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參考·
音韻常識及詩詞格律
第一節(jié) 音韻學(xué)概述
一、音韻學(xué)的內(nèi)容
(1)什么音韻學(xué) 音韻學(xué),也叫“聲韻學(xué)”、“漢語音韻學(xué)”,是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xué)的一個門類,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沿革的一門學(xué)科,它對各時期漢語音系進(jìn)行音類的分析和音值的構(gòu)擬。
?。?)音韻學(xué)的研究對象。古人己經(jīng)作古,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據(jù)漢字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讀音來研究漢語語音不同時期的特點(diǎn),進(jìn)而了解語音的歷史變化。
?。?)古音韻的歷史分期:大致可為四個時期:
?。?、上古時期 先秦兩漢的語音,以《詩經(jīng)》音系為代表,稱為古音學(xué)。
?。狻⒅泄艜r期 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以陸發(fā)言的《切韻》音系為代表,陸書只存殘卷,現(xiàn)存北宋陳彭年等編的《廣韻》保存了它的原貌,稱為今音學(xué)。
?。?、近古時期 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為代表,它是現(xiàn)代漢語的直接源頭。
?。洹F(xiàn)代時期 現(xiàn)代語音,以現(xiàn)代普通話音系為代表。
在宋元時期,有些音韻學(xué)者以圖表的形式分析韻書中的反切,展示漢語語音系統(tǒng),形成一門學(xué)科,稱為等韻學(xué)。如《韻鏡》、《七音略》等。
?。?)古今語音研究的異同:
共同點(diǎn),都是以語音為研究對象,且古代的語音是現(xiàn)代語音的源頭,對語音的分析都要從結(jié)構(gòu)構(gòu)成入手。
不同點(diǎn),一是目的不同,現(xiàn)代的語音研究是為了審音、正音、規(guī)范語音等;古代音韻的研究是為了解決閱讀古書的問題,如古音通假、古書的讀音、假借、詩詞格律等。二是研究材料不同,現(xiàn)代有活著的口語材料,古代只有間接的材料,如韻書、韻文、注音等書面材料,這些材料是間接的。三是研究方法不同,現(xiàn)代以平面描寫為主,古代則更注重縱向表述,古今對比等。
?。?)音韻學(xué)的功用
笫一、為了深入了解現(xiàn)代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例如:“家、見、間、解”等字在有些方言中讀“g”聲母,古代的四聲與現(xiàn)代漢語四聲為何不同?
第二、便于掌握語音演變規(guī)律,使語音更加規(guī)范化;例如:異讀詞審音問題,締(di?。╰i)二音,《廣韻》屬霽韻,與弟、第、遞同,故讀(di);械(xie)(gai)二音,《廣韻》胡介切,屬于匣母,齊齒呼,應(yīng)讀細(xì)音;疾有陽平、去聲二音,《廣韻》秦悉切,屬于全濁從母,入聲當(dāng)讀陽平;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正是根據(jù)古今音變規(guī)律進(jìn)行審讀的。
第三、利用音韻知識進(jìn)行方言調(diào)查、推廣普通話?!斗窖哉{(diào)查字表》就采用了古音體系。
笫四、可用音韻知識查閱古代的工具書,如《廣韻》、《佩文韻府》、《經(jīng)籍纂詁》、《助字弁略》、《說文通訓(xùn)定聲》、《經(jīng)傳釋詞》等工具書多用音韻編排,不懂音韻就無從下手。
第五、為解讀古代文獻(xiàn)中的語音問題;如通假字的問題、破讀的問題、探討同源詞、古漢語虛詞中的通用假借等。
二、古今語音的變化
?。?)語音是變化的。
a、歷代的韻文今天讀起來不押韻,如杜甫的《登高》: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dú)登臺;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廣韻》都屬于“灰韻”。又如李白的《越女詞》:
“長干吳兒女,眉目厭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惫糯紝偃肼曧?。
?。?、諧聲字不諧聲?!∪纾?br>
從“禺”得聲的有“遇、寓、隅”和“偶、耦、藕”兩種讀音,
從“句”得聲的有“拘、駒”和“茍、夠”兩組讀音,
從“京”得聲的有“景、鯨”和“諒、涼”“掠”等三組讀音。
?。恪⒎辞凶⒁羝床怀鲈撟肿x音, 反切是“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及調(diào)”的注音方法。如:水-式軌切、怒-乃故切、祖-則古切、都-當(dāng)孤切等;但有些反切如:東-德紅切、山-所間切、朝-直遙切等,聲韻調(diào)都與原字不相符。
?。?、韻書的韻部與今不同,如《廣韻》有入聲韻部,“覺、月、角、竹、璞、浞”等字都是入聲字,又如“談、侵”等字收“-m”尾,也是現(xiàn)代普通話中沒有的。
e、通假字
《出師表》:“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
《戰(zhàn)國策》:“女朝出而晚來,吾倚門而望”,“女”通“汝”;
《漢書 .劉向傳》:“民萌何以戒勉”,“萌”通“氓”;
《詩經(jīng).葛蕈》:“害浣害否,歸寧父母”,通假字與本字讀音不同。
f、異文 重文 如“溯”又寫作“泝”,以“斥”為聲符;“梅”又寫作“楳”,以“某” 為聲符?!胺恕庇謱懽鳌扳覡蕖?,諸如此類,都屬于古今音變的現(xiàn)象。
宋代以前對這種變化認(rèn)識并不很清楚,采用 “葉韻”使之和諧;更有甚者,臨時改變經(jīng)典原文。一是擅自改經(jīng),唐明皇把《尚書.洪范》“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的“頗”改為“陂”;二是用“葉音”的辦法,朱熹的《詩集傳》)例如:《關(guān)雎》“左右采之”,“琴瑟友之”,《詩集傳》注:“采,葉此禮反”,“友,葉羽已反”。
宋代的吳才老著《韻補(bǔ)》、《詩補(bǔ)音》《字學(xué)補(bǔ)韻》、《楚辭釋音》,認(rèn)為古人韻寬,創(chuàng)通轉(zhuǎn)之說,
明代的陳弟指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亦勢所必然?!保ā睹姽乓艨肌罚┧€著有《讀詩拙言》、《屈宋古音義》,正式宣告古音學(xué)成立。
其后,古音研究日趨精密。如顧炎武的《音學(xué)五書》;江永的《古音標(biāo)準(zhǔn)》、《四聲切韻表》;戴震的《聲韻考》;段玉裁的《六書音韻表》;孔廣森的《詩聲類》;錢大昕的《十駕齋養(yǎng)新錄》;王念孫的《古韻譜》、《音學(xué)十書》;朱駿聲的《說文通訓(xùn)定聲》;章太炎的《小學(xué)問答》;黃侃的《音略》等,使古音輪廓大致清楚了。
三、音韻學(xué)參考書目
1、羅常培《漢語音韻學(xué)導(dǎo)論》 2、王力《漢語音韻學(xué)》
3、唐作藩《音韻學(xué)教程》 4、陳復(fù)華《漢語音韻學(xué)基礎(chǔ)》
5、史存直《漢語語音史綱要》 6、任銘善《漢語語音史要略》
四 音韻學(xué)的基本概念
(一)關(guān)于聲母方面的術(shù)語
?。?、字母 即聲母的代表字。又稱為“聲”、“紐”、“聲紐”、“音紐”“聲類”等名稱,所謂“聲類”,歸納反切上字的類別就是“聲類”;所謂“紐”,即樞紐、關(guān)鍵,古人認(rèn)為聲母是漢字字音的關(guān)鍵和中心。
唐代以前,聲母只用反切上字表示,或者叫雙聲,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目,同一聲母可用不同的反切上字來表示,例如“d”這個聲母就可以用“德、得、冬、端、丁、多”等漢字表示,只要這些漢字是以“d”起頭即可。
唐代末年,有人參照印度梵文的體文給漢字創(chuàng)制了表示聲母的字母。我們知道,古人學(xué)習(xí)宣傳翻譯佛經(jīng)要學(xué)習(xí)拼音文字的梵文,梵文的字母叫“悉曇”(siddham),這種“悉曇”字母分為兩種,一種叫“體文”,一種叫“摩多”,“摩多”又叫“轉(zhuǎn)聲”(即元音的意思)?!绑w文”就是聲紐,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說:“體文者,紐也”。較早的梵文書叫《悉曇字記》,是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寫的。唐人就是受到梵文“悉曇”體文的啟發(fā)并參照藏文字母體系,給漢語創(chuàng)制了字母。二十世紀(jì)初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這類材料有兩份,一是《歸三十字母例》,一是守溫論音書的殘卷,即《守溫韻學(xué)殘卷》中的三十字母,內(nèi)容基本相同。這三十字母代表了當(dāng)時漢語的三十個聲母。前者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院,后者藏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二十年代,北大教授劉復(fù)先生到法國將后者抄寫回來,收在《敦煌掇瑣》里。守溫是唐代末年的一個和尚,他的三十六字母是:
唇音 不芳并明
舌音 端透定泥 ──是舌頭音?!≈獜爻稳铡々ぉな巧嗌弦?。
牙音 見溪群來疑等字是也
齒音 精清從是 ──齒頭音 審穿禪照 ──是正齒音。
喉音 心邪曉 ──喉中音,清?!∠挥饔耙唷々ぉず碇幸?,濁。
到了宋代,不知何人增為三十六個,即傳統(tǒng)的三十六個字母。
把三十六字母與三十字母相比較,舌音多“娘”、唇音多“非敷奉微”、齒音多“床”。最大的不同是唇音一分為二,分出 “非敷奉微”(唇齒音),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間的漢語聲母系統(tǒng)。
?。病⑽逡簟∑咭簟∈且繇崒W(xué)上對聲母按發(fā)音部位進(jìn)行的分類。五音指“唇、舌、齒、牙、喉”,七音再加上“半舌、半齒”,后來進(jìn)一步分析,就把唇音分為“輕唇、重唇”,舌音分為“舌頭、舌上”,齒音分為“齒頭、正齒”。與現(xiàn)代漢語聲母發(fā)音部位所用的術(shù)語大同小異。
梁·顧野王《玉篇》里就有“五音聲論”。
《玉篇》中“五音聲論”附會五方,并各舉八個例字:
東方喉聲 何我剛諤 可康各 西方舌聲 丁的定泥寧亭聽歷
南方齒聲 詩失之食止示勝識 北方唇聲 邦龐剝雹北墨朋邈
中央牙聲 更硬牙格行幸亨客
《爾雅》里還有“宮、商、角、徵、羽”五音,本指古代音樂,后人用以比附字母。
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指出:“五音聲論分喉牙舌齒唇五聲,每各舉八字為例,即字母之濫觴也?!?br>
陳澧《切韻考》中說:“五音聲論粗疏,實(shí)不足為法,乃字母之椎輪耳。”
?。?、清濁 傳統(tǒng)音韻學(xué)對聲母發(fā)音方法進(jìn)行的分類。其依據(jù)是聲帶顫動與否,不顫動者為清音,反之為濁音。進(jìn)一步分析,不送氣清音為全清,送氣清音為次清;塞音、塞擦音、擦音為全濁,鼻音、邊音、半元音為次濁。
據(jù)《隋書.潘徽傳》記載,三國魏李登的《聲類》中就有清濁的概念。該書是“始判清濁”。
唐孫愐《唐韻》序中說:“切韻者,本呼四聲,引字調(diào)音,各字有清濁”。
方以智的《切韻聲原》中說:“將以用力輕為清,用力重為濁乎?”“以初發(fā)聲為清,送氣聲為濁乎?”
清代江永在《音學(xué)辨微》中說:“清濁本于陰陽,一說清為陽,濁為陰,天清而地濁也;一說清為陰,而濁為陰,陰字影母為清,陽字喻母為濁也?!?br>
對聲母發(fā)音方法的分析,音韻學(xué)上還有別的名稱,主要有兩套:
一套叫“發(fā)聲、送氣、收聲”,陳澧解釋為:“發(fā)聲者,不用力而出者也;送氣者,用力出者也;收聲者,其氣收斂者也。”
二套叫“戛、透、轢、捺”,是清末音韻學(xué)家勞乃宣提出來的。主要是指聲母發(fā)音時送氣與否以及氣流出來時是否受阻、受阻方式?!瓣鳖愔覆凰蜌獾娜艉腿烈?,“透”類是氣的塞音和塞擦音,“轢”類包括擦音和邊音,“捺”類就是鼻音。后來邵作舟又從轢類中分出一個“拂”類,指擦音,而轢就專指邊音。這些名稱使用不很普遍。
(二) 關(guān)于韻母方面的術(shù)語
?。?、韻: 以聲調(diào)為綱,以韻腹和韻尾為依據(jù)對漢字讀音進(jìn)行的分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押韻只要求韻腹和韻尾相同,而不考慮聲調(diào),唐代的近體格律詩則四聲不能通押。換言之,平、上、去、入四聲只能各自為韻。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流舟留”,《廣韻》同屬“尤韻”
再如蘇軾《新城道中》:
東風(fēng)知我欲山行,吹斷檐問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yīng)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
其中“行、聲、鉦、清、耕”屬庚韻?!袄?、朗、浪”三字,在《廣韻》中分屬“唐、蕩、宕”三韻。
?。病㈨嶎悺№嶎惐緛硎侵疙崟蟹辞邢伦值姆诸?聲類指反切上字的分類),如《廣韻》東韻,反切下字就分成兩類。換句話說,韻類是帶上聲調(diào)的韻母。
?。?、韻部 不區(qū)別韻頭和聲調(diào),歸納韻腹和韻尾相同的字就是韻部。
?。础㈨嵞俊№崟许嵅康拇碜?。如《廣韻》里的平聲“先”韻,包括了現(xiàn)代讀-an、-uan、-ian、-yan等韻母的許多字,如先、天、千、年、煙、賢、玄、淵……等,這些同韻的字中任何一個字都可以作為這個韻部的代表字,但在傳統(tǒng)韻書上習(xí)慣用“先”字,并把這些同韻字稱為先韻,那么“先”就是一個韻目。《廣韻》206韻,就有206個韻目。
?。?、韻攝。宋元的等韻圖把《廣韻》206韻進(jìn)行歸并,韻腹(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韻尾發(fā)音部位相同的歸為一類,稱為“攝”,攝有攝取、歸類的意思。通過歸納,《廣韻》206韻就并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這十六攝。比如“效”攝,就包括了平聲“豪、肴、宵、蕭”,上聲“皓、巧、小、筱”,去聲“號、效、笑、嘯”十二韻。其共同點(diǎn)都收(-u)尾。
?。?、等呼 古代音韻學(xué)家根據(jù)韻頭的不同對韻母進(jìn)行的分類。
關(guān)于“呼”,宋元等韻圖根據(jù)韻頭或主要元音有無[u]而把韻母分為開口呼和合口呼兩類,凡韻頭是[u]或主要元音有[u]的是合口呼,反之是開口呼。換句話說,只要韻母中有[u]的都是合口呼,沒有[u]的都是開口呼??梢姽糯拈_合區(qū)別實(shí)際上就是圓唇和不圓唇的區(qū)別。江永在《音學(xué)辨微》中說:“音呼有開口合口,合口者吻聚,開口者吻不聚也。”
后來由于語音的演變,韻頭出現(xiàn)了[i-]、[u-]、[y-]三類,再加上不用這三個韻頭的,于是就成了現(xiàn)在的四呼。
所謂等,是古代音韻學(xué)里根據(jù)[i]介音的有無,主要元音發(fā)音時口腔共鳴空隙的大小,把兩呼各分為一、二、三、四等。清代江永說: “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xì),而四尤細(xì)。”主要指元音洪細(xì)而言。例如:
開口呼 一 二 三 四 合口呼 一 二 三 四
韻 寒 刪 仙 先 韻 桓 刪 仙 先
例字 干 奸 犍 堅(jiān) 例字 觀 關(guān) 勸 涓
7、陰聲韻 陽聲韻 入聲韻 根據(jù)韻尾不同而對古韻進(jìn)行的分類。
陰聲韻 指開韻尾和元音韻尾的韻
陽聲韻 指鼻音韻尾的韻(-n、-m、-ng尾的)
入聲韻 指收塞音韻尾的韻([-k]、[-t]、[-p]收尾)
8、對轉(zhuǎn) 旁轉(zhuǎn) 所謂對轉(zhuǎn),指古音中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之間相互轉(zhuǎn)變。如陽聲ang、an、am失去鼻音韻尾-ng、-n、-m,入聲[ak]、[at]、[ap]失去塞音韻尾[-k]、[-t]、[-p]就變成了陰聲韻[a]。反之,陰聲韻增加鼻音韻尾或塞音韻尾,就轉(zhuǎn)變?yōu)殛柭曧嵒蛉肼曧?。陽聲的鼻音韻尾變?yōu)槿繇嵨?,就變成了入聲韻,反之亦然?br>
所謂旁轉(zhuǎn),指古音中陰聲和陰聲、陽聲和陽聲、入聲和入聲之間的相互轉(zhuǎn)變。如陽聲韻中ang與ong,主要元音a與o開口由稍大到稍小,可以轉(zhuǎn)變。
古人立此術(shù)語,旨在說明語音變化的現(xiàn)象。如“等”、“待”、“特”皆從“寺”得聲,而古音分別在“蒸”(陽聲韻)“之”(陰聲韻)“職”(入聲韻)韻,正是對轉(zhuǎn)的結(jié)果。
(三) 關(guān)于聲調(diào)方面的術(shù)語
?。?、四聲 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的總稱。
據(jù)《南史.陸厥傳》載:齊永明【齊武帝年號(公元483-493年)】“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眺,瑯邪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颙善識聲韻。約等為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這是四聲見于記載較早的材料。
《梁書.沈約傳》中說:“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寤,而獨(dú)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明代的真空和尚作《玉鑰匙歌訣》,其中說:“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qiáng),去聲分明哀遠(yuǎn)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五四”以后,劉復(fù)從法國、趙元任從德國學(xué)了現(xiàn)代語音學(xué),分別寫了《四聲實(shí)驗(yàn)錄》和《中國語言字調(diào)的實(shí)驗(yàn)研究法》,才對漢語聲調(diào)作了科學(xué)描寫,接著羅常培確定并采用了“五度標(biāo)調(diào)法”。
?。病⑵截疲号f體詩賦及駢文中把所使用的字音分為平聲和上去入聲兩類,平即平聲,仄即上去入聲,平聲與仄聲相互調(diào)節(jié),使聲調(diào)和協(xié),謂之調(diào)平仄。
?。场⑹娲伲捍僦溉肼?,因其發(fā)音短促而得名,舒指平上去三聲。
第二節(jié) 上古語音系統(tǒng)
一、 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薄⑸瞎彭嵅垦芯康牟牧虾头椒?br>
材料:《詩經(jīng)》《楚辭》以及上古其它韻文的入韻字和漢字的諧聲系統(tǒng)。
上古音的研究是從韻部開始的。如《詩經(jīng)》的第一篇《關(guān)雎》的一章和二章頭四句的韻腳“鳩、洲、逑、流、求”都是《廣韻》尤韻字,到今天普通話也還押韻,但后面的就不押韻了,“服”和“側(cè)”,“采”和“友”、“芼”和“樂”不僅主要元音不同,而且韻尾也不同。
梁末沈重的《毛詩音》提出“協(xié)句”說。如《邶風(fēng).燕燕》三章“燕燕于飛,上下其音,之子于歸,遠(yuǎn)送于南”中的“南”字下注云:“協(xié)句,宣乃林反”。意思是“南”本讀那含反,但在這里應(yīng)改讀乃林反,與“音”押韻。朱熹《詩集傳》大倡葉音說,所犯錯誤相同。
考求古韻部的方法,主要是系聯(lián)。例如:
《小雅.沔水》第一章中“海、止、友、母”押韻,為一個押韻單位
《關(guān)雎》第四章中“采、友”為一押韻單位。
《周南.苤苕》第一章中“采、友”為一押韻單位。
《邶風(fēng).匏有苦葉》四章中“子、否、友”押韻,為一押韻單位。
《小雅.六月》六章“喜、祉、久、友、鯉、矣”為一押韻單位。
《小雅.十月之交》五章中“時、謀、萊、矣”為一押韻單位。
《王風(fēng).君子于役》一章中“期、哉、塒、來、思”為一押韻單位。
《衛(wèi)風(fēng).氓》一章中“蚩、絲、謀、淇、丘、期、媒”為一押韻單位?!?br>
以上各章中的押韻字雖然今韻有“ai、-i(后)、ou、u、-i(前)、i、ei”的區(qū)別,但在《詩經(jīng)》時代既然能互相押韻,主要元音就一定相同,也就是說一定在一個韻部。
此外,先秦的其他韻文也可用這種方法系聯(lián),作為參照系數(shù)。如《尚書》、《楚辭》、《荀子》等也有一些押韻文字,系聯(lián)在一起,擴(kuò)大了同一韻部的字?jǐn)?shù)。
第三是關(guān)于形聲字系統(tǒng),段玉裁提出 “同聲必同部”,亦即聲符相同的字古代韻部必定相同。如“其”在“之”部,從其得聲的“淇、棋、期、欺、基、箕、祺、騏”等字也是“之”部字。漢字的形聲字在《說文》時代已達(dá)到85%以上,系聯(lián)其形聲字大有可為。
在系聯(lián)時值得注意的有兩點(diǎn):
一是要明《詩經(jīng)》的韻例。否則會出現(xiàn)系聯(lián)成一部的現(xiàn)象。
二是形聲字產(chǎn)生歷時很長,造字的人很多,難免有古今之別、方音之異,不可能有一個很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
?。?、上古聲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
一是“諧聲字”:如從“甫”得聲的“捕、浦、埔、 搏、薄”等字,在古代聲符應(yīng)該是相同的。說明古代雙唇音與唇齒音不分。再如從“登”得聲的有“橙”、“澄”等字,說明舌頭舌上音不分。
二是“通假異字”:例如《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四章:“凡民有喪,葡匐救之?!薄抖Y記.檀弓下》引作“扶服”、《孔子家語》引作“扶伏”,古書里還有作“蒲伏”或“蒲服”。又如“鸚鵡”在《說文》中作“鸚 ”。又如《尚書.禹貢》有古澤名“孟豬”,《左傳.僖二十八年》作“孟諸”,《周禮.夏官.職方氏》作“望諸”,《史記.夏本紀(jì)》作“明都”,《漢書.地理志》作“盟諸”。以上幾例均說明唇音的分合以及舌音與齒音的關(guān)系。
三是“古人讀音”:即東漢魏晉時給先秦西漢古書所作的注音。其術(shù)語為“讀若”、“讀如”、“讀為”、“讀曰”便是?!渡袝髠鳌罚骸安湎嘈惺隆保嵭ⅲ骸安?,讀為藩”?!墩f文》:“娓,順也,讀若媚?!?br>
四是“聲訓(xùn)”:就是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釋詞義。如
《詩經(jīng).采薇》:“靡室靡家?!编嵭{:“靡,無也。”
《詩經(jīng).大雅.皇矣》:“陟我高岡?!惫{:“陟,登也?!?br>
《禮記.檀弓下》:“ 洿其宮而豬焉。”注:“豬,都也。”
東漢劉熙《釋名》一書聲訓(xùn)至多。
五是“古反切”:六朝以后的類隔切多屬此類。如《經(jīng)典釋文》《廣韻》中都有。如“廡”,莫杜反。“悲”,府眉反。“長”,丁丈反。
二、上古韻部研究
陳弟反對朱熹葉音說。顧炎武開始分析《詩經(jīng)》《楚辭》的用韻,分為十部。后來的段玉裁為十七部,黃侃二十八部,王力二十九部, 《楚辭》三十部。
第一、同聲必同部?!皟x”屬“歌部”,則從“義”得聲之“俄哦餓鵝蛾峨娥鋨莪蟻?zhàn)h” 等字皆在歌部。
第二、三十部管到先秦。
第二、三十部不分雅俗、方域。
三、上古聲母系統(tǒng)
?。?、古無輕唇音。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
《詩》:“凡民有喪,匍匐救之?!薄短垂芬鞣龇?,《家語》引作扶伏?!对姟罚骸罢Q實(shí)匍匐?!薄夺屛摹罚骸氨疽嘧鞣龇!?br>
《左傳·昭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薄夺屛摹罚骸氨居肿髻橘耄黄驯疽嘧鞣??!?br>
《左傳·昭二十一年》:“扶伏而擊之?!薄夺屛摹罚骸氨净蜃髻橘??!?br>
《史記·蘇秦傳》:“嫂委蛇蒲服?!?br>
《范睢傳》:“膝行蒲服。”
《淮陰侯傳》:“俯出褲下蒲伏。”
《漢書·霍光傳》:“中孺扶服叩頭?!苯再橘胫愇囊?。”(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五)。
?。?、古無舌上音。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墩f文》‘沖讀若動’。
《書》:‘惟予沖人?!夺屛摹贰敝曳础?。古讀直如特,沖子猶童子也。字母家不識古音,讀沖為蟲,不知古讀蟲亦如同也?!对姟罚骸N(yùn)隆蟲蟲?!夺屛摹贰敝曳?,徐徒冬反,《爾雅》作爞,郭都冬反,《韓詩》作蟲冬,音徒冬反?!窍x與同音不異。《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蟲牢?!抛ⅲ骸惲舴馇窨h北有桐牢?!窍x桐同音之證?!保ㄍ希?br>
3、娘日二紐歸泥說?!肮乓粲猩囝^泥紐,其后支別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于古皆泥紐也。何以明之?涅從日聲,《廣雅·釋詁》:‘涅,泥也?!痪l,亦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從日聲,《說文》引傳:‘不義不暱?!犊脊び洝す恕罚憾抛哟鹤⒁齻鳎骸涣x不昵?!侨贞峭粢病!墩f文》彳日文〔上日下文〕,字從日,亦從內(nèi)聲作〔彳內(nèi)〕,是古音日與內(nèi)近……日與泥、內(nèi)同音,故知其在泥紐也。入之聲今在日紐,古文以入為內(nèi)?!夺屆吩唬骸耄瑑?nèi)也?!莿t入聲同內(nèi),在泥紐也。任之聲今在日紐,《白虎通》《釋名》皆云‘男,任也。’又曰‘南之為言任也?!痘茨稀ぬ煳挠?xùn)》曰:‘南呂者,任包大也。是古音任同男、南,本在泥紐也?!保ㄕ绿住秶收摵狻飞希?br>
以上幾類,還有很多例證,如:
關(guān)于舌頭舌上不分:《說文》“沖讀若動?!薄对姟て咴隆贰岸砧彵鶝_沖?!薄对姟ご笱拧贰白纷疗湔??!奔吹褡痢WC的繁體從“登”得聲,淡的繁體從“詹”得聲,從者得聲之字作“堵、都、賭”等。
關(guān)于娘日歸泥:內(nèi)—訥、若—諾、而—耐。
關(guān)于喻三歸匣、喻四歸定:爰(喻三)--緩(匣母)、云(喻三)魂(匣母)、或(匣母)--域(喻三)、《韓非子》“自營為私?!薄墩f文》作“環(huán)”《詩·大雅·皇矣》“無然畔援(跋扈)”《漢書》、《敘傳》作“換”。
兌(定母)--悅銳(喻四)--桶(定母)、臺(定母)--怡(喻四),齊人易牙,《論衡》作狄牙,還如多—移、炎—淡均屬此類。
四、上古聲調(diào),至今也無定論。
五、詩經(jīng)韻例(教材p534頁)
?。?、韻在句中的位置
?。?、韻腳。即句尾用韻。如《關(guān)睢》第一章
?。?、虛字腳。即句尾用一個虛字襯音,無意義。如:《邶風(fēng)·旄丘》、《鄘風(fēng)·墻有茨》、《君子偕老》、《東山》用“也”字;《齊風(fēng)·南山》、《小雅·采薇》用“止”字;《周南·漢廣》用“思”字;《鄭風(fēng)·大叔于田》用“忌”字;《鄘風(fēng)·柏舟》用“只”字;《小雅·菀柳》用“焉”字;《商頌·那》用“哉”字;《齊風(fēng)·著》用“乎而”;《邶風(fēng)·北門》、《小雅·伐木》用“我”字;《鄭風(fēng)·萚兮》用“女(汝)”字等等。
?。病㈨嵲谡轮械奈恢?br>
?。?、一韻到底。《桃夭》《日月》
?。狻Q韻?!缎l(wèi)風(fēng)·氓》押三韻;《七月》押四韻、五韻。
還有押交韻和抱韻兩種特殊形式的。例如:
《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庇秩纭吨茼灐に嘉摹罚骸坝忻蕴?,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br>
?。?、疊句疊韻。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曹風(fēng)·尸鳩》:“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br>
《秦風(fēng)·黃鳥》:“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薄多嶏L(fēng)·叔于田》:“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韻在篇中的位置
?。?、整齊與參差。
?、僬R的:《王風(fēng)·兔爰》三章,章七句;《魏風(fēng)·伐檀》三章,章九句;
?、趨⒉畹模骸缎⊙拧び隉o正》七章,二章章七句、二章章八句、三章章六句。
b、回環(huán)。即字句在詩篇中反復(fù)出現(xiàn)。
?、僬轮谢丨h(huán)?!囤L(fēng)·旄丘》:“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薄缎l(wèi)風(fēng)·氓》: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
隰則有泮??偨侵纾孕﹃剃?。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br>
?、谡屡c章回環(huán)。
《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br>
《衛(wèi)風(fēng)·竹竿》: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yuǎn)兄弟父母?!?br>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 ,佩玉之儺?!?br>
《唐風(fēng)·葛生》: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于其居?!?br>
“冬之夜,夏之日;夏剛之后,歸于其室?!?br>
?。?、遙韻。如《豳風(fēng)·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尾聲。如《周南·漢廣》:“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薄多{風(fēng)·柏舟》見教材535頁。
第三節(jié) 中古音系及音變規(guī)律舉要
李登的《聲類》,呂靜的《韻集》,《切韻》只剩殘卷,《廣韻》共收字二萬六千多個,用反切上字452字,反切下字1193個。音韻學(xué)家正是利用上字求聲、下字求韻。
《廣韻》編排的具體體例是:先平上去入四聲分卷,因?yàn)槠铰曌痔啵苑譃閮删?,名為上平聲,下平聲。共五卷,平聲上卷二十八韻,平聲下卷二十九韻(平聲共五十七韻),上聲卷五十五韻,去聲卷六十韻,入聲卷三十四韻,共二百零六韻?br>
同一韻按聲母或介音的不同,分開排列。同音字在一起,用〇隔開唐人叫“小韻”,宋人叫“紐”。
206韻四聲相配為六十一類,如一“東董送屋”、三“鐘腫用燭”、二十“文吻問物”、二十二“元阮愿月”等都是如此。
一、《廣韻》的聲母系統(tǒng)
1、考求聲母的方法
一種是系聯(lián)法,一種是統(tǒng)計(jì)法。前者是清末音韻學(xué)家陳澧(1810—1882)第一個使用的。他著有《東塾讀書記》、《切韻考》等。后者是近代學(xué)者白滌州的統(tǒng)計(jì)法。
陳澧認(rèn)為“切韻之法以二字為一字之音,上字與所切之字雙聲,下字與所切之字疊韻。上字定其清濁,下字定其平上去入?!保ā肚许嵕怼肪硪唬┧南德?lián)法共用三個條例。
第一、基本條例:“切語上字與所切之字為雙聲,則切語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遞用者,聲必同類也。”如:
“冬”都宗切?!爱?dāng)”都郎切。切上字同用“都”,故聲母同類。
“都”當(dāng)孤切。“當(dāng)”都郎切。切上字互用,故聲母亦同類。
“冬”用“都”作切上字,“都”用“當(dāng)”作切上字,遞相為用,聲必同類。
第二、分析條例:“其兩切語下字同類者,則上字必不同類?!崩纾?br>
“彤”、徒冬切,“冬”、都宗切;“彤”與“冬”、“宗”反切下字屬于遞用條例,下字同類,那么反切上字“徒”和“都”必不同類。也就是說“冬”和“彤”聲類不相同。(因?yàn)槿绻献忠嗤?,則為同音字,不必出兩個反切)
第三、補(bǔ)充條例?!扒姓Z上字既系聯(lián)為同類,然有實(shí)同類而不能系聯(lián)者,以其切語上字兩兩互用故也?!?br>
陳澧把《廣韻》452個切上字系聯(lián)為四十聲類。
清聲(全清、次清)二十一類:即“見溪曉影端透知徹照穿審莊初山精清心幫滂非敷”,
濁聲(全濁、次濁)二十九類:即“群匣于喻疑定來泥澄娘床禪日神從邪並奉明”。
黃侃、錢玄同都主張把“明”、“微”分為二類,即四十一聲類。后來瑞典漢學(xué)家高本漢著《中國音韻學(xué)研究》又把“見溪疑影曉來”六母一分為二,得四十七聲類。
白滌洲著《廣韻聲紐韻類之統(tǒng)計(jì)》,也得出四十七聲類的結(jié)論。下面以“見”母字為例看白氏的統(tǒng)計(jì)法:
┏━━━┯━┯━┯━┯━┯━┯━┯━┯━┯━┯━┯━┯━┯━┯━┯━┯━┯━┯━┯━┓
┃反 切│古│公│兼│各│格│姑│佳│乖│規(guī)│吉│居│舉│九│俱│紀(jì)│幾│詭│過│ ┃
┃上 字│ │ │ │ │ │ │ │ │ │ │ │ │ │ │ │ │ │ │ ┃
┠───┼─┼─┼─┼─┼─┼─┼─┼─┼─┼─┼─┼─┼─┼─┼─┼─┼─┼─┼─┨
┃反 切│公│古│古│古│古│\│古│古│居│居│九│居│舉│舉│居│居│過│古│ ┃
┃ │戶│紅│甜│落│伯│胡│膎│懷│隋│質(zhì)│魚│許│有│朱│里│履│委│臥│ ┃
┠─┬─┼─┼─┼─┼─┼─┼─┼─┼─┼─┼─┼─┼─┼─┼─┼─┼─┼─┼─┼─┨
┃等│一│60│2│ │1│ │ │ │ │ │ │ │ │ │ │ │ │ │ │63┃
┃ ├─┼─┼─┼─┼─┼─┼─┼─┼─┼─┼─┼─┼─┼─┼─┼─┼─┼─┼─┼─┨
┃呼│二│49│1│ │ │1│ │1│ │ │ │ │ │ │ │ │ │ │ │52┃
┃ ├─┼─┼─┼─┼─┼─┼─┼─┼─┼─┼─┼─┼─┼─┼─┼─┼─┼─┼─┼─┨
┃ │三│ │ │ │ │ │ │ │ │ │ │6│7│5│3│2│2│1│1│83┃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四│23│3│1│ │ │1│ │ │1│1│1│ │ │ │1│ │ │ │46┃
┃ │ │ │ │ │ │ │ │ │ │ │ │5│ │ │ │ │ │ │ │ ┃
┠─┴─┼─┼─┼─┼─┼─┼─┼─┼─┼─┼─┼─┼─┼─┼─┼─┼─┼─┼─┼─┨
┃缺 等│4│ │ │ │ │ │ │1│ │ │2│ │1│1│ │ │ │ │9┃
┠───┼─┼─┼─┼─┼─┼─┼─┼─┼─┼─┼─┼─┼─┼─┼─┼─┼─┼─┼─┨
┃共 計(jì)│13│6│1│1│1│1│1│1│1│1│7│7│6│4│3│2│1│1│25┃
┃ │6│ │ │ │ │ │ │ │ │ │9│ │ │ │ │ │ │ │3┃
┗━━━┷━┷━┷━┷━┷━┷━┷━┷━┷━┷━┷━┷━┷━┷━┷━┷━┷━┷━┷━┛
18個反切上字,均屬于見母,但統(tǒng)計(jì)結(jié)果顯然應(yīng)分為兩類:一類是“古公兼各格姑佳乖規(guī)吉”,另一類是“居舉九俱紀(jì)幾詭過”。他用同樣的方法還把三十六字母中的“溪疑曉影喻照穿床審來”等各分為二類,也得出與高本漢相同的結(jié)論。后來曾運(yùn)乾、陸志偉、周祖謨等進(jìn)一步從審音的角度,并參照系聯(lián)、統(tǒng)計(jì)二法,把“精清從心”分為二類,得出《廣韻》五十一聲類。
2、《廣韻》的聲母
聲類有51類,但“聲類”還不等于聲母。凡一個聲母分為二類者都是互補(bǔ)的,并不對立,于是可以把互補(bǔ)的聲類進(jìn)行歸并,就得出《廣韻》三十五個聲母。與宋人三十六字母對照中,可以看出幾個特點(diǎn):
第一、 唇音只有一類。無“非敷奉微”,
第二、 “娘泥”二母合一。
第三、齒音有三套聲母。即“照穿床審禪”在《廣韻》中可分為“莊初崇生”和“章昌神書禪”兩類,所以宋人的三十六字母減去(合并)“非敷奉微娘”,加上(分化)“莊初崇生”,就是三十五個。
二、《廣韻》的韻母系統(tǒng)
1、考求韻母的方法
206韻不等于206個韻母?!稄V韻》共用反切下字1193個,陳澧考求方法是:
第一、 基本條例。“切語下字與所切之字為疊韻,則切語下字同用者、互用者、遞用者韻必同類也?!?br>
如“東”韻:
東—德紅切,公—古紅切;東、公同用“紅”為切下字,為同用;
公—古紅切,紅—戶公切,公--紅互為切下字,為互用。又東、紅、公為遞用。那么這三個字屬于一個韻類。
第二、 分析條例。“反切上字同用者,反切下字必不同類?!比?br>
“懵—莫中切,”、“蒙—莫紅切”,上字相同,韻必不同。
第三、 補(bǔ)充條例?!扒姓Z下字既系聯(lián)為同類矣,然亦有同類而不能系聯(lián)者,以其切語下字而兩兩互用故也。如‘朱俱無夫’四字,韻本同類。朱,章俱切,俱,舉朱切,無,武夫切,夫,甫無切。朱與俱、無與夫兩兩互用,遂不能四字系聯(lián)矣,今考平上去入四韻相承者,其每韻分類亦多相承。切語下字既不系聯(lián),而相承之韻之分類,乃據(jù)以定其分類。否則,雖不聯(lián)系,實(shí)同類耳?!?br>
陳澧通過系聯(lián),把《廣聯(lián)》206韻的1193個切下字系聯(lián)為311個韻類。周祖謨分為324類,黃侃分為335類,李榮先生為334類,邵榮芬先生分為326類,白滌洲用統(tǒng)計(jì)法歸為290類,高本漢也是290類。
2、《廣韻》的韻類和韻母
韻類也不等于聲母,韻類還有聲調(diào)的區(qū)別,如果進(jìn)一步進(jìn)行歸納,凡介音、主要元音、韻尾相同的韻類依平、上、去相承歸為一類,入聲單列為一類,把《廣韻》歸為舒聲91個韻母,促聲50個韻母。共計(jì)141個韻母,這就是 《廣韻》的韻母系統(tǒng)。
3、《廣韻》的聲調(diào)──四聲
唐代的處忠和尚在《元和韻譜》中說:“平聲哀而安,上聲歷而舉,去聲清而遠(yuǎn),入聲急而促?!?br>
4、中古聲母到現(xiàn)代普通話聲母的演變規(guī)律
普通話有二十二個聲母,與《廣韻》三十五個相比較,突出特點(diǎn)有四:
第一、 濁聲母清化?!稄V韻》有十個全濁聲母“并定澄從邪崇神禪群匣”,到現(xiàn)代普通話中都變成了清聲母。其變化條件是凡全濁聲母的平聲字今讀相應(yīng)的送氣清聲母字,凡全濁聲母的仄聲字今讀相應(yīng)的不送氣清聲母字。
第二、 知、莊、章三組合流為卷舌音“zh、ch、sh”。
第三、 精、見二組在齊齒呼、撮口呼前分化出舌面音“j、q、x”。而在開口呼、合口呼韻前仍分別讀作“z、c、s”和“g、k、h”。
第四、 零聲母的字大量增加。
“喻”母字“余俞移夷維鹽延羊盈”等字,
“匣”母中的于類字“于為違尤炎袁云王”等字,
“明”母中分化出微母字“無微晚文亡”等字,
“疑”母字的大多數(shù)“魚吾宜我危嚴(yán)顏元昂迎”等字都成了零聲母字。
5、韻母的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合流歸并”
?、夙嵨埠狭鳉w并。
一是入聲韻尾失落?!稄V韻》有40個陰聲韻、51個入聲韻,現(xiàn)代普通話只有陰、陽兩類韻母,古代的入聲韻丟失韻尾之后,都?xì)w并到相應(yīng)的陰聲韻中去了。如:“屋”韻《廣韻》為“uk”,今丟失“K”韻尾,與“u”同韻。(這一項(xiàng)歸并減少50個韻母)。
二是陽聲韻尾“-m”消失,歸并為“-n”尾中去,如“談覃侵寢沁感鹽敢艷添咸陷銜檻嚴(yán)凡范梵”等字現(xiàn)代都收“-n”韻尾。這一項(xiàng)減少九個韻尾。
?、陧嶎^由繁到簡。
《廣韻》有開、合兩呼,每呼四等。普通話只有四呼,其演變的大致情況是;
古代開口一二等今為開口呼,開口三四等今為齊齒呼,合口一二等今為合口呼,合口三四等今為攝口呼。
?、壑饕艉狭鳉w并。
如山攝今簡化為“an”,在《廣韻》中有“寒韻αn--、桓韻аn--、刪韻εn--、山韻n--、仙韻зn--、先韻ēn—”其主要元音各不相同。
6、古今四聲比較,變化規(guī)律有三
第一、平分陰陽。即古平聲字的全清次清音今讀陰平,古平聲字的全濁次濁音今讀陽平。例如:
全清(陰平):幫(幫)、方(非)、當(dāng)(端)、張(知)、相(心)、莊(莊)、章(章)、商(審三)、香(曉)、央(影)。
次清(陰平):滂(滂)、芳(敷)、湯(透)、倉(清)、昌(昌)、康(溪)。
全濁:(陽平)、房(奉)、堂(定)、腸(澄)、藏(從)、常(禪)、強(qiáng)(群)、航(匣)。
次濁(陽平):忙(明)、囊(泥)、郎(來)、瓤(日)、昂(疑)、羊(喻四)。
第二、濁上變?nèi)??!皾嵘稀笔侵溉珴崧暷傅纳下曌郑螡嵘下晞t仍然讀上聲?!坝取表嵉摹熬啪擞小比?,古代都是上聲字,現(xiàn)代只有“舅”變?nèi)ヂ?。這是因?yàn)椤熬恕笔枪湃耗缸?,而“九”是全清見母,“有”是次濁喻母。再如?br>
并母:部薄罷倍被婢抱鮑辨辯辮伴笨棒蚌;
奉母:父婦負(fù)阜范犯憤忿奉;
定母:舵惰杜待怠弟道稻淡簟誕斷盾囤蕩動;
澄母:苧柱雉痔峙趙兆肇紂朕篆丈仲重仗杖;
從母:坐聚在薺罪皂造漸踐盡靜;
邪母:序敘緒祀巳似象像;
崇母:士仕柿撰;
禪母:社墅豎是氏市恃紹受甚善腎上;
群母:巨拒距技奴跪臼咎件鍵圈近窘菌;
匣母:禍下戶亥蟹匯浩後后厚撼艦旱限混項(xiàng)杏幸;
船母:葚;
第三、入派四聲。即全濁聲母變陽平,次濁聲母變?nèi)ヂ?,清聲母變上聲?br>
7、掌握古入聲字的方法
第一 所有陽聲韻的字不是入聲字。因?yàn)楣湃肼曌衷臼铡癰、t、k”尾,尾音失落后都是陰聲韻,所以今音收“n、ng”尾的鼻韻母字沒有入聲字。
第二、聲母是不送氣的塞音和塞擦音而讀陽平的字是古入聲字,即聲母為“d、b、g、z、j、zh”的陽平字。例如:
b ── 白拔跋薄雹荸別蹩勃博駁伯泊舶帛;
d ── 達(dá)答狄笛得德奪鐸敵迭諜讀毒獨(dú);
g ── 革國格隔閣;
z ── 卒責(zé)族雜鑿足則澤;
zh ── 哲轍直值軸濁茁逐燭囑竹側(cè);
j ── 截捷疾節(jié)即集絕及籍極杰局菊栝吉結(jié)浹夾急覺決倔。
普通話的陽平字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古平聲,二是來自古入聲。而來自古平聲的陽平字,如果聲母是濁塞音、塞擦音,一般都讀送氣清音(即“p、t、k、c、q、ch”),不送氣的只能是古入聲字。
第三 “ue”韻母的字大都來自古代入聲。
如“虐略決確學(xué)月約厥絕雀穴血”等。在常用字中只有“嗟、瘸、靴”三個字例外。
第四 “uo”韻母與卷舌音“zh、ch、sh”相拼的字來自古入聲。
如“酌桌琢啄捉著鑼濯濁輟拙綽戳說碩朔若弱”等。
第五 “e”韻母與古端、精二母聲母相拼的字多為古入聲字。
如“得德特慝訥勒肋樂則澤責(zé)側(cè)策塞色瑟”等。
第六 “ie”韻母和幫組、端組聲母相拼的字來自古入聲。
如“憋別撇滅蔑跌蝶迭帖鐵捏聶列烈劣”等字。
第七 聲母“f、z、c、s”和“a”韻母相拼的字是古入聲字。
如“發(fā)法伐筏罰扎札雜擦撒卅薩颯”等字。
第八、一些開韻尾的有文白兩讀而又沒有意義區(qū)別的往往是入聲字。如“色”有“se”(文)和“sai”(白)兩讀。
又如
“澤擇角腳血麥脈剝削薄冊落六沒”等字。除上述八條外,形聲字類推也是一個辦法。如“夾”是入聲,則從其得聲的“挾俠浹鋏”等字也是入聲可知。
再如“合 ── 盒答鴿塔”,“出 ── 拙茁詘倔崛堀掘”等。
第四節(jié) 音韻學(xué)知識的運(yùn)用
一、反切
一是采用打比方的方法,即“譬況”法。例如:
高誘注《淮南子·地形訓(xùn)》:“其地宜黍,多旄犀?!弊⒃疲骸办?,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淮南子·原道訓(xùn)》:“蛟龍水居?!弊⒃疲骸膀宰x人情性交易之交,緩氣言乃得耳?!边@種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同瞎子摸象,叫人不可捉摸。
二是“讀若”或“讀如”。《說文解字》例如:“芨讀若急”、“詢讀若宣?!?br>
三是直音法。如《漢書·高帝紀(jì)》:“高祖為人,隆準(zhǔn)而龍顏?!弊⒁ⅲ骸皽?zhǔn)音拙。”又“單父人呂公善沛令。”注引孟康曰:“單音善,父音甫。
四是到了唐代,有紐四聲法,即在直音的字上加注聲調(diào),如唐玄度的《九經(jīng)字樣》:“亨音赫平、亥孩上、貫關(guān)去、眺挑上聲、紺干去聲”。
《顏氏家訓(xùn)》認(rèn)為“孫叔然創(chuàng)《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dú)知反語”,又說:“至于魏世,此事大行?!碧拼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以及后來的一些人都認(rèn)為“反切”是漢末孫炎創(chuàng)造的。但事實(shí)上在孫炎之前就有人使用反切了。比孫炎早幾十年的王肅著《周易音》就用了十多條反切。應(yīng)劭《漢書注》也用了反切注音。三國以后,反切十分流行,婦孺皆知,《三國志》曾記載東吳一道詛咒諸葛恪的童謠,喑示他會死在石子岡,卻說“成子閣”。又如南朝任肪批評別人的文章,批語為“高厚”,實(shí)則為“狗號”也。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歷以后,因忌諱“反”字,才改用“切”字。
《廣韻》中可直接拼出正確讀音的只占30%,即所謂音和切,還有70%則不能直接拼出讀音,即所謂類隔切。
先看音和切,例如:
乃故 ── 怒 式軌 ── 水 防無 ── 扶 則古 ── 祖 人渚 ── 汝、
當(dāng)孤 ── 都 盧啟 ── 禮 莫故 ── 暮 居義 ── 寄 丁果 ── 朵、
胡到 ── 號 子茍 ── 走 當(dāng)口 ── 斗 蘇老 ── 嫂 落蓋 ── 賴、
悉姐 ── 寫 烏侯 ── 漚 烏紺 ── 暗 五口 ── 藕 魚變 ── 彥、
以淺 ── 演 於斤 ── 殷 于廉 ── 炎 五還 ── 頑。
其次再看類隔切,變化規(guī)律有三類、共九點(diǎn)。
?。?、反切與上字的清濁。
第一,平聲字的反切,上字是清聲母的切陰平,上字是濁聲母的切陽平(即平分陰陽)。例如:
刊 ── 苦寒切(溪母),心 ── 息林切(心母),推 ── 他回切(透母),
居 ── 九魚切(見疑),壇 ── 徒干切(定母),祈 ── 渠希切(群母),
侖 ── 盧昆切(來母),閭 ── 力居切(來母)。
第二,反切上字為全濁聲母,下字如果是仄聲就切為不送氣音。反之,上字全濁聲母,下字如果是平聲字就切為送氣音。例如:
忌 ── 渠記切(上字群母、下字去聲)、度 ── 徒故切(定去)、
懼 ── 其遇(群去)、藏 ── 徂浪(從去)、頭 ── 度侯切(上字定母、下字陽平),
團(tuán) ── 度官切(定去)、權(quán)巨員(群平)這一規(guī)律涉及全濁聲母分化問題。
第三,上字全濁,下字上聲今改去聲。反之,上字非全濁,下字全濁去聲今改上聲。例如:
戶 ── 侯古(匣、見上);杜 ── 徒古(定、見上);亥 ── 胡改(匣、見上)
古 ── 公戶(見、匣去);苦 ── 康杜(溪、徒去);乃 ── 奴亥(泥、匣去),這一條是全濁上聲變?nèi)ヂ暋?br>
2、反切與韻母的分化。
第一,反切上字屬“精組”字,下字為齊齒呼,今要改讀“zi、ci、si”。
例如:
子 ── 即里(精),姊 ── 將幾(精),私 ── 息夷(心),
丑 ── 笥 ── 相吏(心),似 ── 詳里(邪)。
第二,上字為“zh”組字,下字為細(xì)音者改讀為洪音,即齊齒改開品、撮口改合口。例如:
基 ── 居之,騙 ── 匹戰(zhàn),因 ── 於真,應(yīng) ── 於證,利 ── 力至,
肄 ── 羊至,碾 ── 尼展,延 ── 以然,縷 ── 力主,卷 ── 居轉(zhuǎn),
拘 ── 舉朱,裕 ── 羊戌,緣 ── 與專;又如:
齒 ── 昌里,然 ── 如延,紳 ── 食鄰,滯 ── 直利,試 ── 式吏,
展 ── 知溶,贍 ── 時艷,仁 ── 如鄰;煮 ── 章與,初 ── 楚居,
戌 ── 傷遇,專 ── 職緣,川 ── 昌緣,吮 ── 食允。
第三,反切上字為“g類”字,反切下字為細(xì)音,則上字隨下字改為細(xì)音(上隨下改)。反之,反切上字為“j類”字,下字為洪音,則上字隨下字改為洪音(上隨下改)。例如:
絳 ── 古巷,孝 ── 呼教,歉 ── 口陷,計(jì) ── 古詣,啟 ── 康禮,涓 ── 古玄;
歸 ── 舉韋,窺 ── 去隨,毀 ── 許委,匡 ── 去王,狂 ── 巨王(上字全濁群母、下字平聲故讀送氣音)
3、唇音輕重與開合口
第一,上下字都是唇音字,據(jù)下字定輕重。例如:
苗 ── 武標(biāo),免 ── 亡辨,褊 ── 方緬,奔 ── 甫悶;忿 ── 匹問,繁 ── 匹凡。
第二,反切上字為“b、p、m”,反切下字為“u”介音的去掉“u”而改開口;下字為“yu”介音的改齊齒;下字為“ia、iang”韻的丟掉“i”介意為開口。例如:
簸 ── 補(bǔ)過,叵 ── 普火,拜 ── 博怪,杯 ── 布回,潘 ── 普官,悶 ── 莫困,
邊 ── 布玄,變 ── 彼眷,敏 ── 眉?xì)?,?── 伯加,怕 ── 普駕,麻 ── 莫霞,
邦 ── 博江。
第三,反切上字為“f”聲母字,只拼開口韻,如果和“yu”相拼則改合口。例如:
斐 ── 敷尾,飯 ── 扶晚,煩 ── 附袁;府 ── 方矩。
參考近人王祖佑的《反切釋例》,殷煥先的《反切釋要》和《反切續(xù)釋》,許兆麟的《反切拼讀入門》。
二、古音通假
古代語音相同或相近者古人常常通用假借。從這個意義上說,不明古音不可以知通假,而不知通假者不可與讀古書。例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xiàng)王。(蚤通早,同在精母幽部)。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又:錯之牢莢之中。(厝、錯通措,同在清母鐸部)。
?。?)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稘h書》作“乃翁”。(而在日母,乃在泥母,同屬之部)。
?。?)陽貨欲見孔子??鬃硬灰?,歸孔子豚?!墩撗谩纷鳌梆仭保w在見母微部;饋在群母物部,對轉(zhuǎn))。
?。?)民不罷勞。(罷通疲,同在并母歌部)
?。?)害浣害否。毛傳:“害,何也?!标悐J《詩毛氏傳疏》:“傳釋害為何,《綠衣》傳解曷為何,害曷聲同,故曷謂之何,害亦謂之何矣。曷者本字,害者假借字,……《湯誓》云:‘時日曷喪’,《孟子·梁惠王》引作‘時日害喪’,”(曷、害同在匣母月部)。
?。?)《詩·烈祖》:“方命厥后,奄有九有?!眰鳎骸熬庞?,九州也?!保ㄓ凶趾我杂兄葑种x?)
《國語·魯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韋昭注:“九有,九域也?!保ㄓ?、域同在匣母,有在之部,域在職部,陰入對轉(zhuǎn)。)(陽平)
第五節(jié) 詩詞格律
一、首先應(yīng)說明三點(diǎn):
第一,詩歌的格律不單是音韻的問題,它包括名數(shù)、押韻、平仄、對仗、語法等方面的問題,音韻只管“押韻”與“平仄”。
第二,押韻不同可以表達(dá)不同的感情,壯懷激烈的詩句,其韻必洪通(即聲韻);纏綿緋側(cè),幽幽相思,如泣如訴,其音必沉冷(入聲韻),至可婉轉(zhuǎn)鶯啼,恬靜閑適,其音必寬緩(陰聲韻)。如《木蘭辭》
“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 息、思、憶 (職韻,幽部)
“昨夜上軍貼,可汗大點(diǎn)兵” 名、兄、征 (庚韻,洪亮)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鞭、邊、濺 (先韻,雄壯)
“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 啾、飛、衣、歸 (微韻,悲壯)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強(qiáng)、郎、鄉(xiāng)、將、妝、羊、床、裳、黃、惶、郎(陽韻,喜樂)
迷離,雌 (職韻,妞妮)
蘇東坡《赤壁懷古》歷來稱為豪放派的代表作,但押入聲韻(物、錫、月、屑四韻),而后人亦有為之嘆惋者,顯得不宏亮。
第三,關(guān)于詩韻格律的參考書目
①王力《漢語詩律學(xué)》、《詩詞格律》?、趩⒐Α对娢穆暵烧摳濉?br>
?、埤堄迳对~曲概論》、《唐宋詞格律》④孫正剛《詞學(xué)新探》
二、詩律:
●關(guān)于詩的分類:
對于古代的詩歌,如果給他分類,從不同角度可有不同分類:
《唐詩三百首》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三類中又都附有樂府一類。
古詩──五言、七言(附樂府詩);律詩──五言、七言(附樂府詩)
絕句──五言、七言(附樂府詩)。
沈德潛《唐詩別裁》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五言長律。
(宋)郭知達(dá)《杜甫詩集》分為:古詩、近體詩。
我們認(rèn)為單從形制上看,只分為古體、近體即可。前者不受格律束縛,后者要受格律的束縛,這種約束的規(guī)范,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① 句數(shù)固定、字?jǐn)?shù)固定;
?、?押韻嚴(yán)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其余皆隔句押韻,不準(zhǔn)押通韻,很少押仄聲韻);
?、?講平仄;
?、?要對仗。
在此還要補(bǔ)充以下幾點(diǎn):
第一 何謂“律”
在眾多的談詩詞格律的書中,都未曾談到,只有啟功的《詩文聲律論稿》中有一段話:
“所謂律,是指形式排偶與聲調(diào)和諧的法則,也就是指整齊化和音樂化的規(guī)律,所以這種律又被稱為‘格律’,至于詞、曲,根本即在音樂的聲律中,因此并無‘律詞’、‘律曲’等名稱”。
《說文》:“律,均布也”。段注云:“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于一。故曰均布也?!甭稍妱t是在詩的格式上使之整齊劃一,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和規(guī)則。
第二 如何唐代會興起這種近體格律詩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時代的要求。各時代都有各自的風(fēng)氣,在先秦,靠口才游說取士,連橫、合縱家,憑咀皮吃飯。蘇秦就是這樣。在漢代靠專攻一經(jīng)成家,誰通一經(jīng)就可以當(dāng)博士。有所謂“詩經(jīng)博士,書經(jīng)博士,易經(jīng)博士”等。至于許慎就是“五經(jīng)無雙”。到了唐代,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所以吸引廣大知識分子用心鉆研,藝術(shù)修養(yǎng)必然增高,故律詩得以風(fēng)流數(shù)百年。
二是文學(xué)自身發(fā)展的必然。文學(xué)體裁從先秦的《詩經(jīng)》、《楚辭》,到漢代的《樂府》,詩的形式在日臻完善,到魏晉時期就有比較成熟的七言詩,所以到唐代就自然形成格律的形式。
三是語音的發(fā)展,為其創(chuàng)造了條件。音韻學(xué)初創(chuàng)于漢魏之交,其標(biāo)志是反切注音法的產(chǎn)生和早期韻書的問世,韻書是為詩賦押韻而編制的。如果沒有韻書,人們押韻就漫無標(biāo)準(zhǔn),有了韻書就有據(jù)可查。再說,從理論上,早在晉代陸機(jī)《文賦》就講到詩賦與聲韻的關(guān)系,而齊梁時沈約則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此后,作詩的人都講求聲律之美,雖有人“苦其苛細(xì)”,但仍然是“遠(yuǎn)近文學(xué),轉(zhuǎn)相祖述,聲韻之道大行”(《封氏聞見記·聲韻》。于是,時隔不久,初唐就有了近體格律詩,而后又有了詞律和曲律。
(八?。簱?jù)《文鏡秘府論》述:平頭指五言詩一、二字不能與六、七字同聲;上尾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蜂腰五言詩第二字不能與第五字同聲;鶴膝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大韻五言詩如以“新”為韻,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鄰”、“身”、“陳”等字;小韻指除韻以外而有迭相犯;旁紐即五字一句中不能有雙聲之字重出;正紐即五字中不能有同聲之字出現(xiàn)。)
第三 格律詩的押韻
總的來說,押韻嚴(yán)格,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從位置上看,格律分為起句入韻和不入韻兩種,后面的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絕句類推。其次,就所押的韻來看,因律詩興盛于唐代,最初是用《切韻》系的韻書,如《唐韻》、《廣韻》。由于這些韻書,分韻過細(xì)、過密,所以當(dāng)時的詩人苦其苛細(xì),故有同用獨(dú)用之說,所謂同用,就是相鄰近的韻,合并通用。到北宋,平水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合并為107韻,金人王文郁《平水新刊韻略》又合并為106韻,即平水韻。除規(guī)定的“同用”之外,相鄰近的韻是不許通押的。不僅如此,平聲韻與仄聲韻也不許互押。概括地說,近體詩押韻的格律規(guī)定:1.兩屬一押韻,韻腳在偶句之尾;2.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3.韻腳字必須是同一韻部中的字,不能通押;4.韻腳字不能重復(fù)出現(xiàn),一首詩中也應(yīng)避免重復(fù)字出現(xiàn);5.一般押平聲韻,很少押仄聲韻。
第四 關(guān)于律詩的平仄
1.平仄是人們說話以來就存在著的,沒有誰能用一個調(diào)一直說下去,總要有高低升降才能悅耳動聽,講平仄的律詩只不過是把它規(guī)范化,把不自覺的變成自覺的行為。
律詩的平仄歸納起來只有四種句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根據(jù)首句入韻或不入韻于是就有四種格式,而這四種格式都是按照甲乙丙丁四種句式的順向組合:
?、?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首句不入韻)
②.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首句入韻)
?、?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首句不入韻)
?、?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首句入韻)
如果合并起來看,①、①式只有末尾三個字的差別;③、④兩種句式也只有末尾三個字的差異。所以我們?nèi)绻涀×思滓冶∷姆N句式的格式,就可以掌握格律詩的平仄。
2.掌握格律詩平仄的基本方法:一是掌握句式組合規(guī)律,即平仄組合規(guī)律,也就是說一句之中,平仄兩兩相反,一聯(lián)之中出句和對句平仄相對,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平仄相粘。二是按照古今聲調(diào)的變化規(guī)律加以判定,古代的平聲字,今讀陰平、陽平;另外,古代的入聲字少部分讀今天的陰平、陽平,具體的判斷可采用以下方法:①看位置,該仄的地方如果用了平聲字,則要斟酌。②有輔音韻尾的字不是入聲字。③查工具書,如《古今字音對照手冊》。④牢記古代的入聲字,如“骨”聲、“屋”聲、“立”聲之字,多為入聲。還可通過背誦古代的優(yōu)秀作品,如岳飛《滿江紅》“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都是入聲字。三是看起句的第二字定平仄。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瓣I”為入聲字,是仄聲,“秦”是平聲,所以該詩為仄起平收式。
3.格律詩調(diào)平仄的一些要求:
?、佟”芄缕?。在押韻的句中,除韻尾外,前六個字只有一個平聲,則為孤平。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寫為“仄仄仄平仄仄平”,即為孤平。這種句式是詩家的大忌,如果出現(xiàn)了,就要在相應(yīng)的位置進(jìn)行補(bǔ)救,即把其他仄聲字換成平聲字,也就是“拗救”。但是如果句尾是仄聲字,即使句中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孤平,而算拗句,勿須補(bǔ)救。
?、凇∫?、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具體地說是有條件的,a.仄收的句子適用(甲丙式);b.乙式第五字必論,“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將第五字改為平聲,則后三字均為平聲,古人稱為“三平調(diào)”;c.一式第三字如果為仄聲,則為孤平,必須拗救,所以不能不論。d.二、四、六分明也有例外,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古人常用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第六字不分明,但屬于平仄的變格,是允許的。
?、邸∞志?。廣義地說不合平仄的字,都稱為拗,但有的拗而不論,有的則拗而成病,于是必須補(bǔ)救,補(bǔ)救的辦法有三種:
?。?、本句自救。一是七律中第五字拗,第六字救,如陸游《夜泊水村》:“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泊船處”三字,當(dāng)為“平仄仄”,而實(shí)為“仄平仄”。五律中三字拗,五字救,如王維《觀獵》:“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薄吧涞裉帯比之?dāng)為“平仄仄”,實(shí)為“仄平仄”。二是七律中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如蘇軾《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白浴⑸场倍之?dāng)為“平仄”,而實(shí)為“仄平”。
?。狻湎嗑?。出句拗,對句救。一是七言的三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救,如李賀《南園》:“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叭?、歸”二字本為“平仄”,實(shí)為“仄平”。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不、何”二字本為“平仄”,實(shí)為“仄平”。二是七言第五字相救,五言三字救。劉禹錫《答白賓客》:“身無拘束起前晚,路是交親行自遲”?!捌稹⑿小倍直緸椤捌截啤?,實(shí)為“仄平”。三是七言出句第六字拗,對句第五字救。陸游《夜泊水村》:“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叭f”字拗,“無”字救。
?。恪⒈揪渥跃扔謱湎嗑?。如蘇軾的《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爸瘛弊洲?,“沙”字救,“自”字拗,也是“沙”字救。
④ 關(guān)于粘對。所謂粘,是指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的平仄,必須部分相同。如乙句和丙句之間,前四字平仄相同,丁句和甲句之間前四字平仄也相同。如果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平仄完全相反,則為失粘。所謂對,是指一聯(lián)之間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否則即為失對。例如: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眨L安不見使人愁。(二三句、四五句失粘)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二句、三四句失對)
第五 對仗
關(guān)于對仗,要明確以下三點(diǎn):
?。?、對仗的位置,一般地說,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較多,首聯(lián)、尾聯(lián)較少。
?。?、對仗的基本要求:一是平仄相對,如果平仄不相對,則不能相對,如“日月、山川、土地、治亂”等都因?yàn)槠截葡嗤荒芟鄬?。二是詞性相同或相近,避重復(fù)字。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睂φ痰脑~性劃分為:名詞、專有名詞、方位詞、動詞、數(shù)詞、代名詞、形容詞、副詞、虛詞、顏色詞、連用字、聯(lián)綿字、重疊字等。一般要求同類詞相對。三是句子組成工對,句法結(jié)構(gòu)相同,如:林逋《梅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的語法結(jié)構(gòu)為:定主謂補(bǔ)式。再如白居易《酬李十二》:“柳條綠日君相憶,梨葉紅時我始知?!逼湔Z法結(jié)構(gòu)為:狀主狀謂式。
值得注意的是:對仗不能兩聯(lián)相同,即所謂避合掌。如徐璣《春日游園池》:“西野芳菲路,春風(fēng)正可尋。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長日多飛絮,游人愛綠陰。晚來歌吹起,惟覺畫堂深?!钡诙?lián)和第三聯(lián)的語法結(jié)構(gòu)均為主謂賓,如同一個人的兩個手掌完全相同,過于工整,稱為合掌,也是作詩的大忌。
3、對仗的特殊格式:
●隔句對,又稱扇面對。即甲乙丙丁四句,甲對丙,乙對丁。如白居易《夜聞箏》:“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br>
●句中對。句中自對的一種形式,字?jǐn)?shù)不一定相等。如白居易《登白雪樓》:“白雪樓中一望鄉(xiāng),青山簇簇水茫茫。”“青山簇簇”對“水茫?!薄S秩纾宏懹巍队紊轿鞔濉罚骸吧街厮畯?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薄吧街亍睂Α八畯?fù)”,“柳暗”對“花明”。
●交股對,又叫錯綜對、犄角對。如李群玉《筵中贈美人》:“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薄傲睂Α耙欢巍保跋娼睂Α拔咨健?。
●流水對,又稱走馬對。對仗的二句意思相承,后句是前句的延伸,象流水一樣,不能顛倒。如杜甫詩:“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借對,即利用同音詞的諧音關(guān)系相對。
關(guān)于對仗,可參考入門書:《聲律啟蒙》
第六 律詩的章法和句式
1、章法:詩的章法開始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人們在寫詩的時候,都下意識的遵守一定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到元代有人明確提出為“起、承、轉(zhuǎn)、合”。起即開始,承即承上,轉(zhuǎn)即轉(zhuǎn)折,合即收合。在近體詩中,幾乎所有的詩都遵循了這個規(guī)律。如杜甫《天末懷李白》:
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起,寫對流放天末李白的懷念)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承,仍寫對李白的懷念)
文章憎命達(dá),魑魅喜人過。(轉(zhuǎn),對李白遭遇的概述)
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合,寫李與屈原同冤,寫詩贈他們)
再如劉禹錫《酬樂天》: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起,自己被貶)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承,借典故說明時間長)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轉(zhuǎn),說明事物變化,表現(xiàn)胸懷開闊)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合,扣題)
2、句式。律詩的句子節(jié)奏可以從音調(diào)節(jié)奏和意義節(jié)奏兩方面去分析。
從音調(diào)節(jié)奏來說一般比較簡章,五言的為“2-2-1”,七言的為“2-2-2-1”。兩字為一個音步。
從意義節(jié)奏分則比較復(fù)雜。常見的有:
五言的:“2-3”式,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2-1”式,如“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
“2-1-2”式,如“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七言的:“4-3”式,如“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4-1-2”式,如“年年喜見山長在,日日悲看水獨(dú)流”。
“4-2-1”式,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3-1-3”式,如“三萬里河?xùn)|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3-3”式,如“城因兵破懼歌舞,民為官差失井田”。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格式:如
五言的:“1-2-2”式:“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
“1-1-3”式:“綠垂風(fēng)折筍,紅綻雨肥梅”。
“1-3-1”式:“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1-4”式:“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4-1”式:“尋覓詩章在,思量歲月驚”。
“3-2”式:“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七言的:“3-4”式:“巴人淚應(yīng)猿聲落,蜀客船從鳥道回”。
“2-4-1”式:“試玉要燒三日滿”
“1-5-1”式:“水帶離聲入夢流”
“2-5”式:“獨(dú)憐一雁飛南海,卻羨雙溪解北流”。
“5-2”式:“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1-6”式:“妾夢不離江上水,人傳郎在鳳凰山”。
“6-1”式:“菊花須插滿頭歸”。
3、詩的語法特點(diǎn):
●活用: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低、小意動用法)
澗花輕粉色,山月少燈光。(輕、少使動用法)
●錯位: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鳥藏。(賓-主-謂)
云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第二句為:賓-謂-定-主)
晴浴狎鷗分處處,雨隨神女下朝朝。(主-謂-兼-謂-狀)
盤飧市遠(yuǎn)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省略:山河破碎(如)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
秋窗猶(有)曙色,落木更(顯)天風(fēng)。
雞聲(叫)茅店月,人跡(踐)板橋霜。
●緊縮:國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感時(而)花濺淚,(因)恨別(而)鳥驚心。
●不完全句,主要是指沒有謂語或謂語不全的句子,實(shí)際上是用名詞作謂語。
如:杜甫《春日憶李白》:“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再如:杜甫的《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杜甫懷念妻子,想象她在州獨(dú)自一人觀看中秋明月,亂離中懷念太夫,深夜還不睡覺,云鬟被露水浸濕,如香霧一樣,月亮的清輝照得玉臂更感到寒冷。
●關(guān)于煉句,古人又稱煉字。既是修辭問題,又是語法問題。
如:“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吧迷孪麻T”?!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白的《塞下曲》:“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杜甫的《恨別》:“草木變衰行劍外,干戈阻絕老江邊?!蓖蹙S的《觀獵》:“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等,其中的“綠、敲、濺、驚、隨、抱、老、疾、輕”這些字都是用得形象、生動的典范。
概括地說,格律詩是用極其嚴(yán)格的形式來表達(dá)思想內(nèi)容,正因?yàn)樾问絿?yán)格,迫使人們在表達(dá)上從另外的角度進(jìn)行突破,以滿足表達(dá)的需要。于是,在句子組合上、語法上,都有許多不同于散文的句法,這應(yīng)當(dāng)是逼出來的,所以,要想真正讀懂律詩,還必須了解詩人的良苦用心,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三、詞律:
1.詞的名稱和起源
① 詞的名稱,有幾十種之多,常用的說法:
●唐五代稱為曲詞(曲子詞),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晉相和凝,少年時好為曲子詞……契丹入夷門,號為‘曲子相公’”。西蜀歐陽炯為趙崇祚所編的《花間集》作序云:“因集近來詩客曲子詞五百首,分為十二卷。”
●樂府(樂章),或蘇軾詞集為《東坡樂府》,楊萬里的《誠齋樂府》,柳永的《樂章集》,洪適的《盤洲樂章》。
●長短句。秦觀的《淮南居士長短句》,劉克莊的《后村長短句》,辛棄疾《稼軒長短句》。
●“詩余”。范仲淹的《范文正公詩余》,汪 《康范詩余》(用這個名稱大抵有兩個含義,一是有輕視的意思,認(rèn)為詞是詩的余緒;二是認(rèn)為詞是詩的變化而來的)。
●歌曲。王安石《臨川先生歌曲》,姜白石的《白石道人歌曲》,黃庭堅(jiān)的《山谷琴趣外篇》。
此外,還有大曲、別調(diào)、遺音、笛譜、漁譜、漁笛譜、漁唱、樵歌、癡語、語業(yè)、綺語績、倚聲等名稱。這些名稱大體上從某個側(cè)面反映了詞的來源。
?、?詞的來源,迄今為止,對詞的來源有以下說法: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歸納為:
●認(rèn)為詞起源于漢代樂府(宋代的胡寅和近代的王國維持此說),人們懷疑的是從漢代到宋代相隔幾百年,為什么只到宋代才成為繁榮的文學(xué)樣式。
●認(rèn)為從唐代的格律詩配上音樂加減字?jǐn)?shù)演化而來的(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古樂府只是詩,中間卻添許多泛聲。后來人怕失了那泛聲,逐一聲添個實(shí)字,遂稱長短句,今曲子便是”)。這種說法的問題是,詞的最初形體都是極通俗的形式,是無名氏的民間作品,并非文人創(chuàng)作的。
●有人認(rèn)為源于上古歌謠(清代的汪森為朱彝尊《詞綜》作序時持此說)。這種說法單純從形式入手,忘記了時代條件和其他的條件。
●認(rèn)為詞是從音樂中產(chǎn)生的,是為音樂的需要而生(劉堯民《詞與音樂》持此說)。
總之,詞的起源較為復(fù)雜,歸納起來有兩點(diǎn)值得注意,一是詞產(chǎn)生于民間,二是詞與樂曲的發(fā)展有直接關(guān)系。因?yàn)槎鼗统鐾恋?60多首曲子詞,多為民間的歌唱,只有少數(shù)幾篇,是文人寫的,其形式有小令、中調(diào)和慢詞,已具備長歌和短歌的各類形式。說明當(dāng)時的詞在民間藝人中已廣為流傳。
唐代的樂曲與詩是分家的,所以詞由民間轉(zhuǎn)入文人之手,經(jīng)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初進(jìn)行詞曲加工的地方,是“教坊”,唐代崔欽《教坊記》中列有曲名表,載有278曲,今未存詞,但從曲名可見多來自民間,如“拾麥子”、“摸魚子”、“拔棹子》等。唐代詩人有時也勉強(qiáng)把絕句入樂作權(quán)宜之計(jì),其辦法,就是由歌者在原詩的基礎(chǔ)上加“和聲”、“虛聲”、“泛聲”。如:皇甫松《采蓮子》一曲:
菡萏香蓮十頃陂(舉棹),小姑貪戲采蓮遲(年少)。
晚來弄水船頭濕(舉棹),更脫紅裙裹鴨兒(年少)。
其中,加括號的字是為了樂曲和拍而添的泛聲、虛聲,與文意毫無關(guān)系,正如同《白毛女》中的“北風(fēng)(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當(dāng)然這種辦法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但一般文人認(rèn)為寫詩高貴,寫詞曲俗氣,而且還要有音樂的常識,所以一般都不愿意寫,但到后來,這種局面最終還是被打破了。如李白有《憶秦娥》、《菩薩蠻》,韋應(yīng)物有《調(diào)笑令》,白居易有《憶江南》、《江南好》,劉禹錫有《瀟湘神》。北宋音樂理論家沈括說:
“詩之外又有和聲,則所謂曲也。古樂府皆有聲,有詞、連屬書之,如曰‘賀某某’、‘何某某’之類,皆和聲也。今管弦之中纏聲,亦其遺法也。唐人乃以詞填入曲中,不復(fù)用和聲。此格雖云自王涯始,然貞元、元和之間,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夢溪筆談·樂律》)。
那么,詞在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階段呢?簡言之,它經(jīng)歷了“以詞制譜”到“按譜填詞”的過程。
最初,教坊在民間采集一些樂府之類的可以歌舞的曲子詞,經(jīng)過宮庭音樂家之手,譜成曲子,即所謂“燕樂”(也叫宴樂),以供統(tǒng)治者娛樂之用。到后來再給這個曲調(diào)寫詞,則只能填詞,必須依樣畫葫蘆,而不能隨意增減字句,這可以視為一個詞牌形成的兩個階段,即按詞制譜階段和按譜填詞階段。在第一階段寫詞無限制,字?jǐn)?shù)不定,因?yàn)闆]有曲調(diào)的束縛,例如,敦煌曲子詞中的《菩薩蠻》的三、四、八句是“6-7-7”式,而后來的是“5-5-5”式。這與現(xiàn)代人唱京劇很相似,如京劇《盜御馬》,袁世海唱“躡足潛蹤朝前往”。襲盛戎唱“我趁著月無光大膽地前闖”。同是二黃搖板,腔調(diào)也類似,但字?jǐn)?shù)不相同。到第二階段,由于要按照曲譜填寫歌詞,所以要求很嚴(yán)格,不能隨意增減字?jǐn)?shù)??傊~從產(chǎn)生到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由俚俗到文雅,從曲調(diào)甚少,到曲調(diào)繁多,從格律不嚴(yán)到格律定型化的過程。到清代康熙年間編定的《詞譜》,共計(jì)有826調(diào),2306體,最少的14字,最多的240字。后人寫詞則要完全按照其固定模式、字?jǐn)?shù)長短、聲韻平仄去填寫,所以稱為填詞。
2.詞的體制特點(diǎn)
?、僭~調(diào)和詞題:簡單地說,詞調(diào)是寫詞所依據(jù)的樂譜樂調(diào),標(biāo)上某一調(diào),表明用某一段音樂演唱,詞調(diào)就是這一段音樂的名稱。例如《漁歌子》、《江城子》、《摸魚兒》、《浪淘沙》、《西江月》、《水調(diào)歌頭》等每個詞調(diào)都有特定的名稱叫詞牌,這些詞調(diào)本來都有樂曲,但由于古代記寫音樂歌譜的水平太低,所以大多失傳,僅存詞牌而已,正如同《詩經(jīng)》就有幾篇只有題目一樣。
鄭樵《通志》總序云:
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風(fēng)土之音曰風(fēng),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仲尼編《詩》,為正樂也,以風(fēng)雅頌之歌,為燕享祭祀之樂。工歌《鹿鳴》之三,笙吹《南陔》之三,歌間《魚麗》之三,笙間《崇邱》之三,此大合樂之道也。古者絲竹有譜無辭,所以六笙但存其名。……至后漢之末,《詩》三百僅能傳《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四篇之聲而已。太和末,又失其三,至于晉寶,《鹿鳴》一篇又無傳。自《鹿鳴》不傳,后世不復(fù)聞詩。
可見詩本來是有聲的語言,后來則僅能誦讀而已,成了無聲的。到隋唐時代產(chǎn)生了一種以工尺譜記樂譜的方法,(《辭?!房s印本504頁)工尺譜是由一種管樂器的指法記號逐漸演變而成的。
(上尺工凡合四一 上尺工凡六五乙 上尺工凡六五乙)
還有一些節(jié)奏板眼記號:
“、×”代表板;“O .”代表中眼。
詞調(diào)有一定的格律,這種格律也可以當(dāng)作表達(d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和悅婉轉(zhuǎn),有的重在寫景敘事、抒情,這些是詞的音樂性的表現(xiàn)。
其次,詞調(diào)與詞題最初又有聯(lián)系,因?yàn)樵~牌最初就是詞的題目,例如溫庭筠《更漏子》四首,主要是寫夜景的,如
其一
柳絲長,春雨細(xì),花外漏聲迢遞。驚寒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
其二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防滴到明。
正因?yàn)樵~的初起階段,往往詞牌就是詞題,所以劉師培《論文雜記》中說:
唐人之詞多緣題生詠:如填《臨江仙》之調(diào)者,皆詠水仙;填《女冠子》之調(diào)者,皆詠道情;填《河瀆神》之調(diào)者,皆詠祟祠;填《巫山一段云》之調(diào)者,皆詠巫峽,以調(diào)為題,此固五代之遺法也。
第三:當(dāng)詞調(diào)與詞的內(nèi)容分離之后,于是人們填詞的時候,另加詞題,或者加上小序。仍以《更漏子》為例,宋代晏殊也有二首:其一為《更漏子·佳人》,描寫女性;其二為《更漏子·早春》,描寫早春景色,都與夜景無關(guān)。
象上述這種標(biāo)明題旨的為大多數(shù),如:“別忘”“春思”“踏青”“早行”“詠梅”“端午”“上元”“懷人”“留別”等。
綜上所述,詞調(diào)最初與詞題有聯(lián)系,到后來以聲填詞時則僅僅是根據(jù)現(xiàn)有的樂曲,于是詞調(diào)與詞題就分了家,如要表達(dá)詞的內(nèi)容,只好再另加題目,甚至加上小序。
第四,關(guān)于詞調(diào)還要注意以下幾點(diǎn):
?、僭~調(diào)數(shù)量雖然有800多個,但常用的不過一百個,最長見的只有30-50個,可參考《宋詞選》,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
?、谠~調(diào)的來源相當(dāng)復(fù)雜,大致有以下來源:一是沿用古曲調(diào)名,如《教坊記》中已有《南歌子》《浪淘沙》《蘭陵王》等。二是截取法曲、大曲名。唐大曲有《水調(diào)》《霓裳舞衣曲》《六么》;詞調(diào)中有《水調(diào)歌頭》《霓裳中序第一》《六么令》。三是用民歌、祀神曲和軍歌名。如《竹枝》《漁歌子》《二郎神》《河瀆神》《征郊樂》《破陣子》等。四是用前人詩詞中的詞句為名。如《西江月》來自李白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渡倌暧巍穪碜怎U照“少年宜春游”。五是用古人名或故事為名。如《念奴嬌》是唐代歌女名,《祝英臺近》《昭君怨》,《菩薩蠻》是唐代大中年間女蠻國貢獻(xiàn)時人的打扮,號稱菩薩蠻隊(duì)。六是以詞所詠之物命名。如《鵲橋仙》詠七夕,《望梅花》《暗香》《疏影》皆詠梅花,《女冠子》詠女道士。七是采地名為名。如《六州歌頭》《八聲甘州》《梁州令》。八是以季節(jié)命名。如《春光好》《夏初臨》《秋風(fēng)清》等。九是由樂調(diào)、音節(jié)而來。如《徵招》《角招》《聲聲慢》等。十是截取本詞中的幾個字為名。如《如夢令》《大江東去》。十一是以字?jǐn)?shù)命名。如《十六字令》《百字令》等。
?、壅{(diào)名中有的加上“慢”“添字”“減字”“偷聲”“促拍”“轉(zhuǎn)調(diào)”“攤破”等字樣,表示是不同的詞調(diào)。如:
《浪淘沙》54字,《浪淘沙慢》為133字?!恫缮W印非昂蠖I第四句是七字,而《添字采桑子》則前后二闕第四句增加到9字。又如《木蘭花》56字,《減字木蘭花》44字,《偷聲木蘭花》為50字。
④詞調(diào)中往往有同調(diào)異名,同名異調(diào)者,值得注意。據(jù)吳藕汀的《詞名索引》800多個詞調(diào)就有1840個別名。同調(diào)異名的如:
《長相思》《雙紅豆》《山漸青》《憶多嬌》
《念奴嬌》《慶長春》《酬江月》《大江東》《百字令》《赤壁詞》
《蝶戀花》《鵲踏枝》《鳳棲梧》《一夢金》《明月生南浦》《卷珠簾》《魚水同歡》等。
同名異調(diào)的:
《小桃紅》又指《平湖樂》、《連理枝》;
《春曉曲》又指《西樓月》、《玉樓春》
?、菰谠~調(diào)中還有同調(diào)異體的情形:所謂同調(diào)異體,是指在一個調(diào)式中僅僅是字?jǐn)?shù)多少有一定的靈活性,多一字和少一字,都視為別體。
詞體,可以從兩種不同的角度分類:
一是按字?jǐn)?shù)分,明末清初盛行三分法:
小令58字以下;中調(diào)59-90字;長調(diào)91字以上。王力先生分為二類:62字以內(nèi)的為小令;63字以上的分為大調(diào)。
二是按闕分類:
單調(diào) ── 一闕,如李清照的《如夢令》。
雙調(diào) ── 二闕。
三疊 ── 三闕。如《蘭陵王》。
四疊 ── 四闕。如吳文英《鶯啼序》,全詞240字,是最長的一首詞。
3.詞的句式和聲韻
?、倬涫?。
第一、詞的句式是對詩的突破,它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參差不齊,差綜復(fù)雜,所以又稱為“長短句”。但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四、五、六、七字句式。
第二、詞的句式中有領(lǐng)字,所謂領(lǐng)字,是指在一句的開頭,有一個到三個字在語氣上稍作停頓,在語義上總領(lǐng)下文,起到一種特殊作用的字,其中,單字領(lǐng)的又稱“一字逗”,這種句法與詩截然不同。例如,一字的有:“任、看、正、待、乍、怕、總、問、愛、索、似、但、料、想、更、算、況、悵、快、早、盡、嗟、憑、嘆、方、將、未、已、應(yīng)、若、莫、念、甚、且、縱、漸、怎、恁、又、尚、須、也、恨、對、望、喜、憶、只、便、記”等不下八十個。
二字領(lǐng)的:“恰似、又是、乍向、聞道、況值、誰料、漫道、只今、那堪、無端、卻喜、好是、可奈、試問、那知”等。
三字領(lǐng)的:“最無端、君莫問、君不見、當(dāng)此際、況而今、君知否、怎禁得、又早是、記當(dāng)時、那更知、似恁般、拼負(fù)卻”等。
第三、詞句中有疊字疊句。
疊字的:如陸游《釵頭鳳》“錯錯錯,莫莫莫”。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疊句的:如《如夢令》“歸去,歸去”?!稏|坡引》“雁行吹字?jǐn)?,雁行吹字?jǐn)??!薄傲_衣寬一半,羅衣寬一半”。
有的只重疊一部分,如:辛棄疾的《采桑子》“愛上層樓,更上層樓”。又如馮延己的《調(diào)笑令》“不道幃屏夜長,長夜長夜,夢到庭花陰下。”
第四、調(diào)句中有虛詞助句,這是詞的散文化表現(xiàn)。如蘇軾《哨編》“但人生要適情耳?!毙翖壖病渡诰帯贰罢埲级锌梢印?。
第五,詞句中有句斷意不斷者,即按格律要求,要斷開,但按內(nèi)容是相連的。如:張先《青門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碧K軾《減字木蘭花》“從此南徐,良夜清風(fēng)月滿湖?!毙翖壖病端堖省罚簾o人會,登臨意。晏幾道《采桑子》“別后除非,夢里時時得見伊”。
②詞的用韻。李清照《詞論》中說:“蓋詩文分平側(cè),而歌詞分五音(唇牙舌齒喉),又分五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xié),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從中可見詞在押韻方面不同于詩,詩只講平仄而詞在仄聲中還要分上、去、入,不能同押,這是比詩更嚴(yán)的地方,其原因是為了便于歌唱,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圓。但另一方面,他又有比格律詩寬的地方,主要表現(xiàn)在押韻格式上既可一韻到底,又可同步平仄互押,還可平仄換韻,這是格律詩所不允許的。
那么,詞在什么地方押韻要嚴(yán)格呢,一般是在最緊要處,如轉(zhuǎn)折處或結(jié)尾處。萬樹《詞律發(fā)凡》云:“尾句尤為吃緊。如《永遇樂》之‘尚能飯否’,《瑞鶴仙》之‘又成瘦損’,‘尚、又’必仄,‘能、成’必平,‘飯、瘦’必去,‘否、損’必上,如此然后發(fā)調(diào)。末二字若用平上,或平去,或去去,上上,上去,皆為不合?!?br>
4.詞的平仄
在詩的平仄上,主要要明確詞由拗字、拗句,而且無須補(bǔ)救,如四字句可以是“仄仄仄仄”,五字句也可以是“平平平仄仄”,或者是“平平平平平”,或者是“仄仄仄仄仄”。如程垓《江城·梅花引》“睡也睡也睡不穩(wěn)”,蔣捷詞“夢也夢也夢不到”均用仄聲。
5.關(guān)于詞的對仗
褚斌杰說:“一些詞作雖然也有對仗,但它并不屬于詞的格律的要求,是不必另外提出來說明和討論的。例如:如把詞用對仗與律詩相對照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律詩的對仗有固定的位置,一般要求頸、頷聯(lián)必須對仗;詞的對仗則不固定,一般是只要前后兩句的字?jǐn)?shù)相同,根據(jù)修辭的要求,都可以用對仗句。但用不用對仗句,也完全自由,沒有硬性規(guī)定。其次,律詩的對仗嚴(yán)格,詞的對仗則寬,不論平仄,不限同字,如此等等,可見不一定是詞律規(guī)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