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述卷二十 元和恵棟撰 易微言上 元 易上經(jīng)曰。乾元亨利貞。述曰。元。始也。乾初為道本。故曰元。六爻發(fā)揮。旁通于坤。故亨。利貞者。六爻皆正成既濟(jì)定也。彖傳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述云。資。取。統(tǒng)。本也。大衍之?dāng)?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一元也。故六十四卦萬一千五百二十筴。皆取始于乾元。筴取始于乾。猶萬物之生本乎天。 又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述云。乾坤相并俱生。合于一元。故萬一千五百二十筴皆受始于乾。由坤而生也。天地既分。陽升陰降。坤為順。故順承天。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述云。始息于子。故曰善之長。外傳曰。震雷長也。故曰元。 尚書召誥曰。其維王位在德元。 公羊。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何休注云。變一為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疏云。春秋說云元者。端也。氣泉注云。元為氣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窺之不見。聽之不聞。宋氏云。無形以起。在天成象。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疏又云。春秋說云。王不上奉天文以立號則道術(shù)無原。故先陳春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起元然后陳春矣。是以推元在春上。春在王上矣。文選注引元命苞曰。元年者何。元宜為一。謂之元何。曰君之始年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何休注云。即位者。一國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春秋以下皆元命苞文。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nèi)之治。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號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后言春。五者同日并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疏云。元年春者天之本。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之本。故曰天人之大本也。 呂氏春秋名類曰。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一作道。與元同氣。芒芒昧昧。廣大之貌。天之威無不敬也。非同氣不協(xié)。故曰同氣賢于同義。同義賢于同力。同力賢于同居。同居賢于同名。帝者同氣。同元?dú)庖?。王者同義。同仁義也。霸者同力。同武力也。勤者同居則薄矣。同居于世。亡者同名。同名則觕矣。同名不仁不義。觕。惡也。其智彌觕者其所同彌觕。其智彌精者其所同彌精。精。微妙也。故凡用意不可不精。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 又名類曰。元者吉之始也。案此與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同義。 易通卦驗曰。天皇之先與乾曜合元。 莊子大宗師曰。伏戲得之以襲氣母。司馬彪云。襲。入也。氣母。元?dú)庵敢?。崔譔云。取元?dú)庵尽?br> 通典。魏侍中繆襲議曰。元者一也。首也。氣之初也。是以周文演易以冠四德。仲尼作春秋以統(tǒng)三正。 春秋命歷序曰。元?dú)庹齽t天地八卦孳也。文選注一。 元命包曰。水者五行始焉。元?dú)庵鶞愐阂?。同上?br> 說題辭曰。元清氣以為天。渾沌無形體。宋均注云。言元?dú)庵跞绱艘?。渾沌未分也。言氣在易為元。在老為道。義不殊也。文選注卅四。 說文無字下云。奇字無通于元者。案。奇字。衛(wèi)宏所撰古文奇字也。 老子道經(jīng)曰。道可道非常道。河上公注云。夫道者。一元之至理。有經(jīng)術(shù)政教之道。有自然長生之道。常道當(dāng)以無為養(yǎng)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曜。滅跡匿端。不可稱道。 董子繁露曰。惟圣人能屬萬物于一而系之元也。故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系上曰。原始反終。故人惟有終始也而生死必應(yīng)四時之變。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說。舍也。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 禮統(tǒng)曰。天地者。元?dú)庵?。萬物之祖。后漢書班固傳注及莊子釋文。元即太極。太極生兩儀。故云天地者元?dú)庵?br> 三統(tǒng)歷曰。太極元?dú)夂秊橐?。極。中也。元。始也。又曰陰陽合德。氣鍾于子?;f物者也。又曰元典歷始曰元傳曰。元。善之長也。共養(yǎng)三德為善。孟康注云。謂三統(tǒng)之微氣也。當(dāng)施育萬物。故謂之德。又曰。元體之長也。合三體而為之原。故曰元于春三月。每月書王元之三統(tǒng)也。三統(tǒng)合于一元。故因元而九。三之以為法。又曰經(jīng)元一以統(tǒng)始。易太極之首也。 何休公羊成八年注云。王者。號也。德合元者稱皇??鬃釉??;氏笤羞b術(shù)無文字德明謚德。合天者稱帝。河洛受瑞可放仁。義合者稱王。符瑞應(yīng)。天下歸往。疏云。謂元?dú)馐强側(cè)龤庵?。三氣謂天地人。三統(tǒng)歷曰。太極。元?dú)?。函三為一。三氣謂酉戌亥。是故其德與之相合者謂之皇?;收?。美大之名??鬃釉?。至明謚。皆春秋說文。宋氏云。宋均注。言皇之德象合元矣。逍遙猶勤動行其德術(shù)。未有文字之教。其德盛明者為其謚矣。天者。二儀分散以后之稱。子仲。故其德與之相合者謂之帝。帝者。諦也。言審諦如天矣。當(dāng)爾之時。河出圖。洛出書??梢允芏兄?。則施于天下。故曰河洛受瑞可放耳。二儀既分。人乃生焉。人之行也。正直為本。正直即中行。行合于仁義者謂之王。行合人道者。符瑞應(yīng)之而為天下所歸往耳。是以王字通于三才得為歸往之義。 白虎通曰?;省>?。美也。大也。天之總美大稱也。時質(zhì)故總之也。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虛無寥廓與天地通靈也。 又曰。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yōu)劣也。禮記謚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帝者天號。王者五行之稱也。 淮南泰族曰。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故同氣者帝。同義者王。同力者霸。無一焉者亡。 易乾鑿度曰。易一元以為元紀(jì)。鄭注云。天地之元。萬物所紀(jì)。 河圖曰。元?dú)怅]陽為天。后漢方術(shù)傳序云。其流又有風(fēng)角遁甲七政元?dú)狻W?。元?dú)庵^開辟陰陽之書也。 體元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述云。乾為善始。息于子。故曰善之長。外傳曰。震雷長也。故曰元。易有三才。故舉君子。初九仁也。元為體之長。君子體仁。故為人之長。 又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述云。正元以成化。故天下治。疏云。春秋元命苞曰。天不深正其元不能成其化。九者變化之義。以元用九。六爻皆正。王者體元建極而君臣上下各得其位。故天下治也。 又曰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述云。體元居正。故位乎天德。又曰。乾元用九。乃見天則。述云。六爻皆正。天之法也。在人則為王度。易說。易六位正。王度見矣。 書曰。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顯。 晉語。悼公言于諸大夫曰。抑人之有元君將稟命焉。若稟而棄之是焚谷也。谷。善也。二三子為令之不從。故求元君而訪焉孤之不元廢也。其誰怨元而以虐奉之二三子之制也。若欲奉元以濟(jì)大義。將在今日。若欲暴虐以離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 無 中庸。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聲色。德之顯者。故曰末也。詩曰。德輶如毛。德輶如毛。德之微者。故詩云民鮮克舉。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孔子閑居??鬃釉弧R灾挛逯炼腥裏o。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鬃釉弧Y硪蛊涿?。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六經(jīng)無有以無言道者。唯中庸引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及孔子閑居論三無。此以無言道也。說文無字下引王育說曰。天闕西北為無。乾西北之卦。西北乾元也。天不足西北。故言無。又引古文奇字曰。無通于元者。若然。則無與元同義也。系上曰。易有太極。北史梁武帝問李業(yè)興云。易有太極。極是有無。業(yè)興對曰。所傳太極是有。愚謂太極即乾之初九。又謂之元。故不可言無無通于元。故元為道之本。三統(tǒng)歷曰。道據(jù)其一。一即元也。知元之為道本。則后世先天無極之說皆可不用也。 隱元年公羊傳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何休注云。變一為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疏云。春秋說云。元者端也。氣泉無形以起。有形以分。窺之不見。聽之不聞。宋氏注云。元為氣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無形以起在天成象。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然則有形與無形皆生乎元?dú)舛鴣?。故言造起天地天地之始?br> 劉巘周易義曰。自無出有曰生。文選六。 老子道經(jīng)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王弼注云。無象無聲無響。無所不通。無所不往。又曰。搏之不得名曰微。河上公注云。無色曰夷。無聲曰希。無形曰微。又曰。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河上注云?;臁:弦?。故合于三。名之而為一。 德經(jīng)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河上注云。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也。天地神明。蜎飛蠕動皆從道生。道無形。故言生于無。 淮南說山曰。有形出于無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至深微廣大矣。高誘注云。未有天地生天地。故無形生有形也。 孫綽游天臺山賦曰。太虛遼廓而無閡。運(yùn)自然之妙有。李善注云。妙有謂一也。言大道運(yùn)彼自然之妙。一而生萬物也。謂之為妙有者。欲言有不見其形則非有。故謂之妙。欲言其無物由之而生則非無。故謂之有也。斯乃無中之有。謂之妙有也。文選十一。 又曰。忽即有而得玄。注云。王弼以凡有皆以無為本。無以有為功。將欲寤無必資于有。故云即有而得玄也。同前。 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韓伯注云。道者何。無之稱也。詳見本書。 王弼老子注云。凡有皆始于無。又曰。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又曰。玄冥嘿無有也。文選十一。 世說文學(xué)篇曰。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耶。弼曰。圣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xùn)。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xùn)其所不足。何劭為弼傳曰。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無所不足。文章敘録曰。自儒者論以老子非圣人。絶禮棄學(xué)。何晏說與圣人同著論行于世。 北史梁武帝問李業(yè)興云。易有太極。極是有無。業(yè)興對曰。所傳太極是有。案系辭言易有太極。不可言無。 潛 乾初九曰。潛龍勿用。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文言曰。龍德而隱者也。又曰。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中庸曰。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nèi)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 釋言曰。潛。深也。潛深。測也。郭注云。測亦水深之別名。 法言問神篇曰?;騿柹瘛T恍?。請聞之。曰。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測者也。心之潛也。猶將測之。況于人乎。況于事倫乎。案。潛天而天。潛地而地。所謂知情。天地即神也。心之潛也。猶將測之。所謂形不測也。天地神明不測而心能測之。伏羲文王孔子是也。知情天地形。不測人與事倫。不足言矣。 又曰敢問潛心于圣。曰。昔仲尼潛心于文王矣。達(dá)之。顏淵亦潛心于仲尼矣。未達(dá)。一聞。當(dāng)作間。耳。神在所潛而已矣。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萬物作類。人心其神矣乎。操則存。舍則亡。能常操而存者。其惟圣人乎。圣人存神索至。至誠如神。成天下之大順。致天下之大利。大和。和同天人之際。天地位。萬物育。使之而無間者也。此既濟(jì)之功能。 隱 文言曰。初九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潛陽隱初。故隱者也。 又曰。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初隱二見。故隱而未見。 系上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虞注云。寂然不動。謂隱藏坤初。故不動者也。至神謂易隱初入微知幾其神乎。 又曰。探嘖索隱。虞注云。探。取。嘖。初也。初隱未見。故探嘖索隱則幽贊神明而生蓍。 中庸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dú)也。言隱必見。微必顯。誠中形外。故君子慎獨(dú)。 又曰。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鉞。詩曰。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案。不顯謂隱也。 詩烝民曰。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毛傳曰。愛。隱也。案。如毛。猶微也。民鮮克舉。言慎獨(dú)者少。毛訓(xùn)愛為隱。謂隱微也。隱微之間。非人所能助。故愛莫助之。荀子曰。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此之謂也。荀子。毛公之師也。故其說與荀同。鄭箋不識圣人微言。訓(xùn)愛為惜。失之遠(yuǎn)矣。 表記曰。子言之歸乎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案。歸乎君子讀。歸乎由成子之義。言人當(dāng)以君子為法也。篇名表記而先言隱而顯。由內(nèi)而達(dá)外也。君子從事于慎獨(dú)之功。誠中形外。故隱而顯。誠則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也。 漢書司馬相如贊曰。司馬遷稱春秋推見至隱。推見至隱。故亂臣賊子懼。易本隱。以之顯。李奇注云。隱猶微也。 初九初六從下而生自微及著。如初潛龍隱也。九二見龍則顯矣。所謂本隱以之顯也。初乾為積善。積善成德。故初為龍德而隱。二為龍德而正中。中庸言夫微之顯。又云知微之顯。系下云。知微之彰皆是義也。 揚(yáng)子太玄曰。玄者神之魁也??J滓?。猶言始。天以不見為玄。地以不形為玄。人以心腹為玄。天奧西北。郁化精也。地奧黃泉。隱魄榮也。人奧思慮。含至精也。 荀子勸學(xué)曰。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岸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wù)吆酢?br> 說文云幽隱也從山中。。微也。 老子德經(jīng)曰。道隱無名。注云。道潛隱。使人無能指名也。文言初九曰。不成名。 愛字義附 烝民詩曰。愛莫助之。毛傳曰。愛。隱也。言隱微之際己所獨(dú)制。人莫能助也。詩靜女曰。愛而不見。韓詩曰。愛。隱也。釋言曰。愛。隱也。毛韓義本此。郭氏不識字。改為薆。 微 系下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虞注云。陽見初成震。故動之微。復(fù)初元吉。吉之先見者也。幾即一也。一古文作壹。說文。壹從壺吉。即吉之先見之義。朱子據(jù)劉向傳作吉兇之先見。失其義矣。 又曰。君子知微知彰。姚信注云。二下交初。故曰知微。上交于三。故曰知彰。 又曰。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虞注云。幾。微也。顏?zhàn)又?。故殆庶幾??鬃釉弧;匾财涫鼛缀酢?br> 又曰。夫易章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虞注云。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微者顯之。謂從復(fù)成乾。是察來也。闡者幽之。謂從姤之坤。是章往也。 又曰。其初難知。侯果注云。初則事微。故難知。 又曰。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荀注曰。亹亹者。陰陽之微。可成可敗也。王弼曰。亹亹。微妙之意也。 中庸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dú)也。在易隱微為乾坤之初爻。 又曰。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誠則形。故不可揜。 又曰。致廣大而盡精微。荀子賦篇曰。精微而無形。 又曰。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夫微之顯誠者。天之道也。知微之顯誠之者。人之道也。 又曰。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對本故言末。詩曰。德輶如毛。案。毛猶微也。 經(jīng)解曰。絜靜精微。易教也。案。絜靜。坤也。精微。乾也。乾元絜靜。坤元精微。故云易教也。 易乾鑿度曰??鬃釉弧G?。陰陽之主也。陽始于亥。形于丑。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jù)始也。 又云。易氣從下生。鄭注云。易本無形。自微及著。故氣從下生。以下爻為始也。 又曰。天氣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體。鄭注云。五日為一微。十五日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氣也。冬至陽始生。積十五日至小寒為一著。至大寒為二著。至立春為三著。凡四十五日而成一節(jié)。故曰三著而成體也。正月則泰卦用事。故曰成體而郊也。 淮南齊俗曰。易曰履霜堅冰至。圣人之見終始微言。 呂覽有始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高注云。始。初也。天。陽也。虛而能施。故微以生萬物。地。陰也。實而能受。故塞以成形兆也。 后漢書魯恭傳。恭議奏曰。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注。三正。三微也。前書音義曰。言陽氣始施。萬物微而未著。故曰微。 荀子勸學(xué)曰。春秋之微也。案。春秋推見至隱。故云微。 越語曰。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驶?。著明也。常。象也。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困。窮也。匡。虧也。 荀子曰。行微如日月。微謂晦夕朔旦。至謂二至。說文曰。征。召也。從微省壬為征。行于微而文達(dá)者即征之。荀子曰。行微如日月。忠誠盛于內(nèi)賁于外形于四海所謂行于微而文達(dá)者也。 荀子強(qiáng)國篇曰。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言積微從日始。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如毛。毛猶微也。民鮮克舉。此之謂也。 又解蔽篇曰。處一之危。其榮滿側(cè)。韋昭注晉語曰。榮者有色貌也。養(yǎng)一之微榮矣而未知。危謂戒懼。處心之危有形。故其榮滿側(cè)可知也。養(yǎng)心之微無形。故雖榮而未知。大學(xué)曰。富潤屋。德潤身。此養(yǎng)一之榮也。故道經(jīng)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荀子成相曰。思之精。志乃榮。好而一之神以成。精神相反。一而不二為圣人。 又曰。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之聲聞則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遠(yuǎn)蚊之聲。閑居靜思則通。思仁若是??芍^微乎。言靜思仁如空石之人思射。則可謂微乎。假設(shè)問之詞也。孟子惡敗而出妻。可謂能自強(qiáng)矣。有子惡臥而焠掌??芍^能自忍矣。未及好也。未及善射好思。辟耳目之欲。蚊之聲。聞則挫其精??芍^危矣。未可謂微也。愚謂危如乾之九三。微如乾之初九。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至人即中庸之至誠。何強(qiáng)何忍何危。故濁明外景。愚謂火為濁明。水為內(nèi)景。清明內(nèi)景。圣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兼猶盡也??v欲盡情而不過制。猶縱心所欲不踰矩。夫何強(qiáng)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圣人之行道也。無強(qiáng)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樂。恭謂乾乾夕惕也。樂謂性與天道無所不適也。 說文曰。危。在高而懼也。 戰(zhàn)國策。蘇子謂秦王曰。語曰。識乎微之為著者強(qiáng)。 大略篇曰。雨水漢故潛。漢溢為潛。自小至大。人盡小者大。積微者著。德至者色澤洽。澤洽榮也。楊注謂。德潤身。行盡而聲聞遠(yuǎn)。 董子繁露曰。春秋至意有二端。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覽求微細(xì)于無端之處。誠知小之為大也。微之將為著也。吉兇未形。圣人所獨(dú)立也。不見不聞。故曰獨(dú)立。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德輶如毛。民鮮克舉。此之謂也。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順數(shù)而往必迎。迎讀為逆。來而受之者。授受之義也。故圣人能系心于微而致之者也。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位。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揚(yáng)子太玄曰。思心乎一。又云。生神莫先乎一。夫一者。思之微也。注云。思始于內(nèi)。故微也。 后漢書章帝紀(jì)。元和二年詔曰。春秋于春每月書王者。重三正。慎三微也。郎顗七事曰。君子遠(yuǎn)覽。防微慮萌。 周書曰。慎微以始而敬終乃不困。 論語撰考讖曰。子夏等七十二人共撰仲尼微言。文選注四十三?;茨献有迍?wù)曰。書傳之微者。惟圣人能論之。注云。微。妙。論。敘也。 韓非子難言曰??偽⒄f約。 漢書藝文志曰。昔仲尼沒而微言絶。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李奇注云。隱微不顯之言也。師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案。精微要妙與隱微不顯義同。唐人不識字。更立一義。 又春秋家有左氏微。鐸氏微。張氏微。虞氏微傳。師古曰。微謂釋其微指。 后漢方術(shù)傳。秦密曰。董扶襃秋豪之善。貶纖介之惡。謝承書曰。李咸奏曰。春秋之義貶纖介之惡。采毫末之善。 法言問明篇曰?;騿柮?。曰微。或曰。微何如其明也。曰。微而見之明。其誖乎。聰明其至矣乎。宋咸云。言窮微乃聰明至極之美也。子云識微字。敢問大聰明。咸曰。既知微義。復(fù)問大者。曰眩眩乎惟天為聰。惟天為明。眩眩。幽深也。夫能高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 太玄曰。一也者。思之微也。 老子道經(jīng)曰。搏之不得名曰微。無形曰微。言一無形體。 孫子曰。微乎微微至于無形。言其微妙所不可見。神乎神神至于無聲。 韓詩外傳曰。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間者。德也。詩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慎子曰。夫德清疑作精。微而不見。聰明而不發(fā)。是故外物不累其內(nèi)。文選注。 淮南本經(jīng)曰。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領(lǐng)也。注云。領(lǐng)。理也。 范子計然曰。見微知著。文選四十二。 鹖冠子曰。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又曰。遠(yuǎn)之近。顯乎隱。大乎小。眾乎少。莫不從微始。 說苑敬慎篇曰。韓平子問于叔向曰剛與柔孰堅。對曰。臣年八十矣。齒再墮而舌尚存。老耼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qiáng)。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觀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剛強(qiáng)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毀而必復(fù)。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堅于剛也。平子曰。善哉。然則子之行何從。叔向曰。臣亦柔耳。何以剛為。平子曰。柔無乃脆乎。叔向曰。柔者。紐而不折。亷而不缺。何為脆也。天下之道微者勝。是以兩軍相加而柔者克之。兩仇爭利而弱者得焉。 三統(tǒng)歷曰。傳曰。元。善之長也。共養(yǎng)三德為善。孟康注云。謂三統(tǒng)之微氣也。當(dāng)施育萬物。故謂之德。 趙岐孟子注云。微。小也。高誘呂覽注云。微要眇覩。未萌之萌也。 說文曰。尾。微也。易以下為尾。上為角。 說文曰。微。隱行也。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之。 又曰。。妙也。從人從攴。豈省聲。然則微妙之微當(dāng)作。 荀子致仕篇曰。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詩烝民曰。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毛傳曰。愛。隱也。○隱微之地。故人莫能助。 中庸曰。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禮器曰。禮有以少為貴者。以其內(nèi)心也。德產(chǎn)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dú)也。案。德產(chǎn)之致也精微。所謂德輶如毛也。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故民鮮克舉之也。君子慎其獨(dú)。故愛莫助之也。 管子白心曰。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荀子不茍曰。操而得之則輕。詩曰。德輶如毛。輕則獨(dú)行。愛莫助之。 莊子齊物曰。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 淮南原道曰。神托于秋豪之末。高注。言微妙也。而大與宇宙之總。高注。宇宙諭天地總合也。又曰貴虛者以豪末為宅也。高注。虛者。情無所念慮也。以豪末為宅者。言精微也。俶真曰。夫秋豪之末淪于無間而復(fù)歸于大矣。高誘注云。秋豪微妙。故能入于無間。間。孔。言道無形。以豪末比道。猶復(fù)為大也。 意林引太公金匱曰。武王問五帝之戒。太公曰。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 三微附 易乾鑿度曰。天氣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體。鄭注云。五日為一微。十五日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氣也。冬至陽始生。積十五日至小寒為一著。至大寒為二著。至立春為三著。凡四十五日而成一節(jié)。故曰三著而成體也。正月則泰卦用事。故曰成體而郊也。 后漢書魯恭傳。恭議奏曰。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注云。三正。三微也。前書音義曰。言陽氣始施。萬物微而未著。故曰微。 陳寵傳。漢舊事斷獄報重常盡三冬之月。是時帝始改用冬初。孝章。十月而已。元和二年。長水校尉賈宗上言。以為斷獄不盡三冬。故陰氣微弱。陽氣發(fā)泄。招致災(zāi)旱。事在于此。帝以其言下公卿議。寵奏曰。夫冬至之節(jié)陽氣始萌。故十一月有蘭射乾蕓荔之應(yīng)。易通卦驗曰。十一月廣莫風(fēng)至。則蘭夜乾生。時令曰。諸生蕩安形體。仲冬一陽爻生。草木皆欲萌動。天以為正。周以為春。正春皆始也。十一月萬物微而未著。天以為正而周以為歲首。十二月陽氣上通。雉雊雞乳地以為正。殷以為春。十二月二陽爻生。陽氣上通。十三月陽氣已至。天地已交。萬物皆出。蟄蟲始振。人以為正。夏以為春。十三月。今正月也。萬物皆出于地。人始初見。故曰人以為正。三微成著以通三統(tǒng)。統(tǒng)者。統(tǒng)一歲之事。棟案。何休公羊注云。統(tǒng)者始也。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若以此時行刑則殷周歲首皆當(dāng)流血。不合人心。不稽天意。月令曰。孟冬之月。孟冬當(dāng)作季秋。趣獄刑。無留罪。明大刑。畢在立冬也。秦為虐政。四時行刑。圣漢初興。改從簡易。蕭何草律。季秋論因。俱避立春之月而不計天地之正。二王之春。實頗有違。言蕭何不論天地之正及殷周之春。實乖正道。陛下探幽析微。允執(zhí)其中。革百載之失。建永年之功。上有迎承之敬。下有奉微之惠。三正之月。不用斷獄。敬承天意。奉順三微也?;呵镏?。春秋于春每月書王。所以統(tǒng)三統(tǒng)。當(dāng)月令之意。圣功美業(yè)不宜中疑書奏帝納之。白虎通述三微與此略同。 白虎通曰。正朔有三。何本天有三統(tǒng)。謂三微之月也。明王者。當(dāng)奉順而承之。故受命各統(tǒng)一正也。敬始重本也。朔者。蘇也。革也。言萬物革更于是。故統(tǒng)焉。 漢書劉向傳。向疏曰。王者必通三統(tǒng)。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dú)一姓也。應(yīng)劭曰。二王之后與己為三統(tǒng)也。孟康曰。天地人之始也。 知微之顯 中庸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dú)也。又云。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太史公史記贊曰。易本隱以之顯。愚謂隱者乾初九也。至二則顯矣。故云隱以之顯。文言釋九二云。閑邪存其誠。二陽不正。故曰閑邪存誠。謂慎獨(dú)也。荀子曰。不誠則不能獨(dú)。獨(dú)則形隱。猶曲也。中庸曰。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孝經(jīng)緯天道三微而成著。皆是義也。唯天下至誠謂九五也。其次致曲謂九二也。唯天下至誠。誠者也。其次致曲。誠之者也。致曲即孟子思誠。二升坤五。所謂及其成功一也。 乾善九五。坤善六二。乾二中而不正。三正而不中。四不中不正。二養(yǎng)正。三求中。兼之四也。以中庸言之。二三學(xué)知。利行者也。四困知。勉行者也。五生知。安行者也。及其知之及其成功則一也。 幾 虞書皐陶謨曰。兢兢業(yè)業(yè)。一日二日萬幾。注云。幾。微也。言當(dāng)戒懼萬事之微。 又曰。安女止惟幾惟康。注云。念慮幾微以保其安。 又曰。帝庸作歌曰。勑天之命。惟時惟幾。注云奉。正天命以臨民。惟在順時。惟在慎微。 顧命。王曰。思夫人自亂于威儀。爾無以釗冒貢于非幾。 幾者吉之先見。非幾不善也。 系上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機(jī)也。鄭注云。機(jī)當(dāng)為幾。幾。微也。包咸注論語云。幾者。微也。說文同。 又曰。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虞注云。幾謂陽也。陽在復(fù)初稱幾。王弼曰。幾者去無入有。易正義曰。幾者去無入有。有理而未形之時。 文言曰。知至至之可與幾也。述云。至謂初。幾者。動之微。知微知章故可與幾。 尚書皐陶謨曰。無教佚欲有邦。兢兢業(yè)業(yè)。一日二日萬幾。偽孔氏注云。幾。微也。言當(dāng)戒懼萬事之微。荀子云。善日者王。又云。王者敬日。與書義同。 尚書大傳曰。在旋機(jī)玉衡以齊七政。玉衡。斗也。旋機(jī)者何也。傳曰。旋者。還也。機(jī)者。幾也。微也。其變幾微而所動者大。謂之旋機(jī)。是故旋機(jī)謂之北極。 說文曰。幾。微也。殆也。從。說文。。微也。從二幺。從戍。戍。兵守也。而兵守者危也。荀子人心之危與幾同義。 邵子擊壤集詩云。何者謂之機(jī)。天根理極微。今年初盡處。明日起頭時。此際易得意。其間難下辭。人能知此義。何事不能知。 孝經(jīng)鉤命決曰。道機(jī)合者稱皇。文選注一。 荀子解蔽篇曰。道經(jīng)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注云。幾。萌兆也。與機(jī)同。 虛 咸彖傳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祭義曰。孝子將祭。慮事不可以不豫。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虛中以治之。 管子心術(shù)篇曰。虛無無形謂之道。又曰。虛之與人也無閑。唯圣人得虛道。注云。虛能貫穿人形。故曰無閑。又曰。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又曰。虛者萬物之始也。注云。有形生于無形也。 賈子新書道術(shù)曰。道者。所從接物也。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shù)。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shè)施也。術(shù)也者。所從制萬物也。動靜之?dāng)?shù)也。凡此皆道也。 韓非子外儲說。鄭長者有言曰。夫虛靜無為而無見也。太史公自序曰。虛者道之常也。 荀子解蔽篇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不臧也。臧讀為藏。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滿讀為兩。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藏。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夫不以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 獨(dú) 易履初九。素履。素。始也。往無咎。象曰。素履之往。獨(dú)行愿也。述曰。初微謂之獨(dú)。震為行使。四變而已應(yīng)之。故獨(dú)行愿。疏云。初為隱為微。隱微于人為獨(dú)。 觀初六曰童觀。馬融注云。童猶獨(dú)也。 復(fù)六四曰。中行獨(dú)復(fù)。虞注云。中謂初。震為行。初一陽爻。故稱獨(dú)。 大過象曰。君子以獨(dú)立不懼。虞注云。君子謂乾初。陽伏巽中體復(fù)一爻潛龍之德。故稱獨(dú)立不懼。疏云初為獨(dú)。 晉初六。晉如摧如貞吉。象曰。晉如摧如。獨(dú)行正也。虞注云。失位故摧如。動得位故貞吉。初動震為行。初一稱獨(dú)也。方言曰。一。蜀也。南楚謂之獨(dú)。郭注云。蜀猶獨(dú)也。是獨(dú)即一。故云初一稱獨(dú)。 詩思齊曰。不顯亦臨。無射亦保。朱子曰。言文王雖居幽隱。亦常若有臨之者。雖無厭射。亦常有所守焉。其純亦不已如是。 詩烝民曰。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毛傳曰。儀。宜也。愛。隱也。正義云。毛以為德輶如毛。民寡能舉行之者。我以人之此言實得其宜。乃圖謀之。觀誰能行德。維仲山甫獨(dú)能舉此德而行之。其德深遠(yuǎn)而隱。莫有能助行之者。山甫既無人助。獨(dú)行之耳。棟謂德輶如毛言微也。民鮮克舉言慎獨(dú)者少。唯仲山甫能慎獨(dú)。故克舉之隱微之中。神明獨(dú)運(yùn)。非人所能助。故云愛莫助之。荀子曰。能積微者速成。引此詩為證。又曰。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dú)行。獨(dú)行而不舍則濟(jì)矣。棟謂德輶如毛。故操而得之則輕。愛莫助之。故云輕則獨(dú)行。行而不舍則至誠也。故云則濟(jì)矣。毛公用師說。故訓(xùn)愛為隱。鄭氏不明古義。改訓(xùn)為惜。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党纱笕?。猶未免也。 禮器曰。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nèi)心也。鄭注。內(nèi)心。用心于內(nèi)其德在內(nèi)。德產(chǎn)之致也精微。鄭注。致。致密也。盧注。天地之德所生至精至微也。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故君子慎其獨(dú)也。獨(dú)則象天。 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謶趾跗渌宦?。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dú)也。 大學(xué)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dú)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弇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dú)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鄭注云。嚴(yán)乎言可畏敬也。胖猶大也。三者言實于內(nèi)顯見于外。 大學(xué)中庸皆言慎獨(dú)。荀子曰。不誠則不能獨(dú)。大學(xué)釋誠意則言慎獨(dú)。不誠則不能獨(dú)。此大學(xué)義疏也。誠。實也。獨(dú)。中外一也。大學(xué)曰。此謂誠于中形于外。中庸曰。誠則形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皆獨(dú)之效也。故曰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初疑桀紂之民從暴語。及觀王莽魏閹時而其言始驗。 荀子不茍篇曰。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即正心先誠意之義。致誠則無他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天命。以慎其獨(dú)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dú)。不誠則欺安能獨(dú)。不獨(dú)則不形。誠則形。不形信不由中。則雖作于心。見于色。出于言。民猶若未從。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雖從必疑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韓非子揚(yáng)權(quán)曰。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dú)道之容。 淮南繆稱曰。獨(dú)專之意樂哉。忽乎日滔滔以自新。忘老之及已也。始乎叔季。歸乎伯孟。必此積也。自少至長。不身遁。斯亦不遁人。遁。隱。故若行獨(dú)梁。一木之水橋。不為無人不競其容。故使人信己者易而蒙衣自信者難。 莊子庚桑曰。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閑之中者。鬼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獨(dú)行。注云。幽顯無愧于心則獨(dú)行而不懼。 法言修身篇曰。天下有三門。由于情欲入自禽門。由于禮義入自人門。由于獨(dú)智入自圣門。司馬光曰。生而知之。獨(dú)運(yùn)明智。極深研幾。非常人所能逮。 問神篇曰。龍蟠于泥。蚖其肆矣。龍蟠于泥。獨(dú)也。以況君子肆恣也。蚖其肆。不慎獨(dú)也。以況小人間居為不善也。蚖哉蚖哉。惡覩龍之志也歟。寉乎不拔。潛龍之志。 孝至篇曰?;蛟?。何以處偽。曰。有人則作之。無人則輟之。之謂偽。注云。道不可須臾離。所以君子慎其獨(dú)。 韓非子揚(yáng)權(quán)曰。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dú)道之容。注云。道以獨(dú)為容。案。獨(dú)道之容即獨(dú)也。大戴禮武王踐祚帶之銘云。火滅修容。劉子新論云。顏回不以夜浴改容。所謂獨(dú)道之容。 揚(yáng)子太玄曰。陰不極則陽不生。亂不極則德不形。君子修德以俟時。不先時而起。不后時而縮。動止微章不失其法者。其唯君子乎。注云。君子謂陽也。修德于黃泉。候春而興。案。修德于黃泉即獨(dú)也。君子慎獨(dú)。有隱德者必陽報。故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老子道經(jīng)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獨(dú)立而不改。河上公注云。獨(dú)立者無匹雙。不改者化有常。案。獨(dú)即一也。道獨(dú)行。故君子慎獨(dú)。道不改。故不可須臾離。 淮南原道曰。所謂無形者。一之謂也。所謂一者。無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獨(dú)立。塊然獨(dú)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 蜀獨(dú)同義 爾雅釋山。獨(dú)者蜀。注云。蜀亦孤獨(dú)。方言。一。蜀也。南楚謂之獨(dú)。管子云。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半農(nóng)人云。抱蜀即老子抱一。 始 恒初六??:阖憙礋o攸利。象曰??:阒畠础J记笊钜?。虞注云。乾為始。故曰始求深也。 乾彖傳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荀注云。謂分為六十四卦萬一千五百二十筴。皆受始于乾也。 系上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說。舍也。 大學(xué)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乾鑿度曰。乾漸九月。乾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乾位在于十月。注云。乾御戌亥在于十月而漸九月也。 又云。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jù)始也。 又云。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鄭注云。形。見也。天象形見之所本始也。案。太始生于戌仲。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 周書周祝曰。天為古。地為久。察彼萬物名于始。 爾雅釋詁曰。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quán)輿。始也。 老子道經(jīng)曰。無名天地之始。注云。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于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吳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復(fù)始。吳起。曾申弟子。傳左氏春秋。 呂覽召類曰。元者。吉之始也。 揚(yáng)雄羽獵賦云。于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萬物權(quán)輿于內(nèi)。徂落于外。注。爾疋曰。權(quán)輿始也。 昏義曰。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鄭注云。始猶根也。本猶乾也。 素 乾鑿度曰。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鄭注云。地質(zhì)之所本始也。又云。太素有質(zhì)始形也。案。太素生于亥仲。 文選注。方言曰。素。本也。 履初九曰。素履往無咎。述云。初為履始。故云素。疏云。乾鑿度曰。太索者。質(zhì)之始。鄭注。尚書大傳云。素猶始也。初為履始。故云素。素亦始也。 象上傳曰。素履之往。獨(dú)行愿也。述云。初微謂之獨(dú)。 張衡靈憲注曰。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靈。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為冥莖。一作涬。蓋乃道根。道根既建。由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體同色。坤屯不分。原注云。坤屯音渾沌。御覽一。 深 恒初六??:阖憙础O笤???:阒畠?。始求深也。虞注云。浚。深也。莊九年公羊傳曰??V吆?。深之也。初下稱浚。故曰浚恒。乾初為淵。故深矣。失位變之正。乾為始。故曰始求深也。乾為始。亦據(jù)初。初為始為元。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故乾為始也。 系上曰。無有遠(yuǎn)近幽深。虞注云。遠(yuǎn)謂天。近謂地。深謂陽。幽謂陰。又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又曰。鉤深致遠(yuǎn)。虞注云。初深故曰鉤深。致遠(yuǎn)謂乾。又曰。精義入神。姚信注云。入在初也。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 論語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已矣。何晏注云。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聞之。 后漢陳忠傳。自順帝即位。盜賊并起??たh更相飾匿。莫肯糾發(fā)。更相文飾。隱匿盜賊。忠上疏曰。臣聞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揚(yáng)雄語。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識幾。書曰。小不可不殺??嫡a。詩云。無縱詭隨。以謹(jǐn)無良。大雅。蓋所以崇本絶末。鉤深之慮也。棟案。慮之初。故曰鉤深。此與仲翔義合。 老子道經(jīng)曰。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德經(jīng)曰。玄德深矣遠(yuǎn)矣。 莊子天地曰。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dú)見曉焉。無聲之中。獨(dú)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窮其原而后能物物。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繕性曰。當(dāng)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dāng)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系下曰。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虞注云。潛藏也。龍潛而蛇藏。陰息初巽為蛇。陽息初震為龍。十月坤成。十一月復(fù)生。遘巽在下。龍蛇俱蟄。初坤為身。故龍蛇之蟄以存身。莊子言存身之義通于易。 天下曰。以深為根。注云。理根為太初之極。不可謂之淺也。釋言曰。潛。深也。初為深。易潛龍勿用亦在初。 太玄曰。夫一一所以摹始而測深也。 初 易上經(jīng)曰。初九潛龍勿用。述云。易氣從下生。故以下爻為始。乾為龍。潛藏在下。故曰潛龍。其初難知。故稱勿用。太衍之?dāng)?shù)虛一不用。謂此爻也。 又曰。初六履霜堅冰至。 系上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系下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虞注云。小善謂復(fù)初。小惡謂遘初。 公羊隱五年傳云。初者何。始也。 參同契曰。元精云布。因氣托初。 乾鑿度曰。太初者。氣之始也。鄭注云。元?dú)庵臼继?。既是寂然無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則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又曰。太初之氣寒溫始生也。案太初生于酉仲。 京房雜試對后漢律歷志。曰。宓犧作易。紀(jì)陽氣之初以為律法。建日冬至之聲。以黃鍾為宮。大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征。南呂為羽。應(yīng)鍾為變宮。蕤賓為變征。此聲氣之元。五音之正也。 淮南俶真曰。圣人之學(xué)也欲以反性于初。高誘注云。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孟子曰。性無不善而情欲害之。故圣人能反其性于初。 本 易大過。棟橈。彖傳曰。棟橈。本末弱也。虞注云。初上陰柔本末弱。故棟橈也。 系下曰。復(fù)。德之本也。虞注云。復(fù)初乾之元。故德之本也。 又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侯果注云。本末初上也。周禮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鄭注云。至德。中和之德。覆燾持載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詩簡兮曰。執(zhí)轡如組。毛傳曰。組??椊M也。御眾有文章。言能治眾。動于近。成于遠(yuǎn)也。正義曰。御者。執(zhí)轡于此。使馬騁于彼??椊M者??偧動诖?。而成文于彼。皆動于近成于遠(yuǎn)。呂覽先己曰。百仞之松元傷于下而末槁于上。商因之困。謀失于胸。令困于彼。詩曰。執(zhí)轡如組??鬃釉?。審此言也可以為天下。子貢曰。何其躁也??鬃釉弧7侵^其躁也。謂其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高誘曰。胸猶內(nèi)。彼亦外也。 大戴禮保傅曰。易曰。正其本。萬物理。本謂初。 大學(xué)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虞夏書堯典曰??嗣骺〉隆R杂H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由本達(dá)末。原始及終。一以貫之之道也。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荀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誠。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鄭注云。知謂知善惡吉兇之所終始也。致知在格物。倉頡篇曰。格。量度之也。棟案。此謂知所先。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棟案。此謂知所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朱子曰。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棟案。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格物之事也。知所先后致知之事也。此謂知本物格知止之事也。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又曰。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jìn)。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閑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又曰。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仲舒對策曰。臣謹(jǐn)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yuǎn)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閑者。 呂覽孝行曰。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wù)本而后末。詹何曰。身治而國不治者未之有也。故曰必務(wù)本。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植之謂。務(wù)其人也。務(wù)猶求也。務(wù)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眾之。眾多也。務(wù)其本也。務(wù)本莫貴于孝。孝為行之本。故圣人貴之。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wù)而萬事之紀(jì)也。紀(jì)猶貫也。夫執(zhí)一術(shù)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一術(shù)。孝術(shù)。故論人必先以所親而后及所疏。先本后末。先近后遠(yuǎn)。必先所重而后及所輕。所重謂其親。所輕謂他人。今有人于此行于親重而不簡慢于輕疏。孝于親以及人之親。則是篤謹(jǐn)孝道。厚慎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先王以孝治天下。故愛其親不敢惡人。敬其親不敢慢人。愛敬盡于事親。光耀加于百姓。加。施也。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此孝經(jīng)義疏也。圣治章曰。圣人因嚴(yán)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yán)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注。本謂孝也。 呂覽執(zhí)一曰。楚王問為國于詹子。詹何。隱者。詹子對曰。何聞為身。不聞為國。詹子豈以國可無為哉。以為為國之本在于為身。身為而家為。家為而國為。國為而天下為。故曰以身為家。以家為國。以國為天下。此四者異位同本。故圣人之事廣之則極宇宙窮日月。窮亦極也。約之則無出乎身者也。 老子德經(jīng)曰。善建者不拔。文言初九曰。確乎其不可拔。屯初九曰。利建侯。虞仲翔引老子為證。又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茨系缿?yīng)曰。楚莊王問詹何曰。治國奈何。對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國。楚王曰。寡人得立宗廟社稷。愿學(xué)所以守之。對曰。臣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任于身。不敢對以末。楚王曰。善。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也。 徐乾修本篇曰??鬃又拼呵镆病T攦?nèi)而略外。急己而寛人。故于魯也小惡必書。于眾國也大惡始筆。夫見人而不自見者謂之蒙。聞人而不自聞?wù)咧^之瞶。慮人而不自慮者謂之瞀。故明莫大乎自見。聰莫大乎自聞。睿莫大乎自慮。此三者舉之甚輕。行之甚邇而莫之知也。故知者舉甚輕之事以任天下之重。行甚邇之路以窮天下之遠(yuǎn)。故德彌高而基彌固。勝彌眾而愛彌廣。易曰。復(fù)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其斯之謂歟。 法言吾子曰。請問本。曰。黃鍾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確乎鄭衛(wèi)不能入也。以樂喻本堅樹在始。故云確乎。 法言。先知曰?;蛟积R得夷吾而霸。仲尼曰。小器。請問大器。曰。大器其猶規(guī)矩凖繩乎。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謂大器。吳秘注云。規(guī)矩先自方圓。凖繩先自平直。然后能為器。器出于是。大器者也。管子不知禮。安能以禮正國哉。 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此先自治而后治人者也。五霸假之也。故器小。此王霸之辨也。以大學(xué)言之。誠意正心修身。規(guī)矩準(zhǔn)繩也。所謂先自治也。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治人也。先誠意正心修身而后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先自治而后治人也。由本達(dá)末。原始反終。一以貫之之道也。 莊子天地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關(guān)尹老耼之學(xué)。 至 坤文言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晉語曰。民之疾心固皆至矣。韋昭云。至。深也。 系辭上曰。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又曰。易其至矣乎。 襄二十九年春秋傳曰。季札觀樂。見舞韶樂者。曰德至矣哉云云。 大學(xué)曰。在止于至善。 表記曰。道有至。至道以王。 孔子閑居。孔子曰。以致五至而行三無。子夏曰。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頃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賈誼新書修政語曰。帝顓頊曰。至道不可過也。至義不可易也。 孝經(jīng)。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注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 周禮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鄭注云。至德。中和之德。覆燾持載含容者也??鬃釉弧V杏怪疄榈?。其至矣乎。 論語。子曰。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曰。子曰。中庸具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中庸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荀子君道曰。至道大形。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奸怪之屬莫不反愨。夫是之謂政教之極。故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塊然獨(dú)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支之從心。夫是之謂大形。 司馬法。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 要 孝經(jīng)。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殷仲文注云。窮理之至以一管眾為要。 老子道經(jīng)曰。常無欲以觀其妙。河上公注云。妙。要也。人常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妙。 莊子大宗師曰。道可傳而不可受??傻枚豢梢?。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司馬彪注云。挈。要也。得天地要也。 約 論語。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 又顏淵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装矅⒃?。言夫子既以文章開博我。又以禮節(jié)節(jié)約我。 孟子曰。博學(xué)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趙岐注云。博。廣。詳。悉也。廣學(xué)悉其微言而說之者。將以約說其要。意不盡知。則不能要言之也。章指。言廣尋道意。詳說其事。要約至義。還反于樸。說之美者也。 荀子王霸曰。人主者守至約而詳。事至佚而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內(nèi)之人莫不愿得以為帝王。夫是之謂至約。 韓非子難言曰。總微說約。 后漢范升曰。夫?qū)W而不約必叛道也。顏淵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鬃又^知教。顏淵可謂善學(xué)矣。老子曰。學(xué)道日損。損猶約也。 極 列子黃帝曰。機(jī)發(fā)于踵。注。郭象曰。常在極上起。 阮籍通老論曰。道者法自然而為化。侯王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 一 一在易為太極。在爻為初。凡物皆有對。一者至善。不參以惡。參以惡則二矣。又為獨(dú)。獨(dú)者。至誠也。不誠則不能獨(dú)。獨(dú)者隱也。愛莫助之。故稱獨(dú)。一則貫。二則亂。故云其為物不貳。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并一而不貳。所以為積也。 恒六五象傳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虞注云。一謂初。 系下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謂乾元。萬物之動。各資天一陽氣以生。故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又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又曰。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左傳襄廿一年。臧武仲曰。夏書曰。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將謂由己壹也。信由己壹而后功可念也。案。茲。此也。壹即一念。釋名言允出皆在于此。故云由己壹也。 詩曹風(fēng)云。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大戴禮引此詩云。君子其結(jié)于一也。 中庸曰。天下之達(dá)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dá)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dá)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朱子曰。一則誠而已矣。 又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朱子曰。一者誠也。 又曰。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荀子曰。并一而不貳。所以為積也。 孟子曰。梁襄王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趙岐注云。孟子謂仁政為一也。又曰。章指。言定天下者一道而已。不貪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不嗜殺人。仁也。仁即一也。故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禮器曰。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益。顯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鄭注。致之言至也。一謂誠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戶也。鄭注。三百三千皆由誠也。 正義曰。其致一也者。致。至也。一。誠也。雖三千三百之多而行之者皆須至誠。故云一也。若損大益小。揜顯大微。皆失至誠也。 孟子曰。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世子自楚反。復(fù)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荀子儒效曰。道出乎一。曷謂一。曰。執(zhí)神而固。曷謂神。曰。盡善浹洽之謂神。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神固之謂圣人。乾鑿度曰。易變而為一。鄭注云。一主北方氣漸生之始。此即太初之氣所生也。 又曰。易始于一。鄭注云。易本無體。炁變而為一。故氣從下生也。 春秋元命苞曰。陽數(shù)起于一。成于三。又曰。元年者何。元宜為一。謂之元何。曰。君之始年也。文選注。 揚(yáng)子太玄曰。生神莫先乎一。注云。玄始于一。玄道生神。故生神無先一也。 揚(yáng)子太玄曰。常初一。戴神墨。履靈武。以一耦萬。終不稷。測曰。戴神墨。體一形也。案。稷。側(cè)也。一。中也。以一耦萬。故不偏側(cè)。 老子道經(jīng)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老子德經(jīng)曰。道生一。王弼注云。一。數(shù)之始而物之極也。 又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高誘淮南注云。一謂道也。三者和氣也。或說一者元?dú)庖?。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設(shè)位。陰陽流通。萬物乃生。愚謂一。太一。天也。二。陰陽也。太一分為兩儀。故一生二。二與一為三。故二生三。三合然后生。故三生萬物。 說文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扇f物。又丙部云。陰氣初起。陽氣將虧。從一入冂。一者陽也。又甘部曰。從口含一。一。道也。 三統(tǒng)歷曰。太極元?dú)夂秊橐?。后漢書。郅惲曰。含元包一。又曰。始于一而三之。又曰。十一月乾之初九。陽氣伏于地下。始著為一。又曰。經(jīng)元一以統(tǒng)始。易太極之首也。春秋二以目歲。易兩儀之中也。于春每月書王。易三極之統(tǒng)也。于四時雖亡事必書時月。易四象之節(jié)也。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統(tǒng)三也。四時四也。合而為十成五體以五乘十大衍之?dāng)?shù)也。而道據(jù)其一。其余四十九所當(dāng)用也。 家語本命解曰。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 呂覽論人曰。游意于無窮之次。事心于自然之涂。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后成。高注云。天。身也。一。道也。道生萬物。萬物得一乃后成也。 淮南原道曰。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達(dá)也。際天地。至也。又天文曰。道曰規(guī)。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又精神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高誘曰。一謂道也。二曰神明。三曰和氣也?;蛘f一者元?dú)庖病I咔ひ?。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設(shè)位。陰陽通流。萬物乃生。又曰。心志專于內(nèi)。通達(dá)耦于一。一者道也。又詮言曰。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文子敵作適。后人訓(xùn)為主一者無他適。失之。 春秋元命苞曰。陰陽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 春秋保乾圖曰。陽起于一。天帝為北辰。 韓非子揚(yáng)權(quán)曰。用一之道以名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倚。偏倚。故圣人執(zhí)一而靜。又曰。道無雙。故曰一。 荀子勸學(xué)曰。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惽惽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故君子結(jié)于一也。 又解蔽曰。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dú)傳者。一也。好稼者眾矣。而后稷獨(dú)傳者。一也。好樂者眾矣。而獨(dú)傳者。一也。好義者眾矣。而舜獨(dú)傳者。一也。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車。乘杜作乘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荀子言一而后精后出。古文云。惟精惟一先精后一非古義也。 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王。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仲舒對策曰。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師古曰。一統(tǒng)者。萬物之統(tǒng)皆歸于一也。 班固述律歷志曰。元元本本。數(shù)始于一。產(chǎn)氣黃鍾。造計秒忽。張晏曰。數(shù)之元本起于初九之一也。 老子道經(jīng)曰。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河上公注云。抱。守也。守一乃知萬事。故能為天下法式。王弼注云。一。少之極也。式猶則也。文選注。 呂覽大樂曰。道也者。至精也。精。微。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qiáng)為之謂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兩也者從聽。從聽。聽從。先圣擇。擇讀為釋。兩法一。擇。棄也。法。用也。是以知萬物之情。故能以一聽政者樂。君臣和。遠(yuǎn)近說。黔首合。宗親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災(zāi)。終其壽。全其天。天。身。能以一治其國者奸邪去。賢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適。風(fēng)雨時。為圣人。故知一則明。明兩則狂。 管子內(nèi)業(yè)曰。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灰讱狻W儾灰字?。惟執(zhí)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zhí)一不失能君萬物。 莊子天地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注云。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無也。然莊子之所以屢稱無于初者。何哉。初者未生而得生。得生之難而猶上不資于無。下不待于知。突然而自得此生矣。物得以生謂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閑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注云。夫德形性命因變立名。其于自爾一也。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謂復(fù)于初。 繕性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崔譔云?;旎烀⒚⑽捶謺r也。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dāng)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羣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dāng)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天下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注云。使物各得其根。抱一而已。無飾于外。斯圣王所以生成也。 又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dú)與神明居。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關(guān)尹老耼聞其風(fēng)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 又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司馬彪注云。無外不可一。無內(nèi)不可分。故謂之一也。 說文甘字下云。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 老子德經(jīng)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王弼注云。一者數(shù)之始。物之極也。各是一物所以為生也。各以其一致此清寧貞。天地之一即乾坤之元也。清輕。清上升也。寧。安貞也。神亦乾也。谷亦坤也。萬物資始于乾元。資生于坤元。故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也。 春秋元命苞曰。常一不易玉衡正。文選注九。 文子曰。一也者。無適之道也。案適讀為敵。一者道之本。故云無適。論語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荀子。君子曰。天子四海之內(nèi)無客禮。告無適也。適皆讀為敵。后儒有主一無適之語。讀適如字。訓(xùn)為之。殊非古義?;茨显徰栽?。一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義與文子同。 一亦作壹。古壹字從壺吉。一之初幾也。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以此見性之初有善而無惡。惡者善之反。不與善對。故云無敵。亦曰獨(dú)。君子慎獨(dú)。無惡于志也。惡讀如字。幾有善而無惡。周子言幾善惡非也。 鬼谷子陰符曰。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jì)也。又曰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 鹖冠子曰。有一而有氣。陸佃注云。一者元?dú)庵肌?br> 六韜。武王問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dú)往獨(dú)來。黃帝曰。一者階于道幾于神。用之在于幾。顯之在于勢。成之在于君。故圣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致一附 易林補(bǔ)遺引京房占變。一爻動則變。亂動則不變。補(bǔ)遺所據(jù)當(dāng)在火珠林。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系辭曰。言致一也。又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故左傳占卦皆一爻變。 貫 離騷經(jīng)曰。貫薜荔之落蘂。王逸注云。貫。累也。左傳宣六年。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貫。以盈其貫是其貫將滿。所謂惡積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也。韓非子曰。是其貫將滿也。貫皆有積義。道積于一。論語。子謂曾參曰。吾道一以貫之。釋詁云。貫。習(xí)也。習(xí)者重習(xí)。亦有積義。荀子曰。服習(xí)積貫。又曰貫日而治詳之。 一貫 一貫之道。三尺童子皆知之。百歲老人行不得。宋儒謂唯顏?zhàn)釉幼迂暤寐勔回灐7且病N岬酪灰载炛?。自本達(dá)末。原始及終。老子所謂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下云言有宗事有君即一也。 忠即一也。恕而行之即一以貫之也。韋昭注周語。帥意能忠曰循己之意。恕而行之為忠。 論語。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忠行恕謂之一貫。 系下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謂乾元。 論語。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忠恕之道終身行之。以絜矩之道平天下。所謂一以貫之也。大學(xué)言平天下而云明明德。中庸言至誠盡性而可以贊化育。皆所謂一以貫之者也。 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yuǎn)。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大學(xué)曰。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荀子曰。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 右申忠恕之義 堯典曰??嗣骺〉乱杂H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孔注。百姓。百官。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大學(xué)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釋格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即中庸之明善。致知在格物。蒼頡篇格量度之也。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天下之動貞夫一。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不明俊德而欲親九族。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不親九族而欲平章百姓。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釋致知。 右申一貫之道 堯典之克明俊德。大學(xué)之欲明明德。即一也。明俊德以及九族百姓萬邦。黎民明明德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一以貫之也。一即本也。故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由本達(dá)末。原始及終。一貫之義也。忠。一也。以忠行恕即一以貫之也。以忠行恕即中庸大學(xué)所陳是也。 系下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謂乾元。萬物之動各資天一陽氣以生。故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又曰。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劉熙曰。慮。旅也。旅。眾也。一致百慮。慮及眾物以一定之也。天下何思何慮。韓伯注云。夫少則得。多則惑。涂雖殊。其歸則同。慮雖百。其致不二。茍識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貫之。不慮而盡矣。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xué)而識之者與。對曰。然。多原于一。故曰然。非與。一以貫多。故曰非。曰。非也。蒙上非與。予一以貫之。何晏曰。善有元。事有會。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知其元則眾善舉矣。 孟子曰。博學(xué)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孝經(jīng)。仲尼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殷仲文注云。孝經(jīng)疏。窮理之至以一管眾為要。 荀子不茍曰。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yuǎn)。是何耶。是操術(shù)然也。故千人萬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審后王之道而論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百王謂堯舜禹湯。后王謂文武。端。玄端。朝服也。推禮義之統(tǒng)。統(tǒng)。本。分是非之分??偺煜轮V魏?nèi)之眾。若使一人故操彌約約。要。而事彌大。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大學(xué)絜矩義疏。故君子不下室堂堂。明堂。而海內(nèi)之情舉。積此者則操術(shù)然也。 非相曰。以近知遠(yuǎn)。以一知萬。以微知明。 儒效曰。道出乎一。曷謂一。曰。執(zhí)神而固。曷謂神。曰。盡善浹洽之謂神。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神固之謂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又曰。以淺持博。以古持今。注云。當(dāng)作以今持古。以一持萬云云。是大儒者也。 莊子天地曰。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郭注云。一無為而羣理都舉。記。書名也。云老子所作。案。此論一貫與宋儒同。與孔子異。道家以一為終。故莊子曰得其一而萬事畢。圣人以一為始。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此儒與道之別也。 后漢書范升傳。升奏曰??鬃釉?。博學(xué)約之。弗叛矣夫。夫?qū)W而不約必叛道也。顏淵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鬃涌芍^知教。顏淵可謂善學(xué)矣。老子曰。學(xué)道日損。損猶約也。又曰。絶學(xué)無憂。絶末學(xué)也。 又曰。天下之事所以異者以不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也。又曰。正其本。萬事理。五經(jīng)之本。自孔子始。 說文士字下云。數(shù)始于一。終于十。從一從十??鬃釉弧M剖弦粸槭?。案。一。道也。一以貫之。故推十得合一也。 法言。吾子曰。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寡聞則無約也。寡見則無卓也。此論語義疏。即顏?zhàn)又回炓病?br> 春秋繁露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dāng)是。 淮南俶真曰。夫道有經(jīng)紀(jì)條貫得一之道。連千枝萬葉。高誘注云。一者道之本也。得其根本。故能連千枝萬葉。以少正多也。 子 易上經(jīng)曰。乾初九潛龍勿用。馬融曰。初九建子之月。陽氣始動于黃泉。故曰潛龍。 明夷六五曰。其子之明夷利貞。象曰。其子之貞明不可息也。述曰。其讀曰亥。坤終于亥。乾出于子。故明不可息。 參同契曰。含元虛危。播精于子。 廣雅釋天曰。太初。氣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濁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于戌仲。八月酉仲為太初。屬雄。九月戌仲為太始。屬雌。清者為精。濁者為形。太素質(zhì)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三氣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離。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中和為萬物。 說文包字下云。元?dú)馄鹩谧印W?。人所生也?br> 三統(tǒng)歷曰。太極元?dú)夂秊橐?。孟康曰。元?dú)馄鹩谧?。未分之時。天地人混合為一。故子數(shù)獨(dú)一也。 又曰。陰陽合德。氣鍾于子?;f物。虞注易曰。陰陽合德謂天地雜。保太和。日月戰(zhàn)。 又曰。天統(tǒng)之正始施于子半。蘇林曰。子之西。亥之東。其中間也。案。子半猶子仲也。 易緯稽覽圖曰。甲子卦氣起中孚六日八十分日之七。鄭注云。六以候也。八十分為一日日之七者一卦六日七分也。 乾鑿度曰。中孚為陽。貞于十一月子。 藏 系上曰。坤以簡能。虞注云。陰藏為簡。簡。閱也。坤閱藏物。故以簡能矣。 又曰。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 又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虞注云。陽動入巽。巽為退。伏坤為閉戶。故藏密謂齊于巽以神明其德。 又曰。神以知來。知以藏往。虞注云。乾神知來。坤知藏往。來謂洗心。往謂藏密也。 說卦曰。坤以藏之。 漢書。翼奉對曰。詩之為學(xué)。情性而已。五性不相害。六情更興廢。觀性以歷。性。五行。歷。甲己之?dāng)?shù)。觀情以律。情。六情。律。十二律。明主所宜獨(dú)用。難與二人共也。故曰顯諸仁藏諸用。露之則不神。獨(dú)行則自然矣。易之用在坎離而其本在震巽。 說卦曰。齊乎巽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虞注云。巽陽藏室。故絜齊。 列子黃帝曰。圣人藏于天。注。郭象曰。不窺性分之外。故曰藏也。 乾鑿度曰。易者以言其德也。通精無門。藏神無內(nèi)也。神在內(nèi)。故藏神無內(nèi)。有內(nèi)不可言藏。內(nèi)。易正義作穴。鄭注云。俲易無為。故天下之性莫不自得也。俲。古文佼。鄭氏云。佼。易也。 韓詩外傳曰。子夏讀詩已畢。夫子問曰。爾亦何大于詩矣。子夏對曰。詩之于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尚書大傳作論。書事為是。弟子不敢忘。雖居蓬戶之中。彈琴以詠先王之風(fēng)。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亦可以發(fā)憤忘食矣。詩曰。衡門之下??梢詶t。泌之洋洋??梢责?。夫子造然變?nèi)菰?。嘻。吾子始可以言詩已矣。然子已見其表。未見其里。顯諸仁。見其表也。藏諸用。故未見其里也。顏淵曰。其表已見。其里又何有哉??鬃釉弧8Q其門不入其中。安知其奧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難也。丘嘗悉心盡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見其里。未謂精微者也。藏神無內(nèi)??芍^精微。 老子德經(jīng)曰。道者萬物之奧。注云。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也。文選注引蒼頡篇曰。隩。藏也。 心 復(fù)彖傳曰。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荀注云。復(fù)者。冬至之卦。陽起初九為天地心。萬物所始。吉兇之先。故曰見天地之心。 說卦曰。坎為亟心。 乾鑿度曰。易歷曰。陽紀(jì)天心。陽當(dāng)作昜。 參同契曰。天符有進(jìn)退詘伸以應(yīng)時。故易統(tǒng)天心。復(fù)卦建始萌。 詩桑柔曰。君子實維。秉心無競。鄭箋云。君子謂諸侯及卿大夫也。其執(zhí)心不強(qiáng)于善而好以力爭。春秋傳。師曠曰。臣不心競而力爭。 大學(xué)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又曰所謂修身云云。 孟子曰。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趙岐孟子盡心篇章指曰。盡心者。人之有心為精氣主思慮可否然后行之。猶人法天。天之執(zhí)持綱維以正二十八舍者。北辰也。論語曰。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心者。人之北辰也。茍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 仲舒對策曰。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yuǎn)近莫敢不一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 說苑辨物曰。易曰。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夫天文地理人情之效存于心則圣智之府。 法言問神曰?;騿柹?。曰心。請聞之。聞當(dāng)作問。曰。潛天而天。乾元。潛地而地。坤元。天地神明而不測者也。心之潛也。猶將測之。況于人乎。況于事倫乎。心之潛即神也。天地神明而不測。潛天而天。潛地而地。是與天地合德者也。故曰猶將測之。人與事倫不足言矣。伏羲文王孔子其人也。 莊子庚桑曰。萬惡不可內(nèi)于靈臺。司馬彪注云。心為神靈之臺也。 養(yǎng)心 大學(xué)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故荀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誠。大學(xué)釋誠意而歸于慎獨(dú)。故荀子曰。不誠則不獨(dú)。不獨(dú)則不形。此大學(xué)誠于中形于外。中庸誠則形之義也。荀子所言見不茍篇。七十子之徒所傳之大義與宋儒旨趣不同。孟子言存心。故云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荀子言慎獨(dú)。故云養(yǎng)心莫善于誠。或據(jù)孟子以駁荀子之非。是駁大學(xué)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