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簡明中醫(yī)學(xué)表典歌訣系列之二《中醫(yī)診斷學(xué)表典歌訣> 下

 昵稱5006638 2014-01-17

四肢診

肺主皮毛,脾主肉,肝主筋,腎主骨,心主血脈,且有“脾主四肢”之稱;手足三陰三陽經(jīng)皆行于四肢,故五臟功能之異常變化及十二經(jīng)之病變均可顯著諸四肢。

8.1望四肢主病:

四肢異常象

主病

1

瘦削

四肢瘦削

脾胃氣血虛,脾腎陽衰,肝腎虧虛,小兒稟差。

2

痿軟

四肢痿軟無力

痿證,脾胃虛,濕熱,肝腎虧,脾血阻滯。

3

癱瘓

四肢不用,時作時止,肌不變,中風后遺偏枯

寒痰濕熱瘀侵阻絡(luò)

肝郁血虛

氣虛血滯阻絡(luò)

4

強直

不能彎曲

外邪阻絡(luò),痰火動風,

血瘀阻,肝腎虧陽衰。

5

拘急

妨礙屈伸

手指攣急

小腿拘痛

風寒,寒濕,肝血虧,熱傷津。

雞爪風

轉(zhuǎn)筋

6

抽搐

四肢抽搐

風邪閉阻,熱極陰虛肝風,痙證,婦經(jīng)行,兒急慢驚風、癇證、破傷風。

7

振顫

肢顫抖動

中風先兆證,陰虛,血虛脾虛,風痰阻絡(luò)肝陽風動。

8

關(guān)節(jié)腫大

關(guān)節(jié)腫大

膝、大腿瘦

尪痹

鶴膝風

9

下肢青筋

下肢青筋突起

筋瘤(靜脈曲張)、氣虛血瘀、寒濕、濕熱、負重、妊娠、皆可引發(fā)。

歌訣:四肢削弱多因虛,脾胃氣血不充肌,

脾腎陽衰肝腎虧,小兒稟差養(yǎng)不濟。

四肢痿軟多痿證,肺熱傷津濕熱淫,

脾胃虛弱肝腎虧,脾血阻滯為成因。

四肢不用為癱瘓,肝腎氣血虛為端,

寒痰濕熱瘀侵乘,閉經(jīng)阻絡(luò)而為患;

肝郁血虛亦可致,時作時止肌不變;

偏枯多為中風遺,氣虛血滯阻絡(luò)間。

四肢強直不能曲,外邪阻絡(luò)肝失羈,

痰火動風血瘀阻,肝腎虧虛陽衰極。

四肢拘急礙屈伸,風寒外襲濕熱淫;

寒濕蘊結(jié)肝血虧;更有熱病傷陰津;

手指攣急雞爪風;小腿拘痛名轉(zhuǎn)筋。

四肢抽搐為風動,外風內(nèi)風皆可成,

風邪閉阻絡(luò)不利,熱極陰虛肝風生;

婦有經(jīng)行見抽搐;小兒有風急慢驚;

癇證痙證皆可見;又有金創(chuàng)破傷風。

肢顫多為中風兆,風痰阻絡(luò)肝陽暴,

陰虛血虛脾氣虛,引動內(nèi)風肢振搖。

關(guān)節(jié)腫大見尪痹,痹久正虧陰邪聚;

膝大腿瘦鶴膝風,風寒濕乘犯于膝。

青筋突起為筋瘤,負重妊娠多此候;

氣虛血瘀阻絡(luò)道,寒濕濕熱皆為由。

 

8.2問四肢異常主?。?/H2>

四肢異常象

主病

 

1

疼痛

痛重著不移

濕痹

酸痛走竄不定

風痹

劇痛喜熱

寒痹

灼痛伴紅腫

熱痹

足跟痛

腎精虧損

足心濕著痛

命門火衰

2

麻木

四肢麻木不仁

肝風(風痰阻絡(luò))

手指麻

濕熱阻(氣血虛瘀)中風先兆

3

酸楚

四肢酸楚難受

風濕侵,濕熱阻,肝腎虧(氣血不足)、勞損

4

乏力

四肢倦怠乏力,懶惰

脾虛濕困,暑傷酷熱、體虛、久病

5

郁脹

四肢郁脹不舒適

氣滯濕郁、氣虛血瘀、風痰阻絡(luò)、濕熱、寒濕

6

肩不舉

肩難受抬不起、感覺痛

痹證、肩凝(五十肩)胸痹重癥、外傷

歌訣:四肢疼痛多痹證,風寒濕阻氣血行,

      濕痹重著痛不移;酸痛走竄風痹證;

痛劇喜熱為寒痹,熱痹灼痛伴紅腫;

痛于足跟腎精虧,足心濕著命火窘。

四肢麻木失痛癢,風痰阻絡(luò)肝風張,。

氣血虛瘀濕熱阻,指麻需將中風防。

四肢酸楚風濕侵,濕熱阻絡(luò)寒濕蘊,

氣血不足肝腎虧,別無不適為勞損。

四肢乏力多怠惰,脾虛濕困因最多,

盛夏酷暑熱傷氣,體虛久病氣血弱。

四肢郁脹不舒適,氣滯濕郁而為之,

氣虛血瘀風痰阻,濕熱寒濕也可致。

肩不舉證多因痛,痹證肩凝皆可成,

胸痹重癥涉肩背,外傷損筋瘀不行。

8.3切診四肢異常主?。?/B>

四肢異常象

主病

1

浮腫

按陷隨起復(fù)原

氣腫、氣滯濕郁、氣血虛。

按陷起較遲緩

水腫、水濕困脾。

四肢浮腫、全身浮腫、腹水膨腫

水邪上逆

肢腫,全身腫,神倦乏力,手足冷

腎陽虛

2

溫涼

手足四肢溫

陽氣尚存

手足四肢涼

陰證

手足背比手足心熱

外感

手足心比手足背熱

內(nèi)傷

歌訣:

四肢浮腫水氣分,陷起遲速細別甄。

隨按隨起為氣腫,陷起較遲水腫云,

氣滯濕郁虛氣腫;水腫脾由水濕困;

水邪上逆兼腹膨;腎陽虛型手足冷。

四肢溫涼手按明,陰陽盛衰寒熱定。

陽氣存亡由此辨;溫為陽存涼陰征;

外感內(nèi)傷亦可知:手足背心熱比明。

九、手足診——查找潛伏的病根。

9.1手部異常主?。?/H2>

手部異常

手冷

掌心熱

手背發(fā)熱

十指疼色紫

屈伸不利

手癢

主病

陽氣虛

胃熱陰虛

外感

肝郁氣滯血凝

濕痛

血虛受風

歌訣:陽氣虛:手冷, 掌心熱:胃熱陰虛病,

      手背熱:外感征, 指痛紫:肝滯血凝,

      手屈伸不利:濕痛,手癢:屬血虛受風。

9.2診魚際:

魚際顏色

紅色

青色

微黑色

魚絡(luò)青、短小

青赤黑色

青黑色

主病

胃熱

胃寒

痹證

虛證、少氣

病危重

痛證血凝

歌訣:魚際紅:胃熱病, 胃有寒:魚際青,

      微黑色是痹證,   虛證:魚絡(luò)短小青,

      青赤黑:病危重, 青黑:多痛多血凝。

9.3觀手知?。?/H2>

手部位

異?,F(xiàn)象

判斷病證

手掌

發(fā)熱發(fā)干

甲狀腺機能亢進

手掌

出現(xiàn)紅色斑點

糖尿病或肝炎

指關(guān)節(jié)

腫脹

痛風或高尿酸病

指尖

蒼白

血液流動障礙

手背

起小白色丘疹

膽固醇過高

指尖

紋線出現(xiàn)股溝

中風或心肌梗塞

手面

出現(xiàn)紅線

高血壓或風濕或心臟病

指關(guān)節(jié)

青筋凸起

胃腸欠佳、腹脹痛、口臭

掌背部

青筋呈黑色

頸椎肥大或腰椎病

指趾末端

肥大呈杵狀指

氣血阻絡(luò)、循環(huán)不達

歌訣:甲狀腺機能亢進,手掌發(fā)熱發(fā)干。

      手掌出現(xiàn)紅斑點:糖尿病或肝炎。

      指關(guān)節(jié)腫脹:痛風高尿酸在。

      指尖蒼白:血流障礙。

      手背起小白色丘疹:為膽固醇過高哉。

      指尖紋線出現(xiàn)股溝:中風或心肌梗塞。

      手面出現(xiàn)紅線:高血壓或風濕或心臟病。

      指關(guān)節(jié)青筋凸起:口臭、胃腸差、腹脹痛。

      掌背部青筋呈黑色:頸椎肥大或腰椎病。

      指趾末端肥大:  氣血阻絡(luò)、循環(huán)不佳。

9.4.按手足:

手足異常

手足熱

手足涼

手背熱

手心熱

主病

陽熱盛

陽虛寒

外感

內(nèi)傷

歌訣:手足熱:陽盛熱, 陽虛寒:手足涼,

      手背熱:為外感, 手心熱:多內(nèi)傷。

9.5.兒診虎口脈

9.5小兒指紋三關(guān)圖

 

食指命氣風脈色

紫色

紅色

青色

淡白色

浮露

暗滯

長短

主病

驚風痛

脾虛、疳積

表證

里證

實證

病輕重

歌訣:兒食指主病 :推關(guān):命、氣、風,

      紫熱寒為紅, 青驚風或痛,淡白虛積病。

      浮表、沉里、滯暗實,三關(guān)長短定輕重。

 

9.6 左手中指末節(jié)腹面皮下黃黑色圓形斑點報傷(偏橈骨、尺骨):

左手中指部位及斑點色

上部

中部

下部

點在橈側(cè)

在尺側(cè)

黃色

黑色

主病部位及輕重

胸廓有傷

腹背有傷

腰小腹傷

傷在左

傷在右

傷輕

傷重

歌訣:報傷指征顯現(xiàn):左中指末節(jié)腹面,

皮下黃黑園斑點:上胸廓傷,腹背(傷)中,

      下示腰小腹傷征:靠橈尺側(cè)左右呈;

      黃色傷輕,黑色重。

9.7.五指與臟腑及功能關(guān)系:

五指及節(jié)形態(tài)

拇指

食指

中指

無名指

小指

一節(jié)

二節(jié)

代表臟腑及功能

智慧、意志

心、循環(huán)

腎、生殖

消化、遺傳

特征及相主

孔子目—節(jié)紋

節(jié)長依次減

三節(jié)對稱

筋骨

節(jié)長短相稱

歌訣:拇指:智(慧)(意)志;

食指:肝;

中指:心臟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

      無名:腎與生殖聯(lián)(系),

      一節(jié)主性,二(節(jié))骨關(guān);

      小指:消化及遺傳。

 

十、甲診

甲為筋之余,內(nèi)以候肝膽,望爪甲不僅可測知肝膽之疾,而且由于人身一體,臟腑相關(guān),故望爪甲也可測全身正邪,盛衰之情況。

10.1指甲:(是筋之余,為候肝膽的外候)

甲色

紅潤

深紅

淡白

蒼白

黃色

黑色

主病

氣血充足

氣分有熱

臟氣虛寒

血虛

濕熱黃疸

血淤或血凝

歌訣:指甲:肝膽外候、筋之余,

      深紅:氣分熱,淡白臟氣虛,

      蒼白:血虛,黃疸濕熱色黃兮,

      黑色:血凝或血瘀。

10.2指甲異常現(xiàn)象主病證:

 

指甲異?,F(xiàn)象

主病

指尖紋線出現(xiàn)股溝:扇形,嵌頓甲

中風或心肌梗塞

乳白色甲

腎或肝有病,或缺鋅,貧血癥

甲發(fā)青色

支氣管炎征

甲表呈玻璃樣

結(jié)核病或肝萎縮

甲上現(xiàn)橫溝

缺營養(yǎng)、勞累、緊張、多憂愁

甲向里凹陷

腎虛、腎上腺亢進、風濕熱或甲亢

甲上有小白點

缺鈣或為蟲斑

甲表面棕色, 縱紋或縱裂

腸道炎或缺維生素或缺鐵

甲上棕黃色,橫紋過甲尖在十指

肝病

甲上內(nèi)凹麻坑陷

晚期銀屑病

甲紫暈、指頭腫

肺部疾病

云斑甲:白色云片狀

蛔蟲征,易疲勞或長期便秘

縱線甲

心衰、皮膚功能及腸蠕動減弱

黑線甲

內(nèi)分泌失調(diào),腦體力過耗,失眠缺VB12

花斑狀甲:似浪花凹凸不平

凸眼性甲亢或部分甲狀腺炎

脆裂甲

血行障礙,循環(huán)系統(tǒng)病或癡呆癥

豎條甲:不平滑樣凸變條,鷹爪形

有骨質(zhì)病變,氣滯血瘀,胸痹,痙攣

圓筒形

癰腫,瘰疬,易患腫瘤

長形甲或狹長甲

體弱或易患風濕痹證

甲明顯狹小

易患臟躁證

指甲過于柔弱

陰虛火旺

甲薄硬脆

肝血不足

甲身如平板者

體虛多病

軟薄甲,甲尖向掌側(cè)傾下斜

氣弱血虧,血行阻滯,易出血或缺鈣

勺狀甲,周邊卷起,中央凹陷

氣血雙虧,易患貧血及營養(yǎng)不良或痹證

甲干枯萎縮

肝熱或心陰不足,肝血虧虛或癘風大毒

甲剝離脫落

氣血不足,肝經(jīng)血燥或熱毒壅盛

歌訣:指甲異常主病證:      扇形甲:中風或心梗;

      乳白:缺鋅、貧血癥;  支氣管炎甲發(fā)青;

      結(jié)核、肝萎玻璃形;    勞累多憂橫溝呈;

      凹陷:風濕、甲亢征;  白點:缺鈣或有蟲;

      棕色、縱紋、縱裂縫,  缺維鐵或腸道病。

      甲棕黃色為肝?。?nbsp;     銀屑病甲陷麻坑;

      肺?。鹤蠒炛割^腫;    云斑:便秘,易累蟲;

      縱線甲:心衰皮腸功能;黑線甲:內(nèi)分泌,失眠癥;

      花斑狀甲:似浪花不平,  甲亢屬于凸眼性;

      脆裂甲:癡呆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骨質(zhì)血瘀鷹爪形;

      癰腫瘰疬形圓筒;        長形甲體弱和痹證;

      甲特小:臟燥??;        陰虛火旺:甲柔形;

      肝血不足:薄脆硬;      甲身平板:虛多??;

      軟薄甲尖內(nèi)下傾,        易出血和缺鈣征。

      氣血雙虧勺狀甲,        易患貧血營養(yǎng)差。

      甲干枯萎縮肝熱,        心肝血虧癘風毒也。

      甲剝離脫氣血不足,      肝經(jīng)血燥壅盛熱毒。

 

凹陷變

小塊樣凹變                      點狀凹變

 

                              缺鈣或臟器官性損害

 

縱裂甲             軟薄甲                脫落甲

血行障礙、血虛風燥            缺鈣和出血病變                 命門火衰、體虛至極

勺狀甲                                   橫溝甲

氣血虧、肝血不足、脾失運健                        邪熱肺燥、肝氣郁結(jié)、

氣虛血瘀、肝功異常

10.2圖

10.3右手指甲征(出現(xiàn)星狀、塊狀、片狀按之不散的暗紅色、青紫色、黑色或黃色淤血斑點)報傷

右手甲征處

拇指甲

食指甲

中指甲

無名指甲

小指甲

主傷部位

頭部

鎖骨下膈上

膈下臍上

臍下恥骨上

恥骨聯(lián)合下

歌訣:右手指甲征報傷:     星片塊瘀斑點狀,

      暗紅、青紫、黑或黃: 呈現(xiàn)拇指頭部傷,

      食指鎖骨下至膈肌上, 中指膈下臍上傷,

      無名臍下恥骨上,     小指恥骨以下傷。

十一、脈    

可以判斷疾病之病位、性質(zhì)、正邪盛衰等情況,還可判斷疾病的進退和預(yù)后(未病的發(fā)生)。

11.1 脈診概說

11.1.1 寸口分候臟腑:

    

      關(guān)

       

  說明

 

小腸配左尺

大腸配右尺

以尺候腹中的相應(yīng)部位,故又以三焦分配寸、關(guān)、尺三部

腎命門

膻中

胸中

膽膈

膀胱

小腸

大腸

歌訣:寸關(guān)尺相應(yīng)臟腑診,

      左:心膻中、肝膽膈、小膀腎,

      右:肺胸中、脾胃、大命門。

11.1.2 診脈方法:

名   

方                          

布 

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nèi)側(cè)動脈處,稱中指定關(guān),然后以食指

按在關(guān)前(腕側(cè))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guān)后(肘側(cè))定尺。

舉發(fā)

手指較輕地按在寸口脈搏跳動部位,以體察脈象,又稱浮取。

按法

手指用力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體察脈象,又稱沉取。

 

尋法

手指用力不輕不重,適當指力或左右推尋,以細細體察脈象,稱中取。

 

歌訣:掌后內(nèi)側(cè)動脈處,

高骨定關(guān)用中指,

食中無名寸關(guān)尺。

舉法輕按稱浮取,

按法沉取較用力,

尋法適力左右推尋兮。

11.2正常脈象

名稱

脈象

正常脈

寸關(guān)尺三部皆有脈,一息4~5至,相當于72~80次/分(成人脈),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jié)律一致,尺部沉取有力,并隨心理生理活動、氣候、季節(jié)、環(huán)境等不同而有相應(yīng)變化。

有胃

指下有從容,徐和,軟話滑感的沖和之象

有神

具有和緩有力之象,和有胃氣基本一致

有根

尺脈有力,沉取不絕,尺脈候腎,沉取候腎

歌訣:常脈寸關(guān)尺,    4~5至時一息;

      要有胃神根:    節(jié)律要整齊,

      有力中不失柔和,和緩中不失有力,

      尺部沉取,應(yīng)指有力,以候腎氣。

11.3常見病脈

共同

特點

相                類              

脈名

脈象

主病

舉有余,按之不足

表證及虛陽浮越證(亦見于)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

熱證

浮細無力而軟

虛證、濕困

浮取散漫無根,脈力不勻

元氣離散、臟氣將絕

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失血、傷陰之際

浮而搏指,中空邊堅

亡血、失精、半產(chǎn)、崩漏

輕取不應(yīng),重按始得

里證

重按推之筋骨始得

邪閉、厥病、痛極

沉細無力而軟

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沉按實大弦長

陰寒內(nèi)積、疝氣、癥積

一息

不足

四至

一息不足四至

寒證、亦見于邪熱結(jié)聚

一息四至,脈來怠緩

濕病、脾胃虛弱、亦見于平人

往來艱澀,遲滯不暢,輕刀刮竹

精傷、血少、氣滯、血瘀、痰食內(nèi)停

結(jié)

遲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

陰盛氣結(jié)、寒痰瘀血、氣血虛衰

數(shù)

一息

五至

以上

數(shù)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熱證、亦主里虛證

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熱證、亦主里虛證

數(shù)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

陽熱亢盛、瘀滯、痰食停積,臟氣衰敗

脈短如豆,滑數(shù)有力

疼痛、驚恐

應(yīng)

舉按無力,應(yīng)指松軟

氣血兩虛,傷暑

脈細如線,應(yīng)指明顯

氣血俱虛、濕證

極細極軟,似有似無

氣血大虛,陽氣暴脫

遲而中止,止有定數(shù)

臟氣衰微,疼痛、驚恐

跌仆損傷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氣郁,無力主氣損

 

應(yīng)

 

舉按充實而有力

實證,平人

往來流利,應(yīng)指圓滑

痰濕、食積、實熱、青壯年、孕婦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肝膽病、疼痛、痰飲、老年健康者

繃急彈指,狀如轉(zhuǎn)索

實寒證、疼痛、宿食

首尾端直,超過本位

陽氣有余、陽證、熱證、實證、平人

脈體寬大,無洶涌之勢

健康人、病進加重

 

 

歌訣:脈綱:浮表、沉里、寒為遲,

      數(shù)熱、虛虛和傷暑,

      舉按充力實平實?!峋V六脈主病。

      陽脈:浮、大、數(shù)、動、滑,

      陰脈:沉、澀、弱、弦、微;

      陰虛則熱,陽虛則寒?!偩V十脈主病。

脈類共同點:浮脈類輕取即得,

            浮洪濡散芤革。

            重按始得類沉脈,

            沉伏弱牢四脈哉。

            遲一息不足四至,

            遲緩澀結(jié)脈中四。

            數(shù)一息五至以上,

            數(shù)疾促動脈四樣。

            虛脈類應(yīng)指無力,

            虛細微代短五矣。

            實脈類應(yīng)指有力,

            實滑弦緊長大齊。

脈象及主病

?。号e有余,按之不足,

    主表證,陽虛。

洪:脈大,充實有力,

    來盛去弱,熱盛兮。

濡:浮細無力而軟,

    主虛證,濕困現(xiàn)。

散:浮取無根散漫,

    臟氣將絕,元氣離散。

芤: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主失血,傷陰全。

革:浮而搏指,中空邊堅,

    亡血、失精、崩漏、半產(chǎn)。

沉:輕取不應(yīng),得重按取,

    主里證兮。

伏:重按推至筋骨,

    邪閉、厥病、痛極乎。

弱:沉細無力而軟,

陽氣虛衰,氣血虛見。

牢:沉按實大長弦,

    陰寒內(nèi)積,癥積、氣疝。

遲:慢一息四至不足,

    寒癥及邪熱結(jié)聚。

緩:一息四至,脈來怠緩,

    濕病、脾胃虛弱、平人見。

澀:輕刀刮竹,艱澀不利,

    精傷、血少、氣滯、血瘀,

    痰食內(nèi)停齊。

結(jié):氣血少,陰寒凝,

    遲慢時止無一定。

數(shù):息超五,七至不足,

    熱證及里虛。

疾:一息七八,脈來急疾,

    既主熱證,亦主里虛。

促:數(shù)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

    陽熱亢盛,瘀滯故,

    痰食停積,臟氣敗乎。

動:脈短如豆,滑數(shù)有力,

    疼痛、驚恐兮。

虛:舉按松軟無力,

    氣血兩虛。

細:脈細如線,應(yīng)指明顯,

    氣血俱虛及濕證現(xiàn)。

微:極細極軟,似有似無,

    氣血大虛,陽氣暴脫乎。

代:遲而中止,止數(shù)定,

    臟氣衰微,疼痛,

    跌仆損傷,驚恐。

短:首尾俱短,不及本,

    有力主氣郁,無力主氣損。

實:舉按充實有力,

    實證或平人矣。

滑:如盤走珠,往來流利,

    痰濕、實熱、食積,

    青壯年,孕婦齊。

弦: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主痛、病在肝膽,

    痰飲或健康老年。

緊:狀如轉(zhuǎn)索,繃急彈指,

    實寒證、疼痛、宿食。

長:超過本位,端直首尾,

    陽證、陽氣有余,

    熱證、實證、平人俱。

大:脈寬大,無洶涌勢,

健康人或病進式。

11.4兼脈主?。◤?fù)合脈)

兼脈

主病

兼脈

主病

浮數(shù)脈

風熱病

遲沉

里寒

浮緊

傷寒病

遲澀

血少

浮緩

傷風證

遲緩

寒證

浮滑

風痰證

遲弦

痛證

浮芤

失血證

數(shù)沉

里熱

浮虛

傷暑病

細數(shù)

陰虛、內(nèi)熱

弦浮

外感病

洪數(shù)

實熱

沉弦

肝瘀氣滯

數(shù)虛

陽證

弦滑

痰飲證

虛遲

陰證

弦遲

虛寒證

虛浮

氣虛

弦數(shù)

肝火

虛沉

陰虛

沉細

肝腎虛

實滑

凝結(jié)頑痰

沉滑

宿食

實數(shù)

內(nèi)結(jié)寒熱

沉浮

霍亂、劇腹痛

實弦

肝氣郁結(jié)

遲浮

氣虛

 

 

歌訣:浮數(shù)風熱,浮緊傷寒,

      浮緩傷風,浮滑風痰,

      浮芤失血,浮虛傷暑完。

      弦浮外感,肝氣沉弦,

      弦滑痰飲,弦遲虛寒,

      弦數(shù)肝火現(xiàn)。

      沉細肝腎虛,

      沉滑宿食兮,

      沉浮霍亂腹痛劇。

      遲浮氣虛,

      遲沉里寒,

      血少遲澀,

      寒遲緩,痛遲弦。

     數(shù)沉里熱乎,

     陰虛內(nèi)熱細數(shù),

     洪數(shù)實熱故。

     數(shù)虛陽,虛遲陰,

     虛浮氣虛,陰虛虛沉。

實數(shù)內(nèi)結(jié)頑痰,

實數(shù)內(nèi)結(jié)熱寒,

肝氣郁結(jié)實而弦。

11.5診小兒脈

11.5.1 小兒正常脈象特點

小兒年齡

正常脈象

2~3歲

以成人正常呼吸定息,一息6~7至每分鐘約跳100~120次

5~10歲

以成人正常呼吸定息,一息6至,每分鐘約跳100次,9~10歲定寸關(guān)尺,15歲按成人

歌訣:小兒之脈部位短,寸關(guān)尺脈難分明,

      何況診脈易驚啼,脈隨驚亂至不清。

      三歲小兒用拇指,一指三部測病情;

      三歲以上拇指滾,關(guān)前寸部后尺定;

      次第下指定三部,七歲以上可應(yīng)用;

      三指定位寸關(guān)尺,十五歲后診同成。

小兒脈快應(yīng)記?。喝龤q七至脈為平,

五歲一息常六至,二三、五十兩年齡。

11.5.2小兒病脈

小兒脈象

主病

數(shù)脈

熱證: 浮數(shù)表熱、沉數(shù)食積

遲脈

臟寒: 有力實寒、無力虛寒

滑脈

傷食疾

沉數(shù)脈

食積

緊脈

寒證

緩脈

濕證

大小不齊脈

濡脈

脾虛 濕困

伏脈

邪閉 厥病 痛極

芤脈

亡血 傷陰之際

浮脈

表證: 有力表實 無力表虛

沉脈

腑熱里證 :有力里實 無力里虛

歌訣:兒脈弱強定虛實:腑熱數(shù)、臟寒遲,

      滑食疾,沉數(shù)積食,緊主寒、緩主濕,

      大小不齊屬于滯,脾虛、濕困脈為濡,

      伏脈厥病痛極至,芤脈亡血傷陰之。

      數(shù)脈主熱寒為遲。浮表沉里腑熱是;

      無力屬虛,有力實。

11.6 診婦人

11.6.1 診月經(jīng)

 名    

脈象與癥狀

經(jīng)    

月經(jīng)將至

左關(guān)尺脈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熱,腹不脹

月經(jīng)不利

寸關(guān)脈調(diào)和,而尺脈弱或細澀

經(jīng)

精血少虛閉

尺脈虛、細澀

氣滯血淤實閉

尺脈弦澀

痰濕阻于胞宮

脈弦滑

 

歌訣:婦人左關(guān)尺忽洪,     不熱不脹將行經(jīng);

        尺脈弱、細澀不通。   尺虛細澀虧虛閉;

      弦澀實閉,氣滯血淤; 弦滑濕阻胞宮兮。

11.6.2 孕檢:

方 法

孕 征

脈檢

早晨脈滑數(shù)沖和左關(guān)脈微跳動

指檢

孕婦中指與無名指呈放射性搏動,懷孕二、三月第一節(jié)兩側(cè)跳動;五、六月則第二節(jié)跳動;八、九月則第三節(jié)跳動;指末梢跳動為懷孕已十個月將產(chǎn)。

壓甲檢

 婦女停經(jīng),壓其拇指紅活鮮潤的為胎征;暗滯色的為月經(jīng)病。

神門脈檢

婦女停經(jīng),神門脈跳動的即為孕征。

 

歌訣:

孕婦脈搏早晨按摸:

滑數(shù)沖和,左關(guān)微覺。                                

孕婦中指與無名(指),

呈發(fā)射性脈搏動,

二、三月則一節(jié)行,

五、六月則二節(jié)呈,

八、九月則三節(jié)動,

指末若動十月整。

壓拇指甲檢孕征:

紅活鮮潤為胎呈,

暗滯屬于月經(jīng)病。

婦女停經(jīng):

神門脈動,

呈圓滑性,

即為孕征。

11.6.3 辨胎產(chǎn)

名稱

征象

辨胎

沉按脈呈洪弦象,按腹部溫暖感為活胎。

臨產(chǎn)

孕婦將產(chǎn)尺脈轉(zhuǎn)急如切繩狀,中指頂節(jié)有脈跳動感,目出金花,腰腹痛難忍。

歌訣:

活胎好分辨,

沉按脈洪弦,

腹部呈溫暖。

孕婦將產(chǎn)之象征:

尺脈轉(zhuǎn)急如切繩,

中指頂節(jié)有脈動,

目出金花腰腹痛。

11.6.4 血(按經(jīng)血顏色和腹痛于經(jīng)前后定病性質(zhì)):

血病性質(zhì)

經(jīng)前后血色與腹痛情況

血熱

經(jīng)先期血色深紅、紫黑

血虛

經(jīng)后期血色淡白

氣滯血瘀

經(jīng)前少腹痛硬

血虛有寒

經(jīng)后少腹痛

歌訣:

經(jīng)先期血色深紅紫黑:為血熱。

經(jīng)后期血色淡白:血虛也。

氣滯血瘀:經(jīng)前少腹痛硬。

血虛有寒:經(jīng)后少腹痛。

11.6.5 帶

帶病性質(zhì)

帶之顏色氣味狀態(tài)

帶白色、清稀、有腥味

濕熱

帶黃色、稠粘、有臭味

歌訣:

帶白色、稀、腥屬寒

帶稠粘黃臭:濕熱現(xiàn)

11.6.6崩漏

崩漏性質(zhì)

主證

熱證

月經(jīng)不止,血色紫黑成塊痛

沖任脈損

月經(jīng)不止,無塊無痛

中氣下陷

月經(jīng)不止,無塊無痛

歌訣:

月經(jīng)不止:崩漏病,

色紫黑成塊痛:熱癥,

沖任脈損:無塊無痛,

中氣下陷:亦無塊痛。

十二、經(jīng)絡(luò)診

——對十二經(jīng)的外經(jīng)病稱之是動病(是癥),多因感受外邪、邪氣偏盛、經(jīng)氣閉阻所致;對其十二經(jīng)之內(nèi)臟(腑)病稱之所生?。ㄊ遣。?,多因內(nèi)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致,把該經(jīng)之癥候與疾病分別歸屬于該經(jīng)之經(jīng)脈(外經(jīng))與臟腑進行分類診斷的方法。

12.1手太陰肺經(jīng)

肺經(jīng)之外經(jīng)病——是動病

肺經(jīng)之內(nèi)臟病——主肺所生病

灑淅寒熱,傷風自汗出,肩背和前臂部氣血阻滯出現(xiàn)厥冷,疼痛-缺盆中痛

諸氣憤怒、郁滯、吐痰、喘息、氣促、氣粗、咳嗽、倚息不得臥、咳唾膿血、吐涎沫,吐米粥狀,呵欠、小便數(shù)欠

歌訣:

肺:灑淅熱寒,傷風自汗,

          冷痛肩背、臑臂前廉。(——是動?。?/P>

          諸氣憤郁,諸痿嘔喘,

          咳唾膿血,咳嗽氣短,

          不臥遺矢,小便數(shù)欠。(——所生?。?/P>

12.2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大腸經(jīng)外經(jīng)病——是動病

大腸經(jīng)之內(nèi)腑病——所生病

齒痛、喉痺、頸腫、鼻衄、目黃、咽梗。發(fā)冷寒戰(zhàn)栗(氣虛不足);大次指痛,若氣盛有余時,則發(fā)熱,食欲減退

矢氣腹中雷鳴,腹中瀝瀝有聲,便燥、便秘結(jié);里急后重、肛灼熱、肛墜、肛脫垂,泄痢、便血、先血后便。

歌訣:

大(腸):齒痛喉痹,

頸腫口干,

鼻衄目黃,

咽梗寒戰(zhàn),

大次指痛,

發(fā)熱食減。〈——動病〉

腸鳴脫肛,

大便閉結(jié),

里急后重,

泄痢下血。〈——所生病〉

12.3足厥陰肝經(jīng)

肝經(jīng)之外經(jīng)病——是動病

肝經(jīng)之內(nèi)臟病——所生病

頭頂痛、目赤、瘧熱寒、面青、怒目、易怒、吐涎、頰腫、女卵縮、男頹疝,婦腹腫塊、陰病、筋攣

諸風暈眩、驚愓、癇證,僵臥強直,角弓反張、頸項強直、脅腫痛、癥瘕、疝痛、痛經(jīng)

歌訣:

肝:頭痛、目赤、瘧熱寒,

      面青、耳閉、怒吐涎,

      頰腫卵縮、男頹疝,

      婦腹腫、陰病、筋攣。(——是動?。?/P>

      諸風暈眩、驚癇證,

      僵臥強直、脅痛腫,

      癥瘕疝疼與痛經(jīng)。(——所生?。?。

12.4足少陽膽經(jīng)

膽經(jīng)之外經(jīng)病——是動病

膽經(jīng)之內(nèi)腑病——所生病

寒熱往來,痁瘧病,瘰疬、胸脅痛,頭角痛、結(jié)核、耳痛、耳鳴、耳聾、馬刀,小次趾不用

心中澹澹如人將捕,嘔吐苦汁,善太息;口苦目昏,臥起不寧而不眠

歌訣:

膽寒熱往來,痁瘧病,

      瘰癘胸脅頭角痛,

      結(jié)核與耳痛鳴聾,

      馬刀、小次趾不用。(——是動?。?/P>

      心中澹澹如人將捕,

      嘔苦汁、善嘆息,口苦,

      目昏不眠乎。(——所生?。?/P>

 

 

12.5足少陰腎經(jīng)

腎經(jīng)之外經(jīng)病——是動病

腎經(jīng)之內(nèi)臟病——所生病

發(fā)熱、不惡熱、口熱舌干、頭痛、暈眩、脊股內(nèi)后廉痛

諸寒厥逆、骨痿、腰痛、少腹?jié)M、疝氣、腰冷如坐冰水中,便秘、五更泄瀉、足胻寒腫,消渴飲引,吐利穢腥之腸癖

歌訣:

腎:發(fā)熱,不惡熱、舌干,

          頭疼痛又暈眩,

          痛在脊股后廉。(——是動?。?/P>

              諸寒厥逆,骨痿腰痛,

              少腹?jié)M疝,腰冷如冰,

              大便閉泄足胻寒腫,

              消渴飲引,吐利穢腥。(——所生病)

12.6足太陽膀胱經(jīng)

膀胱經(jīng)之外經(jīng)病——是動病

膀胱經(jīng)之內(nèi)腑病——所生病

發(fā)熱、惡寒、鼻塞、頭痛、腰脊強,足小趾不用

多尿、尿頻、尿短白、尿黃、尿血、尿膿血、遺失、氣痛

歌訣:

膀(胱):發(fā)熱惡寒,鼻塞頭痛,

      腰脊強,足小趾不用。(——是動?。?/P>

      小便短數(shù),白黃紅,

      遺失與氣痛。(——所生?。?/P>

12.7手少陰心經(jīng)

心經(jīng)外經(jīng)病——是動病

心經(jīng)陰陽失調(diào)主心所生病

肌熱、戰(zhàn)栗畏寒、面赤、舌強、不能言語、目黃、血貫瞳神,胸脅滿悶、臑臂肩痛厥、心煩

諸熱(潮熱、手足心熱)、健忘、驚悸、驚、譫語、鄭聲、狂躁、癲病。瘡瘍痛癢、怔忡、心中煩亂、自汗盜汗、油汗不止

歌訣:

心:肌熱、戰(zhàn)栗畏寒,

          面赤、舌不能言,

          目黃、胸脅悶滿,

          腰背肩痛,心煩。(——是動病)

               諸熱驚或譫,

               痛癢、瘡瘍、自汗,

               健忘、怔忡、煩亂。(——所生?。?/P>

12.8手太陽小腸經(jīng)

小腸經(jīng)外經(jīng)病——是動病

小腸經(jīng)內(nèi)腑病——所生病

身熱、惡寒、頭痛、頸頷肩臑外后廉痛,口糜、耳聾

是主液所生病,小便清長自利,尿灼熱。尿黃赤、尿短少、小便頻急、淋漓澀痛等;

小腸脹,少腹脹引起而氣痛(厥氣客于小腸),小腸有宿食,常暮發(fā)熱,日明(旦)復(fù)止

歌訣:

腸:身熱、惡寒、頭痛,

       頷腫痛、口糜、耳聾。(——是動?。?/P>

          大便后血、水谷利,

          小便自利短血閉,

          氣痛夜熱旦止兮。(——所生?。?/P>

 

12.9足太陰脾經(jīng)

脾經(jīng)之外經(jīng)病——是動病

脾經(jīng)之內(nèi)臟病——所生病

全身沉重無力、四肢不舉、舌本強痛、九竅感不通,好噯氣、得到大便或放屁后感輕松;大趾不用,諸頸項痛、嗜臥。

諸濕腫脹,痞滿、善噫氣、黃疸、痰飲、大小便不利、吐瀉、霍亂、大腹痛、腹脹滿、繞臍痛。

歌訣:

脾:四肢不舉、體膚痛,

          舌本強痛、九竅不通,

          重快嗜臥、大趾不用,

          諸頸項痛脾是動病。(——是動病)

               諸濕腫脹、痞滿噫氣,

               黃疸痰飲、大小便閉,

               吐瀉霍亂、腹痛齊。(——所生?。?/P>

12.10足陽明胃經(jīng)

胃經(jīng)外經(jīng)病——是動病

胃經(jīng)之內(nèi)腑病——所生病

發(fā)熱蒸蒸、發(fā)狂譫、身前熱、身后覺寒、齒痛、口眼偏、鼻衄鼻痛、酒鼻渣。

噎膈、反胃、中滿腫脹、嘔吐、瀉利、食滯、傷食、霍亂、腹痛、支倆滿痞、胃管心痛、消谷善饑、心慌。

歌訣:

胃:發(fā)熱蒸蒸、發(fā)狂譫,

           身前熱、身后寒,

牙痛、口眼偏,

鼻衄痛、鼻渣全?!础莿硬 ?/P>

噎膈、反胃、中滿腫脹,

嘔吐、瀉利,食滯食傷,

霍亂、腹痛,滿在支倆,

胃管當心痛,善饑慌?!础 ?/P>

12.11手厥陰心包經(jīng)

心包經(jīng)外經(jīng)病——是動病

心包經(jīng)內(nèi)臟病——所生病

臂肘攣急、腋腫、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掌中熱、心煩、心痛

歌訣:

心包:臂肘攣急、腋腫,

            甚胸脅滿,心澹動,

            面赤目黃、喜笑不停。(——是動病)

            掌中熱、煩心痛,

            是主脈所生病。(——所生?。?/P>

12.12手少陽三焦經(jīng)

三焦經(jīng)外經(jīng)病——是動病

三焦經(jīng)之內(nèi)腑病——所生病

耳鳴、耳聾、戰(zhàn)栗畏寒、如傷神守、喉痺、嗌腫干

汗出、目外小眥痛、頰痛、驚駭、小指次指不用

歌訣:

三焦:耳鳴聾、戰(zhàn)栗畏寒,

            如傷神守,喉痹嗌腫干。(——是動病)

                汗出目外眥頰痛,

                驚駭小次指不用,

                是主氣所生病。(——所生?。?/P>

十三、八綱辨證施治

13.1 八綱

癥型

主     

表癥

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苔白、脈浮、有或無汗、四肢疼痛。

里癥

脈沉、發(fā)熱不惡寒、脘腹脹痛、心悸、氣短、二便失調(diào)、腰脊酸軟。

寒癥

脈遲、惡寒、手足冰冷、面色蒼白、口不渴、尿清長、大便溏薄、舌苔白、喜熱飲。

熱癥

發(fā)熱、惡熱、脈數(shù)、面赤煩躁、口渴喜冷飲、尿短赤、便秘、舌苔黃、舌質(zhì)紅。

虛癥

少氣、自汗、食少、乏力、形體消瘦、精神不振、心悸、舌質(zhì)色淡無苔、脈細弱。

實癥

聲高氣粗、面紅目赤、腹?jié)M拒按、便秘、身痛脈實有力、譫語躁動、高熱尿澀、舌苔黃厚。

陰癥

語聲低微身冷畏寒、精神萎頓、面色晦暗、近衣喜溫、口不渴、動作遲緩、脈沉細遲、舌苔白、質(zhì)淡。

陽癥

發(fā)熱口渴、身熱喜涼、脈浮滑數(shù)、舌質(zhì)紅、苔黃燥、便結(jié)尿赤、精神興奮、語聲粗壯、甚或譫語發(fā)狂。

歌訣:

表癥:惡寒發(fā)熱頭痛,

鼻塞,苔白脈浮形,

有或無汗,四肢痛。

里癥:脈沉、發(fā)熱不惡寒,

脘腹脹痛,心悸氣短。

二便失調(diào),腰脊酸軟。

寒癥:脈遲、惡寒手足冷,

面白、口不渴、尿長清,

便溏、苔白、喜熱飲用。

熱癥:發(fā)熱、惡熱、脈數(shù)形,

面赤、煩躁、口渴喜冷,

尿短赤、便秘、苔黃、舌紅。

虛癥:少氣、自汗、食少乏力

形廋神不振、心悸,

舌淡無苔、脈弱細。

實癥:聲高、氣粗目赤面紅,

腹?jié)M拒按、便結(jié)身痛,

脈實有力、譫語躁動,高熱尿澀、苔黃厚征。

陰癥:語聲低微身冷畏寒,

精神萎頓、面色晦暗,

喜溫、口不渴、動作遲緩,

脈沉細遲、苔白舌淡。

陽癥:發(fā)熱口渴、身熱喜涼,

脈浮滑數(shù)、舌紅苔黃,

便結(jié)尿赤、神奮聲壯,

面赤氣粗、甚或譫狂。

證型

主      

亡陰

汗多、味咸不粘四肢畏熱溫和,口渴喜冷飲舌紅干,脈洪數(shù)無力,呼吸氣粗。

亡陽

汗多味淡,如有粘,呼吸氣微,四肢厥冷畏寒口不渴,喜熱飲,舌白潤,脈虛大空或微細欲絕。

歌訣:

亡陰:汗多味咸不粘,

呼吸氣粗,四肢畏熱溫和感,

渴喜冷飲舌紅干,

脈洪數(shù)無力現(xiàn)。

亡陽:汗多味淡如油粘,

呼吸氣微,肢厥冷畏寒,

不渴喜熱飲,舌白潤般,

脈虛大空或微細欲絕見。

13.2治療方法:

      

八種治法

溫法、和法、汗法、吐法、下法、清法、消法、補法。

驅(qū)邪法

治風、驅(qū)寒、理氣、清熱、逐水、散瘀、去濕、除痰、驅(qū)蟲。

扶正法

補氣法、補血法、補陰法、補陽法。

輔佐法

輔佐驅(qū)邪——通利法;補正——固止法。

歌訣:

溫、和、汗、吐、下,

清、消、補八法。

治風、袪寒、理氣,

清熱、逐水、散瘀,

去濕、除痰、驅(qū)蟲兮,

祛邪法九種齊。

扶正法有四樣:

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輔佐祛邪與補正:

通利、固止法兩種。

十四、五臟辨證施治

14.1  心病

證 

主    

方 

 

 

心陽虛

心中空虛、  動顫,面色胱白心悸,氣喘、脈弱虛大,苔薄白,舌質(zhì)淡,喘動則重,自汗,肢冷形寒。

 

養(yǎng)心湯、參附湯

心陰虛

虛煩心悸,多夢失眠,脈細數(shù),健忘舌尖紅,苔少盜汗,面色少華。

 

補心丹

 

 

 

心火亢盛

面紅潤、口渴、心煩、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舌體潰瘍,尿黃。

 

導(dǎo)赤散、安神丸

痰迷心竅

精神抑郁,哭笑無常,胡言亂語,脈弦滑,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面色紅赤躁動不安。

 

導(dǎo)痰湯

心血淤阻

唇青面白,心悸,胸悶,疼痛劇烈,舌質(zhì)暗紅有紫斑,脈細澀。

血府逐淤湯

心腎不交

虛煩不寐,面赤耳鳴,目眩咽干,夢遺滑精,脈細數(shù)。

黃連阿膠湯

歌訣:

心陽虛:心中空,    動顫,

面白、心悸氣喘,

脈弱虛大,苔白舌淡,

喘動重、自汗、肢冷、形寒,

養(yǎng)心湯、參附湯選。

心陰虛:虛煩,心悸,多夢失眠,

脈細數(shù)、舌尖紅、健忘、盜汗,

面色少華,服補心丹。

心火亢盛:面赤,口渴,心煩,

舌紅、苔黃、脈數(shù)、舌潰爛,

尿黃、導(dǎo)赤散、安神丸。

痰迷心竅:精神抑郁,

哭笑無常,胡言亂語,

脈弦滑,舌紅,苔黃膩,

面赤躁動,導(dǎo)痰湯醫(yī)。

心血淤阻:唇青面白,

心悸,胸悶疼痛劇烈,

舌暗紅、紫斑,脈細澀,

血府逐淤湯善哉。

心腎不交:虛煩失眠,

面赤耳鳴,目眩咽干,

夢遺滑精,腰膝酸軟,

脈細數(shù),黃連阿膠湯癒。

14.2肝病

證 

主   

方 

肝陽上亢

眩暈耳鳴,目澀口干,面熱頭疼,脈細數(shù),舌質(zhì)絳,急躁心悸,失眠多夢。

杞菊地黃丸

天馬鉤藤飲

 

 

 

肝氣郁結(jié)

肋痛噯氣,煩躁易怒,腹痛,嗝逆,舌苔白,脈弦,有梅咳氣。

柴胡舒肝散

肝火上炎

目赤頭疼,燥怒如狂,口苦,眩暈,耳鳴,嘔吐苦水,脅肋灼疼,脈弦數(shù),苔黃舌紅,便秘。

 

龍膽瀉肝丸

肝風內(nèi)動

頭抽擎疼,四肢攣急,卒然昏仆,人事不省,口眼歪斜,眩暈,脈弦,苔黃舌紅。

 

鎮(zhèn)肝熄風湯

肝腎陰虛

頭眩目澀,兩顴潮紅,五心煩熱,咽痛而干,盜汗、脅痛、夢寐遺精,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shù)。

一貫煎,杞菊地黃丸,鎮(zhèn)肝熄風湯

 

歌訣:

肝陽上亢:眩暈耳鳴,

目澀口干,面熱頭疼,

脈細數(shù),舌絳紅,

急躁心悸,失眠多夢,

杞菊地黃(丸),天馬鉤藤(湯)。

肝氣郁結(jié):肋疼噯氣,

煩躁易怒,腹痛嗝逆,

舌白脈弦,有梅咳氣,

柴胡舒肝散宜。

肝火上炎:目赤頭疼,

易怒口苦,眩暈耳鳴,

嘔吐苦水,脅肋灼疼,

脈弦數(shù),苔黃舌紅,

便秘,。龍膽瀉肝湯用。

肝風內(nèi)動:頭抽擎疼,

四肢攣急,昏仆人事不省,

口眼歪斜,眩暈抽動,

脈弦,苔黃,舌紅,

鎮(zhèn)肝熄風湯中。

肝腎陰虛:目澀頭眩,

五心煩熱,顴紅咽痛干,

盜汗脅痛,遺精腰酸,

舌紅、脈細數(shù)服一貫煎,

杞菊地黃丸,鎮(zhèn)肝熄風湯。

14.3脾病

   

 

虛證

畏寒肢冷,脘悶腹脹,嘔吐清水,食少納呆,大便溏,脈沉細,舌質(zhì)淡,舌苔白。

理中湯

面黃、腹脹、大便溏、四肢乏力,倦怠懶言,脈細弱,苔白舌淡。

補中益氣湯

 

實證

頭身沉困,胃脘飽脹,飲食不香,口干不欲飲,飲入則吐,苔白膩,脈細滑。

胃苓湯

鮮明黃疸,厭食油膩,嘔吐腐酸,脈滑數(shù),舌苔黃膩,口苦干。

茵陳蒿湯合四苓散

兼病

肢冷畏寒,面色蒼白,少氣懶言,便溏腎瀉,浮腫疲倦,脈沉細、苔白、舌淡。

附子理中湯

歌訣:

脾陽虛:畏寒肢冷,腹脹,

脘悶嘔吐,食少便溏,

脈沉細,舌淡白,理中湯。

脾氣虛:面黃、腹脹、溏便,

四肢乏力,倦怠懶言,

脈細弱,苔白舌淡,

補中益氣湯痊。

寒濕困脾:胃脘飽脹,

頭身沉困,飲食不香,

口干不飲,飲則吐往,

苔白膩,脈細滑,胃苓湯。

濕熱蘊脾:鮮明黃疸,

厭食油膩,嘔吐腐酸,

脈滑數(shù),苔黃膩,口苦干,

茵陳蒿湯合四苓散。

脾腎陽虛:肢冷畏寒,

面色蒼白,少氣懶言,

便溏、腎瀉,浮腫疲倦,

脈沉細、苔白舌淡,

用附子理中丸。

14.4肺病

證 

主   

方 

 

虛證

肺氣虛

痰多清稀,咳而氣短,聲音低怯,倦怠懶言,面色胱白,畏風自汗,脈細弱,舌苔薄白,舌質(zhì)淡。

補肺湯,玉屏風散

肺陰虛

干咳,少痰,舌質(zhì)紅,痰稠粘,午后潮熱顴紅,痰帶血,盜汗,脈細數(shù),聲音嘶啞,舌紅,口干,五心熱。

百合固金湯

沙參麥冬湯

 

 

 

 

 

風寒束肺

咳喘痰稀,惡寒發(fā)熱,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浮緊,頭身疼。

杏蘇散、麻黃湯

風熱襲肺

痰黃咽痛,口渴引飲,身熱畏風,氣喘息粗,咳引胸痛。

銀翹散、麻杏石甘湯

燥熱傷肺

干咳少痰,苔黃,脈數(shù),鼻燥咽干,舌苔薄少津。

桑杏湯

痰濕阻肺

胸悶咳嗽,痰多,喉中痰鳴,喘不能臥,舌苔白膩,脈滑。

二陳湯

歌訣:

肺氣虛:痰多清稀,咳而氣短,

聲音低怯,倦怠懶言,

面色胱白,畏風自汗,

脈細弱,苔白淡,

補肺湯,玉屏風散。

肺陰虛:干咳,痰少稠粘,

午后潮熱、顴紅,痰帶血盜汗,

脈細數(shù),音啞,舌紅,口干,

五心熱, 百合固金湯痊。

風寒束肺:咳喘痰稀,

惡寒發(fā)熱,鼻流清涕,

苔白,脈浮緊,頭身疼,

杏蘇散、麻黃湯醫(yī)。

風熱襲肺:痰黃咽痛,

口渴引飲,身熱畏風,

氣喘息粗,咳引胸痛。

麻杏石甘湯、銀翹散用。

燥熱傷肺:干咳少痰,

苔黃脈數(shù),鼻燥咽干,

津少,桑杏湯痊。

痰濕阻肺:胸悶,咳痰多,

喉中痰鳴,喘不能臥,

苔白膩,脈滑二陳湯卓。

14.5腎?。?/P>

   

腎陽

虛衰

形寒肢冷,面色胱白,腰酸腿軟,陽痿滑精,便溏,氣短,脈沉細,苔白舌淡。

右歸丸

腎不

納氣

面浮色白,氣短喘逆,尿隨咳出,舌苔薄白,脈沉細。

人參胡桃湯加紫河車

腎陰

虧虛

耳鳴眩暈,五心煩熱,舌燥咽干,夢寐遺精,腰膝酸軟,脈細數(shù),舌紅,苔少,口干。

六味地黃丸

腎虛

水乏

咳逆氣喘,周身浮腫,肢冷形寒,下肢腫甚,按之凹陷,痰多清稀,舌苔白,舌質(zhì)淡,脈沉細滑。

真武湯

腎虧

火旺

口咽苦干,顴紅唇赤,虛煩不眠,陽興夢遺,腰膝疼酸,舌紅苔黃,脈弦細數(shù)。

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

歌訣:

腎陽虛:肢冷形寒,

面色胱白,腰酸腿軟,

陽痿滑精,便溏氣短,

脈沉細,苔白舌淡,

溫腎填精用右歸丸。

腎不納氣:面浮色白,氣短喘逆,

尿隨咳出,苔白,脈沉細,

人參胡桃湯加紫河車。

腎陰虛:耳鳴眩暈,

五心煩熱,舌燥咽干,

夢寐遺精,腰膝酸軟,

脈細數(shù),舌紅,苔少口干,

   滋陰六味地黃丸。

腎虛水乏:咳逆氣喘,

周身浮腫,肢冷形寒,

下肢腫甚,按之凹陷,

痰多清稀,苔白舌淡,

脈沉細滑,真武湯痊。

腎虧火旺:口咽苦干,

顴紅唇赤,虛煩不眠,

陽興夢遺,腰膝疼酸,

舌紅苔黃,脈弦細數(shù),

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

14.6五臟氣、血、陰、陽實證

證型

共同主證

類 

癥   

憋悶、疼痛、脹滿,設(shè)置較暗,脈多見弦象

肺氣瘀滯

喘急,胸悶,脹疼,咳逆

肝氣郁滯

胸腹?jié)M疼,呃逆,乳房疼,痛經(jīng)。

脾胃氣滯

嘔吐、噯氣、脘腹?jié)M疼,呃逆,矢氣

疼痛有定處,刺疼或鈍疼或有腫物積塊,或局部麻木唇暗,舌暗有紫斑,脈澀而有力。

 

心脈淤阻

 

心區(qū)陣發(fā)性疼痛牽引肩背,舌尖有瘀斑,脈結(jié)代。

 

肝脈瘀滯

 

肋下疼痛,或肝脾大硬,肢體時有麻木。

寒邪內(nèi)侵與痰飲,水濕相凝引起諸證舌質(zhì)淡,舌苔白潤滑,脈相沉遲

水寒射肺

喘咳痰多稀,胸疼,惡寒,無熱。

水氣凌心

陣發(fā)心悸,心區(qū)疼痛,遇寒則甚,或浮腫,脈結(jié)代。

寒濕困脾

脘腹?jié)M悶,嘔吐清水,大便溏,頭身困,白帶稀多脈緩滑。

寒滯肝脈

少腹脹痛,疝氣,睪丸墜脹濕冷,嘔吐白沫,頭疼于巔頂部。

五臟功能失調(diào)造成火熱內(nèi)熾舌苔黃,舌質(zhì)紅,脈洪滑數(shù)。

肺熱內(nèi)蘊

咳痰黃稠,甚帶血,胸部熱疼,鼻咽干燥。

心火熾盛

心中煩熱,失眠,高熱神昏,甚狂躁,舌體糜爛。

脾胃蘊熱

口唇紅腫,口腔潰瘍,渴欲涼飲,脘腹熱疼,大便熱結(jié)。

肝陽上亢

眩暈頭疼,目赤多,口苦耳鳴,急躁易怒,脅肋灼疼。

歌訣:

五臟氣實共同點:

憋悶、疼痛、脹滿,

舌質(zhì)較暗,脈見弦。

肺氣瘀滯­——喘急,

胸悶脹疼,咳逆。

肝氣郁滯——胸腹?jié)M疼,

呃逆,乳房疼,痛經(jīng)。

脾胃氣滯——嘔吐噯氣、

脘腹?jié)M疼,呃逆,矢氣。

血瘀證:疼處定點,

腫物、積塊、局麻、唇暗,

脈澀有力,舌暗有紫斑。

心脈淤阻——舌尖瘀斑,

脈結(jié)代,心區(qū)陣疼牽肩。

肝脈瘀滯——肋下疼,

肢體時麻,肝脾大硬。

陰盛證:寒邪內(nèi)侵,

水濕相凝與痰飲,

舌淡,苔白,脈遲沉。

水寒射肺——喘咳、痰多、白稀,

胸疼,惡寒,無熱。

水氣凌心——陣發(fā)心悸,

心區(qū)疼痛,遇寒則劇,脈結(jié)代,浮腫矣。

寒濕困脾——脘腹?jié)M悶,

嘔吐清水,便溏,頭身困,

白帶稀多,脈緩滑診。

寒滯肝脈——少腹脹痛,

疝氣,睪丸墜脹,濕冷,

嘔吐白沫,頭疼于巔頂。

陽盛證:苔黃、舌紅,

火熱內(nèi)熾,脈滑數(shù)洪。

肺熱內(nèi)蘊——咳痰黃稠,甚帶血,

胸部熱疼,鼻咽干燥。

心火熾盛——心中煩熱,失眠,

高熱神昏,狂躁舌爛。

脾胃蘊熱——口唇紅腫,

口腔潰瘍,渴欲飲冷,

便秘熱結(jié),脘腹熱疼。

肝陽上亢——眩暈頭疼,

目赤多,口苦耳鳴,

急躁易怒,脅肋灼痛。

14.7 五臟氣、血、陰、陽虛證

證 型

共同主證

類 

癥候

 

語氣低微,懶語,面胱白,身體倦怠,氣短自汗,脈虛大,苔白中裂舌質(zhì)淡

肺氣虛

喘咳,氣短,痰多清稀

脾氣虛

食少,便溏,食后脘脹,失血過多。

心氣虛

氣短,心悸,脈細弱或結(jié)代,心前區(qū)悶滿或痛。

肝氣虛

頭身麻木,疲乏不耐勞,膽怯。

腎氣虛

腰腿酸軟,小便清頻,甚至失禁。

面色萎黃,唇舌指甲色淡,毛發(fā)枯落;舌質(zhì)淡,脈沉細。

心血虛

健忘,心悸煩躁,脈細或結(jié)代,失眠,多夢。

肝血虛

驚惕,頭暈,易怒,目睹,肢體震顫,麻木,經(jīng)閉,經(jīng)少脈細弱。

 

怕冷,四肢厥逆,舌淡胖潤有齒痕,脈弱細。

心陽虛

統(tǒng)心氣虛癥候

脾陽虛

同脾氣虛癥,白帶多而清稀腹冷疼,口泛清水。

 

腎陽虛

下肢酸軟發(fā)冷,腰疼,陽痿滑精,便溏,脫發(fā)齒搖,耳鳴聾浮腫,夜尿多,白帶多稀清。

 

潮熱心煩,顴紅盜汗,咽燥口干,舌紅,脈細數(shù)

肺陰虛

咳血,咳嗽無痰,喉癢,聲啞,潮熱,咽干。

心陰虛

同心血虛癥狀,舌干尖紅,口舌生瘡。

肝陰虛

如肝血虛

腎陰虛

腰疼,下肢酸軟,夢寐遺精健忘暈眩,發(fā)脫齒搖耳鳴聾。

脾陰虛

不思飲食,干嘔,呃逆,大便燥結(jié)。

 

歌訣:

氣虛:語聲低、懶言,

面白體倦,氣短自汗,

脈虛大,苔白中裂,舌淡

肺氣虛——喘咳,氣短,

痰多清稀。

脾氣虛——食少,便溏,

失血過多,食后脘脹。

心氣虛——氣短,心悸,

脈結(jié)代或細弱,

悶滿痛在心前區(qū)。

肝氣虛——頭身麻木,

疲乏不耐勞,膽怯。

腎氣虛——腰腿酸軟,

小便清頻,甚失禁。

血虛:面黃,唇舌指甲色淡,

毛發(fā)枯落;舌淡,脈沉細全。

心血虛——健忘心悸,躁煩,

脈細或結(jié)代,多夢失眠。

肝血虛——驚惕,頭暈,易怒,

目暗,肢體震顫麻木,

經(jīng)少、經(jīng)閉,脈細弱。

陽虛——怕冷,四肢厥逆,

舌淡胖潤有齒痕,脈弱細。

心陽虛——如心氣虛

脾陽虛——同脾氣虛

白帶多而清稀,

腹冷疼,泛清水齊。

腎陽虛——下肢酸軟,發(fā)冷,

陽痿滑精,便溏、腰疼,

脫發(fā)齒搖,耳鳴聾、浮腫,

夜尿多,白帶多稀清。

陰虛:潮熱心煩,顴紅盜汗,

舌紅,脈細數(shù),咽燥、口干。

肺陰虛——咳血,咳嗽無痰,

喉癢,聲啞,潮熱,咽干。

心陰虛——同心血虛癥狀,舌干尖紅,口舌生瘡。

肝陰虛——如肝血虛

腎陰虛——腰疼,下肢酸軟,

夢寐遺精、健忘暈眩,

發(fā)脫齒搖,耳鳴聾全。

脾陰虛——干嘔呃逆,

不思飲食,便燥結(jié)矣。

十五、病性辨證施治

15.1 八種發(fā)熱證治

   

氣虛

低熱,怕風,易汗出、肢倦懶言,食少,大便稀,舌質(zhì)淡,脈大無力

補中益氣湯

血虛

低熱、面色蒼白,疲倦,頭暈,心悸月經(jīng)量或少或過多,脈細弱,舌質(zhì)淡白。

歸脾湯

津虛

手足心熱,口干,渴飲,消瘦,皮膚干皺,煩躁,舌苔少而干,脈細弱數(shù)。

沙參麥冬湯

陰虛

午后潮熱,不惡寒,陣發(fā)頭面火熱感煩躁多夢,消瘦,盜汗,咽干,胸肋疼,腰酸,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知柏八味丸

虛陽上越

常不自覺發(fā)熱,面赤如妝,心悸氣喘,口干不欲飲,尿少,下部寒冷,脈微細數(shù),舌質(zhì)淡胖。

右歸飲

陰陽失調(diào)

陣微熱,陣微寒,飲食如常,精神不振體倦,舌苔薄白,舌質(zhì)紅,脈緩。

歸芪建中湯,桂枝湯

氣郁

陣見微寒,微熱或情緒激動時身熱,情緒抑郁或心煩易怒,飲食不下,頭疼,肋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口苦,苔白微黃,脈弦。

解郁合歡湯,丹梔逍遙散

血瘀

低熱,不惡寒,體內(nèi)局刺疼,面色晦暗,可有各種出血或皮膚紫斑,脈細澀,舌紫暗或有瘀點。

復(fù)元活血湯,血府逐瘀湯

歌訣:

    氣虛:低熱,怕風,出汗易,

肢倦懶言,食少便稀,

舌質(zhì)淡,脈大無力,

補氣固表:補中益氣湯。

血虛:低熱、面白,疲倦,

頭暈,心悸,月經(jīng)量變,

脈細弱,舌淡白。

益氣補血:歸脾湯痊。

津虛:手足心熱,口干,

渴飲,消瘦,皮皺,煩躁,

苔少干,脈細弱數(shù)現(xiàn)。

沙參麥冬湯妙玄。

陰虛:午后潮熱,不惡寒,

陣發(fā)頭面火熱感,

煩躁,多夢消瘦,盜汗,

咽干,胸肋疼,腰酸,

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般。

滋陰瀉火:知柏八位丸

虛陽上越:不覺熱感,

面赤如妝,心悸氣喘,

口干不飲,尿少下部寒,

脈微細數(shù),舌胖淡

右歸飲,引火歸元。

陰陽失調(diào):陣微熱,陣微寒,

食如常,神不振,體倦,

苔薄白,舌質(zhì)紅淡,脈緩,

歸芪建中湯,桂枝湯健。

氣郁:陣微寒微熱,情激動,

情郁不食,心煩易怒,

頭肋疼,經(jīng)不調(diào),口苦,

苔白微黃,脈弦乎。

解郁合歡湯,丹梔逍遙散。

血瘀:低熱,不惡寒,

體內(nèi)局刺疼,面暗,

出血、腫塊,皮膚紫斑,

脈細澀,舌紫暗或有瘀點,

復(fù)元活血湯,血府逐瘀湯煎。

15.2 五種類型惡寒證治

證型

   

衛(wèi)氣虛

惡風,多汗,面色淡白,易患外感,舌質(zhì)淡,脈陳。

玉屏風散

脾陽氣虛

怕風,多汗,肢冷面色胱白,飲食減少,體倦無力,氣短脈緩無力,舌質(zhì)淡。

黃芪建中湯

補中益氣丸

腎陽不足

怕冷畏寒,背部寒冷特別明顯,面白尿多肢端冰冷,脈沉細,舌胖,舌質(zhì)淡。

芪附湯,參茸丸

陰陽失調(diào)

一陣陣覺得微寒微熱,精神不足,體倦無力,苔白舌紅淡,脈細。

桂枝湯,黃芪建中湯

食滯惡寒

脘腹脹滿,噯氣有腐臭味,肢冷畏寒,嘔吐不食,苔膩,脈滑。

枳術(shù)湯,保和丸

歌訣:

 衛(wèi)氣虛型:惡風多汗,

面色淡白,易患外感,

脈弱,舌質(zhì)淡,

服玉屏風散。

脾陽氣虛:怕風多汗,

肢冷,面白,飲食減,

體倦無力,氣短,

脈緩無力,舌質(zhì)淡。

黃芪建中湯,補中益氣丸。

腎陽不足:怕冷畏寒,

背部寒冷特別明顯,

面白,尿多,冰冷于肢端,

脈沉細舌胖,舌質(zhì)淡。

芪附湯,參茸丸。

陰陽失調(diào):陣微寒微熱,

精神不足,無力體倦,

苔白,舌紅淡,脈細,

黃芪建中湯,桂枝湯痊。

食滯惡寒:脘腹脹滿,

噯氣腐臭,肢冷畏寒,

嘔吐不食,苔膩,脈滑現(xiàn),

枳術(shù)湯或保和丸。

15.3 九種多汗證治

證型

主   

方 

衛(wèi)氣虛

多汗易外感,怕風,脈弱,面白,舌淡。

玉屏風散

脾氣虛

容易出汗,食少,便溏稀,神倦,脈弱,苔白,舌淡

補中益氣湯

心虛

受驚出汗,失眠,神倦記憶力減弱,脈細,舌質(zhì)紅淡

補心丸

陰虛

煩躁易怒,多夢,盜汗、脈細數(shù),形態(tài)消瘦,唇紅口干,低熱顴紅,便干,尿黃短,舌嫩紅,苔少,失眠。

當歸六黃湯,麥味地黃丸

陽虛

面白微腫,尿頻,自汗,惡寒怕冷,腰疼腿軟,脈沉細,舌胖,舌質(zhì)淡。

芪附湯

陰陽失調(diào)

體倦,手足多汗,精神不振,舌淡紅,脈緩。

桂枝加黃芪湯

陽脫

大汗不止,四肢冰冷,面色灰白,脈微細欲絕。

參附龍牡湯

胃熱

吃飯時頭額出汗,口氣熱臭,口渴煩熱,脈滑數(shù),舌紅苔黃干

玉女煎涼膈散

淤阻

頭或半身出汗,局部疼,舌紫或有藍色斑點

復(fù)元活血湯

歌訣:

衛(wèi)氣虛——多汗易外感,

怕風脈弱,面白舌淡,

服玉屏風散。

脾氣虛——容易出汗,

食少,便溏,神倦,

脈弱,苔白,舌淡

補中益氣湯痊。

心虛——心跳受驚出汗,

失眠,神倦記憶力減,

脈細,舌紅淡,服補心丸。

陰虛——煩躁易怒盜汗,

脈細數(shù),形瘦,唇紅口干,

低熱、顴紅,便干,尿黃短,

舌嫩紅,苔少,失眠,

當歸六黃湯,麥味地黃丸。

陽虛——面白微腫,尿頻自汗

惡寒怕冷,腰疼腿軟,

脈沉細,舌胖質(zhì)淡,

加味芪附湯玄。

陰陽失調(diào)——體倦手足多汗

精神不振,舌淡紅,脈緩,

桂枝加黃芪湯。

陽脫——大汗不止,四肢冰冷,

面色灰白,脈微細欲絕形,

加味參附龍牡湯中。

胃熱——吃飯時頭額出汗,

口氣熱臭,口渴煩熱,

脈滑數(shù),舌紅苔黃干

涼膈散和玉女煎。

淤阻——頭或半身出汗,

局部疼,舌紫或有藍色斑,

復(fù)元活血湯加堿。

15.4 七種水種證治

證型

主   

方 

風水

眼臉面部突然浮腫,尿赤少咳嗽,咽喉腫痛,怕風,脈浮,苔黃,舌邊紅

麻黃石膏湯,消風散,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水濕

困脾

肢體浮腫,身重困倦,尿短少,脘腹脹滿,飲食減少,舌苔白,脈沉緩。

防已黃芪湯,五苓散

陽虛

全身浮腫,面色蒼白,神倦四肢無力,手足冷,惡寒怕冷,頭暈心悸,腰疼,尿短,腹脹,氣促,食減,脈沉細苔白,舌淡或暗。

真武湯,濟生腎氣丸

氣滯

血瘀

腹大如鼓,脈大怒放,面暗肋疼,摸有硬物,頸胸血痣食減形廋,齒鼻時血,舌暗紅少津,脈細弦脈。

調(diào)榮飲

氣血

兩虛

漸見四肢及面部浮腫,食少神倦,心悸,氣短,脈細弱舌質(zhì)淡,頭暈。

歸脾湯、養(yǎng)榮丸,參芪白術(shù)散

水邪

上逆

全身浮腫,腹水膨隆,脘腹脹滿,胸悶氣粗,平臥加劇,不食,尿少,苔白,脈沉滑。

黑白丑丸,十棗湯

經(jīng)前

水腫

每在月經(jīng)前眼臉或下肢微腫月經(jīng)量少,血色瘀黑,經(jīng)期不準,小腹疼,乳房脹,經(jīng)后消退,苔白膩,脈沉緊。

溫經(jīng)湯,調(diào)經(jīng)丸

歌訣:

風水:眼臉面部突然浮腫,

尿赤少,咳嗽,咽腫痛,

怕風,脈浮,苔黃,舌邊紅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用,

麻黃石膏湯,消風散中

水濕困脾:肢體浮腫,身困倦,

尿短少,脘腹?jié)M,食減,

舌苔白,脈沉緩,

防已黃芪湯,五苓散

陽虛:全身浮腫,面白、神倦,

四肢無力,手足冷,惡寒

頭暈、心悸,腰疼尿短,

腹脹,氣促,怕冷、食減,

脈沉細、苔白,舌淡或紫暗

真武湯,濟生腎氣丸。

氣滯血瘀:腹大如鼓,

面暗肋疼,摸有硬物,

頸胸血痣,脈絡(luò)張怒,

食減形廋,齒鼻時有血出,

舌暗紅干,脈細弦乎,

逐水治標,調(diào)榮飲服。

氣血兩虛:四肢及面部浮腫現(xiàn),

食少、神倦,心悸,氣短,

頭暈、脈細弱、舌質(zhì)淡,

歸脾湯、養(yǎng)榮丸,

參芪白術(shù)散加減。

水邪上逆:全身浮腫,腹水膨兮

脘脹,胸悶氣粗,平臥加劇,

不食,尿少,苔白,脈沉滑,

十棗湯、黑白丑丸醫(yī)。

經(jīng)前水腫:眼臉或下肢微腫

血色瘀黑,量少或錯經(jīng),

經(jīng)期乳房脹,小腹疼,

苔白膩,脈沉緊,經(jīng)后消腫,

溫經(jīng)湯,調(diào)經(jīng)丸行。

十六、六經(jīng)辨證施治

16.1 六經(jīng)證治:

證型

主  

方 藥

太陽病

頭痛

脈浮

發(fā)熱

惡寒

經(jīng)

表 實

身痛、脈緊、無汗

麻黃湯

表 虛

自汗、惡風、脈緩

桂枝湯

蓄 水

尿不利、煩躁、口渴欲飲、水入口即吐

五苓散

蓄 血

如狂、尿利、少腹急結(jié)、脈沉便黑色

桃仁承氣湯

陽明病

身熱、自汗脈大、惡熱不惡寒

經(jīng) 證

脈大自汗,大熱,大渴,心煩

白虎湯

腑 證

大便秘結(jié),腹硬滿痛拒按日脯潮熱,手足出汗,舌苔黃厚,脈沉實

大承氣湯

少陽病

目眩,口苦,咽干,胸肋悶滿,喜嘔,心煩,往來寒熱,默默不欲飲食,脈弦。

小柴胡湯

太陰病

腹?jié)M嘔吐,食不下,舌苔白滑,脈緩弱。

理中丸

少陰病

脈微細,但欲寐

虛 寒

手足厥冷,脈沉微,下利清谷,尿色白。

四逆湯

虛 熱

口燥,心煩少寐,舌尖紅,苔少,脈沉細數(shù)。

黃連阿膠湯

厥陰病

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烏梅丸

歌訣:

太陽:頭痛、脈浮、發(fā)熱、惡寒。

經(jīng)證——表實:身痛、脈緊、無汗,麻黃湯痊。

        表虛:自汗、惡風、脈緩,桂枝湯解肌玄。

腑證——蓄 :尿不利、煩躁、口渴、

欲飲即吐,化氣利水五苓散。

         :如狂、尿利、少腹急結(jié)、

脈沉、便黑,桃仁承氣湯。

陽明:身熱、自汗脈大、惡熱、不惡寒

經(jīng)證——脈大、自汗,大熱,大渴,

心煩,白虎湯服之玄。

腑證——便秘,腹硬滿痛、拒按、

苔黃厚、脯熱、手足出汗,

脈沉實,大承氣湯痊。

少陽:目眩,口苦,咽干,

胸肋悶滿,喜嘔,心煩,

往來寒熱,不食,

脈弦,小柴胡湯效專。

太陰:不食、嘔吐、腹?jié)M,

時腹痛、苔白,脈緩弱,

理中丸溫中散寒。

少陰:脈微細,欲寐。

虛寒——手足厥冷,脈沉微,

下利清谷,尿白,四逆湯對。

虛熱——口燥,心煩、少寐,

舌尖紅,苔少,脈沉細數(shù),

黃連阿膠湯宜。

厥陰:氣上沖心,心中疼熱,

饑不欲食,食則蛔厥,

消渴證見、烏梅丸也。

16.2 六經(jīng)頭痛

證 

主  

太陽經(jīng)  頭痛

頭后疼,兼頸項強。

少陽經(jīng)  頭痛

頭角疼,頸項強,胸肋滿。

陽明經(jīng)  頭痛

前額痛連眼目。

太陰經(jīng)  頭痛

頭疼重,腹?jié)M出汗。

少陰經(jīng)  頭痛

連腦痛,指甲青。

厥陰經(jīng)  頭痛

疼在頭頂部,四肢發(fā)冷,口吐涎沫。

歌訣:

后頭疼,兼項強,

太陽

頭角疼,頸項強,

胸肋滿,少陽鄉(xiāng)。

前額痛,連眼目,

陽明乎。

頭疼重,腹?jié)M汗,

太陰全。

連腦痛,指甲青,

少陰病。

疼在頂,四肢冷,

吐涎沫,厥陰經(jīng)。

十七、衛(wèi)、氣、營、血辨證施治

 

證型

主   

方 

衛(wèi)

發(fā)熱、頭痛、微渴、惡寒、舌邊尖紅、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咳嗽。

桑菊飲加牛蒡子

壯熱,大汗,口大渴喜冷飲,舌苔黃,脈洪大數(shù)。

白虎湯

身熱夜甚,斑疹隱隱,心煩不寐,言語神昏,舌質(zhì)紅絳,脈細數(shù)。

清營湯

高熱夜甚,斑疹透露,可見吐血,便血,甚發(fā)狂躁,舌質(zhì)深絳苔黑芒刺,脈數(shù)。

犀角地黃湯

歌訣:

衛(wèi):發(fā)熱、頭痛,

微渴、惡寒、舌邊尖紅,

苔白、脈浮數(shù)、咳嗽證,

桑菊飲加牛蒡子用。

:壯熱大汗,渴喜冷飲,

苔黃,脈洪大數(shù),白虎湯診。

營:身熱、夜甚,斑疹隱隱,

心煩不寐,言語神昏,

舌紅絳,脈細數(shù),清營湯飲。

血:高熱夜重,透露斑疹,

吐血便血,狂躁甚,

舌質(zhì)絳,苔黑芒刺,脈數(shù)存,

犀角地黃湯。

十八、三焦辨證施治

證型

主   

方 

發(fā)熱、頭痛、口渴、汗出、咳或喘、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桑菊飲合麻杏石甘湯

高熱神昏,言語躁動,舌騫,舌質(zhì)紅絳,四肢厥冷,脈細滑數(shù)。

清瘟敗毒飲

 

發(fā)熱惡熱,口渴汗出,面紅目赤,呼吸氣粗,舌苔黃躁,脈洪大數(shù)。

白虎湯

大腸

潮熱便結(jié),語聲重濁,腹疼拒按,舌苔黃燥焦黑,大便干結(jié),尿短澀,脈實數(shù)

大承氣湯加生地

身熱不揚,體重肢倦,頭暈納呆,胸脘痞滿,泛嘔欲吐,舌苔白膩,脈濡滑。

三仁湯

身熱體倦,口燥咽干,手足心熱,不寐心煩,舌紅,脈細數(shù),面赤神倦。

黃連阿膠湯

低熱肢厥,手足蠕動,心中諺諺,甚至抽風,脈細微弱,舌光紅無苔。

大定風珠

歌訣:

上焦:肺、心

脾、胃、大腸中焦,

下焦:肝、腎。

上焦——

發(fā)熱、頭痛、口渴、汗出、

咳或喘、苔薄黃、脈浮數(shù),

桑菊飲合麻杏石甘湯服。

心:高熱、神昏,言語躁動,

舌騫,舌質(zhì)紅絳,四肢冷,

脈細滑數(shù),清瘟敗毒飲用。

中焦——

胃:發(fā)熱、惡熱,口渴汗出,

面紅目赤,呼吸氣粗,

苔黃躁,脈洪大數(shù),

把白虎湯服。

大腸:潮熱便結(jié),語聲重濁,

腹疼拒按,苔黃燥焦黑,

便干結(jié),尿短澀,脈實數(shù),

服大承氣湯加生地乎。

脾:身熱不揚,體重肢倦,

頭暈納呆,胸脘痞滿,

泛嘔欲吐,舌苔白膩,

脈濡滑,三仁湯痊。

下焦——

腎:身熱、體倦,口燥、咽干,

手足心熱,不寐、心煩,

舌紅,脈細數(shù),面赤神倦,

黃連阿膠湯加減。

          肝:低熱、肢厥,手足蠕動,

心中諺諺,甚至抽風,

脈細微弱,舌光紅無苔,

大定風珠對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