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必修四 蘇教版 說課集季氏將伐顓臾》說課稿 一、 教材分析 1、 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氏將伐顓臾》是蘇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中第一篇課文,被列在“我有一個夢想”單元“經(jīng)世濟民”版塊。它的位置決定了它的重要作用。其次,這篇課文體現(xiàn)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因此,也具有極高的文學鑒賞價值。 2、 關于本文的先導性知識。 (1) 介紹先秦諸子基本情況:包括生平事跡、后人評價、觀點主張,代表作品。 (2) 介紹文中季氏、孔子、冉有、子路幾個人物之間的關系。 (3) 介紹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見課文后的附錄。 (4) 介紹本文的時代背景。 3、 布置預習作業(yè): (1) 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2) 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翻譯課文,要求做到一一對應的直譯,把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留待上課質(zhì)疑。 4、 教學目標: (1)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翻譯全文。 (2) 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指導背誦。 (3) 通過分析“仁”在這篇文章中的具體體現(xiàn),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語言特點。 5、 教學重點:熟讀課文、翻譯全文、理解內(nèi)容、指導背誦、分析人物語言特點。 6、 教學難點: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體體現(xiàn)。 二、 教法分析 本篇課文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遠,學生學起來難度較大。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掃清字詞障礙,認真朗讀課文,借助先導性知識,,理解文中人物的關系,了解孔子的思想體系。 課上主要以學生的質(zhì)疑為主,在一種師生共同探究的氛圍中完成本課的教學工作。 三、 學法指導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會學生自學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學的最終歸宿。在本節(jié)課中,老師力圖教會學生怎樣質(zhì)疑難點字句、怎樣背誦文言文、怎樣理解文言文的語言特點。 四、 教學過程 1、 新課導入 首先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大屏幕上顯示一段文字,見教師語),“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尋找智慧——摘自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上的宣言?!闭埻瑢W們注意這則宣言,這句話是一個外國人說的,一個外國人如此崇拜中國的孔夫子到底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問題的答案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板書:仁)。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季氏將伐顓臾》這篇課文,請大家借助這篇課文進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書:《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2、 檢查朗讀 文言文的朗讀有三條標準,即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出感情。下面,我請三個同學分別朗讀課文的三個段落,請其他同學聽他們的讀音、聽他們的句讀、聽他們讀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個同學朗讀課文,之后難點句子請會讀的學生帶著讀,之后,自讀全文,之后女生讀一二兩段,男生讀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讀。 3、 檢查譯文 檢查譯文主要采用學生質(zhì)疑的方式,凡是學生能回答的全部采用學生互答,學生答不出來的教師點撥。文言文翻譯凡是能采用直譯的一定采用直譯,這一條作為師生的共識提出來。 這節(jié)課,學生設計的主要問題有: (1)“無乃而是過與?”中的“是”怎樣理解?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怎樣對譯,分別是什么句式? (3)注解15中的譯文選擇第一個還是第二個?(第一個為直譯,第二個為意譯) (4)“既來之,則安之”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既來之,則安之”意思一樣嗎? (5)第三段中“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中的“蓋”,字典上有八個解釋,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應該選哪個? (6)在學生沒有問題后,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東西少,“和無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釋說“少”,請問,“寡”到底指什么? 質(zhì)疑結束后,分別找三個同學分別翻譯課文的三段,再訂正譯文中的錯誤。 最后,教師要求學生整理文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一詞多義現(xiàn)象,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點知識。 4、 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指導背誦 每段內(nèi)容采用教師先提問內(nèi)容要點,再按要點提示進行背誦的方式進行。 第一段,本段寫了幾個內(nèi)容,孔子反對攻伐的理由是什么?(介紹背景:伐顓臾,冉季向孔子稟告消息:有事于顓臾,孔子反對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第二段,冉有的托詞是什么,孔子引用那些話,引用那些比喻反駁冉有?(冉有的托詞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孔子引用周任的話:“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進行反駁。) 第三段,冉有道出討伐顓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樣反駁冉有的?(討伐顓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鬃酉扰腥接姓彝性~,再提出自己的治國安邦的原則,然后批評冉有違背了自己的這些原則,最后,指出季氏之憂,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分析完每段的內(nèi)容要點后,按照屏幕上的提示指導背誦。最后,再按照教師給出的三字詞語背誦全文。(詞語見下) 伐顓臾——見孔子——爾是過——東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爾言過——誰之過——近于費——子孫憂——君子疾——丘也聞——不患寡——不患貧——修文德——由與求——不能來——不能守——動干戈——季孫憂——在蕭墻 之后,教師檢查背誦:指名背與齊背交互進行。 最后指出:背誦課文,方法很多,例如:朱熹曰:“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幾遍,自然上口,便久遠不忘?!睂τ诿恳晃煌瑢W,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希望同學們在背誦課文的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交流,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背誦方法。 5、 分析課文中“仁”的具體體現(xiàn) 提問:課文中哪里能體現(xiàn)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歸納總結:反對攻打顓臾,說明孔子反對武力(板書:反對武力)。 引周任的話: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兩個比喻,說明孔子提倡做事要盡職盡則、忠于職守,要自知、自醒。(板書:盡職盡則、忠于職守、自知、自醒)。 批評冉有強詞奪理,說明孔子提倡為人真誠(板書:為人真誠)。 提出自己的政治觀點,說明,孔子提倡以國家為重(板書:以國為重)。 結尾指出季氏之憂在蕭墻,說明孔子提倡要有憂患意識(板書:憂患意識) 6、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語言特點,設置情境,進行口語訓練 歸納總結:冉有三句話閃爍其辭,觀點含糊,應該讀出這種感覺。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點。四次反問句式猶如急風暴雨,劈面打來,使得冉有理屈詞窮,毫無招架之力。第三段義正詞嚴的批評冉有態(tài)度不端正,批評冉有季路違背了自己的治國之道,慷慨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 現(xiàn)場找三個學生模擬當時的對話場面,用現(xiàn)代漢語演繹這場對話情景。 7、歸納總結 結合板書設計歸納孔子的智慧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 《寡人之于國也》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學生在初中和高一階段的學習中,已基本掌握翻譯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務交給學生,課文思路的探討也可交給學生,而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則需要師生共同探討,可以結合對文章細節(jié)的分析。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①誦讀教學法 ②課前資料交流和亮點探究 ③在課堂上進行開放式課堂討論 2、 說學法: 三、說教學過程: (一)介紹孟子,導入課文: 讓學生課前講話,介紹孟子 (二)三讀課文,整體感知: 1、第一遍,教師范讀,學生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2、第二遍,請一組學生齊讀,其他組的學生注意找他們讀錯的字詞和斷句錯誤的地方。 3、第三遍,全體學生齊讀,帶著兩個問題去朗讀課文,兩個問題是:第一,這篇課文記載了誰和誰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話題展開討論的?第二,課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有哪些? 通過以上三個小步驟,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使文言文語感的訓練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能夠落到實處。另外,使學生整體上對文章有所了解,明確課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圍繞“民不加多”展開的一次討論,通過文中談及“民不加多”的三個語句將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為下文的進一步亮點探討鋪好道路。 (三)齊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難句舉釋(面上展開) 將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負責1-2節(jié),第二組負責3節(jié),第三組負責4-5節(jié)。結合注釋分組翻譯,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名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 2、掌握重要實詞(點上突破)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填然鼓之 ②棄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這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主要的任務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四)深入分析,亮點探究 1、通過一系列點撥式提問,讓學生理清思路,可以設置如下這些問題: ①第1小節(jié)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問? (明確:“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他認為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有哪些具體做法?(明確:移民移粟) ③第2—4節(jié)中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保?/p> ④孟子認為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還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確:“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 大概內(nèi)容。 2、設置探究課題: 探究學習一:梁惠王為何對“民不加多”倍感憂慮? 擴展思維: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國策? 這個題目的設置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在課前的預習中,我估計很多學生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梁惠王為什么會提出這些問題來?假如以現(xiàn)代的人口觀念來看,世界人口爆滿,各國糧食都發(fā)生問題,普遍在推行家庭計劃,哪里怕人家的人口不少,而自己的人口不多呢?再說,為什么人民可以移來移去,毫無戶籍限制呢? 這就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先了解戰(zhàn)國的時代文化背景。戰(zhàn)國的諸侯各國,雖然不同于西方的封建制度,但人民、領土、政權,都是諸侯們的私有財產(chǎn),自然領土越廣,人民越多,實力、權勢越大,在國際間的地位就愈高,就能稱雄稱霸。由于那時還沒有國籍制度,也沒有移民限制,更沒有護照的辦法,老百姓可以比較自由遷徙,哪一個國家富強,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就可以搬到哪一個國家,作他的國民。而在戰(zhàn)國當時,天下——全中國的人民,只不過幾千萬人而已,真正是地廣人稀,再加上當時列國戰(zhàn)爭和統(tǒng)治者的橫征暴斂以及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減少、兵員和勞動力匱乏。這一分析之下,就知道當時梁惠王對孟子提出這個問題來,是有他的道理的。 探究學習二:孟子比喻的特點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明確:孟子散文善用眾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豐富的經(jīng)驗和學識,用人們習見的事物、形象和鋒利簡潔的語言,用直觀感覺多方面因勢利導,相反相成,化抽象為形象,化概念為具體,從而生動、有趣、有力地陳說事理,辯論是非,富有雄辯性、鼓動性和邏輯性。 設置這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更深刻的了解孟子的論辯特色,也加深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探究學習三: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現(xiàn)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這個探究題設置目的是希望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延伸,聯(lián)系具體的實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說課教案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一篇課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學習本文不僅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有幫助,而且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有積極的作用。現(xiàn)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文居于這套教材的最后一冊(第四冊)第三單元,是承接第三冊的第一單元記敘文的語言表達,第二單元說明文的語言表達而編排的。課文是一篇悼詞,同時也是一篇評述革命導師馬克思的歷史地位、卓越貢獻和斗爭精神的議論文。學習它對于理解馬克思為真理而斗爭的精神,提高學生的議論文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jù)高考考綱、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和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現(xiàn)制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一了解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方面的偉大貢獻,學習馬克思為真理而斗爭的精神。二體會課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三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內(nèi)容連貫,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寫法。 本課計劃用兩課時完成,本次說課內(nèi)容為第二課時,根據(jù)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及所教學生現(xiàn)狀的認識,故明確本課時教學要點為:運用揣摩語言的方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學習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個人的思想觀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jù)對這篇課文學習目標的理解,我認為本課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一重點: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運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能力。二難點:1.馬克思兩大發(fā)現(xiàn)的劃時代意義。2.第三段復雜單句的語法分析。 二、說教法: 本課教學重點是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揣摩語言為主。另外,本課教學難點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1.馬克思兩大發(fā)現(xiàn)的內(nèi)容及意義的理解,2.一些重點語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行動起來,積極收集資料,認真閱讀提出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最佳途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教師引導型”教學方案,以突破難點。這種方案的教學思想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的積極配合與認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完成教學任務。這種設計要求學生有比較扎實的基礎,以及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把握教學時機的能力。文中的重點語句較多,體現(xiàn)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關照呼應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梢赃x擇要點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與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遠不是主要的”的表達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說學法: 本課內(nèi)容較難理解,特別是馬克思兩大發(fā)現(xiàn)的劃時代意義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內(nèi)容同學們理解較為困難,所以,同學們應在認真預習的基礎上試著找出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結合書下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找出它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體會它們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作用及表達效果。對文中的哲學、經(jīng)濟學理論的概念可以查閱書籍(如《辭?!?,有關政治經(jīng)濟學、哲學的書籍)來理解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guī)律,剩余價值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的偉大意義、對其內(nèi)容可以只作簡單了解不必過分深入。課文中復雜的句式較多,同學們可在課前復習一下初中學過的句子成分的劃分、復句層次的劃分的相關知識,然后對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做一下語法分析,這樣對于課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會有較大幫助。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語言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語言特色。有的人語言幽默風趣,有的人語言質(zhì)樸自然,有的人語言清新明麗。我們學習的各類文體也是這樣,記敘文的語言形象生動,說明文的語言準確周密,那么,議論文的語言呢?帶著這個問題,今天我們來繼續(xù)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深入體會一下議論文的特色。 此設置可以幫助學生復習舊的知識,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有個初步的認識??芍^\"一石多鳥\"。 1.課文從哪幾方面介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具體介紹一下有哪些偉大貢獻? 2.概述課文的結構。 此項設置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為下文揣摩語言打基礎。“溫故知新”。 (三)、新課講授: 1.先引導學生完成一些語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師生共同歸納揣摩重點語句的方法。 問題1:為什么說馬克思“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 問題2:諱飾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哀悼與尊敬以及不忍再說,而又不得不說的沉痛心情。 以上兩個問題重在引導學生從重點句段入手揣摩語言。 問題3:第三段是一個復雜的單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號后面作為賓語的復指成分可以分為哪幾層意思?“正像達爾文……一樣”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問題通過對句子的主干和層次的分析,體會語言的嚴密性。 (2) 歸納方法 首先從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葉,分層次;然后聯(lián)系時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 2精讀課文,分組討論,運用揣摩語言的基本方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然后選擇以下句子檢測學生理解的情況。 問題1、第八段在贊揚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時,用了哪些極具感情色彩的詞語,有何作用? 明確:這些詞語分別表明敵人和戰(zhàn)友對馬克思的不同態(tài)度,用詞準確。 問題2、第二段所寫“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的無產(chǎn)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該句將馬克思逝世這一事件放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科學發(fā)展的廣闊背景中來考察,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評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是全文的總綱。(此題從抓重點句、聯(lián)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問題3、他的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的事業(yè)?!笆姑焙汀笆聵I(yè)”的修飾成分各有哪幾層?“推翻”一詞的支配對象是誰? 明確:“使命”一詞的修飾成分有三層,分別是“他”“畢生”“真正”?!笆聵I(yè)”的修飾成分有一層,“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此題通過對中心詞的修飾、限制和補充的分析,體會語言的嚴密性) 問題4、找出第五段的關聯(lián)詞,分析其作用。 明確:即使 問題5、說說第六段前兩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確: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話,概括第3—5段的內(nèi)容,也與第二段中的對于歷史科學相呼應;后一句開啟下文,與第7段“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相連,并為從實踐方面介紹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筆。 以上兩題分別從關聯(lián)詞和過渡段方面揣摩語言。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本節(jié)內(nèi)容有了較清晰的認識,熟悉了揣摩語言的切入點。所以為節(jié)省時間,本步驟由教師總結,主要是讓學生加深理解,鞏固所學。(出示板書設計) (四)、比較教學: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提高學生分析、理解、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這里選了一篇雨果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講話──《巴爾扎克葬詞》來進行比較閱讀。 兩篇文章均為葬詞,在內(nèi)容上有很多相近之處,均對逝者的歷史貢獻與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評價與贊揚,表現(xiàn)了作者對逝者的哀悼與敬仰之情;在表達方式上也極為相近,都在記敘的基礎上,把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別是作者的不同,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導師、思想家、科學家,在對馬克思極盡溢美與痛悼之時,在語言上用詞準確嚴謹,在行文中注意了語言的過渡、銜接、關照、呼應,體現(xiàn)了議論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而雨果作為一位作家、藝術大師,他的悼詞的語言樸實而不單調(diào),準確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學色彩,文采斐然,處處體現(xiàn)了語言大師的獨特的語言風格。 在作比較閱讀時,應注意體會兩篇文章語言的異同之處。在這里,我們選取兩篇文章中的幾個片斷來作一下比較閱讀練習。 練習: 閱讀甲、乙兩文的語段,回答以下問題。 甲文,《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爾扎克葬詞》 (1)各位先生,面對著這樣一種損失,不管我們怎樣悲痛,就忍受一下這樣的重大打擊吧。打擊再傷心,再嚴重,也先接受下來再說吧。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個偉人的逝世,不時地使那些疑慮重重受懷疑論折磨的人對宗教產(chǎn)生動搖。這也許是一樁好事,這也許是必要的。上天在讓人民面對崇高的奧秘,并對死亡加以思考的時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為這是最高的教訓。當一個崇高的英靈莊嚴地走進另一世界的時候,當一個人張開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飛翔在群眾的上空,忽而展開另外的看不見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鄉(xiāng)的時候,我們的心中只能充滿嚴肅和誠摯。 (3)不,那不是未知之鄉(xiāng)!我在另一個沉痛的場合已經(jīng)說過,現(xiàn)在我也永不 厭煩地還要再說──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我說的難道不是真話嗎,聽我說話的諸位先生?這樣的墳墓,就是不朽的明證!面對某些鼎鼎大名的與世長辭的人物,人們更清晰地感到這個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經(jīng)歷人世是為了受苦和凈化,大家稱他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靈魂! 1.面對逝者,人們感到悲痛,甲文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表達人們對馬克思的悼念與敬仰,乙文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表達對巴爾扎克的尊敬與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語言特點是____________;乙文運用了__________的修辭手法,其語言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戰(zhàn)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②乙文選段(2)的第二句。③雙重否定。④準確嚴密。⑤比喻。⑥誠摯富于文采。 五、知識遷移:此項設置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訓練,以達到講練結合,培養(yǎng)能力之目的。 1.閱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題。 (1)對詳細記敘時間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nbsp; A.因為這是在葬禮上的講話,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準確時間。 B.強調(diào)這是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應當永遠不忘的時刻。 C.馬克思生命的每一時刻對世界無產(chǎn)階級都是十分寶貴的。 D.明確指出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時刻。 (2)對兩個“睡著了”解釋不確切的一項是( A.兩個“睡著了”都指馬克思的逝世,前一個是虛寫,后一個是實寫。 B.兩個“睡著了”寫出發(fā)現(xiàn)馬克思逝世的過程,前一個是說以為他睡著了,后一個是確認他已經(jīng)逝世了。 C.這是諱飾的手法,含蓄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恩格斯表達感情的方式相當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濃縮在“但已經(jīng)是永遠地睡著了”這幾個字里。 六、課后作業(yè): 1、完成課后第 2 、3 2、校園中有些同學染黃發(fā),戴首飾,穿奇裝異服扮“酷”。針對這一現(xiàn)象,以說“時髦”為題談談自己的看法,注意語言的準確、嚴密。 聯(lián)系現(xiàn)實社會中一些丑惡現(xiàn)象,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做到教書育人。此項設置意義深遠,非常重要,可以說是這堂課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如時間允許可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 附板書設計: 《我有一個夢想》 各位領導、老師,你們好!今天,我所說課的篇目是《我有一個夢想》?,F(xiàn)就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課時安排及教學過程等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我有一個夢想》是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政治演講詞,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種族平等的夢想。文章情文并茂、語言流暢,那飽滿的激情通過形象化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深深地感染著聽眾,引起人們的共鳴。學習本文有助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為實現(xiàn)理想不斷奮斗的精神。 二、制定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jù) 1.課程的基本理念:“根據(jù)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到能力’、‘過程到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fā)設計課程目標。” 2.新課標對必修課程的設計目的:“學生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xié)調(diào)的發(fā)展。” 3. 新課標關于必修課程中常用應用文教學的建議:“應借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p> 4.單元學習指導與目標:“注意抓住演講詞的主旨和特點,分清邏輯層次,體會其中多樣化的表現(xiàn)手法”,“領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語言”。 <二>制定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進一步了解演講詞的特點 結合背景資料理解演講目的及意義 2.能力目標 理清演講思路,體會其強大的邏輯性 體會全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特點,并學習運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領會作者傾注在所述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xiàn)夢想的堅定信念 三、確定教學重難點 1.結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嚴酷事實。 由于學生不熟悉西方的宗教生活,不了解美國的社會制度,對美國的種族歧視、隔離政策全無感受,所以就難以理解作者反映的嚴酷事實,難以體會作者傾注在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xiàn)夢想的堅定信念。而理解這點,才能理解他講話的深遠意義。所以把結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嚴酷事實作為本課教學難點。 2.感受排比句式的表達效果,學習并應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表達能力。 本文是一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演講詞,使其具有如此語言特點的主要是排比句式的運用。我所帶的班級學生語文基礎較差,普遍存在著表達方面的困難,因此把感受排比句式的表達效果,學習并應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表達能力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四.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本文是應用文,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與學以致用的指導思想,我主要采用誦讀法與討論法。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潛移默化地積累語言知識,體會作者文句中蘊含的感情,領會演講的魅力及排比句式在演講中的獨特效果。對難點的突破主要采用討論法,通過設計問題,以啟發(fā)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開展積極的討論,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師補充點撥歸納。 五、課時安排 本課計劃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熟讀課文,結合背景資料理解演講目的;理清演講思路,體會其強大的邏輯性。 第二課時:在朗讀中體會全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特點,并學習運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反復誦讀中感受作者傾注在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xiàn)夢想的堅定信念。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導語設計 2.請同學簡介這篇演說辭的作者和時代背景(課前印發(fā)預習資料;教師作相應補充) 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檢查,促使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為什么要實現(xiàn)夢想?(1-5節(jié)) 怎樣實現(xiàn)夢想?(6-16節(jié)) 2.熟知課文內(nèi)容 (1)學生齊讀17-25節(jié),結合文章背景,概括出作者的夢想究竟是什么?(15字內(nèi)回答) (2)指名朗讀1-5節(jié),概括為什么要實現(xiàn)夢想?(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視和貧困的環(huán)境中,美國沒有實現(xiàn)百年前自由的諾言,今天討回權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實現(xiàn),美國將出現(xiàn)叛亂。) (3)指名朗讀6-16節(jié),概括怎樣實現(xiàn)夢想?(采用非暴力手段進行斗爭,決不退縮) 發(fā)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問題探究 2.如何理解文章第二段所反映的事實?美國不是很富有嗎?不是標榜本國最講人權嗎?結合預習資料中的背景材料和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嚴酷事實談談你的理解。 (注:以上兩個問題均采用前后桌四人一組交流思考結果的方式,進行討論,然后點幾個小組代表回答,教師點撥、小結) 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才能進一步理解作者講話的深遠意義。 注重以學生為本,采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對話,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課堂小結 (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很容易說出演講目的明確、邏輯性強,內(nèi)容具有針對性、思想性等,教師在此作如下補充,過渡到下一課時:演講詞通常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具備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進行小結。 兼具小結和過渡的作用 布置作業(yè)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一部分生讀(讀4):“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仍然生活在物質(zhì)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里,并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今天我們在這里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于眾?!?/p> 另一部分生讀(讀5):“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質(zhì)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里,并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今天我們在這里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于眾。” (去掉后面三個“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內(nèi)容不變,但語氣顯然不如原文更有氣勢。作者為什么強調(diào)一百年后的今天說明黑人遭受壓榨的時間之長,增強了文字的感染力。) 2.學生齊讀第二段 采用個別朗讀與齊讀相結合的方式(必要時教師范讀),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本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特點,感受作者傾注在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xiàn)夢想的堅定信念。 布置作業(yè) 《<黃花崗烈士事略>序》說課稿 一、說教材 蘇教版的必修四是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編寫的,準確反映了新標準的精神和思想。并且構建了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tǒng),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xiàn)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選入的課文更是注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既突出高雅的進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選入文質(zhì)兼美的通俗作品。而且以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fā)展為本,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完成學習過程,探索學習方法,留足空間,增加彈性,為學生獨立學習,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創(chuàng)設必要的條件。 高中新課程的語文教學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剛進高一時的基礎比較薄弱,不少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還延續(xù)初中學習的方法,只滿足于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而高中的語文學習,古文的學習是很重要的一塊。經(jīng)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著眼于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合起來。本文就是著眼于學生的實際現(xiàn)狀,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為基礎,來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實現(xiàn)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三、教學目標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古代的議論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并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欣賞議論文的能力,養(yǎng)成思辨的習慣。我把這篇書序的三維目標定為: 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寫作背景和孫中山先生的生平,為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打下基礎。 2、思想教育目標:了解本文記敘、抒情、議論三者水乳交融的特點,體會語言中飽含著的濃烈的悲壯慷慨之情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學習本文恰當?shù)剡\用比喻、對偶、夸張、比較等手法,增強文章表現(xiàn)力的方法。 學生對于記敘、抒情和議論能區(qū)分清楚,關鍵在于學習作者如何把三者融合起來,句中融情、字字融情。所以把這點定為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 1、了解本文記敘、抒情、議論三者水乳交融的特點,體會語言中飽含著的濃烈的悲壯慷慨之情。 2.學習本文恰當?shù)剡\用比喻、對偶、夸張、比較等手法,增強文章表現(xiàn)力的方法。 教學難點 本文的寫作目的及本文的寫作意義。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勖國人”,到結尾才點出來,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篇書序的意義及影響,必須結合歷史背景,補充相關歷史知識。 教學方法 點撥法 研讀法 賞讀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用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對于八十多年前的那段歷史是不熟悉的,直白的歷史不能讓他們感受到那次起義的慘烈。通過同為起義參與者黃興寫的詞導入,把學生引入情境中。投影: 轉眼黃花看發(fā)處,為囑西風,暫把香籠住。待釀滿枝清艷露,和風吹上無情墓?;厥籽虺侨履?,血肉紛飛,氣直吞狂虜。事敗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長無語。 這是民主革命以及黃花岡起義的重要領導人之一黃興,為紀念廣州起義烈士寫的一首詞。當年,鑒于從1895年以來,起義屢次失敗,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對黃花岡起義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召開會議,計劃再發(fā)動一次大規(guī)模的武裝起義。經(jīng)過幾個月的準備,決定4月13日(農(nóng)歷3月15日)首先在廣州起義,然后向北進軍。但是快到起義的日期了,海外捐款還未寄到,機械也未運齊,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農(nóng)歷3月29日)舉行。因為起義領導方面多次變動命令,清軍聞訊,先有準備,革命黨人寡不敵眾,終于失敗。起義雖然沒有成功,卻奠定了武昌革命的勝利基礎。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各地紛紛響應,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華民國成立。 二、解題 這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后學習的第一篇書序,所以對序這種文體的概念要了解清楚。而且必須搞清楚《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是鄒海濱所寫,書序為孫中山先生所寫。 序文一般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宗旨和經(jīng)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內(nèi)容。本文是孫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應鄒魯?shù)恼埱鬄椤饵S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寫的序言。 三、自由朗讀課文,疏通文義 正確理解文章大意是理解文本內(nèi)涵的重要一環(huán)。本文是上世紀初所寫,字詞方面的障礙不是很大。通過課前預習,完全可以疏通大義,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再通過課堂上的檢測,把個別難懂的字詞通過老師強調(diào),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為進入文本研習打好基礎。 1、生字詞辨析 巇(xī):形容山路危險,泛指道路艱難 躓(zhì):①被東西絆倒,②跌倒;失敗 杌隉(wù niè):(時局、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蟄(zhé):像動物冬眠一樣隱居起來 2、解釋字詞 躓踣者履:跌倒,比喻事情不順利,失敗 直可驚天地、泣鬼神:直:簡直;驚、泣:使動用法,使……震驚,使……哭泣 與武昌革命并壽:一同永垂不朽。 顧自民國肇造:開始建立 不能繼述先烈遺志:繼承 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勉勵 3、翻譯句子 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履,死事之慘。 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并壽。 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 余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四、課文研習 新課標中這樣規(guī)定:學會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時代精神,藉以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是誰寫的? 應答鄒海濱,而不是孫文。孫文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寫了序。 2、孫先生的《序》寫于哪一年? 根據(jù)課文中'延及七年'、'十年''督師北伐'等推算。這篇序寫于1921年。 換位思考,更好的讓學生進入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3、如果你是孫先生的秘書,要你代寫這篇序言,你將寫什么? 學生回答多種多樣,有說寫起義的經(jīng)過,有說寫贊烈士精神,有說寫成書情況,有說寫繼承先烈遺志…… 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鑒賞能力。以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答案為主。在此環(huán)節(jié)中,老師適當補充相關典故“碧血”和“史載田橫事”,不光擴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也能從中體會出作者的感情,所以不能少。 4、那么孫先生在本序中到底寫了那些內(nèi)容呢?這是我們要從課文中去尋找的答案。 低聲快讀課文,找出孫先生寫了哪幾點?并勾畫出相關的句子。 5、黃花崗起義失敗后,被捕而就義者29人,其他戰(zhàn)死者當時無法確計。檢查遺骸,共得72具,葬于廣州白云山麓紅花崗(后改名黃花崗)。孫先生是如何來描述當時起義的情景的呢?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其損失可謂大矣。這次起義犧牲了80多位同志,許多是從各省調(diào)集來的精英和才識卓越的留日學生,所以是“為最”“菁華付之一炬”。作者的感情是很悲痛的。 6、第一小節(jié)除了記敘起義的情況之外,還寫了其他內(nèi)容沒有?請學生歸納。 學生:這次起義的價值。 作者是如何評價這次起義的呢? 學生:“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并壽”。(老師補充:起義雖然沒有成功,卻奠定了武昌革命的勝利基礎。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各地紛紛響應,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華民國成立。) 這次起義在全國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文中有沒寫道呢? 學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不可遏抑。 7、請你歸納本段的主要內(nèi)容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述黃花崗起義死傷慘重,贊革命者不撓精神,肯定起義價值。 作者并未被這巨大的悲痛所壓倒,“然”字筆鋒一轉,給這次戰(zhàn)斗以極高的評價,并抒發(fā)了自己對烈士深摯的贊頌之情。這里,作者的感情進人了另一高潮?!氨萄獧M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兩組對偶句,用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出了烈士們戰(zhàn)斗之激烈,犧牲之豪壯,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這壯烈的戰(zhàn)斗,才令“久蟄之人心”大為振奮,使他們千年的“怨憤”,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這壯烈的戰(zhàn)斗,鼓舞了人心,激勵了士氣,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吸取了沉痛的教訓,才在不長的時間里,贏得了武昌起義的成功。黃花崗起義是武昌起義的序幕,有了“斯役”,才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巨大勝利!段末作者再次滿腔熱忱地肯定“斯役”的偉大意義及深遠影響,它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在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8、本文的寫作距離黃花崗起義已經(jīng)過了十年,為何過了這么久才有相關史實的記載,學生肯定會有疑問。而孫先生在此文中不光沉痛悼念烈士們,更借此激勵國人,投入到革命事業(yè)中來,所以這點老師一定要著重分析強調(diào)。并補充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 第三段:既然黃花崗起義價值如此之高,烈士們可歌可泣的精神也讓我們動容,所以我們要勿忘先烈遺志并繼承先烈遺志,這是順理成章的,這時作者的感情應該進入最高潮。為什么要發(fā)揚先烈們的精神呢?請你從文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話歸納。 學生:一個原因是當時國內(nèi)的環(huán)境,敵人的氣焰正盛,國家傾危不安;另一個原因是先烈們的理想還未實現(xiàn),真正的中華民國還未實現(xiàn)。(老師補充: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職,8月10日,國會非常會議通過出師北伐的決議,并咨請孫中山宣布軍閥徐世昌罪狀,明令出師討伐,以謀國家之統(tǒng)一。12月4日,孫中山抵達桂林,風塵仆仆,行裝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營;并指出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業(yè),定要'掃除中國一切政治上社會上舊染之污,而再造一莊嚴華麗之新民國。因此在鄒魯求序于孫先生時,正值作者肩負重任,討賊興師,戎馬倥傯之際。 9、在學習中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 就其內(nèi)容來看,本文與其說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說是一篇借先烈之偉大精神以鼓舞士氣、激勵民心的戰(zhàn)斗檄文。為什么這樣說? 學生:文章結尾點出了本文的寫作目的, “余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p> 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10、第二段,烈士們的事跡因時局紛亂而不能流傳的時候,孫先生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學生:滋可痛已!巨大的悲痛,和第一小節(jié)形成對照。 1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那些革命志士們的理想是為國家為人民,他們不計酬勞,更不會在乎環(huán)境的惡劣,他們隨時準備為國犧牲,死后可能被拋尸荒野,死無全尸,更有甚者連名字也未留下,你覺得他們的行為值得嗎?新世紀的高中生對于理想更現(xiàn)實,他們更愿意緊跟時代的潮流,而不是去談理想談奉獻。借此機會,老師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學生的討論,體會理想與信念的重要性。 孫先生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矣,全國人民都記住他,我想他此生無憾了,但是還有一些英雄人物,他們離去之后化作塵土。對于他們我們應該抱著怎樣的態(tài)度?比如象田橫事?比如黃花崗烈士們?你們覺得他們值得嗎?(補充五百壯士追隨田橫自殺的故事)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十分熱烈,他們暢所欲言,因為這個話題與他們聯(lián)系緊密,正值青春年華,對未來有很多憧憬和想法。 老師總結:他們的忠于自己的理想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不管史書有沒記載,我想真正的英雄是不會在乎自己是否被史書記載這樣的事情。而且廣大人民會記住他們的英勇事跡,被人民所認可才是最大的價值。 12、在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歸納,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對個人與社會、自然、國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 總結主題思想 作者在這篇序文中,懷著滿腔的革命激情,熱情贊頌了黃花崗烈士為革命捐軀的英雄氣概,高度評價了辛亥廣州起義的偉大意義和影響,對當時反動逆流的泛濫表示了深切的憂憤,激勵國人發(fā)揚先烈的犧牲精神,為實現(xiàn)革命理想而英勇奮斗。 13、這篇書序在寫作上有其特色,也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在文本研習的過程中,對于寫作手法的運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此環(huán)節(jié)是進行歸納和總結,理清思路,加深印象。 總結寫作特色 ①.本文記敘、抒情、議論三者水乳交融,語言也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可以指導學生好好體會。文章第一段,以抒情為主,兼有記敘和議論;第二段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抒情;第三段則以議論為主,兼有抒情和記敘??傊?,全文以“痛逝者”之情為血肉,以“勖國人”之理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②.這篇書序用語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賊氛”、“清季”,蔑視之意顯然;“菁華”、“碧血”、“浩氣”,表彰之情可掬。全文排偶疊用,整散錯落有致,形成一種激蕩之勢,讀來瑯瑯上口。此外,比喻精辟,用典切當,也使這篇序顯得更有文采。 五、延伸和擴展這個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新課標中也非常注重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通過此次練習,不光是鞏固學生本課所學知識,更是開拓學生視野,掌握技能和技巧的重要途徑,所以我采用了林覺民的絕筆信,他也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同時通過練習訓練文言文的鑒賞能力,學會思辨。 五、板書 贊頌斗爭精神 《雷雨》說課稿 一、 說教材地位特點 二、 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走進作品,走進大師。學會鑒賞解讀戲劇。 能力目標:1、嘗試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解讀經(jīng)典文本,充分凸現(xiàn)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 情感目標: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培養(yǎng)人文情懷。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怎樣利用網(wǎng)絡環(huán)境解讀、把握經(jīng)典作品。 難點:以人文意識探究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說學法引導 1、引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了解戲劇常識、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 2、借助網(wǎng)絡互動方式整合學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讀文本,利用實時網(wǎng)絡討論,探究教學難點。 4、拓展課堂,結合課文進行多元化研究性學習。 五、 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激發(fā)情感,創(chuàng)設氛圍。(約3分鐘) 上課伊始,我先播放電影《雷雨》結局片斷。以濃厚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視覺沖擊渲染情感,創(chuàng)設氛圍。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僅23歲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華大學時創(chuàng)作的四幕劇《雷雨》,為我們留下了這么一個悲劇結局、一聲嘆息。在幻想、憧憬、掙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個愛恨交織,有著火熱人生的年輕人同時踏上了生命的不歸路?!独子辍?,除了生命毀滅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還有多少個難解的迷,究竟還能告訴今天的我們多少些人與人性的啟示。 接著,我與學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稱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走進《雷雨》。 二、 資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約13分鐘) 1、 設問提示,提出問題 我采用換位思考。由學生主體積極、自主的給自己提出學習任務。也就是假設學生是老師,在首次接觸戲劇這一文學形態(tài),在教學戲劇單元第一課《雷雨》時。他們會讓學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讓每位同學設計一個問題,發(fā)布在網(wǎng)絡討論區(qū)。 2、 信息收集處理 ⑴聚焦問題 就是將學生剛才提出發(fā)布于討論區(qū)的問題。進行整理、篩選、總結、提煉出兩大問題。 A、 戲劇常識(定義、分類、鑒賞劇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簡介,《雷雨》故事梗概,創(chuàng)作背景 ⑵資源搜索 教師將全體學生分為兩大組。各組負責其中一個問題。之后,教師提供給學生解答問題的途徑。收集課文和課外資料上的信息在這一過程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享受學習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 交流、匯報、討論 接著,首先要求學生對自己所搜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把整合好的資料發(fā)布于他們自己的討論區(qū)。 之后,教師讓一些學生講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間,教師作適當重點點撥。 后,教師作簡要小結 。并補充《雷雨》人物關系圖,使學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復雜人物關系。為下面教學做好準備。 三、 文本深入研讀及網(wǎng)絡實時討論(約27分鐘) 1、在了解戲劇要點,大體把握了《雷雨》之后?;貧w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研究達到解讀戲劇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鑒賞戲劇的能力。我選擇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第一場戲,也就是周樸園和魯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為研讀的重點。 2、 插播電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斷,并提出思考題。 A、 這場戲的戲劇沖突是什么?這場沖突最引人入勝的戲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觀看完電影后,學生結合電影和課本解答思考題A。 以此得出,魯侍萍身份確定使這場戲劇沖突的點。之后,讓學生課堂口頭回答以下問題。 ⑴周樸園在不知是魯侍萍之前,周對魯是什么態(tài)度?找到依據(jù)。 ⑵兩人圍繞三十年前在無錫發(fā)生的事件展開對話,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周樸園幾次問魯侍萍的姓氏和身份?這些問話和動作展現(xiàn)了怎樣的心理變化過程? ⑶周樸園在知道是魯侍萍之后,周對魯?shù)膽B(tài)度有何變化,哪里體現(xiàn)? (學生簡要口頭回答) 4、在把握了戲劇沖突和戲劇人物語言的基礎上。接下來,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和自由討論的權利。利用網(wǎng)絡討論區(qū),深入解讀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 (教師在網(wǎng)絡討論區(qū)發(fā)布討論問題) A、 周樸園愛魯侍萍嗎?他對魯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嗎?你覺得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 B、 魯侍萍對周樸園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糾葛持什么態(tài)度?你認為魯侍萍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之后,教師援引曹禺的原話“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zhí),我誠懇的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能以一種悲憫的眼光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敝赋?,曹禺是站在悲憫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勵和要求學生盡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觀點解讀人物、讀出自己。 5、 討論完畢。教師選擇其中精彩觀點進行集體賞析、點評,以深化學生的認知。 四、 課外研究拓展(約3分鐘) 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研究范圍,拓展課外研究性學習。 1、教師示范性的提出有關《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題。如: 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創(chuàng)作《雷雨》的前后歷程 C、周萍和繁漪、四鳳的感情糾葛 D、周樸園和他的三個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較談 2、 鼓勵和要求每位學生在自己的討論區(qū)發(fā)布一個研究性命題。并讓他們選擇其中較有價值的一個命題。作為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yè)。 3、 要求學生課外以doc格式記錄成果。通過電子郵件發(fā)送至老師的電子信箱。 五、 結束詞 我的結束詞是這樣的。 同學們。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構的一個“人的舞臺”上。我們以自己的方式自覺、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進《雷雨》?,F(xiàn)在走出《雷雨》。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老師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讀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說課稿 蜀道難》說課稿 一、說教材: 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筆落驚風雨”板塊一篇基本閱讀型的課文。 對于古典詩歌的學習,除了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還要提高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從這兩個方面出發(fā),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 通曉背景,整體感知全文,初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 3、 二、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解讀法 三、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導入:作者簡介(生平略、作品風格詳)、寫作背景(利于學生理解詩文) 整體感知:聽課文錄音,注意字詞的讀音,體會詩句的語氣,語調(diào)與長短句式變化的關系。 分析課文:從題目的“難”字著手,提問:作者為什么說“蜀道難”呢?“難”在哪里?文中有多少處直接提到“蜀道難”的?我到這里為止提了三個問題,對于前兩個問題,學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來,等我們在疏通完課文之后,再解決。但是第三個問題,學生是很容易能夠回答得出來的。因此我只要求學生馬上回答我的第三個問題,順著這個問題,看看作者在文中三處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難”是否一樣。這樣,就進入詩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釋為我們提供了詳盡的解釋,有助于我們疏通詩文。在詩文的疏通時,把更多的機會交給學生。重點詩句、字詞,多讓學生嘗試著翻譯,我及時點評、引導。同時還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詩句,分析詩句的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句式特點。 課文從三個角度寫了登蜀道之難,而每一段剛好為一個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這里就是解決了上面提到的作者為什么說“蜀道難”和“難”在哪里這兩個問題了。 第一課時疏通到課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課時 按照第一課時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結合課文當中的詩句讓學生說說詩歌是怎樣體現(xiàn)李白詩歌雄奇瑰麗,富于浪漫色彩的。 總結《蜀道難》這首詩的重點字詞,再次理清“三難”。 布置作業(yè):出默寫題,課后再背誦課文。 五、板書 總結:我的教學設計抓住了詩歌當中的“三難”,以此為線索,展開詩文的疏通。對于詩歌當中用來表現(xiàn) “三難”的詩句,也是李白詩歌雄奇瑰麗,富于浪漫色彩的體現(xiàn)。所以用這些詩句可以總結出“三難”的結論,也可以用這些詩句賞析李白的詩風,讓學生欣賞對蜀道難的想象和描寫。學生在讀懂了詩文才能夠賞析,但是我們也可以融賞析于理解的過程當中。 《登高》說課稿 一、說教材 《登高》這首詩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四冊。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鑒賞唐代詩歌。根據(jù)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fā)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的奇葩,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鑒賞唐詩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意義非凡。 根據(jù)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知識目標:1、了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根據(jù)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根據(jù)大綱教學目的中要培養(yǎng)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新課標中要求的審美體驗和價值觀統(tǒng)一這一維度,確立了本課的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審美體驗。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在反復吟誦中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nèi)在情思。據(jù)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系。 根據(jù)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二、說教法 這課的教學,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誦法。其根據(jù)詩詩歌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唐之韻》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復吟誦,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激發(fā)他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登高》的鑒賞中,由于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淀和人生經(jīng)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課件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就很必要了。 3、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闭Z文課應該成為他們發(fā)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能有助于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于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fā)展。 三、說學法 本課,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國著名學者皮爾斯曾經(jīng)說過后現(xiàn)代時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體會和領悟詩歌的音樂美。針對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通過潛心把玩,發(fā)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逼鋵嵕褪遣扇〈肿x的方法,整體感知。但《登高》這首詩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運用網(wǎng)絡環(huán)境進行小課題研究。其根據(jù)是新課標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在課后以杜甫為專題,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wǎng)絡環(huán)境進行個案小課題研究,培養(yǎng)學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成功意識以及失敗意識。 四、說課堂教學秩序 一、關于新課導入 為了知人論世,豐富學生對杜甫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在上課之前先讓學生觀看《唐之韻》中的《一代詩圣》上下集。 為此,我設計了如下的導語: 秋,是中國詩歌中一個永恒的話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深秋一位淪落天涯的游子在蕭瑟凄涼的黃昏孤獨的身影;而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同樣是在深秋,呈現(xiàn)的卻是一幅絢爛多彩,生氣盎然的湘江秋景圖,可見,不同的詩人面對同樣的秋天卻有不同的情感體驗,那么偉大詩人杜甫筆下的深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懷著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進杜甫的內(nèi)心世界,去領略他的才情,去觸摸他的靈魂深處。下面,我們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導語是每節(jié)課的窗戶和眼睛,精彩的導語能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具體到本節(jié)課,為了讓學生明白任何文學作品包括詩歌都是在特定的時空完成的,面對秋天不同的詩人會引發(fā)不同的情感體驗,設計了如上的導語。 二、關于新課傳授過程 (一)四讀詩歌 1.教師范背詩歌,學生注目。此設計意在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讓學生對《登高》一詩的情感基調(diào)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有助于學生品味詩歌的音韻美,此為情讀。 2.教師范讀,學生默讀。此教學設計目的在于進行誦讀指導,讓學生注意詩歌的字音、節(jié)奏、節(jié)拍、韻腳,體味本詩音韻低沉,回環(huán)的原因,此為音讀。 3.學生自由朗讀后結合注釋默讀。此教學設計本著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讓學生思考,領悟詩歌的大意,此為意讀。 四讀詩歌,有利于實現(xiàn)大綱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誦讀能力,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二)探討景、境、情的關系 本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的依據(jù)是新大綱中學習目標應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根據(jù)新課標分層推進的原則進行教學,具體到詩歌教學,就是本著學生應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為此,本著先易后難、分層推進的教學原則,全課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用一個字來概括全詩的情感基調(diào),該如何概括?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fā)進行的設計,其答案是一個“悲”字。 第二個問題是:全詩的情感基調(diào)是“悲”,詩人“悲”什么?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紤]到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由于思考時間、閱讀經(jīng)驗、知識積淀有限,估計大多數(shù)學生只會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礎上,再進行必要及時的點撥,結合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體到《登高》這首詩,不論學生如何思考第二個問題,無外乎從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會之秋這三個層面進行回答。 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本出發(fā),設計如下的三個問題: ①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寥寥數(shù)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試問,哪一個意象讓你感受最深,請描繪一下,此為點。 答案多樣:如飛鳥,在勁風中搖曳吃力盤旋,飛舞的鳥這個意象,意韻較深。寫出了孤鳥的無力、脆弱,這何嘗不是詩人的寫照。這種意象在杜甫其它詩中也可印證,如《旅夜抒懷》同是臨江抒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睂τ谶@首詩,教師可適當點撥,江上景色,野闊天低,大江奔流,尤顯旅人的單薄與脆弱,孤獨無依。所謂的文章、官職皆隨水而逝,成過眼煙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間一個小小的飛鳥,只有無盡的悲涼充斥其間。又如落葉、長江。就“落葉”這個意象而言,一葉知秋,落葉的蕭蕭表現(xiàn)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讓人感到傷感。如學生提到“長江”這個意象,不由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聯(lián)系詩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壯志難酬的遺憾呢?有比較才有鑒別,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求同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擴大學生視野,做這樣一個極為開放式的教學設計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促進文本多樣化的解讀。 根據(jù)新大綱關于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具體到詩歌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讓學生發(fā)揮聯(lián)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為了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②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登高秋景圖。此為課程教學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臺,眼望遠方高遠天際,茫茫無邊,耳聽獵獵西風,老猿悲鳴,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勁的西風中,孤鳥吃力地翻滾,大風四卷,孤鳥回旋,徒增無限感傷,近看枯葉蕭蕭而下,黃葉滿地;遠觀滔滔的長江,滾滾東逝,不禁讓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嘆。 ③根據(jù)文學鑒賞應體會作品深層內(nèi)蘊這一要求,我設計了下面這樣一個問題,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漸深入到人事。即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痹娭袑懢埃瑺I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答案:這兩聯(lián)渾然一體,境界深邃悠遠,營造出天地蕭颯悲涼、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詩人登高望遠的內(nèi)心無盡的悲涼,悲嘆大自然的秋。 關于詩人悲己,悲生理之秋這個層面,根據(jù)思維的連續(xù)性,本著探究的精神,在學生結合文本回答問題的基礎上,可適時的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詩人僅僅悲嘆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教師可結合多媒體,適時展現(xiàn)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作如下的解讀:本詩作于安史之亂后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臺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于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于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發(fā)花白,命將盡而事業(yè)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困頓的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為悲嘆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huán)節(jié)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請結合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 此問題所涉及的層面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由于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淀和人生經(jīng)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我做的課件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就很必要了。 教師在因勢利導引出這個話題之后,可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這時可聯(lián)系詩人在這首詩中所透視出來的情懷進行點撥,這種點撥非常關鍵。《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于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動蕩不安這個大背景下,詩中通過一次風雨襲擊茅屋之事,表現(xiàn)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但詩人并沒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將個人的命運、社會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了一起,從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廣闊而深遠的社會內(nèi)涵,體現(xiàn)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讀到這里,教師可做如下引導:我們是否有所觸動、感悟,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于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本的表層罷了。 這時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學生互評,達成共識: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詩人的詩作中,我們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層的是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兜歉摺芬辉娬嬲囊馓N,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國家之秋的有機統(tǒng)一,體現(xiàn)的是詩人憂國傷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懷。 (三)在完成探討景、境、情關系之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此設計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大綱中要加強學生的積累,養(yǎng)成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這一教學目的。 (四)關于作業(yè)。師生一起,以小課題形式寫出一篇關于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這樣設計出于以下幾個考慮:寫作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有利于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yǎng)學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失敗意識以及成功意識。 (五)關于板書設計也即結語,如下圖所示: 悲 社會 自然 生理 此板書呈金字塔型,意在隱喻:悲是本詩的核心情感內(nèi)涵;由自然而及個人而及社會,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如金字塔般震撼人心。這樣的設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琵琶行》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蘇教版第四冊的講讀課文。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古典詩歌理解。本詩是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的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憲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jīng)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 (二)教學內(nèi)容安排 本文擬用三課時完成。我說課的內(nèi)容為第三課時——小結課,前兩課時在學生整體感知和局部研讀的基礎上,本課時對本詩進行綜合領悟:包括分析詩歌的結構,概括中心思想,歸納寫作特點,并通過比較閱讀進行詩歌鑒賞能力的遷移提高。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欣賞并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huán)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手法。 2、能力目標:①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②培養(yǎng)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③培養(yǎng)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xiàn)實,激發(fā)學生熱愛社會的感情。 三、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2、教學難點: 理解琵琶女和詩人的悲劇造成的原因及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四、教學方法: 1、教法:擬采用“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1)通讀:要求朗讀全文,讀準字音,讀出語氣、感情,初步了解全文。 (2)精度:重點閱讀第二詩段,思考:這一節(jié)作者是怎樣把無形的琵琶聲用文字描繪出來的?琵琶樂曲是怎樣變化的? (3)解讀:通過板書結構分析及學生的討論分析,掌握本詩的特點。 五、教學過程: 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并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xiàn)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zhì)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寸虛實相生。情緒表現(xiàn)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運用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三)、對比閱讀,遷移提高。 讓學生閱讀白居易的另一首五言古詩《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分小組討論它和《琵琶行》在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上有何異同。相比較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通過比較,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詩歌的特點及表現(xiàn)手法。 (四)、布置作業(yè),拓展訓練,綜合領悟。 《錦瑟》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蘇教版第四冊的講讀課文。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古典詩歌理解。本詩是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寫的一首律詩,主題隱晦多義,這也正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 二)教學內(nèi)容安排 本文擬用一課時完成。重在對本詩進行深刻領悟:包括分析詩歌的主旨,深入領會意象特點,結合作者坎坷經(jīng)歷歸納詩歌語言特點,達到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欣賞并學習本詩靈活運用意象描寫的作用。 2、能力目標:①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②培養(yǎng)學生概括課文主旨的能力。③培養(yǎng)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詩人仕途失意的黑暗現(xiàn)實,激發(fā)學生熱愛社會的感情。 三、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 2、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詩歌主旨。 四、教學方法: 1、教法:擬采用“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朗讀法、研讀法、賞讀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資料鏈接1——名詩對接。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你能說出這些詩句的作者是誰嗎?(李商隱) 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縣人)。他年輕時受牛黨成員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后來又被李黨成員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李商隱的詩歌,有的抒發(fā)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諷今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后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diào)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解。有《李義山詩集》。 三、賞析《錦瑟》 (一)教你方法:學詩三步走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語言。 二)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1.請兩名同學誦讀詩歌,老師及其他同學指出其誦讀的不足或錯誤。 聽朗讀錄音。 2.學生聽讀,在聽讀中把握誦讀節(jié)奏,感受詩的韻律,體味詩的意境。 3.學生結合注釋譯讀詩歌,了解詩歌內(nèi)容,理解詩歌主旨。 (三)感悟詩意,理解主旨。 引導:我想大家在讀的過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來談談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你從詩中捕捉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可就全詩內(nèi)容談,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給你的感受來談。 1.學生交流閱讀感悟,教師予以引導點評。 【參考】“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笨吹窖矍板\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燦爛歲月、花樣年華,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熱血的凝鑄??珊蘅蓢@的是這些輝煌已成為過去,并且是如此短暫──單單是“五十弦”,為什么單單是“五十弦”呢?難道就沒有別的什么可以選擇了嗎?詩人以“錦瑟”喻美好的“華年”,以“思”引發(fā)“無端”之問,一上來就開門見山,點出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深深思考。 【參考】“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睂θ松K極價值的思考不唯我獨有:有著“鯤展翅九萬里”遠大志向的莊子,在夢中也不忘記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以致于夢生蝶翅,己蝶難辯;貴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個不停的杜鵑鳥,來訴說自己心中的疑惑?!昂麎裘浴敝皶浴弊种该?,使原本自迷自戀或徘徊彷徨之意轉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東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鵑心托”依“春”字點破,使舊有的怨恨悵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機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駐激勵自己向前搏擊奮斗。 【參考】“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瑩的淚花;藍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時,才能升騰飄逸的煙霞。物猶如此,人當如是?!皽婧T旅鳌迸c“藍田日暖”優(yōu)美意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僅是詩人精妙絕倫藝術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和揮灑,更是詩人回答人生價值的標準和尺度。詩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詩作的主題,整篇的閃光點在此,魂亦在此。 【參考】“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弊窇涍^去,盡管自己以一顆浸滿血淚的真誠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歲月、如珠的年華,值得珍惜之時卻等閑而過;面對現(xiàn)實:戀人生離、愛妻死別、盛年已逝、抱負難展、功業(yè)未建……醒悟之日已風光不再。如泣如訴的悲劇式詰問,又讓詩人重新回到對“人生價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該怎樣實現(xiàn)?”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強了詩作的震撼力。 2.小結詩歌內(nèi)容: 錦瑟牽情,回首往事——往事如夢,感傷深沉——對月而泣,美夢如煙——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3.探究主旨。 引導:經(jīng)過追憶往事,詩人的情感凝結在哪個詞語上?(惘然) 引導:作者為什么而“惘然”?(為“此情”。) 引導:“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請同學們就此探討詩歌的主旨。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師引導點評。 (悼亡說、戀情說、自傷身世說……) (四)品味語言,賞析技巧。 引導:現(xiàn)在讓我們借助一段動畫影片,來感受走進這首詩的意境。 1.動畫影片《錦瑟》. 學生觀后結合詩歌及畫面談談這首詩的意境。 引導:這首詩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還有哪些藝術特色?請同學們從它的語言特點,感情基調(diào)等方面再作分析、討論、交流。 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談談詩的語言特點,感情基調(diào)等方面的藝術特色。 小結詩歌藝術特色: (五)再讀詩歌,感受詩意詩韻美。 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走進了李商隱的情感世界,共同學習了他的《錦瑟》,盡管這是李詩中最晦澀的一首,但我們還是觸摸到了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脈搏,這足以說明,只要用心體會,心靈總會相通。 五、布置作業(yè): 請將今天所學進行整理,寫成一篇賞析性的短文。 李煜詞《虞美人》說課稿 一、說教材 《虞美人》這首詩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四冊“詞別是一家”板塊。根據(jù)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fā)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根據(jù)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知識目標:1、了解詩人李煜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根據(jù)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根據(jù)大綱教學目的中要培養(yǎng)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新課標中要求的審美體驗和價值觀統(tǒng)一這一維度,確立了本課的德育目標: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在反復吟誦中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nèi)在情思。據(jù)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系。 根據(jù)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說教法 這課的教學,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誦法。其根據(jù)詩詩歌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復吟誦,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激發(fā)他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虞美人》的鑒賞中,由于作者李煜反差巨大的人生經(jīng)歷,因而前后期情感特點不同,這一點要點撥到位。 三、說學法 本課,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針對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通過潛心把玩,發(fā)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逼鋵嵕褪遣扇〈肿x的方法,整體感知。但《虞美人》這首詩意蘊極深,但語言極淺,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 抓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2、 理解本文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筆法。 教學設想 本文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們要重點賞析。本文通篇采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diào)子,刻繪了詞人悲憤相續(xù)的心理活動。我們要調(diào)動我們的情感積累去仔細領會。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課文。 二、 關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稱南唐后主。他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宋太祖開寶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樓里,被封為違命侯。過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傳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祖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可以說此詞是他的絕命詞。前人吊李后主詩云:“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钡拇_,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國事”的亡國之君沒什么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后代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隔句相承,三度對比的特點,進行誦讀。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是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是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 何時了 知多少 幾多愁 四、 具體研習重要的文句 1、 提問:“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它的確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隨著詞人身份地位的改變,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將在詞人的心里改變顏色。原來錦衣玉食,在如花宮女朝歌夜弦伴著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這樣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結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確:“往事”的內(nèi)容很豐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時的一切活動。如后宮佳麗的簇擁,高坐廟堂、萬首稱臣的尊嚴以及為所欲為的自由感等等。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請同學們舉幾個這方面的事例。 明確:運用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顯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樣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無怪王國維評價說:“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狈▏骷铱娙f:“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p> 五、 發(fā)揮想象,試譯這首詩,盡量把悲憤凄楚的感情表現(xiàn)出來。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年年歲歲, 往往復復到何時才算完呢? 人生短暫,轉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樓昨夜又東風,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 宮中亭臺樓閣也許還在吧, 只是流連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著無盡的悲愁, 若問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晝夜,滾滾東流。 六、 總結全詩。 《雨霖鈴》說課稿 二、學情介紹 三、教學方法 四、學法指導 五、教學過程 問2:看似尋常的兩句詞,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為“今宵酒醒何處,芳草地曉風殘月”如何? 《聲聲慢》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聲聲慢》,我說課的內(nèi)容由五部分組成,一是說教材,二是說教法,三是說學法,四是說教學過程,五是教學小結與作業(yè)。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聲聲慢》選自高中語文第四冊“詞別是一家”單元,這個單元的主要內(nèi)容是鑒賞婉約派詞,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詩詞思想內(nèi)容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詩詞的能力。欣賞詩詞要在反復的誦讀中,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詩句中蘊含的感情。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劫難后的愁苦悲戚,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 2.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學應以三維目標為中心, 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內(nèi)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深入解析詞人“愁”的豐富內(nèi)涵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jù)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1)、教學重點: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感受“閑愁”與“家國之愁”的區(qū)別. (2)、教學難點:這首詞選擇的意象很符合傳統(tǒng)的審美視角,挖掘詞中意象的豐富而又復雜的內(nèi)涵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說教法 1.教學方法 ①〈1〉誦讀感悟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詞是宋詞中的經(jīng)典,文辭優(yōu)美,感情濃郁,我要認真引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體驗女詞人孤凄愁絕的情感。讓學生在誦讀中發(fā)現(xiàn)詩詞中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誦讀的過程中質(zhì)疑,思考,品析,鑒賞。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中設計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zhì)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③.比較法 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lián)系比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詞的藝術特色。 ④.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和mp3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借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學法指導: (四)說教學程序 1.新課導入: 輕拂中華歷史的塵煙紗縵,咀嚼古往今來的悲懷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學長河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恐怕當數(shù)女詞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她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還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說不盡的愁。 2 比較閱讀《聲聲慢》與《一剪梅》 (1)學生試讀這兩首詞 根據(jù)以前所學過的知識,試著讀課文,考慮語調(diào),語速及感情基調(diào)。 (2)聽錄音范讀或老師范讀上闋 讓學生與自己前面的試讀對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問學生朗讀其中一首 糾正讀音,糾正節(jié)奏,調(diào)整感情。 問題:《聲聲慢》這首詞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詞中表現(xiàn)的“愁”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樣呢?((板書:一般愁字別樣情) 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種“閑愁”,《 聲聲慢》則勝于“愁”。 “閑愁”自是相思之情,獨居生活的孤單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明確:創(chuàng)作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南渡前:描寫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 南渡后:表現(xiàn)思夫、思國、思鄉(xiāng) 設計意圖:通過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對比閱讀,讓學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詞的不同風格和不同情感。 都說“一般愁字別樣情”,多愁善感的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千般濃、萬般深的“愁”該怎樣抒發(fā)呢? 請同學們齊讀此詞,找出課文中直接抒發(fā)情感的句子 明確:①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②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人通過這兩句,直接抒發(fā)了自己的愁情。這次第,是指什么時候呢?讓我們走進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寫此詞時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記) 1103—1126年:與趙明誠結婚,婚后融洽歡娛,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研究,度過了這一生中最安寧、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敗透頂,金兵入侵,圍困京師。 1127年:金滅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書畫在戰(zhàn)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終年49歲,李清照時年46歲。 1132年夏:再嫁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訴訟,與張汝舟離婚。李清照被判刑兩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無人知道她死于何時,葬于何處。 李清照寫此詞時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經(jīng)歷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寫此詞的?(亡國之恨 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們的第二個問題:找出奠定全詞感情基調(diào)的句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尋尋覓覓”,李清照在尋覓什么?她當時的境況怎樣?(當時李清照的境況時國破家亡、夫死,自己顛沛流離。她可能在尋覓往昔歡樂的歲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還有丈夫在世時的愛情等等,但卻又不知道去哪里尋找。從這個動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詩人尋找到曾經(jīng)的快樂、幸福了嗎?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尋覓的結果不但沒尋回失去的東西,環(huán)境的冷清反而讓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凄凄慘慘戚戚”,詩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樣的?(凄苦無告) 開頭這14個疊詞奠定了全詞哀婉凄涼的感情基調(diào)。 二分析意象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請同學們回憶出詞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現(xiàn)過黃花的詩句。“黃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黃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顏)對于滿地黃花堆積,你們怎么理解?(花開得盛:花凋謝在地。理解為花開之盛則是以樂景哀情反襯;理解為花凋謝在地則是以花喻人正襯,寫出詞人的凄苦憂愁。)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請同學們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含梧桐的詩句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 請同學們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含雨的詩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杜牧《清明》 由此我們可知雨是哀傷﹑愁絲的象征。 由此我們可知梧桐一葉知秋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與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內(nèi)涵。 6.總結鞏固 通過對比,我們清晰看到了詞人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diào)。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相思之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晚年的“愁”則是在經(jīng)理了孤獨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之后的“欲說還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課堂總結,讓學生明白詞人早晚期詞作風格的差異,理解了“愁”的豐富內(nèi)涵。 7.探究性作業(yè): 根據(jù)所學知識,搜集相關作品,比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詩人表現(xiàn)其“愁緒”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義。 設計意圖:根據(jù)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yè)設計可以呈現(xiàn)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yè)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zhì)。 《滕王閣序》說課稿 一、說教學內(nèi)容(教材) 《滕王閣序》這篇文章選自蘇教版選修四“文以氣為主”板塊,課程標準對此的目標要求主要有三點,即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鑒賞評價能力的形成,文化底蘊的積淀。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但它不是教學的產(chǎn)物,作為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科學處理。我在處理《滕王閣序》這這篇課文時本著以上三個指導思想,把這篇文章作如下處理:字句的閱讀理解放在預習課解決,對于課文思想主題及作者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主要采取學生自我總結與老師點撥相結合,不占用過多的時間。課堂主要教學內(nèi)容是對語言的品味和鑒賞。 二、說教學目標(課標) 在對教材作整體的處理之后,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三點:進一步把握文言詞句的意思和使用特點;學習本文寫景技巧,體會語言美;培養(yǎng)學生感受自然熱愛自然的審美情操。課程標準在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培養(yǎng)方面特別強調(diào):應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因此,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主要從培養(yǎng)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這三個方面考慮。 三、說學情(學情分析) 在設定好課文的教學目標后,我對教材重難點的設置主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定,一般來說,經(jīng)過必修課的學習,學生應該獲得了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并且也具備了初步的賞析語言的能力,但選修課對學生的要求與必修課有所不同,選修課中,學生個性化鑒賞評價應更多一些,當然個性化鑒賞不排除共性的理解,并且從認知的規(guī)律來說,共性的理解是個性化鑒賞的基礎,因此這一點一定要在教學中貫通,防止學生信口開河,胡言亂語。其次,學生經(jīng)過必修課的學習,雖然獲得了初步的鑒賞能力,但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全面完整地表達自己審美鑒賞感受的能力,這固然跟學生的表達能力有關,但也與學生沒有把握表達技巧有很大的關系?;谝陨侠碛?,我設計的教學重點就是“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教學難點就是“如何把握表達技巧,完整表達審美鑒賞感受?!?/p>
四、說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環(huán)節(jié)我準備按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首先是導入新課,然后是鞏固預習效果,再就是誦讀討論,最后就是對鑒賞活動的總結。誦讀討論是課堂主要內(nèi)容。誦讀的過程可以按照“老師范讀、學生品讀、自由誦讀”等形式展開,討論的過程就是鑒賞評價的過程,一定要結合鑒賞技巧來有序表達,一般來說,對語言的鑒賞主要抓住這幾個方面,其一對語言內(nèi)容的理解,其二對語言表達技巧的把握,其三對語言情景的描繪及意境的體會,其四對語言表達效果的感悟與明確。當然對語言鑒賞表達能力的獲得不可能一蹴而就,本節(jié)課只是對學生學習方向的引導,并且讓學生有初步的收獲。綜上所述,我對教學重點的解決方法突出一個字“讀”,我對教學難點的突破主要是“授之以漁”。 五、說教學方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課程標準對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建議中,對“詩歌與散文”模塊是這樣說的“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采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努力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一味追求統(tǒng)一答案,也不必系統(tǒng)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因此,在課堂上,我主要用閱讀與討論這兩種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手段上,我準備運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滕王閣歷史,欣賞名家朗誦。 《秋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秋聲賦》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文以氣為主”版塊,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形象的語言準確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深沉的情感。千百年來引起后人無數(shù)共鳴。 2.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學應以三維目標為中心, 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內(nèi)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深入解析詞人情感的豐富內(nèi)涵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對古典散文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jù)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1) 理解并初步實踐文、質(zhì)、哲三維文章學習法。 2) *理解并初步實踐起承轉合的基本寫作原理。 3) *研討文章主題的多義性。 4) 能從哲學、美學層面了解古人創(chuàng)作的一般規(guī)律。 (三)說教法 1.教學方法 ①〈1〉誦讀感悟法 文言文教學貴在多讀。讓學生在誦讀中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散文中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誦讀的過程中質(zhì)疑,思考,品析,鑒賞。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中設計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zhì)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③.比較法 通過與《登高》等詩詞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lián)系比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文的藝術特色。 ④.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和mp3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借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學法指導: (四)說教學程序 1、 復習引入: 、歐陽修行書、元代趙孟頫行書《秋聲賦》卷、今人《秋聲賦》圖軸。 ② 溫故而知新:講解誦讀提示,師范讀第一自然段,生齊讀2、3、4自然段,重點點評結尾段的朗讀技巧。 2、介紹學習目標:文、質(zhì)、哲 “萬能三角”文章學習法。 解析“萬能三角”:師介紹什么是“文”,然后和學生一起探討什么是“質(zhì)、哲”,明確基本概念。 3、 對“文”進行研討: ① ② 4、 對“質(zhì)”進行研討: 橫看成嶺側成峰,發(fā)動學生對文章主題的多義性(分三方面)探討,總結。 5、 對“哲” 進行研討: ① 學生思考:為什么以歐陽修為代表之一的古人會這樣寫,寫這樣的文章?其中有無規(guī)律?該如何從哲學層面對這種現(xiàn)象加以解釋說明? ② 6、 初試鋒芒: ① 絕知此事宜躬行,誓與醉翁比高低:師引導學生按照結合起承轉合的寫作原理嘗試構思《冬風賦》或《冬雨賦》。 ② 7、 作業(yè)布置: ① 布置研究性學習題目。 ② 從美學角度思考 “承轉合為什么這樣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