫(yī)認為,脈象以節(jié)律勻整一致、從容和緩為期,這是脈有胃氣或有神氣的表現(xiàn),也是臟腑陰陽氣血協(xié)調平衡的表現(xiàn)。因此,凡脈的節(jié)律失于勻整而不齊、或失于和緩,即是不正常的脈象。
歷代醫(yī)家都非常重視診察脈的節(jié)律。有的脈書根據(jù)《內經(jīng)》“谷氣來,徐而和”的說法,認為脈的節(jié)律勻整或脈來“和緩”就是有胃氣。這種觀點符合《內經(jīng)》的理論。所謂“徐而和”,即是“節(jié)律勻整”和“脈來和緩”。但是,“脈來和緩”不能與“緩脈”相混淆。有的脈書沒有理解“緩脈”的實際意義,誤認為脈的節(jié)律勻整或“脈來和緩”就是“緩脈”。這是錯誤理解了《脈經(jīng)》對“緩脈”脈形的解釋。大量文獻資料表明,“緩脈”并不以脈的節(jié)律變化為構成條件,不能將“緩脈”與“脈來和緩”相混淆。
16,脈形
脈形指脈體變化的形狀。任何脈象都是由脈體變化的形狀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對脈象的辨別,主要是辨別脈體變化的形狀。
導致脈形狀發(fā)生變化的原因很多,如:血管和皮膚肌肉的彈性及緊張度、血容量及濃度、心臟搏動的強弱、神經(jīng)和體液等,都可以使脈形發(fā)生變化。所以,脈形的變化錯綜復雜。古代醫(yī)家篩選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都是針對錯綜復雜的脈形變化。其中,由單方面變化構成的脈象,稱“單因素脈象”。如浮脈、沉脈、洪脈、細脈、數(shù)脈、遲脈、弦脈等。由多方面變化構成的脈象,稱“復合脈”。如微脈、濡脈、弱脈、虛脈、實脈、芤脈等。凡有固定名稱的脈象,都稱“單脈”,一般是指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單脈相兼的脈象,稱“相兼脈”。如脈浮數(shù)、脈沉數(shù)、脈弦滑、脈遲緩、脈沉遲、脈洪數(shù)、脈細數(shù)、脈沉弦等。所以,錯綜復雜的脈形變化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單脈,另一類是相兼脈。單脈和相兼脈可以概括錯綜復雜的脈象變化。這是近代以來對脈象進行概括或歸類的新方法,便于區(qū)別錯綜復雜的脈象變化。
17,脈率
單位時間內脈的搏動次數(shù),稱為脈率。中醫(yī)對脈率的診察,一般用“呼吸定息”的方法測定脈的搏動次數(shù)。
古代醫(yī)家以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脈動四、五次為正常脈率。這種說法始見于《內經(jīng)》,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彼^“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是一呼一吸脈動四次。所謂“呼吸定息脈五動”,是平人脈可容許的變化范圍。所以,一息脈動四、五至之間為正常脈率。
古代醫(yī)家對正常脈率的認識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認識基本一致。但古代醫(yī)家的認識方法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認識方法不同。古代醫(yī)家是將人的呼吸和脈動次數(shù)與氣血的運行結合在一起,認為:人有二十八脈(即二十八經(jīng)),總長度為十六丈二尺,氣血循行其間,脈隨人的呼吸而動。人一呼,脈動兩次,氣行三寸。人一吸,脈也動兩次,氣行三寸。一呼一吸為一息,則氣行六寸。按此計算,二百七十息則氣行十六丈二尺,歷經(jīng)二十八脈,為一周身,脈動一千零八十次。正常人每晝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血在二十八脈運行五十周,脈動五萬四千次。所謂“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就是按這種方法推算的。但是,正常脈率也有可容許的變化范圍,所以,《內經(jīng)》提出“閏以太息”之說,將正常脈率規(guī)定為一息脈動四、五次之間。所以,臨床錯綜復雜的脈率可分三類:一是正常脈率,即一息脈動四、五次之間。二是數(shù)脈,即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三是遲脈,即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小兒的正常脈率另論。
18,脈勢
脈搏動的氣勢,稱為脈勢。對脈勢的診察,是對脈的流利程度、和緩程度、通暢程度、充盈度以及往來的力度等多方面的診察。所以,反映脈勢變化的脈象,其脈形最難表達。比如,滑澀二脈即是反映脈勢變化的脈象,主要是診察脈的流利程度。這兩種脈象很難用具體的脈形規(guī)范表達其實際意義。因此,滑澀二脈的脈形較難掌握。
《脈經(jīng)》對滑澀二脈的解釋也不是完美無疵,許多有識之士都持此說。這是因為,用比較具體的脈形反而不能反映脈的流利程度。
清代醫(yī)家周學海說:“勢者,斂舒伸縮進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勢因形起,斂舒成形于廣狹,伸縮成形于長短,進退成形于前后,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則貫穿于諸勢之中?!彼^“勢因形起”,說明脈勢是由脈形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反映脈勢變化的脈象,客觀上離不開脈形、脈律、脈率、脈位等方面的變化,但又不以某一方面的變化為必備條件,而是通過多方面的變化診察脈的氣勢。因此,這種脈象較難掌握。
對脈的氣勢進行診察,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斷意義。有經(jīng)驗的診脈高手,往往根據(jù)脈的氣勢變化便能辨別病脈。比如,根據(jù)脈的和緩程度,可以辨別胃氣的多少,這是辨別脈象變化是否主病的重要依據(jù)。再如,澀脈只要一出現(xiàn),就是不正常的脈象。因此,這一類脈象雖然難于表達也難于掌握,但診斷意義非常重要,歷代醫(yī)家都非常重視。
19,單因素脈象
由單因素構成,并且具有獨立意義的脈象,稱為單因素脈象。所謂“單因素”,指脈的單方面變化。凡由單方面變化構成的脈象,若有固定名稱,則為單因素脈象。這是現(xiàn)代脈書對脈象進行研究的新概念。
將脈象分為單因素脈象或復合因素脈象,是現(xiàn)代脈書對脈象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按這種方法,臨床錯綜復雜的脈象,一類是由單因素構成的,即單因素脈象。一類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因素構成的,即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也稱復合脈。這兩類脈象因具有獨立意義和固定名稱,統(tǒng)稱單脈。所以,古代醫(yī)家篩選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都是單脈。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單脈相兼的脈象,則稱為相兼脈。所以,二十六種單脈和相兼脈可以概括臨床錯綜復雜的脈象。
20,復合脈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構成條件復合而成的脈象,稱為復合脈。復合脈與相兼脈大同小異。不同的是,復合脈有固定名稱,相兼脈沒有專名。所以,相兼脈一般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名來表達。若將臨床常見的相兼脈固定專名,即是復合脈。在脈診發(fā)展的歷史上,只有《脈經(jīng)》成功從事了這項工作。比如,《脈經(jīng)》所說的弱脈,其構成條件是沉、細、無力,其實,這是沉脈和細脈再兼無力的脈象,《脈經(jīng)》將其固定專名,稱其為弱脈,所以,二十六種單脈包括一部分復合脈,如:微脈、濡脈、芤脈、促脈、虛脈、實脈等,這都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構成條件復合而成的脈象,其實也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單因素脈象相兼,但因有固定名稱,故為復合脈。
將常見的、或有特殊意義的相兼脈固定專名,是對復雜脈形進行簡化的一種方法。比如,弱脈和濡脈,其實際意義,是“沉細無力”和“浮細無力”,若沒有固定專名,敘述起來就不方便。并且,固定專名以后,便于互相比較和辨別。再如芤脈,其脈形非常復雜,若不固定專名,敘述起來很繁瑣。
21,相兼脈
兩種或兩種以上具有獨立意義的脈象相兼,稱為相兼脈。相兼脈實際是從多方面反映脈象的變化,所以,相兼脈對疾病的反映最全面、最客觀、最能滿足臨床辨證論治的需要。單靠一種脈象,往往不能全面反映疾病過程中臟腑陰陽氣血的變化。因此,臨床應用最多的是相兼脈。
提出相兼脈的概念,便于對錯綜復雜的脈象進行分析。因相兼脈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單脈相兼,所以,只要掌握了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guī)范及其主病的性質,就能分析相兼脈的復雜脈形及其主病。
根據(jù)相兼脈的組成,可將相兼脈再分主脈和兼脈:反映疾病主要方面的脈象為主脈,除主脈之外的脈象都是兼脈。雖然這些概念在敘述時有些繁瑣,但實際應用很方便。比如,按以上方法,脈診常用的二十六種脈象共分兩類,一類是單因素脈象,一類是復合脈。臨床錯綜復雜的脈象也可分兩類,一類是單脈,即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當中的某一脈象單獨出現(xiàn)。一類是相兼脈,即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當中的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相兼出現(xiàn)。顯然,這種方法便于分析錯綜復雜的脈象。
22,主脈
單脈往往不能滿足辨證論治的需要,所以,臨床應用最多的是相兼脈。因些,對相兼脈的辨別和分析非常重要。
對相兼脈應分清主脈和兼脈。其中,與主癥相符、或反映疾病主要方面的脈象,稱為主脈;除主脈之外的其他脈象,稱為兼脈。
在診療實踐中,分清主脈和兼脈與分清主癥和兼癥同等重要。主脈反映疾病的主要方面,是最重要的診斷依據(jù)。兼脈是對主脈的補充,可以反映與疾病相關的其他方面,如體質因素、新病舊病、以及疾病的發(fā)展趨勢等。主脈與兼脈互參,才能全面反映疾病的病理機制,為滿足辨證論治提供可靠依據(jù)。
每一種脈象在實際表現(xiàn)時都存在一個變化的程度問題,因此,可以根據(jù)脈象在實際表現(xiàn)時的程度辨別主脈和兼脈,也可以將脈癥密切結合,通過綜合分析辨別主脈和兼脈。在書寫病歷時,一般的排列順序是主脈在前,兼脈在后,可以不按“約定成俗”的排列順序。比如,脈遲兼緩,若遲為主脈,可寫為脈遲緩。若緩為主脈,則寫為脈緩而遲。
23,兼脈
與主脈相兼的脈象,稱為兼脈。在臨診時獲取的脈診資料,除主脈之外的脈象都是兼脈。所謂“兼脈”,是與主脈相對而言的,不能與“相兼脈”的概念相混淆。
兼脈對主脈的診斷意義有所補充,可以反映疾病的其他方面,比如體質因素、邪氣盛衰、新病舊病、以及疾病的發(fā)展趨勢等。在錯綜復雜的脈象變化中,辨明主脈等于抓住了關鍵,但必須結合兼脈才能全面分析病因病理。若主脈與主癥不符,兼脈的作用尤其重要。比如促脈,其實際意義是“數(shù)脈”與“時有一止”相兼,其中,“數(shù)”為主脈,“時有一止”為兼脈。但是,對辨別厥證寒熱和發(fā)展趨勢來說,“時有一止”是非常重要的診斷依據(jù)。由此說明,切不可忽視兼脈的作用。
24,綱領脈
在脈法中劃分綱領脈,是將具有特殊作用的脈象做為某一類脈象或某一類病證的提綱。這是歷代醫(yī)家都非常重視的方法之一。特別是辨證論治的體系形成以后,劃分綱領脈成為普遍應用的方法。
在脈象學中,確定綱領脈是根據(jù)脈象屬性和特點進行歸納分類的一種方法,是用具有綱領性作用的脈象統(tǒng)領同一類別的脈象。在某一類別的脈象中,具有統(tǒng)領性作用的脈象,即是綱領脈。在辨證論治的體系中,確定綱領脈是根據(jù)脈象對某一類病證具有代表性的診斷作用而定。比如,《傷寒雜病論》以脈浮為太陽病表證的綱領脈,并以脈浮緊和脈浮緩分別為太陽傷寒表實證和太陽中風表虛證的綱領脈。這種作法便于對錯綜復雜的脈癥進行分析。
由于脈象種類繁多,所以,對脈象進行歸納和分類的方法也很多,由此而確定的綱領脈不盡相同。最早的分類方法和綱領脈見于《內經(jīng)》,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边@是最簡單也是概括性最強的分類方法。這種分類方法只將脈象分為陰陽兩大類,以陰陽為綱,統(tǒng)領諸脈。張仲景在《內經(jīng)》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以“大浮數(shù)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元代醫(yī)家滑伯仁,主張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領而統(tǒng)轄各脈。其具體方法是:以浮沉候部位,以遲數(shù)候至數(shù),以滑澀候形狀。宋朝陳修園主張以“浮、沉、遲、數(shù)、虛、實、大、緩”八脈統(tǒng)領諸脈。明代著名醫(yī)家李時珍以“浮沉遲數(shù)”結合脈的“有力無力”統(tǒng)領諸脈。由此看出,對綱領脈的確定歷來有分岐,至今尚未統(tǒng)一。
25,常脈
常脈即正常脈象。近代脈書一般都重視病脈,但對正常脈的論述相對較少,重視程度不夠。其實,診脈首先要掌握正常脈,然后才能辨別病脈。正常脈是辨別病脈的重要依據(jù)。若不掌握正常脈的相關脈形,就不能辨別異常的脈象。因此,掌握正常脈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視。
不少脈學著作將正常脈象描述為: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急不徐,一息四至,從容和緩,節(jié)律一至。這種近乎于固定模式的正常脈象,只能做為純理論性的說解,并不能作為辨別異常脈象的依據(jù)。若以這種固定模式的正常脈作為辨別病脈的依據(jù),在診療實踐中是很不實用的。這是因為,正常脈象總是在不斷變化,而不是固定不變的脈形。脈象隨四時氣候而發(fā)生變化,脈浮和脈沉都可以是正常的脈象。因季節(jié)不同,其正常脈象未必都是“不浮不沉”的脈象,如秋季脈浮、冬季脈沉者,皆可為常脈。并且,春季之脈也不是“不急不徐”的模式,而是可顯弦象。肝與春時相應,其脈弦乃是脈有胃氣的表現(xiàn)。再如,“小”脈雖非正常脈所期,但“大”脈可以是體質強壯的表現(xiàn),還可以是脈與夏時相應的正常變化。其他如:正常脈的至數(shù)變化,也有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并非都是一息四至。這說明,不能將正常脈象認為是一個“固定模式”,而是應該結合正常脈象的變化規(guī)律和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全面掌握正常脈象的綜合表現(xiàn)。
正常脈象是由各方面的變化綜合表現(xiàn)出來的。如《內經(jīng)》說:“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jīng)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边@是《內經(jīng)》對正常脈作的原則性規(guī)范。但是,《內經(jīng)》對正常脈的論述并不完全適用于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這是因為,《內經(jīng)》是針對全身遍診的方法而言的。
獨取寸口脈法對正常脈有特殊規(guī)定。比如,它將寸口脈的顯現(xiàn)規(guī)定為“一寸九分”,將寸口脈的脈位規(guī)定為“五部”。所以,掌握寸口脈的正常脈象不能脫離這些規(guī)定。有的脈書總結出正常脈象的普遍規(guī)律,即:至數(shù)正常,在一息四、五至之間;有胃氣、有根、有神;與四時相應;在脈位、脈形、大小、力度、長短、流利程度、節(jié)律等方面都符合獨取寸口脈法的有關規(guī)定,而且變化的程度適宜;與年令、性別、體質、地區(qū)、工作、生活條件等方面都相適應。由此說明,必須掌握正常脈象的普遍規(guī)律和獨取寸口脈法的特殊規(guī)定,才能客觀反映正常脈的綜合表現(xiàn),不能將正常脈認為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
26,病脈
病脈是由疾病原因導致的脈象變化。脈診的目的主要是辨別病脈,并通過病脈的分析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jù)。所以,辨別病脈是脈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正常脈的相關脈形和嫻熟的操作技術,是辨別病脈的保證。如《素問.三部九候論》說:“察其臟腑,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jīng)脈,然后知病脈?!彼^“先知經(jīng)脈”,是首先熟識正常脈。然后才能辨別病脈。
在錯綜復雜的脈象變化中,有一部分脈象本身就屬于病脈的性質。這一部分脈象只要出現(xiàn)就是病脈。比如芤脈、伏脈、緊脈、緩脈、動脈、澀脈等。這些脈象辨別“病”與“不病”并不難。還有一部分脈象有兩重性,既可以是正常脈象,也可以是主病的脈象。如:浮、沉、大、小、長、短、弦、洪、滑等。這一類脈象如果變化的程度是輕的,未達到病脈的程度,且沒病變指征,則為正常脈。反之,則為病脈。對這一類脈象的辨別,必須根據(jù)正常脈象的綜合表現(xiàn),并結合脈象實際表現(xiàn)時的程度,還要結合臨床癥狀?!秱s病論》將辨脈寓于辨癥和辨證之中,即是這種辨脈方法的體現(xiàn)。
應該說明的是,辨別病脈的目的,并不單是為了發(fā)現(xiàn)病脈,而是根據(jù)脈象變化對病理機制進行綜合分析,這是脈診在“辨證論治”體系的主要作用。
27,知常達變
知常達變是具有哲學思想的一種思維方式。古代醫(yī)家將其引入脈診領域,是因為脈診的研究對象存在許許多多的“?!迸c“變”,非常適用“知常達變”的哲學思想。比如,脈象有常變、體質有常變、四時氣候有常變、各科的病證有常變等。在哲學思想指導下,常與變是對立統(tǒng)一的,常與變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用哲學的原理推論。如《內經(jīng)》說::“必先知經(jīng)脈,然后知病脈?!边@便是“知常達變”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所以,“知常達變”的哲學思想對脈診的理論和實踐都有一定指導意義。
脈象千變萬化,但有規(guī)律可循。凡脈象變化符合正常規(guī)律的,可為“?!保环粗?,則為“變”。在診療實踐中,辨別病脈的過程,就是對“?!迸c“變”進行辨別和分析的過程。因此,必須掌握正常脈,才能辨別病脈。必須掌握脈象隨四時變化的規(guī)律,才能辨別不與四時相應的異常脈象。由此說明,知常達變的哲學思想,與脈診的理論和實踐都相適應。
28,體質脈
反映體質因素的脈象,稱為體質脈。在正常情況下,凡與體質條件相應的脈象,即為體質脈。比如,體質強壯或高大者,其脈長;體質矮小者,其脈短;一般來說,這是與體質條件相應的脈象,故為體質脈。根據(jù)體質學說,不同的體質有不同的脈象,病脈是在體質脈的基礎上發(fā)生了異常變化。因此,掌握體質脈是非常重要的。
體質學說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被古代醫(yī)家重視。比如,《靈樞.通天篇》分別論述了陰陽二十五人以及金木水火土五種稟賦人的差異,認識到人的體質差異決定著脈象的差異,并以陰陽五行和氣血多少為依據(jù),推論木、火、土、金、水以及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的正常脈象。并總結出:木行人脈多弦,火行人脈多洪,土行人脈多緩,金行人脈多浮,水行人脈多沉等。這是《內經(jīng)》根據(jù)體質特點總結正常脈象的普遍規(guī)律?!秱s病論》因人而異辨脈辨病,也是非常重視體質因素對脈象的影響。如:“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jié)痛不可曲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痹偃纾骸白饦s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此兩條所論,都是根據(jù)體質條件對脈象變化進行分析。由此說明,在診療實踐中,體質脈不可忽視。
脈象變化主要反映兩個方面,一是反映疾病,二是反映體質因素。因此,應該善于區(qū)別反映疾病或反映體質因素的脈象,這是“辨證論治”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的實際問題。同一種病癥,因體質條件不同,其脈象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傷寒雜病論》所說的太少兩感證,乃平素心腎陽虛的體質而復外感傷寒,故其脈不浮。若不結合體質因素進行分析,則外感傷寒其脈不“浮”為“脈癥不符”,若“舍脈從癥”就會誤治。這說明,對體質脈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29,季節(jié)脈
季節(jié)脈是指隨季節(jié)變化的脈象。這是脈象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必須掌握季節(jié)脈的變化規(guī)律,才能對病脈進行辨別和分析。如《診家樞要》說:“凡診脈需要先識時脈……然后及于病脈?!彼^“時脈”,即季節(jié)脈。這說明,必須掌握季節(jié)脈的變化規(guī)律,才能辨別病脈。
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密切相關。自然界的一切變化,如溫度、濕度、以及春夏秋冬的交替,都可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而引起脈象變化。所以,古代醫(yī)家特別重視季節(jié)脈,認為季節(jié)脈的變化規(guī)律是: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浮、冬脈石。近代脈書稱其為:春弦、夏洪、秋浮、冬沉。這說明,季節(jié)脈有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
古代醫(yī)家對季節(jié)脈的認識是與脈的“胃氣”結合在一起的,特別重視季節(jié)脈在實際表現(xiàn)時的程度。故《素問.平人氣象論》曰:“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边@是根據(jù)弦脈在實際表現(xiàn)時的程度辨別其“主平”、“主病”、“主死”。《內經(jīng)》曾對季節(jié)脈反復進行論述,基本上是采用這種表達方法。由此說明,季節(jié)脈的變化規(guī)律和實際表現(xiàn)時的程度,是辨別病脈的依據(jù)。
30,四診合參
四診,指望、聞、問、切四種診法。這是中醫(yī)對疾病進行診斷的方法。由于歷史原因,中醫(yī)對疾病的診斷,從理論和方法上都沒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接軌。所以,望、聞、問、切至今仍是中醫(yī)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其實,中醫(yī)的診療體系并不排除其他診斷技術。比如,借助心電圖,可以診察動脈、結脈和促脈,民間流傳的耳診、足診和掌紋診等,都可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jù)。這說明,“四診”是可以不斷豐富、可以持續(xù)發(fā)展的診斷技術。
“四診”都有重要作用,既不能互相替代,也不能有所偏廢,更不能單憑脈診對疾病作出診斷。“四診”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種診法都不能替代另一種診法。臨床運用時,必須“四診合參”,將四種診法獲取的臨床資料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作出準確診斷。所以,雖然脈診對臨床各科都有重要意義,但不能忽視其他診法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