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繕性》古之所謂隱士者段解 原文:隱,故不自隱。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fā)也,時命大謬也。當(dāng)時命而不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dāng)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簡解: 隱,這里指德隱。所謂德隱,是不聞不見,甚至不知不覺,不視聽言動狀態(tài),比為出生后嬰兒之時,故曰“古之隱士”,古言其最早。 “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fā)也,時命大謬也”,時命,時機(jī)、命運(yùn)。時是道物運(yùn)化階段,命是人身生后所處狀態(tài)。當(dāng)嬰兒時,道物剛運(yùn)化到一生二,此陰陽只可用于生命,而不能為視聽言動等日用,且其身適當(dāng)柔弱,四體非健,故曰“時命而不行乎天下”。反一無跡,反回先天狀態(tài),其德隱而不出。 存身之道,其道只是為了一身的生命活動而運(yùn)化。當(dāng)然,以世之隱士說之,亦無不可,只是遠(yuǎn)離了老莊道家本義。 “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為哉!”,辯、知皆后天,后天行則道耗德喪,故皆“不以”;反其性即返回先天。 道固不小行,小為后天,大為先天,小行即后天行為物事,即為偽飾; 德固不小識,同上,即為裝腔。小識傷德小行傷道,因?yàn)閭物椦b腔皆后天,后天耗損道物,故傷德傷道。 正己而已矣,正己無思無慮、虛無自然,先天環(huán)境,故道德不傷。 軒冕在身非性命也,軒冕為后天物事,性命為先天道物,二者非一 。 物之儻來,物指人身性命,其得偶然,誰都無法預(yù)料何時來于世上。 “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性命之有無,非人的主觀所決定,是絕對的客觀規(guī)律,故《老子》曰“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寄為寄存、暫時保管,《老子》十三章曰“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即是此“寄”之原義。身為寄主,德道性命為被寄之物。 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此指為道者,必須絕棄一切世俗之念想,不以貴賤、窮通為追求。所以最后說:“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倒置,本末顛倒,或謂舍本逐末。本,先天道物;末,后天物俗,指金錢名利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