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譯(85)
卷第十九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
問道人譯摘自中國佛教印經(jīng)網(wǎng)
問曰:何等是五種邪命? (問:那些是五種邪命?) 答曰:一者、若行者為利養(yǎng)故,詐現(xiàn)奇特;二者、為利養(yǎng)故,自說功德;三者、為利養(yǎng)故,占相吉兇,為人說;四者、為利養(yǎng)故,高聲現(xiàn)威,令人畏敬;五者、為利養(yǎng)故,稱說所得供養(yǎng)以動人心。邪因緣活命故,是為邪命。 (答:一、如果修行的人為了利養(yǎng),詐現(xiàn)奇特;二、為了利養(yǎng),自說自己的功德;三、為了利養(yǎng),占相吉兇,為人說;四、為了利養(yǎng),高聲現(xiàn)威,令人畏敬;五、為了利養(yǎng),稱說自己所得的供養(yǎng)以動人心。因為邪因緣活命,稱為邪命。) 是八正道有三分:三種為戒分,三種為定分,二種為慧分?;鄯?、定分分別,如先說,戒分今當說。戒分是色性,不可見,無對,無漏,有為,無報,因緣生,三世攝,色攝非名攝,外入攝,慧知,非斷見,不可斷,修法,無垢法,是果亦有果,非受法,四大造,有上法,非有法,非相應因。 (此八正道有三部分:三種屬于戒的部分,三種屬于定的部分,二種屬于為慧的部分?;鄯帧⒍ǚ值姆謩e,如前面說的,屬于戒的這部分現(xiàn)在應當說。戒的部分是色性,不可見,無對,無漏,有為,無報,由因緣生,在三世內(nèi),屬于色不屬于名,屬于外入,由慧知道,不是斷見,不可斷,是修法,無垢法,是果也有果,不是受法,是四大造,有上法(上面還有法),不是有法,不是相應因。)) 一善分攝三正,三正攝一善分;不善、無記、法有漏不相攝。無漏一法攝三正,三正亦攝無漏一法,如是等種種分別,如阿毗曇廣說。是三十七品,初禪地具有;未到地中三十六,除喜覺;第二禪中亦三十六,除正行;禪中間、第三、第四禪三十五,除喜覺,除正行。 (一善分包括三正,三正屬于一善分;不善、無記、法有漏不相關聯(lián)。無漏一法包括三種正道,三正業(yè)包括無漏一法,象這樣等種種分別,如阿毗曇廣說。此三十七品,初禪地具有;未到地中有三十六品,除去喜覺;第二禪中也有三十六品,除去正行;禪中間、第三、第四禪有三十五品,除喜覺,除正行。) 三無色定中三十二,除喜覺、正行、正語、正業(yè)、正命;有項中二十二,除七覺分、八圣道分。欲界中二十二,亦如是。是為聲聞法中分別義。 (三無色定中有三十二品,除喜覺、正行、正語、正業(yè)、正命;有項中二十二,除七覺分、八圣道分。欲界中二十二,也是這樣。這是聲聞法中分別的義理。) 問曰:摩訶衍所說三十七品義云何? (問:大乘中所說的三十七品義理如何?) 答曰:菩薩摩訶薩,行四念處,觀是內(nèi)身無常、苦,如病如癰,肉聚敗壞,不凈充滿,九孔流出,是為行廁。如是觀身惡露無一凈處,骨干肉涂,筋纏皮裹。先世受有漏業(yè)因緣,今世沐浴、華香、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等所成。 (答:菩薩摩訶薩,行四念處,觀此內(nèi)身無常、苦,如病如癰,肉聚敗壞,不凈充滿,九孔流出,這是行廁。這樣觀身惡露無一凈處,骨干肉涂,筋纏皮裹。前世受有漏業(yè)因緣,今世沐浴、華香、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等所成。) 如車有兩輪,牛力牽故能有所至。二世因緣以成身車,識牛所牽,周旋往反。是身四大和合造,如水沫聚,虛無堅固。是身無常,久必破壞。是身相,身中不可得,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身不自覺,無知無作,如墻壁瓦石。 (如車有兩輪,牛力牽而能有所至。二世因緣以成身車,識牛所牽,周旋往反。此身四大和合所造,如水沫聚,虛無堅固。此身無常,久必破壞。此身相,身中不可得,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身不自覺,無知無作,如墻壁瓦石。) 是身中無定身相,無有作是身者,亦無使作者。是身先際、后際、中際,皆不可得。八萬戶蟲,無量諸病,及諸饑渴、寒熱、形殘等,常惱此身。菩薩摩訶薩觀身如是,知非我身,亦非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 (此身中無定身相,無有作此身的,也沒有使作此的。此身前際、后際、中際,都不可得。八萬戶蟲,無量種病,及眾饑渴、寒熱、形殘等,常惱此身。菩薩摩訶薩象這樣觀身,知道不是我身,也不是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 是身身相空,從虛妄因緣生;是身假有,屬本業(yè)因緣。菩薩自念:“我不應惜身命。何以故?是身相不合不散,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依猗。”循身觀是身無我、無我所故空,空故無男女等諸相,無相故不作愿。 (此身身相空,從虛妄因緣生;此身假有,屬于本業(yè)因緣。菩薩自己想:“我不應惜身命。為什么?此身相不合不散,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依猗。”循身觀此身沒有我、沒有我所所以空,空所以無男女等眾相,沒有相所以不作愿。) 如是觀者,得入無作智門。知身無作、無作者,但從諸法因緣和合生。是諸因緣作是身者,亦從虛妄顛倒故有,是因緣中亦無因緣相,是因緣生亦無生相。如是思惟,知是身從本以來,無有生相,知是身無相無可取。 (這樣觀的人,得入無作智門。知道身無作、沒有作者,但從眾法因緣和合生。這些作此身的因緣,也從虛妄顛倒而有,此因緣中也沒有因緣相,此因緣生也沒有生相。這樣思惟,知道此身從本以來,沒有生相,知道此身沒有相沒有可取。) 無生故無相,無相故無生;但誑凡夫故名為身。菩薩如是觀身實相時,離諸染欲著,心常系念在身。循身觀如是,名為菩薩身念處。觀外身、觀內(nèi)外身亦如是。 (沒有生所以沒有相,沒有相所以沒有生;但誑凡夫而稱為身。菩薩這樣觀身實相時,離眾染欲著,心常系念在身。循身這樣觀,名為菩薩身念處。觀外身、觀內(nèi)外身也是這樣。) 菩薩云何觀諸受?觀內(nèi)受,是受有三種: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是諸受無所從來,滅無所至,但從虛誑顛倒妄想生,是報果,屬先世業(yè)因緣。是菩薩如是求諸受,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xiàn)在;知是諸受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破壞法。觀是三世諸受,空、無相、無作入解脫門。 (菩薩云何觀眾受?觀內(nèi)受,此受有三種: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這些受無所從來,滅無所至,但從虛誑顛倒妄想生,是報果,屬先世業(yè)因緣。此菩薩這樣觀察眾受,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xiàn)在;知道這些受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破壞法。觀此三世各種受,空、無相、無作入解脫門。) 亦觀諸受生滅,亦知諸受不合不散,不生不滅;如是入不生門。知諸受不生故無相,無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系心緣中。若有苦、樂、不苦不樂來,心不受不著,不作依止。如是等因緣觀諸受,是名受念處。觀外受、觀內(nèi)外受亦如是。 (也觀眾受生滅,也知道各種受不合不散,不生不滅;這樣入不生門。知道各種受沒有產(chǎn)生所以沒有相,沒有相所以沒有出生;這樣知道后,系心緣中。如果有苦、樂、不苦不樂來,心不受不著,不作依止。象這樣等因緣觀一切受,這名受念處。觀外受、觀內(nèi)外受也是這樣。) 菩薩云何觀心念處?菩薩觀內(nèi)心,是內(nèi)心有三相:生、住、滅。 (菩薩如何觀心念處?菩薩觀內(nèi)心,此內(nèi)心有三相:生、住、滅。) 作是念:“是心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但從內(nèi)外因緣和合生。是心無有定實相,亦無實生、住、滅,亦不在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世中。是心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心亦無性無相;亦無生者,無使生者。外有種種雜六塵因緣,內(nèi)有顛倒心想;生滅相續(xù)故,強名為心。” (這樣想:“此心無所從來,滅也無所至,但從內(nèi)外因緣和合生。此心沒有一定的實相,也沒有真實的生、住、滅,也不在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世中。此心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此心也沒有性沒有相;也沒有生者,沒有使生的。外有種種雜六塵因緣,內(nèi)有顛倒心想;因為生滅相續(xù)故,強名為心。”) 如是心中實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滅,常是凈相,客塵煩惱相著故,名為不凈心,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是心本末無有實法,是心與諸法無合無散,亦無前際、后際、中際,無色無形無對,但顛倒虛誑生。是心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實,是名隨順心觀。 (這樣的心中不可得實心相,此心性不生不滅,常是凈相,因為客塵煩惱相著,稱為不凈心,心不自知。為什么?因為此心,心的相空。此心本末沒有實法,此心與一切法沒有合沒有散,也沒有前際、后際、中際,沒有色沒有形沒有對,但由顛倒虛誑生。此心空沒有我、沒有我所,沒有常沒有實,這叫隨順心觀。) 知心相無生,入無生法中。何以故?是心無生,無性無相,智者能知。智者雖觀是心生滅相,亦不得實生滅法,不分別垢凈而得心清凈。以是心清凈故,不為客塵煩惱所染。如是等觀內(nèi)心,觀外心、觀內(nèi)外心,亦如是。 (知道心相沒有生,入無生法中。為什么?此心沒有生,沒有性沒有相,有智的人能知道。智者雖觀此心的生滅相,也得不到真實的生滅法,不分別垢凈而得心清凈。因此心清凈,不被客塵煩惱所染。象這樣等觀內(nèi)心,觀外心、觀內(nèi)外心,也是這樣。) 菩薩云何觀法念處?觀一切法,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不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世中;但從因緣和合妄見生,無有實定,無有是法、是誰法。諸法中法相不可得,亦無法若合若散。 (菩薩如何觀法念處?觀一切法,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在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世中;但從因緣和合妄見生,沒有定實,沒有是法、是誰的法。一切法中法相不可得,也沒有法或者是合或者是散。) 一切法無所有如虛空,一切法虛誑如幻;諸法性凈,不相污染。諸法無所受,諸法無所有故;諸法無所知,心心數(shù)法虛誑故。如是觀時,不見有法,若一相、若異相,觀一切法空無我。 (一切法無所有如虛空,一切法虛誑如幻;一切法性凈,不相污染。因一切法無所有,所以一切法無所受;因心心數(shù)法虛誑,所以一切法無所知,這樣觀時,不見法有或一樣的相、或不同的相,觀一切法空沒有我。) 是時作是念:“一切諸法因緣生故,無有自性,是為實空,實空故無有相,無有相故無作,無作故不見法若生若滅。”住是智慧中,入無生法忍門。爾時雖觀諸法生滅,亦入無相門。何以故?一切法離諸相,智者之所解。 (這時這樣想:“一切法因為由因緣生,沒有自性,這是真實空,因?qū)嵖斩鴽]有相,沒有相而無作,因無作而不見法或生或滅。”住此智慧中,入無生法忍門。那時雖觀一切法生滅,也入無相門。為什么?一切法離一切相,智慧的人所理解。) 如是觀時,系心緣中,隨順諸法相,不念身、受、心、法,知是四法無處所,是為內(nèi)法念處。外法念處、內(nèi)外法念處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亦應如是分別,觀空無處所。 (這樣觀時,系心緣中,隨順眾法相,不念身、受、心、法,知此四法無處所,這是內(nèi)法念處。外法念處、內(nèi)外法念處也是這樣。四正勤,四如意足,也應這樣分別,觀空無處所。) 云何為菩薩所行五根?菩薩摩訶薩觀五根、修五根。 (如何為菩薩所行五根?菩薩摩訶薩觀五根、修五根。) 信根者,信一切法從因緣生,顛倒妄見心生,如旋火輪,如夢如幻。信諸法不凈,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癰、如刺、災變敗壞。 (信根是指信一切法從因緣生,顛倒妄見心所生,如旋火輪,如夢如幻。信眾法不凈,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癰、如刺、災變敗壞。) 信諸法無所有,如空拳誑小兒。信諸法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xiàn)在,無所從來,滅無所至。 (信一切法無所有,如空拳誑小兒。信一切法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xiàn)在,無所從來,滅無所至。) 信諸法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無作無相;而信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得是信根故,不復退轉(zhuǎn)。以信根為首,善住持戒,住持戒已,信心不動不轉(zhuǎn)。 (信一切法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無作無相;而信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因得此信根,不再退轉(zhuǎn)。以信根為首,善住持戒,住持戒已,信心不動不轉(zhuǎn)。) 一心信依業(yè)果報,離諸邪見;更不信余語,但受佛法,信眾僧。住實道中,直心柔軟能忍,通達無礙,不動不壞,得力自在,是名信根。 (一心信依業(yè)果報,離眾邪見;再不信其他的說法,只接受佛法,信眾僧。住實道中,直心柔軟能忍,通達無礙,不動不壞,得力自在,這是信根。) 精進根者,晝夜常行精進,除卻五蓋,攝護五根。諸深經(jīng)法,欲得、欲知、欲行、欲誦、欲讀,乃至欲聞。若諸不善惡法,起令疾滅,未生者令不生;未生諸善法令生,已生令增廣。亦不惡不善法,亦不愛善法,得等精進,直進不轉(zhuǎn)。得正精進定心故,名為精進根?! ?/b> (精進根是指晝夜常行精進,除卻五蓋,攝護五根。眾深經(jīng)法,想得、想知、想行、想誦、想讀,乃至想聽聞。如果眾不善惡法生起使它快速滅掉,沒有生的使它不生;沒有生起的眾善法使它生起,已生的使它增廣。也不惡不善法,也不愛善法,得等精進,直進不轉(zhuǎn)。因得正精進定心,稱為精進根。) 念根者,菩薩常一心念,欲具足布施、持戒、禪定、智慧、解脫;欲凈身口意業(yè),諸法生滅住異智中,常一心念。 (念根是指菩薩常一心念,想具足布施、持戒、禪定、智慧、解脫;想凈身口意業(yè),一切法生滅住異智中,常一心念。) 一心念苦、集、盡、道;一心念分別根、力、覺、道、禪定、解脫,生滅入出;一心念諸法不生不滅,無作無說,為得無生智慧,具足諸佛法故;一心念不令聲聞、辟支佛心得入。常念不忘如是諸法甚深清凈,觀行得故,得如是自在念,是名念根。 (一心念苦、集、滅、道;一心念分別根、力、覺、道、禪定、解脫,生滅入出;一心念一切法不生不滅,無作無說,為得無生智慧,應具足一切佛法;一心念不使聲聞、辟支佛心得入。象這樣常念不忘一切法甚深清凈,因為觀行得,得如是自在念,這叫念根。) 定根者,菩薩善取定相,能生種種禪定。了了知定門,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于定不著不味,不作依止。善知所緣,善知壞緣,自在游戲諸禪定,亦知無緣定,不隨他語。不專隨禪定行,自在出入無礙,是名為定根。 (定根是指菩薩善取定相,能生種種禪定。了了知定門,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于定不著不味,不作依止。善知所緣,善知壞緣,自在游戲眾禪定,也知無緣定,不隨他語。不專隨禪定行,自在出入無礙,這稱為定根。) 慧根者,菩薩為盡苦,圣智慧成就。是智慧為離諸法,為涅槃。以智慧觀一切三界無常,為三衰、三毒火所燒。觀已,于三界中,智慧亦不著一切三界,轉(zhuǎn)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一心求佛法,如救頭燃。 (慧根是指菩薩為滅苦,成就圣智慧。此智慧為了離一切法,為了涅槃。用智慧觀一切三界無常,為三衰、三毒火所燒。觀罷,于三界中,智慧也不著一切三界,轉(zhuǎn)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一心求佛法,如救頭燃。) 是菩薩智慧無能壞者,于三界無所依,于隨意五欲中心常離?;鄹?,積聚無量功德,于諸法實相,利入無疑無難。于世間無憂,于涅槃無喜,得自在智慧故,名為慧根。 (此菩薩的智慧沒有能破壞的人,于三界無所依,在隨意五欲中心常離。因為慧根力,積聚無量功德,對于一切法實相,利入無疑無難。在世間無憂,在涅槃無喜,因為得自在智慧,稱為慧根。) 菩薩得是五根,善知眾生諸根相:知染欲眾生根,知離欲眾生根;知瞋恚眾生根,亦知離瞋恚眾生根;知愚癡眾生根,亦知離愚癡眾生根;知欲墮惡道眾生根,知欲生人中眾生根,知欲生天上眾生根;知鈍眾生根,知利眾生根; (菩薩得此五根,善知眾生一切根相:知道染欲眾生的根,知離欲眾生的根;知瞋恚眾生的根,也知離瞋恚眾生的根;知愚癡眾生的根,也知離愚癡眾生的根;知欲墮惡道眾生的根,知欲生人中眾生的根,知欲生天上眾生的根;知鈍眾生的根,知利眾生的根;) 知上、中、下眾生根;知罪眾生根,知無罪眾生根;知逆順眾生根;知當生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根;知厚善根、薄善根、眾生根;知正定、邪定、不定眾生根;知輕躁眾生根,知持重眾生根;知慳貪眾生根,知能舍眾生根; (知上、中、下眾生的根;知罪眾生的根,知無罪眾生的根;知逆順眾生的根;知當生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的根;知厚善根、薄善根眾生的根;知正定、邪定、不定眾生的根;知輕躁眾生的根,知持重眾生的根;知慳貪眾生的根,知能舍眾生的根;) 知恭敬眾生根,知不恭敬眾生根;知凈戒、不凈戒眾生根;知瞋恚、忍辱眾生根;知精進、懈怠眾生根;知亂心、攝心,愚癡、智慧眾生根;知無畏、有畏眾生根;知增上慢、不增上慢眾生根;知正道、邪道眾生根; (知恭敬眾生的根,知不恭敬眾生的根;知凈戒、不凈戒眾生的根;知瞋恚、忍辱眾生的根;知精進、懈怠眾生的根;知亂心、攝心,愚癡、智慧眾生的根;知無畏、有畏眾生的根;知增上慢、不增上慢眾生的根;知正道、邪道眾生的根;) 知守根、不守根眾生根;知求聲聞眾生根,知求辟支佛眾生根,知求佛道眾生根。于知眾生根中,得自在方便力故,名為知根。菩薩行是五根增長,能破煩惱,度眾生得無生法忍,是名五力。 (知守根、不守根眾生的根;知求聲聞眾生的根,知求辟支佛眾生的根,知求佛道眾生的根。在知眾生根中,因為得自在方便力,稱為知根。菩薩行這五根增長,能破煩惱,度眾生得無生法忍,這叫五力。) 復次,天魔外道不能沮壞,是名為力?! ?/b> (又,天魔外道不能沮壞,這稱為力。) 七覺分者,菩薩于一切法,不憶不念,是名念覺分。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不可得,是名擇法覺分。不入三界破壞諸界相,是名精進覺分。于一切作法,不生樂著,憂喜相壞故,是名喜覺分。 (七覺分是指菩薩對于一切法,不憶不念,這叫念覺分。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不可得,這叫擇法覺分。不入三界破壞眾界相,這叫精進覺分。對于一切作法,不生樂著,因為憂喜的相壞,這叫喜覺分。) 于一切法中,除心緣不可得故,是名除覺分。知一切法常定相,不亂不散,是名定覺分。于一切法不著不依止,亦不見是舍心,是名舍覺分。菩薩觀七覺分空如是。 (在一切法中,因為除心緣都不可得,這叫除覺分。知一切法常定相,不亂不散,這叫定覺分。對于一切法不著不依止,也不見此舍心,這叫舍覺分。菩薩觀七覺分象這樣空。) 問曰:此七覺分何以略說? (問:此七覺分為什么略說?) 答曰:七覺分中念、慧、精進、定,上已廣說。三覺今當說:菩薩行喜覺分,觀是喜非實。何以故?是喜從因緣生,作法、有法、無常法,生著法。若生著,是無常相,變壞則生憂,凡夫人以顛倒故心著。 (答:七覺分中念、慧、精進、定,上面已廣說。三覺現(xiàn)在當說:菩薩行喜覺分,觀此喜不是實。為什么?此喜從因緣生,是作法、有法、無常法,生著法。如果生著,是無常相,變壞則生憂,凡夫人因顛倒而心著。) 若知諸法實空,是時心悔,我則受虛誑。如人暗中饑渴所逼,食不凈物,晝?nèi)沼^知,乃覺其非。若如是觀,于實智慧中生喜,是為真喜。得是真喜,先除身粗,次除心粗,然后除一切法相,得快樂遍身心中,是為除覺分。 (如果知道一切法實空,這時心悔,我就受了虛誑。如人暗中饑渴所逼,食不凈物,白天看清知道了,才知它不凈。如果這樣觀,在實智慧中生喜,這是真喜。得此真喜,先除身粗,次除心粗,然后除一切法相,得快樂遍身心中,這是除覺分。) 既得喜除,舍諸觀行,所謂無常觀、苦觀、空無我觀、生滅觀、不生不滅觀,有觀無觀,非有非無觀,如是等戲論盡舍。何以故?無相、無緣、無作、無戲論,常寂滅是實法相。若不行舍,便有諸諍。 (既得喜除,舍眾觀行,所謂無常觀、苦觀、空無我觀、生滅觀、不生不滅觀,有觀無觀,不是有不是無觀,象這樣等戲論全舍。為什么?無相、無緣、無作、無戲論,常寂滅是實法相。如果不行舍,便有各種諍論。) 若以有為實,則以無為虛;若以無為實,則以有為虛;若以非有非無為實,則以有無為虛;于實愛著,于虛恚增,生憂喜處,云何不舍?得如是喜、除、舍,七覺分則具足滿。 (如果以有為實,就以無為虛;如果以無為實,就以有為虛;如果以不有不無為實,就以有無為虛;于實愛著,于虛恚增,生憂喜處,為何不舍?得這樣的喜、除、舍,七覺分就具足滿。) 八圣道分者,正見、正方便、正念、正定,上已說。正思惟今當說:菩薩于諸法空無所得,住如是正見中,觀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何以故?斷一切思惟分別,是名正思惟。 (八圣道分是指正見、正方便、正念、正定,上面已經(jīng)說了。正思惟現(xiàn)在應當說:菩薩在一切法,空無所得,住這樣的正見中,觀正思惟相。知道一切思惟,都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全部也是這樣。為什么?斷一切思惟分別,這叫正思惟。) 諸思惟分別,皆從不實虛誑顛倒故有,分別思惟相皆無。菩薩住如是正思惟中,不見是正是邪,過諸思惟分別,是為正思惟。一切思惟分別皆悉平等,悉平等故心不著,如是等名為菩薩正思惟相。 (一切思惟分別,都從不實虛誑顛倒而有,分別思惟相都沒有。菩薩住這樣的正思惟中,不見是正是邪,過一切思惟分別,這是正思惟。一切思惟分別都全平等,因都平等而心不著,這樣等稱為菩薩正思惟相。) 正語者,菩薩知一切語,皆從虛妄不實顛倒取相分別生。是時菩薩作是念:“語中無語相。”一切口業(yè)滅,知諸語實相,是為正語。是諸語等,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是菩薩行正語。諸有所語,皆住實相中說。 (正語是指菩薩知一切語,都從虛妄不實顛倒取相分別生。這時菩薩這樣想:“語中沒有語相。”一切口業(yè)滅,知一切語實相,這是正語。這一切語等,無所從來,滅也無所去,是菩薩行正語。一切有所說,都住實相中說。) 以是故諸經(jīng)說:菩薩住正語中,能作清凈口業(yè)。知一切語言真相,雖有所說,不墮邪語。正業(yè)者,菩薩知一切業(yè)邪相,虛妄無實,皆無作相。何以故?無有一業(yè)可得定相。 (所以眾經(jīng)說:菩薩住正語中,能作清凈口業(yè)。知一切語言真相,雖有所說,不墮邪語。正業(yè)是指菩薩知一切業(yè)邪相,虛妄無實,都是無作相。為什么?沒有一業(yè)可得定相。) 問曰:若一切業(yè)皆空,云何佛說布施等是善業(yè)?殺害等是不善業(yè)?余事動作是無記業(yè)? (問:如果一切業(yè)都空,為何佛說布施等是善業(yè)?殺害等是不善業(yè)?其他的事動作是無記業(yè)?) 答曰:諸業(yè)中尚無有一,何況有三?何以故?如行時已過則無去業(yè),未至亦無去業(yè),現(xiàn)在去時亦無去業(yè),以是故無去業(yè)。 (答:一切業(yè)中尚沒有一,何況有三?為什么?如行時已過就沒有去業(yè),沒有到也沒有去業(yè),現(xiàn)在去時也沒有去業(yè),所以沒有去業(yè)。) 問曰:已過處則應無,未至處亦應無,今去處應是有去! (問:已過處則應沒有,沒有到的地方也應沒有,現(xiàn)在去的地方應是有去!) 答曰:今去處亦無去。何以故?除去業(yè),今去處不可得。若除去業(yè),今去處可得者,是中應有去,而不然。除今去處則無去業(yè),除去業(yè)則無今去處;是相與共緣故,不得但言今去處有去。 (答:現(xiàn)在去的地方也沒有去。為什么?離開去業(yè),現(xiàn)在去的地方不可得。如果離開去業(yè),現(xiàn)在去的地方可得的話,此中應有去,實際不是那樣。離開現(xiàn)在去的地方就沒有去業(yè),離開去業(yè)就沒有現(xiàn)在去的地方;因為去的地方,去業(yè)是互相為緣,不得但說現(xiàn)在去的地方有去。) 復次,若今去處有去業(yè),離去業(yè)應當有今去處,離今去處應當有去業(yè)。 (又,如果現(xiàn)在去的地方有去業(yè),離去業(yè)應當有現(xiàn)在去的地方,離現(xiàn)在去的地方應當有去業(yè)。) 問曰:若爾者,有何咎?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有什么失誤?) 答曰:一時有二去業(yè)故。若有二去業(yè),則有二去者。何以故?除去者則無去。若除去者,今去處不可得,無今去處故,亦無去者。 (答:因為一時有二去業(yè)。如果有二去業(yè),則有二去的人。為什么?離開去的人就沒有去。如果離開去的人,現(xiàn)在去的地方不可得,因為沒有現(xiàn)在去的地方,也就沒有去的人。) 復次,不去者亦不去,故無去業(yè)。若除去者不去者,更無第三去者?! ?/b> (又,不去的人也不去,所以沒有去業(yè)。如果除去的人不去的人,再沒有第三種去的人。) 問曰:不去者不去應爾,去者何以言不去? (問:不去的人不去是對的,去的人為什么說不去?) 答曰:除去業(yè),去者不可得;除去者,去業(yè)不可得。如是等一切業(yè)空,是名正業(yè)。諸菩薩入一切諸業(yè)平等,不以邪業(yè)為惡,不以正業(yè)為善,無所作,不作正業(yè),不作邪業(yè),是名實智慧,即是正業(yè)。 (答:離開去業(yè),去的人不可得;離開去的人,去業(yè)不可得。這樣等一切業(yè)空,這叫正業(yè)。眾菩薩入一切業(yè)平等,不以邪業(yè)為惡,不以正業(yè)為善,無所作,不作正業(yè),不作邪業(yè),這叫實智慧,即是正業(yè)。) 復次,諸法等中,無正無邪,如實知諸業(yè)。如實知已,不造不休,如是智人常有正業(yè),無邪業(yè),是名為菩薩正業(yè)。正命者,一切資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住不戲論智中,不取正命,不舍邪命,亦不住正法中,亦不住邪法中。 (又,一切法平等中,沒有正沒有邪,如實知一切業(yè)。如實知后,不造不休,這樣的智慧人常有正業(yè),沒有邪業(yè),這稱為菩薩正業(yè)。正命是指一切資生活命之具,都正不邪。住不戲論智中,不取正命,不舍邪命,也不住正法中,也不住邪法中。) 常住清凈智中,入平等正命,不見命,不見非命。行如是實智慧,以是故名正命。若菩薩摩訶薩,能觀是三十七品,得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漸漸得成一切種智。 (常住清凈智中,入平等正命,不見命,不見非命。行如是實智慧,因為這叫正命。如果菩薩摩訶薩,能觀此三十七品,得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漸漸得成一切種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