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 2 0 2 3 北海公園 從景山公園西門出來,穿街走巷,會經(jīng)過雪池胡同。 在清朝,這里有六座皇家冰窖,如今還殘存兩座入選《首都功能核心區(qū)傳統(tǒng)地名保護名錄》。雪池胡同,是因冰窖而得名。窖前作為昔日皇家標志殘缺不全的黃色琉璃瓦,還幽幽地閃爍著數(shù)百年來尚未褪盡的余輝。 不遠處即可見那座標志性白塔,這邊就是北海公園的東門。 ?? 北·?!じ拧び[ 北海公園位于故宮和景山的西北側(cè),始建于宋遼金時代,是世界上現(xiàn)存建園時間最早的皇家宮苑。 北海的布局以瓊?cè)A島為主體,在島的頂端建有標志性建筑永安寺白塔,與南岸的團城、北岸的宮苑群遙相呼應(yīng),相互借景,構(gòu)成園林的南北中軸線。 北·海·歷·史 北海先后歷經(jīng)遼、金、元、明、清五朝的興建,始于遼代。金代在遼代初創(chuàng)的基礎(chǔ)上營造太寧宮,大定十九年(1179)建成,后更名為萬寧宮。萬寧宮的范圍包括今天的北海、中海及其附近地區(qū),宮中建有許多殿宇樓臺,宮苑附近有大片稻田。 萬寧宮是金代皇帝游玩避暑的一處重要離宮,在瑤嶼行宮的基礎(chǔ)上疊石造山,用太湖石點綴,修建了廣寒殿(現(xiàn)在白塔的位置),同時將湖泊稱為“西華潭”,瑤嶼改名為“瓊?cè)A島”。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遷都,喜愛瓊?cè)A島,三次擴建瓊?cè)A島,構(gòu)成了“一池三山”的蓬萊仙境格局?!?/span>西華潭命名為“太液池”,興建了重檐圓頂?shù)膬x天殿,島的四周也圍起了石墻,叫圓城,就是如今的團城。將山命名為“萬壽山”(后又改名為萬歲山)。 以萬歲山、太液池為中心,東為大內(nèi),西為隆福宮和興圣宮,形成三宮鼎立,宮殿與園林緊密結(jié)合的格局。 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王朝定都北京后,在太液池以東建造了皇宮紫禁城,并向南拓展水系,形成中海、南海,與北海一起合稱“西苑”,劃入皇城的范圍。 萬歷七年(1579年),廣寒殿倒塌。順治八年(1651年),在廣寒殿舊址上興建了白塔,并將島南部的宮殿改建為永安寺。 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起,北海擴建,除了在瓊?cè)A島的四面廣建庭軒樓榭外,還在太液池的北岸和東岸增加了許多建筑群,形成今日的格局。 清代末光緒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私自動用海軍軍費增修過北海。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時,對北海有過極大的破壞。 ***注解:“一池三山”是中國一種園林模式,各朝的皇家園林以及一些私家園林中得以繼承和發(fā)展。按照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在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為神仙居所。秦始皇修建“蘭池宮”時為追求仙境,就在園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島隱喻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 受此啟發(fā),漢高祖劉邦在興建未央宮時,也曾在宮中開鑿滄池,池中筑島。 漢武帝在長安建造建章宮時,宮中開挖太液池,池中堆筑三座島嶼,并取名為“蓬萊”、“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就成為帝王營建宮苑時常用的布局方式。至今傳承了2000余年。*** ?? 北·海·景·色 北海全園占地約70公頃,其中水域占據(jù)了一半以上的面積。太池中有瓊?cè)A、團城和犀山臺三島,分別象征著蓬萊、瀛洲和方丈,體現(xiàn)了對蓬萊仙境的追求。 它的建筑風(fēng)格受到一些江南園林的影響,但總體上仍然保持了北方園林持重端莊的特點。 園內(nèi)宗教色彩十分濃厚,不僅瓊?cè)A島上有永安寺,在北岸和東岸還有闡福寺、西天梵境、小西天等佛教、道教建筑,因此是一座集宮室、宅第、寺廟、園林于一體的宏大帝王宮苑。 瓊?cè)A島 瓊?cè)A島位于北海的中偏南部,太液池中,是整座園林的核心。金代稱瓊?cè)A島,元代曾一度改名為萬壽山(及萬歲山)(不要和頤和園的萬壽山弄混) “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指的就是湖心的瓊?cè)A島。 瓊化島上的白塔也成為北海形象的代表。著名兒童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中的歌詞“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水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huán)繞著綠樹紅墻”描繪的正是泛舟太液池的景致。 島上古樹參天,假山重疊,建筑均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大體可分為東南西北四個部分。 瓊?cè)A島西坡山腰有琳光殿、甘露殿、水精域、蟠青室等組成的建筑群。 閱古樓是座皇家藏書樓,平面呈半月形,共有兩層,上下共25間,左右合抱。 穿過分涼閣是一環(huán)形游廊臨水而居,整島如仙山瓊閣,充滿了浪漫色彩,體現(xiàn)了神功仙苑的意境。 這就是臨水而建的漪瀾堂、道寧齋、碧照樓、遠帆閣等一組亭臺樓榭,風(fēng)格參照了鎮(zhèn)江的金山寺(有機會去鎮(zhèn)江一定去看看)。 其兩側(cè)有長300米的半圓形雙層長廊,東西分別連接倚晴樓和分水閣,與太液池北岸的五龍亭、西天梵境等建筑隔水相望,交相輝映。 在西北側(cè)的山坡上還有乾隆時建造的仙人承露盤,是雕刻在蟠龍石柱上的一尊以雙手承托露盤的仙人像,總高5.5米。(我沒去北側(cè),沒看見,下次再訪) 來自網(wǎng)絡(luò) 山的東側(cè)建筑不多,這一片林木成蔭,怪石嶙峋,崖洞深邃,景色幽靜。 “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就是指此,至今林蔭內(nèi)還保留著一塊乾隆帝題詩的“瓊島春蔭”幢形碑。 永安寺白塔 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萬壽山上建造了白塔,故又名白塔山。 瓊?cè)A島的山坡以永安寺為主體,有山門、鐘鼓樓、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善因殿等(這些殿門星期一都不開門)。 所有殿宇牌樓都用黃、綠、藍等各色琉璃瓦裝飾,雖然天氣不給力,看不到應(yīng)有的色彩斑斕、但還是有皇家建筑的壯觀。 從東門進入北海公園,走過涉山橋迎面是座牌樓,這就踏上了瓊?cè)A島。 涉山橋牌樓沒有匾額,是北京牌樓中唯一有三重大額枋,并且額枋頂上有垂花的牌樓。 更奇特的是它的如意斗拱,也是古建中很少采用的。再有就是多層如意斗拱。 涉山橋牌樓烘托著白塔的身影,和白塔猶如是個整體建筑。由此可見造園藝術(shù)家的匠心獨運。 在涉山橋牌樓后面還有四個相似的小牌樓也是如意斗拱。 留意一下四周,別錯過。牌樓的斗拱近在咫尺,難得如此近距離欣賞斗拱的構(gòu)造和色彩。 從涉山橋牌樓開始上山,經(jīng)過智珠殿來瓊?cè)A島的最頂端,矗立著高達35.9米的白塔。 它是一座覆缽式塔,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在原廣寒殿舊址(已毀壞)的基礎(chǔ)上修建起來的??滴跏四辏?679年)和雍正九年(1731年)兩次因地震倒塌,后來都進行了重建。 塔的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須彌座,座上置覆缽式塔身。 **注解:須彌座源于印度佛教,象征佛教世界中心的須彌山,有獨尊與穩(wěn)固之意。一般用于高級建筑,如宮殿、寺廟等。須彌座平面通常是上下一樣寬,中間逐層收窄,中間最窄的一層,稱為束腰,束腰之下為仰蓮花層,束腰之上層為伏蓮花。** 覆缽的正面有壺門式眼光門,內(nèi)刻“十相自在”圖案。 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剎。剎座是一個小型須彌座,其上置由十三重相輪組成的細長“十三天”剎身。十三天之上覆以兩層銅制華蓋,下層周邊懸14個銅鈴。塔的頂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寶珠組成的剎頂。 在塔前的高臺上還建有一座小殿,名善因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磚制小佛455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稱鎮(zhèn)海佛,傳為鎮(zhèn)守北海之用。(因為是星期一,沒能入內(nèi)參觀,只照到外景) 白塔周圍和島上的其他地方有著許多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是金朝時從北宋汴京(開封)的艮岳御花園內(nèi)運來的。 整個永安寺建筑群從山頂?shù)陌姿_始,房屋鱗次櫛比。直達岸邊的牌坊,再以堆云積翠橋跨過水面,與南面的團城遙相呼應(yīng)。 ★ 太液池沿岸可以依照地理位置和景致風(fēng)格劃分為東岸景區(qū)和北岸景區(qū)兩部分,東岸和北岸的建筑大都為乾隆時所興建。 東岸 東岸自南向北依次有濠濮間、畫舫齋、龍王廟和先蠶壇等。 濠濮間: 濠濮間是一座三面臨水的水榭,以假山等與外界相隔,內(nèi)部小橋曲折,幽靜別致,另成一番天地。 畫舫齋: 畫舫齋是東岸的主體建筑,又稱水殿,坐北朝南,隱藏在土山石林之中。 它原為行宮,門前一帶是皇帝練箭的地方。門內(nèi)正中為一方水池,四面廊屋環(huán)抱,精巧秀麗,別具一格。在庭院東部還有古槐一株,相傳已有千年。(星期一不開門) 北岸 北岸由東往西依次為靜心齋、西天梵境、九龍壁、澄觀堂、闡福寺、和小西天等。 靜心齋 靜心齋原名鏡清齋,占地約1公頃,是北岸的主體建筑。這里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為太子讀書之處,后來因乾隆帝也常在這里養(yǎng)性,故又稱乾隆小花園。 它的正門與瓊?cè)A島隔水相望,四周有短墻環(huán)繞,南面為透孔花墻,可遠觀島上的景致。齋內(nèi)亭臺樓閣圍繞著荷池構(gòu)建,四周堆疊太湖石景,頗為壯觀。 闡福寺 闡福寺坐落于北海北岸,五龍亭迤北,明朝時是皇家避暑場所太素殿。清乾隆七年(1742年)先蠶壇在北海東北角落成,由于兩地相距不遠,乾隆皇帝將太素殿改建成藏傳佛教寺院——闡福寺。 西天梵境 西天梵境原名大西天禪林,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后改為今名。山門前有一座精美的琉璃牌坊。 門內(nèi)為天王殿和大慈真如殿,供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像,殿周圍有六十七間回廊環(huán)抱。 九龍壁 西天梵境的西側(cè)有一塊彩色琉璃磚影壁,稱作九龍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壁面闊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廡殿頂,底為青白玉石臺基,上有綠琉璃須彌座。壁面前后各有九條在云霧中翻騰的蛟龍,是由424塊預(yù)制的七彩琉璃磚拼砌而成的,色彩絢麗,古樸大方。 鐵影壁 鐵影壁位于九龍壁以西的澄觀堂前,寬3.6米,高1.9米,壁身由一塊中性火成巖雕成,雙面雕刻有麒麟和云紋,因色彩和質(zhì)地像鐵,故稱鐵影壁。 鐵影壁為元代所造,原為元大都健德門外一古廟前的影壁,明初,由于北京城的北城墻向南移動,因此被移動到德勝門內(nèi)護國德勝庵前(今鐵影壁胡同內(nèi))。1947年鐵影壁被移至北海公園現(xiàn)在的位置,1986年從鐵影壁胡同找回原來的基座,得以復(fù)原。兩面浮雕云紋、異獸等紋飾。 五龍亭 五龍亭在北岸的西部,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分別名“澄祥”、“滋香”、“龍澤”、“涌瑞”和“浮翠”。 五龍亭伸入水中,均為方亭,亭頂樣式左右對稱,前后錯落布置,亭之間由橋與白玉石欄桿相連呈S形。 龍澤、滋香、浮翠三亭又分別以單孔石橋與北岸相連,形態(tài)優(yōu)美,婉若游龍,故稱龍亭。 中間亭子最大,稱龍澤亭,為皇帝休息時所用。屋頂為重檐攢尖頂,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象征著皇帝的權(quán)力是至高無上的。 龍澤亭左右邊兩為“澄祥”和“誦瑞”亭為重檐, “浮翠”,“滋香”為單檐;整組建筑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安排,且不同建筑形式的設(shè)置也充分顯示了皇權(quán)等級的區(qū)分 小西天 小西天又叫做極樂世界或觀音殿。極樂世界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乾隆為其母孝圣皇太后祝壽祈福而修建的。 大殿為方形攢尖頂,四面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置方亭,聯(lián)以矮墻。 建筑整體四面環(huán)水,意境優(yōu)雅,氣勢宏偉,占地面積1246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方亭式建筑。 殿北有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為皇太后祝壽而建的萬佛樓,內(nèi)有一萬個金質(zhì)無量壽佛,1900年全部被八國聯(lián)軍掠走,萬佛樓后來也被拆除。 景區(qū)內(nèi)有一萬佛樓石碑 團城(這次沒看成,下次再去) 團城位于北海的南側(cè),北海與中海之間,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小園林。元代建了儀天殿,明代重修后改名為承天殿,四周加筑帶雉堞垛口的城墻,形成一座微型城池。清代又修建了玉甕亭、古籟堂、敬躋堂、余情齋、鏡瀾亭等屋舍,構(gòu)成中軸對稱的格局。 團城占地4553平方米,城臺高出地面約5米。東西兩側(cè)的城墻下各開一座門,上建門樓,內(nèi)有臺階可登城臺。位于平臺中央的承光殿是城內(nèi)的主體建筑,始建于元,初為半圓形,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后平面呈十字形。它的中間部分為方形,南面有月臺。殿頂為重檐歇山頂,覆黃琉璃筒瓦,色彩絢麗、裝飾豪華。 承光殿 承光殿內(nèi)佛龕中供奉一尊用整塊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坐佛,高1.5米,重約2.5噸,相傳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明寬和尚從緬甸募化而來獻給慈禧太后的。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曾劫掠北海的珍寶古玩,至今玉佛的左臂尚留有當時的刀痕。 玉甕亭 在殿前有一座玉甕,名“瀆山大玉海”,高0.7米,重約3500公斤,系用整塊墨玉雕成,是中國現(xiàn)存形體最大的古代玉器。它的原材重達5噸,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將其雕為玉海,放于廣寒殿內(nèi)。大玉海顏色青綠,上雕龍螭象征蒙古汗,羊、鯉魚、犀牛、海螺、河蚌、蟾蜍、馬、兔等在波濤中參拜龍王。 明代末年,廣寒殿被燒毀,瀆山大玉海流落民間。后被北京西華門外真武廟的道人發(fā)現(xiàn),以為是一個普通石甕,遂帶回作為咸菜缸。清代乾隆帝訪得后以重金收購,置于團城建石亭保護,并且還親筆撰寫了兩首詩歌銘刻在玉甕上。 古樹 承光殿四周松柏蒼郁,不少古樹都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古代帝王曾封以“遮蔭侯”、“白袍將軍”等官爵。 永安橋 團城以北有曲尺形的永安橋與瓊?cè)A島相接。永安橋又名堆云積翠橋。 其南側(cè)與團城中軸線相對,北側(cè)與永安寺中軸線相對,因兩軸線有交錯,故呈曲尺形。橋全長82米,有三孔券洞,面鋪條石,坡度平緩,兩側(cè)有雕刻精美的欄板望柱。 金鰲玉??橋 團城西側(cè)的北海與中海之間有漢白玉的金鰲玉??橋,俗稱北海大橋。橋為七孔拱券式,整個橋身猶如一條潔白的玉帶。 告別北海,下次一定再游,避開星期一! 1 END 1 下期:皇家園林——頤和園 關(guān)注我,一起走遍大好河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