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華安氏通譜》

 醉逍遙鷹 2014-03-02

《中華安氏通譜》  

2010-12-17 23:36:58|  分類: 散文隨筆 |  標簽: |舉報 |字號 訂閱

第一編 水有源 樹有根 人有姓
   笫一節(jié) 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

史書記,黃帝生昌意,昌意與蜀山氏公主結(jié)婚后生次子“安”,是全球華人安姓的最早得姓始祖。
  中華民族的前身華夏族,是以夏商周三族為主體經(jīng)過長期血緣交匯形成的。故黃帝在歷史和傳統(tǒng)上,被作為先秦幾個王朝的共同始祖。古書常見“三代”(夏、商、周)或“四代”(虞、夏、商、周),而虞夏的祖先是黃帝之子昌意,商、周的祖先是黃帝之子玄囂。可見,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的這幾個王朝,雖有相互更替,仍有血緣和文化聯(lián)系。因此,夏商周三族,都自認為黃帝的后裔,也就是說,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
  黃帝,是稍后于炎帝出現(xiàn)的一個大帝。在三皇五帝中,他的名聲最響,業(yè)績累累,被推為中華民族的老祖宗。我們稱炎黃子孫,就是把黃帝和炎帝作為祖先崇奉的最好證明。
  《路史》所列七十國,大部分在古文獻中是有記載的,結(jié)合黃帝世系表可見,黃帝子孫的散布范圍很廣。至春秋時列國之姓有明確記載者67國,其中魯、蔡、曹等32國皆為姬姓,加上子姓的宋、姒姓的杞、嬴姓的秦、任姓的薛等,占了67國的絕大部分,都是黃帝后裔。后代一些少數(shù)民族將自己的族系追溯黃帝也是有根據(jù)的。于右任《黃帝功德記》在搜集了《山海經(jīng)》、《史記·匈奴傳》、《國語·魯語》、《漢書·西域傳》、《晉書·載紀》、《魏書·序紀》、《北史·魏本紀》、《路史》等史料后,得出了“中華各民族為黃帝之苗裔”的結(jié)論。

 笫二節(jié) 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華夏炎黃始祖

  一、華夏炎黃始祖 炎帝

炎帝、又稱赤帝:誕辰于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六日,姓伊耆,后改姓姜,號烈山氏或厲山氏,[1]名:石年。是我國上古時代姜姓部落首領(lǐng),位于黃河上游、渭河地區(qū)。
  據(jù)《史記》等古籍追記,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為有嬌氏女,名日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長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稱。據(jù)《綱鑒》等記載:“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樸,重端愨,不岔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腸谷,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薄对浇^書》稱:“昔者神農(nóng)之治天下,務(wù)利之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貴于人,而天下共尊之?!?br>  炎帝糸神農(nóng)氏(或神農(nóng)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女登,一日游華陽,被神龍繞身,感應(yīng)而孕,生下炎帝。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后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陜西的南部,后來沿黃河向東發(fā)展,與黃帝發(fā)生沖突。在阪泉之戰(zhàn)中,炎帝被黃帝戰(zhàn)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并,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后代」。目前史學(xué)界同時支持另一種說法,即黃帝活動于黃河上游,泰山西側(cè),炎帝活動于黃河下游,泰山東側(cè),兩部落為了爭奪統(tǒng)治權(quán),在阪泉也即涿鹿(兩者皆位于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境內(nèi))決戰(zhàn),黃帝戰(zhàn)勝并流放炎帝于南方(后召回),開創(chuàng)了華夏一統(tǒng)的局面。
  二、華夏炎黃始祖 黃帝
  黃帝(英文:The huangdi;Mauslleum)姓公孫,生于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建國于有熊,亦稱為有熊氏。
  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歷史身份為:中華民族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天下共主;其神話身份為:神界中央天帝。
  黃帝所居為姬水 [Ji River],黃帝以姬水成——《國語·晉語》據(jù)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
  黃帝:姬水成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黃,故稱黃帝。其父親:少典(名為祁昆)(據(jù)《史記》的《五帝本紀》和《秦本紀》記載都涉及“少典”,提及時期相差幾代,《史記》的少典是指部族。)其母親:附寶。
  黃帝的妻子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yǎng)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方雷氏女,名女節(jié),次妃彤魚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長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
  黃帝的臣屬有:炎帝、應(yīng)龍、風(fēng)伯、雨師、天女、倉頡、風(fēng)后、伶?zhèn)?、力牧、常先、大鴻?br>  黃帝的子孫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陽、蒼林與姬同姓。而少昊(己姓)、顓頊(次子昌意之子)、帝嚳(長子之孫)、唐堯(長子玄孫)、虞舜(次子八代孫),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后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后裔,這些后裔都繼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發(fā))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fā))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后代多數(shù)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這樣一來,雖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卻已經(jīng)不多見了。.姬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黃帝同炎帝并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華夏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我們的祖先。以他首先統(tǒng)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創(chuàng)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fā)明指南車,定算數(shù),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xué)等,是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黃帝的誕辰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三,即上巳節(jié),是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jié)日。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黃帝”的說法。
  黃帝誕生于公元前24世紀,即位于公元前24世紀,駕崩于公元前23世紀,葬地于陜西省延安府中部縣橋山。
  軒轅黃帝是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后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上古時期約在姬水一帶(即東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間今陜甘青地境的古齊家文化區(qū)域)形成的較為先進的黃帝族,即因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黃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陜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帶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黃帝族后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chuàng)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夏族進入中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秶Z•晉語》及《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都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妒酚?amp;#8226;五帝本紀》說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 ,其國號為“有熊”?!兑?amp;#8226;系辭》、《世本•作篇》等各種文獻都盛稱黃帝時期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屬于生產(chǎn)技術(shù)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馬、作駕、作舟等;屬于物質(zhì)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等;精神文化方面則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數(shù)、調(diào)歷、造律呂、笙竽、醫(yī)藥、文字等。其中當(dāng)然有不少是黃帝以后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但也反映了黃帝族獲得的輝煌成就。《戰(zhàn)國策•秦策》記蘇秦把“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與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武王伐紂并稱,表明這是黃帝一生中主要的戰(zhàn)績。黃帝族經(jīng)過夏、周兩代與其他各族的沖突、交往與融合,到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統(tǒng)一的華夏族。傳說軒轅黃帝入主中原后就活動在禹州具茨、萁山一帶,在這里留下了大批古跡和動人的傳說。比如在大鴻寨的練兵場,藏兵洞,在逍遙觀一帶的修道庵以及他辭別群臣的散駕之地散駕村。而他群臣的封地也多在這一帶。比如風(fēng)后的封地封后頂,力牧的封地稱力牧場、方雷的封地方山,雍氏的封地雍城,以及他在這里見大隗,廣成子的地方等等。所以,史志上也稱禹州是黃帝的故里。而其后代夏禹建立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就在大禹的封地夏(即今禹州),因此,禹州又稱“華夏第一都”。
      

第二編 綜述

  一、姓氏的起源

  姓起源較早,形成后也是比較穩(wěn)定的,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guān)系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锻ㄨb外紀》說:“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所自分。”《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笨傊?,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姓用以區(qū)別婚姻,氏用以區(qū)別貴賤,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西漢時期,姓和氏姓和氏的區(qū)別分野已經(jīng)很淡,司馬遷作《史記》時干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
  在中國古代先秦時期,標志部族、宗族的徽號,除姓之外,還有氏的稱謂。而“氏”的造字結(jié)構(gòu),在甲骨文中解釋為“木本”之意,即植物的“根”,故后世多用“尋根”二字表述某一姓氏認祖尋蹤,追源溯流的文化情結(jié)。
    氏的出現(xiàn)較姓為晚,是姓所衍生的產(chǎn)物,即姓的支族。氏約起于父系氏族社會,盛行于周代的分封制度,鄭樵《通志·氏族略·序》中稱: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夫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也就是說,先秦時期氏不僅是部族、宗支的徽號,也是社會地位尊卑、貴賤的標志。最初,氏同姓部落的名稱,后來則逐漸演變?yōu)閷V覆柯涫最I(lǐng)相沿承襲的尊號。傳說中的父系社會英雄人物的稱號,均加“氏”以尊稱,如炎帝神農(nóng)是,黃帝軒轅氏,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等。
    這種以“氏”別貴賤的風(fēng)尚,在父系社會到先秦時期這一階段,相當(dāng)盛行,形成“以同姓異氏,一姓多氏”社會格局。這樣,隨著父權(quán)制的確立和氏的形成,母系氏族逐漸被父系氏族所取代,所有的血緣關(guān)系,均由父系來確認。所以母系氏族解體,父系氏族之興起,成為姓氏演變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商朝是典型的奴隸制王朝,國家機構(gòu)已經(jīng)形成,“胙土名氏”正式成為姓氏產(chǎn)生的主要途徑。“胙土命氏”也有其約定俗成的習(xí)慣法則,天子等級最高,所以以其王朝的稱號為氏,而諸侯國則以國為氏,卿大夫以封邑為氏,效力于王室公族的職業(yè)技人則以技為氏。由于“命氏”由上而下出自帝王、君侯所賜,能夠封土命氏的都是諸侯,即使以職業(yè)技藝命氏的“百工”,也不是一般的平民、賤奴,而是管理平民奴隸的“工長”、管事。由于氏可以表明出身家世和社會地位,是貴族特有的標志和尊號,所以氏有強烈的“氏名貴賤”的社會功能。這樣由“胙土名氏”的封建宗法制度,逐漸取代了氏族社會單純的血緣關(guān)系氏族制度,標志著姓氏文化的日趨成熟和形成。

   (一)“安”是人類最初的家

  “安”是人類最初的家
  原始公有制社會,有妻無財只算“安”,這是公有制社會家的特點,可以說“安”是家的初級階段;私有制社會,有妻有財才算家,這是私有制社會的特點,是人生追求的目標,這也是華夏民族重物輕女和重男輕女的開始。

  家是啥?家就是房子里面養(yǎng)著一頭豬,一頭公豬。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的字型都是這個意思。甲骨文金文記載有“我家祖辛”,“固我邦家”,“康樂我家”等等,其中的家都是家庭家族的意思。《說文解字》說:家居也,從寶蓋(mian打不出來),豕(在這兒應(yīng)該是jia)聲。難道房子是為豬蓋的?難道人必須去住豬的房子或者必須人豬同居?

  一個問題困惑了歷代學(xué)者,今天的老百姓更是不可思議。為什么古人要用豬居的家來指稱人居的家呢?當(dāng)今學(xué)者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lǐng)進行了詮釋,歸納一下有四個理由:一,在上古時代豬是家庭財富最重要的標志。養(yǎng)沒養(yǎng)豬,能夠說明家庭的窮富;養(yǎng)豬的多少,能夠反映出這個家庭的富裕程度。二,當(dāng)時人類的生命力特別脆弱,嬰兒成活率很低,成人二十來歲便進入老年期:所以當(dāng)時人的生產(chǎn)是第一位的。豬繁殖力強,以生產(chǎn)能力旺盛的豬象征家的人丁興旺,是人們普遍的美好愿望。三,王權(quán)母系時代,女孩成人后都會有自己單獨的房子“安”,方便與男子的性約會——同今天納西族的走婚制一樣:男子晚上來黎明去,生下孩子沒關(guān)系。這一點和野公豬一樣,每晚不請自到,使圈養(yǎng)的母豬懷孕并生下一窩小豬崽。公豬與男人兩者之間在行為和結(jié)局上的驚人相似,啟發(fā)先民創(chuàng)造了“家”字。四,今天在個別農(nóng)村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豬同屋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大部分農(nóng)村養(yǎng)豬也是人豬同院不同屋。這些都留下了家的一些痕跡。

  這些說法也算是頭頭是道了。然而,天地之間最靈醒的人硬著頭皮往豬圈里鉆總不是件光彩的事兒(別扭)。文革時候曾經(jīng)革過一次“家”的命——創(chuàng)造了“寶蓋下面一個人”的新家,后來因為容易和“穴”誤會被廢除了。難道千千萬萬個漢字中間真的就沒有一個“人的家”嗎?門倌認為“安”就是人類最初的家。
  “安”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字型都是房子中間側(cè)身跪坐著一個女人,楷書也是房子中間有個女人的意思?!墩f文解字》說,“安,靜也”,“定,安也”?!稜栄拧め屧b》說,“安,定也”,“定,止也”?!岸ā钡墓沤褡中妥兓淮?,是以家為目標朝回走的會意,只有回到家才能得到安寧。所以,安的本義是安定,平靜。憑什么女人待在房子里就可以安定,平靜呢?

  漢字的歷史,從甲骨文算起約3400年,從早期靈散的原始文字算起也有6000年了。這時正處在原始社會的中晚期,女人的地位雖說開始動搖,但仍然處在社會的主導(dǎo)地位。漢字的結(jié)構(gòu)顯示的是先民的生活和意識。成年女子才有自己單獨的房子,這在當(dāng)時是一種社會風(fēng)俗習(xí)慣,是女權(quán)社會的一個標志。就像我們今天一樣,男孩是傳宗接代的頂梁柱,特別是在農(nóng)村只有男孩才有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女孩嫁了人便是潑出去的水,一切從此兩清。從群婚到部落之間的對偶婚,社會總算進了一步。一個女人的幾個固定性伙伴,輪流到她的房子去約會,等于男人嫁給了女人。也就是說原始社會王權(quán)母系,婚姻制度是女人娶男人,就像今天男人娶女人一樣是很平常的事情。正因為房子里面有了女人,男有所往,子有所容:一個房子,一個女人,幾個男人,幾個孩子,就是一個穩(wěn)定的“安”。無數(shù)個 “安”組成的是全社會的大穩(wěn)定。

  女人沒有房子的時候,難免會去荒郊野外和男人幽會,“野”與“婪”就是這種事情的真實寫照。野字的“予”就是性交的意思,甲骨文金文的“野”字的字型是兩棵表示森林的樹木,中間夾著一個男根,會意男女的野合;“婪”字的字型是一個女人夾在兩棵表示森林的樹木中間或者是站在下邊,會意男女的野合。女人有了自己的房子后,這種事情便少了許多,社會也相對安定下來。如果還有人去野合的話,那就是貪婪,會被別人鄙視的。所以“安”就是人類社會一個包容一幫固定男人和女人的初級的家。

  原始社會最大的特點是匱乏的生產(chǎn)和生活資料的公有制,因此,僅有女人而無財產(chǎn)的“安”是家的初級階段。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男人在社會活動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開始出現(xiàn);社會財富也有了一些節(jié)余,私有制成了可能。豬羊一類的家畜成了當(dāng)時人們最寶貴,最容易劃分清楚的財產(chǎn)。土地對當(dāng)時的人來說如同我們當(dāng)代人對于天空,不好說那片是誰的。茫?;脑瓕τ谝患乙粦舻脑既藖碚f意義不大。最能代表財產(chǎn)的東西是豬羊,所以表示有財產(chǎn)的家當(dāng)然要用房子里面一頭豬來表達。公有制社會,有妻無財只算“安”,這是公有制社會家的特點,可以說“安”是家的初級階段;私有制社會,有妻有財才算家,這是私有制社會的特點,是人生追求的目標,這也是華夏民族重物輕女和重男輕女的開始。

  漢字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產(chǎn)生,當(dāng)然也會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變化。新字在增加,個別的字也在消亡,更多的字的意義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比如“自”本義是鼻子的象形,被第一人稱借去不還,只得造出一個新字“鼻”來頂崗。在原始公有制社會中,房子里有個女人的安就是一個完整的家??墒?,到了私有制的奴隸社會,房子里光有女人的安是不能完全反映出財產(chǎn)私有的家庭特點。所以,房子里面藏頭豬的“家”便應(yīng)運而生,“安”字家庭的意義便被取而代之。

  僅僅從字型和社會發(fā)展等方面分析,說“安”是人類最初的家,確實有點癡人說夢。門倌不得不找“安”字現(xiàn)存的意義來碰碰運氣。翻遍《辭源》《辭海》《漢語源流字典》《古代漢語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等,“安”有七八個意思。和家庭意思靠近的有兩個:一個是“安置”,“安放”;另一個是“哪里”。家是一個名詞,表示一個固定的地方。社會上的每個人都需要給安置一個家?!鞍仓谩币辉~聯(lián)系最緊密的就是家,要把人安置好唯一的辦法就是給他一個稱心如意的家?!澳睦铩笔且蓡柎~,也就是“什么地方”。不管生人還是過去的熟人,見面總會問:“哪里人”?“家在哪里”?中國人有這個習(xí)慣,外國人也有這個習(xí)慣?!而欓T宴》上劉幫逃跑后,項羽才想起來問:“沛公安在?”劉幫在哪里?劉幫早就逃回了老巢(也有家的意思)。

  “安”還有一個意思在我看見的字典詞典中沒有被收錄。陜西東部地區(qū),至今,人們習(xí)慣以自己的家為中心,把四面分別叫作:東安,西安,南安,北安。把四面的人分別叫作:東安人,西安人,南安人,北安人。還有“這安”“那安”之說。打聽了一下,陜南商洛地區(qū)也是這樣。這里的“安”應(yīng)該是方位名詞或者說輔助方位名詞。只要知道了你是哪安來的人,便搞清楚了你的家之所在。

  從安的這三個意思中間,多少能感受到一點家的溫暖。當(dāng)然,這點珠絲馬跡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安字家義”還有待于進一步發(fā)現(xiàn)研究。總之,“安”離不開“家”,因為它們最早的時候就是一家子。

 ?。ǘ┌残帐献宓脑戳?/p>

  安姓氏族,是中華民族姓氏中一支大姓。遍布全國各地。對安姓氏族的來源,多種史籍、各地家譜均有記載:

  1.安姓始于黃室嫡裔
  (1)軒轅黃帝孫子安 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載:軒轅黃帝與元妃西陵嫘祖生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了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約公元前2515年左右)居西方,自號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復(fù)入中國以安為姓。
  (2)黃帝玄孫啟賜姓安 據(jù)《五侯昌后圖書本傳·卷一》載:“太祖禹,乃太昊黃帝之玄孫,姒氏也。娶妻涂山氏之女。德順元年(公元前2205年)二月既望、遷都安邑。將子姬宣,名啟、賜姓安?!币砸貫樾瞻彩即?。在西南的重慶市、四川、貴州、云南和中南的廣西、湖南、湖北恩施地區(qū)均有譜牒記載;在貴州德江縣梨子坪、重慶市南川縣安氏祠堂碑文亦有記載,皆屬中原安邑安姓。

  2.以國為氏以邑得姓
 ?。?)《史記·魏世家》記載:楚宣王熊良夫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369-340年),將自己寵愛的大夫熊纏封于安陵邑(今河南固始陘山一帶),史稱其為“安陵纏”、或“楚安陵君”。在楚安陵君的后裔子孫中,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稱安陵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史記·魏世家》記載:魏國安陵君魏無忌(即魏襄王魏嗣公元前318-296年-)的親弟弟,被封在安陵國,史稱“魏安陵君”。在魏安陵君后裔子孫中,多以國名為姓稱安陵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秦代(公元前209年)瑯琊人有安期生,姓安期氏,以地為氏。安期瑯牙(山東膠南諸城一帶),有安期氏。(《英賢傳》)。
  (4)“漢悼惠王子志封為安都侯,其后裔為安都氏?!保ā吨袊嗣筠o典》附錄,《姓氏考略》);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五月,漢代齊悼惠王封劉肥之子劉志為安都侯。安都侯國都在今河北高陽西南。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劉志進封為濟北王。其后裔為安都氏。
 ?。?)《鄭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晉厲公有大夫安是叔施,其安是氏原之始耶(《姓氏英賢傳》《姓氏詞典》第3頁)。
 ?。?)以邑得姓,“戰(zhàn)國時楚王嬖臣纏封于安陵(河北吳橋縣西北)是為安陵纏。其后代子孫以此為姓氏焉”(《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魏襄王封其弟為安陵君,后代為安陵氏。安陵小國也,其后氏焉,楚王妃安陵氏(《萬姓統(tǒng)譜》)。
 ?。?)“戰(zhàn)國時齊將田單破燕復(fù)齊,受封于安平(山東臨淄縣東)稱安平君,因氏焉?!睉?zhàn)國田單破燕有功被封為安平君,后代以安為氏;(《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資治通鑒》,周赮王三六年“燕人攻安平”)。
  (8)西漢安國以先祖謚號為姓氏 秦朝滅亡后楚漢相爭時期,漢侯公濟太上皇劉邦派侯公和項羽談判,協(xié)商以古運河鴻溝之阸(為界),平分天下。這位侯公被漢高祖劉邦賜封謚號曰安國君,后裔子孫便以先祖爵號稱以安國氏,如漢武帝劉徹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140-前87年)著名的諫議大夫、終軍使者安國少季,就是其后裔子孫。該支安國氏族人后改為單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尋源》、《英賢傳》)。
 ?。?)“昭武九姓”以國名“安國”為安氏 唐朝時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國,以原國名“安國”為自己姓氏留居中原,并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后省文簡化為安氏(《百家姓探源》)。

  3.歷代黃帝賜姓安氏
 ?。?)今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曾長期保留古老的部落組織(又稱“家”),每個部落由若干戶(氏族)組成。新中國成立前后,裕固族共有10個部落、29個戶族即有29個姓氏,因過去統(tǒng)轄各部落的大頭目和各部落頭目都姓安,故有“天下頭目都姓安”之說。傳說是個勇敢善騎的青年人騎馬去京城見皇帝賜為“安”頭目。其分領(lǐng)七個部落的頭目便都姓“安”了。這些回鶻人都是受五代、北宋王朝敕封的甘州回鶻官吏,說明安姓有著悠久的歷史。
 ?。?)前元朝蒙古族人孟格、達色等族人歸附大明政府后,明太祖朱元璋賜漢姓“安”,分別賜孟格為安汝敬、達色為安汝堅、牟尼沙克宣為安恩謙,其后代均姓安(《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相傳至今。
 ?。?)貴州水西少數(shù)民族,原籍昆明,繁衍水西。蓋為(明)英宗賜姓安。得姓前無固定姓氏,世代以父名為姓(《貴州省大定縣志》)。
 ?。?)明朝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明英宗(即明宣宗長子朱祁鎮(zhèn),1427-1464年),被擒。明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重新登皇位時。對當(dāng)年護駕他回京的瓦刺軍人因敦友從軍,樂勤王事的兄弟四人賜姓、賜名、封官。賜伯哥帖木耳為梁姓,答失帖木耳為梅姓,脫脫帖木耳為白姓,哈喇素木耳為安姓。為了便於他們與漢人聯(lián)姻,又賜名,分別為梁頻禮、梅克貞、白京世、安志全。封梅、梁為指揮使,白、安為附千戶。
 ?。?)清朝時期,康熙大帝為黑龍江流域?qū)Χ碜鲬?zhàn)的需要,對沙俄侵略軍俄羅斯族、哥薩克族戰(zhàn)俘,一再諭命給予寬大,妥善安置,并賞給衣帽,授予官職,駐于北京城東直門內(nèi)胡家圈胡同,為其專門設(shè)立了東正教教堂即“圣尼古拉教堂”(羅剎廟、北館)。編入滿州八旗后送黑龍江的前線,招降俄羅斯投降博格達汗(即康熙大帝)。在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的“第二次雅克薩之戰(zhàn)”中取得了奇效?!岸砹_斯旗人”不僅參加了第二次雅克薩之戰(zhàn),且在關(guān)鍵時刻立有殊功。后由康熙大帝賜其姓氏皆為安氏,意為“安衛(wèi)大清”。其后代遂以安為氏融入漢族、滿族,世代相傳至今。

  4.少數(shù)民族改漢姓安氏
  (1)鮮卑貴族安遲氏改漢姓“安” 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后魏安遲氏,代北姓,后改為安氏”(《通志·氏族略·代北復(fù)姓》)。在南北朝時期,中國西北的鮮卑貴族安遲氏隨北魏孝文帝入中原定居洛陽后,一分為二改成安姓和遲姓兩支。
  (2)[唐]節(jié)度使安祿山原姓康名軋葷山,隨母嫁到安延偃家,改姓安名祿山,后子孫為安姓(《唐書》);
 ?。?)唐朝時期回鶻民族、奚族人以“安”為漢姓留居中原融合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唐太宗李世民執(zhí)政時期,西域阿拉伯斯蘭教穆斯林嘎宛思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與王、安、萬音相諧,故其后裔子孫改為漢姓王氏、安氏、萬氏。
  (5)明、清時期,在西南地區(qū)生息的彝族沙瑪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安佳氏等眾多其它少數(shù)民族部落,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改土歸流中,改漢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清]満州鑲蘭旗人覺爾氏察氏改安費揚古、鑲黃旗人多拉爾氏改安祿、鑲正紅旗姓紅喇氏改安達立、鑲正黃旗人姓瓜爾改安珠瑚,居黑龍江満八旗姓氏改安佳(《中國人的姓名餳伯族》)等。
  (7)清朝中葉后,世居黑龍江地區(qū)達斡爾族“阿爾丹氏”去氏所改,“阿爾丹”氏族名,取其首音“安”多改漢姓安氏(《黑龍江志稿·氏族志》)。
  (8)遼東錫伯族安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錫伯族,世居普塞屯村(今大連莊河),后改安姓氏(《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
  (9)清代満族安氏系“安德氏”所改(《満族姓氏錄》)。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黑龍江東寧)、愛琿及黑龍江沿岸等地,后改漢姓安氏;中原蒙古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化為滿族姓氏,其后均改漢姓安氏;滿族昂剛氏,亦稱昂岡氏,滿語為Aangang Hala,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世居烏蘭塔塔爾(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一帶(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清朝中葉后多冠漢姓安氏(《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
  (10)藏族有“安溫”氏。以部落為姓,省易為“安”氏(《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
  (11)裕固族有姓安,為安帳文所改。帳文乃氏族名,取其首音“安”而為單姓安氏。
 ?。?2)彝族安姓。整個西南地區(qū),安氏土司的實力和地位,超越于所有土司,所以說:“西南土官,安氏殆為稱首”[17]。明時,安氏世襲指揮,“所屬有四十八馬站,大頭土番,焚人子,白夷,么些,■■,倮■,韃靼,回紇諸種,散居山谷間,北至大度,南及金沙江,東抵烏蒙,西訖鹽井,延袤千余里。以昌州、普濟、威龍三州長官隸之。有把事四人,世轄其眾,皆節(jié)制于四川行都指揮使司”[18]。這一安氏不僅和沙馬宣撫司的安氏、阿都長官司的安氏以及馬湖土知府安氏屬于同一族屬,具有共源分支衍生的關(guān)系,而且還和烏蒙、烏撒、東川,芒部、祿肇、水西、永寧、沾益諸土官中的安氏、祿氏、隴(龍)氏、奢氏等“境土相連,世戚親厚”,“雖滇、蜀異轄,宗派一源”,“其后彼絕此繼,通為一家”[19]。《水西安氏本末》說:清末至民國年間,安氏稱強,隴氏得勢,祿氏、羅氏并起,號稱安、隴、祿、羅為鎮(zhèn)雄四大家族,彝族的統(tǒng)治權(quán)勢失而復(fù)得,流官土官兼而治之,彝族“官家”之聲大噪。
  二、中原安姓分兩支

 ?。ㄒ唬?jù)《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約在公元前2515年左右)居西方,自號安息國,復(fù)入中國以安為姓。安息國人入中國,最早的是安息國王太子安清,他不繼王位而出家為僧,遍歷西域(今新疆),在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到洛陽,從事佛經(jīng)翻譯、傳教而留漢。相繼有信仰佛教的商人安玄,在漢靈帝末年(公元189年)來洛陽;后有安吐根的曾祖入魏,家居酒泉(甘肅酒泉),又有安法賢、安法欽、安慧則,俗巫安開在東晉時定居;安朏汗在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率部五干入朝,詔置維州(四川理縣)刺史。這證實原籍為安息國人,已復(fù)入中原定居。其宗屬中原一支安姓。
 ?。ǘ?jù)《五侯昌后圖書本傳卷一》載:“太祖禹,乃太昊黃帝之玄孫,姒氏也。娶妻涂山氏之女。德順元年(公元前2205年)二月既望、遷都安邑。將子姬宣,名啟、賜姓安?!币砸貫樾瞻彩即?。在西南的重慶市、四川、貴州、云南和中南的廣西、湖南、湖北恩施地區(qū),均有譜牒記載;在貴州德江縣梨子坪、重慶市南川縣安氏祠堂碑文亦有記載,皆屬中原一支安姓。
  安姓氏族在歷史長河中,遭受世俗變遷,改朝換代,年年戰(zhàn)爭,服役屯兵屯田,統(tǒng)治者為鞏固政權(quán)大量內(nèi)遷外徙移民,滲混融化,加上天災(zāi)人禍,民不聊生而一遷再遷,尋求其生息繁衍。如夏時武觀與太康爭位失敗而北遁。帝履癸失國而南逃巢湖,安氏后裔四方逃散,有的成為越族先民。秦皇無道,安子璋歸隱。王莽篡漢位,安龍、安姣回朝明鎧罵殿而逃奔西北。西晉安屈隨先世避亂逃至遼東。河北贊皇進士史部勛司主事安佑祖先是從山西遷居。歷代安姓人因天災(zāi)人禍避亂求生,從山西、山東、逐遷河北,復(fù)遷至東北地區(qū)和朝鮮者不少。《中華姓氏大辭典》載:明清時去贈尋(羅)甸軍民府土知,安龍州土知州有安姓,經(jīng)查證屬中原安姓,是[南宋]安崇誠奉旨入黔平叛,定居黔南的四子安贊授任水西都督羅甸,大定府昭武將軍,后裔有安定海承襲土司職。現(xiàn)居甘肅、秦安、天水、甘谷、景秦、武威;陜西寶雞、延安、子州、綏遠;河南登豐;山東秦安、東阿、昌邑等縣(市)安姓人,一致認定祖先是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來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建設(shè)中,安姓人離本土,遷新地工作者甚多。可以說歷代安姓,無論何因離鄉(xiāng)背井,到達新地生息,都與當(dāng)?shù)孛褡搴湍拦蔡?,學(xué)會語言,接受民族風(fēng)俗習(xí)慣,相互通婚繁衍后代,久而久之,逐漸融合或同化。正因為此,安姓人散居全國各地。生息在漢、鮮卑、回、藏、壯、満、傣、蒙古、僳僳、布論、裕固、餳伯、達翰爾、土家等多個民族之中,皆有安姓人,他們雖然各改其民族成份,但宗根仍在中原世系。
  以上兩支,皆屬中原安姓,同一宗根。
  三、少數(shù)民族安姓

據(jù)有關(guān)史籍資料記載,其來源復(fù)雜,有單姓與復(fù)姓之別:
 ?。ㄒ唬┧靼残?,蓋為(明)英宗賜姓。水西少數(shù)民族(舊謂水西蠻)宣慰使,有曰祼至者其妻奢氏無子,以娣之子昭穆為已子,更名龍富。祼至卒,龍富幼,族眾欲擇各月中之長者襲宣慰使職,奢氏不允難遂,入朝面呈,(明)英宗欽準龍富襲職,龍富入見。英宗問其姓,答曰:“無姓”,又曰:“原籍何地?”,答曰:“安西”,因賜姓安。
  貴州水西安氏,原籍昆明,繁衍水西。得姓前無固定姓氏,世代以父名為姓,已名在后。......
 ?。ǘ┊愋崭陌残眨?/p>

1.[后魏]時中國西北有鮮卑族復(fù)姓安遲,入中原后一分為二,成為安姓和遲姓兩支(見竇學(xué)田主編《百家姓探秘》第161-162頁)。

2.[唐]節(jié)度使安祿山原姓康名軋葷山,隨母嫁到安延偃家,改姓安名祿山,后子孫為安姓。(見《唐書》)。

3.[明]賜元人孟格為安汝敬、達色為安汝堅、牟尼沙克宣為安恩謙。(見竇學(xué)田主編《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

4.[清]満州鑲蘭旗人覺爾氏察氏改安費揚古(是單姓還是復(fù)姓待考證)、鑲黃旗人多拉爾氏改安祿、鑲正紅旗姓紅喇氏改安達立、鑲正黃旗人姓瓜爾改安珠瑚,居黑龍江地方的満八旗姓氏改安佳,取原姓的第一個音節(jié)而得安姓(見《中國人的姓名餳伯族》)等。
  (三)其他少數(shù)民族姓氏由來,可見本書《中國安氏家譜》附件“安氏宗源、人名、地名、軍副在史籍上記載辨析”。
  以上安氏源流是錄自《中國安氏家譜》安姓由來(中國安氏家譜6-9頁)。此分析和結(jié)論都比較客觀,而且有依有據(jù)。安息國王太子安世高來洛陽(公元148年)以前的歷代安氏名人不少。例如西周有安清(非安世高)涂山(今安徽懷遠縣境內(nèi))人,約公元前771年間,助周平王立位,東遷有功,官居大夫。春秋時有安囗,春秋時代臨淄(山東臨淄)東酷里陶工,山東博物館有其所制陶器,上有印款《榆轅畫法》。戰(zhàn)國時有安成君(?-公元前272年)薊丘(今北京廣安門一帶),燕惠王時,任相國,輔國政。公元前271年弒燕惠王擁立武成王。(見《北京古今名人辭典》第3頁)。安成康 戰(zhàn)國時代人。據(jù)《碑帖鑒定》記載:“梁故散騎常侍司空安成康之碑”。秦朝時有安期生,先秦時代方士,瑯邪(山東膠南諸城一帶)阜鄉(xiāng)人。賣藥海上,受學(xué)于河上丈人。老而不仕,時人皆言干歲翁。(據(jù)《中國名人大辭典》)。安子璋 瓊之子,安清之玄孫。官居左相。因秦皇無道,而辭退隱居。西漢時有安龍、安蛟兄弟將軍,助西漢孝平皇帝立,有功,出征邊廷。王莽篡漢位,回朝明鎧罵殿,被入牢問斬,忠臣義士授救出獄,逃奔金城,在追捕下,分逃西北。安成 太守侍詔臣。著有《未央術(shù)》。等等。以上均是東漢以前的名人,他們的姓氏均是中原安姓的另一支----安邑安姓。
  安姓氏族的由來十多種,各有依據(jù),應(yīng)當(dāng)尊重其家譜和碑文史實記載。有依據(jù)的理應(yīng)編入《中華安氏通譜》。不能以強慨弱,一慨而論。

四、安姓氏族的淵源
  (一)源于姬姓,出自黃帝之孫安的后代,屬于以國名為氏。
  遠古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有個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了帝位;次子叫安,被封于西戎,他到西戎后建立了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國名為姓氏,稱安帕提亞氏,以后,兩相途遠,逐漸失去了聯(lián)系。
  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派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抵達安息國以后,中國與安息國又開始有了往來。
  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后,他不愿當(dāng)國王而向往佛學(xué),想當(dāng)僧人,于是就將王位讓給叔父,自己出家為僧。
  東漢桓帝劉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回到祖籍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后便定居了下來。
  安清一生除了宣傳佛教,還專門從事佛經(jīng)翻譯,在以后的二十年中,安清共譯佛典九十五部、一百十五卷,為中國早期的佛學(xué)傳入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編譯的經(jīng)典《修行道地經(jīng)》共三十五種四十一卷,現(xiàn)存二十二種二十六卷,皆屬小乘經(jīng)系列。
  在安清的后裔子孫、以及當(dāng)時隨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漢的侍從隨員們,皆以原國名的漢譯名稱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安氏正宗。
  有相當(dāng)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為得姓始祖。
 ?。ǘ?jù)《五侯昌后圖書本傳卷一》載:“太祖禹,乃太昊黃帝之玄孫,姒氏也。娶妻涂山氏之女。德順元年(前2205年)二月既望、遷都安邑。將子姬宣,名啟、賜姓安。”以邑為姓安始此。在西南的重慶市、四川、貴州、云南和中南的廣西、湖南、湖北恩施地區(qū),均有譜牒記載;在貴州德江縣梨子坪,重慶市南川縣安氏祠堂碑文亦有記載,皆屬中原又一支安姓。
  安姓在歷史長河中,遭受世俗變遷,改朝換代,年年戰(zhàn)爭,服役屯兵屯田,統(tǒng)治者為鞏固政權(quán)大量內(nèi)遷外入移民,滲混融化,加上天災(zāi)人禍,民不聊生而一遷再遷,尋求其生息繁衍。如啟之子武觀與太康爭位失敗而北遁。帝履癸失國而南逃巢湖,安氏后裔四方逃散,有的成為越族先民。秦皇無道,安子璋歸隱。王莽篡漢位,安龍、安蛟回朝明鎧罵殿而逃奔西北。西晉安屈隨先世避亂逃至遼東。河北贊皇進土史部勛司主事安佑祖先是從山西遷居。歷代安姓人因天災(zāi)人禍避亂求生,從山西、山東、逐遷河北,復(fù)遷至東北地區(qū)和朝鮮者不少。《中華姓氏大辭典》載:明清時去贈尋(羅)甸軍民府土知,安龍州土知州有安姓,經(jīng)查證屬中原安姓,是[南宋]安崇誠奉旨入黔平叛,定居黔南的四子安贊授任水西都督羅甸,大定府昭武將軍,后裔有安定海承襲土司職?,F(xiàn)居甘肅、泰安、天水、甘谷、景秦、武威;陜西寶雞、延安、子州、綏遠;河南登豐;山東泰安、東阿、昌邑等縣(市)安姓人,一致認定祖先是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來的。
  1949年,在建設(shè)中,安姓人離本土,遷新地工作者甚多。可以說歷代安姓,無論何因離鄉(xiāng)背井,到達新地生息,都與當(dāng)?shù)孛褡搴湍老嗵?,學(xué)會語言,接受民族風(fēng)俗習(xí)慣,相互通婚繁衍后代,久而久之,逐漸融合或同化。正因為此,安姓人散居在全國各地。生自在漢、鮮卑、回、藏、壯、滿、傣、蒙古、僳僳、布論、裕固、餳伯、達翰爾、土家等多個民族之中,皆有安姓人,他們雖然各改其民族成份,但宗根仍在中原世系。
  以上兩支,皆屬中原安姓,同一宗根。
 ?。ㄈ┰从邗r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安遲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吐谷渾部中有安遲氏族,后被鮮卑拓拔部所吞并。
  北魏王朝建立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后實施全面漢化改革措施,將其改為漢姓安氏,其后代多稱安氏,后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四)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昭武九國之“安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唐朝時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國名“安國”為氏留居中原,并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后省文簡化為安氏。

1.源于侯氏,出自西漢時期安國,屬于以先祖爵號為氏。秦朝滅亡后的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曾派侯公去和項羽談判,協(xié)商以古運河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這位侯公后被漢高祖劉邦賜封為安國君,后裔子孫便以先祖爵號稱安國氏,如漢武帝劉徹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140~前87年)著名的諫議大夫、終軍使者安國少季,就是其后裔子孫。該支安國氏族人后改為單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2.源于夷族,出自唐朝時期昭武九姓中的安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在唐朝時期“安史之亂”中的禍首安祿山,原為康氏,是“昭武九姓”中康國人的后裔,后隨繼父姓冒姓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ㄎ澹┰从谵勺澹鲎蕴瞥瘯r期奚族人,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唐朝時期,有回鶻民族、奚族人,之中有人以“安”為漢姓留居中原地區(qū),并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从诨刈澹鲎蕴瞥瘯r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區(qū)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嘎宛思,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安氏是中國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為回族著姓。唐太宗李世民執(zhí)政時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區(qū)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嘎宛思,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與王、安、萬音相諧,故其后裔子孫便依漢俗改為漢姓王氏、安氏、萬氏。
  另外,安息國人(今伊朗)安腓汗之子安附國,于唐貞觀初年(公元627年)率部族五千余人來華定居,被唐太宗安置在維州(今四川茂縣),后被授封左右衛(wèi)大將軍、定襄郡公的安息(今伊朗)人安腓汗其子安附國(右戍衛(wèi)大將軍、進爵為開國子)、其孫安思抵(右王鈴衛(wèi)將軍、北平縣公)。安思恭(高宗時任魯州刺史),也是安姓回族的早期先民。
  其后,明朝時期來中國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蘇祿東王巴都噶;叭喀刺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魯,后裔融入回族后,也取漢姓為安氏,現(xiàn)其家族主要在山東德州、天津兩地繁衍。
  另據(jù)《姓氏考略》載,安姓是以國名為姓氏。古代安息人或安國(烏茲別克布哈拉一帶)人來中國自居不歸者,以安為姓?!锻ㄖ?氏族略》也載,安姓出自安西王后代。《唐書;宰相世系表》也稱;“安氏,……居于西方,自號安息國,復(fù)入中國,以安為姓。”歷史上的安息國在今伊朗高原東北部,是我國開通絲綢之路,擴大中西亞貿(mào)易交往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許多留居中國的穆斯林之故國。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北及西北地區(qū)。
 ?。ㄆ撸┰从诿晒抛?,出自明朝初期蒙古諸部,屬于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明朝時期,有前元朝蒙古族人孟格、達色等族人歸附大明政府,其后皆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漢姓為安氏,意為“安分守己”,其后代子孫以漢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ò耍┰从谝妥澹瑢儆跐h化改姓為氏。
  明、清兩朝時期,在西南地區(qū)生息的彝族中有沙瑪氏、村密氏、吉巴氏等眾多部落,后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均流改漢姓為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ň牛┰从谶_斡爾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志》記載:
  達斡爾族阿爾丹氏,世居黑龍江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dan Hala。
  清朝中葉以后,達斡爾族阿爾丹氏多改漢姓為安氏。
 ?。ㄊ┰从阱a伯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安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錫伯族,世居普塞屯村(今遼寧大連莊河)。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ngiya Hala。
  清朝中葉以后,錫伯族、滿族安佳氏多改漢姓為安氏。
 ?。ㄊ唬┰从跐M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欽定八旗通志•烈女傳》中記載:

1.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黑龍江東寧)、愛琿(今黑龍江黑河愛琿)、黑龍江沿岸等地。后改漢字單姓為安氏。蒙古族中原有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化為滿族姓氏后,其后均改漢字單姓為安氏。

2.滿族昂剛氏,亦稱昂岡氏,滿語為Aangang Hala,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世居烏蘭塔塔爾(今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一帶(今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安氏,少數(shù)為漢姓剛氏、岡氏。
  今稱滿族的昂剛氏源出喀爾喀蒙古的分支鄂岡部,若如此,則昂剛氏就是源出蒙古族,而非滿族。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十二)源于外夷,出自清朝時期沙俄侵略軍俄羅斯族、哥薩克族戰(zhàn)俘,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對于俄羅斯戰(zhàn)俘,康熙大帝一再諭命給予寬大,妥善安置,并賞給衣帽,授予官職:“宜番,授給驍騎校;鄂噶番、席圖頒、機里郭禮(吉禮過里)、鄂佛那西、馬克西木,俱授七品官。伍朗各里身為佐領(lǐng)長官(亦稱佐領(lǐng)),官居四品。”駐于北京城東直門內(nèi)胡家圈胡同,還為他們專門設(shè)立了一所東正教教堂即“圣尼古拉教堂”(羅剎廟、北館)。
  康熙大帝優(yōu)待俄羅斯降人,也并非簡單的寬大為懷,在很大程度上是著眼于黑龍江流域?qū)Χ碜鲬?zhàn)的需要。事實上,這些俄羅斯人在編入滿州八旗后,其中的一部分很快又被送往黑龍江的前線。在前線,他們的主要任務(wù)是偵察敵情和招降。如驍騎校宜番,先曾招降俄羅斯,后受命進入雅克薩城偵察敵情。他們在陣地前向自己的同胞喊話,號召他們投降博格達汗(即康熙大帝)。
  這種攻心戰(zhàn)在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的“第二次雅克薩之戰(zhàn)”中取得了奇效。“俄羅斯旗人”不僅參加了第二次雅克薩之戰(zhàn),而且在關(guān)鍵時刻立有殊功。這些俄羅斯“旗人”,后來由康熙大帝賜其姓氏皆為安氏,意為“安衛(wèi)大清”,押留中國,禁止返俄。這批戰(zhàn)俘人數(shù)為一百二十九人,其后代遂以安為氏,后逐漸融入漢族、滿族,世代相傳至今。
  (十三)即墨梁、梅、白、安四姓的來歷
  居住在即墨鼇山衛(wèi)鎮(zhèn)、溫泉鎮(zhèn)、龍泉鎮(zhèn)的梁、梅、白、安(安已遷至膠州)四姓是同宗?,F(xiàn)將這段歷史的資料整理如下。
  五百年前,明王朝所轄蒙古有個瓦刺部,也稱韃靼國,每年一次來北京向朝廷進貢。這次進貢聲勢浩大,以兩千人馬號稱三千,其目的是爭取皇上的信任和支持。朝內(nèi)禮部王振(司禮監(jiān))令禮部點驗人數(shù),發(fā)現(xiàn)虛報,便決定這次瓦刺部進貢所提出的要求,只允準十分之二。
  瓦刺部首領(lǐng)大憤,聯(lián)絡(luò)各部(東至遼東,西至大同)入犯。明軍戰(zhàn)死不少,節(jié)節(jié)敗退。明英宗拒忠臣言而輕信王振,御駕親征,於土木堡被擒,史稱“土木之變”?;实郾磺埽姽僮h論,有此危難都是王振一人主使,護衛(wèi)將軍樊忠將王振殺死。
  英宗擄去瓦刺,由伯顏帖木耳安排一切,仍享受皇帝待遇。朝中不可一日無主,由皇太后作主,扶另人登基,替代了英宗。當(dāng)瓦刺挾英宗逼近北京,又想挑起戰(zhàn)端時,明將於謙率軍出擊,打敗了瓦刺軍。一年後,雙方議和,瓦刺首領(lǐng)為英宗舉行登基儀式,餞送還京。伯顏帖木耳送英宗至野狐嶺口,貢送禮物若干,還令部下率五百騎送英宗回京。後來,這五百騎便沒有再回瓦刺,留在中原從了明軍。
  七年後,通過“奪門”復(fù)辟,英宗重新登皇帝位。英宗對當(dāng)年護駕他回京的瓦刺軍人或獎或封。其中,有兄弟四人因敦友從軍,樂勤王事,英宗對其四人賜姓、賜名、封官。賜伯哥帖木耳為梁姓,答失帖木耳為梅姓,脫脫帖木耳為白姓,哈喇素木耳為安姓。為了便於他們與漢人聯(lián)姻,又賜名,分別為梁頻禮、梅克貞、白京世、安志全。封梅、梁為指揮使,白、安為附千戶。
  兄弟四人定居鼇山衛(wèi),皇上各賜良田400畝,皿器64件。即墨這四姓,從清道光年到1936年,修過五次四氏合譜,統(tǒng)一輩號,譜書仍存於世。
  注:明英宗(中文名: 朱祁鎮(zhèn))男 年代: 明代;民族: 漢;生卒年: 1427—1464;相關(guān)事件: 三楊輔政 土木之變 奪門之變;相關(guān)人物: 于謙 曹吉祥 朱祁鈺 王振 石亨;

1.生平簡介:
  明英宗(1435-1449,1457-1464),即朱祁鎮(zhèn)(1427-1464),宣宗長子。宣德三年(1428年)立為皇太子,九歲即位。年號正統(tǒng)。初期以三楊輔政,后宦官王振專權(quán)。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為瓦剌所俘。弟王朱祁鈺即位,遙尊為太上皇。次年釋還,居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發(fā)動奪門之變,迎復(fù)位,改元天順,廢景泰帝,殺于謙,信用石亨、曹吉祥等。在位期間,爆發(fā)葉宗留、鄧茂七起事。天順末年,荊、襄流民醞釀起事。八年病重,命廢除宮妃殉葬制。卒葬裕陵。

2.由此推斷,即墨安氏的受姓時間應(yīng)該是公元1457年;

3.各姓得姓始祖:伯哥帖木耳為梁姓,答失帖木耳為梅姓,脫脫帖木耳為白姓,哈喇素木耳為安姓。為了便於他們與漢人聯(lián)姻,又賜名,分別為梁頻禮、梅克貞、白京世、安志全。
  第十四個淵源:“安陵”“安”姓:

1.源于姬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魏國貴族安陵君的封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史籍《史記·魏世家》中記載,安陵氏(安陵國,今河南鄢陵),為戰(zhàn)國時期魏國貴族安陵君的封國。
  魏國的安陵君,名叫魏無忌,他是魏襄王魏嗣(公元前318~前296年在位)的親弟弟,被封在安陵國,史稱“魏安陵君”。 安陵君曾在周郝王姬延五十八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年,趙孝成王趙丹九年,秦昭襄王贏稷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竊符救趙”,以八萬精兵解了秦軍對趙國的邯鄲之圍,之后聯(lián)合楚、趙之軍,一舉擊敗了強大的秦國軍隊。
  但此后魏國的歷代君主魏安釐王魏圉、魏景湣王魏增(魏午)、魏王魏假等昏聵皆無能,在魏安陵君聯(lián)合魏、楚、趙三國擊敗秦國三十二年后的秦王贏政二十二年(魏王魏假二年,公元前225年),魏國最終被秦王嬴政派大將軍王賁攻滅,但在當(dāng)時卻未攻擊僅五十里方圓的安陵國。
  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統(tǒng)一全中國后,安陵國才自然隨之滅亡,國人貴族們皆被遷為秦國之民。
  在魏安陵君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故國之名為姓氏者,稱安陵氏,后又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姬姓安陵氏、安氏皆尊奉安陵君魏無忌為得姓始祖,且不與羋姓安陵氏、安氏合譜。

2.源于羋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楚國君主給寵臣纏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楚國宣王熊良夫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369~前340年),將自己寵愛的大夫熊纏封于安陵邑(今河南固始陘山一帶),史稱其為“安陵纏”、或“楚安陵君”,以與“魏安陵君”區(qū)別開來。
  在楚安陵君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安陵氏,后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羋姓安陵氏、安氏皆尊奉安陵君熊纏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安陵氏、安氏合譜。
  第十五個淵源:裕固族安姓
  歷史上裕固族曾長期保留古老的部落(又稱“家”)組織,每個部落由若干戶族(氏族)組成。新中國成立前后,裕固族共有10個部落、29個戶族。每個戶族的名稱又起著“姓”的作用。因此,裕固族的傳統(tǒng)姓氏就有29個?,F(xiàn)在裕固族通行的單字漢姓,都是由這29個本民族姓氏名稱音譯或意譯而來的。如安帳-安、索嘎勒-索、托鄂什-妥等。其中“安”姓是大姓。因為過去統(tǒng)轄各部落的大頭目和各部落頭目都姓安,故有“天下頭目都姓安”的說法。
  關(guān)于裕固族安姓的由來,在裕固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裕固族遷到了一個新的地方。王子召集大家商量,要派人去京城求見皇帝辦些事情,可很多人都膽子小,不敢去。當(dāng)時,有個勇敢善騎的青年說:“我去”,并要求王子:“我去晉見皇帝,如果皇上把我殺掉就算了,若事情辦成了,就得讓我當(dāng)頭目”。王子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于是,這個青年便騎馬去了京城,見了皇帝,稟報了事情的原委,皇上欣賞他的才干,把問題給他解決了。臨走時,皇上問他姓什么,他沒有聽懂,只順手拍了一下馬鞍,便揚鞭而去?;噬险`以為他姓“安”(與鞍諧音),遂賜為“安”頭目。這位青年回到部落后,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歡迎他,他向王子和鄉(xiāng)親們敘說了晉見皇帝的經(jīng)過。王子也履行諾言,封他和他的兄弟們?yōu)轭^目。他有兄弟七人,分領(lǐng)七個部落,稱為七族。之后,七族頭目便都姓“安”了。
  裕固族的安姓,可上溯至五代、北宋時的回鶻人,如安鹽上、安鐵山、安進、安殿民等。這些回鶻人都是受五代、北宋王朝敕封的甘州回鶻官吏,說明安姓有著悠久的歷史。
  裕固族安姓,是安氏大家族的一支。

  評論這張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