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某某,32歲,工人,1997年5月12日初診。 患者訴:近半月來,因飲酒量多,自覺陰囊潮濕瘙癢,多汗,有時很快就可將內(nèi)褲變潮,并出現(xiàn)黃染現(xiàn)象,伴有汗臭異味,小便黃赤,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證屬:濕熱蘊積下焦。治宜:清熱利濕為主。藥用:龍膽草20克,黃芩15克,山梔子15克,生地黃20克,苦參15克,土茯苓30克,地膚子20克,大黃(后下)9克,白鮮皮15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5劑。 服上藥7劑后,癥狀減輕,續(xù)服完后8劑,陰汗全消。并囑患者先行戒酒3個月,以后亦要控制飲酒量?;卦L4年,未再出現(xiàn)類似病癥。 【按語】 本案濕熱蘊積下焦(與飲酒過量有關(guān)),癥狀明顯,故選用了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并加重清利濕熱的藥物,服藥時間也延長到15天,使患者病癥得到了治愈。飲酒是本癥的原因之一,應(yīng)先戒之。 范某某,42歲,干部,1994年3月1日初診。 患者訴:近3個月來,出現(xiàn)陰部多汗,并覺陰部濕冷,納少便溏,身重肢倦,舌苔白膩,脈沉細。證屬:寒濕內(nèi)阻。治宜:溫化寒濕為主。藥用:桂枝12克,蒼術(shù)12克,白術(shù)12克,厚樸10克,陳皮9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藿香15克,佩蘭15克,鹿銜草20克,蛇床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先服3劑。 服上方3劑后,癥狀稍有改善,來診。效不更方,再進3周,后全身及局部癥皆除,唯感便仍不成形。為徹底改善患者寒濕體質(zhì),將上藥調(diào)整之后,再配成丸劑服用3月?;卦L10年,未再見便溏癥狀。 【按語】 對于寒濕內(nèi)阻的陰汗患者,除采用一般的利濕醒脾,芳香化濕的中藥外,還可加用一些溫陽利濕的中藥,如鹿銜草、蛇床子之類,有時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對于寒濕內(nèi)阻體質(zhì)的人,除采用中藥治療外,還需要囑其平時多注意腹部保暖,或平時多做一些腹部按摩保健。亦可行足三里穴艾灸保健,每天1次,每次20分鐘左右。 崔某,36歲,商人,1999年8月8日初診。 患者訴近半年來,出現(xiàn)陰囊及左側(cè)腹股溝處大量汗出,并伴有精索、睪丸墜脹疼痛。檢查發(fā)現(xiàn)左側(cè)精索靜脈曲張Ⅱ度。舌質(zhì)紫暗,舌下及舌邊有瘀斑,苔薄白,脈弦緊而澀。證屬:氣滯血瘀,津液運行不暢。治宜:行氣活血,舒經(jīng)活絡(luò)。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內(nèi)服:當(dāng)歸15克,川芎10克,丹參30克,桃仁15克,紅花9克,郁金12克,川牛膝15克,烏藥12克,石榴皮12克,五倍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7劑。外用:滑石粉、五倍子、三七粉各20克,共研細末,于每日早、晚2次涂于陰部即可。 以上方法用了5天后,陰汗癥狀基本消除。原方原法再用3周,隨訪2年未見復(fù)發(fā)。 【按語】 該患者除內(nèi)服藥物治療其瘀阻癥狀外,還直接用外用藥來治療其陰部出汗的癥狀,故而取效較快,這種內(nèi)外兼治的方法,在其它證型中也可采用。 邱某,40歲,教師, 1992年12月1日初診。 患者訴:近1年來,時斷時續(xù)自感陰部發(fā)熱,并伴有五心煩熱,陽事易舉,夢遺滑精,口干咽燥等證。證屬:陰虛陽亢,虛火迫津外出所致。治宜:滋陰降火為主。方用當(dāng)歸六黃湯加減:生、熟地各15克,龜板(先煎20分鐘)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黃連6克,黃芪15克,五味子15克,浮小麥15克,麻黃根15克。水煎服,共服7劑。 服上方7劑后,稍感好轉(zhuǎn),守方再服7劑,其后癥狀基本消除。為鞏固療效,建議堅持至少服用知柏地黃丸半年以上。 【按語】 對于陰虛陽亢者出現(xiàn)陰汗癥狀,只要在滋陰降火的基礎(chǔ)上,加用斂汗藥物,如浮小麥、麻黃根等,就能取得較好效果了。若只是一味滋陰降火,或只是一味斂汗,都不是最佳治療方。 陰汗 男科 陰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周圍(包括大腿內(nèi)側(cè)近腹陰處)部位經(jīng)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的病證。 診斷要點 凡是男子陰部多汗,汗出臊臭,伴有陰囊濕冷,前陰萎弱,小便清長,腰膝酸軟,畏寒肢冷,或脅肋脹痛,目赤,小便赤者,可診斷為陰汗。 辨證分析 陰汗因元陽不足,氣化失司,溫煦失職,寒濕內(nèi)盛;或濕熱之邪蘊郁肝經(jīng),流注下焦所引起。 辨證首先辨虛實。虛證腎陽虛型,伴有陰囊濕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滑精、早泄等。實證肝經(jīng)濕熱型,伴有脅肋脹痛、口苦目赤、小便赤等??偟闹畏ㄊ菧匮a腎陽,清熱利濕,疏肝養(yǎng)血。 辨證論治 腎陽虛型 [證見] 陰部汗出,陰囊濕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前陰萎弱,陽舉不堅,滑精,早泄,小便清長。舌質(zhì)淡胖潤有齒痕,脈沉遲。 [治法] 溫補腎陽,益氣培元。 [方藥] 1、主方:安腎丸(冷方南《中醫(yī)男科臨床治療學(xué)》) 處方:肉桂6克(沖服),巴戟天15克,肉蓯蓉10克,破故紙10克,白術(shù)12克,山藥15克,川烏頭9克,白蒺藜9克,桃仁10克。水煎兩次分 2次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補腎強身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九轉(zhuǎn)黃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益氣聰明湯加減(黃駿驗方) 處方:黃芪20克,黨參20克,升麻6克,甘草6克,柴胡6克,葛根15克,赤芍15克,黃柏15克,牡蠣15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藥渣煎 水薰洗患處,每日1劑。 (2)補氣升陽湯(董子強驗方) 處方:黃芪30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烏藥12克,升麻6克,紅參6克(另燉),肉桂6克(沖服),生山藥20克,枸杞子15克,當(dāng)歸15 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肝經(jīng)濕熱型 [證見] 陰汗出,陰囊潮濕,伴有臊臭,脅肋脹痛,口苦,目赤,陰莖萎軟,小便赤。苔黃膩,脈弦數(shù)。 [治法] 清熱利濕,疏肝養(yǎng)血。 [方藥] 1、主方:清震湯(冷方南《中醫(yī)男科臨床治療學(xué)》) 處方:柴胡10克,升麻6克,黃芩12克,羌活9克,防風(fēng)9克,蒼術(shù)6克,麻黃根9克,藁本9克,澤瀉10克,,豬苓15克,當(dāng)歸9克,紅花6克,炙甘草6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當(dāng)歸蘆薈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 取穴:氣海、關(guān)元、中樞、腎俞、命門。手法:氣海、關(guān)元、中樞用補法;關(guān)元可加灸以增溫補;腎俞、命門補之或艾灸。適用于腎陽虛型陰冷。 三味陰汗湯治療陰汗證 (遼寧省錦州市古塔區(qū)中醫(yī)院121000)張雷 陰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周圍(包括大腿內(nèi)側(cè)近腹陰處)部位經(jīng)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的病證?!稄埵厢t(yī)通·汗》 :“陰汗,陰間有汗,屬下焦?jié)駸??!?故治宜清熱燥濕法。自擬基本方由三味陰汗湯,藥物為黃柏15g、蒼術(shù)15g、萆薢15g。而陰汗多責(zé)之于肝、腎。若五心煩熱、陰囊、會陰灼熱、脈細數(shù)之腎陰虛熱,合用知柏地黃湯;若陰囊紅腫熱癢、口苦,脈數(shù)之肝膽濕熱,合用龍膽瀉肝湯;若肛門下墜、氣短乏力、脈細弱之中氣下陷,合用補中益氣湯。此外,《雜病源流犀燭》卷七:“有陰囊 汗者,則為腎虛陽衰”不屬本方治療范圍。 病案1:劉某,男,33歲,初診日期 :2011 年12月13日。主訴:陰囊潮濕3年余?,F(xiàn)病史:患者自述年青時每日飲酒,經(jīng)常去風(fēng)月場所,甚則通宵達旦。近3年陰囊潮濕,氣味臊臭,某某醫(yī)院,西醫(yī)按炎癥治療治療效果不明顯,經(jīng)介紹求診于我??淘\:陰囊潮濕,五心煩熱、陰囊、會陰灼熱、小便黃,舌質(zhì)紅苔薄,脈細數(shù)。辯證:腎陰虛熱之陰汗。方藥:萆薢15g、蒼術(shù)15g、黃柏10g、知母10g、熟地20g、山藥15g、山茱萸15g、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5g、白芍15g。每劑服2次。14劑后, 陰囊潮濕悉除。 按語:《醫(yī)略六書》卷二十;“酒色過度,濕熱下乘者則精血不藏,每多陰汗,宜滋腎涼肝。” 知柏地黃湯加白芍柔肝。 病案2:張某,男,27歲,初診日期 :2012 年9月1日。主訴:陰汗陰癢3周余?,F(xiàn)病史:患者陰汗陰癢,口苦脅痛,小便黃,尿熱,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辯證:肝膽濕熱之陰汗。方藥:黃柏10g、蒼術(shù)15g、萆薢15g、龍膽草10g、柴胡10g、黃芩15g、梔子10g、當(dāng)歸10g、生地15g、澤瀉20g、苦參15g、車前子30g。每劑服2次。3劑后, 陰汗陰癢,口苦脅痛,小便黃,尿熱均好轉(zhuǎn),龍膽瀉肝丸善后1周,病愈。 病案3:田某,男,33歲,初診日期 :2012 年5月11日。主訴:陰汗乏力3年余?,F(xiàn)病史:患者陰囊潮濕,肛周多汗,肛門墜脹、氣短乏力,納呆消瘦,小便黃,胃下垂病史,舌質(zhì)紅苔薄,脈細弱。辯證:中氣下陷夾濕熱之陰汗。方藥:黃芪30g、黨參30g、白術(shù)15g、陳皮10g、當(dāng)歸10g、升麻10g、柴胡10g、黃柏10g、蒼術(shù)15g、萆薢15g。每劑服2次。7劑后, 陰汗乏力,肛門墜脹均減輕?;颊卟辉阜?,用補中益氣丸合三妙丸,繼續(xù)治療3周,陰囊潮濕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