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我一直從事學前教育的研究,很高興今天與大家一起交流有關育的經驗。我們這回講座的題目是:讓孩子在游戲中成長。今天圍繞這個題目講兩個問題:一個是我們?yōu)槭裁匆尯⒆釉谟螒蛑谐砷L,也就是和大家一起討論游 戲的重要性。另外一個是怎樣幫助孩子在游戲中成長,我們怎樣來指導 孩子游戲。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比較強調學習。我們也做過一些調查,發(fā)現(xiàn)家長和幼兒 園老師都普遍存在著一種看法:即游戲和學習是不同的事情,家長只重視讓孩子學習,認為游戲就是玩。調查當中,家長回家經常問孩子的問題是:“今天在幼兒園學了些什么?”如果孩子說認字了,那么家長會很高興;如果孩子說在幼兒 園玩了,家長會很不高興。認為花錢上幼兒園是讓孩子受教育、去學習。這樣的調查都顯示:學習和上課在幼兒園里是很重要的事情,而游戲則是一件次要的事情。幼兒園老師為什么讓孩子玩呢?孩子玩是動靜交替的過程,目的是讓孩子在上課以后得到休息。國外非常重視游戲對孩子的影響。93年,美國制造了一種玩具,叫做“學懷孕”。游戲材料的樣子如同腰帶差不多,女孩子可以綁在身上,將袋子拉開來是一個小寶寶,寶寶就會哭。因為是一種懷孕的玩具,好多孩子會問:“我是從哪里來的?”他對懷孕和生產的過程比較感興趣。有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幼兒園小孩子過家家的時候,有的孩子愿意裝成孕婦的樣子。美國這個玩具廠家是想迎合孩子的心理,93年做了這樣的玩具,投放市場以后,在美國各個階層引起了一場風波。很多教育者批評這個玩具不好。美國有兩個派別:一派主張墮胎,一派不主張墮胎。在這個問題上,兩派人達成統(tǒng)一,大家都認為這個玩具不好。原因是這個玩具會給孩子一個很不好的感覺,孩子會感覺到原來生孩子的過程這么簡單,拉開拉鏈孩子就出來了?,F(xiàn)在美國社會已經有很多的未婚媽媽,少年母親。這種玩具會更加強烈的把這種不正確的概念傳輸給小孩子。包括《紐約時報》也討論了這個問題。(《紐約時報》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大報紙。) 根據這個研究和當時的報道,可以總結出:假使這個玩具投放到中國市場,我們的家長會不會有這樣一種強烈的反映呢?在坐的各位假使看到這個玩具,你會把這件事想的這樣嚴重嗎?我想大部分家長可能是一笑了之,覺得挺好玩的,不會把它看成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再列舉一個例子。西方國家對武器玩具(也叫戰(zhàn)爭玩具)看得非常嚴重。前一階段,美國校園內發(fā)生了許多槍殺老師和學生的案件。這個事情在美國引起了很大反響。認為電視片對孩子影響不好,另外是玩具做得太逼真。例如手槍做得太象真的了,會使孩子混淆玩具與真正武器之間的界限,所以西方國家認為這個事情非常嚴重,有些國家銷毀這種戰(zhàn)爭玩具。他們認為這種戰(zhàn)爭玩具會鼓勵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將來會對孩子的一些少年犯罪,暴力事件產生不良影響。 我們也調查了中國家長關于戰(zhàn)爭玩具的看法。結果發(fā)現(xiàn)結論很有意思。國外的家長一般都把這個事情看得很嚴重,都是主張不能讓孩子玩這種戰(zhàn)爭性的玩具;我們中國的家長大部分都覺得玩這種槍炮玩具沒有什么了不起。他們不認為這會對孩子今后有什么影響,認為現(xiàn)在拿玩具手槍和將來拿真手槍沒有什么關聯(lián)。甚至有的家長說:“這和我看武俠小說一樣,書中也有用刀殺人,我不過是消閑而已,不會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我們怎么來分析這個問題呢?看起來家長好象對這個事情處理的很明智,很合理。但是我們的家長從來沒有把兒童游戲當作一回事,認為不過就是玩耍而已,也沒有認識到現(xiàn)在的玩對將來有什么影響。國外家長為什么這樣重視呢?因為國外認為孩子游戲是一項重要的活動。這種想法已經有了100多年的歷史。他們一貫相信,小孩子在游戲當中什么樣,將來長大后就會什么樣,當然這可能與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關系。后來,我們這樣分析這個事情。一般來說,大家不認為游戲對孩子有什么重要影響,但是家長的確有一些教育誤區(qū)。通過近幾十年的研究證明:游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從整個世界范圍來說,從整個幼兒教育來說,大家都主張讓孩子在游戲當中學習,讓孩子在游戲當中成長。對于小孩子來說,游戲就是他們的學習,而不是與學習不同的事情,在這個問題上,世界上的每位幼兒教育者也是達成共識的。下面我們講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讓孩子游戲。第一點:游戲是兒童發(fā)展的需要。在幼兒生活當中,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可以說,小孩子是以游戲為生活的。什么叫基本活動?從心理學來看,把各個年齡段的主要活動定義為基本活動。對于成人來說基 本活動就是工作,工作以后才能適當的休息,雖然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對人們來說也是游戲,但是成人必須以工作為主要基本活動。而游戲是幼兒階段的基本活動。所謂基本活動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動,在生活中所占次數最多的活動;另外一個是在生活發(fā)展中有重要意義、重要影響的活動。對幼兒來說,游戲是基本活動。表現(xiàn)為小孩子吃飽了,喝足了,一有時間,一有精力就去玩,甚至把生存需要的活動都轉變?yōu)橛螒?。好比說,讓他去洗臉,刷牙,孩子就會借這個機會到水龍頭玩水。小孩子是非常喜歡游戲的。那么為什么小孩子要游戲,要玩?因為幼兒游戲是人身心發(fā)展各個方面的需要。首先我們看一看,小孩子有哪些方面的需要。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可以從各個角度去認識,但是有一些最基本的需要。第一個方面的需要是和生存活動相關的需要。例如吃、喝、睡等。和生存需要在同一個層次上的還有安全的需要,即他的周圍環(huán)境是否對他有安全感。安全需要是在大人滿足他基本活動需要基礎上形成起來。他哭,給他提供食物;尿濕了,給他換尿布。孩子逐漸對外界環(huán)境有一個安全的感覺。很多材料中有這樣一個圖片,許多小孩子喜歡被大人玩,做父親的喜歡把小孩子往上拋,孩子也會很高興,咯咯的笑。為什么孩子在騰空時不覺得害怕呢?因為他對大人有一種安全和信任。這就是一種安全和信任的需要。這個需要是成人滿足他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礎上產生起來的。在這個層面上還有一個身體活動的需要,這個層次是和身體活動有關系的。歸納起來,有三個需要:1.生存需要、2.安全需要、3.身體活動需要。第二個層次的需要是認知活動的需要。 認知活動的需要是孩子表現(xiàn)出的對事物的好奇、好動。認知活動的需要是小孩子好奇,對事物探索,對什么事情都是想摸摸、動動。這些 都是認知活動的需要。另外,孩子生下后,在和外部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社會性交往的需要。這也是第三個層次的需要。剛開始是和成人交往,成人是社會性交往的最早對象,以后又逐漸的過度到與伙伴的交往。孩子在這個層次上面,自我認識逐漸發(fā)展,同時他還有一個自我肯定的發(fā)展需要。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游戲與這些需要的關系。首先游戲可以滿足幼兒身體活動的需要。為什么說孩子好動? 孩子好動是因為他的神經系統(tǒng)和骨骼肌肉發(fā)育較快造成的。因為小孩子神經系統(tǒng)和骨骼肌肉發(fā)育不完善,他的神經系統(tǒng)興奮強于抑制,讓他老老實實呆著不動,這對他有很大的難度。從骨骼肌肉發(fā)展和骨骼的成分來講,都造成他不斷的運動。曾經讓體育健將模仿新生兒的動作,結果運動員都累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但是小孩子不覺得累,小孩子的身體是在活動當中得到發(fā)展的。所以,讓小孩子老老實實地坐在那里,對他來來說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是很困難的。孩子在游戲當中奔跑、跳躍,即便是在室內玩一些比較安靜的游戲也可以不斷地來變換動作,所以小孩子都喜歡玩。我們的最早的游戲是剩余精力,剩余精力是吃飽喝足以后,還有好多能量沒有發(fā)泄出去。小孩子游戲就是他要發(fā)泄這些能量,也就是發(fā)泄剩余精力。大人是因為吃飽喝足以后,用剩余精力去工作,小孩子就用這些精力去玩,他玩不夠,反過來就會影響他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動。幼兒園安排孩子午睡,可是有的孩子就是不睡覺。我認為,在睡眠問題上是有很大個別差異的。有的孩子可能睡眠的需要比較少。關于睡眠的需要也和我們現(xiàn)在的飲食結構發(fā)生變化有一定的關系,從整個發(fā)展趨勢來看,生活水平越高,社會發(fā)展越快,相對睡眠就越少,這是一個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從幼兒園的情況來看,不是說孩子真的不需要睡覺,而是因為他的剩余精力沒有發(fā)泄出去。幼兒園上午的好多活動都是靜態(tài)的,孩子的精力沒有發(fā)泄出去,表現(xiàn)就是他不累,不需要睡覺。我跟幼兒園老師交換過這個意見,老師也認為幼兒園中動態(tài)的游戲太少,孩子做大運動就更少。盡管幼兒園有一些大的器械,但是老師很少讓孩子去玩,原因是害怕出現(xiàn)安全問題。所以造成孩子剩余精力過剩,無法午睡。另外現(xiàn)在的孩子站不久,一會就累了,這說明他的運動機會太少,這與我們?yōu)樗峁┑膽敉庥螒蛱儆嘘P,這是社會發(fā)展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從各個國家的研究來看,游戲的發(fā)展過程是從戶外到戶內,運動量從大到小的變化過程。我們小時侯,沒有這么多新穎的玩具,經常在戶外活動;現(xiàn)在幾乎看不到大運動量的游戲了,很多傳統(tǒng)游戲都已經消失了。孩子的游戲變得認知性比較強,其實要使孩子身體健康,一定要給他活動的機會。游戲當中除了有一些大肌肉的活動外,還有一些小肌肉的活動,這樣孩子可以得到全面的活動。孩子游戲是滿足好奇心的需要。孩子在游戲當中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這種探索和發(fā)現(xiàn)過程不光是在很安靜的游戲當中和認知性活動比較多一點的游戲當中得以體現(xiàn),而且也體現(xiàn)在戶外活動中。比如說,看小孩子滑滑梯。剛開始,他也害怕,爬到上面戰(zhàn)戰(zhàn)兢兢,規(guī)規(guī)矩矩的滑下去,這是一種動作性的學習。熟練了以后,他會改變這種游戲方法,采取一些新游戲的方式,可能會變換各種動作玩滑梯,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多樣性探究”。孩子可能倒著爬滑梯,躺著滑下來。孩子在各種活動中都是這個樣子的。比如說,給孩子買電動汽車,小孩子就要去看看汽車為什么能自己跑起來。另外游戲還可以滿足孩子社會性交往的需要。小孩子更喜歡與大人和小伙伴一起玩,所以游戲的過程是小孩子最早的社會性活動。在2歲以前孩子一般與大人交往,2歲以后逐漸對小伙伴發(fā)生興趣,大人代替不了小伙伴的位置?;锇榻煌谝院蟮倪^程中越來越重要的。在游戲當中,孩子有一種自我肯定的需要。他有一種成就感。在游戲當中,孩子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孩子自己決定。他自己制定目標、制定計劃,孩子在游戲當中不會有挫敗感,每一次玩,他都可以體驗到自己的成功。比如說,2、3 歲的孩子搭積木,他雖然沒有掌握大小積木的平衡關系,只是亂搭,小積木在上面,大積木在下面,沒搭幾塊就塌了,但是他還是很高興,積木倒下去的過程他 覺得很快樂。所以游戲過程沒有失敗,孩子有成就感。現(xiàn)在孩子玩的較多的是插積木。孩子每插好一個圖形就會跑到媽媽那里,說:“媽媽,看我搭的積木多好看!”他很希望有人能與他分享喜悅。游戲能夠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心理學中的精神分析法說:通過游戲戰(zhàn)勝環(huán)境、掌握環(huán)境。如孩子生病了,醫(yī)生給孩子打針吃藥,孩子害怕,會哭?;氐郊遥⒆涌赡軙o他的娃娃打針,可能對娃娃說:“不許哭,哭就打你屁股,好孩子是不哭的,你要勇敢?!彼炎约簞偛懦惺艿膩碜猿扇说倪@種傷害轉嫁到玩具身上,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使他的失敗感變成成就感,他能夠掌握環(huán)境。所以從精神角度分析,游戲可以做情緒治療。我舉一個親身體驗的例子,我的孩子小時候,鄰居家里養(yǎng)了一條狗,我很害怕狗會有什么病,不想讓孩子與鄰居家的狗接觸。孩子對小動物有種天然的親切感,一看見小狗,就去逗它玩,小狗也拼命的追孩子玩。我害怕小狗咬孩子,回家之后,告訴孩子不要與狗玩,講狂犬病,并且把報紙上的有關狂犬病的事情念給他聽。孩子下回看見那只小狗只好遠遠的看它。過了兩天,我聽孩子在自己房間里自言自語:“這是我的小黃,這是我的小白,它們是不咬人的,它們不是瘋狗?!痹瓉砗⒆幽昧藘芍黄饺詹⒉幌矚g的玩具狗,用凳子做床,并且把手絹鋪在里面,與小狗過家家。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精神分析的案例。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無法滿足他的需要,他就在游戲當中去滿足。這樣一個轉變就戰(zhàn)勝了環(huán)境,減少了現(xiàn)實生活中對自己的傷害。另外孩子理解了狂犬病,又不愿意損失小狗,就用游戲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和愿望當中的這種矛盾。所以游戲是滿足孩子各方面需要的,同時各個方面的需要推動孩子去游戲,游戲就成為孩子的基本活動。比如再講小孩子很喜歡玩耍,例如建筑工地旁 邊的一堆沙子,孩子就特別喜歡去玩,哪怕什么也不干,就拿手去摳,他都喜歡,大人對這件事就不十分理解,對孩子來說,沙子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誘惑力呢?歸根究底就是為了滿足孩子好奇、好動的興趣。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沙子做城堡、地道等,所以沙可以給孩子無盡的樂趣。大人的想法跟小孩子是不同的,所以說為什么孩子很喜歡各種大人并不認為有樂趣的事情,原因是生理的需要得到了滿足。第二點:幼兒期是特殊的游戲期。游戲期的形成是一個自然進化的產物,從動物自然界的演化來看,并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游戲。現(xiàn)在研究證明,只有高等動物才游戲,低等動物是不游戲的。低等動物的童年期特別短,有的沒有童年期,所以沒有游戲期。只有動物進化到一定階段以后,才有可能存在游戲期。從生物學進化論提出了游戲期的概念,很多研究動物的科學家也發(fā)現(xiàn),游戲對于小動物來說也是一種天生具有的能力。游戲期的存在對高等動物的幼年期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這樣的觀察報告證明游戲可以幫助小動物適應環(huán)境。例如:黑猩猩有一種習性,用樹枝涂上唾液,插到白螞蟻洞中,過了一會兒樹枝上粘滿了白螞蟻,黑猩猩舔食白螞蟻。這是它的一種生活習性,小猩猩開始不會釣白螞蟻,但它也想吃白螞蟻,它就也要學這個事情。它釣白螞蟻的過程就是一個游戲的過程,它同樣模仿大猩猩折樹枝,用嘴舔一下,然后放進螞蟻洞,但是它根本不會釣螞蟻。在這個游戲當中它慢慢的觀察大猩猩的每一個細節(jié),通過游戲逐漸學會這樣一種技能。還有很多更小的研究:為什么小貓喜歡滾線球?研究表明,小貓喜歡滾線球是因為它要練習抓老鼠,撲老鼠是它的本能活動,但是由于每一只貓,它的胖瘦不同,彈跳的能力不同,它的本能是不完善的,需要通過游戲來練習。在動物游戲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游戲是小動物適應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途徑。有一個實驗,把孿猴放在兩個不同的環(huán)境中來飼養(yǎng),一種環(huán)境是讓猴子與它的母親在一起,而不與伙伴在一起玩;另外一只是沒有媽媽,用一個鐵絲制成的假猴子,上面裹上毛巾裝作大母猴,但是允許這只小猴子與別的猴子一起玩。結果發(fā)現(xiàn),兩個環(huán)境當中成長出來的猴子是不同的。第一種環(huán)境是只與母親交往,沒有和同齡伙伴活動的環(huán)境,結果這只猴子長大以后,沒有辦法適應群體生活,包括基本的性行為也是不正常的,伙伴群體也不接受它。另外一個猴子雖然與假母猴在一起,但有與同齡伙伴交往的經驗,它的行為都是正常的,所以它能夠適應猴子的群體生活。這說明僅有母親還是不夠的,需要有與伙伴在一起的經驗,才能夠適應集體生活。后來繼續(xù)做實驗研究,讓缺乏伙伴的猴子,再與小猴子在一起生活進行改造。通過一個再改造、再塑造的過程,它可以適應群體生活了。這些實驗都是在動物身上做的,說明游戲對小動物是非常重要的。在人類身上也做了很多很多的研究,都說明游戲是非常重要的。人類的童年期不光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也是社會進化的產物。社會越復雜,人的童年期就越長,一般來說原始社會的童年期是7—8年,現(xiàn)在兒童的概念要到18歲,這是國際上公認的。社會越復雜,需要孩子在童年期掌握的東西就越多,只有掌握這些東西才能適應童年以后的生活。因為有教育、社會文化的影響,人的童年發(fā)展與動物的童年發(fā)展還是不同的,人的童年期里面有一半是學前期或幼兒期,這是在人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當中、教育發(fā)展的過程當中特殊形成的時期。從學校產生以后,就形成了學齡兒童和學前兒童之分。從2000多年以前,很多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就認識到6、7歲的孩子身心發(fā)展很薄弱,沒有能力承受學業(yè)壓力,所以他們要玩。世界上各個地區(qū)都是這個樣子。從大量的研究來看,現(xiàn)在我國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都想要孩子聰明一點,在人生的起跑線上處于一個好的位置。但實際上許多家長,包括我的親戚和朋友對孩子希望特別大,孩子還沒有學會說話,就教孩子認字、計算,這種教育工作不科學,訓練出來所謂的神童都是不科學的。靠記憶來認字對孩子一點意義都沒有,孩子根本不理解字的意思。字不光是一個符號,它有很多的文化內涵在里面,讓孩子以一個東西去認字,需要不斷強化才能記住。一旦過了一段時間停止了,他會全部忘記。家長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他認字,背唐詩,實際上沒有意義。 讓孩子開發(fā)智力,讓孩子從小健康的發(fā)展,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F(xiàn)在從整個國際上的范圍來講,很多研究報告證明盲目教孩子學習知識是不科學的。典型的事實證明這個問題。美國在60年代花了一大筆錢投資貧困子女作為對象搞學前教育方案,叫作“提前開始、先前教育”,英文叫做“head start”。它實行補償教育。參加教育的這些人都是家里環(huán)境不好,父母文化水平不高,這些孩子在幼兒期做大量的補償教育,讓孩子很小識字、計算。追蹤研究的結果,這種做法是不好的。孩子身心上造成了一些癥狀,表現(xiàn)為頭暈、疲勞。這樣一種早期的學業(yè)技能訓練,優(yōu)勢保持的時間不長,最多到小學三年級。孩子的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特殊的活動,在每個階段里就不應該讓他做這些不該做的事情。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發(fā)展的特點,錯過這個年齡階段再反過頭來讓他彌補是很困難的,所以學前兒童要在游戲當中學習和發(fā)展。第三點:游戲是幼兒的學習。一提起學習的概念,家長往往認為是讀書寫字,其實學習是很廣義的概念。很多活動、各個領域都有學習的因素。對于小孩子,系鞋帶、吃飯都是需要學習的。幼兒要在短短的6、7年里學會做很多事情,吃飯、穿衣、說話都是他們很重要的學習。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完成這方面的學習,會對以后造成影響,所以大家要對學習有一個再認識的過程。從現(xiàn)在的研究看,游戲是孩子掌握各種技 能的很好的途徑,游戲就是孩子的學習。首先談一下游戲與創(chuàng)造性的關系?,F(xiàn)在社會對人的要求是不光要適應社會,而且要主動的適應社會,有創(chuàng)造性的適應社會。工作中的創(chuàng)造性要從小來培養(yǎng)。游戲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很重要的途徑。《南方周末》上報道一則全國高校校長的討論:中國為什么拿不了諾貝爾獎金?在我們中國的國土上并沒有一個人拿過諾貝爾獎金。他們講到了許多原因,其中有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學校教育制度根本沒有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在教育中從來不鼓勵孩子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如:做算術題就是一個答案。對于高考這樣的考試可能存在更荒唐的事情,一切都是用標準化考試的辦法訓練孩子,所以培養(yǎng)出來的人好多都是只能照辦去做,沒有創(chuàng)意。在幼兒園也是這樣,學習壓力越來越嚴重。很多幼兒園也是讓孩子從小認字、計算,認為游戲是不重要的。其實游戲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在這方面有很多研究,我為大家介紹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典型研究──美國的心理學家做的。他設計了一個很新穎的玩具,這個玩具如同大箱子,箱子上面有許多按鈕,每個按鈕有一定的功能,可以說這個東西的探索性非常強。孩子可以在箱子上面玩。當時用一批幼兒園的孩子做被試。他把孩子對玩具的反映記錄下來,然后分類。結果可以分成三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無探求精神者,這類的孩子只是看看不去動手;第二類孩子是有探求精神者,這些孩子去摸,去動,去看他們做什么,但是這些孩子不拿它做想象的游戲,好比說當輪船了、汽車了等;第三類孩子叫創(chuàng)造性探究者,意思是不光是摸、動、還拿來玩。三年以后,這些孩子進入小學。他到小學去跟蹤這些孩子的情況,為這些孩做了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測驗。結果發(fā)現(xiàn)無探究精神的孩子在測驗中得分是最低的,得分最高的是創(chuàng)造性探究者。后來與老師了解這些孩子的情況,發(fā)現(xiàn)如果是男孩無探究精神,在學校的表現(xiàn)特別不好,非常膽怯、不會交往,基本上是被大家遺忘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好;女孩則特別害怕交往,連別人與她講話,她都覺得手足無措。得分最高的就是創(chuàng)造性探究者,他們性格開朗、活潑,愿意與人交往。從游戲中就可以看出,孩子喜不喜歡玩與孩子今后各方面的成長有很大關系。很多研究都證明,愛玩的孩子,在游戲當中能出點子的孩子,在今后的各個方面發(fā)展的都比較好。很多研究也證明:真正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的并不是在學前階段的學業(yè)技能,而是在社會性發(fā)展方面的人際交往能力。 社會性交往技能從哪里來? 大人教不會他,只有孩子與伙伴玩或自己玩的時候才能夠獲得。好比,大家已經在玩一種游戲,那么一個孩子是否能夠參加進去?有的孩子能夠參加進去,有的孩子則不能。如,用平行游戲法,就是別人做什么動作,他也模仿著做,介入到游戲當中。好多交往經驗不是在課堂上學到的,而是親自與人交往中逐漸學來的,包括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也是這個樣子。為什么在游戲當中可以發(fā)展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 游戲的特點就是,孩子拿這個東西做什么?如一把椅子,約定的社會形成模式就是用來坐的。那么孩子拿這把椅子做什么?會想辦法的孩子可以拿一把椅子玩成好多花樣,倒著騎馬、開車。游戲的特點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實現(xiàn)其內容,所以游戲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其次,我們看看游戲和解決問題的關系。解決問題是指解決生活當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許多研究表明:游戲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舉一個生活當中可能看到的情況,我們看到一個小姑娘玩娃娃家,它想用手絹包這個娃娃,可是用長度和寬度包都不行,這對小孩子來講是一個問題。這個孩子翻來覆去地折騰了好長時間,終于找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用對角斜過來包。孩子完成以后長長的嘆了口氣,這說明問題解決了,對孩子有一種非常輕松的感覺。好比很小的孩子,球掉在地上了,他要去撿,那么怎么撿這個球?對于1歲多 的孩子他有一個空間知覺的問題,他可能走一小步就蹲下去,夠不著又站起來,一點一點的挪。他解決了撿球的問題,同時又對空間知覺有了很好的了解。在游戲當中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情景不是我們大人給他設置的,他要通過學習,了解很多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以至發(fā)展他的智慧。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這方面的很經典的研究,是美國心理學家做的。設置了一個問題的場景,讓孩子坐在一張小椅子上,前面不遠處放了一個盒子,這個盒子是一個透明的塑料盒子,里面放了一個彩色的粉筆,給孩子三根不同長度的棍子,然后給一些夾子,用來夾住棍子。目的是讓孩子將棍子連起來,用夾子夾住粉筆,從盒子拿出粉筆就算問題得到解決了。要求小孩子不能站起來,只能坐著,就這樣一個任務情景。在做這個實驗以前把孩子分成了幾組,一組是觀察組,老師先給出示范,然后由孩子來做;另外一組是控制組;第三組是游戲組,這一組只是大人告訴他棍子可以用夾子連起來,沒有演示給他們看,讓孩子隨便玩這些棍子和夾子。按照常理,觀察組最容易解決問題,因為已經告訴他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發(fā)現(xiàn)觀察組和游戲組的孩子結果是一樣的??刂平M是最差的。游戲組沒有看到成人給他的演示原理,需要他們自己摸索,但是他們的成績非常好。而且還發(fā)現(xiàn)游戲組的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不一樣的。觀察組的孩子一上來就按照演示的樣子把棍子連起來,但只要沒有成功就不再嘗試錯誤,放棄了。許多孩子都棄權了,經受不起失敗。游戲組的孩子表現(xiàn)的非常有耐心,可以耐心嘗試許多種辦法,一種不行再試另一種,而且棄權的孩子很少。后來,專家們認為這個游戲還能提高孩子感受失敗和挫折的能力。這個實驗說明,游戲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從心理素質上面承受失敗的能力更強。第三,游戲與社會性交往的關系。有一種游戲是“猜猜我是誰”。比如說前面的孩子不能看小朋友,另一個孩子說一句話,讓孩子猜他的姓名。這種游戲對孩子來說需要有一種心理的挑戰(zhàn)。用自己聲音說話的孩子一下子就可以猜到,有的孩子偽裝自己的聲音,別的小朋友就覺得很有興趣,這個孩子把聲音變調叫做趣中升華。孩子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問題,而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就好比小孩子知道自己有幾個兄弟姐妹,可是不知道他的哥哥有幾個兄弟姐妹一樣,這需要他站在兄弟的角度想問題,他不會。許多研究也表明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還有一個實驗是讓孩子給媽媽挑一個生日禮物,孩子往往挑自己喜歡的禮物,這就證明他是自我中心的。有的游戲是要求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例如,與小孩子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小孩子躲不嚴實,你若裝作看不見,他又會說:“我在這里呢!你找不到我?!钡?,更多的游戲要從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這樣的游戲對孩子各個方面發(fā)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拿“錘子、剪子、布”這個大家熟悉的游戲說明。很小的孩子是不在乎輸贏的,他只是滿足這個動作過程,這個過程已經給了他一個很強的滿足感。但大一點的孩子就要動腦筋,他就變得精了,你出了他才出,甚至他會琢磨你這回出了剪子,下一回會出什么?他的心里會有一個提前量,考慮到下一步的計劃。這是一種人與人的交往的策略,這種交際能力是在游戲當中獲得的。游戲當中教的東西和書本上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游戲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大量事例證明:學習優(yōu)秀的人不一定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一個人在學校里念書念的好,在將來未必成功,只有在生活中適應力很好的人將來在社會中才能成功??墒俏覀儸F(xiàn)在家長都只重視書本上的智慧。游戲性是一種個性品質特征。游戲性強的孩子人格發(fā)展特點比較好,人際交往、認知發(fā)展方面也都比較好,而且這些孩子性格都比較開朗,喜歡與人交往,也會與人交往,有幽默感,有進取心??傊@些都是適應二十一世紀的人格特點。所以游戲對孩子來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游戲是孩子的學習。 下面我們講講第二個問題,怎樣幫助孩子在游戲當中成長。 對于家長來說,應該對游戲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和認識,對游戲有一個正 確的看法,認識孩子游戲的意義,支持孩子游戲。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游戲性是孩子一個很好的積極的人格特點,孩子的游戲性強還是弱直接與家長的游戲性有關。游戲性在每個人身上都有。好比你碰到這個問題你怎樣來解決,比如家庭當中吵架,可能有的家庭就大事化小,說說幽默話就過去了,有的人可能就要把事情鬧得很大。成人也有游戲性。游戲性是對待生活和生活中問題的一種態(tài)度。表現(xiàn)在處理各種問題的人格特點。現(xiàn)在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孩子游戲性的強弱直接與家長的游戲性有關系。家長開朗、幽默,善于交往,對待孩子比較平等,他的孩子的游戲性也比較強。那種一本正經,非常強調家長權威,管孩子很嚴厲的家長游戲性比較差,所以他的孩子也一定是游戲性比較差的孩子。理想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教養(yǎng)方式往往與孩子的游戲性有關系,實際上讓孩子在游戲當中成長也是讓家長跟著孩子一起在游戲當中成長。創(chuàng)造給孩子游戲的機會和條件。實際上與孩子游戲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這個問題與家長的態(tài)度有關系。例如,小孩子喜歡在馬路的邊緣走。有的家長就很擔心孩子摔著。事實上孩子在邊緣上走路對練習他身體平衡能力和身體的協(xié)調性都是很好的,應該鼓勵他,比如對他說:“看你走的好不好!直不直,看能走多遠!”再例如,晚上帶著孩子在燈下走。影子會隨燈的方向和距離的角度變化,孩子就很喜歡玩影子變長了,變短了。那么家長可以在這個時候問孩子一些問題,孩子也可能會問:“影子是從哪里來的?”孩子有這樣一個興趣,您可以擴展成很多很多游戲,您可以在燈下做手影,也可以做一些剪紙的游戲。孩子從這個游戲中學到光和影子之間的關系,對于他將來學習物理學的知識是很好的直觀基礎。另外也不必要買很貴重的玩具。家長總是認為市場上的玩具越貴越好,越漂亮越好。真正對孩子有意義的并不是那些昂貴的玩具,當然也不否定那些昂貴玩具的價值。但實際上你用家里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可以玩。如裝電視的包裝箱是孩子玩的最好材料,孩子可以把包裝箱當成很多的東西來玩。很多家里的廢舊物品都可以給孩子來玩,買昂貴的游戲是不必要的。沙和水是最好的游戲材料,你可以把很多的學習內容融于游戲當中。比如說用相同容積的不同形狀的瓶子裝沙子,讓孩子體味到體積相同的概念,孩子慢慢的體味到細長的瓶子和短粗的瓶子體積是相同的。沙子也可以玩出各種各樣的游戲。下面我們講講在孩子游戲時,我們應該怎樣指導?首先應該鼓勵孩子去探索,讓他自己去動腦筋,也可以給他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情景。孩子小的時候我給他講畫報。有一個故事叫《小黑驢過河》,小黑驢第一次馱著鹽口袋過河,掉到河里后發(fā)現(xiàn)輕了不少,第二次馱棉花過河,以為過一下水就可以輕一下,結果被淹死了。這個故事給小孩子講,小孩子沒有這個概念,他不明白鹽口袋與棉花是什么關系,我就親自拿來一點鹽和一小團棉花,讓孩子親自放到水里看表現(xiàn)怎樣,孩子特別喜歡。通過游戲他知道鹽在水里就化掉了,棉花從水里拿出來就更沉了。沉浮問題也可以玩出一大套游戲來,幫助孩子掌握很多很多的科學知識。第二點,從指導策略來說是鼓勵孩子去想象。對孩子來說很多問題都是游戲性的活動,畫畫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好的游戲。用畫得象不象來評價孩子的作品是不科學的,幼兒園有一個很不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的作品讓家長來看,而且作品的內容是一樣的,導致家長的反應是把自己孩子的作品與別的孩子比較。若是畫的不好,孩子還會受到指責。這種做法很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他聽到鼓勵的話,就會有自尊心和積極性。小孩子的事情一定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和標準來評價,鼓勵孩子的想象是非常有好處的。有個孩子把天空全部畫成紅色的,老師問:“為什么?”孩子說:“我畫的是傍晚的晚霞?!庇械暮⒆赢嫶禾斓臉?,可是把樹葉畫成金黃色的,他的解釋是“太陽光照射的樹葉是金黃色的”,他想畫太陽底下閃著金光的葉子。這種情況是鼓勵還是批評,大家就可以想象。比如說,讓孩子接續(xù)故事,并且編不同的結尾:一種繩子可以做什么?第三個指導策略是耐心的等待。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總是做錯誤的嘗試,覺得孩子笨,趕緊告訴他應該怎樣做。這個做法就很不好,比如拼裝的游戲,孩子拼了半天可能就是不會,你在這個時候可以給一些啟發(fā),但是不要代替他做。你教他與孩子自己嘗試著去成功所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是主動學習獲得的經驗,這對他將來主動學習是很有好處的。第四條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孩子是在錯誤中成長的?,F(xiàn)在我們的教育方針最大的毛病是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可實際上犯了錯誤才能成長。孩子的想法與大人不一樣,他犯的錯誤對大人來講會很可笑。好比魚缸里的水位線下去了,他會說魚缸里的水都被魚吃掉了。孩子認識和理解世界都是根據以前的經驗,那么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認識呢?因為他自己要喝水,他想到魚也是活的,魚也要喝水。他會用這種思路解釋現(xiàn)象,假使遇到這種情況,大人怎么辦?你要直接對他解釋不是魚喝掉的,而是蒸發(fā)到空氣中去了,孩子未必明白。正確的辦法是用相同的兩個魚缸,一個有魚,一個沒有魚,過一段時間看魚缸的水位變化。孩子就會提出問題,水到哪里去了?這時再對他講水的三態(tài)變化。這種情況下孩子有了很感性的基礎才能理解概念,所以要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根據孩子游戲的需要給點適當的幫助。家長對孩子的角色要隨著孩子年齡的變化而變化。三歲的孩子要與他協(xié)同活動,就是一起玩。兩歲以后盡量讓他與伙伴交往,這對增長他以后的社會性交往經驗非常重要。與孩子一起玩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他自己玩,將協(xié)同活動改為獨立活動。不要給孩子太多的玩具,太多的玩具并不好。并不是說不給孩子買玩具,而是說每次不要給孩子太多的玩具。要孩子自己動腦筋,真正將玩法加入到使用方法上面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看有什么東西可以加到玩具中去,引導他和孩子一起學習。根據孩子的成長,家長及時地改變自己的角色。就好比你剛開始要給他一把梯子,要讓他學會獨立走,學會獨立走以后,家長的幫助要間接一點,角度要注意不斷的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