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序言
《大學》一書,乃萬教之綱領。天所以廣大道之傳也。首明大道全體,次明入道之功。至能得而天道已盡,所謂先天大道與后天大道,貫而一之也。......孔子問禮老聃,得聞《大學》至善之道。后游歷列邦,道不行而轍還東魯,刪訂纂修而約以《大學》。自是古今之變化,有經(jīng)書一以貫之;經(jīng)書之博大,有《大學》一以貫之;大之次第;明明德一以貫之。顏子問仁,告以克己復禮。禮即適周所問。曰天下歸仁,即明明德于天下之旨。顏子即卒,慟一貫之道不傳,惟曾子其庶幾也。呼之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之釋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厥后作傳。始以毋欺,忠也。終以潔矩,恕也。明明德之小乘也。家國天下一以貫之。傳至子思,乃作《中庸》。“天命之謂性”,為《大學》探其原也;“率性之謂道”明明德真諦也:“修道之謂教”,親民真諦也。書末終以“無聲無臭”者,為至善窮其妙也。又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即忠之進也;和者,天下之達道,即恕之化也;明明德也。故曰中和為儒門上乘法。即明明德之大用。天地萬物,一以貫之也。曾子仁者,仁者見之謂之仁。大傳故多《大學》之實行。子思智者,智者見之謂之智?!吨杏埂饭识唷洞髮W》之精義,合兩書而大道已全。察以精心,行以果力,盡人合天之奧在是焉,嗚呼,自有天地即有人。有人即有大學。而由皇古以迄今日,明明德于天下者,幾何人哉。非大學之厄窮,乃斯人之不幸也。夫大道之行,關乎天下人之福命,天下人不明不行,而一二人明之行之,是自造其福也。導千萬人明行之,造千萬人之福,而空積千萬人之福于一己也。尋自樂也,其自得之。
───《陰陽正宗略引》
2、《大學》解
治世需才,亂世尤需才。才也者,所以撥亂世而反之治也。然才必由德出始足以治世,否則,適足以亂世。蓋才者,末也,德者,本也。德賦于天,而裁成在學。理也,性也,命也。皆德也。窮理盡性至命,皆學也。
《大學》一書,明明德一節(jié),窮理盡性,先天之學也。知止一節(jié),煉凡身,了凡命,后天之學也。從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本末交修,還我本來真面目,性命合而為一。完全先天中之先天?!洞髮W》能事畢矣。世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專致力于后天者,寂寞空山,并不理人世間事。不知有所謂先者,而取坎填離,遂不知其為后。縱使靈異神道,功效卓著,而先天之道未全。終無由盡人合天,以立于不生不滅之地。其反乎此者,當初未經(jīng)明師之傳,兼為盲師所惑,學之毫無著落,遂回頭抵牾,一切明心養(yǎng)氣之學目為異端。講日用倫常學問,概從切實入手,躬行心行之下,即以為包括無遺,似得孔門之心法矣。然,拋去靜養(yǎng)一層,不知有所謂后者,何足與言先。況仁義禮智,雖出于心,而性與天道之貫通,原是別有其地。先儒只憑空說理,并不向身中討出生活,無惑乎天人不能一氣也。此非獨修性不修命者有然,即性命雙修者,視聽言動,俱能不茍。而授以微言,或以行功善為外功,以傳妙竅為內(nèi)功,內(nèi)外不能一貫,雖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終非最上一乘也。
惟知所先后者,為學既有次第,后及口傳心授,何為收心、放心、誠心?何為凝神、安神、虛神?何為抱一、守中、合一?知此九訣則近道矣。
學道者,必求其備;講道者,必盡其藏。斷不可以大道之完全,略于此而詳于彼。致使希賢希圣者難以希天。況既露出端倪,茍不馨其蘊底。異日承學之事,妄加猜想,非阻人上進即陷人于異端,其流弊有不可勝言者。揆諸同登道岸之心,豈忍出此。
雖然,茍不至德,則至道不凝。蓋煉虛合道之功,其圓滿當俟諸異日??鬃庸视?/span>“知止”一節(jié)存而不論其詳,因伊古以來,中人以上之資格無幾。曠觀天下,幾盡中人以下之人,滅天理,窮人欲,日虧厥德,《大學》遂不得其門而入。故單即“明明德”一節(jié),條分貫串,不厭其煩,結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墒侨彘T之學,重平常,不重神奇。究其實,至平至常,即至神至奇已胚胎于此。而圣人不尚神奇者,內(nèi)而圣,外而王,先天之學,由據(jù)亂以后于升平,由升平以底于太平,不越是書矣。豈非平常之中有不平常者在乎。
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后,是書已歷數(shù)千余年,因其中有秘密傳授之處,少有知焉。自來知內(nèi)圣之學者無幾,故致外王之道者無多。況圣而不可知之謂神。得其道者更覺絕無僅有??鬃又畷r,大道尚未宏開,是書雖著,不過渾言其理,不得多傳。故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至復命之學,亦不得而聞,子思、孟子之時亦然。
今五洲交通,萬教各出新奇,機緘將于此盡泄,誠天欲廣大道之傳也。而萬國之教其有裨于人心世道、高出尋常諸子者,終不能超出儒釋道之三教。釋教空諸一切,道教超諸一切,而其旨又不出《大學》“止知”一節(jié)。至儒教踏實一切,大學“明明德”一節(jié),已足發(fā)其大凡。其實,釋道未嘗不從事于“明明德”,不過略言“明明德”,詳言“定靜安”,儒家到復命歸根,終必從事于“定靜安”,不過略言“定靜安”。詳言“明明德”,分而為三,合而為一。由是觀之,《大學》之道,先天與后天之學俱全,真萬教之綱領,而為吾儒性命之書也。
───《陰陽正宗略引》
3-1、天人一貫之《大學》
《大學》一書,內(nèi)蘊深閎,非聰明圣智達天德之人難以了解。吾人不敢以聰明圣智達天德自詡,然處此講學時代,對如此重要之《大學》更須加以研究。就字面上看,有謂成人之學為《大學》。此等講法似乎有理;若在道上講,其所謂大學者決非年齡之關系。
蓋《大學》者大道之學也,大道必由學而致,以其為致大道之學謂之《大學》。故其首句曰“《大學》之道”至“近道矣”不過五十八字,而其中含三教之真源,萬教之旨歸,并大同、進化、歸化等世運皆寓焉。所以,孔子聞后即得大道,而知自身之天命,故系出“明明德于天下”一節(jié),以開明成己、成人、成物、成天下之次第。即自明其責任之所在。但孔子之責任,已分屬于吾人,吾人欲完成此責任,必先實踐此功夫。析言之,既有定、靜、安、慮、得諸步驟,復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諸條目。約言之,無非“明明德”三字而已。人皆稟一元之理氣而生,此一元之理,在天曰道,在人曰德。人與《大學》之道相背者,蓋不知明德之所以明耳。
《大學》之道,須從明明德下手。先明明德,然后方能合道。蓋德,實者也;道,空者也。后天之道,先實而后空;非若先天之道,先空而后實也。孟子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亦與此同。定、靜、安、慮、得,明明德之命功。然必先之知止。知止者,止于至善也?!稌吩?/span>“安汝正”,又曰“欽厥止”,《詩》曰“夙夜基命有密”,皆是。至善,人身中之中也。能止于中,而后有定;有定則穩(wěn)貼,不動不搖,有定矣。而后能靜,靜則萬緣皆了,萬事皆空。了與空者,了后天而還先天;空后天而實先天也。此了即真了,不了之了;此空即真空,不空之空。如是者即安。安則樂在其中矣。無邊樂景皆從中現(xiàn)。本來無思無慮,而一覺之明,自見天地非大,吾身非小。無物不與,無處不在。萬物皆備于我。而我與道合而為一,乃所謂得也。但此得乃就法上言,僅能了命,不能了性。必須性命雙修而后方可性命雙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內(nèi)圣外王推行之次第。蓋必格去物欲,而后良知不為所蔽,凡意盡息,而后本心乃能發(fā)見;己身克修,而后足以起家庭之觀感,積家成國,積國成天下,齊、治、平,均為一例事。而綰其樞紐者,則在修身,內(nèi)圣于此成,外王于此始,故曰“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乃可以完明明德之量,斯謂之大德。大德者必受命,受道命以行道也。行大德之道也。大德之道行,則大同之事畢矣。乃可以完明明德于天下之量。明明德于天下之量完,而后吾人之責任乃可謂完成。自此則入于進化世,為親民者之事,遞至于歸化,胥止至善,而后《大學》之道始完。《大學》之道,豈易言得哉。《大學》一書,豈易解釋哉。然學大學之道者,又不可因難而退也。試讀其末節(jié)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蓋恐人之有始無終,特明示人以先終后始也。凡事必有終乃克有成。
3-2、天人一貫之《大學》
《大學》一書,開首“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三句,是先天之道,性分中的事。所以躬行實踐,完性功之量也。“知止”一節(jié)。是后天之法,命功上的事。所以保凡軀了凡命。此章書系孔子問禮于老聘,老子舉以告之者。由先天說到后天,由后天說到先天,包羅萬象,涵蓋一切。
《大學》之道,雖博大精深,其造學初功,即從“明明德”著手。“明明德”三字,是由先天做到后天,由后天返還先天的功夫。即“明明德”三字,包孕無窮的道理,講起來亦是說不盡的。淺言之,譬如天平,“明明德”即天平之兩端,德即天平之中心,明明與平平相似。一明再明則徹帝澄清。故果明明也必德。德者得也,一平再平,則至當恰好。如果平平也,必中。中者、即如平之天針對地針,完稱物平施之分量。此孔門之心法也。如孔子云:“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一貫之心傳,亦即堯舜允執(zhí)厥中之學,即是明明德之實功。
先天之性與天道,本不易明,果能由明明德的功夫循序漸進,亦不難窮其底蘊。換言之,明明德又即窮理的功夫。蓋道本空空洞洞,原是虛的;德由躬行實踐而得,成為實的。凡人之言行合道即是德。德如天之北辰,而人道中亦有北辰。北辰即是機紐。在天為天之機,在人為人身中之機紐。德又即仁。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人能與仁相合,則身中之北辰即能與天上北辰相扣,如磁石引鐵,物類朋從。能與天上北辰相合,所謂天人一貫,道得于人,即明明德之把握。故明明德之學又無人不宜。人能完明明之量即是在德。故大德者,得位、得祿、得名、得壽。道不負人可知也。
在親民,是純化的功夫。由明明德又進一層,所謂成人之學。儒家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佛家所謂”物我同體,普度眾生。”
在止于至善,是先天完善的工夫,盡美盡善矣。如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釋迦之頭頭是道。
明明德既云窮理,親民詮為盡性,止至善即為至命;學至于此,先天之性功已了,后天之命功未了。故猶須了命。知止一節(jié)即是了命的工夫,所謂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是也。止知而后有定乃收心為之法,將人心收定,放于至善之地,故孟子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己。”又如老子之抱一守中。
定而后能靜,即是無人相無我相,恍兮惚兮,萬緣皆了,萬象皆空。靜而后能安,安即樂在其中也。安而后能慮,此慮字是不思而得之慮,即佛家所謂明心見性,性包天地;道家所謂開真慧;儒家所謂至誠前知,至誠如神。慮而后能得,即是佛家之見了如來;道家之一得永得;儒家之無入而不自得。此時,道即是我,我即是道,語大莫載,語小莫破。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也。
“物有本末”,本在先天言,末在后天言。“事有終始”,以俗情而論,凡人做事,要有始有終,惟修持人須先立定終。終也者,的也,本也。因的而成本,即是萬殊一本之本;我之始亦成為末事矣。本既立,任有千磨百折,一往為之,則事無不成。“知所先后”,是言人貴先明道,明先天性功之道。而后“止定靜安慮得”后天命功之法。蓋不明乎善,不誠乎身,能明道乃能躬行實踐,而日日近道,則左右逢源,無處非道矣。
───《道德學志》亦載《師道全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