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安寺往東,是滿池的荷花,不過花期已過,只見零星的荷花還在綻放。
瓊?cè)A島的東側(cè)還有一座橋連接著岸邊,橋稱陟山橋。陟山橋東直對陟山門,橋西是智珠殿和四柱牌坊。據(jù)《輟耕錄》記載,元至元年間這里建造了一座石橋,“長七十六尺(23.35米),闊四十一尺半(12.75米)”。橋上建有石渠,引水上瓊?cè)A島后山,儲存在山頂?shù)乃刂?,用于前山龍口噴水,以供皇帝、后妃們娛樂?br> 清乾隆五年(1740)拆舊橋向南挪動一些位置,建起磚石結(jié)構(gòu)的三孔高拱券橋,取消了橋上石渠,形成現(xiàn)在陟山橋的樣子。陟山橋長32米,寬7.1米,建筑面積311.62平方米。橋基礎(chǔ)部分為花崗巖砌成,牢固耐腐蝕,橋身和三孔拱券均為燒制青磚砌成,橋上橋面石、仰天石、4J4根望柱、41塊護欄板均為青砂石制成。陟山橋的高大渾厚與頤和園的后山三孔橋有相似之處。 1951年翻新橋面石,添配殘缺望柱和護欄板。1974年在望柱和護欄板內(nèi)側(cè)添加了金屬護欄桿,橋面磚石全部更新。
山的東坡建筑不多,有智珠殿、半月城和見春亭等。這一片林木成蔭,怪石嶙峋,崖洞深邃,景色幽靜?!把嗑┌司啊敝坏摹碍倣u春蔭”就是指此,至今林蔭內(nèi)還保留著一塊乾隆帝題詩的“瓊島春蔭”幢形碑。
般若香臺牌樓正在大修,看見牌樓后面有一條路就上去了。
這是四柱三間三層金色琉璃檐頂?shù)哪局婆茦牵?/font>還叫智珠牌樓、陟山橋牌樓,它無匾額,斗拱為“云頭如意斗拱”,目前有這種多層“云頭如意斗拱”的牌樓非常少,在云居寺和雍和宮也可以見到。
半月城位于瓊島東麓山腳下,座西面東與陟山橋相對,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半月城,亦稱般若香臺,為磚徹半園形城臺,由此府瞰臺下蒼松翠柏,怪石嶙峋,境界清幽,是觀景小憩之佳處。
南面的兩座兩柱三樓牌樓
智珠殿建在半月城城臺上,紅墻綠瓦,雄偉壯觀,西面南北有五個牌樓相對,中軸對稱、布局別致是我國古建筑中比較少見的,殿內(nèi)原供奉文殊菩薩一尊。
智珠殿座西面東,與陟山橋相對,歇山黃琉璃瓦屋面,玲瓏琉璃花脊,鎖窗間以藻繪,西面南北隅建有二柱三樓牌樓四座,2006年大修之后,按照歷史記載恢復(fù)殿內(nèi)陳設(shè),供奉般若智慧文殊菩薩一尊。(沒開門)
站在智珠殿的前面細(xì)看般若香臺牌樓的頂部
北面的兩座兩柱三樓牌樓
瓊島的東北坡古木參天,這里便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沿著乾隆帝御題的“瓊島春蔭碑”旁的小路前行,可直通迂回曲折的“見春亭”和“看畫廊”,眼前的景色猶如一幅天然山水畫,美不勝收。廊外有湖石堆砌的幽洞石室,變幻無窮。
石碑下面有兩只石獸,以前好像沒見過,不知是從哪挪來的?是什么講究?上面蓋著玻璃板,看不大清楚。
這張是我從下面拍的。
見春亭
見春亭的名字是乾隆給起的,當(dāng)然是指在這里可以看見春天的景色,亭子的頂部是磚砌的。
山的北坡分為山麓和臨水兩部分。山麓建筑有抱沖室、一壺天地、酣古堂、盤嵐精舍、得勝樓等。在山坡下,是臨水而建的漪瀾堂、道寧齋、碧照樓、遠(yuǎn)帆閣等一組亭臺樓榭,風(fēng)格參照了鎮(zhèn)江的金山寺。 古遺堂
到處都看到瓊?cè)A古洞的指示牌和介紹牌。
順著指示牌指示的方向,找到了瓊?cè)A古洞的入口—— 寫妙石室。
寫妙石室在瓊?cè)A島白塔山北麓西側(cè)的半山腰處,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372年),三開間,西山墻疊太湖石洞口,入山洞與酣古堂相通。 屋內(nèi)烏泱泱擠滿了人,工作人員高聲喊著:要想鉆洞,先拿銀子。五塊啦!
其實這里就是我們小時候經(jīng)常鉆來鉆去的山洞,不進也罷,還是順著山道下去吧。
從這里看以看到遠(yuǎn)處的五龍亭
半圓形雙層長廊的東側(cè)是倚晴樓
到了仿膳就到了瓊島北岸的正中位置。
大門兩邊的幾幅圖畫介紹了仿膳的歷史。
仿膳還沒開門,征得服務(wù)員的同意,拍了一張照片。
漪瀾堂在碧照樓之南,為該處建筑群中的主殿,其西側(cè)為"道寧齋"。這組建筑,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仿照鎮(zhèn)江金山寺建造的。原為帝后們泛舟、垂釣后,休息、進膳之所,現(xiàn)為仿膳飯莊。
寫完北海瓊島的6篇,好像對她才有了一個初步的、大概其的了解了,但還是相當(dāng)膚淺的,許多地方?jīng)]有看到,看到的還沒有深入地了解。說明北海游還要繼續(xù)游下去,北海游記還要繼續(xù)寫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