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口的“傳呼電話”▌“儂好,這里是xx弄,請問你找誰?” ▌“好的,稍等,我這就去叫……?!?/p> ▌這樣的畫面,這樣的場景,曾經(jīng)如此熟悉的對白,如今,都已經(jīng)走進了歷史。 ▌實際上,電話在上海并不稀奇。上海灘最早的一部電話,僅僅比貝爾1876年發(fā)明電話晚了6年:1882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外灘7號,開通了人工電話交換所,經(jīng)營租界內(nèi)的電話業(yè)務,這就是上海最早的市內(nèi)電話。但在隨后的相當長時間里,電話都是少數(shù)人的通訊工具。 ▌1949年以后,由于國力不足,技術(shù)跟不上,電話主要作為單位工作的辦公工具存在。1951年,上海僅有公用電話1512部,那時的公用電話,大多安裝在弄堂口的煙紙店里,由買雜貨的老板代為看管,不負責傳呼。 ▌1952年,上海開始試行傳呼公用電話,到1960年,全市的公用電話達到了3293部,遍布于上海城區(qū)的每一個角落。公用電話間一般只有2、3個平方大小,電話間有好幾只電話,一般的配置是“打”和“接”對半開。電話打一次3分鐘4分洋鈿,傳呼一趟3分洋鈿,傳呼費可以分一半給個人,一半歸公用電話站。 ▌公用電話間里,一般坐著兩個“老阿姨”,難板也有老爺叔。他們通常都是住在這條弄堂里的,互相之間都熟得不得了,等于他可以曉得整條弄堂里面三代、四代的人。所以,選擇電話傳呼員,也是一件極為慎重的事情。居委會一般都選擇善于和人打交道,又“拎得清”的人擔任。 ▌儂不要看她們好像文化層次不高,但是,她們都是“看山水”的高手:比如(當然這個例子伐大“恰當”咯),來電話說家里人過世了,傳呼阿姨就會說,“XX來電話,叫儂到醫(yī)院去一趟,儂勿要急,XX病比較重一點,你去一下”——不是馬上告訴你一個很不高興的消息,而使你一下子很緊張,讓你有個心理準備。 ▌平日里,電話來了,老阿姨們不會馬上就去喊,往往要等好幾張單子,才會走一趟。出去傳呼的老阿姨,一只手拿了幾張電話單,一只手拿著鐵皮喇叭(后來是電喇叭),一路上喊過去:“15號亭子間小張,22號客堂間老王,31號三層閣蔣老師”。 ▌由于是老式房子,鄰舍之間聽到有電話,會接龍傳呼,在灶披間一喊,亭子間轉(zhuǎn)到前樓,再到曬臺;鄰舍關(guān)系不大好的,就全當沒聽見。所以,公用電話也是考核人際關(guān)系的試金石。 ▌和公用電話關(guān)系“搭得夠”的,電話可以勿用掛,直接接聽就可以了;但是,在付錢的時候,儂要“拎得清”,除了付傳呼費,還要把電話費付了,否則,以后的電話肯定是要掛斷的——電話掛斷,就要重新排隊,等到儂撥電話了,不是對方占線,就是對方已經(jīng)離開了,這個時候,儂雙腳跳也沒用,只能怪自己“拎勿清”。 ▌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上海幾乎每一條弄堂口都出現(xiàn)了公用傳呼電話亭,這些神經(jīng)末梢連通著全上海的市井街坊,造就了這座城市的神經(jīng)脈絡,當時給人留聯(lián)系方式,必留一個公用電話號碼。然而,因為上海的電信系統(tǒng)一直沿用解放前的技術(shù)設備,這些神經(jīng)并不通暢,打個電話花半個小時是常見的事情。 ▌傳呼電話真正的黃金時代,是從改革開放以后開始的:做生意的多起來了,到外地出差辦事的多起來了,出國留洋的也多起來了,信息的交流,不再是依賴單位傳達,傳呼電話亭便如同雨后春筍、遍地開花,電話傳呼員的隊伍,也隨之壯大了起來。 ▌進入80年代,僅僅在白天營業(yè)的公用電話傳呼站,已經(jīng)不能滿足老百姓的需要,夜間應急電話應運而生。上海市政府把設立夜間應急電話,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大工程。 ▌1985年,上海設立夜間緊急公用電話服務點1047處,遍布全市11個區(qū),110個街道。夜間緊急電話通常設在工廠、機關(guān)的門衛(wèi)處,深受市民歡迎——這是上海的一種創(chuàng)舉,也是上海市政府為市民辦的一件實實在在的實事。 ▌1985年以后,上海電信大規(guī)模改建擴建,電話網(wǎng)實現(xiàn)了從模擬到數(shù)字的轉(zhuǎn)變。到了90年代初,開放安裝私家電話,也未影響到傳呼電話的業(yè)務,畢竟高達4500元的初裝費,并非每家每戶都能承受的。 ▌當年,筆者外婆家是第一批裝電話的,這個居委小組長人緣太好,以至于鄰舍隔壁喊一聲“魯家姆媽,伐好意思哦,接電話用一用,急事體”,外婆總會熱心幫忙——后來,賬單一來,嚇一跳,隨后,“魯家姆媽”悄悄地把屋里廂的電話機,用布遮好,“藏”起來了。 ▌與此同時,尋呼機的興起,也促成了傳呼電話亭的再度興盛。BB機響了,一看到傳呼電話亭有電話打,就過來打電話;有時候,對方也是要去叫的,所以,即便有了BB機,通一個電話也挺忙的——當然,當時腰里如果別個BB機,那是真的不得了??!人家就會對儂刮目相看:“喲,老板來了!”。 ▌不過,真正的老板是“大哥大”的出現(xiàn),顛覆傳統(tǒng)傳呼亭的,也是移動電話和住宅電話的增加。 ▌1988年3月10日,上海電信建成本市第一個大區(qū)制模擬公眾移動電話網(wǎng);第二年四月,引進手持式移動電話機,俗稱“大哥大”。一只“大哥大”一萬多,通訊費更是貴的嚇死人,因此,“大哥大”絕對是“貴族身份”的象征。 ▌1995年11月25日零時,上海電話網(wǎng)八位撥號工程割接一次成功,上海成為繼巴黎、東京、香港之后,世界上第四個,實現(xiàn)電話統(tǒng)一八位撥號的城市。 ▌隨著住宅電話的增加,上海的傳呼電話亭減少了,1990年末全市的公用電話,只有3912處,電話傳呼站的生意,也日益冷清。電話傳呼員集體“下崗”,發(fā)生在本世紀初期,難以為繼的傳呼電話亭被逐漸拆除,2001年就拆除了1000多家,超過了總量的三分之一。 ▌如今勞苦功高的公用傳呼電話亭,終于帶著無數(shù)人的回憶功成身退,躲進了博物館。在它身后,留下了社會變遷的曲折軌跡,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在展開畫卷——信息的傳遞不再昂貴、神秘,艱難,隨時隨地擁有信息,傳播信息,已是平常百姓的平常事。 ---看看新聞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