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的運針手法: 一般來說,頭面部皮薄肉少的地方,應選較短較細的毫針(如0.5寸長,30~32號針);而皮厚肉多的軀干、四肢部腧穴,則應選較長較粗的毫針(如1.5~2.0寸長,28~30號針)。 針刺的運針手法。 選擇適當?shù)捏w位 針刺前必須選擇適當?shù)捏w位,以既有利于腧穴正確定位,又便于針刺施術操作和較長時間留針而不致疲勞為原則。 做好消毒工作 包括針具消毒、腧穴部皮膚的消毒和施術手指消毒。毫針的消毒可在75%的酒精內(nèi)浸泡30~60分鐘。腧穴部皮膚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施術者的手,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凈,再用酒精棉球涂擦。 兩種常用的進針法 單手進針法: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針,中指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指和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即屈曲,將針刺入皮下。 雙手夾持進針法:左手拇指、食指捏住針身下段,露出針尖,右手拇指、食指夾持針柄,將針頭對準穴位,在接近皮膚時,雙手配合,迅速把針刺入皮下。 針刺的角度 直刺:針身與皮膚呈90度垂直刺入,適用于肌肉豐厚處的穴位。 斜刺:針身與皮膚約呈45度傾斜刺入,適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平刺:針身與皮膚呈15度~20度沿皮刺入,適用于皮肉淺薄處的穴位。 基本的行針手法 提插法:針尖進入一定深度后,將針從淺層插到深層,再由深層提到淺層,反復地提插。 捻轉(zhuǎn)法:針尖進入一定深度后,進行前后、左右的行針動作,反復多次。 “針感” 進針后施以一定的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產(chǎn)生經(jīng)氣的感應,這種針下的感應叫做“得氣”,現(xiàn)代稱為“針感”。產(chǎn)生針感時,針下有沉重緊澀的感覺,在針刺部位有酸、脹、重、麻感。 出針的方法 出針時先以左手拇指和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針孔周圍,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zhuǎn)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退出。出針后須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片刻,以防出血。 艾灸療法: 常用的艾制品。 艾炷:艾炷是將純凈的艾絨用手搓捏成圓錐體,常用于艾炷灸。施灸時,每燃盡1個艾炷,稱為1壯。 艾條:艾條又名艾卷,是用艾絨卷成的圓柱形長條。 藥艾條:常用藥艾條取肉桂、干姜,木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術、沒藥、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細末。 艾灸法的分類。 艾炷灸法 艾炷灸法分為直接灸法和間接灸法。 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見圖①)。 間接灸:即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見圖②)。 艾條灸法 艾條灸法是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或患處施灸的一種方法。艾條灸法可分為懸起灸法和實按灸法兩種方式。 懸起灸:施灸時將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高度上進行熏烤,不使艾條點燃端直接接觸皮膚,稱為懸起灸。懸起灸根據(jù)實際操作方法的不同,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1.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穴位或患處,距離皮膚2~3厘米,進行熏烤。 2.雀啄灸:施灸時,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施灸。一般每穴灸5—10分鐘。一般認為,溫和灸偏于補,雀啄灸偏于瀉。 3.回旋灸:施灸時,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zhuǎn)地施灸。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鐘。移動范圍在直徑3厘米左右。 實按灸:將點燃的艾條隔著數(shù)層棉布或棉紙實按在穴位上,使熱氣透入皮肉深部,火滅熱減后重新點火按灸(見圖③)。
溫針灸法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jié)合應用的一種方法。操作方法是,將針刺入穴位,得氣后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再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一段長約2厘米的艾條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燃盡后,除去灰燼,將針取出。
溫灸器灸法 溫灸器是一種專門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溫灸器施灸的方法稱溫灸器灸,臨床常用的有溫灸盒和溫灸筒。施灸時,將純艾絨或加摻藥物的艾絨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將溫灸器的蓋扣好,然后置于穴位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熨灸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直至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
本文來自網(wǎng)絡,不能作為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jù),不代表本網(wǎng)站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