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讀書前會很想讀一本書,但實際讀書時,經(jīng)常是“想讀完書”,而不是“想讀書”。這種想法讓我的生活變得很痛苦,當做一件事想著快點做完時,我的心思其實已經(jīng)不在這件事上了,整個生活變成急不可耐的煎熬。 這個問題在大學時困擾了我很久。我沒有意識到這本身其實是一個價值觀問題,以至于我常在一些時間管理的書中尋找答案。那些書都只能讓你更高效地“做完事”,卻不能讓你在做的過程中更投入一分。 直到后來離開學校,我才豁然開朗。摒除心中的雜念,全部精神專注于當下,摒棄過去,摒棄未來,任何多余的念頭都可能使你正在做的事情不純粹。這叫“正念”。 想想看,你去旅行,那你是為了旅行和生活本身呢,還是為了旅行回來能增加一點談資、寫一篇游記呢?答案是顯然的。人生也是一樣,如果你一心只等著功成名就、家財萬貫、衣食無憂的那一天,就好像你旅游時只等著回去寫游記和炫耀一樣,旅行本身就失去了意義。 生活就像這樣的旅行,我們今天讀的每一本書,寫的每一個字,邁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就是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不能專注于它本身并享受這種過程,那整個生活就會變得焦慮不安。 回到讀書上來,現(xiàn)在我覺得對書的“量”的強求是完全無意義的。如果我在讀一本書時專注于其中,不僅可以獲得遠比匆匆翻過更深入的東西,而且還能為人生增加不曾虛度的有趣有意義的幾天或幾小時。 網(wǎng)上有個很好的問題:大學兩年讀了大概200本書,為什么感覺讀書的價值還是沒有體現(xiàn)出來呢?有個精彩的回答道出了個中緣由——書不在于讀完它,而在它成為你人生的一部分。 大學時,一位很有才華的心理學老師說過的一句話,讓我終生難忘:“很多同學喜歡說自己一天能讀多少頁的書,有些人一天能讀50頁,有些人能讀100頁??墒且坏┠阋浴摂?shù)’為單位來度量讀書這種行為時,從一開始你就錯了?!?/P> 同理,如果你用讀了多少本書來形容你的讀書經(jīng)歷,這種思路從一開始就錯了。 如果你認真讀到了書里去,當你沉迷于書中絢爛多彩的世界,當你的觀念被翻天覆地地革新,是不會在乎甚至會完全忽略掉今天讀了多少頁、今年讀了多少本的。 當我們看手表的時候,常是快等不及了;當我們數(shù)書頁的時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當我們念叨看了幾本書的時候,常是連書名都記不全了。所以,數(shù)多少頁、多少本這種行為本身,就說明你已經(jīng)敗了。很多時候,一個人對待知識和思想的態(tài)度,就體現(xiàn)在用什么東西去丈量它。 閱讀是一種享受,但如果讀完一本書,沒有新的體驗、完全不同的視角和觀點,不能讓你的思維有所改變,特別是讀完一本好書之后,想不清楚、說不清楚、寫不清楚,也從來沒有行動過,那你看書就是在浪費時間。 學而悟道,有時候一本書就夠了,有時候1萬本都不夠。這取決于你讀了什么書,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讀的:你有沒有讀進去,把自己活埋在里面,又有沒有讀出來,敲打出一個新的自己。 一本值得讀爛讀透的書,需要你去5遍、10遍地讀爛讀透它。于是所謂的200本,你不是讀少了,而是讀多了、讀水了、讀淺了!其實你的狀態(tài)一點都不特殊,你和許多人一樣,以為自己在讀書,其實是在集郵。 最后,建議你重新拿起一本你最崇敬的書,換一種方式,再讀一遍、兩遍、三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