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醫(yī)診斷

 品味無痕人生 2014-05-15

緒論

中醫(yī)診斷的基本原則——整體審察、診法合參、病證結(jié)合。

第一章  問診

一、問寒熱

惡寒發(fā)熱

①惡寒重發(fā)熱輕→風(fēng)寒表證;②發(fā)熱重惡寒輕→風(fēng)熱表證;③發(fā)熱輕而惡風(fēng)→傷風(fēng)表證。

但寒不熱

①新病惡寒→實寒證;②久病畏寒→虛寒證。

但熱不寒

壯熱

高熱持續(xù)不退,不惡寒只惡熱→里實熱證

潮熱

①日晡潮熱(陽明潮熱)→腸胃燥熱內(nèi)結(jié);②午后或夜間低熱→陰虛火旺;瘀血日久。

微熱

①兼五心煩熱,顴紅→陰虛發(fā)熱;②兼疲乏,少氣,自汗→氣虛發(fā)熱;

③因情志不舒而微熱,兼胸悶急躁易怒→氣郁發(fā)熱;④兼面白,頭暈,舌淡,脈細→血虛發(fā)熱。

寒熱往來

①寒熱往來無定時→少陽病半表半里證;②寒熱往來有定時→瘧疾。

二、問汗

1.特殊汗出

自汗

經(jīng)常醒時汗出不止,活動之后更甚→氣虛證、陽虛證

盜汗

入睡后汗出,醒后則汗止→陰虛證、氣陰兩虛證

絕汗

病危時出現(xiàn)大汗不止

汗出如油,熱而粘手→亡陰;大汗淋漓,汗出而涼→亡陽

戰(zhàn)汗

病重時全身戰(zhàn)栗,而后汗出

汗出熱退,脈靜身涼→邪去正復(fù)(病變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

汗出而身熱不減,脈來疾急→邪盛正衰

2.局部汗出

頭汗

僅頭部或頭頸部出汗較多

上焦熱盛;中焦?jié)駸幔惶撽柹显?;進食辛熱

半身汗

身體一半出汗,另一半無汗,或見于左側(cè),或見于右側(cè),或見于上半身,或見于下半身。其病變的部位是無汗的半身。

風(fēng)痰、瘀痰、風(fēng)濕阻滯經(jīng)絡(luò),氣血失和

手足心汗

手心、足心出汗較多。量少者為生理現(xiàn)象,量多者為病理表現(xiàn)

陰經(jīng)郁熱;陽明燥熱;脾虛津液旁達

三、問疼痛

1.問疼痛的性質(zhì)

脹痛

①胸脅脘腹→氣滯;②頭目→肝陽上亢,肝火上炎

絞痛

有形實邪阻閉氣機;寒邪凝滯氣機

刺痛

瘀血阻滯

空痛

氣血精髓虧虛

冷痛

寒邪阻絡(luò)─實證;陽氣不足─虛證

隱痛

陽氣精血虧損,臟腑經(jīng)脈失養(yǎng)

灼痛

火邪竄絡(luò)─實證;陰虛火旺─虛證

走竄痛(游走痛)

①胸脅脘腹→氣滯;②肢體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痹病

重痛

濕邪困阻氣機(頭重痛可因肝陽上亢)

固定痛

①胸脅脘腹→血瘀;

②肢體關(guān)節(jié)→寒濕、濕熱阻滯;熱壅血瘀

酸痛

濕邪侵襲,氣血不暢;腎虛骨髓失養(yǎng)

掣痛

經(jīng)脈失養(yǎng);阻滯不通

2.問疼痛的部位

頭痛

實證—六淫、痰濁瘀血等阻滯或上擾清竅;虛證—氣血精髓虧少,腦竅空虛。

頭痛連項→屬太陽經(jīng);兩側(cè)頭痛→屬少陽經(jīng);前額連眉棱骨頭痛→屬陽明經(jīng);巔頂痛→屬厥陰經(jīng)。

胸痛

①憋悶作痛,時痛時止→痰、瘀等邪阻滯心脈;②胸痛劇,面色青灰,手足厥冷→心脈瘀血閉阻不通;

③胸痛,顴赤盜汗,午后潮熱→肺陰虧虛,虛火灼絡(luò);④胸痛,咳喘氣粗,壯熱面赤→熱邪壅肺,肺絡(luò)不利;

⑤胸痛,壯熱,咳吐膿血腥臭痰→痰熱阻肺,熱壅血瘀;⑥局部高起,皮色不變,或沿肋骨相引掣痛→氣結(jié)痰凝血瘀。

脅痛

①脅肋痛,嘆息則舒→肝郁氣滯;②脅脹痛,口苦納減→肝膽濕熱;③脅灼痛,急躁易怒→肝膽火盛;

④脅隱痛,兩目干澀→肝陰虧虛;⑤肋間飽滿,咳嗽加劇→懸飲。

胃脘痛

食后痛劇—實證;食后痛解—虛證。

①暴痛、壓痛、反跳痛→胃脘穿孔;②痛無規(guī)律、無休止、明顯消瘦→考慮胃癌。

腹痛

痛甚拒按—實證→寒凝、熱結(jié)、氣滯、血瘀、食積、蟲積。痛緩喜按—虛證→氣虛、血虛、陽虛、陽虛。

腹部持續(xù)性疼痛,陣發(fā)性加劇,伴腹脹、嘔吐等→腸痹或腸結(jié);

全腹痛,有壓痛及反跳痛→腹部臟器穿孔或熱毒彌漫;

臍外側(cè)及下腹部突然劇烈絞痛,并向外放射,尿血→結(jié)石。

腰痛

①腰部冷痛沉重,陰雨天加重→寒濕痹痛;②腰酸軟而痛→腎虛;③腰刺痛連下肢→瘀血阻絡(luò);

④腰椎病變;腰痛連腹→帶脈損傷;⑤劇痛向少腹放射,尿血→結(jié)石阻滯。

四、問頭身胸腹

頭暈

①頭暈脹痛,口苦,易怒,脈弦數(shù)→肝火上炎,肝陽上亢;②頭暈面白,神疲體倦,舌淡脈弱→氣血虧虛;

③頭暈耳鳴,腰酸遺精→腎虛精虧;④頭暈且重,痰多苔膩→痰濕內(nèi)阻;⑤頭暈刺痛→瘀血阻滯腦絡(luò)。

胸悶

①胸悶,心悸,氣短→心氣、心陽不足;②胸悶,壯熱,鼻翼煽動→熱邪或痰熱壅肺

③胸悶氣喘,畏寒肢冷→寒邪客肺;④胸悶咳喘痰多→痰飲停肺。

心悸

驚悸(受驚心悸或心悸易驚)

心膽氣虛;膽郁痰擾;心陽、心陰虧虛;心氣、心血不足;

心脈痹阻;脾腎陽虛,水氣凌心

怔忡(心跳劇烈,為心悸進一步發(fā)展)

五、問耳目

1.耳鳴、耳聾

概念

耳鳴:自覺耳內(nèi)鳴響的癥狀

耳聾:聽力減退,甚至聽覺完全喪失的癥狀

臨床意義

突發(fā)耳鳴,聲大按之不減,或暴聾

實證,肝膽火盛;肝陽上亢;痰火壅結(jié);氣血瘀阻;

風(fēng)邪上襲;藥毒損傷耳竅。

漸起耳鳴,聲細,按之聲減,或耳漸失聰

虛證,腎虛精虧;脾氣虧虛;肝陰、肝血不足

2.目眩

概念

自覺視物旋轉(zhuǎn)動蕩,如坐舟車,或眼前如有蚊蠅飛動的癥狀

臨床意義

新起目眩,體不虛

實證。肝陽上亢;肝火上炎;肝陽化風(fēng);痰濕上蒙

經(jīng)常目眩,體弱

虛證。氣虛;血虧;陰精不足

3.目昏、雀目

目昏

視物昏暗,模糊不清的癥狀

肝腎虧虛,精血不足

雀目

白晝視力正常,每至黃昏以后視力減退,視物不清的癥狀

六、問睡眠

失眠

經(jīng)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難以復(fù)睡,或時時驚醒,睡不安寧,甚至徹夜不眠的癥狀

新起失眠,體不虛

實證?;鹦?、痰熱內(nèi)擾;食積胃脘

經(jīng)常失眠,體弱

虛證。營血虧虛;陰虛火旺;心膽氣虛

嗜睡

精神疲倦,睡意很濃,經(jīng)常不自主地人睡。的癥狀

兼胸悶脘痞,肢體困重,頭目昏沉

痰濕困脾

飯后嗜睡,納呆腹脹,少氣懶言

脾失健運

兼精神疲憊,肢冷脈微

心腎陽虛

七、問飲食口味

1.口渴與飲水

口渴多飲

①大渴喜冷飲,裝熱,大汗→里熱熾盛;②咽干夜甚,顴赤盜汗,五心煩熱→陰虛津虧;

③口渴多飲,小便量多,形體消瘦→消渴病

渴不多飲

①渴不多飲,身熱不揚,苔黃膩→濕熱證;②渴不多飲,身熱夜甚,舌紅絳→溫病營分證;

③渴喜熱飲量不多,或水入即吐→痰飲內(nèi)停;④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膚甲錯→內(nèi)有瘀血。

2.食欲與食量

食欲減退

新病→正氣抗邪(預(yù)后良好);久病→脾胃虛弱(預(yù)后不良)

食少納呆,頭身困重→濕盛困脾;食少納呆,噯腐食臭→食滯胃脘

厭食

①脘腹脹痛,噯氣酸腐→食滯胃脘;②厭食油膩,便溏不爽,肢體困重→濕熱蘊脾;

③厭食油膩,脅肋灼痛,口苦→肝膽濕熱;④孕婦厭食→沖脈之氣上逆;嚴(yán)重者為妊娠惡阻。

消谷善饑

①兼多飲多尿,形體消瘦→消渴;②兼大便便溏→胃強脾弱。

饑不欲食

兼脘痞,干嘔呃逆→胃陰不足,虛火內(nèi)擾;蛔蟲內(nèi)擾。

3.口味

口淡

脾胃虛弱;寒濕中阻;寒邪犯胃

口酸

傷食;肝胃郁熱

口咸

腎虛;寒水上泛

口甜

濕熱蘊脾(黏膩不爽);脾氣虧虛

口苦

心火上炎;肝膽火熱

 

 

口黏膩

痰熱內(nèi)盛;濕熱中阻;寒濕困脾

口澀

燥熱傷津;臟腑熱盛

 

 

八、問二便

大便

便次異常

便秘

胃腸積熱;陽虛寒凝;氣血陰津虧損;腹內(nèi)癥塊;肛門病變;肌萎;風(fēng)痱;

腸外腫塊壓迫;全身衰憊

泄瀉

外感風(fēng)寒濕熱疫毒之邪;飲食所傷;食物中毒;癆蟲或寄生蟲積于腸道;

情志失調(diào);久病脾腎陽氣虧虛

便質(zhì)異常

完谷不化

脾虛;腎虛;食滯胃腸

溏結(jié)不調(diào)

肝郁脾虛(時干時稀);脾胃虛弱(先干后?。?/p>

膿血便

痢疾;腸癌

便血

遠血

胃腸等部位出血

脾胃虛弱;胃腸積熱;濕熱蘊結(jié);氣血瘀滯

近血

肛門部病變

排便感異常

肛門灼熱

大腸濕熱;熱結(jié)旁流

里急后重

濕熱痢疾

排便不爽

濕熱蘊結(jié);肝郁脾虛;傷食泄瀉

大便失禁

脾陽虛衰,肛門失約(新病瀉急、神昏者,不一定為脾腎虛衰)

肛門氣墜

脾虛中氣下陷

小便

尿次異常

頻數(shù)

濕熱蘊結(jié);腎陽虛或腎氣不固

癃閉

瘀血、結(jié)石或濕熱敗精阻滯;氣虛;陽虛

尿量異常

增多

消渴;虛寒證(清長量多);腦神病變

減少

熱盛、汗吐下傷津;心陽衰竭或肺脾腎功能失常;濕熱蘊結(jié)或尿路損傷、阻塞

排尿感異常

尿道澀痛

濕熱內(nèi)蘊;熱灼津傷;結(jié)石或瘀血阻塞;肝郁氣滯;陰虛火旺;中氣下陷

余溺不盡

腎陽、腎氣虛弱;濕熱邪氣留于尿路

小便失禁

腎氣不足;脾虛氣陷;膀胱虛寒;尿路損傷;濕熱瘀血阻滯;邪閉心包

遺尿

腎氣不足;脾虛氣陷;膀胱虛寒

九、問經(jīng)帶

月經(jīng)

經(jīng)期異常

月經(jīng)先期,提前7天以上

脾氣虧虛;腎氣不足;陽盛血熱;肝郁化火;陰虛火旺

月經(jīng)后期,延后7天以上

營血虧損;腎精不足;陽氣虛衰;氣滯血瘀;寒凝;痰濕阻滯

月經(jīng)先后無定期

肝氣郁滯;脾腎虛損

經(jīng)量異常

月經(jīng)過多

血熱;氣虛;瘀阻

月經(jīng)過少

寒凝;血瘀;痰濕阻滯(實證)。營血虧虛;腎虧精血不足(虛證)。

崩漏

熱傷沖任;瘀血阻滯;脾不統(tǒng)血;腎陽虛衰;陰虛火旺

閉經(jīng)

氣血虧虛;陰虛血燥;癆蟲侵及胞宮;氣滯血瘀;陽虛寒凝;痰濕阻滯

帶下

白帶

白稀而無臭味

脾腎陽虛;寒濕下注

黃帶

黃稠臭穢

濕熱下注或濕毒蘊結(jié)

第二章  望診

第一節(jié)  全身望診

一、望神

得神

兩目靈活,明亮有神;面色榮潤,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應(yīng)靈敏

精氣充盛,體健神旺

失神

精虧神衰而失神

兩目晦暗,目無光彩;面色無華,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識模糊;形體羸瘦,反應(yīng)遲鈍

精氣不足,機能減退

邪盛神亂而失神

神昏譫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卒倒神昏,兩手握固,牙關(guān)緊急

邪氣亢盛,熱擾神明,邪陷心包;肝風(fēng)夾痰蒙蔽清竅,阻閉經(jīng)絡(luò)

假神

雖目似有光,但浮光暴露;雖面似有華,但泛紅如妝;雖神識似清,但煩躁不安;雖思欲活動,但不能自轉(zhuǎn)

臟腑精氣極度衰竭,正氣將脫,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

神亂

焦慮恐懼

臟躁——虛證——心膽氣虛,心神失養(yǎng)

狂躁不安

狂病——陽證——痰火擾心

淡漠癡呆

癲病、癡呆——陰證——痰蒙心神或稟賦不足

卒然昏倒

癇病——肝風(fēng)夾痰上蒙心竅

二、望色

1.常色和病色的區(qū)別

 

含義

特點

分型

常色

健康人面部皮膚的色澤

明潤,含蓄

主色:人之種族皮膚的正常色澤

客色:因外界因素的不同,或生活條件的差別,而微有相應(yīng)變化的正常膚色。

病色

人體在疾病時面部顯示的色澤

晦暗,暴露

善色:病人面色雖然異常,但仍光明潤澤

惡色:病人面色異常,且枯槁晦暗

2.五色主?。?/p>

內(nèi)容

赤色

滿面通紅

實熱證

熱證或戴陽證

兩顴潮紅

陰虛證

久病面色蒼白,時而泛紅如妝

戴陽證

白色

淡白

血虛證;失血證

虛證(血虛、氣虛、陽虛)、寒證、失血證

晄白

陽虛證。晄白虛浮——陽虛水泛

蒼白

亡陽、氣血暴脫;陰寒內(nèi)盛

黃色

萎黃

脾胃氣虛

脾虛、濕證

面黃虛浮

脾虛濕蘊

面目身俱黃

黃疸。濕熱(陽黃);寒濕(陰黃)

青色

淡青或青黑

寒盛,痛?。幒畠?nèi)盛,氣血凝滯)

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驚風(fēng)

青紫

心氣、心陽虛;肺氣閉塞

青灰,肢涼脈微

心陽暴脫;心血瘀阻

青黃

肝郁脾虛

小兒鼻柱、眉間、唇周發(fā)青

驚風(fēng)。熱閉心神(筋脈拘急致血瘀)

黑色

面黑暗淡

腎陽虛

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劇痛

面黑焦干

腎陰虛

眼眶發(fā)黑

腎虛水飲;寒濕帶下

面黧黑兼肌膚甲錯

瘀血日久

機理

面部的血脈豐盛,為臟腑氣血之所榮;且面部皮膚薄嫩外露,色澤變化易于觀察

3.望色十法  ⑴浮和沉  浮——表證;沉——里證。⑵清和濁  清——陽證;濁——陰證。

⑶微和甚  微——虛證;甚——實證。⑷散和摶  散——新病,病去;摶——久病,病進。

⑸澤和夭  澤——精氣未衰;夭——精氣已衰。

三、望形態(tài)

形體強弱

體強

胸廓寬厚、肌肉充實、皮膚潤澤、筋強力壯

體魄強壯、內(nèi)臟堅實、氣血旺盛

體弱

胸廓狹窄、肌肉消瘦、皮膚枯槁、筋弱無力

體質(zhì)虛弱、內(nèi)臟脆弱、氣血不足

形體胖瘦

肥胖

胖而能食

形氣有余

肥而食少

形盛氣虛。肥人多濕多痰(陽氣不足)

消瘦

形瘦食多

中焦有火

形瘦食少

中氣虛弱

形瘦皮皺

陰虛內(nèi)熱。瘦人多火

久病肌肉削瘦

精氣衰竭

姿態(tài)

動靜姿態(tài)

動,強,仰,伸者

陽證;熱證;實證

靜,弱,俯,屈者

陰證;寒證;虛證

仰臥伸足,掀去衣被

實熱證

蜷臥縮足,喜加衣被

虛寒證

坐而仰首

哮病、肺脹、氣胸、痰飲停肺、肺氣壅滯

坐而喜俯,少氣懶言

體弱氣虛

坐時以手抱頭,頭傾不能昂,凝神熟視

精神衰憊

但臥不能坐,坐則暈眩,不耐久坐

肝陽化風(fēng)或氣血俱虛、脫血奪氣

異常動作

四肢抽搐,角弓反張

動風(fēng)

口角歪斜,半身不遂

中風(fēng)

卒倒神昏,口吐涎沫

癇病

肢體軟弱,行動不靈

痿證

關(guān)節(jié)拘攣,屈伸不利

痹證

第二節(jié)  局部望診

一、望頭面

頭形

頭顱過大

先天不足,腎精虧損,水液停聚于腦

頭顱過小

腎精不足

方顱

腎精不足;脾胃虛弱

頭搖

肝風(fēng)內(nèi)動之兆;氣血虛衰,腦神失養(yǎng)

囟門

囟填——囟門突起

實證(溫病火邪上攻;腦髓有?。伙B內(nèi)積水)

囟陷——囟門凹陷

虛證(吐瀉傷津;氣血不足;先天精氣虧虛)

解顱——囟門遲閉

腎氣不足,發(fā)育不良(常見五軟、五遲)

頭發(fā)

發(fā)黃

精血不足

發(fā)白

腎虛;勞神傷血;先天稟賦

脫發(fā)

血虛受風(fēng);腎虛;血熱化躁

小兒發(fā)結(jié)枯黃

疳積

面形

面腫

水腫

頭面先腫,上半身腫甚

陽水。外感風(fēng)邪,肺失宣降

下半部先腫,下半身腫甚

陰水。脾腎陽衰,水濕泛濫

口眼歪斜

一側(cè)口眼歪斜

痄腮。外感溫毒之邪

并見半身不遂

發(fā)頤。陽明熱毒上攻

二、望五官

1.“五輪學(xué)說”:瞳仁屬腎——水輪;黑睛屬肝——風(fēng)輪;兩眥血絡(luò)屬心——血輪;

白睛屬肺——氣輪;眼瞼屬脾——肉輪。

2. 目

目形

目胞浮腫

水腫

眼窩凹陷

津液不足或氣虛虛衰

眼球突出

肺脹;癭氣

瞼緣腫起如麥粒,紅腫較輕——針眼

風(fēng)熱邪毒;脾胃蘊熱

胞瞼漫腫,紅腫較重——眼丹

目態(tài)

瞳孔縮小

藥物中毒;藥物性瞳孔縮?。煌窬o小

瞳孔散大

五風(fēng)內(nèi)障、青盲;杏仁中毒,藥物性瞳孔散大;臟腑功能衰竭(病危);一側(cè)瞳孔散大可見于熱極生風(fēng)、中風(fēng)、顱腦外傷或顱內(nèi)腫瘤

目睛凝視

肝風(fēng)內(nèi)動;臟腑精氣耗竭;痰熱內(nèi)閉;癭氣

昏睡露睛

脾胃虛衰;神明失主(病危)

胞瞼下垂(瞼廢)

先天不足(雙瞼垂);脾氣虛或外傷(單瞼垂)

3.口和唇

色澤

口角流涎

脾虛濕盛;中風(fēng)口歪不收

口腔糜爛

口瘡、口糜。濕熱上蒸

口舌漫布白斑

鵝口瘡。感受邪毒,心脾積熱,上蒸于口

形態(tài)

口張(口開而不閉)

虛證(但出不入為病危)

口噤(口閉而難開)

實證(中風(fēng);癇?。惑@風(fēng);破傷風(fēng);馬錢子中毒)

口撮(上下唇緊聚)

邪正交鋒(臍風(fēng);破傷風(fēng))

口(口角歪向一邊)

風(fēng)邪中絡(luò)(口僻);風(fēng)痰阻絡(luò)(中風(fēng))

口振(口唇振搖)

陽衰寒盛,邪正劇爭(傷寒,溫病,瘧疾)

口動(口頻繁開合)

胃氣虛弱(口角掣動不止為熱極生風(fēng)或脾虛生風(fēng))

形色

唇色淡白

血虛或失血

唇色深紅

熱盛

嘴唇紅腫而干

熱極

嘴唇呈櫻桃紅

煤氣中毒

嘴唇青紫

血瘀

嘴唇青黑

寒盛;痛極

動態(tài)

唇干而裂

燥熱傷津或陰虛液虧

嘴唇糜爛

脾胃積熱上蒸;虛火上炎

唇邊生瘡

心脾積熱

人中溝變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齒

脾氣將絕(病危)

4. 齒和齦

色澤

牙齒干燥

胃陰枯竭

牙齒光燥如石

陽明熱甚,津液大傷

牙齒燥如枯骨

腎陰枯竭

牙齒枯黃脫落

久病骨絕

齒焦有垢

胃腎熱盛,氣液未竭

齒焦無垢

胃腎熱盛,氣液已竭

動態(tài)

牙關(guān)緊急

風(fēng)痰阻絡(luò);熱極動風(fēng)

咬牙齘齒

熱盛動風(fēng)

睡中齘齒

胃熱;蟲積

色澤

牙齦淡白

血虛或失血

牙齦紅腫疼痛

胃火亢盛

形態(tài)

齒齦出血——齒衄

外力損傷;胃腑積熱;肝經(jīng)火盛;陰虛火旺;脾不統(tǒng)血

齦肉萎縮,牙根暴露,牙齒松動

牙宣。腎虛或胃陰不足

齒齦潰爛,流腐臭血水

牙疳。外感疫癘,積毒上攻

5.咽喉

色澤

深紅腫痛明顯

肺胃熱毒(實熱證)

嫩紅腫痛不明顯

腎虛火旺(陰虛證)

淡紅漫腫

痰濕凝聚

形態(tài)

紅腫肥大,或有膿點,咽痛

乳蛾。肺胃熱盛,火毒熏蒸;虛火上炎,氣血瘀滯

有偽膜,不易剝?nèi)?/p>

白喉(烈性傳染?。环挝笩釢嶂吧羡?/p>

紅腫高突,身發(fā)寒熱

喉癰。臟腑蘊熱;熱毒客于咽喉

三、望軀體四肢

1. 頸項

外形

頸部長瘤

癭瘤。肝郁氣結(jié)痰凝;水土失調(diào),痰氣搏結(jié)

頸側(cè)腫塊如串珠

瘰疬。肺腎陰虛,煉液為痰

癰腫、瘰疬潰不收口,形成管道

勁瘺。痰火久結(jié),氣血凝滯,瘡孔不收

項部或頸部兩側(cè)紅腫疼痛,甚至潰爛流膿

項癰或頸癰。風(fēng)熱邪毒蘊蒸,氣血壅滯

氣管不居中,向一側(cè)偏移

懸飲;氣胸;石癭;肉癭;肺部腫瘤

動態(tài)

項部拘緊或強硬

風(fēng)寒侵襲,經(jīng)氣不利;火邪上攻;腦髓有??;陰虛陽亢;落枕

頸項軟弱

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臟腑精氣衰竭(病危)

頸脈搏動(靜態(tài)有)

肝陽上亢;血虛重證

頸脈怒張(坐有,臥更甚)

心血瘀阻,肺氣壅滯;心腎陽衰,水氣凌心

2. 手足

外形

四肢萎縮→氣血虧虛;經(jīng)絡(luò)閉阻;肢體失養(yǎng)

肢體腫脹→瘀血或熱壅血瘀;水腫;絲蟲病

膝部腫大

熱痹→風(fēng)濕郁久化熱

鶴膝風(fēng)→寒濕久留,氣血虧虛

下肢畸形(膝內(nèi)外翻,足內(nèi)外翻)→先后天不良

小腿青筋→寒濕內(nèi)侵,絡(luò)脈血瘀

動態(tài)

肢體痿廢→痿??;中風(fēng);截癱

四肢抽搐→肝風(fēng)內(nèi)動,筋脈拘急

①手足拘急→寒邪凝滯;氣血虧虛;②手足顫動→血虛;飲酒;動風(fēng);③手足蠕動→脾胃氣虛;陰虛動風(fēng);

④揚手擲足→內(nèi)熱亢盛,熱擾心神;⑤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病重失神

四、望皮膚

斑疹

斑(點大成片,平于皮膚,壓之不褪色)

外感溫?zé)嵝岸?,?nèi)迫營血;外傷;脾虛血失統(tǒng)攝;寒凝氣血

疹(點小如粟,高于皮膚,壓之褪色)

外感風(fēng)熱時邪;過敏;熱入營血

水皰

百?(白色小水泡,晶瑩如粟,擦破流水;多發(fā)于頸胸部)

濕郁肌表,汗出不徹(屬濕溫?。?/p>

水痘(橢圓形小水皰,頂滿明亮,漿液稀?。患孑p度惡寒發(fā)熱)

外感時邪,內(nèi)蘊濕熱(兒科常見傳染病)

濕疹(紅斑形成丘疹水皰,破后滲液,出現(xiàn)紅色濕潤糜爛面)

濕熱蘊結(jié),復(fù)感風(fēng)邪

瘡瘍

癰(紅腫高大熱痛,根盤緊束)

未膿易消,已膿易潰,創(chuàng)口易斂

濕熱火毒蘊結(jié),氣血壅滯

疽(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疼痛不已)

未膿難消,已膿難潰,創(chuàng)口難斂

氣血虧虛,陰寒凝滯

疔(形小如釘尖,根硬而深,麻木癢痛)

竹木刺傷或感受疫毒、癘毒、火毒

癤(形小而圓,紅腫熱痛不甚)

外感熱毒,濕熱蘊結(jié)

第三節(jié)  望排出物

①痰白清稀→寒痰。寒邪阻肺,津凝不化;②脾陽虛濕聚為痰。黃稠有塊→熱痰。邪熱犯肺,煎津為痰。

③痰粘少難咯→燥痰。燥邪犯肺,耗傷肺津;肺陰虛津虧。④痰滑多易咯→濕痰。脾失健運,濕聚為痰。

⑤痰帶鮮血(咯血)→肺陰虧虛;肝火犯肺或痰熱、邪毒壅肺。⑥痰帶腥臭膿血→肺癰。熱毒蘊肺,肉腐成膿。

①新病鼻流清涕→外感風(fēng)寒。②新病鼻流濁涕→外感風(fēng)熱

③陣發(fā)性清涕量多如注,兼噴嚏頻作→風(fēng)寒束于肺。④衛(wèi)久流濁涕,質(zhì)稠、量多、氣腥臭→濕熱蘊結(jié)

嘔吐物

①吐物清稀無酸臭味或嘔吐清水痰涎→寒邪犯胃;胃陽不足.②吐物穢濁有酸臭→邪熱犯胃。

③吐不消化食物味有酸腐→傷食。④吐黃綠苦水→肝膽郁熱或濕熱。

⑤吐血夾食物→胃有積熱;肝火犯胃;胃腑血瘀。

第四節(jié)  望小兒指紋

方法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兒食指末端,再用右手拇指在其食指掌側(cè)前緣從指尖向指根推擦幾次,用力適中,指紋即可顯見。

臨床意義

浮沉

①指紋浮顯→外感表證。②指紋沉隱→內(nèi)傷里證。

顏色

①指紋偏紅→外感表證、寒證;②指紋紫紅→里熱證;③指紋青色→疼痛;驚風(fēng);

④指紋紫黑→血絡(luò)郁閉(病危);⑤指紋淡白→脾虛;疳積。

淡滯

①指紋淺淡而纖細→虛證;②指紋濃滯而增粗→實證

三關(guān)

①指紋顯于風(fēng)關(guān)→邪氣入絡(luò),邪淺病輕;②指紋顯于氣關(guān)→邪氣入經(jīng),邪深病重;

③指紋達于命關(guān)→邪入臟腑,病情嚴(yán)重;④指紋直達指端(色紫黑)(透關(guān)射甲)→病屬兇險,預(yù)后不良。

第三章  舌診

第一節(jié)  舌診原理

一、舌與臟腑、經(jīng)絡(luò)、氣血的關(guān)系

1.臟腑的生理聯(lián)系

⑴舌為心之苗:手少陰心經(jīng)之別系舌本;心血上榮于舌,故人體氣血運行情況,可反映在舌質(zhì)的顏色上;心主神明,舌體的運動又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體運動是否靈活自如,與神志密切相關(guān)。舌與心、神的關(guān)系極為密切,可以反映心、神的病變。

⑵舌為脾之外候:足太陰脾經(jīng)連舌本、散舌下;舌苔由胃氣蒸發(fā)谷氣上承于舌面而成,與脾胃運化功能相應(yīng);舌體賴氣血充養(yǎng)。舌象能反映氣血的盛衰,而與脾主運化、化生氣血功能直接相關(guān)。

⑶肝藏血、主筋;足厥陰肝經(jīng)絡(luò)舌本。 腎藏精;足少陰腎經(jīng)循喉嚨,夾舌本;足太陽膀胱經(jīng)經(jīng)筋結(jié)于舌本。 肺系上達咽喉,與舌根相連。

⑷其他臟腑組織由經(jīng)絡(luò)溝通,直接或間接與舌產(chǎn)生聯(lián)系。所以觀察舌象的變化,可以測知內(nèi)在臟腑的病變。

2.臟腑病變反映于舌面。舌尖——上焦心肺;舌中——中焦脾胃;舌根——下焦腎;舌兩側(cè)——肝膽。

3.舌與氣血津液的關(guān)系

⑴舌體的形質(zhì)和舌色,與氣血的盛衰和運行狀態(tài)有關(guān);舌苔和舌體的潤燥與津液的盈虧有關(guān)。

⑵唾為腎液、涎為脾液,唾液的生成、輸布離不開臟腑功能,所以通過觀察舌體的潤燥,可判斷體內(nèi)津液的盈虧及病邪性質(zhì)的寒熱。

二、正常舌象

舌色淡紅鮮明,舌質(zhì)滋潤,舌體大小適中,柔軟靈活;舌苔均勻薄白而潤?!咨?,薄白苔

第二節(jié)  望舌質(zhì)

舌色

淡紅色→氣血調(diào)和(正常;外感病初起)

淡白色→氣血兩虛;陽虛

紅舌

舌稍紅或邊尖紅

外感表熱證初起

實熱;陰虛內(nèi)擾

舌紅有苔

氣分邪熱亢盛(或臟腑陽熱亢盛)

舌鮮紅少苔,或有裂紋,或紅光無苔

陰虛內(nèi)熱

絳舌

舌絳有苔

營血熱盛;臟腑內(nèi)熱熾盛

里熱亢盛,陰虛火旺

紅絳少苔或無苔

陰虛火旺或熱病后期陰液耗損

紫舌

紫紅、絳紫而干

熱毒熾盛,氣血壅滯

氣血運行不暢。可見于先天性心臟病及中毒等病

淡紫而潤

陰寒內(nèi)盛,氣血瘀阻

紫暗瘀斑

局部血瘀

全舌青紫

血瘀重癥

舌形

老嫩

疾病虛實(老——實證;嫩——虛證)

胖瘦

淡白胖大

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

紅而胖大

脾胃濕熱;痰濕內(nèi)蘊;酒毒上泛

腫脹紅絳

心脾熱盛,熱毒上壅

淡白瘦薄

氣血兩虛

氣血陰液不足,舌失濡養(yǎng)

紅絳瘦薄

陰虛火旺

點刺

臟腑熱極;血分熱盛(視其分屬臟腑)

裂紋

淡白而裂

血虛

舌體失養(yǎng)

紅絳而裂

熱盛津傷

淡白胖嫩邊有齒痕而裂

脾虛濕侵

齒痕

舌淡胖有齒痕

寒濕壅盛;陽虛水停

舌淡紅有齒痕

脾虛;氣虛

舌紅腫脹有齒痕

濕熱痰濁壅滯

舌下絡(luò)脈

呈粗脹或暗色、網(wǎng)狀、瘀血結(jié)節(jié)等改變

血瘀

舌態(tài)

痿軟→傷陰;氣血俱虛

強硬→熱入心包;高熱傷津;風(fēng)痰阻絡(luò)

歪斜→中風(fēng);暗痱;中風(fēng)先兆

顫動→肝風(fēng)內(nèi)動(熱盛;陽亢;陰虛;血虛)

吐弄→心脾熱盛,可見于先天愚型患兒

短縮→病情危重。寒凝筋脈;氣血虛衰;熱病傷津;痰濕阻絡(luò)

第三節(jié)  望舌苔

一、苔質(zhì)

厚薄

薄苔(見底)→病起在表;胃氣未傷

厚苔(不見底)→邪盛入里;內(nèi)有痰濕;食積

病邪深淺

潤燥

潤苔→津液未傷

滑苔→痰飲;濕證

津液盈虧和輸布情況

燥苔→燥證,津液已傷;陽氣被遏

糙苔→津液更傷;穢濁之邪盤踞中焦

膩腐

膩苔→濕濁;痰飲;食積

薄膩苔→食積;脾虛濕困

脾胃濕濁

滑膩苔→痰濁;寒濕內(nèi)阻

粘膩苔→濕熱之邪上泛(胃氣未衰)

黃膩苔→痰熱、濕熱、暑濕內(nèi)蘊

腐苔→濕熱內(nèi)蘊;食積腸胃

膿腐苔→內(nèi)癰或邪毒內(nèi)結(jié)

 

剝(落)苔→胃氣不足;胃陰枯竭;氣血兩虛

真假

病初、中期見真苔→胃氣壅實,病較深重

久病見真苔→胃氣尚存

新病見假苔→邪濁漸聚,病情較輕

久病見假苔→胃氣匱乏,病情危重

二、苔色

白苔

薄白苔

潤→正常;表證(風(fēng)寒濕邪)初起;里證病輕;陽虛內(nèi)寒

表證、寒證、濕證,亦可見于熱證

干→風(fēng)熱表證

滑→外感寒濕;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

厚白苔

膩→濕濁內(nèi)阻;痰飲內(nèi)停;食積

干→痰濁濕熱內(nèi)蘊

積粉苔→濕濁與熱毒相結(jié)

糙裂→燥熱傷津

黃苔

淡黃苔

深黃苔

焦黃苔

薄→風(fēng)熱表證;風(fēng)寒化熱入里

膩→濕熱或痰熱內(nèi)蘊;食積化腐

里證、熱證,苔越黃,熱越重

燥→邪熱傷津,燥結(jié)腑實

淡黃滑→陽虛寒濕化熱;氣血虧虛復(fù)感濕熱

灰黑苔

白膩灰黑苔(舌淡胖嫩)

陽虛寒濕;痰飲內(nèi)停

里熱、里寒重證

黃膩灰黑苔

濕熱內(nèi)蘊,日久不化

焦黑干燥苔

熱極津枯

黃赤兼黑苔——霉醬苔

濕濁化熱;濕熱夾痰

第四節(jié)  舌象分析要點及舌診意義

一、舌質(zhì)和舌苔綜合分析

1.舌質(zhì)顏色、形態(tài)——臟腑氣血津液的情況

      察舌質(zhì)——臟腑虛實、氣血津液的盛衰

2.舌苔的變化——感受病邪和病證的性質(zhì)

      察舌苔——重在辨別病邪的性質(zhì)、邪正的消長及胃氣的存亡。

3.舌苔或舌質(zhì)單方面異?!∏樯袑賳渭?。

4.舌苔和舌質(zhì)均出現(xiàn)異常    ⑴舌質(zhì)與舌苔變化一致——病機相同,所主病證一致。

⑵舌苔和舌質(zhì)變化不一致——病因病機復(fù)雜,應(yīng)進行綜合分析。

二、舌診的臨床意義

1.判斷邪正盛衰;2.區(qū)別病邪性質(zhì);3.辨別病位淺深;4.推斷病勢進退;5.估計病情預(yù)后。

第四章  聞診

第一節(jié)  聽聲音

一、聲音

 

音啞與失音

概念

音?。赫Z聲嘶啞;失音:語而無聲。

臨床意義

新病

實證[邪閉清竅(金實不鳴)]

久病

虛證[肺腎精氣虧虛(金破不鳴)]

子喑(妊娠失音)

胞阻經(jīng)脈,腎精不能上榮

太息

情志抑郁,胸悶不暢時發(fā)出的長吁或短嘆聲

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

二、語言

譫語

語無倫次,聲高有力

熱擾心神的實證

鄭聲

語言重復(fù),聲低無力

臟氣衰竭,心神散亂的虛證(病危)

獨語

自言自語,見人語止

心氣虛弱,神氣不足;氣郁痰阻,蒙蔽心神

錯語

語后自知言錯

心氣虛弱,神氣不足;痰濕、瘀血、氣滯阻礙心竅

三、呼吸

喘(呼吸短促急迫)

胸脹氣粗,以呼出為快

實喘。肺有實邪,氣機不利;水氣凌心

聲低息短,以長息為快

虛喘。肺腎氣虛,攝納無力;心陽氣虛

哮(喘有哮鳴聲)

痰阻氣道,呼吸不利

短氣(氣急短促不接續(xù))

虛證(體弱,元氣虛損)

實證(痰飲、腸胃積滯,或氣滯或瘀阻)

少氣(氣微聲低)

內(nèi)傷久病,肺腎氣虛

四、咳嗽

咳嗽

肺氣向上沖擊喉間而發(fā)出的一種“咳-咳”聲音

咳聲重濁緊悶

實證(寒痰濕濁阻肺)

咳聲輕清低微

虛證(肺氣虛損)

咳聲不揚,痰黃稠不易咯出

熱證(熱邪犯肺,肺津被灼)

咳有痰聲,痰多易咯

痰濕阻肺

干咳少痰或無痰

燥邪犯肺;陰虛肺燥

咳聲陣作,止如雞啼

頓咳(白日咳)。風(fēng)邪痰熱搏結(jié)

咳聲嘶啞犬吠

白喉。肺腎陰虛;疫熱攻喉

五、胃腸異常聲音

嘔吐

飲食物、痰涎從胃中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癥狀

嘔吐聲微,吐勢徐緩,吐物清稀

虛寒證

嘔吐聲高,吐勢較猛,吐物黃腐

實熱證

嘔吐呈噴射狀

熱擾神明(重證)或頭顱外傷

嘔吐酸腐味食糜

食滯胃脘,胃氣上逆

共同進餐者皆發(fā)吐瀉

食物中毒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胃反。脾胃陽虛

口干欲飲,飲后則吐

水逆。飲邪停胃

呃逆

從咽喉發(fā)出的一種不由自主的沖擊聲,聲短而頻,呃呃作響的癥狀

呃聲頻作,高亢有力

實證;熱證

呃聲低沉,聲弱無力

虛證;寒證

新病呃逆,其聲有力

寒邪或熱邪客于胃

久病呃逆不止,聲低氣怯無力

胃氣衰敗(危候)

噯氣

胃中氣體上出咽喉所發(fā)出的一種聲長而緩的癥狀

噯氣酸腐,脘腹脹痛

宿食停滯(實證)

噯氣響亮,因情志變化而增減

肝氣犯胃(實證)

噯氣低沉無酸腐,納呆食少

胃虛氣逆(虛證)

噯氣頻作無酸腐,兼脘痛

寒邪客胃(寒證)

第二節(jié)  嗅氣味

一、口氣

口氣

①口氣臭穢→口腔不潔;齲齒;消化不良;便秘;②口氣酸臭兼納呆,脘腹脹滿→腸胃積滯;

③口氣臭穢→胃熱;④口氣腐臭或兼咳吐膿血→內(nèi)有潰腐膿瘍;⑤口氣臭穢難聞,牙齦腐爛→牙疳。

二、病室氣味

①病室臭氣觸人→瘟疫類疾病;②病室有血腥味→失血;③病室散有腐臭氣→潰腐瘡瘍;

④病室尸臭→臟腑衰敗,病情重篤;⑤病室尿臊氣(氨氣味)→腎衰;

⑥病室爛蘋果樣氣味(酮體氣味)→消渴厥證(病危);⑦病室有蒜臭氣味→有機磷中毒。

病情重篤

第五章  脈診

第一節(jié)  脈診概述

一、寸口診法分侯臟腑

寸口

關(guān)

心/膻中

肝膽/膈

腎/小腹(膀胱、小腸)

肺/膻中

脾胃

腎/小腹(大腸)

二、切脈指法:1.三指平齊,中指定關(guān),以指目按脈脊;2.布指疏密適中;

3.常用指法有舉、按、尋、總按、單診;4.注意平息(精神集中,一息4-5至)

5.體位(正坐或仰臥)

三、寸口“三部九侯”:寸口脈分寸、關(guān)、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為標(biāo)志,其內(nèi)側(cè)的部位關(guān)前為寸,關(guān)后為尺,兩手各有寸、關(guān)、尺三部,共六部脈。寸關(guān)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第二節(jié)  正常脈象

一、正常脈象的特點:寸關(guān)尺三部皆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當(dāng)于72-80次/分(成年人),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jié)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隨生理活動、氣候、季節(jié)和環(huán)境等的不同而有相應(yīng)變化。即“有胃”、“有神”、“有根”

二、胃、神、根的含義

有胃

胃氣

脈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從容和緩,節(jié)律一致

有神

神氣

脈象柔和有力

有根

根基

尺脈有力,沉取不絕

第三節(jié)  病理脈象

一、浮脈

浮脈

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

浮而有力——表實證;浮而無力——表虛證。

浮緊——外感風(fēng)寒;浮數(shù)——外感風(fēng)熱。

表證

散脈

浮取散漫,中侯似無,沉侯不應(yīng),并常伴有脈動不規(guī)則,時快時慢而不勻,或脈力往來不一致。

元氣離散,臟腑精氣衰?。ㄎWC)

芤脈

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失血,傷陰之際

革脈

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半產(chǎn);漏下

二、沉脈

沉脈

輕取不應(yīng),重按始得

沉而有力——里實證;沉而無力——里虛證

里證;亦可見于正常人

伏脈

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甚則伏而不顯

邪閉;厥證;痛極

牢脈

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陰寒內(nèi)盛、疝氣癥積之實證

三、尺脈

遲脈

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相當(dāng)于脈搏60次/分以下)

遲而有力——實寒證;遲而無力——虛寒證;

遲而有力兼腹?jié)M便秘——里實熱(陽明腑實證)。

寒證;亦見于邪熱結(jié)聚之實熱證

緩脈

脈來和緩,一息四至

正常人(平脈)

脈來怠緩無力,弛縱不鼓

濕證;脾胃虛弱

四、數(shù)脈

數(shù)脈

脈來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滿七至

數(shù)而有力——實熱證

數(shù)而無力——虛熱證;精血不足,虛陽外越

熱證;里虛證

疾脈

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疾而有力——陽亢無制;疾而無力——虛陽外越

陽極陰竭,元陽將脫

五、虛脈

【脈象】三部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豁,應(yīng)指松軟。(無力脈總稱)

【臨床意義】虛證;氣血兩虛。遲而無力——陽虛;數(shù)而無力——陰虛。

六、實脈

【脈象】三部脈充實有力,其勢來去皆盛,應(yīng)指明顯。(有力脈總稱)

【臨床意義】實證,亦見于正常人。

七、洪脈

洪脈

脈體寬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若波濤洶涌。

陽明氣分熱證

大脈

脈體寬大,但無脈來洶涌之勢

脈大而數(shù)

邪實——病進加重

健康人;病進

脈大無力

正虛——病進加重

脈大和緩

體魄健壯(平脈)

長脈

首尾端直,超過本位

陽證;熱證;實證;健康人

八、細脈

細脈

脈細如線,但應(yīng)指明顯

氣血兩虛;諸虛勞損;濕邪

濡脈

浮細無力而軟

虛證;濕困

弱脈

沉細無力而軟

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微脈

極細極軟,按之欲絕,似有若無

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短脈

首尾俱短,常只顯于關(guān)部,而在寸尺兩部多不顯

氣虛;氣郁

九、滑脈

滑脈

往來流利,應(yīng)指圓滑,如盤走珠

滑數(shù)——痰濕;食積;實熱;滑而和緩——青壯年;孕婦(平脈)。

動脈

見于關(guān)部,滑數(shù)有力

驚恐;痛證

十、澀脈

【脈象】形細而行尺,往來艱澀不暢,脈勢不勻。

【臨床意義】澀而有力——氣滯、血瘀,痰食內(nèi)停;澀而無力——精傷、血少。

十一、弦脈

弦脈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弦或弦緊,弦數(shù),弦滑——肝膽??;疼痛;痰飲。弦勁如循刀刃——胃氣衰?。ㄎWC)。

緊脈

繃急彈指,狀如牽繩轉(zhuǎn)索

實寒證;疼痛;食積

十二、結(jié)脈

結(jié)脈

脈來緩慢,時有中止,止無定數(shù)

結(jié)而有力——陰盛氣結(jié);寒痰血瘀。結(jié)而無力——氣血虛衰。

代脈

脈來一止,止有定數(shù),良久方還

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仆損傷

促脈

脈來數(shù)而時有一止,止無定數(shù)

陽盛實熱;氣血痰食停滯;臟氣衰敗

十三、診小兒脈

1.正常脈象特點:脈軟而速,年齡越小,脈搏越快。2-3歲,脈動6-7次;5-10歲,脈動6次。

2.常見小兒病脈

浮脈

表證

浮而有力——表實證;浮而無力——表虛證。

沉脈

里證

沉而有力——里實證;沉而無力——里虛證。

遲脈

寒證

遲而有力——實寒證;遲而無力——虛寒證。

數(shù)脈

熱證

浮數(shù)——表熱證;沉數(shù)——里熱證。數(shù)而有力——實熱證;數(shù)而無力——虛熱證。

第六章  按診

一、按診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1.方法:⑴體位——坐位或仰臥位。

⑵手法:①觸——用力輕診皮膚;②摸——稍用力達于肌膚;③按——重指力診筋骨,腹腔;

④叩——手叩擊產(chǎn)生叩擊音,波動感,震動感。

2.注意事項:

二、按診的內(nèi)容

1.胸部按診

①肺下界下移→肺脹;腹腔臟器下垂;②肺下界上移→肺痿;懸飲;膨脹;腹內(nèi)腫瘤

③前胸高突,叩之膨然音清→肺脹;氣胸;④按之胸痛,叩之音實→飲停胸膈;肺癆;肺內(nèi)腫瘤;肺癰;痰熱壅肺

⑤局部青紫,腫脹拒按→胸部外傷

2.虛里按診

①搏動不顯,按之應(yīng)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怠,聚而不散,節(jié)律一致,一息4-5至→心氣充盛,宗氣積于胸中(常人)

②動而微弱→宗氣內(nèi)虛;飲停心包;③搏動遲弱或體虛動數(shù)→心陽不足;④按之彈手或絕而不應(yīng)→心肺氣絕(危候);

⑤孕婦胎前產(chǎn)后動高→惡候;⑥虛里日漸動高→虛損勞瘵病進;⑦搏動數(shù)急,時有一止→宗氣不守;

⑧胸高而喘,搏動散漫而數(shù)→心肺氣絕之兆;⑨動高,聚而不散→熱甚。

3.按肌膚

肌膚寒熱

①肌膚寒冷,體溫偏低→陽氣衰少;②肌膚冷,大汗淋漓,脈微欲絕→亡陽;

③肌膚灼熱,體溫升高→實熱證;④四肢尚溫,汗出如油,脈躁疾無力→亡陰;

身熱肢厥→陽熱內(nèi)閉,真熱假寒證;

①外感病,汗出熱退身涼→表邪已解;②外感病,肌膚灼熱無汗→熱甚;

①初按熱甚,久按轉(zhuǎn)輕→熱在表;②初按熱甚,久按更甚→熱在里;

肌膚初捫之不熱,久即灼手→身熱不揚,濕熱蘊結(jié);

①皮膚不熱,紅腫不顯→陰證;②皮膚灼熱,紅腫疼痛→陽證。

肌膚潤燥

①皮膚干癟→津液不足;②肌膚滑潤→氣血充盛;③肌膚枯澀→氣血不足;④肌膚甲錯→血虛;血瘀

肌膚疼痛

按之痛減—虛證;

硬痛拒按—實證。

肌膚腫脹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腫

按之凹陷,舉手即起→氣腫

肌膚瘡瘍

腫硬不熱→寒證;

腫熱壓痛→熱證

根盤平塌漫腫→虛證;

根盤收束隆起→實證

患處堅硬→無膿;

邊硬頂軟→成膿

第七章  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的概念:根據(jù)病情資料,運用八綱進行分析綜合,從而辨別疾病現(xiàn)階段病變部位的淺深、病情性質(zhì)的寒熱、邪正斗爭的盛衰和病證類別的陰陽,以作為辨證綱領(lǐng),的方法。

第一節(jié)  八綱基本證候

一、表里辨證

1.表證:六淫、疫癘等邪氣,經(jīng)皮毛、口鼻侵入機體的初期階段,正(衛(wèi))氣抗邪于膚表淺層,以新起惡寒發(fā)熱為主要表現(xiàn)的輕淺證候。

【臨床表現(xiàn)】主癥:新起惡風(fēng)寒,或惡寒發(fā)熱,舌淡紅,苔薄,脈浮。

兼癥:頭身疼痛,噴嚏,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微有咳嗽、氣喘。

【辯證要點】新起惡寒,或惡寒發(fā)熱并見,脈浮,內(nèi)部臟腑的癥狀不明顯。

2.里證:病變部位在內(nèi),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3.表里證鑒別要點

 

表證

里證

寒熱

惡寒發(fā)熱并見

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

內(nèi)臟證候

內(nèi)臟證候不明顯

內(nèi)臟證候明顯

舌象脈象

舌苔變化不明顯,多見浮脈

舌苔多有變化,多見沉脈

二、寒熱辨證

1.寒證: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導(dǎo)致機體功能活動衰退所表現(xiàn)的具有冷、涼特點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惡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臥,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潤,脈緊或遲等。

2.熱證:感受熱邪,或臟腑陽氣亢盛,或陰虛陽亢,導(dǎo)致機體機能活動亢進表現(xiàn)的具有溫、熱特點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熱喜冷,口渴欲飲,面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小便短黃,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黃燥少津,脈數(shù)等。

3.寒熱證鑒別要點

 

寒證

熱證

寒熱喜惡

惡寒喜溫

惡熱喜涼

口渴

不渴

渴喜冷飲

面色

四肢

大小便

小便清長,大便稀溏

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

舌象、脈象

舌淡苔白潤,脈遲或緊

舌紅苔黃,脈數(shù)

三、虛實辨證

1.實證:人體感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diào),體內(nèi)病理產(chǎn)物蓄積,以邪氣盛、正氣不虛為基本病理,表現(xiàn)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種證候。

【臨床表現(xiàn)】證候表現(xiàn)多樣。臨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實證;病情急劇者多實證;體質(zhì)壯實者多實證。

2.虛證:人體陰陽、氣血、津液、精髓等正氣虧虛,邪氣不著,表現(xiàn)為不足、松馳、衰退特征的各種證候。

【臨床表現(xiàn)】多種。臨床一般以久病、勢緩者;耗損過多者;體質(zhì)素弱者為虛證。

3.虛實證鑒別要點

 

      虛     

     實   

病程

長(久病)

短(新?。?/p>

體質(zhì)、精神

體質(zhì)多虛弱,精神萎靡

體質(zhì)多壯實,精神興奮

聲息

聲低息微

聲高氣粗

疼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脹滿

按之不痛,脹滿時減

按之疼痛,脹滿不減

發(fā)熱

五心煩熱,午后微熱

蒸蒸壯熱

惡寒

畏寒,得衣近火則減

惡寒,添衣加被不減

舌象、脈象

舌質(zhì)嫩,苔少或無苔;脈無力

舌質(zhì)老,苔厚膩;脈有力

四、陰陽辨證

1.陰證:凡見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xiàn)的里證、寒證、虛證,以及癥狀表現(xiàn)于內(nèi)的、向下的、不易發(fā)現(xiàn)的,或病邪性質(zhì)為陰邪致病、病情變化較慢等,均屬陰證范疇。

2.陽證:凡見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xiàn)的表證、熱證、實證,以及癥狀表現(xiàn)于外的、向上的、容易發(fā)現(xiàn)的,或病邪性質(zhì)為陽邪致病、病情變化較快等,均屬陽證范疇。

3.陰陽證鑒別要點

四診

          陰         

          陽        

惡寒畏冷,喜溫,食少乏味,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或短少,大便溏泄氣腥

身熱,惡熱,喜涼,惡食,心煩,口干渴引飲,小便短赤澀痛,大便干硬,或秘結(jié)不通,或有奇臭

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踡臥,倦怠無力,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舌苔潤滑

面色潮紅或通紅,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紅絳,苔黃燥或黑而生芒刺

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怯弱,氣短

語聲壯厲,煩而多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

腹痛喜按,肢涼,脈沉、細、遲、無力等

腹痛拒按,肌膚灼熱,脈浮、洪、數(shù)、大、滑、有力等

第二節(jié)  八綱證候間的關(guān)系

一、證候相兼

1.概念:廣義:各種證候的相兼存在。

狹義:即在疾病某一階段,其病位無論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質(zhì)上沒有寒與熱、虛與實等相反的證候存在。

2.臨床上常見的相兼證候有:表實寒證、表實熱證、里實寒證、里實熱證、里虛寒證、里虛熱證等。

其臨床表現(xiàn)一般是有關(guān)綱領(lǐng)證候的相加。

二、證候錯雜

1.概念:指疾病某一階段,不僅表現(xiàn)為病位的表里同時受病,而且呈現(xiàn)寒、熱、虛、實性質(zhì)相反的證候。

2.證候間的錯雜關(guān)系

⑴表里同病而寒熱虛實性質(zhì)并無矛盾——表里實寒證、表里實熱證等;

⑵表里同病,寒熱性質(zhì)相同,但虛實性質(zhì)相反的證候——表實寒里虛寒證、表實熱里虛熱證;

⑶表里同病,虛實性質(zhì)相同,但寒熱性質(zhì)相反的證候——表實寒里實熱證,即“寒包火”證;

⑷表里同病,而寒與熱、虛與實的性質(zhì)均相反的證候——表實寒里虛熱證,其余組合則極少見到。

三、證候真假

1.寒熱真假:當(dāng)病情發(fā)展到寒極或熱極的時候,有時會出現(xiàn)一些與其寒、熱本質(zhì)相反的“假象”癥狀或體征,即所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

⑴真熱假寒:內(nèi)有真熱而外見某些假寒的“熱極似寒”證候。

【臨床表現(xiàn)】四肢涼甚至厥冷,神識昏沉,面色紫暗,脈沉遲。身熱,胸腹灼熱,口鼻氣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干,脈有力。

⑵真寒假熱:內(nèi)有真寒而外見某些假熱的“寒極似熱”證候。

【臨床表現(xiàn)】自覺發(fā)熱,欲脫衣揭被,觸之胸腹無灼熱、下肢厥冷;面色浮紅如妝,非滿面通紅;神志躁擾不寧,疲乏無力;口渴但不欲飲;咽痛而不紅腫;脈浮大或數(shù),按之無力;便秘而便質(zhì)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舌淡,苔白。

⑶寒熱真假的鑒別:①以內(nèi)部、中心的癥狀為準(zhǔn)、為真,肢末、外部的癥狀是現(xiàn)象、可能為假象,故胸腹的冷熱是辨別寒熱真假的關(guān)鍵,胸腹灼熱者為熱證,胸腹部冷而不灼熱者為寒證。

②對于寒熱真假的辨別,《溫疫論·論陽證似陰》指出:“捷要辨法,凡陽證似陰,外寒而內(nèi)必?zé)?,故小便血赤;凡陰證似陽者,格陽之證也,上(外)熱下(內(nèi))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為據(jù),以此推之,萬不失一?!贝_為經(jīng)驗之談  

2.虛實真假    ⑴真實假虛:指本質(zhì)為實證,反見某些虛羸現(xiàn)象的證候。

⑵真虛假實:指本質(zhì)為虛證,反見某些盛實現(xiàn)象的證候。

第八章  病性辨證

第一節(jié)  辨六淫證候

一、風(fēng)淫證

【臨床表現(xiàn)】惡風(fēng)寒,微發(fā)熱,汗出,脈浮緩,苔薄白,或有鼻塞、流清涕、噴嚏,或伴咽喉癢痛、咳嗽?;驗橥黄鹌つw瘙癢、丘疹、;或為突起肌膚麻木、口眼斜;或肢體關(guān)節(jié)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瞼肢體浮腫等。

1.風(fēng)邪襲表證——惡風(fēng)、微熱、汗出,苔薄白,脈浮緩。

2.風(fēng)邪犯肺證——咳嗽、咽喉癢或痛、鼻塞或噴嚏等。

3.風(fēng)客肌膚證——皮膚瘙癢,或見丘疹。

4.風(fēng)水相搏證——突起面瞼肢體浮腫,伴咳嗽,咽喉痛。

5.風(fēng)邪中絡(luò)證——肌膚麻木不仁、口眼歪斜?!?/p>

6.風(fēng)勝行痹證——肢體關(guān)節(jié)游走疼痛。

二、寒淫證

【臨床表現(xiàn)】惡寒重,或伴發(fā)熱,無汗,頭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脈浮緊。或見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為脘腹疼痛、腸鳴腹瀉、嘔吐;或為肢體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诓豢?,小便清長,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脈弦緊或脈伏。

1.傷寒證——新起惡寒重,或伴發(fā)熱,無汗,頭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苔白,脈浮緊。

(又稱外寒證、表寒證、寒邪束表證、太陽表實證、太陽傷寒證等)

2.中寒證(又稱內(nèi)寒證、里寒證等)——寒邪客肺,咳嗽、哮喘、咯稀白痰等癥;

寒滯胃腸,脘腹疼痛、腸鳴腹瀉、嘔吐等癥。

三、暑淫證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熱,汗出,口渴喜飲,氣短,神疲,肢體困倦,小便短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虛數(shù)。或發(fā)熱,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氣喘,甚至昏迷、驚厥、抽搐等;或見高熱,神昏,胸悶,腹痛,嘔惡,無汗等。

四、濕淫證

【臨床表現(xiàn)】頭昏沉如裹,嗜睡,身體困重,胸悶脘痞,口膩不渴,納呆,惡心,肢體關(guān)節(jié)、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渾濁。或為局部滲漏濕液,或皮膚出現(xiàn)濕疹、瘙癢,婦女可見帶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膩,脈濡緩或細等。

1.外濕——局部皮膚濕疹、瘙癢,或有惡寒微熱,病位偏重于體表。

2.內(nèi)濕——胸悶脘痞,嗜睡,口膩不渴,納呆,惡心,大便稀溏肢體關(guān)節(jié)、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渾濁,婦女可見帶下量多

五、燥淫證

【臨床表現(xiàn)】皮膚干燥甚至皸裂、脫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飲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見干咳少痰、痰黏難咯,小便短黃,脈象偏浮。

1.涼燥——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脈浮緩或浮緊等表寒癥狀。

2.溫燥——發(fā)熱有汗,咽喉疼痛,心煩,舌紅,脈浮數(shù)等表熱癥狀。

六、火熱證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熱,煩躁,口渴喜飲,汗多,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黃,面色赤,舌紅或絳,苔黃干燥或灰黑,脈數(shù)有力(洪數(shù)、滑數(shù)、弦數(shù)等)。甚者或見神昏、譫語,驚厥、抽搐,吐血、衄血,癰腫瘡瘍。

第二節(jié)  辨陰陽虛損證候

 

臨床表現(xiàn)

陽虛證

畏冷,肢涼,口淡不渴,或喜熱飲,或自汗,小便清長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或為細數(shù))無力??杉嬗猩衿?,乏力,氣短等氣虛的表現(xiàn)。

陰虛證

形體消瘦,口燥咽干,兩顴潮紅,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小便短黃,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或少苔,脈細數(shù)等。

亡陽證

冷汗淋漓、汗質(zhì)稀淡,神情淡漠,肌膚不溫,手足厥冷,呼吸氣弱,面色蒼白,舌淡而潤,脈微欲絕等。

亡陰證

汗熱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溫,虛煩躁擾,惡熱,口渴飲冷,皮膚皺癟,小便極少,面赤顴紅,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脈細數(shù)疾等。

【亡陰證與亡陽證鑒別要點】

 

亡 陽 證

亡 陰 證

汗液

稀冷如水、味淡

黏熱如油、味咸

寒熱

身冷畏寒

身熱惡熱

四肢

厥逆

溫和

面色

蒼白

面赤顴紅

氣息

微弱

息粗

口渴

不渴或欲飲熱

口渴飲冷

唇舌象、脈象

唇舌淡白、苔白潤;脈微欲絕

唇舌干紅;脈細數(shù)、疾無力

第三節(jié)  辨氣血證候

一、氣虛類證

 

臨床表現(xiàn)

辨別要點

氣虛證

氣短聲低,少氣懶言,精神疲憊,體倦乏力,脈虛,舌質(zhì)淡嫩,或有頭暈?zāi)垦?,自汗,動則諸癥加重

病體虛弱,以神疲、乏力、氣短、脈虛為主要表現(xiàn)

氣陷證

頭暈眼花,氣短疲乏,脘腹墜脹感,大便稀溏,形體消瘦,或見內(nèi)臟下垂、脫肛、陰挺等

體弱而瘦,以氣短、氣墜、臟器下垂為主要表現(xiàn)

氣不固證

氣短,疲乏,面白,舌淡,脈虛無力;或見自汗不止;或為流涎不止;或見遺尿,余溺不盡,小便失禁;或為大便滑脫失禁;或婦女出現(xiàn)崩漏,或為滑胎、小產(chǎn);或見男子遺精、滑精、早泄等。

病體虛弱,以疲乏、氣短、脈虛及自汗或二便、經(jīng)、精等的不固為主要表現(xiàn)

氣脫證

呼吸微弱而不規(guī)則,汗出不止,口開目合,全身癱軟,神識朦朧,二便失禁,面色蒼白,口唇青紫,脈微,舌淡,舌苔白潤

病勢危重,以氣息微弱、汗出不止、脈微等為主要表現(xiàn)

二、血虛類證

 

臨床表現(xiàn)

辨證要點

血虛證

面色淡白或萎黃,眼瞼、口唇、舌質(zhì)、爪甲的顏色淡白,頭暈,或見眼花、兩目干澀,心悸,多夢,健忘,神疲,手足發(fā)麻,或婦女月經(jīng)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經(jīng)閉,脈細無力等。

病體虛弱,以肌膚粘膜的顏色淡白、脈細為主要表現(xiàn)

血脫證

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氣短,四肢清冷,舌色枯白,脈微或芤等。

有血液嚴(yán)重損失的病史,以面色蒼白、脈微或芤為主要表現(xiàn)

三、氣滯類證

 

臨床表現(xiàn)

辨證要點

氣滯證

胸脅、脘腹等處或損傷部位的脹悶或疼痛,疼痛性質(zhì)可為脹痛、竄痛、攻痛,癥狀時輕時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無形,痛脹常隨噯氣、腸鳴、矢氣等而減輕,或癥狀隨情緒變化而增減,脈象多弦,舌象可無明顯變化

以胸脅脘腹或損傷部位的脹悶、脹痛、竄痛為主要表現(xiàn)

氣逆證

咳嗽頻作,呼吸喘促;呃逆、噯氣不止,或嘔吐、嘔血;頭痛、眩暈,甚至昏厥、咯血等

以咳喘或嘔吐呃逆等為突出表現(xiàn)

氣閉證

突然發(fā)生、勢急、癥重,或為昏厥,或為內(nèi)臟出現(xiàn)絞痛,或有二便閉塞,呼吸氣粗,聲高,脈沉弦有力等

以突發(fā)昏厥或絞痛,息粗、脈實為主要表現(xiàn)

四、血瘀證

【臨床表現(xiàn)】有疼痛、腫塊、出血、瘀血色脈征等方面的證候。其疼痛特點為刺痛、痛處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間痛甚;腫塊的性狀是在體表者包塊色青紫,腹內(nèi)者觸及質(zhì)硬而推之不移;出血的特征是色紫暗或夾血塊,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狀,或婦女血崩、漏血;瘀血色脈征主要有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膚甲錯,或腹露青筋,或皮膚出現(xiàn)絲狀紅縷,或舌有紫色斑點、舌下絡(luò)脈曲張,脈多細澀或結(jié)、代、無脈等。

【辨證要點】以固定刺痛、腫塊、出血、瘀血色脈征為主要表現(xiàn)。

五、血熱證

【臨床表現(xiàn)】身熱夜甚,或潮熱,口渴,面赤,心煩,失眠,躁擾不寧,甚或狂亂、神昏譫語,或見各種出血色深紅,或斑疹顯露,或為瘡癰,舌絳,脈數(shù)疾等。

【辨證要點】以身熱口渴、斑疹吐衄、煩躁譫語、舌絳、脈數(shù)等為主要表現(xiàn)。

六、血寒證

【臨床表現(xiàn)】惡寒,手足或少腹等患處冷痛拘急、得溫痛減,膚色紫暗發(fā)涼,或為痛經(jīng)、月經(jīng)衍期、經(jīng)色紫暗、夾有血塊,唇舌青紫,苔白滑,脈沉遲弦澀等。

【辨證要點】以患處冷痛拘急、惡寒、唇舌青紫,婦女月經(jīng)后期、經(jīng)色紫暗夾塊等為主要表現(xiàn)。

七、氣血同病證類

臨床常見的氣血同病證候有氣滯血瘀證、氣虛血瘀證、氣血兩虛證、氣不攝血證和氣隨血脫證等

【臨床表現(xiàn)】1.一般是兩個基本證候的相合而同時存在。

2.氣滯血瘀證、氣血兩虛證的病機,常常是互為因果。

3.氣虛血瘀證、氣不攝血證,一般是氣虛在先、為因、為本,血瘀或血虛在后、為果、為標(biāo),但其證候表現(xiàn)則不一定前者重、后者輕。

4.氣隨血脫證則是因大失血而致血脫在先,然后元氣隨之消亡,病勢危急。

第四節(jié)  辨津液證候

一、痰證

【臨床表現(xiàn)】咳嗽痰多,痰質(zhì)黏稠,胸脘痞悶,嘔惡,納呆,或頭暈?zāi)垦#蛐误w肥胖,或神昏而喉中痰鳴,或神志錯亂而為癲、狂、癡、癇,或某些部位出現(xiàn)圓滑柔韌的包塊等,舌苔膩,脈滑。

二、飲證

【臨床表現(xiàn)】脘腹痞脹,泛吐清水,脘腹部水聲漉漉;肋間飽滿,咳唾引痛;胸悶,心悸,息促不得臥;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間哮鳴有聲;頭目眩暈,舌苔白滑,脈弦或滑等。

1.痰飲——飲邪停留于胃腸,見泛吐清水,脘腹痞脹,腹部水聲漉漉。

2.懸飲——飲邪停于胸脅,有肋間飽滿,咳唾引痛,胸悶息促等癥。

3.支飲——飲邪停于心包,見胸悶心悸,氣短不得臥等癥。

4.溢飲——飲邪流行,歸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身體、肢節(jié)疼痛等癥。

三、水停證

【臨床表現(xiàn)】頭面、肢體甚或全身水腫,按之凹陷不易起,或為腹水而見腹部膨隆、叩之音濁,小便短少不利,身體困重,舌淡胖,苔白滑,脈濡緩等。

四、津液虧虛證

【臨床表現(xiàn)】口、鼻、唇、舌、咽喉、皮膚、大便等干燥,皮膚枯癟而乏彈性,眼球深陷,口渴欲飲水,小便短少而黃,舌紅,脈細數(shù)無力等。

第五節(jié)  辨情志證候

 

臨床表現(xiàn)

喜證

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渙散,思想不集中,甚則語無倫次,舉止失常,肢體疲軟,脈緩。

怒證

煩躁多怒,胸脅脹悶,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眩暈,或腹脹、瀉泄,甚至嘔血、發(fā)狂、昏厥,舌紅苔黃,脈弦勁有力。

憂思證

情志抑郁,憂愁不樂,表情淡漠,胸悶脅脹,善太息,失眠多夢,頭暈健忘,心悸,倦怠乏力,納谷不馨,腹脹,脈沉弦等。

悲恐證

善悲喜哭,精神萎靡,疲乏少力,面色慘淡;或膽怯易驚,恐懼不安,心悸失眠,常被惡夢驚醒,甚則二便失禁,或為滑精、陽痿等。

第九章  臟腑辨證

第一節(jié)  辨心病證候

一、心血虛證

【臨床表現(xiàn)】心悸,頭暈眼花,失眠,多夢,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脈細無力。

【辨證要點】多有久病、失血等病史,心悸、失眠、多夢與血虛癥狀共見。

二、心陰虛證

【臨床表現(xiàn)】心煩,心悸,失眠,多夢,口燥咽干,形體消瘦,或見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兩顴潮紅,舌【辨證要點】心煩、心悸、失眠與陰虛癥狀共見。

三、心氣虛證

【臨床表現(xiàn)】心悸,胸悶,氣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動后諸癥加重,面色淡白,舌質(zhì)淡,脈虛。

【辨證要點】心悸、神疲與氣虛癥狀共見。

四、心陽虛證

【臨床表現(xiàn)】心悸怔忡,心胸憋悶或痛,氣短,自汗,畏冷肢涼,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質(zhì)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脈弱或結(jié)或代。

【辨證要點】心悸怔忡、心胸憋悶與陽虛癥狀共見。

五、心陽虛脫證

【臨床表現(xiàn)】在心陽虛證的基礎(chǔ)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劇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脈微欲絕。

【辨證要點】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脈微等。

六、心火亢盛證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口渴,心煩,失眠,便秘,尿黃,面紅,舌尖紅絳,苔黃,脈數(shù)有力。甚或口舌生瘡、潰爛疼痛;或見小便短赤、灼熱澀痛;或見吐血、衄血;或見狂躁譫語、神識不清。

七、心脈痹阻證

 

癥狀

舌象、脈象

瘀阻心脈

刺痛

舌暗,或有青紫色斑點,脈細澀或結(jié)或代

痰阻心脈

悶痛,伴體胖痰多,身重困倦

苔白膩,脈沉滑或沉澀

寒凝心脈

痛勢劇烈,突然發(fā)作,遇寒加劇,得溫痛減,伴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

氣滯心脈

脹痛,發(fā)作常與精神因素有關(guān),伴脅脹,善太息

脈弦

八、痰蒙心神證和痰火擾神證比較

 

痰蒙心神證

痰火擾神證

共同點

均有神志異常的表現(xiàn),均可或見神昏

不同點

痰濁,其癥以抑郁、癡呆、錯亂為主,無熱證表現(xiàn)

既有痰,又有火,其癥為二者的兼并

九、瘀阻腦絡(luò)證

【臨床表現(xiàn)】頭暈、頭痛經(jīng)久不愈,痛如錐刺、痛處固定,或健忘,失眠,心悸,或頭部外傷后昏不知人,面色晦暗,舌質(zhì)紫暗或有斑點,脈細澀。

第二節(jié)  辨肺病證候

一、肺氣虛證、肺陰虛證

證候

臨床表現(xiàn)

辨證要點

肺氣虛證

咳嗽無力,氣短而喘,動則尤甚,咯痰清稀,聲低懶言,或有自汗、畏風(fēng),易于感冒,神疲體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弱

有久病咳喘、體弱等病史,以咳嗽無力、氣短而喘、自汗與氣虛癥狀共見

肺陰虛證

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口燥咽干,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兩顴潮紅,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shù)

干咳、痰少難咯、潮熱、盜汗等

二、風(fēng)寒犯肺證、寒痰阻肺證和飲停胸脅證的比較

 

風(fēng)寒犯肺證

寒痰阻肺證

飲停胸脅證

相同點

均有咳嗽、氣喘的表現(xiàn)

不同點

以痰白量少,惡風(fēng)寒為主要表現(xiàn)

痰白量多易咯為主要表現(xiàn)

有胸廓飽滿、胸脅脹悶或痛的表現(xiàn)

三、風(fēng)熱犯肺證、燥邪犯肺證、肺熱熾盛證、痰熱壅肺證

證候

臨床表現(xiàn)

辨證要點

風(fēng)熱犯肺證

咳嗽,痰少而黃,氣喘,鼻塞,流濁涕,咽喉腫痛,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口微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有感受風(fēng)熱的病史,咳嗽、痰少色黃與風(fēng)熱表證共見

燥邪犯肺證

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則胸痛,痰中帶血,或見鼻衄,口唇、鼻咽、皮膚干燥,尿少,大便干結(jié),舌苔薄而干燥少津?;蛭⒂邪l(fā)熱惡風(fēng)寒,無汗或少汗,脈浮數(shù)或浮緊

與氣候干燥有關(guān),干咳痰少、鼻咽口舌干燥

肺熱熾盛證

發(fā)熱,口渴,咳嗽,氣粗而喘,甚則鼻翼煽動,鼻息灼熱,胸痛,或有咽喉紅腫疼痛,小便短黃,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

以新病勢急,咳喘氣粗、鼻翼煽動與火熱癥狀共見

痰熱壅肺證

咳嗽,咯痰黃稠而量多,胸悶,氣喘息粗,甚則鼻翼煽動,喉中痰鳴,或咳吐膿血腥臭痰,胸痛,發(fā)熱口渴,煩躁不安,小便短黃,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發(fā)熱、咳喘、痰多黃稠

四、風(fēng)水相搏證

【臨床表現(xiàn)】眼瞼頭面先腫,繼而遍及全身,上半身腫甚,來勢迅速,皮膚薄而發(fā)亮,小便短少,或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或見發(fā)熱重惡寒輕,咽喉腫痛,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第三節(jié)  辨脾病證候

 

臨床表現(xiàn)

辨證要點

脾氣虛證

不欲食,納少,脘腹脹滿,食后脹甚,或饑時飽脹,大便溏稀,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面色淡黃或萎黃,舌淡苔白,脈緩或弱。

食少,腹脹,便溏與氣虛癥狀共見

脾虛氣陷證

脘腹重墜作脹,食后益甚,或便意頻數(shù),肛門重墜,或久泄不止,甚或脫肛,或小便渾濁如米泔,或內(nèi)臟、子宮下垂,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頭暈?zāi)垦#姘谉o華,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弱。

脘腹重墜,內(nèi)臟下垂與氣虛癥狀共見。

脾陽虛證

食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白少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清稀量多,舌質(zhì)淡胖或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畏冷肢涼、脘腹隱痛喜溫等,可與脾氣虛證相鑒別

脾不統(tǒng)血證

各種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婦女月經(jīng)過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脈細無力。

各種慢性出血與氣血兩虛證共見

寒濕困脾證

脘腹脹悶,口膩納呆,泛惡欲嘔,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體腫脹,或身目發(fā)黃,面色晦暗不澤,或婦女白帶量多,舌體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或沉細

納呆、腹脹、便溏、身重、苔白膩

濕熱蘊脾證

脘腹脹悶,納呆,惡心欲嘔,口中黏膩,渴不多飲,便溏不爽,小便短黃,肢體困重,或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或見面目發(fā)黃色鮮明,或皮膚發(fā)癢,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腹脹、納呆、發(fā)熱、身重、便溏不爽、苔黃膩

第四節(jié)  辨肝病證候

一、肝血虛證

【臨床表現(xiàn)】頭暈眼花,視力減退或夜盲,或見肢體麻木,關(guān)節(jié)拘急,手足震顫,肌肉目閏動,或為婦女月經(jīng)量少、色淡,甚則閉經(jīng),爪甲不榮,面白無華,舌淡,脈細。

【辨證要點】有體弱、失血等病史,以眩暈、視力減退、經(jīng)少、肢麻手顫等與血虛癥狀共見。

二、肝陰虛證

【臨床表現(xiàn)】頭暈眼花,兩目干澀,視力減退,或脅肋隱隱灼痛,面部烘熱或兩顴潮紅,或手足蠕動,口咽干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乏津,脈弦細數(shù)。

【辨證要點】以頭暈、目澀、脅痛等與虛熱癥狀共見。

三、肝郁氣滯證

【臨床表現(xiàn)】 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脅、少腹脹滿疼痛,走竄不定?;蜓什慨愇锔?,或頸部癭瘤、瘰疬,或脅下腫塊。婦女可見乳房作脹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舌苔薄白,脈弦。病情輕重與情緒變化的關(guān)系密切。

【辨證要點】多與情志因素有關(guān),情志抑郁、胸脅或少腹脹痛等。

四、肝火熾盛證

【臨床表現(xiàn)】頭暈脹痛,痛如刀劈,面紅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鳴如潮,甚或突發(fā)耳聾,失眠,惡夢紛紜,或脅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黃,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辨證要點】頭痛,煩躁,耳鳴,脅痛等與火熱癥狀共見。

五、肝陽上亢證

【臨床表現(xiàn)】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頭重腳輕,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弦有力或弦細數(shù)。

【辨證要點】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煩躁、腰膝酸軟。

六、肝風(fēng)內(nèi)動證

 

臨床表現(xiàn)

辨證要點

肝陽化風(fēng)證

眩暈欲仆,步履不穩(wěn),頭脹頭痛,急躁易怒,耳鳴,項強,頭搖,肢體震顫,手足麻木,語言謇澀,面赤,舌紅,或有苔膩,脈弦細有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語謇。

眩暈、肢麻震顫、頭脹痛、面赤,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熱極生風(fēng)證

高熱口渴,煩躁譫語或神昏,頸項強直,兩目上視,手足抽搐,角弓反張,牙關(guān)緊閉,舌質(zhì)紅絳,苔黃燥,脈弦數(shù)。

高熱、神昏、抽搐

陰虛動風(fēng)證

手足震顫、蠕動,或肢體抽搐,眩暈耳鳴,口燥咽干,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顴紅,舌紅少津,脈弦細數(shù)。

眩暈,手足震顫、蠕動與陰虛內(nèi)熱癥狀共見

血虛生風(fēng)證

眩暈,肢體震顫、麻木,手足拘急,肌肉目閏動,皮膚瘙癢,爪甲不榮,面白無華,舌質(zhì)淡白,脈細或弱。

眩暈、肢麻、震顫、瘙癢、拘急、目閏動等與血虛癥狀共見

七、寒滯肝脈證

【臨床表現(xiàn)】少腹冷痛,陰部墜脹作痛,或陰器收縮引痛,或巔頂冷痛,得溫則減,遇寒痛增,惡寒肢冷,舌淡,苔白潤,脈沉緊或弦緊。

第五節(jié)  辨腎病證候

 

臨床表現(xiàn)

辨證要點

腎陽虛證

頭目眩暈,面色晄白或黧黑,腰膝酸冷疼痛,畏冷肢涼,下肢尤甚,精神萎靡,性欲減退,男子陽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宮寒不孕,或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瀉,或小便頻數(shù)清長,夜尿頻多,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尺脈尤甚。

腰膝酸冷、性欲減退、夜尿多與虛寒癥狀共見

腎虛水泛證

腰膝酸軟,耳鳴,身體浮腫,腰以下尤甚,按之沒指,小便短少,畏冷肢涼,腹部脹滿,或見心悸,氣短,咳喘痰鳴,舌質(zhì)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以水腫下肢為甚、尿少、畏冷肢涼

腎陰虛證

腰膝酸軟而痛,頭暈,耳鳴,齒松,發(fā)脫,男子陽強易舉、遺精、早泄,女子經(jīng)少或經(jīng)閉、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骨蒸發(fā)熱,午后顴紅,小便短黃,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腰酸而痛、遺精、經(jīng)少、頭暈耳鳴等與虛熱癥狀共見

腎精不足證

小兒生長發(fā)育遲緩,身體矮小,囟門遲閉,智力低下,骨骼痿軟;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jīng)閉不孕,性欲減退;成人早衰,腰膝酸軟,耳鳴耳聾,發(fā)脫齒松,健忘恍惚,神情呆鈍,兩足痿軟,動作遲緩,舌淡,脈弱。

多與先天不足有關(guān),以生長發(fā)育遲緩、早衰、生育機能低下

腎氣不固證

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耳鳴失聰;小便頻數(shù)而清,或尿后余瀝不盡,或遺尿,或夜尿頻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經(jīng)淋漓不盡,或帶下清稀量多,或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弱。

以腰膝酸軟,小便、精液、經(jīng)帶、胎氣不固與氣虛癥狀共見

第六節(jié)  辨腑病證候

證候

臨床表現(xiàn)

胃氣虛證

胃脘隱痛或痞脹、按之覺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緩,食后脹甚,噯氣,口淡不渴,面色萎黃,氣短懶言,神疲倦怠,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弱。

胃陽虛證

胃脘冷痛,綿綿不已,時發(fā)時止,喜溫喜按,食后緩解,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

胃陰虛證

胃脘嘈雜,饑不欲食,或痞脹不舒,隱隱灼痛,干嘔,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少,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shù)。

胃熱熾盛證

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飲,或消谷善饑,或口臭,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小便短黃,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寒飲停胃證

脘腹痞脹,胃中有振水聲,嘔吐清水痰涎,口淡不渴,眩暈,舌苔白滑,脈沉弦。

寒滯胃腸證

胃脘、腹部冷痛,痛勢暴急,遇寒加劇,得溫則減,惡心嘔吐,吐后痛緩,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瀉清稀,或腹脹便秘,面白或青,惡寒肢冷,舌苔白潤,脈弦緊或沉緊。

食滯胃腸證

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厭食,噯腐吞酸,嘔吐酸餿食物,吐后脹痛得減,或腹痛,腸鳴,矢氣臭如敗卵,瀉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

胃腸氣滯證

胃脘、腹部脹滿疼痛,走竄不定,痛而欲吐或欲瀉,瀉而不爽,噯氣,腸鳴,矢氣,得噯氣、矢氣后痛脹可緩解,或無腸鳴、矢氣則脹痛加劇,或大便秘結(jié),苔厚,脈弦。

腸熱腑實證

高熱,或日晡潮熱,汗多,口渴,臍腹脹滿硬痛、拒按,大便秘結(jié),或熱結(jié)旁流,大便惡臭,小便短黃,甚則神昏譫語、狂亂,舌質(zhì)紅,苔黃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脈沉數(shù)(或遲)有力。

腸燥津虧證

大便干燥如羊屎,艱澀難下,數(shù)日一行,腹脹作痛,或可于左少腹觸及包塊,口干,或口臭,或頭暈,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澀。

腸道濕熱證

身熱口渴,腹痛腹脹,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或暴瀉如水,或腹瀉不爽、糞質(zhì)黃稠穢臭,肛門灼熱,小便短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膀胱濕熱證

小便頻數(shù)、急迫、短黃,排尿灼熱、澀痛,或小便渾濁、尿血、有砂石,或腰部、小腹脹痛,發(fā)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

膽郁痰擾證

膽怯易驚,驚悸不寧,失眠多夢,煩躁不安,胸脅悶脹,善太息,頭暈?zāi)垦#诳?,嘔惡,吐痰涎,舌淡紅或紅,苔白膩或黃滑,脈弦緩或弦數(shù)。

第七節(jié)  辨臟腑兼病證候

證候

臨床表現(xiàn)

辨證要點

心腎不交證

心煩失眠,驚悸健忘,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夢遺,口咽干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便結(jié)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心煩、失眠、腰酸、耳鳴、夢遺與虛熱癥狀共見

心腎陽虛證

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胸悶氣喘,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唇甲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脈弱

心悸、水腫與虛寒癥狀共見

心肺氣虛證

胸悶,咳嗽,氣短而喘,心悸,動則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聲低懶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脈弱或結(jié)或代

咳喘、心悸、胸悶與氣虛癥狀共見

心脾氣血虛證

心悸怔忡,頭暈,多夢,健忘,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疲乏力,或見皮下紫斑,女子月經(jīng)量少色淡、淋漓不盡,面色萎黃,舌淡嫩,脈弱

心悸、神疲、頭暈、食少、腹脹、便溏

心肝血虛證

心悸心慌,多夢健忘,頭暈?zāi)垦?,視物模糊,肢體麻木、震顫,女子月經(jīng)量少色淡,甚則經(jīng)閉,面白無華,爪甲不榮,舌質(zhì)淡白,脈細

心悸、多夢、眩暈、肢麻等與血虛癥狀共見

脾肺氣虛證

食欲不振,食少,腹脹,便溏,久咳不止,氣短而喘,咯痰清稀,面部虛浮,下肢微腫,聲低懶言,神疲乏力,面白無華,舌淡,苔白滑,脈弱

咳嗽、氣喘、咯痰,食少、腹脹、便溏與氣虛癥狀共見

肺腎氣虛證

咳嗽無力,呼多吸少,氣短而喘,動則尤甚,吐痰清稀,聲低,乏力,自汗,耳鳴,腰膝酸軟,或尿隨咳出,舌淡紫,脈弱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動則尤甚與氣虛癥狀共見

肺腎陰虛證

咳嗽痰少,或痰中帶血,或聲音嘶啞,腰膝酸軟,形體消瘦,口燥咽干,骨蒸潮熱,盜汗,顴紅,男子遺精,女子經(jīng)少,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干咳、少痰、腰酸、遺精等與虛熱癥狀共見

肝火犯肺證

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脹頭暈,面紅目赤,口苦口干,咳嗽陣作,痰黃稠黏,甚則咳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胸脅灼痛、急躁、咳嗽痰黃或咳血等與實熱癥狀共見

肝膽濕熱證

身目發(fā)黃,脅肋脹痛,或脅下有痞塊,納呆,厭油膩,泛惡欲嘔,腹脹,大便不調(diào),小便短赤,發(fā)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口干,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驗殛幉砍睗?、瘙癢、濕疹,陰器腫痛,帶下黃稠臭穢等

脅肋脹痛、身目發(fā)黃,或陰部瘙癢、帶下黃臭等與濕熱癥狀共見

肝胃不和證

胃脘、脅肋脹滿疼痛,走竄不定,噯氣,吞酸嘈雜,呃逆,不思飲食,情緒抑郁,善太息,或煩躁易怒,舌淡紅,苔薄黃,脈弦

脘脅脹痛、噯氣、吞酸、情緒抑郁

肝郁脾虛證

胸脅脹滿竄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脹,腸鳴矢氣,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瀉后痛減,或大便溏結(jié)不調(diào),舌苔白,脈弦或緩

脅脹作痛、情志抑郁、腹脹、便溏

肝腎陰虛證

頭暈,目眩,耳鳴,健忘,脅痛,腰膝酸軟,口燥咽干,失眠多夢,低熱或五心煩熱,顴紅,男子遺精,女子月經(jīng)量少,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腰酸脅痛、眩暈、耳鳴、遺精等與虛熱癥狀共見

脾腎陽虛證

腰膝、下腹冷痛,畏冷肢涼,久泄久痢,或五更泄瀉,完谷不化,便質(zhì)清冷,或全身水腫,小便不利,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久瀉久痢、水腫、腰腹冷痛等與虛寒癥狀共見

第十章  其他辨證方法概要

第一節(jié)  六經(jīng)辨證概要

一、辨六經(jīng)病證

1.太陽病證    提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發(fā)病機理

臨床表現(xiàn)

太陽經(jīng)證

太陽中風(fēng)證

風(fēng)寒之邪(風(fēng)為主)侵犯太陽經(jīng),衛(wèi)強營弱

發(fā)熱,惡風(fēng),汗出,脈浮緩,或見鼻鳴,干嘔。

太陽傷寒證

風(fēng)寒之邪(寒為主)侵犯太陽經(jīng),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

惡寒,發(fā)熱,頭項強痛,身體疼痛,無汗,脈浮緊,或見氣喘。

太陽腑證

太陽蓄水證

太陽經(jīng)證不解,病邪內(nèi)傳膀胱,膀胱氣化不利,水液停聚

發(fā)熱惡寒,小便不利,小腹?jié)M,口渴,或水入即吐,脈浮或浮數(shù)。

太陽蓄血證

太陽經(jīng)證不解,邪熱內(nèi)傳,與血相結(jié)于少腹

少腹急結(jié)或硬滿,小便自利,如狂或發(fā)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脈沉澀或沉結(jié)。

2.陽明病證    提綱——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發(fā)病機理

臨床表現(xiàn)

陽明經(jīng)證

陽明熱盛,彌漫全身,腸中無燥屎

身大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大出,大渴引飲,心煩躁擾,面赤,氣粗,苔黃燥,脈洪大。

陽明腑證

陽明熱盛于里,燥屎內(nèi)結(jié)

日晡潮熱,手足然汗出,臍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jié),甚則神昏譫語,狂躁不得眠,舌苔黃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脈沉實或滑數(shù)。

3.少陽病證    提綱——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臨床表現(xiàn)】⑴少陽經(jīng)腑受邪樞機不利證: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

⑵少陽兼癥:默默不欲飲食,心煩,欲嘔,脈弦。

4.太陰病證    提綱——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

【臨床表現(xiàn)】⑴太陰臟虛寒證:腹?jié)M而吐,食不下,大便瀉泄,口不渴,時腹自痛。

            ⑵太陰經(jīng)脈氣血失和證:四肢欠溫,脈沉緩或弱。

5.少陰病證    提綱——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發(fā)病機理

臨床表現(xiàn)

少陰寒化證

少陰陽虛,病邪從陰化寒,陰寒獨盛,心腎陽虛

無熱惡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熱反不惡寒,甚至面赤,脈微細

少陰熱化證

少陰陰虛陽亢,病邪從陽化熱,心腎陰虛陽亢

心煩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紅,脈細數(shù)。

6.厥陰病證    提綱——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臨床表現(xiàn)】⑴厥陰寒熱錯雜證: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⑵厥陰寒證:

⑶厥陰熱證:

二、六經(jīng)病證的傳變

1.傳經(jīng):病邪自外侵入,逐漸向里發(fā)展,由某一經(jīng)病證轉(zhuǎn)變?yōu)榱硪唤?jīng)病證。

2.直中:傷寒病初起不從三陽經(jīng)傳入,而病邪直入于三陰者。

3.合?。簜〔唤?jīng)過傳變,兩經(jīng)或三經(jīng)同時出現(xiàn)的病證。

4.并?。簜》惨唤?jīng)病證未罷,又見他經(jīng)病證者。

第二節(jié)  衛(wèi)氣營血辨證概要

一、辨衛(wèi)氣營血證

1.衛(wèi)分證

【臨床表現(xiàn)】⑴風(fēng)熱犯衛(wèi)證: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鼻塞流涕,咽喉腫痛,頭痛,咳嗽,口微渴,舌邊尖紅赤,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

⑵燥熱犯衛(wèi)證: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咳嗽少痰或無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紅苔白欠潤,脈浮數(shù)。

2.氣分證

【臨床表現(xiàn)】⑴肺熱熾盛證:發(fā)熱不惡寒,口渴,汗出,心煩,尿赤,咳喘胸痛,咯痰黃稠,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⑵燥熱犯肺證:

⑶熱擾胸膈證:發(fā)熱不惡寒,口渴,汗出,心煩懊儂,坐臥不安,尿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3.營分證

【臨床表現(xiàn)】⑴熱灼營陰證:身熱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舌絳,脈細數(shù)。

⑵熱陷心包證:心煩不寐,神昏譫語,斑疹隱隱,舌質(zhì)紅絳,脈細數(shù)。

4.血分證

【發(fā)病機理】溫?zé)岵⌒吧钊岁幯?,耗血,傷陰,動血,動風(fēng)。

【臨床表現(xiàn)】身熱夜甚,躁擾不寧,甚或譫語神昏,斑疹顯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質(zhì)深絳,脈細數(shù);或見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牙關(guān)緊閉,脈弦數(shù);或見手足蠕動、瘛疭等;或見持續(xù)低熱,暮熱早涼,五心煩熱,神疲欲眠,耳聾,形瘦,脈虛細。

第三節(jié)  三焦辨證概要

 

發(fā)病機理

臨床表現(xiàn)

上焦病證

溫?zé)嶂扒忠u手太陰肺經(jīng)和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邪在肺衛(wèi)——肺衛(wèi)同時受邪

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頭痛,汗出,口渴,咳嗽,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或兩寸獨大。

邪熱壅肺——肺臟受邪

但熱不寒,咳嗽,氣喘,口渴,苔黃,脈數(shù)

邪人心包——溫?zé)嶂澳孓D(zhuǎn)心包

高熱,大汗,譫語神昏或昏憒不語,舌謇肢厥,舌質(zhì)紅絳。

中焦病證

溫?zé)嶂扒忠u脾胃,邪從燥化、邪從濕化

胃經(jīng)熱盛——肺經(jīng)邪熱順傳

身熱面赤,呼吸氣粗,腹?jié)M,便秘,神昏譫語,渴欲飲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黃燥或焦黑起刺,脈沉實有力。

腸腑熱結(jié)——胃經(jīng)邪熱順傳

濕熱困脾——常見于濕溫病初起

身熱不揚,頭身重痛,胸脘痞悶,泛惡欲嘔,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下焦病證

溫?zé)嶂扒忠u肝腎

腎陰虧損

身熱顴紅,手足心熱,口燥咽干,神倦,耳聾。

虛風(fēng)內(nèi)動

手足蠕動、瘛疭,心中大動,舌絳苔少,脈細數(shù)或虛大。

(虞尚·養(yǎng)生  整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