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灸臨床常見問題的處理 暈針:暈針是針灸臨床上常見的病人反應現(xiàn)象。即病人接受針刺治療時出現(xiàn)頭暈、惡心、臉色蒼白或出現(xiàn)昏厥的現(xiàn)象。對此應及時用手母指關節(jié)按壓人中穴,掐手、足指(趾)甲根,病人就可當即恢復正常。 二、取穴法 1、同經相應取穴法: 1、首先確定疼痛的部位,并檢查疼痛的中心點。再確定經絡的歸屬,即病變部位屬于哪一條經絡分布的范圍。接著進行上下左百右交*,選擇同名經絡和相應部位的穴位,如果患處不在腧穴上,或相應部位同名經絡相對應的腧穴,也可用阿是穴。如左手腕痛,壓痛點位于手少陽經上陽池穴選擇右足少陽經丘墟穴作用為治療穴。 2、用毫針淺刺,得氣后行雀啄術,反復地進行上下提插。如針刺部位肌肉淺簿,無法提插,也可以行捻轉手法。在針刺的同時令病者作患肢運動,或作疼痛姿勢的活動。大約行手法1-2分鐘后,疼痛即可緩解,如果是扭傷引起的疼痛,可先于患處所屬經絡的井穴點刺出血,然后按同經相應取穴法選穴。 注:本法可用于扭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部位局限情疼痛癥,諸如肌肉的損傷或痙攣、韌帶的損傷、神經情疼痛,炎癥性疼痛、風濕性疼痛等均可。 2、井穴補瀉的臨床應用:該穴位感覺敏銳,適用于一切閉郁癥,迅速刺而出血。臨床實踐多次證明 有五條的臟腑疾病,必須在井穴上施行補瀉,即心、心包、腎、膀胱、胃五經。具體運用時,心經實熱證,當瀉少府穴,腎經虛寒證,當補陰谷穴,其余雷同。如上牙痛,為足陽明胃經的實熱癥,按補母瀉子法,應當瀉本經的井穴歷兌,于是以滎穴取代,在內庭上施瀉法,上牙痛五刺而止。又如腎陽衰微的癃閉,按補母瀉子法,應當補膀胱經的井穴至陰,于是以合穴取代,在委中施以補法而小便自通。 3、俞募配穴 1、意義 俞穴是臟腑經氣輸入注于背部的輸穴,募穴是臟腑經氣匯集于胸腹部輸穴。俞穴募穴與各臟腑病理有密切關系,臟腑發(fā)生病變時,多在俞穴募穴上得到反應,表現(xiàn)壓痛或敏感,因此某一臟腑有病,可以用其所屬之俞穴和募穴治療。如胃病取胃俞和中脘,膀胱病取膀胱俞和中極等。 2、應用 五臟有病,多取背部俞穴。如肺病變出現(xiàn)咳嗽、多痰、胸悶等癥狀,可針背部俞。這也叫從陽引陰。 六腑有病,多取胸腹部募穴。如胃病疼痛、嘔吐,可以針胃的募穴中脘。這也叫從陰引陽。 背部俞穴與胸腹募穴配合,多用于臟腑病,效果較好。背為陽、腹為陰,這也是一種陰陽配穴法。 各經俞募穴如下: 俞穴及所屬經絡 臟腑 募穴及所屬經絡 肝俞(足太陽經) 肝 期門(足厥陰經) 心俞(足太陽經) 心 巨闕(任脈) 厥陰俞(足太陽經) 心包 膻中(任脈) 脾俞(足太陽經) 脾 章門(足厥陰經) 肺俞(足太陽經) 肺 中府(手太陰經) 大腸俞(足太陽經) 大腸 天樞(足少陽經) 小腸俞(足太陽經) 小腸 關元(任脈) 三焦俞(足太陽經) 三焦 石門(任脈) 膽俞(足太陽經) 膽 日月(足陽明經) 胃俞(足太陽經) 胃 中脘(任脈) 膀胱俞(足太陽經) 膀胱 中極(任脈) 三、 古歌配方匯集 以歌賦形式記載、傳授,流傳針灸的理論和實踐,實為針灸之一發(fā)明,它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易讀易記,不少用之臨床效如桴鼓。如《玉龍歌》中“頭項強痛難回顧,牙痛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漿明補瀉,后針風府即時安”以這種先針承漿,后針風府的方法,用于落枕項強,風火牙痛,屢用屢效。故今將《百癥賦》、《標幽賦》、《席弘賦》、《玉龍賦》、《通玄指要賦》、《靈光賦》、《蘭江賦》、《玉龍歌》、《勝玉歌》、《雜病穴法歌》、等十首中有關臨床治療用穴,按人身部位分類、匯集。先列癥狀、穴位,后列出處,便于臨床查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