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同學來揚,請他去了一家過去江鮮做得比較好的小餐館,菜單拿上來一看,除了一道紅燒小雜魚權(quán)且可以算作江鮮之外,其他的確實拿不出手,只好多點幾道江邊的野菜充數(shù)。
人們常說長江三鮮,在我們這一帶實際上曾有刀魚、鰣魚、 魚和河豚“四鮮”。這四種魚都是洄游魚類,經(jīng)過咸水和淡水的浸潤,味道和其他的長江魚有著明顯的不同,自古以來就是極受追捧的鮮美食材。
每年春季,這四種魚都會溯江而上,在淡水產(chǎn)卵繁殖以后再返回入海。魚情好的年份,漁民在清明前一個月左右,就能在江中打到刀魚。小時候生活在長江邊,老街上有座水產(chǎn)站,漁民每天傍晚都要將當天打到的魚蝦送到站上來,分選后大的被送走,街上的居民花上幾角錢,就可稱一些小刀魚回來,或煎或煮,魚小佐料特別容易入味,再加上是剛剛起水的,非常新鮮,而且基本上不用吐刺,雖然小一些,吃起來還是很方便。
鰣魚那時好像就是比較貴的,在魚市上看到賣的個頭都不小,由于它的營養(yǎng)價值高,被人們稱為“魚中之王”,并有“清蒸鰣魚誘神仙”之說,古代曾作為納貢之物。特別之處在于它的魚鱗,其他魚在制作過程中要去掉,鰣魚的鱗卻飽含多種營養(yǎng)元素,蒸煮以后,嚼起來很有韌性,但過了端午之后,魚鱗就會變硬不好吃了,如果過了這個季節(jié)還這么做的話,那就是個外行了。
真正的江 現(xiàn)在也很罕見了,由于它無鱗,脂鰭肥厚,確是江魚中的珍品,和鰣魚一樣,也在納貢之列。春筍上市的時候,配些鮮筍和它一起燒,那可是鮮上加鮮。尤其魚鰾很特別,肥碩厚實,味美香醇,宴客之時,主人都會將其奉給客人中的尊長。
河豚倒是經(jīng)常能見到,但基本上都是人工養(yǎng)殖的?!笆V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盡管河豚有劇毒,但還是擋不住人們品嘗的欲望,大詩人蘇軾就認為,河豚味道“值那一死”。美食家汪曾祺先生也曾因自己在江陰讀書兩年,竟未吃過河豚而抱憾。過去河豚燒好以后,都是由制作的廚師先嘗,等過四十分鐘左右自己沒有異樣的感覺,才端上桌給客人吃。其實真正吃河豚,是要在舌根部微微有些麻的感覺,那才是恰到好處。那時候老街上,如果有哪家燒河豚,香味定能飄過半條街?,F(xiàn)在養(yǎng)殖的河豚再也找不到那種味道了,盡管養(yǎng)殖后期也會將河豚放到江水里漂一段時間,但和野生洄游的河豚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了。
由于水環(huán)境的污染和過度的捕撈,長江的漁業(yè)資源已逐漸衰竭,這些味美的江鮮也將成為圖片中的記憶。現(xiàn)在市面上的刀魚,大都是“湖刀”和“海刀”,鰣魚是錢塘江或是近海捕撈的,餐館里掛牌的江 和河豚,基本上都是人工養(yǎng)殖的,其口感和品質(zhì)與長江里自然生長的就不好比了。
想起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江鮮,留下的只有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