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訪道語錄

 隱士的書屋 2014-06-27

訪道語錄---吳非空

吳非空者,不知何許人也。道學(xué)深湛,文理優(yōu)長,每為各雜志撰稿,專門討究佛道問題,甚受讀者之歡迎云。

先生節(jié)錄蔣維喬先生「因是子靜坐法」及其「靜坐問答錄」二書,而以問答方式,詮次有關(guān)靜坐之基本問題。自「健康長壽月刊」一卷五期至三卷六期,賡續(xù)發(fā)表,條分縷析,洵初學(xué)之南針也。今愚又依先生所輯,再加精簡,以為「節(jié)要」云。

 

一、靜坐前后?!灿薨矗河兄^搓擦皆宜四十九次〕

靜坐以前宜寬松衣帶。坐畢要徐徐開眼,舒放手足,切勿匆遽。并以左右手掌,緩緩搓熱,x擦兩目,撫摸頭、頸、胸、腹、背、四肢,以及全身。

二、靜坐環(huán)境

最好備靜室一間,無則就寢室床上靜坐亦可;但以木床為優(yōu),彈簧床反不適宜。

三、靜坐時間

①靜坐功深,則行、住、坐、臥,念茲在茲,方極其妙。然初學(xué)不可不規(guī)定時間,通常以早晨起床及晚間就寢前各坐一次為宜,不然,每日至少必須靜坐一次。

②每次靜坐時間,固愈長愈妙,但不可有意求長,初學(xué)以三十分鐘為率,以后遂漸遞增。(愚按:日久功深,宜遵王先青先生之說:每次以二小時為基數(shù)。)

③忙人每次以四十分為宜,能延至一小時更妙。

④不論早午晚皆宜,但每日只坐一次者,則以早農(nóng)起床后為佳。

⑤每晚就寢以前,小坐十五分或二十分鐘,亦頗有效。

⑥初學(xué)不必勉強,有事之日,則早晨五時起靜坐二小時,晚間九時靜坐一小時,星期日連坐三小時,或早午晚三次分坐,皆無不可。

⑦晨x無隙靜坐,盡可能于寢前為之,惟終日勞頓,寢前就坐,必易昏睡,不若晨x之清明耳。

⑧飯后靜坐,至少須隔二十分或半小時。

⑨飯前靜坐并無妨害。

 

四、靜坐與飲食

素食之時,工夫進度較速。

 

五、靜坐與睡眠

最好睡足八小時。

靜坐之極功,本勝于睡眠,功深者可終年不睡,然初學(xué)宜聽其自然,切不可強企。

靜坐神斂于內(nèi),睡眠神散于外,論其原理,自然以靜坐為有益,但仍視功候淺深以為斷耳。

 

六、靜坐與運動

易筋經(jīng)、八段錦等是外功,習(xí)之可以輔助靜坐。

靜坐與拳術(shù)可以并行。太極拳尤佳。

靜坐功深,廢去運動,初無妨害,但究以兼行為優(yōu)。

 

七、靜坐與色欲

習(xí)靜坐者,若能完全戒絕色欲,則收效尤速。

 

八、靜坐與呼吸

呼吸方法有二:一曰自然呼吸,一曰逆呼吸。

A自然呼吸

①吸氣時,自鼻吸入,徐徐鼓腹外凸。

②呼氣時,自鼻呼出,卽將臍下腹部收縮凹下。

③呼吸均宜漸漸深長,達于下腹,使腹部緊而充實。

④呼吸漸漸而細(xì),出入極微,反復(fù)練習(xí),久之,不知不覺,自然進入無呼吸之狀態(tài)。

B逆呼吸(一名正呼吸)

①吸氣宜深而長,胸部膨脹,臍下腹部則收縮凹下。

②呼氣宜緩而長,臍下腹部膨脹。臍下氣滿,胸部空松。

C自然呼吸與逆呼吸共同適用之原則。

①呼吸宜極靜細(xì),以自己不聞其聲為合度。

②盤膝端坐,與靜坐同一姿勢。

③呼吸之氣,宜緩、細(xì),而長,徐徐注入于小腹。

④呼吸漸次加長,以長至一呼一吸,能占一分鐘為最,然決不可勉強。

⑤每日不論何時,皆可練習(xí)之。行、住、坐、臥,練之尤佳。

⑥靜坐之時,宜無思無慮,若注意于呼吸,則心不能靜,故當(dāng)于靜坐前后練習(xí)之。

⑦練習(xí)呼吸,宜擇空氣新鮮處,練習(xí)五分鐘至十五分鐘。

⑧初學(xué)心窩處(橫膈膜恰當(dāng)兩肋骨間凹下處〉堅實、呼吸窒礙,此即橫膈膜未能上下運動之故。

⑨練習(xí)日久,似覺胸膈空松,呼吸靜細(xì)深長,能直達于臍下小腹,卽為心窩下降之明證。

⑩吸時橫膈膜上,呼時橫膈膜下,逆呼吸能使初學(xué)運動橫膈膜較易。及功候進至靜呼吸,則逆呼吸可以不用矣。

11靜坐時但當(dāng)注意丹田,不可注意呼吸。

12在野外練習(xí)呼吸,或靜坐前后練習(xí),皆不妨稍稍用力,入靜后則不然。小腹宜常使膨脹,然不可勉強。

 

九、靜坐與心境

①一切放下,勿起妄念。

②用返照法,使妄念自然不生:甲念起返照之,不使攀援,則甲念空;乙念起,亦然。正其本,淸其源,久之,則妄念自然不生矣。

③要求愈病及健康之念,亦宜屏棄勿思。

④當(dāng)純?nèi)巫匀?勿求速效。宜如一葉扁舟,泛乎中流,棄權(quán)舍帆,任其所之。

⑤坐時外界音響,宜置若罔聞。

⑥x目意守丹田(重心),凝集心意,返照下田,呼在此,吸在此,行之?dāng)?外則腹部膨脹,富于靱性之彈力;內(nèi)則體和氣平,無思無慮,如皓月當(dāng)空,了無xx。倘至神不外馳,切不可如前之著意,但順其自然而寂照之,漸而則至于無人無我空靈澄澈之妙境矣。

下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處,但返照時,只須注意臍下一帶,不必拘于尺寸。

其他若守頂上、發(fā)際、眉間、鼻端、臍中、會陰、尾閭、足心(涌泉〕等竅,與丹田之意相同。但各有缺點,不如守「丹田」之安全。

⑦觀息法:反觀呼吸之出入,念頭隨之,觀定不移,念頭卽住。

⑧數(shù)息法:一呼一吸為一息。以心數(shù)息,自一息至五息,十息、百息、以至千息,僅存一念,不得起他念。若中為雜念所擾,則又須從頭再數(shù)。至息極微而不可數(shù),或厭煩而不愿數(shù)時,卽可停數(shù)。至此,念頭則亦自住矣。

⑨靜坐者,宜如宗敎家,必須具有堅定之信心,久乃大效。故有效與否,全視信仰。

10心境x徹,毫無渣滓,此境殊不易到。必日間事少,坐至一二小時之久,偶或有之,不能常也。

11靜坐入門:一則注視下丹田,一則注視鼻尖。二者盡可自由選習(xí)。

12丹田之說,出于古書,或云臍下一寸三分。然多只渾言臍下,不言尺寸。靜坐者,但宜心注于臍下之中間一帶,不可執(zhí)著尺寸行功,始能靈活而不著相。

13若能進于靜呼吸,則腹部之動,已極微細(xì),殆不覺矣。

14坐時眼視丹田,則以「內(nèi)視」為宜,而所謂「閉目內(nèi)視」,卽以心代目,或以意志代目之意,而內(nèi)視不必眼睛向下,不過以心意下注而已。

15入坐時宜以意將耳根收縮,返聽自己呼吸之出入,則身傍聲響,聞如不聞矣。

16心窩卽兩胸骨中間凹下處,如心意專注于下腹,則心窩處感覺空松無物,是謂下降。注意力,確能達于下腹部,非僅存一概念而已。

17坐時注意凝集于下腹部。依心理學(xué)公例,凡心意注于某一點愈明了,則其他雜念自然愈易消x。

18注視印堂,亦道家之一派,可收速效。往往敎人看鼻部及印堂等處,不過旬余,卽見x前有光如日,久而漸大,可包全身。但此法似近勉強,不甚自然。且人之「重心」,宜在下部,不宜移置于上部也。

19若堅持一念,歷久不懈,必有克制雜念之一日。

20有病能忘病最妙。

 

十、靜坐之姿勢(原書此處有圖)

①軀干平直端正。脊骨之姿勢,如圖一,三折如弓,臀部宜略向外彎,故坐時臀部宜凸出,然不可有意用力。胸微向前俯,腹之下部宜鎮(zhèn)定。

②雙盤坐:佛家謂之全跏趺坐。其姿勢有二:

A、先以右脛(小腿)如于左股上,復(fù)以左脛加于右股上,如圖一,名降魔坐。坐時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傾斜,此雙盤之優(yōu)點也。

B、反之,先以左脛加右股上,次以右脛加于左股上,如圖二,名吉祥坐。

③單盤坐:坐時以左脛加于右股上,或以右脛加于左股上均可。如圖三,佛家謂之半跏趺坐。本式如左脛加于右股上,則左膝蓋必落空,不能緊著于褥。坐者易向右傾斜,右脛加左股之上,則反是。初學(xué)不能雙盤,自以單盤為宜。能注意身不傾斜,則其效一也。

④下盤坐:年老或體胖者,單盤亦無法坐時,則用下盤坐,而以兩足向后下盤如交叉形。如圖四:坐時易于傾斜,應(yīng)隨時注意矯正。

⑤平坐:如上述三種坐法,皆感困難,則可用平坐式,正身端坐,不盤腿,兩手心加兩膝蓋上,兩足平置地面,如圖五:

⑥臥式:若體弱有病或不便于坐者,可用臥式。亦有人主張初習(xí)靜坐者,以采臥式為宜。此式有仰臥及側(cè)臥二種:

仰臥式:姿勢與平常仰臥同,頭肩部可略事墊高,如圖六:

側(cè)臥式:亦有左側(cè)與右側(cè)之別。左側(cè)心臟受壓迫,似不相宜。右側(cè)臥之姿勢,頭與上身略向前俯,右腿前曲平放床上,左腿疊于右腿上,惟小腿宜向后移置床上,左手微曲,掌心向下,輕放左股上,右手前曲掌心向上放于頭畔枕上,如圖七:

臥時習(xí)靜,最易昏沉入睡,宜時加注意,以似眠非眠,惺惺不昧為合度。

⑦眼閉則心靜,但在夜間,因日間勞頓,則眼宜微開,免致昏睡,否則,總以閉眼,用內(nèi)視法為是。

⑧靜坐稍久,兩足麻木,在所難免,猶之初習(xí)體操,筋骨必然酸痛。此有二法可行:㈠麻木至不能忍耐時,將兩足緩緩放開,平坐或競不坐。㈡足麻至毫無感覺,久之復(fù)原,如此熬過數(shù)次,以后卽坐至一兩點鐘,亦不麻木矣。坐后用手摩擦之更佳。

⑨無論單盤雙盤,臀部坐墊,皆宜稍高,并以腎囊不受懨為合度。

⑩坐時,舌抵上腭,或用舌攪腭生津以吞咽之。

11「鎮(zhèn)定下腹」一語,蓋指常膨脹,不收縮而言。然須久煉方可達此勝境,初學(xué)不易臻此。

12「道法自然」無論生理,心理方面,莫不皆然。欲腰之自直,除非用雙盤方可。坐時腰部切勿過挺用力,感覺脊骨下曲時,但留意矯正之可耳。

13靜坐功深,身內(nèi)氣脈流通,則姿勢之正與不正,并無重要關(guān)系。

14靜坐時開眼閉眼,二法皆可,不妨隨宜選用。

 

十一、靜坐之反應(yīng)

①練習(xí)日久,似覺胸膈空松。

②靜坐日久,臍下腹部,發(fā)生一種震動之現(xiàn)象。

③震動之前十?dāng)?shù)日,必先覺臍下有一股熱力,往來動蕩。

④熱力動蕩既久,忽然發(fā)生一種震動,能使全身皆震,斯時不必驚疑,當(dāng)一任其自然。(吳按:有人亦無震動現(xiàn)象?!?/font>

⑤震動之速度及震動之久暫,人各不同,皆起于自然,不可強求,亦不可遏抑。

⑥震動時宜以意(不可用力)引此動力,自尾閭循背脊上行,而達于頭頂。復(fù)透過頭頂,自顏面徐徐下降心窩,而達于臍。

⑦普遍習(xí)靜至一月內(nèi)外,突覺身上某部發(fā)熱,來似閃電,久之蔓延全身,以至出汗。

⑧靜坐之際,心如止水,外腎突然勃起,此時不可驚駭,宜意守丹田,聽其自然。

⑨靜坐時,身體左右搖擺,亦可為有效之證。惟靜坐成效不必定須震動,亦不必定發(fā)生熱力。

⑩問:先生毎次靜坐,是否必有一股熱力回環(huán)全身?曰:「然」。

11熱力自頭頂而下,由顏面復(fù)回丹田,可任其自然,終有連到之一日。

12有人并不震動,但亦獲愈病之效。足見震動與否,固因人體質(zhì)而異。

13咽喉一路,時若閉塞。此乃胸前三田未通時所恒有之景象。三田通后,自喉至胸腹,則舒暢而無所梗矣。

14丹田時熱時否,動力時深時淺,均可聽之,不必求速效,久之自能增加熱力,一入坐旣可得之。

15集力入腹,身體時形動搖,切勿強制之,卽動搖甚烈,亦無妨害,久之,自能歸于靜止。

16坐時口生津液,乃極好現(xiàn)象,宜徐徐分幾次咽下。舊法本有用舌攪口中,使生津液,xx咽下之說。

17勉強久坐,如能忍耐,亦無妨礙,但亦不可過于勉強。

18坐后或坐時,氣下泄或上行者,乃氣血流通之征,是好現(xiàn)象。

19坐中丹田發(fā)熱極微,亦功候?qū)瑴\之故,久則由微而至著矣。

20有人一入坐,卽周身酥軟溫?zé)?不復(fù)震動,足見震動乃初通三關(guān)之景象也。

21全身上下,有大力下注,乃極好現(xiàn)象,宜以意徐徐引之,使由尾閭導(dǎo)上背脊。

22有氣下行,直抵肛門,是好現(xiàn)象。然不可因此欣喜,宜聽其自然。氣盛之時,亦無妨徐徐以意引之上行,但不可用力耳。

23腹內(nèi)格格作響及打噎放屁等,俱系身內(nèi)氣通之征。靜坐之后,血脈周流無滯,全身手足皆熱,以至出汗,皆屬好景。

24腹響并非偶然,乃炁回入腹所致,日久功深,氣若十分通暢,則自然不響矣。

25坐時氣往下行,當(dāng)以心意注定下腹,勿助其行?;肌钙玿」者,靜坐則可達患處而愈矣。

26遺漏之病,最難根治,然病不劇增,亦無大礙。

27問:「某素有遺精之病,平均五六日一次,致精神萎靡。服中西藥及x術(shù)生之術(shù),皆不見效。乃自靜坐以來,六十余日,而漏精僅兩次,精神亦異常爽快,誠奇效也?!勾穑骸赋种院?效果將不僅此耳?!?/font>

28問:入坐之后,小腹?jié)u大,不知何故?答:因氣充滿小腹,蓋佳境也。

29靜坐入門工夫,男女不同。下丹田,在男子,乃虛無穴,解剖上實無此竅,惟返觀者自知之,故無妨以「意」守之。女子若守「下田」,必得癌癥,或子宮充血,甚為危險。因此,女子靜坐,則以觀空、觀音等法門入手為宜。

 

十二、靜坐之心理反應(yīng)

①靜坐以來,毎能夜眠無夢,此境頗不易得,乃靜坐之大效也。

②問:昨夜靜坐,漸覺有異。所謂異者,卽xx然無人無我不識不知之境界也。初覺xx,但為時甚暫,方至xx,雑念又起,急摒除之,復(fù)至xx,雜念又起。如是者四,至最后一次,正xx之際,忽而一股熱力由鼻而口而喉而胸,此時全身毛管忽開,而胸前熱力,不知究歸何處。卽仍鎮(zhèn)靜,又覺背后一股熱力,由腰下而上,直至頭頂,遂覺全身火熱,大汗浸淫。此何故也?答:此乃好景象。汗出者,卽體中老廢物向外排泄也,切勿驚疑,宜聽其自然。熱力盛時,可以「意」引之,由背后漸上于頭頂,自頭頂而返于丹田,周而復(fù)始。于是如水車運水,循環(huán)不息矣。

③問:昨夜靜坐之際,忽覺臍部以下,特別空虛,而其中心點,若有一核然?;秀敝g,似覺稍帶紅色,又覺其熱度特高,若見其擺動,而吸入之氣,似欲更往下行。當(dāng)此之際,全身毛孔若開,而汗又浸淫而出。此又何故也?答:此乃精神集中之好現(xiàn)象,不必驚疑,但聽其自然。

④問:某晨起靜坐,腹中雷鳴如故。而近日忽生奇景,覺有熱力,發(fā)自眉端,旋達眼簾,目前忽放光明,最后達于鼻端。自是以后,每晚靜坐,便覺項背生熱,額部則時而顫動,腹部氣亦微動,周身微汗,而目前之光,遂不復(fù)顯。按靜坐者,熱力每生自腹,而某發(fā)自眉端,未審何故?答:熱力發(fā)自眉端及目前放光,俱屬好現(xiàn)象。蓋人之任督二脈循環(huán)之徑路,無論何處,精神若集中以存注之,皆可發(fā)生熱力或震動。凡熱必有光,發(fā)生上部,故眼易見。但宜注視丹田,一切聽其自然,切莫執(zhí)著。

先生節(jié)錄既竟,而x以結(jié)語云:「文內(nèi)各節(jié),證諸歷年經(jīng)驗,若合符節(jié),惜乎此僅說明靜坐之初步境界而已,第二、第三兩步境界,則尙付闕如也。」

 

㈢、論述

吾國古代言養(yǎng)生者,莫不主通經(jīng)脈。凡人一身,血脈之外,尙有氣脈。氣脈直行者為經(jīng),手三陽三陰,足三陰三陽,凡十有二。旁支為絡(luò),凡十有五。此外,別于正經(jīng)者,有奇經(jīng),凡八脈。正經(jīng)流溢之氣,入于奇經(jīng),互相灌溉,內(nèi)蘊腑臟,外濡腠理。黃帝內(nèi)經(jīng),言之綦詳。

奇經(jīng)八脈,為:陽蹻、陰蹻、陽維、陰維、沖脈、任脈、督脈、帶脈等八脈之總稱。此八脈不受制于十二經(jīng),無表里配合,故謂之奇。其所行之路,非內(nèi)觀者無以明,是以醫(yī)書多略而不悉,然影響生理,至深且鉅。靈樞云:「經(jīng)脈者,以決死生,處百病,調(diào)虛實,不可不通?!估顣r珍則以為「醫(y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

丹經(jīng)論河車道路,多主先通任督?jīng)_三脈。并及三田命門,其次方及他脈。

八脈既明,進一步當(dāng)究其貫通之法,而貫通之法,醫(yī)書鮮及,詳論通脈者,其唯道家乎!茲就所知介紹數(shù)法如次:

①靜坐法:靜坐功深者,可通八脈,惟費時較久,且必熟參道釋兩家有關(guān)靜坐之書,再請師友指導(dǎo),乃得理事雙圓。

②倒立法:乃頭在下足在上之一種方法,吾國道家及印度之瑜珈術(shù)有之。此法長處,則在先通督脈,再及其他各脈,亦費時較久,且身體不健者,尤其高血懨患者,不可輕易試之。

③內(nèi)視法:此法尚有佛道之別。道家丹鼎派筑基煉己之煉丹初步功法,乃通八脈之最高法門。佛家惟密宗觀點與道家相同。

〔奇經(jīng)八脈今昔觀―見健康長壽月刊一卷六期及二卷一期)

 

四、語錄

吳非空,每蒞臺北,必與吾輩道友鬯論道妙,爰將當(dāng)日所記殿此,以供同好之參證云:

臍下一寸三分,并非丹田,亦非炁穴,輿河車道路,似不相x。死守此處,易致下列諸病:

①積氣不散,易成痞塊。

②精關(guān)松者,容易遺漏。

③往往發(fā)散,淌汗不止。

以余觀之:上至無極,下臨無底,始為眞正之炁穴也。其正確之處,請細(xì)參之。

無論何竅,俱不可執(zhí)著死守,否則,皆難免致病。茍能若存若亡,勿忘勿助,知而不守,不守而守,輕松自然,行所無亊,斯則妙矣!

坐功境界,約略有三,紛紛擾擾,一也。渾渾淪淪,二也。淸淸朗朗,三也。

某修士靜坐時頭部依舊微溫,此因「還精補腦」工夫,尙未完成,成則頭部必然淸涼,而氣亦自能下降而落于「黃庭」矣。

齒宜輕叩,舌宜輕抵,緊則上火,輕則淸涼。抵者,抵于上齒上腭之間,最為適宜也。

身不可過俯,亦不可過仰??偠灾阂磺凶?皆宜自然。

修士萬不可有「希冀心」及「歡喜心」,有之,輕則停滯,重則著魔。

「靈樞」與「素問」,專論人身之穴道與其作用。修道之士,倘于此二者,先有所了解,再讀黃庭內(nèi)外二景,則「頭頭是道」矣。

茍不守竅,卽靜坐三十年,任督二脈,亦未必能通。而「守竅」又易執(zhí)著,執(zhí)著則致病矣。故運用之妙,存乎其人。

氣達泥丸時,則一片淸虛,自然無念矣,故無念絕非人力所可強致者也。陳國利先生將道家歷代口口相傳之四竅,在長壽月刊上雖然全部公開,但宜如何擇別?如何運用?發(fā)生問題時應(yīng)如何解決?修士仍屬茫然。修道之所以必須求師者,職是故也。其所謂四竅,卽「松果腺,〔位于頭部中央大腦底下,形如松果,亦謂之松果體。)「恥骨」、「劍頭」,及「會陰」是已。

靜坐之際,只宜「觀照」,不可「調(diào)息」。「調(diào)息要調(diào)無息息」,不調(diào)之調(diào),方為眞調(diào)。故當(dāng)于靜坐之外,劃出一部份時間練習(xí)調(diào)息,甚至隨時隨地皆可行之。

印度瑜珈術(shù),有一種功法,修士靜坐時,面前設(shè)置一鏡,凝神諦視鏡內(nèi)之「我」,容易止念,固其所長也。但「離神」之病,每難幸免,此其所短也。

問:「止漏無方,至為苦惱,請問守陳國利先生指示陰毛內(nèi)有骨隆起所謂「恥骨」一穴,可以止漏乎?」曰:「守陳先生之第二竅,恐難止漏?!?/font>

問:道門中有一種所謂「自動工法」,坐時垂簾注視鼻端,集中精神,不起一念,兩手合十輕懸于胸前,一至神凝息定之頃,登時卽能自動?;虮陈枴⑸頁u、或揮手、拍掌,種種姿勢,人人不同。此種工法,系正道抑旁門乎?初段習(xí)之,亦有益乎?」曰:「此亦初功一門。其種種動法,并非全無意義。較諸枯坐不動者,反易打通任督二脈,而此種通法,與普通靜坐不同,不僅氣通表皮,且可直通骨髓也。

靜坐最要者精神內(nèi)斂,最忌者精神外散。而一切景象,無非使精神外散,故不宜注意及之。

佛家因有「叢林制度」,苦修之士,衣食無虞,道家則向無此等組織,有志之士,每皇皇衣食,無暇專修。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果眞好道,自有仙緣:或師尋弟子,或仙佛親傳,或天人供養(yǎng),或?;蹆扇?大道必不辜負(fù)苦心人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