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中醫(yī)的治療八法中,屬于下法和消法的范疇,此法是下法和消法之中的一種類型,而為瘀血蓄積而設者。臨床上以榮血離經,坯以留止,絡脈瘀滯,血行不暢為病理特點的一切疾病。在診療過程中,皆可應用本法治療。現在醫(yī)學用于冠心病、腦血管栓塞、紫癜、子宮外孕等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早在我國古典醫(yī)籍《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下法(攻下瘀血)的記載。《靈樞·水脹》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坯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可導而下之。"這是關于治血祛瘀法的最早記載。并且指出了病因是由于寒氣客于子門,病理是由于惡血當瀉不瀉,坯以留止,治法是可導而下。其后,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的血痹虛勞篇更明確地提出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食。食傷、憂傷、飲傷、房事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wèi)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蜇蟲丸治之。仲景之意,非大黃蜇蟲丸可以緩中補虛,蓋因內有干血,阻止精微之輸布,飲食不能為肌膚,虛癥百出,用大黃蜇蟲丸 攻去瘀血,則營養(yǎng)自復、氣血強壯,疾病自愈。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清代名醫(yī)王清任,對于瘀血的認識多所發(fā)揮,是善于應用活血祛瘀法的專家。他創(chuàng)立了血府逐瘀、少腹逐瘀、膈下逐瘀等五個逐瘀湯,臨床應用的范圍非常廣,是他一生的心血結晶。他說:"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所制之方,均從實踐中來,療效很高,受到臨床醫(yī)家的推崇。其后,唐容川《血證論》對于失血瘀血諸證加以總結,辯證用藥,不偏不倚,極盡方治為集血證之大成者。 我們學習本法,在臨床上有較為普遍的意義?;钛龇ㄔ谂R床各科都有廣泛的應用,而其中尤以婦科為要。婦女主血,由于婦女的生理關系,月水胎產無不關乎血,以其多瘀血流止為患也。如用于婦人少腹痛、徵瘕、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產后瘀血腹痛、瘀血流注、腰腿酸痛等。其他方面尚用于瘀痛、創(chuàng)傷、癰腫、腸癰、虛勞、痹痛、酒糟鼻、暴發(fā)火眼、紫印臉、風疹塊諸癥。曾見一老醫(yī),一生專用吳鞠通先生之化徵回生丹。以治婦科瘀血諸病,而名躁一時者。 在臨床上,此法用之得當,有立竿見影之效,且應用極廣,療效顯著,實為醫(yī)學之中肯,活人之一大法門也。 然怯懦者多不敢用,孟浪者不查證性,一味草率從事,竟有因而僨事者。 先哲對血證之研究有許多專論,如元.葛可久之《十藥神書》,清王清任之《醫(yī)林改錯》,唐容川之《血證論》,都是研究血證之專著,其他散見于各書者亦復不少。對于瘀血致病這一學說的發(fā)展,以王清任氏的貢獻最大,在治療上也有獨到之處。他在《醫(yī)林改錯》一書中,應用治血祛瘀的方法,治療脫發(fā)、白癜風、眼疼白珠紅、牙疳、久瀉、不眠、心跳心忙、晚發(fā)一陣燒、交節(jié)病作等,其作用機理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由此觀之,活血祛瘀一法,由來已久,是歷代醫(yī)學家們所習用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法則之一,有非常廣闊的發(fā)展前途。 今天,我們以實踐為基礎,根據臨床治驗,確實感到有我們深刻學習之必要,哪怕是在臨床上能夠得到正確地運用此法,也是有益的。 關于瘀血之治,前人之論已備,余點滴一得,有以下四點: 一。瘀血的主要見證已具,脈舌可以不論; 二、凡屬瘀血凝滯為病,不可過用苦寒,一味投以清熱瀉火。可用辛涼宣透,佐以祛瘀,或用辛潤、或用溫化,必以活血祛瘀為主,所謂求其屬也(王氏之論不謬,不知是何); 三、虛不任補,必有實邪,每多瘀血留于經遂為患,不可 圖虛而不敢攻下,致虛而益虛。(可有瘀血痹阻之證可察)經曰:"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證,絕人長命?豈是之謂乎? 四、凡病受不得寒冷刺激,發(fā)病有一定的時間性、季節(jié)性,即與血瘀有關。此言從王氏交節(jié)病作之論悟及之。 現將幾年來在臨床中應用活血化瘀法所治病案,略列數則以附之。 劉姓女孩,八歲。十月初急患發(fā)熱、腹痛、后重便血。住某衛(wèi)生院治療七日,未見好轉,病反日益加重,乃出院求診,彼時患兒已十分危險,水漿不入,腹痛便血已十余日。診之,脈細而數,身無大熱,一腹盡疼。臍部四周疼痛較劇,拒按,面色蒼白,下血紫黑,時有少許膿液。擬診為積滯內停,蓄久化熱,下痢傷血之候。治以扶正養(yǎng)陰,化滯祛瘀為法,方用桃仁承氣湯加黨參、麥門冬、赤芍、蒲黃、五靈脂、雞內金等味治之。一服之后,腹痛即有小效,二服腹已不疼,排軟便兩次,并隨便排出大豆瓣約一大握。蓋乃該兒四月前所食者。其父見之大喜,以為病根已除,次日又來取藥,余囑給以細軟之食物調養(yǎng)。因大便尚有血液,腹按尚有微痛,原方減硝黃,加當歸、川芎、花粉、丹參、蔞仁、黃芩、桔梗兩劑,非但不效,病反加劇。據此,乃知實無補法,必攻祛瘀,是病乃愈。瘀滯不去,徒知見病治病,原無向愈之機,至此益信許學士癖囊窠臼之說為據,如無窠臼食物那得在胃腸停得如此之久,亦奇矣。 余妹桂蘭,得虛損病,遍延遐邇名醫(yī),施治罔效,愈治愈重,漸至不支,百里之遙,歸家就診。以為手足之情,定能竭盡其術而全力救治也。及至吾面,似將不識者。已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容顏憔悴,面色蒼白,動則氣喘,行則振掉,行氣已脫,將成五勞三極之候。業(yè)已醫(yī)治半年,歷經名醫(yī)院診治,斷為貧血,但治療全然無效,后轉診中醫(yī)之門,皆診為氣血虛弱,宜補氣養(yǎng)血,投藥治療。一帖小效,二帖即重,有服一帖即重者,因之不敢再治。余診,脈浮濡無力,齒縫溢血,下午發(fā)熱,舌淡無苔,口干不渴。初擬養(yǎng)陰健脾之劑,一劑有效,二劑反復,有加重之勢。乃輾轉思之,虛癥如此,如何不任補藥。竊思,仲景治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食,立大黃蟄蟲丸治之,以其內有干血也。且勞極為瘵,初病在氣,久病在血,古人治勞瘵原多以攻逐瘀血為治。虛勞已極,臟氣不足,脾胃衰弱,固難任峻補重劑。內有干血,實證也。實則實也,已犯虛虛實實之戒,宜其用藥不效而反劇也。張錫純曰:"仲景于《金匱》立虛勞一門,特以血痹虛勞四字標為提綱。益知“ 虛勞者必有痹,而血痹之甚,又未有不虛勞者,并知治虛勞必先治血痹,治血痹即所以治虛勞也"。于是乃棄湯液用丸散,乃大黃蟄蟲丸之意,用百損丸(浦輔周先生方)治之。本方有滋補肝胃,強壯筋骨,通經活絡,活血消瘀之效。重用雞血藤即能通經活絡,又能養(yǎng)血補血,純屬以通為補之方。一料服盡,病有轉機,飲食增進,精神轉佳,已能為炊矣。繼用《金匱》薯蕷丸兩料緩緩調理,服藥兩月,盡劑而愈。因是方亦主以虛勞諸不足,風氣白痰也。試觀此重癥,初無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牙內有干血之證可察,豈有用開破之藥攻逐瘀血之理??梢姡倬爸畷?,言簡意賅,理精方效,章句之中,別有深意。吾用此法治愈三例虛勞病人,盡皆虛損已極,唯其余兩例有 血痹之證可查耳。 一李姓室女,十八歲,患腰痛有年,不能操作,學業(yè)亦廢。屢經醫(yī)治不效,于七七年春就診于我。余診,脈象無顯著變化,唯見腰疼頗重,稍一坐久即不勝其痛。審視脊椎彎曲變形,只腰部及兩腰眼處有黑皴甚厚,恍悟,此肌膚甲錯也,乃榮衛(wèi)不行,經絡之中有瘀血所致,用活絡效靈丹(《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方)加桃仁、紅花、白術、牛膝、芍藥、桂枝、血竭為劑,一劑即效,五劑痊愈。 一王姓婦,四十三歲,得血崩癥,每發(fā)必于日暮之后乃大下血塊,甚者有大于鵝卵者,其人旋即昏迷,以如此三日。經中西醫(yī)數人醫(yī)治無效,情形甚危。視其所用皆炭類止血,和西藥麥角等。其血如不急止,必氣隨血脫,危之立見。余視其人面色蒼白,脈弱無力,舌上無苔,色淡,腹按疼痛,下血成塊。其血不止者,乃淤血之故,淤滯不化,其崩必不能止,必以日暮乃作者與王氏所說之交節(jié)病作無異,特時間有長短不同耳,亦淤血為祟之征。方用生化湯加人參,大薊,丹參,益母草,琥珀等味,加大劑量。一日盡劑,排出小血塊若干,腹以不疼,當晚既無發(fā)作,可以安然入睡矣!次日減少其劑,又服一劑,崩血于是遂愈。繼服人參養(yǎng)榮湯調理以善其后。
縣邑呂姓之婦,年四十余,得頭痛病十數年,久治不效。自言所服之藥,何止車載斗量,鮮不一效。時余公出客于此,求為診治。診其脈象和緩,不浮不沉,舌色正常,頭痛時痛時止,但痛有定處。診為久痛入絡之癥,用通竅活血湯。因麝香無處購買,遂投用血府逐瘀湯加僵蠶、蟬蛻一劑痛減,連服五帖,數載沉疴,頓愈。 同里王姓,男,四十五歲,曾得吐血病,稍事調治而止。數年后秋七月,續(xù)發(fā)大吐血病,治療數日不效,一醫(yī)投以黃連上清丸,有效,遂 連服七十余丸,病愈。二年秋復發(fā),嘔血盈盆,大有翻天覆地之勢。我以《金匱》瀉心湯加石膏、生地、白芍、海蛸、象貝、白芨、茜草、白茅根,一劑血止,兩劑痊愈。乃師先哲之法也。陳修園曰:"余治吐血,諸藥不止者,用《金匱》瀉心湯百治百效。"唐容川曰:"止血,其法獨取陽明。陽明之氣,下行為順,所以逆上者,以其實故也。"又二年秋,王某求為診,曰:"近日覺心口處涼甚,昔日如此,不出十日,必發(fā)吐血病,年旦五十,再發(fā),吾命休矣。"余細度之,其腹涼甚而發(fā)吐血之患,抑或衰時過用寒涼之咎乎,昔日吐血曾服黃連上清丸數十丸和其他寒涼之劑,血被涼遏,留瘀于經絡之中,是以交節(jié)病作也。況余診亦未善為斡旋,未思及之也。治之之法,以溫化瘀血,通經活絡,兼調陽明為法。乃用官桂、炮黑姜、元胡、桃仁、紅花、花蕊石、牛夕、象貝、海蛸、白芨、炙草,連服兩帖,腹已不涼,后加成為散劑,服藥一月乃停,至今七年,未見復發(fā),已收全功,用花蕊石者,取葛仙翁化瘀為水之法。搜逐絡中之瘀也。 腸癰一癥,只從開展應用中藥治療以來,中醫(yī)界有些人信心不足,取消積極態(tài)度。認為中醫(yī)中藥治療腸癰雖然有效,但絕無根治之可能,最后仍不免一刀之苦。余以為不然,近幾年來,我用中藥治療二十余例腸癰之癥,盡皆痊愈(都是初中期病例,有七例慢性者防止破潰,為慎重起見,仍以手術為是)無一例再行手術,或留有慢性病變者。基本治法,采用活血消淤,壯水制火,清熱解毒,通經活絡,化徵軟堅。腸痛亦癰腫也,茲特發(fā)生之部位不同。取"榮氣不行、逆于肉里"之意,治療必用活血化瘀之法為主,選方以清腸飲(《青囊秘訣》方)、景岳紅藤煎,大黃牡丹皮湯、少腹逐瘀湯、楊栗山先生治腸癰方,出入加減,甚為得心應手,療效甚捷。 本鎮(zhèn)劉姓之媼,年五十余,患腸癰病。癥狀:惡心嘔吐,腹痛,以右側少腹為甚,右腿曲而不伸。擬診為縮腳腸癰之癥。方用: 元參一兩、 地榆一兩、 麥門冬一兩、 雙花二兩 、當歸二兩、 甘草三錢、 薏苡仁五錢、 丹皮三錢 、大黃三錢、 桃仁三錢、 芒硝 二錢、 蒲黃三錢 靈脂三錢、 沒藥二錢、水煎服、日一劑。 一劑服后,病愈大半,兩劑腹已不疼,癥狀消失,又減小劑量,主以活血化瘀,稍事加減,繼服一劑,病痊愈。前后僅服藥三帖,竟如此痊愈之速,至今五年,并未復發(fā),已經根治,免于一刀之苦也。此豈非中藥可以根治腸癰之明癥乎?僅舉一例,以示余言不妄也。腸癰之病,久治不愈,乃過用寒涼之故,此非中藥之不善,乃不善用藥為不善也。腸癰之癥,如單行清熱解毒,一派寒涼,則冰伏毒熱,絡中之瘀血難消,瘀血不化,則病易反復,瘀則不通,不通則榮衛(wèi)之氣不行,不行則痛,知其病根不除,牽延難愈者也。觀楊栗山先生除根藥自知(當歸五錢、僵蠶二錢、蟬蛻二錢、大黃一錢、蜈蚣一錢、老蜘蛛兩個于瓦上,以酒盅蓋住火焙存性、 映山紅五錢,共為細末,空腹一錢,溫酒送下,腫消自愈)不外活血消瘀,蟲蟻搜絡之治,不思古人制方之義,尚怪中藥不效乎!中醫(yī)認為,病邪之著人體,始傳熱中,末傳寒中,欲要治慢性者(寒凝血滯型),必溫經活絡,有包塊者佐以軟堅化徵,體弱者佐以補氣合血,多服數帖,可奏全功。 我場竇書記患慢性腸癰,如法治之,兩帖藥后病愈大半,但腹尚有微寒,按之有指頭大小包塊一枚,按痛,用少腹逐瘀湯加鱉甲、三棱、莪術,服三帖,包塊消失,腹已不疼,遂告痊愈。至今八年,未再復發(fā)。 婦人少腹痛(西醫(yī)往往診為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是瘀血所致。其痛必在少腹三角之內,拒按,或有徵瘕,或少腹寒冷,大都必須應用活血祛瘀之法乃愈。婦人之生,以血為主,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或有七情郁結,或為六淫所傷。 瘀血凝滯不行,釀成是疾。治以王氏少腹逐瘀湯加減極效?;即瞬≌?,久而久之,衛(wèi)氣不運,少腹失于溫煦,時感寒涼者頗多。因而久不孕育。即傅青主所云:"寒涼之地,不生草木,垂深之淵,不長重龍"也。宜溫通血脈,助陽補氣,我以此方加減,治療此病數十人之多,獲效甚多,十年未孕者,服之竟有子,王氏詡為種子第一方,不為過也。 癰腫初起,發(fā)熱疼痛,用仙方活命飲,醒消丸之類方劑,據證加減,療效甚佳?;蛳驖ⅲ溆话悴怀鍪罩畠?。制方之義實愈活血消瘀之法。我用此法治愈癰腫二十余例,潰后用補氣養(yǎng)血內托之劑,效如反響,此皆前人經驗,可細心揣摩也。治療乳癰余多用和乳湯(當歸一兩、蒲公英一兩、象貝三錢、花粉三錢、甘草三錢、山甲一錢)加冬葵子、乳香、沒藥、陳皮、姜蠶、防風、絲瓜絡,莫不應手而愈,共治三十余例,歷試不爽。 婦人產后發(fā)熱,腹痛拒按,煩躁不安,舌紅脈沉數或澀、或脈舌無變化,糜不可以應用此化徵回生丹最妙,此鞠通先生之心法效方也。至于婦人徵瘕,必于對癥方里加入益母草,其效乃好,余另有治驗,茲不多綴。 一?;钛铕龇ǖ膽脵C理: 關于瘀血宜去之理,晚清醫(yī)家唐宗海曰:"吐血便漏,其血無不離經,凡系離經之血,與榮養(yǎng)周身之血,己癸絕不合.其已入胃者,叫其吐下可也.或從小便出,或遂從大便出,務使不留,則無余邪為患.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機.. "故凡血癥,總以祛瘀為要,此節(jié)論述,不但闡明了離經之血宜逐之理,而且著重指出了滯留在經脈之中的瘀血更有驅除之必要。故曰:"急宜用藥消除,不然必留邪為患也"??娭俅尽断刃妖S醫(yī)學廣筆記》所載之治吐血三決,其一便曰:"宜行血不宜止血"。洵屬經驗之談。 據此,瘀血宜消殆無疑矣。推其表現形式可有兩端。其一曰離經之血蓄而不化;其二曰瘀血留于經脈之中滯而不行。其蓄而不化者,或留胃腸,或蓄胞宮,或結于肌腠。發(fā)為瘋狂悶亂,發(fā)熱疼痛,神昏譫語,逾墻上屋,或結為積塊,日以益大。多表現為熱癥和實癥。用藥宜化瘀功遂。其在經脈之中瘀血滯而不行者,流于四肢,必發(fā)為疼痛,疼痛久之,絡必痹阻,滯在臟腑,發(fā)為虛勞。滯在肌膚,發(fā)為風疹,多表現為寒證和虛證。用藥宜溫通經絡,漸消緩散,合血消積,飛走入絡。任其致病之基因不同,莫不手瘀血,以瘀血為病之本也,法在必去。所傷輕者,原可自愈。重者必須用藥消除,否則其害無窮。曾見閃挫關節(jié),未能介意,而轉成骨勞者多矣!病變多端,總歸淤血,淤血不化,則諸藥難愈,淤血不去,則新血難生,此活血祛淤一法之所由立也.. 二.關于病例機轉: 瘀血的病理機轉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瘀血滯留于經絡之中,氣不得行,榮血痹阻,發(fā)為疼痛。(二)由于內傷七情,飲食勞倦,房事竭乏,經絡榮衛(wèi)氣傷,內有干血,阻止精微之輸布,飲食不能為肌膚,發(fā)為內痹虛勞。(三)由于六淫之邪,襲入經絡臟腑,瘀血留止,結為徵瘕。(四)榮氣不行,逆于內里,久而化熱,發(fā)為癰腫。(五)癲狗咬傷,邪毒入里,損傷經絡,血必走竄大腸,凝結成塊,發(fā)為瘋狂。(六)六淫邪毒外侵,瘀血積于腠理,則榮衛(wèi)不和,發(fā)為寒熱。(七)瘀血在于肌肉,則翕翕發(fā)熱,自汗盜汗。其他尚有久痛入絡,疼痛不已。瘀血上沖,神昏悶亂等等 三. 應用活血祛瘀法的癥候: 人的臟腑之內,軀殼之中,一切疼痛之癥,以榮衛(wèi)痹阻,氣血不調,經絡不通,瘀血凝滯,化寒化熱者居多。瘀血之癥,其痛必有定處,疼痛拒按,肌膚甲錯,或有徵瘕,或有血塊,下血色黑,口干而渴,時有發(fā)熱,譫語發(fā)狂,逾墻上屋,昏憒悶亂,或與瘀斑,或見血絲血縷,舌紫或有瘀點,脈沉或澀,或沉數而澀。其中以痛有定處,疼痛拒按為主要見證。 瘀血之病,病情復雜,變化多端,必須細心體察,方能得出正確診斷。張石 頑論婦人產后瘀血云:"敗血沖心有三,或歌舞談笑,或怒罵坐臥,甚則逾墻上屋,此則血沖心多死......若飽悶嘔惡,腹?jié)M脹痛者,此敗血沖胃......若面赤嘔逆欲死,或喘急者,此敗血沖脈......。又產后口鼻起黑色,而鼻衄者,是胃氣虛敗而血滯也。"此皆產后瘀血之重癥,張氏論治頗詳,宜參觀之,不可不詳。又如婦人只熱入血室,晝日明了,夜則譫妄,瘀血在黑,其人發(fā)狂(如《金匱》下瘀血湯之治癲狗咬妻即是),有的又有一定的時間性,至期乃發(fā),每多怪異,有如神靈所憑者。 亦有瘀血積于胞宮經遂之中,而見證不著者,也應有應有本法為治者,有常有變也。嘗見婦人崩漏下血,久則不愈,無瘀血凝滯的顯著證候,西醫(yī)施以刮宮術,其血即止,豈經脈中有瘀血之明癥乎。后遇此病,久治不愈,無其他病變可查,于對癥方里(如膠艾四物湯等)加桃仁、紅花、大薊、益母草而獲救者甚多,此即宜行血不宜止血也。 應用活血消瘀一法,我以為不必 盡于脈舌。余臨床十余年來,所見瘀血諸癥,并非盡有舌紫或有瘀點,脈沉而澀,或沉實而數者, 而以脈舌無變化者居多。此脈舌固瘀血內蘊,絡傷痹阻之見癥。然無此脈舌者,亦罹患瘀血蓄積之癥。此余所謂不拘脈舌者此也。曾見內有瘀血之證,而脈弱無力,舌質淡紅,面色 白,精神萎靡,大實有羸狀者。所以《醫(yī)林改錯》、《傅青主女科》、《青囊秘訣》、《石室秘錄》、《辯證奇聞》諸書,均著重論述臨床證狀,鮮言脈舌,不為不無見的。其余瘀血諸病,更信而有征,所謂舍脈從癥者,良有以也。 四..關于活血祛瘀的臨床應用法則問題: 應用活血祛瘀法,也一定要運用四診、八綱、臟腑辯證等施治的方法為主要依據,證之血證所固有之證候,辯證施治,才能絲絲入扣,用藥不拘,增加療效。其法大抵有:扶正祛瘀者,加參生化湯之類是也;有祛瘀生新者佛手散,大黃蟄蟲丸之類是也;有辛潤活血者,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之類是也;有清熱化瘀者,大黃牡丹皮湯,仙方活命飲之類是也;有溫通血脈者,少腹逐瘀湯,溫經湯之類是也;有攻逐血瘀者,復無活血湯,抵當湯,桃仁承氣湯,下瘀血湯之類是也;有行氣消積,和血通絡者,大七氣湯之類是也;有漸消緩散,活血化瘀者,鱉甲煎丸之類是也;有攻堅破徵,飛走入絡者,化徵回生丹之類是也。他如分經按部、王氏各有方治 。凡此種種,對癥發(fā)揮,推而廣之,可應無窮之變也。但須要知道,應用本法則一般要在合血的基礎上活血,在活血的基礎上諸逐瘀,不要猛藥雜投,觀王清任之方自知 五..關于活血逐瘀法的運用要點: 方藥的運用要根據其痛必有定處而不移,疼痛拒按,或胸脘痛,或胸肋痛,或大腹痛,或少腹痛,或腰肋痛,或肢臂痛諸點,其變化如發(fā)熱、發(fā)狂、崩中漏下,腸癰、虛勞、癰腫、瘀血上沖,發(fā)為血厥,呃逆等臨床表現,辯證用藥?!堆C論》云:"上焦之瘀,多屬陽熱每以溫藥為忌。下焦之瘀,多屬陰凝,故產婦喜溫忌寒,以其血存下焦也。知此,則知以溫藥治下焦瘀血尤為合宜。然亦須審系寒凝乃用溫藥,若血室熱,則仍是桃仁承氣湯證"。如此客觀的辯證審病,乃能無誤。此皆用藥的尺度和標準,不可不知者。 何廉臣曰:"消瘀當分部位,消一身經絡之瘀,如王氏身痛逐瘀湯,消上焦肺絡之瘀,如仁伯清宣瘀熱湯(活水蘆茍、鮮毛根、鮮枇杷葉各一兩,新絳錢半、旋覆花二錢、青蔥管三支、廣郁金汁四匙同沖);消上焦血府之瘀,如王氏血府逐瘀湯;消中焦隔下之瘀,如王氏隔下逐瘀湯;消下焦少腹之瘀,如王氏少腹逐瘀湯,消一身經竅隧之瘀,如王氏通竅活血湯。 此皆按經分部活血消瘀之要劑也。又如婦人徵瘕,用桂枝茯苓丸;血痹虛勞用大黃蟄蟲丸;產后瘀血腹痛用《金匱》下瘀血湯、延胡索散,化?回生丹;發(fā)熱腹痛用生化湯加丹參、益母草、金銀花、生地、丹皮;婦人殺血心痛用失笑散;產后惡露不下用佛手散;熱入血室用桃仁承氣湯,小柴胡湯加生地、丹皮、桃仁;婦人經絡痹阻,瘀血流注,腰腿疼痛,甚則扶墻而走,久治不愈者,用自制藥酒方(當歸、白芍、地楓、年健、杜仲、木瓜、乳香、桂枝、血竭各三錢,牛膝、鉤藤各四錢,冰糖四糖、白酒五斤,放于罐內,密閉,用水煮一炷香時<約35分鐘>,取出,放三日后服之。)此余經驗方,極效,共治十余例,皆愈。吐血止后消瘀,用花蕊石散,去血過多止后消瘀用圣愈湯加桃仁、丹皮、紅花、枳 、香附、云岑、甘草。打撲瘀血在里,胸腹刺痛用桃仁承氣湯;瘀血停于肋下,用復元活血湯。瘀血停在經絡,用和榮止痛湯、七離散、定痛和血湯;氣血凝滯,心腹疼痛,腰疼臂痛用活絡效靈丹,腸癰腹痛用大黃牡丹皮湯,景岳紅藤煎仙方活命飲、失關散等加減;腸癰腹痛不劇,久治不愈,乃寒凝血痹所致,用少腹逐瘀湯加薏仁、敗醬、當歸、花粉、黃芪、桃仁,有包塊者加鱉甲、三棱,文術,婦人產后淤血上沖,怒罵坐臥,逾墻上屋者用化徵回生丹;癲狗咬毒,淤血在里,結于胃腸者用<<金匱>>下淤血湯,抵擋湯;婦人產后風疹,由淤血所至者,用血府逐瘀湯加味治之(余治一婦人,馬姓,住縣城,產后得風疹甚劇,不能下床行動,動則既發(fā),發(fā)則瘙癢難忍,風團累累,包頭裹腿,報捻而臥,如此年余,諸醫(yī)束手.吾用血府逐瘀湯加麻黃,杏仁,黃芪,蟬蛻,僵蠶,血竭,三帖既愈.后又用此法治療婦人重癥風疹三例,故知婦人病此在肌腠有淤血也),柔血調血之通劑,用四物湯,難以具述,唯臨癥者通變可也.. 關于藥物的選擇:遣藥治病,亦與選方一樣,古人成法不可費也。前人的經驗皆從實踐中來,某藥與某藥配伍都有深義。如桃仁配紅花,乳香配沒藥,三棱配文術,蒲黃配五靈脂,血竭配土蟲,當歸配川芎,芒硝配大黃等。又如活血多配行氣之藥以為之助,蓋人身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氣行則血行,相輔相成之義也。每味藥之性味都有陰陽之偏頗,功能有緩急之不同,主治有入氣入血之別。因此在用藥上,要因人而別,因證而別,以癥選法,以法立方,以方議藥。血竭、乳香、沒藥、土蟲、蒲黃、五靈脂、漢三七、郁金、桃仁、牛膝、紅花、歸尾、川芎、延胡索、山楂、醋炒大黃、水蛭、虻蟲、赤木、澤蘭、王不留行、穿山甲、皂刺、京三棱、文術、丹參、大薊、益母草(大薊、益母草有止血化瘀之效)等藥,為瘀血諸病常用 治藥物。雙花、當歸、蚤休、花粉、地榆、敗醬、元參、生地、炮姜、赤芍、犀角等,為治療變癥之佐治藥也??蓳C化裁應用之。 如用治活血調經,產后腹痛則多用丹參、川芎、益母草、活血消瘀用桃仁、紅花;止痛祛瘀用延胡索、乳香、沒藥、蒲黃、靈脂;活血散瘀用赤木、澤蘭;活血通絡用王不留、山甲、皂刺、牛夕、理氣消瘀用三棱、文術、破血化?用水蛭、虻蟲等。 六..應用注意: (一)大吐血或血崩昏暗等大失血癥, 必須先用止血之法,血止之后方用化瘀。吐血一般用十灰散, 犀角地黃湯?!督饏T》瀉心湯 崩血用固沖湯, 傅青主之治老年血崩方, 膠艾四物湯, 獨參湯等。所謂留得一分陰血, 便有一分生機。有形之血, 不 能驟生, 無形之氣, 所當急固, 防生陰虧之理也。失血因有瘀血之癥, 不 可一概而論;(二)不用過用寒涼, 寒涼過甚, 則損傷脾胃, 脾氣傷則脾不 能統(tǒng)血, 尚有崩決之患。其二有涼遏之害, 致使瘀血留于經遂之中, 易于復 發(fā)。(三)逐瘀之法, 所用之藥相當猛峻, 非必要不 可濫用。(四)一般要在和血的基礎上活血,在活血的基礎上逐瘀, 也不 要見到一點瘀血癥狀, 就用活血祛瘀之法進行嘗試。活血逐瘀畢竟是開破之劑, 有傷氣傷血之弊, 慎之。(五)一般禁用香燥之藥, 以其煎熬陰血, 瘀血難化也。孕婦一般禁用, 以其破血逐瘀, 活血動血、恐傷胎元也。內經雖有"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之論, 也應慎重為是。如必用本法為治, 也一定要以:"大積、大聚、其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 止, 過者死"為原則。 綜上所述,在臨床上,運用活血祛瘀一法,以治療癰腫(如乳癰、腸癰,乃發(fā)于體表多處之癰)肋痛(特別是久痛入絡者)婦人少腹痛,熱入血室,痛經、產后瘀血腹痛,以及由于瘀血而產生的發(fā)熱疼痛等?。次麽t(yī)所說的炎癥性變)不可概以寒涼之劑,清熱解毒之品。寒涼之劑用于火毒之癥則可,急則治其標也。如用于大癰紅腫,腸癰、腹痛、乳癰、喉痹、產后瘀血發(fā)熱等癥。余只見其害,而未見其利也。治病必求其本,凡此諸病,瘀血凝滯不行為本,而表現之發(fā)熱疼痛之癥狀為標。豈可只見到癥狀之標,而忽于瘀血為本之本?!鹅`樞》癰疽篇曰:"榮衛(wèi)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wèi)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透徹的論述了由榮衛(wèi)不行而產生癰腫的發(fā)病機理。經文明明如此,如何一派寒涼雜投而不顧乎。夫榮血者,液汁也,遇溫而行,遇寒則凝,此常理也。故治此者,必以活血祛瘀為主者,以瘀血原為病之本也。 在辯證上,不要為舌質和脈象束其手腳,亂其方寸。要以有鑒于脈舌,亦勿拘于脈舌為原則。臨床上我應用本法治療瘀血諸癥,與脈舌不符者甚多。如痛有定處,疼痛拒按等主要見證已備,脈舌可以不論,舍脈從證可也。此余從臨證體會出,有病案可憑者。 病理反應在臨床上主要有兩種情況,即"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而其致病之基因,皆為內有瘀血(實邪)實者因瘀而實,虛者因瘀而虛。實者攻下瘀血,邪去則正安,虛者亦宜攻下瘀血,瘀血不去,則新血難生。虛則為標,實則為本也,實則宜下,虛不宜補,總以祛瘀為要。所以活血祛瘀之法,為治瘀血為之正法,其他諸法乃應證之變法也, 吾以虛不住補,必有實邪者,以實者實之,精氣已虛順其勢也。蓋人之正氣已大敗方輸,當此之時,必帥一旅精銳之師,而直搗其巢穴,則必前途反戈,首尾夾攻,熟幾一舉而制勝也。此所以忡勝之大黃蟄蟲丸之所立也。致于瘀血為害,受不得寒涼激惹,至期乃發(fā)者,抑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虛者,肺氣虛也。肺主皮毛,寒則皮毛受之,孫絡之血為之凝而不行,不行則氣不通,不通則血痹,此風疹痹痛之癥所由發(fā)也。至期乃發(fā)熱,必有所因(如誘因)或氣血乖離陰陽盛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故乎,此為我們之所探討者也。 視此,瘀血致病比較廣泛,所以活血祛瘀法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關于瘀血的病因、病理、癥候,以及傳變和治療,在《李問》、《靈樞》、《金匱》、《傷寒》的有關經文中,很早就有詳細之記載,而且被歷代醫(yī)家一直沿用到現在,為中醫(yī)常用的治療方法。正確地運用本法,可以治療臨床各科的許多病癥,且療效頗高,有一定的臨床價值。我們一定要努力整理和發(fā)掘,使祖國醫(yī)學發(fā)揚光大,更好地為我國的人民健康服務。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83.中醫(yī)臨床的經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