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五錢宣肺化濕,用于濕氣特重的病癥 中醫(yī)的不傳之秘在用量。治療各種病癥如何把握用量? 筆者觀察,在吳鞠通先生《溫病條辨》用杏仁的用量也有區(qū)別。其中用杏仁五錢的方子有三首,分別是三仁湯、宣痹湯、杏仁石膏湯。這三首方子用杏仁五錢的作用是宣肺化濕,用于濕氣很重的病證。例如三仁湯濕氣彌漫、宣痹湯骨節(jié)疼煩、杏仁石膏湯中痞惡心。 分析《溫病條辨》中杏仁等藥物用量的意義在于可以將參考用量直接應用。因為在清朝,其劑量的應用應當和如今差不多。畢竟清朝和我們現(xiàn)今相隔不遠,我們甚至按照上面的用量直接應用到如今實際的病癥中。1錢就是3g,5錢就是15g。 以下是三首方子的原文 《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四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三仁湯方 杏仁(五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竹葉(二錢)厚樸(二錢)生薏仁(六錢)半夏(五錢)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六五、濕聚熱蒸,蘊于經(jīng)絡,寒戰(zhàn)熱熾,骨骱煩疼,舌色灰滯,面目萎黃,病名濕痹,宣痹湯主之。 經(jīng)謂:風寒濕三者合而 為痹。《金匱》謂:經(jīng)熱則痹。蓋《金匱》誠補《內(nèi)經(jīng)》之不足。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熱者,亦復不少,合參二經(jīng)原文,細驗于臨證之時,自有權衡。本論 因載濕溫而類及熱痹,見濕溫門中,原有痹證,不及備載痹證之全,學者欲求全豹,當于《內(nèi)經(jīng)》、《金匱》、喻氏、葉氏以及宋元諸名家,合而參之自得。大抵不 越寒熱兩條,虛實異治。寒痹勢重而治反易,熱痹勢緩而治反難,實者單病軀殼易治,虛者兼病臟腑夾痰飲腹?jié)M等證,則難治矣,猶之傷寒兩感也。此條以舌灰目 黃,知其為濕中生熱,寒戰(zhàn)熱熾,知其在經(jīng)絡;骨骱疼痛,知其為痹證。若泛用治濕之藥,而不知循經(jīng)入絡,則罔效矣。故以防己急走經(jīng)絡之濕,杏仁開肺氣之先, 連翹清氣分之濕熱,赤豆清血分之濕熱,滑石利竅而清熱中之濕,山梔肅肺而瀉濕中之熱,薏苡淡滲而主攣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熱,蠶砂化濁道中清氣,痛甚加片子 姜黃、海桐皮者,所以宣絡而止痛也。 宣痹湯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錢)杏仁(五錢)滑石(五錢)連翹(三錢)山梔(三錢)薏苡(五錢)半夏(醋炒,三錢)晚蠶砂(三錢)赤小豆皮(三錢,赤小豆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涼水浸取皮用。非藥肆中之赤小豆,藥肆中之赤豆乃廣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黃,不入藥者也)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溫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黃二錢,海桐皮三錢。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七二、黃疸脈沉,中痞惡心,便結(jié)溺赤,病屬三焦里證,杏仁石膏湯主之。 前條兩解表里,此條統(tǒng)治三焦,有一縱一橫之義。杏仁、石膏開上焦,姜、半開中焦,枳實則由中驅(qū)下矣,山梔通行三焦,黃柏直清下焦。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為病之始入,且為氣化之先,雖統(tǒng)宣三焦之方,而湯則名杏仁石膏也。 杏仁石膏湯方(苦辛寒法) 杏仁(五錢)石膏(八錢)半夏(五錢)山梔(三錢)黃柏(三錢)枳實汁(每次三茶匙,沖)姜汁(每次三茶匙,沖)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