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千古明月,從李太白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到蘇東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國古代文人有過多少關(guān)于明月的追問和思考。著名文化學(xué)者于丹教授講授的《古詩詞鑒賞—千古明月》,就是以月亮為線索,通過對古代文人的明月詩詞的賞析,通過對月亮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以及在詩詞歌賦中,詩人所賦予月亮的種種寄托及其現(xiàn)實涵義,分別從哲學(xué)意味、審美意象、人格意境三個層次,為我們講解古代詩詞作者對月亮的不同理解與感悟。靜心品味,是一種高雅的文化藝術(shù)欣賞。
【附文字稿】 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講中國詩詞的意象,這個意象我相信大家從小都認(rèn)識,小的時候你相信有很多很多的童話,長大以后越來越忙了,反而想不起來了。大家還記得從2008年開始,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始放假了,中秋節(jié)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假期了,遺憾的是我們今天的日子里,月餅越來越多了,可是看月亮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講這個意象——千古明月。 我先來問問大家,想起月亮,你們直覺的從小到大,從經(jīng)歷到聽說的,還能想起什么來?大家都說想起月亮,就想起了神話,想起了祝福,想起了故鄉(xiāng),想起了童年,所有這些都跟明月相關(guān)。我們平時容易忽略掉的一些東西,真正靜心去想的時候,會完成一些內(nèi)心的喚醒。其實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學(xué)習(xí),很多不是一個外在知識的灌輸,而是在寧靜之下真誠地從內(nèi)心喚醒了關(guān)于生命的記憶。所謂文化,就是那些走過我們的生命,留下了這些痕跡的記憶。 千古明月到底留下了什么呢?剛才大家說到的蘇東坡、李白的詩,這些都是從小的時候大家都讀的詩句,很多話,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其實,我們對于天上的明月,有過多少發(fā)問呢? 李白曾經(jīng)問過,“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天上有月亮這件事情到底有多少年了?從什么時候開始天空出現(xiàn)了一輪明月呢?我要停下酒杯問一問蒼天。跟他不同的是蘇東坡舉起了手中的酒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在這里,大家還應(yīng)該有一個聯(lián)想,就是“明月”跟酒有關(guān),當(dāng)你酣暢淋漓,飄然欲仙的時候,天上的一些童話,晶瑩剔透的開始逼近你,你忽然想一想要問問天上的事情了。 千古明月,其實世界上各地的人都能夠看得見。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但是人們心中有無數(shù)個月亮,每一輪月亮穿越了不同民族文化視野的時候,它留下的是一種特定的文化意蘊(yùn),每一個民族都有它的月亮神話,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己對月亮的解讀。 作為中國人,我們心中的明月,到底可以從那些角度去解讀呢?它在我們的生命中僅僅是一個點綴嗎?僅僅是一些風(fēng)花雪月的傳說嗎?還是說它有更深刻的一種意味呢?我們今天第一個問題就要講一講關(guān)于月亮的哲學(xué)層面。
一、“太陰之象”——月亮的哲學(xué)意味 大家都知道一個名字——太陽,但是我們不知道另一個名字,跟太陽相對的月亮也有一個學(xué)名叫太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平衡是陰陽之間的平衡,那么熟悉了陽光下生活的我們,再去看一看太陰之下,它到底能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啟發(fā)呢? 《周易》說得好,“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什么?“道”是一種平衡,“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边@是《老子》中的一種描述,它可以為天下母。這是“道”呈現(xiàn)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周行不殆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平衡。 那么跟“陽”所對的這個“陰”是如何完成平衡呢?在《呂氏春秋·精通篇》里面,有這么一個界定,“月也者,群陰之本也?!闭f月亮是什么,月亮是群陰之本,月亮是屬陰。我們小時候聽童話,給小孩子講故事,說太陽公公出來了,很少說月亮公公,都說月亮婆婆。我以前有一個學(xué)生是湖南的小姑娘,給我用湖南話念過月亮婆婆的童謠,是一個關(guān)于月亮婆婆特別美好的童謠。再小的孩子,現(xiàn)在看中央臺看少兒節(jié)目的,會知道叫月亮姐姐。從月亮婆婆到月亮姐姐,月亮在擬人化的時候,從來都是屬陰性的,這是我們約定俗成的一種心理投射,有時候約定俗成是最厲害的事情,因為它是我們內(nèi)心的一種文化默契。 那么這個世界上陰陽是怎么去完成平衡呢?“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意配日月?!标庩栐谖覀兩械某尸F(xiàn),最基本的一種形態(tài),就是日月之間的平衡。為什么這么說,你去看看“日”和“月”在我們生命中呈現(xiàn)出來的意象是不一樣的。 太陽這個東西,只要不是日食,你只要看見它,都是一樣的。而月亮每天看見都不一樣,小的時候你看到的是小月牙,細(xì)到極致的小月牙,這就是它虧極而盈的時候,因為它已經(jīng)走到了最細(xì)的時候,所以它要逐漸豐盈,到十五望的時候,月亮是什么樣子呢?今天晚上大家可以看月亮,因為昨天是陰歷十五,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今天的月亮特別圓。但是圓過了今天,明天就盈極而虧。走到極致的時候,就開始從它相反的方向走了,這也符合老子說的。“道”這個東西要給它起個名字叫“大”,大曰遠(yuǎn),遠(yuǎn)曰逝,逝曰反,這就是物極必反。什么東西走到極致的時候,就開始向另一個方向發(fā)展,只有這樣形成一個周而復(fù)始的循環(huán),永不停歇,這就是月亮。 某種意義上來講,太陽的能量更充足,但月亮的意象有意味。我們每天在太陽下所接受的教育,和在月亮下所接受的教育,顯然是不同的。太陰和太陽有什么不同呢?太陽我們每天都可以看見,它是掛在朗朗晴空上的,它圓滿,它熱烈,它充滿了光明,它代表著我們在社會人格中的進(jìn)取心。一個人的奮進(jìn),對責(zé)任的承諾,在社會上的這種進(jìn)步,都如同太陽給你的這種勵志一樣。但是月亮是什么樣,月亮是陰晴圓缺永遠(yuǎn)變化,它代表著我們自然人格中的平常心。有一個詞叫欲壑難填,當(dāng)一個人心中永遠(yuǎn)只是對這個世界的要求、欲望有不滿足而缺乏平常心的時候,這個人就會過于的亢奮,過于糾結(jié),很多事情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期待值太高而反而達(dá)不到了。 什么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在教室里所講的內(nèi)容,而是你穿越萬古山川、天地江河時所體會到的這種變化。大自然是對人是最深刻的教育,比如說太陽的教育和月亮的教育,它讓你知道一陰一陽之間,我們所完成的平衡在哪里,我們是怎么樣完成了這樣一種進(jìn)取和平常之間的匹配。 進(jìn)取心是讓我們拿得起,平常心是讓我們放得下。一個人在生活里,要拿得起就需要力量,放得下需要有度量,沒有力量就什么也拿不起來,在世界上無法安身立命。但沒有度量的話,就什么事情也放不下,永遠(yuǎn)扛著的話,那你怎么前進(jìn)呢?所以我們說陰陽對我們是一種教育,從哲學(xué)的總體上去思考一下,我們現(xiàn)在在月亮下的時間太少了,月亮能夠教給我們的道理卻是太多了。 中國的佛家教給我們什么叫“圓滿”,最好的境界是七個字:花未全開月未圓。一個人在有所期待的時候是最美好的,花還剩一點點沒有開,你可以想象它全開的燦爛,月亮還剩下一點點沒有圓,你就一直期待著那一輪清輝填滿。但是盈極而虧,一旦圓滿之后呢,花開始凋零,月開始缺損。所以最好的境界往往是有所期待,還有那么一點點空間。 我們今天的人太追求圓滿了。我經(jīng)??吹矫襟w上說,什么樣的人生叫完美的人生?其實我更喜歡的說法是,什么樣的人生才是真實的人生?就是那一種不掩飾自己的弱點、痛處,抱著一種坦率的勇敢,在這個世界上真實走過的一生,它不一定完美。所謂完美就是方方面面,繃到了花已全開,月已全圓。我們不能從中學(xué)一點哲學(xué)的道理嗎! 老子說得好,“物或損者而益,或益之而損”。這個世界上一切的循環(huán),其實都是在圓轉(zhuǎn)之中的,也就是說所有的東西都是在變換著它的形態(tài)的,而不會最終停頓。我們經(jīng)常說,這個世界上的很多東西,只有它周而復(fù)始,它才有永生的力量。 剛才有同學(xué)說,想起月亮就會想起吳剛,吳剛砍一棵桂樹,這棵桂樹的特點是怎么也砍不死,砍一下,斧子離開了,那個樹又合上了,再砍一下,又合上了。月亮上這個桂樹永遠(yuǎn)砍不死,這是個意象。剛才有同學(xué)說嫦娥,嫦娥是吃了什么藥才飛上月亮的?也是長生不死。所以,月亮還有一個意象,就是月亮的年華是在輪回中永生的,就是在它盈極的時候,它又最后虧損,讓自己頤養(yǎng)到那么一個小小的月牙,然后它又豐滿起來,然后它再虧損下去,所以就在這樣的潮起潮落,月盈月缺之間,獲得了真正的永生,這也是一種哲學(xué)的意味。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總會覺得它很美,但是我們很少站在哲學(xué)的角度去考慮它。 站在哲學(xué)的角度再往前去走,你從月亮中還能夠看出什么呢?中國的佛教在中國的本土上真正蔚為大觀發(fā)揮起來的是禪宗,禪宗對著這一輪明月是有很多感悟的。我們來看一看禪宗對明月的感悟?!段鍩魰飞嫌羞@么一句話,“萬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真正不變的,永生的,循環(huán)的,這輪明月,它能夠照見我們內(nèi)心什么樣的動靜呢?還是《五燈會元》上有這么一段話,“見山不是山,見水何曾別,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 你想過這個境界嗎?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這是一個飽含了禪悟的一首偈子。這里面所講的,其實是說佛家對生命的那一種徹悟,要經(jīng)過幾個不同的境界。大家聽過這個公案故事嗎?說對于山水的感悟,第一個層次,師傅說,你看這山是什么?說看山就是山??!水是什么?看水就是水??!那不行,要去修煉,要去讀經(jīng),要去參悟。參悟到第二個層次的時候,師傅說,你再看這是什么?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那么再往下修煉,到了更深的層次的時候再看呢,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就是在哲學(xué)上正反合的三個階段。 如同你們看這個世界,你們剛剛進(jìn)入生活的時候,聽老師聽家長講,看書本上的故事,覺得世界應(yīng)該很美好的,人性也應(yīng)該很善良。小孩子為什么會信賴童話呢?就是你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信賴的。但是你們走到現(xiàn)在,包括再過兩年你們出去求職就業(yè),就覺得更難了,你對這個世界一定會有一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時候??墒悄銈円嘈?,最后人真正走向平淡的時候,走到人對這個世界本來認(rèn)知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所以為什么說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在陰晴圓缺的循環(huán)輪轉(zhuǎn)中,人的認(rèn)識也是以這樣一種螺旋式的方式完成著它的前進(jìn)。詩曾寒山曾經(jīng)說,“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心似朗月,這是中國人追求的一個境界,就是因為明月清輝,它可以去滌蕩很多我們?nèi)碎g的不快,它可以去消除那些陰影,它可以保持著我們心靈的那種澄澈。所以心如朗月的時候,那點徹悟是無法言說的。 中國道家也有這樣的說法,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無論是山川還是明月清風(fēng),這個世界上至極的美好,只有你讓它與自己物我合一,你才能夠體會到心里的那一份明朗,但不可言傳。這種境界,中國的道家,中國的佛家都在追求。 我們今天總覺得月亮只是我們的一個外在的天上的星球,當(dāng)人類真正知道了阿波羅帶回來的信息之后,我們開始用科學(xué)的眼光去審視月亮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很多童話的清瑩。其實,我多希望在今天這個時代中,我們一方面篤信科學(xué),另一方面我們?nèi)匀幌矚g神話,我們?nèi)匀辉敢庾约旱男目梢耘c明月合一。如果說科學(xué)與神話能夠變成我們的一雙翅膀,那么這樣的人生,也許我們多一些月色相伴。還是詩僧寒山曾經(jīng)說,“圓滿光滑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他就是這樣看月亮的,為什么他說我心似秋月呢?他從來就覺得,掛在天空的就是自己的內(nèi)心,天地可證,澄澈如月,這就是一顆人心。 現(xiàn)在經(jīng)常有人說,人心叵測,現(xiàn)在每個人心里想的都是什么,我們沒法看見呀,你能想到中國的古人在禪悟中,能夠遠(yuǎn)遠(yuǎn)地看見自己的心就懸掛在天上嗎?所以一顆心到底在哪里?也許有人會說,一個月也就是一個十五,月亮才是圓的,我們是能夠看得見。一年才一個中秋,我們才抬頭看一看,平時那些半月缺月的時候,我們都去看什么呀。其實只要你真正去用這個心情,你看看中國的宋詞里曾經(jīng)有這樣的說法,叫“天邊一鉤殘月帶三星”,這是什么字?一鉤殘月帶三星的時候,一抬頭你就撞見了自己的心。圓滿有磊落透徹的情懷,殘缺有惆悵傷感的美麗。無論殘月還是滿月,只要你肯用心,你會知道掛在青天的是我心,這是一種境界。 那么,青天的一輪月映在人心里,你能夠感受到什么呢?佛家有一個偈子,就是一個飽含哲理的一句話,也是一句禪詩,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這說的是什么?一個人心有牽掛的時候,想父母,想親人,只要你在思念的時候,你看見明月會思念,你拿起筷子也會思念,你穿一件新衣服會思念,你看到一處好風(fēng)景還是會思念。一個人心中有所牽掛,就心似千江水。天空只有一輪月,但是千江有水千江映月,在任何時候心中都有一份投射。但是,如果人心沒有了這份牽絆,也有很多人說,要把一些惆悵往事了斷,那個境界放下了,那就是萬里無云萬里天了。一瞬間,當(dāng)牽掛遠(yuǎn)去的時候,天空上了無一絲云痕,你看,這就是一個生命的境界啊。 所以,風(fēng)花雪月在今天,越來越不像一個褒義詞了,鼓勵大家奮發(fā)進(jìn)取的時候說,不要把時間都消磨想花前月下。你看花前月下,風(fēng)花雪月,這個月亮在勵志教育中,從來都不是個正面角色。但其實,如果你肯靜下心來和明月相處,你會發(fā)現(xiàn),如同《華嚴(yán)經(jīng)》里說的“萬川印月”。這種澄澈的安靜的中國式的智慧感悟就是以月映人心,追求一種空靈的虛靜的生命內(nèi)涵。為什么要虛靜?蘇東坡說,“靜故了群動”,一個人只有自己的心安靜了,能夠了解群體的動向。 一個人的心為什么要空靈呢?因為“空故納萬境”,自己心里騰空了,萬種境界就會包納心中。你想想月亮是空靈的虛靜的,我們現(xiàn)在為什么內(nèi)心煩惱焦慮,這些東西都是因為你心中的郁結(jié)太多了。所以我說,有一個秘密,就是我們現(xiàn)在受的太陽底下的教育多于憂慮下的審美。如果我們肯靜下來,去真跟明月交流,你會發(fā)現(xiàn),這萬古風(fēng)月,它跟我們的心一定是有所關(guān)聯(lián)的。 二、月出皎兮——月亮的審美意象 我們站在哲學(xué)本體的意味上來看千古明月,那么月亮也是一種審美?!?a name="OLE_LINK2" rel="nofollow">月出皎兮,佼人撩兮”從《詩經(jīng)》的時候開始,月亮就帶著它自己的審美來到我們的身邊。 月亮首先見證了古今的永恒。大家都會記得張若虛在明月清輝中那樣一種惆悵的發(fā)問,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把這一種發(fā)問稱為“少年輕愁般甜蜜的窺探”,對于光陰流走那樣一種感傷,但同時有一種感悟。你們今天看明月的時候會想這些問題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我們今天還有誰去追問,人與明月,電光石火,目光相觸的那個瞬間,開始于什么樣的年代呢?誰是第一個見證明月的人呢?而明月照澈的人間悲歡,又是那一個故事呢?為什么長江水滔滔不息,但是人與明月之間的秘密永遠(yuǎn)都無法解讀呢? 你想想《春江花月夜》里面,無所不在的那一點月光啊,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何處春江無月明?這就是心似千江水,明月在心照出來我們那樣一種傷感的美麗。所以月亮首先是見證古今的。 我們大家都會記得,李白在月亮下,也曾經(jīng)問過人與明月的這種關(guān)聯(lián)。李白《把酒問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當(dāng)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尊里。 你想想今人古人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誰都見過這一輪月。雖然今天的人沒有見著古時的月,但是今天的月照亮過古人吶。今天的人古時的人,都像東逝流水一樣走遠(yuǎn)了,可是月光在金樽也在,只要我們這此刻,把握住人與明月的關(guān)聯(lián),月光常照金樽里,人與明月就在這一瞬間,得到了一種永衡的交匯。所以這首詩你說它悲傷嗎,的確悲傷,因為今人古人若流水,一切都會遠(yuǎn)離。但是你說這首詩它積極嗎?它又真是樂觀積極的,因為它找到了人流住明月的那個密碼,就是把明月映在酒中,映在自己的心里。所以李白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能夠把古今風(fēng)月都留在他的生命里。為什么他是詩仙,咱們就成不了神仙呢,就是因為他留住的東西比我們多,他還能夠把這個東西變成另外一種形態(tài)再釋放出來。 所以,余光中先生寫李白《夢李白》,他說李白喝的那點酒都變什么了?“酒入豪腸,三分笑成了劍氣,余下的七分釀成了月光,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為什么能夠繡口一吐,就吐出半個盛唐?因為他把他豪腸中的那些美酒有七分釀就了月光。所以李白有多少明月情懷,貫穿了他的一生啊!你想想這種永恒,古今時空的永恒,可以被一個人用這樣的方式留在自己的生命里。 中秋月圓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去想,他對世界,對于歷史,對于人生意味著什么呢?白居易想起了: 萬里青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yuǎn)不知。 你看他用了四個典型的意象,讓月亮照見了這些人,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呢?失意。月光下照見了好多失意的人生,你想想隴外久征戍,遠(yuǎn)遠(yuǎn)戍邊的那些將士,看見明月會思鄉(xiāng)。庭前新別離,在月光下執(zhí)手相對,情何以堪?!笆櫣始w院夜”,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沒蕃老將上樓時”,這都是好的年華遠(yuǎn)逝的時候,“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世間見白頭”,這都是他們白頭時候回首紅顏韶華。在這樣的時候,明月起了什么作用呢?“照他幾許人腸斷”??墒沁@是月亮的事嗎?“玉兔銀蟾遠(yuǎn)不知”,月亮自己不知道它把人間的悲歡放大了多少啊!“一輪中秋月,見證古今情”,你說的這些真有這樣的故事嗎?也許依稀有。但是這樣的時刻,循環(huán)在不同人的身上。所以叫見證古今呢,就是這一輪明月,這里面你能看見不同人自己身上的身世感慨。 我們今天在賞月的時候,其實這些東西都會縈回于心。為什么月亮能夠照到的這種古今呢?辛棄疾在《木蘭花慢》里有這么一段: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蘸孤?,但長風(fēng)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想一想天空明月,像一輪明鏡,沒有人用繩子拴著它,但是它始終在天空上徘徊不去。月中的嫦娥寂寞獨守,誰去挽留她你?你想這里面講的都是些永恒的跡象?!伴L風(fēng)浩浩送中秋”,年年都有中秋夜,中秋都有家家戶戶都有不可言說的心事,所有 這一切都被放大出來的時候,古今同歡,古今同悲,你可以放大了這一刻人心的系戀。 揚州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在杜牧的時代,“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它是多么美麗的一段眷戀。但是時過境遷,走到南宋姜白石來的時候,“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這里已經(jīng)一片荒敗,什么還在?“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燦燦的紅芍藥依舊絢爛,波心的冷月照樣無聲蕩漾,月映古今,這樣一座揚州城,它的興盛,它的衰敗,它的爭斗,它的荒蕪,所有的歡喜和落寞,只有明月見證了古今。 小的時候,我們背詩就會說,“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悠悠的明月,它見證古今的時候是我們對歲月的追問,也是在光陰流轉(zhuǎn)中完成的一種明示,這一種審視勾連起了天上人間之間綿綿不斷的溫情。 【文稿中涉及到的古詩詞】 內(nèi)心的喚醒:千古明月留下了什么? 李白《把酒問月》 蘇軾《水調(diào)歌頭》 一、太陰之象——月亮的哲學(xué)意味 周易“一陰一陽謂之道” 《呂氏春秋.精通》月也者,群明之本也; 約定俗成:內(nèi)心的文化契約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朔:虧極而盈;望:盈極而虧) 老子“大曰遠(yuǎn)遠(yuǎn)曰逝逝曰反” 月亮:自然人格中的平常心,月有陰晴圓缺 太陽:社會人格中的進(jìn)取心,熱烈、光明 進(jìn)取心——拿得起、力量;平常心——放得下,肚量; 佛家的圓滿:花未全開月未圓——有所期待; 不掩飾自己的弱點、痛處,抱著一種坦率的勇敢,真實地走過一生; 《老子》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月亮的年華是在輪回中永生; 《五燈元會》萬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 “見山不是山,見水何曾別?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 哲學(xué)上的正反合三個階段; 寒山“吾心似明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寒山“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 一瞬間,當(dāng)牽掛遠(yuǎn)去的時候,天空了無一絲云痕 《華嚴(yán)經(jīng)》稱“萬川印月”澄澈靜謐的中國式智慧感悟,以月映心,追求空靈、虛靜的生命內(nèi)省。 蘇軾:靜故了群動 (文稿為本人根據(jù)視頻資料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