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簡介文征明-赤壁賦 - 文征明. 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的作品《赤壁賦》分為《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 《赤壁賦》賦篇名。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作品。有前后兩篇,即《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寫于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tuán)練副使,蘇東坡兩度游覽黃州(今湖北黃岡)赤壁(赤鼻磯)時?!肚俺啾谫x》較有名。賦中憑吊古跡,表達(dá)了作者對江山風(fēng)物的熱愛和曠達(dá)的心胸,但也有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 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因為堅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他的思想境界亦隨境遇之變、閱歷之廣而不斷深化。他在元豐五年那個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所寫下的《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不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轉(zhuǎn)化,也反映了他創(chuàng)作風(fēng)格的新變,成為代表中國古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新境界和文賦一體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2 作品信息2.1 原文《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后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xì)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庇谑菙y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皢韬?!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2.2 譯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guān)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fēng),卻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jìn)入仙境。赤壁賦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yīng)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yuǎn),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凄切、婉轉(zhuǎn)、悠長,如同不斷的細(xì)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蘇軾的容色憂愁凄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diào))為什么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dāng)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zhí)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dāng)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些不可能屢屢得到,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fēng)中罷了?!?/p> 蘇軾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fā)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fēng),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jìn)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p> 于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jīng)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3 作品賞析《前赤壁賦》 赤壁賦矢量圖__其他_文化藝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lǐng)略其間的清風(fēng)、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jīng)·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yīng),“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辈⒁鱿挛淖髡咚宰鞯母柙疲骸巴廊速馓煲环健保楦?、文氣一貫?!芭腔病倍?,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fēng)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fēng)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nèi)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diào)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zhuǎn),其悲咽低回的音調(diào)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zhuǎn)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shè)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zhuǎn)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dāng)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zhàn)船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fēng)”,通過簫聲傳達(dá)出來??偷幕卮鸨憩F(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驮傲w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rèn)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zhuǎn)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dá)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dá)、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qiáng)求予以進(jìn)一步的說明。那么什么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fēng)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fēng)月長存,天地?zé)o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的《襄陽歌》:“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jìn)而深化之。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yīng)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zé)o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diào)而暢遂也。”(引自《評注古文辭類纂》)蘇軾通過各種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前赤壁賦》中的一處爭議:“徘徊于斗牛之間” 蘇軾名篇《赤壁賦》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句,人們耳熟能詳。但對“斗?!钡慕忉?,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斗?!焙嗡?二是在蘇軾寫作此賦的元豐五年(1082)陰歷七月十六日,月亮東升時能否在“斗?!敝g徘徊? 蘇軾的《赤壁賦》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而非星象記錄或天文報告,在忠于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完全可以也應(yīng)該有所變異、置換乃至夸張,允許有藝術(shù)想象的廣闊空間。猶如“斗牛”一詞,從晉代張華因氣沖斗牛而命雷煥在江西豐城發(fā)掘龍泉、太阿寶劍的故事以后,在古代詩文中運用不絕,已積淀為習(xí)見的文學(xué)詞語和典故。王勃《滕王閣序》的“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固然是“本地風(fēng)光”,切合“吳越”地域;陸游的《客談荊渚武昌慨然有作》詩,作于福建,而有“豐城寶劍已化久,我自吐氣沖斗牛”之句,運用張華之典已趨普泛化。“斗?!钡男强瘴恢没虻赜蚍轿辉谖膶W(xué)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中逐漸模糊,而突出其所蘊涵的歷史文化意味和情感心緒內(nèi)容,以致“氣沖斗牛”、“氣沖牛斗”的成語廣為流傳。蘇軾此句,如改成“徘徊于女虛之間”或“徘徊于室壁之間”,于事實或更準(zhǔn)確,而于文學(xué)所特別追求的情韻興味,卻消失殆盡。對于這類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所謂“失誤”的指責(zé),如果蘇軾地下有知,或許會再次提出他的習(xí)慣性的回答:“意不欲耳”、“想當(dāng)然耳!” 《后赤壁賦》 前赤壁賦 - 品膽齋主人 -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xù)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后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jié)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泛游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游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游所作的準(zhǔn)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游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自風(fēng)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jǐn)⒘耸?,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zhuǎn)入正文,可東坡卻“節(jié)外生枝”地又插進(jìn)“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fā)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里,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yuǎn)??墒牵?dāng)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chǎn)生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里,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只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經(jīng)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后,在結(jié)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游后入睡的蘇子在夢鄉(xiāng)中見到了曾經(jīng)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nèi)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jié)果非但無濟(jì)于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chuàng)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后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xiàn)實。結(jié)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dāng)迷茫,但還有雙關(guān)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nèi)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fù)又在哪里呢? 文中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似詩”,通過夸張與渲染,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描寫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真摯的感情。巧用排比與對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樂感。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但總的來說,后賦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shù)上都不及前賦。神秘色彩,消沉情緒與“賦”味較淡、“文”氣稍濃恐怕是遜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賦》在蘇子和“客”游赤壁時,“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鼻姨K子睡后“夢一道士,羽衣蹁躚”,蘇子以為道士即先前所見之鶴。本段描寫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蘇軾的詩文中,很多地方都寫到了鶴,如《放鶴亭記》、《鶴嘆》等都有對鶴的生動描寫與贊美。我們知道,鶴在古代是放達(dá)隱逸的象征,是超脫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塵世的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蘇子在夢鄉(xiāng)中見到了曾經(jīng)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帶來的內(nèi)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jié)果非但無濟(jì)于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chuàng)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后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xiàn)實。結(jié)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dāng)迷茫,但還有雙關(guān)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nèi)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fù)又在哪里呢?” 4 創(chuàng)作背景 《赤壁賦》是蘇軾于“烏臺詩案”獲釋后,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時所作。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后人習(xí)慣稱前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后一篇為《后赤壁賦》。這里所選的是前一篇。其實,蘇軾所游的并非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dāng)時的傳說,借題發(fā)揮,以抒發(fā)自己被貶謫后內(nèi)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 4.1 雙賦對比 變化的結(jié)構(gòu)和不同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 文賦作為宋朝出現(xiàn)的一種新文體,事實上是多種文體的“嫁接物”。它大體以散文語言為主,在體式上部分借鑒漢大賦的主客問答的結(jié)構(gòu)和押韻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賦的駢偶句式。與賦體相比,它更為散化;與散文相比,它又改變了慣常以議論、說理、敘事為體式的特點,而借用了詩歌的“意境”來傳情達(dá)意。在其中,整散結(jié)合的語言,設(shè)為主客的結(jié)構(gòu),情感濃摯的意境,是文賦三種最主要的文體特點。這三大文體特點由前輩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定型,蘇軾的《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追隨其后又出以變化,使“從心所欲”與“不逾矩”完美結(jié)合。這在前賦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 4.2 兩賦的主客關(guān)系文征明-赤壁賦 - 文征明. 第一,前賦的主客之間,感情的旨趣更和諧。此賦首言“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敝骺屯灿?、同飲共樂、同調(diào)歌吹,極朋友相和相知之情。末有“客喜而笑,洗盞更酌……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描寫,這里更是渲染出經(jīng)過一番思想交流之后,朋友之間更深一層的情意和諧。而后賦雖也設(shè)為主客,主客之間也以宴飲游樂始:“二客從余過黃泥之坂……行歌相答……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钡蛥s不能像前客一樣與蘇子始終同趣,當(dāng)蘇子游赤壁斷岸時,“二客不能從”,顯示了主客之間情致之異,和作者的孤寒之情。至于末尾部分的“須臾客去,余亦就睡”的意興蕭索正和前賦末尾形成鮮明對照。 第二,前賦的主客之間,思想的交流更深入,主客情感上的和諧并未成為思想交流的障礙,反而成了其交流的基礎(chǔ)。主客先后坦言對個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在了解溝通之后主人才翻進(jìn)一層,以帶有禪意的哲思開導(dǎo)客人思想的淤塞。一個明顯的跡象是主客除了在開頭尋找酒菜以消良夜時興趣相近略有問答外,在文章的其它部分特別是在蘇子借景抒情的重要段落,主客之間并沒有形成問答交流,以至于作者不得不借一只突兀的孤鶴意象來寄其情懷。文章的末尾部分雖采用主客問答體,然此客非彼客,他是與“二客”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夢中道士,也就是曾在前賦中與蘇子甚相得的道士之魂。而且他與主人之間的問答也是引而不發(fā),他只以一句“赤壁之游樂乎”挑動蘇子的心弦,使之發(fā)出裊裊的余音。這不僅在文賦的結(jié)構(gòu)上實屬變體,即使僅從形象而言,也已不純,它反映了后賦主客關(guān)系的松散性。這是兩賦主客關(guān)系的主要區(qū)別。 這種主客關(guān)系的緊密與松散之別,與情思起伏幅度的大小共同決定了兩賦或以動蕩見奇、或以平進(jìn)示幽的不同結(jié)構(gòu)。而結(jié)構(gòu)的差異則表明了作者在寫作兩賦時,松弛與緊張兩種不同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前賦結(jié)構(gòu)在張弛有度、首尾圓合中表現(xiàn)出的完美性,是蘇軾才情沒有受到精神壓抑的自由松弛心態(tài)的體現(xiàn)。惟有在這樣的心態(tài)中,創(chuàng)作才會出現(xiàn)不可重復(fù)的高潮,技巧才會融化到不見痕跡的境界,使思想與感情表達(dá)如那只滑翔在不辨水天、無盡空明之境的小舟,全然感覺不到局限羈絆,全然不見安排與勉強(qiáng)。前賦的感情與思想表達(dá)之所以令人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舒暢自然,從而被視為文賦一體不可再現(xiàn)的杰作,關(guān)鍵就在于它是善思的蘇軾在松弛自由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中完成的精神遨游?!鞍茁稒M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是自由飛動的境象,客之悲哀、主之寬解是自由宣發(fā)的內(nèi)情,或歌或憂、或悲或笑,是自由無忌的生活態(tài)度。它們都是從松弛的蘇軾心中自由奔赴到他的筆下的。 5 作品相關(guān)5.1 重點字詞注釋選自《經(jīng)進(jìn)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叢刊》本),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在此之前蘇子既望游赤壁(4張)蘇軾因烏臺詩案(元豐二年)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后來還寫過一篇同題的賦,故稱此篇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寫的那篇為《后赤壁賦》[1]。赤壁:實為黃州赤鼻磯,并不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zhàn)的舊址,當(dāng)?shù)厝艘蛞艚喾Q之為赤壁,蘇軾知道這一點,將錯就錯,借景以抒發(fā)自己的懷抱。 [2]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歲在壬戌。 [3]既望:既,過了;望,農(nóng)歷十五日。“既望”指農(nóng)歷十六日。 [4]徐:舒緩地。 [5]興:起,作。 [6]屬:通“囑(zhǔ ),致意,此處引申為“勸酒”的意思。 [9]少焉:一會兒。 [11]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橫江:籠罩江面。橫,橫貫。 [13]馮虛御風(fēng):(像長出羽翼一樣)駕風(fēng)凌空飛行。馮:通"憑",乘。虛:太空。御:駕御(馭)。 [19]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我的心思飄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渺渺,悠遠(yuǎn)的樣子?;媚宽痦鹳獬钣琛断娣蛉恕? 懷,心中的情思。 [20]美人:此為蘇軾借鑒的屈原的文體。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詩文多以指自己所懷念向往的人。 [21]倚歌而和(hè)之:合著節(jié)拍應(yīng)和。倚:隨,循 和:應(yīng)和。 [22]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傾訴。怨:哀怨。慕:眷戀。 [23]余音:尾聲。裊裊:形容聲音婉轉(zhuǎn)悠長。 [24]縷:細(xì)絲。 [25]舞幽壑之潛蛟:幽壑:這里指深淵。此句意謂:使深谷的蛟龍感動得起舞。 [26]泣孤舟之嫠(lí 離)婦:使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嫠:孤居的婦女,在這里指寡婦。 [27]愀(qiǎo 巧)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嚴(yán)肅地端坐著 危坐:端坐。 [29]何為其然也:曲調(diào)為什么會這么悲涼呢? [30]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 [33]繆:通"繚"盤繞。 [34]郁乎蒼蒼:樹木茂密,一片蒼綠繁茂的樣子。郁:茂盛的樣子。 [37]舳艫(zhú lú 逐盧):戰(zhàn)船前后相接。這里指戰(zhàn)船。 [38]釃(shī)酒:斟酒。 [39]橫槊(shuò ):橫執(zhí)長矛。 [40]侶魚蝦而友麋鹿: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友。侶 :以...為伴侶,這里是名詞的意動用法。麋(mí):鹿的一種。 [41]扁(piān )舟:小舟。 [43]寄:寓托。 [44]蜉(fú)蝣:一種昆蟲,夏秋之交生于水邊,生命短暫,僅數(shù)小時。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暫。 [45]渺滄海之一粟:渺:小。滄海:大海。此句比喻人類在天地之間極為渺小。 [46]須臾(yú):片刻,時間極短。 [47]長終:至于永遠(yuǎn)。 [48]驟:數(shù)次。 [49]托遺響于悲風(fēng):余音,指簫聲。悲風(fēng):秋風(fēng)。 [50]逝者如斯: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往。斯:此,指水。 [51]盈虛者如彼:指月亮的圓缺。 [52]卒:最終。消長:增減。長:增長 [55]共食:共享。蘇軾手中《赤壁賦》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適”,義同 [56]更酌:再次飲酒。 [57]肴核既盡:葷菜和果品。既:已經(jīng)。 [59]枕藉:相互枕著墊著。 [60]既白:已經(jīng)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5.2 一詞多義 1、望: 七月既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向遠(yuǎn)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像)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yuǎn))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遺響于悲風(fēng)(給) 7、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8、下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攻占)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下面) 5.3 通假字 1、舉酒屬客 (“屬”,通“囑”,致意,此處引申為“勸人飲酒”)【 注:高中課本上沒有標(biāo)明“屬”通“囑”】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 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連結(jié), 盤繞) 4.杯盤狼籍 (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為“樽”】 6.扣舷而歌之 (扣,通“叩”,敲打) 5.4 古今異義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內(nèi)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 今義:美貌的人。 2、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越過。 今義:欺辱,欺侮。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遼闊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4、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古義: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 今義:兒子。 5、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1.驅(qū)牛相斗比勝負(fù)的游戲。 2.相斗的牛。 3.挑逗牛與牛或牛與人相斗。 6, 徘徊于斗牛之間 今義: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 古義:移動 5.5 詞類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動,歌詠)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狀,像長了翅膀似的) 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動,唱歌) 4、空明:擊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水月交相輝映的江面) 5、舞:舞幽壑之潛蛟(使動,使……起舞) 6、泣:泣孤舟之嫠(lí)婦(使動,使……哭泣) 7、正:正襟危坐(使動,整理,端正) 8、南、西:烏鵲南飛……西望夏口(名作狀,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9、下:下江陵(名作動,攻下) 10、東:順流而東也 (名作動,向東進(jìn)軍) 11、漁樵: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詞作動詞,打漁砍柴 ②可以認(rèn)為無活用,漁、樵本身就為動詞) 12、侶、友: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13、白:不知東方之既白(形作動,天色發(fā)白,天亮) 5.6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懷 (主謂倒裝句) 游于赤壁之下 (狀語后置) 凌萬頃之茫然 (定語后置) 何為其然也? (賓語前置) 而今安在哉? (賓語前置)[2]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 (謂語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羨乎! (賓語前置)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判斷句)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知不可乎驟得——倒裝 固一世之雄也 “也”為標(biāo)志的判斷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非”為標(biāo)志的判斷句 ?。ㄆ渎暎┤缭谷缒?,如泣如訴 省略句 (其聲)舞幽壑之潛蛟 省略句 舳艫(連接)千里 省略句 6 鑒賞《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xù)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后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jié)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泛游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游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游所作的準(zhǔn)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游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白風(fēng)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jǐn)⒘耸?,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zhuǎn)入正文,可東坡卻“節(jié)外生枝”地又插進(jìn)“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fā)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里,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yuǎn)。可是,當(dāng)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chǎn)生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里,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只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經(jīng)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后,在結(jié)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游后入睡的蘇子在夢鄉(xiāng)中見到了曾經(jīng)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nèi)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jié)果非但無濟(jì)于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chuàng)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后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xiàn)實。結(jié)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dāng)迷茫,但還有雙關(guān)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nèi)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fù)又在哪里呢? 文中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似詩”,通過夸張與渲染,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描寫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真摯的感情。巧用排比與對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樂感。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但總的來說,后賦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shù)上都不及前賦。神秘色彩,消沉情緒與“賦”味較淡、“文”氣稍濃恐怕是遜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賦》在蘇子和“客”游赤壁時,“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鼻姨K子睡后“夢一道士,羽衣蹁躚”,蘇子以為道士即先前所見之鶴。本段描寫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蘇軾的詩文中,很多地方都寫到了鶴,如《放鶴亭記》、《鶴嘆》等都有對鶴的生動描寫與贊美。我們知道,鶴在古代是放達(dá)隱逸的象征,是超脫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塵世的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蘇子在夢鄉(xiāng)中見到了曾經(jīng)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帶來的內(nèi)心苦悶。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蘇軾的代表作,均入選中學(xué)或中師課本,也是學(xué)習(xí)中文的學(xué)生所要掌握的篇目。這兩篇(首)作品,同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同是以赤壁為題,都寫赤壁景色,都緬懷和赤壁有關(guān)的歷史人物,然而細(xì)細(xì)品味這兩篇(首)作品,會發(fā)現(xiàn)它們同中存異。 不同的赤壁之景 《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集中寫景。開頭一句“大江東去”寫出了長江水浩浩蕩蕩,滔滔不絕,東奔大海。場面宏大,氣勢奔放。接著集中寫赤壁古戰(zhàn)場之景。先寫亂石,突兀參差,陡峭奇拔,氣勢飛動,高聳入云——仰視所見;次寫驚濤,水勢激蕩,撞擊江岸,聲若驚雷,勢若奔馬——俯視所睹;再寫浪花,由遠(yuǎn)而近,層層疊疊,如玉似雪,奔涌而來——極目遠(yuǎn)眺。作者大筆似椽,濃墨似潑,關(guān)景摹物,氣勢宏大,境界壯闊,飛動豪邁,雄奇壯麗,盡顯豪放派的風(fēng)格。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場作了鋪墊,起了極好的渲染襯托作用。 《赤壁賦》寫景則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后即寫景。詩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時節(jié),柔柔的秋風(fēng)徐徐吹來,擺弄著詩人的衣角頭發(fā),吹走惱人的暑熱,大江江面,水波不興,風(fēng)平浪靜。詩人信筆寫來,心情閑適瀟灑。在寫了詩人和客人飲酒詠詩之后,詩人再寫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霧浮起在寬闊的江面上,在皎潔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瑩透明。詩人所寫秋夜月下江景,反襯其澄澈無滓、灑脫無求的內(nèi)心世界,《赤壁賦》所寫的赤壁景寫得空明柔美,反襯出了詩人怡情山水,閑適灑脫的心境。 7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享年64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就是大理寺的一個低級別官員,是個七品左右京官,主要負(fù)責(zé)推按,參決疑獄,按當(dāng)代的話說就是調(diào)研員),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zé)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tuán)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yuǎn)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兆诩次?,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xué)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lǐng)袖的舊黨。 蘇軾為人用情至深,對其妻子更是如此,蘇軾之妻逝世時,他曾為其妻將一片山崗種上了一千多棵松樹,至今仍為佳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