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蒼山 >
醫(yī)案
案一、春溫初診:感受春溫時邪,形寒發(fā)熱,汗不出,脈數(shù)浮,苔薄。先與辛涼解散,得汗再商。 淡豆豉9g 薄荷葉2.4g(后入) 焦神曲6g 凈蟬衣2.4g 前胡4.5g 青防風4.5g 光杏仁9g 凈銀花6g 荊芥穗4.5g 二診:春溫初起,汗以取之,熱雖減而尚未清,脈見數(shù)而略浮,咳嗽痰稀,舌苔白膩。再疏余邪,而清上焦。 薄荷葉3g(后入) 荊芥穗3g 象貝母9g 光杏仁9g 凈蟬衣2.4g 凈連翹6g 熟牛蒡子9g(打) 嫩前胡4.5g 凈銀花6g 三診: 一汗再汗,熱仍未清,咳嗽痰稀,脈滑帶數(shù),苔薄黃。肺胃之邪未罷,仍輕清為治。 炒香豉9g 冬桑葉6g 象貝母9g 凈銀花6g 凈連翹6g 光杏仁9g 薄荷葉3g(后入) 焦神曲9g 炒枳殼4.5g 白桔梗3g 四診:氤氳之邪,襲于上焦,迭投輕宣肺衛(wèi),微汗不暢,邪有所戀,以致身熱不凈。昨進劑偏重清涼,佐以微辛,刻診,脈已和,熱亦退,再與搜索余邪,而免反復。 薄荷炭3g(后入) 光杏仁9g 象貝母9g 凈銀花6g 冬桑葉6g 熟牛蒡子9g(打) 焦山梔9g 炒枳殼4.5g 白茯苓9g
案二、濕溫王×× 男 63歲 初診:形寒發(fā)熱,半月不瘥,曾服西藥無效。脈濡數(shù),苔薄膩,胸悶,口干,不欲飲食,3日未更衣,證屬濕溫。淹纏為慮,茲病邪留戀氣分,濕熱郁結(jié)胃腸,且有化燥之象,治宜宣化清解,佐以理腸。 銀柴胡9g 青蒿9g 豆豉9g 雞蘇散9g(包) 黃芩6g 知母9g 川大黃9g 玄明粉6g 枳實6g 蘆根30g 廣郁金6g 二診:大便已通,汗行不暢,身熱未除,蓋腸積已徹,氣熱未罷,還宜清泄宣達,表里雙解。 銀柴胡9g 青蒿9g 豆卷9g 薄荷3g(后入) 玉泉散15g(包) 郁金9g 梔子9g 連翹9g 活蘆根30g 甘露消毒丹9g 三診 身熱漸次告退,再予原方損益,以冀肅清。 銀柴胡6g 青蒿9g 豆卷9g 玉泉散9g(包) 郁金9g 山梔6g 知母9g 連翹9g 甘露消毒丹9g(包) 四診:邪熱已清,胃納不佳,頭暈口干,苔薄,舌質(zhì)紅,脈弦。胃陰不足,與甘寒法善其后。 北沙參9g 白芍9g 生白術9g 懷山藥9g 生扁豆9g 廣橘白6g 川石斛9g 稆豆衣9g 肥知母9g 大生地12g 谷芽麥芽9g(各)
案三、暑溫張×× 女 1962年7月19日 盧灣區(qū)產(chǎn)院住院病人 初診 體溫40℃。新產(chǎn)旬日,值此酷暑炎蒸。居住湫隘,暑熱乘虛內(nèi)侵,閉汗不出,化火逆?zhèn)餍陌熘炉d厥,不省人事,牙關緊,四肢痙強,大便通而不多,惡露稀少,色紫暗,皮膚灼熱,痱疹遍身,舌干絳有糜腐之象,小溲短赤,脈滑數(shù)有力。證屬氣血兩燔,熏灼心包,腦失清明,劫奪津液,不能作汗,毒邪更無出路,深慮一厥不返,危在旦夕。急擬大劑清心解毒,祛暑化痰,養(yǎng)陰泄熱為治,得神志轉(zhuǎn)清為吉。 紫雪丹3g(銀花露化服) 生石膏30g 鮮生地30g 淡豆豉9g(搗) 鮮石斛30g 紫背浮萍7.5g 香青蒿9g 甘中黃7.5g 嫩白薇9g 鮮菖蒲7.5g 廣郁金6g 鮮竹葉30g 炒赤芍9g 帶皮連翹9g 益元散12g(包) 二診 予大劑清心解毒、祛暑化痰、養(yǎng)陰泄熱方,汗雖不多,而身熱大減,神志轉(zhuǎn)清,兩目已不上竄,煩躁漸安,惡露色見紅。余恙亦瘥,舌質(zhì)絳轉(zhuǎn)淡,已漸潤,苔薄黃。暑熱已有外解之勢,津液有來復之望,仍守原意,急起直追。 牛黃0.9g(調(diào)勻,用銀花露和服) 紫雪丹1.5g(包) 鮮生地30g 淡豆豉9g 鮮石斛30g 生石膏24g 青蒿9g 鮮菖蒲9g 廣郁金6g 膽星3g 天竺黃4.5g 帶心連翹9g 杏仁9g 全瓜蔞12g 鮮竹葉30g 炒赤芍9g 白薇9g 雞蘇散12g(包)
案四、秋燥羅× 男 72歲 初診 體溫39.2℃。秋溫時邪襲于肺胃,初起發(fā)熱,后退熱不寒,咳嗽痰粘,延今四日,曾服辛溫香燥等藥,溫以熱化,舌焦黃,無津液,脈象急數(shù)而促。高年陰分本虛,邪熱內(nèi)熾,防其真陰涸竭而生變端,急與大劑甘寒養(yǎng)陰、辛涼滌邪。 清水豆卷9g 青蒿6g 郁金6g 鮮生地15g 石斛9g 北沙參9g 生石膏12g 知母6g 玄參9g 天花粉9g 銀柴胡4.5g 川貝粉3g(吞) 杏仁9g 天竺黃6g 蘆根1尺 二診 體溫38.3℃。秋溫化燥,苔黃膩,口干喉痛,身熱起伏不定,幸其勢已衰,未若初時之猖狂,咳不多而痰粘不爽,再與肅肺清胃、甘寒養(yǎng)陰。 大生地12g 川石斛9g 京玄參9g 生石膏12g 川貝粉3g(吞) 廣郁金6g 香青蒿6g 銀柴胡4.5g 酒黃芩6g 知母6g 陳膽星6g 活蘆根1尺 另:玉匙散1瓶吹喉用。 三診:午前熱退,午后復起,口干漸瘥,舌已轉(zhuǎn)潤,苔黃帶膩,脈濡小帶數(shù)。病勢向瘥,還須清邪、養(yǎng)陰,以免爐燼復熾。 銀柴胡4.5g 香青蒿6g 天花粉9g 麥冬6g 京玄參9g 北沙參9g 川石斛9g 肥知母9g 嫩白薇6g 川貝粉3g(吞) 四診:體溫37.3℃。身熱漸退,痰多,納不佳,咳嗽夜寐欠安,口干,再予肅肺清胃、養(yǎng)陰安神。 南沙參9g 青蒿6g 天花粉9g 前胡6g 玄參9g 石斛9g 川貝粉3g(吞) 北秫米9g 姜半夏9g 知母9g 黑山梔6g 朱砂安神丸9g(吞) 五診:身熱退凈,膩苔已化,納不佳,微有咳嗽。邪去十九,胃陰傷,續(xù)予清養(yǎng)肺脾以調(diào)理之。 南沙參北沙參6g(各) 懷山藥9g 生白術9g 川石斛9g 生甘草3g 甜杏仁苦杏仁6g(各) 炙紫菀6g 桑葉6g 枇杷葉6g(去毛,包) 石蓮肉9g 香谷芽9g 粉丹皮6g
案五、冬溫王× 女 初診 形寒發(fā)熱,頭痛,骨節(jié)煩疼,脘腹氣悶,脈滑數(shù),苔膩,咯痰不爽。溫邪滋擾上焦,兼之月汛適行輒止,并防陷入下焦也,毋忽。 淡豆豉9g 荊芥穗6g 光杏仁9g 薄荷葉3g(后下) 炒赤芍6g 晚蠶砂9g 炒枳殼4.5g 粉葛根6g 凈連翹6g 黑山梔6g 番瀉葉4.5g 二診 寒熱,頭痛,骨節(jié)煩疼,脘悶,咳嗽。迭與宣透清化之治,病象略見松機,脈象濡數(shù),苔膩,濕邪阻遏,仍防纏綿增劇也。 清水豆卷9g 光杏仁9g 廣郁金4.5g 晚蠶砂12g(包) 佩蘭葉6g 茯苓9g 雞蘇散9g(包) 炒黃芩4.5g 生米仁12g 小青皮4.5g 炒赤芍6g
案六、哮喘潘×× 男 40歲 初診 十余歲時咳嗽起因,嗣后與年俱增,轉(zhuǎn)為哮喘,逢夏減輕,交冬增甚。喘不過劇,惟覺咳嗽、咯痰不爽,氣逆胸悶,而近來輕度發(fā)作,脈弦滑,苔本薄膩,口不干,汗不多。病久根深,肺腎兩虛,寒熱錯雜,非易治療,茲先從肺經(jīng)著手,以止咳化痰下氣為主。 炙麻黃1.8g,光杏仁9g,旋覆花9g(包),蘇子9g,白芥子4.5g,炙桑白皮9g,川貝象貝4.5g(各), 射干4.5g,化橘紅3g,竹瀝半夏9g,廣郁金6g,沉香粉1.5g,指迷茯苓丸9g(包) 二診 據(jù)述從幼即好杜康,肺氣受傷已匪朝夕,釀成哮喘有由來矣??人越K年不斷,夏令較減,冬令增甚,平時胸悶,行動與登高則喘逆抬肩,喉有水雞聲,痰色白而粘。足見痰飲膠固,病久根深,殊非普通藥劑所能取效也,茲再擬麻杏石甘合三子養(yǎng)親加味治之。 麻黃1.8g 光杏仁9g 石膏9g 甘草3g 蘇子6g 川貝象貝4.5g 橘紅4.5g 沉香粉2.4g 萊菔子6g(打) 白芥子6g 甜葶藶子6g 款冬花6g 旋覆花9g(包) 三診 經(jīng)服麻杏石甘合三子養(yǎng)親、葶藶瀉肺復方圖治,日中咳嗽見瘥,痰易出,夜分咳增,苔白滑。濕濁頗盛,茲再仿原法加以化濕。 炙麻黃2.4g 光杏仁9g 炙石膏9g 炙蘇子6g 炙白芥子6g 姜半夏9g 川厚樸3g 旋覆花9g(包) 川貝粉3g 炙款冬花9g 化橘紅4.5g 清甘草3g 清氣化痰丸9g(包)
案七、痰飲張×× 女 57歲 初診 久年痰飲,夏輕冬劇。近日腹脹,納呆,大便不爽,脈弦滑,苔薄。脾虛痰聚,運化失職,茲先予和中理氣,佐以潤腸。 南沙參9g 太子參6g 甜白術9g 懷山藥9g 炒扁豆9g 路路通9g 炒枳殼4.5g 白蒺藜9g 瓜蔞皮瓜蔞子9g(各) 薤白頭3g 更衣丸6g(吞) 二診 大便一通,腹脹即舒,胃納亦醒,惟遍體經(jīng)絡如有蠕動之象,實非蟲也,此痰氣為崇,治宜健脾化痰理氣方。 黨參6g 白術6g 懷山藥9g 扁豆9g 炒白芥子4.5g 炒萊菔子9g 陳皮4.5g 炒枳殼4.5g 白蒺藜9g 指迷茯苓丸9g(吞) 三診 前有痰氣為崇,隨經(jīng)絡流行有似蟲蟻蠕動之象,自投化痰順氣合指迷茯苓丸治之,一劑知,一劑已。茲從鄉(xiāng)間回來,咳又作,咯痰欠爽,擬平潤上焦,宣肺豁痰。 南沙參9g 光杏仁9g 炙紫菀6g 炙款冬花6g 冬瓜仁9g 大力子9g 海浮石9g 炙蘇子6g 瓜蔞子瓜蔞皮9g(各) 海蛤殼9g 萊菔子9g 指迷茯苓丸9g(吞)
案八、肺癰張×× 男 30歲 初診 體溫37.4℃。經(jīng)常易發(fā)寒熱,以致精神困頓,中西醫(yī)治療俱無效果,病將三載。細究病源在于肺,因肺有郁火,氣陰不足,平日痰黃而腥,渴喜冷飲,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虛則汗多而易感風寒也。脈右寸浮數(shù)濡軟,沉部鼓指,舌質(zhì)紅苔本薄膩。肺之郁熱不清,則宣肅無能矣,茲仿清燥救肺合千金葦莖加減,復方圖之,以冀弋獲。 南沙參6g 北沙參6g 生石膏15g 甜杏仁苦杏仁9g(各) 麥冬9g 冬桑葉9g 冬瓜仁9g 桑白皮9g 生米仁9g 川貝粉3g 地骨皮9g 活蘆根30g 粉丹皮6g 二診 體溫36.9℃。藥后潮熱已退,痰色亦見稀白,前方合度,踵服以覘之。 南沙參北沙參9g(各) 甜杏仁苦杏仁9g(各) 生石膏15g 麥冬9g 桑葉桑白皮6g(各) 冬瓜仁9g 粉丹皮6g 大百合9g 枇杷葉6g 阿膠珠9g 活蘆根30g 知母9g 三診 經(jīng)治以來,據(jù)述黃痰已稀,腥氣亦減,潮熱未起,胃納亦佳,可見肺熱已次第減輕,還擬原法踵進。以期痊愈。 原方去阿膠。 四診 去秋用千金葦莖法,以養(yǎng)肺清郁熱,仍更方三次,服藥九劑,遂恢復健康,調(diào)往南京工作后,曾傷風一次,他無所苦。茲乘冬令,再予補益肺氣,以固藩籬。 炙黃芪9g 炒防風4.5g 炒白術9g 酒白芍6g 天冬6g 南沙參北沙參4.5g(各) 玉竹9g 阿膠9g(蛤蚧粉炒) 炙甘草3g 河車大造丸9g(吞)
案九、肺損林×× 男 38歲 初診 患肺結(jié)核病已三載,經(jīng)某區(qū)結(jié)核病防治所X線檢查“右肺上有空洞”,既無咳嗽又無潮熱,盜汗等癥情,胃納欠佳,苔薄口干,惟脈見小數(shù),有頭暈,心中悸等患。病根已植,預防進展,未可忽視,治擬河車大造法加減徐圖,以覘其后。 南沙參北沙參9g(各) 甜白術9g 大百合9g 天門冬9g 懷山藥9g 炙甘草3g 冬蟲夏草6g 功勞葉9g 五味子3g 酒白芍6g 阿膠珠9g 河車大造丸9g(吞) 二診 藥后平適,自云無所苦,惟心中悸,精神未復,還與原法進步。 南沙參北沙參6g(各) 甜白術9g 大百合9g 天門冬9g 懷山藥9g 冬蟲夏草6g 炙甘草3g 酒白芍6g 五味子3g 靈磁石30g 功勞葉9g 阿膠珠9g 珍珠母30g 河車大造丸9g(吞) 三診 胃納已增,心悸亦寧,惟昨晚寐欠安,還擬步進調(diào)養(yǎng)之。 南沙參北沙參6g(各) 甜白術9g 五味子3g 天門冬9g 冬蟲夏草6g 龍齒30g 靈磁石30g 茯苓9g 阿膠珠9g 炙甘草3g 炒棗仁9g 河車大造丸9g(吞) 四診 自云服藥以來,納增悸寧,性情愉快,虛而受補,是佳兆也。 南沙參北沙參9g(各) 甜白術9g 五味子3g 天門冬9g 炙甘草3g 冬蟲夏草9g 珍珠母30g 靈磁石30g 阿膠珠9g 茯苓9g 炒棗仁9g 河車大造丸9g(吞) 五診:據(jù)結(jié)核病防治所X線透視報告“浸潤型肺結(jié)核吸收好轉(zhuǎn)期”,較9月初之肺有空洞情況已大見好轉(zhuǎn),胃納增,精神佳,諸恙均日漸向瘥。茲仍予培土生金,氣血雙補方,以冀大效。 潞黨參6g 北沙參6g 甜白術9g 懷山藥9g 酒白芍6g 大百合9g 天門冬9g 功勞葉9g 阿膠珠9g 冬蟲夏草9g 川貝粉3g(吞) 紫河車2.4g(吞)
案十、咳血王×× 男 45歲 初診 有肺結(jié)核史,經(jīng)??┭?,今又發(fā),兼之咳嗽氣逆。肺弱肝旺,火刑絡傷之故。 大力子9g 仙鶴草9g 大百合9g 茜草炭6g 蒸百部9g 甜白術9g 活茅根30g 參三七3g 光杏仁9g 馬兜鈴6g 炙紫菀6g 二診 血已止,咳嗽仍多,予補土生金。 南沙參北沙參6g(各) 甜白術9g 天門冬9g 大百合9g 阿膠珠9g 炙甘草3g 甜杏仁9g 白芨片9g 炙紫菀6g 蒸百部9g 炙款冬花6g 仙鶴草15g 三診 咯血本止,近因下鄉(xiāng)勞動又發(fā),蓋以肺絡縮弱不固也,還宜養(yǎng)肺定絡方。 南沙參北沙參9g(各) 天門冬9g 大百合9g 仙鶴草9g 參三七3g 茜草9g 炙紫菀6g 大力子9g 活茅根30g 炙款冬花6g 四診 血止未發(fā),再與補肺封絡,以免反復。 甜杏仁9g 南沙參北沙參9g(各) 天冬9g 大百合9g 阿膠珠9g 白芨片9g 仙鶴草15g 炒白芍6g 炙甘草3g 大生地9g 五診 補肺封絡最為合度,原法進步。 甜杏仁苦杏仁9g(各) 甜白術9g 懷山藥9g 天門冬9g 大百合9g 功勞葉9g 大生地15g 阿膠珠9g 炒白芍6g 炙甘草3g 河車大造丸9g(吞)
案十一、噴嚏曹×× 男 37歲 初診 肺氣薄弱,易于傷風,獨多噴嚏,連聲不絕,劇時則汗出、神倦、頭脹,頗以為苦,病已數(shù)載。擬方參蘇飲加減。 潞黨參9g 陳皮6g 清甘草3g 光杏仁9g 紫蘇梗葉4.5g 前胡6g 白蒺藜9g 廣木香3g 姜半夏9g 白桔梗3g 炒枳殼4.5g 二診 噴嚏未發(fā),胃納亦增,續(xù)予補肺固表,以杜根株。 潞黨參9g 北沙參9g 大百合9g 阿膠珠9g 炙甘草3g 稆豆衣9g 五味子3g 薄荷葉3g(后入) 女貞子9g 生白芍9g 三診噴嚏已半月未作,此補肺固表之效也,惟據(jù)述有高血壓史,提氣辛熱之藥應所顧忌耳。 南沙參北沙參6g(各) 大百合9g 杭菊花6g 稆豆衣9g 阿膠珠9g 生白芍6g 厚杜仲9g 女貞子9g 生石決明15g 五味子3g 薄荷炭3g(后入) 四診 噴嚏未發(fā),頭不暈,再踵原法多服,補肺平肝。 潞黨參北沙參6g(各) 大百合9g 天門冬9g 薄荷炭3g(后入) 稆豆衣9g 鉤藤9g 生白芍9g 石決明15g 五味子3g
案十二、中風李趙氏 女 63歲 初診 五日前突然口歪麻偏于左,言語謇澀,音不出,脈結(jié)代,苔薄膩,兼之素有痰飲、咳嗽。良由年老體虛,風痰互阻,成類中之象,治擬熄風化痰,通絡寧心方先進,病重防變。 玳瑁片6g 生石決明15g 青龍齒15g 珍珠母30g 石菖蒲6g 陳膽星9g 天竺黃6g 炙僵蠶9g 竹瀝半夏9g 嫩鉤藤9g 移山參9g 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 二診 據(jù)述前方服后,尚覺合度,脈象仍有結(jié)代,喉有痰聲,再踵原法損益之。 移山參9g,玳瑁片6g,陳膽星9g,天竺黃6g,炙僵蠶9g,石菖蒲3g,竹瀝半夏9g,嫩鉤藤9g,珍珠母30g,白芷2.4g,明天麻9g,鮮竹瀝30g,生姜汁3滴,全蝎3g(研沖),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 三診 血壓較高,脈象仍有歇至,年老氣血兩虛,心氣弱,肝陽旺,非長時間調(diào)養(yǎng)不為功也。 移山參9g 玳瑁片6g 石決明15g 珍珠母30g 甘菊花6g 陳膽星9g 天竺黃6g 嫩鉤藤9g 石菖蒲3g 明天麻6g 甜杏仁9g 炙僵蠶9g 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 四診 精神日就恢復而音喑始終不愈此風痰阻于絡道,音喑不語耳,仍與清肝火、祛風痰。 全蝎尾0.9g 羚羊粉0.9g 石菖蒲3g 薄荷炭3g 天竺黃9g 黃芩6g 白桔梗3g 柿霜6g 炙遠志9g 陳膽星9g 明天麻9g 炙僵蠶9g 嫩鉤藤9g 涼膈散18g(包) 五診 脈象已平,精神漸佳,胃納亦增,惟語音不出,病在肺、腎、心三經(jīng),茲擬力圖治本,但熄風化痰亦不可少。 羚羊粉0.6g 甘枸杞子9g 生白芍9g 玳瑁片6g 石菖蒲3g 炒棗仁9g 大生地12g 炙僵蠶9g 天竺黃9g 陳膽星9g 鮮竹瀝60g 姜汁2滴(分沖) 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 六診 自服大劑養(yǎng)血熄風、化痰瀉火法,效機已見,不但血壓見降,而聲音亦出,言語雖不甚清晰,但有恢復平人之望矣。還擬原法踵進,冀獲大效。
案十三、肝風錢×× 女 49歲 初診 左面頰抽掣作痛,連及鼻側(cè)陣發(fā)不已,甚時痛不可忍,病已兩年有余。內(nèi)熱口干,脈來弦細帶數(shù)。病因胃火挾風陽循經(jīng)絡上僭之故,治宜涼營清胃而熄風陽。 羚羊角片3g 蝎尾3g 石決明12g 甘菊花9g 薄荷炭3g 炙石膏9g 赤芍白芍6g(各) 夏枯草9g 炙僵蠶9g 鉤藤9g 二診 風火上僭,偏頭痛殊甚,迭進羚羊角熄風清火瀉肝,痛減過半,夜寐漸安,藥效已見,還宜急起直追,以冀陰平陽秘。 羚羊角粉3g 全蝎尾3g 甘菊花9g 炙石膏9g 石決明12g 炙僵蠶9g 夏枯草9g 龍膽草6g 小生地12g 黃芩9g 赤芍白芍6g(各) 薄荷炭3g 三診 晝間痛已止,夜分痛仍發(fā),不甚,病在血分。仿前法偏重涼營。 龍膽草6g 珍珠粉3g 甘菊花9g 當歸尾6g 炙僵蠶9g 夏枯草9g 大生地12g 炙石膏9g 全蝎尾3g 知母黃柏6g(各) 琥珀多寐丸6g(吞) 四診 昨夜寐甚酣,云得未曾有,踵服當益效也。 珍珠粉3g 甘菊花9g 夏枯草9g 大生地12g 龍膽草6g 炙石膏12g 肥知母9g 炒川黃柏6g 琥珀多寐丸6g(吞) 五診 偏頭風作痛十去其六,夜寐漸安,此平肝熄風之效也。 珍珠粉3g 甘菊花9g 龍膽草6g 夏枯草6g 生石決明12g 赤芍白芍6g(各) 大生地12g 炒棗仁9g 合歡皮9g 夜交藤9g 全蝎尾3g 琥珀多寐丸6g(吞)
案十四、肝陽案郭×× 男 初診 有高血壓史,近頭暈痛,左肢發(fā)麻,口中干,脈象弦滑,苔薄白。風陽隨春陽上僭,治擬涼血平肝熄風方。 生白芍6g 旱蓮草9g 甘菊花6g 薄荷炭3g 石決明12g 大生地15g 陳木瓜4.5g 炒桑枝15g 明天麻6g 夏枯草6g 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 二診 血壓較前降低,頭暈肢麻略減,效方踵進,久而自效。 三診 血壓漸降,頭暈痛、肢麻亦瘥,兩腿酸楚乏力,踵原法加以舒筋活絡。 旱蓮草9g 薄荷炭3g 石決明15g 大生地15g 川牛膝9g 陳木瓜4.5g 川續(xù)斷9g 炒桑枝15g 夏枯草6g 桑寄生9g 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 四診 頭暈減,血壓降,左半肢尚覺酸疼,非內(nèi)風入絡,系外風痹結(jié)未愈,續(xù)予祛風活絡。 薄荷炭3g 甘菊花6g 石決明15g 牛膝9g 木瓜4.5g 桑寄生9g 桑枝12g(酒炒) 赤芍白芍6g(各) 秦艽4.5g 旱蓮草9g 夏枯草6g 女貞子9g
案十五、心悸蘇×× 男 65歲 初診 生平用腦過度,心力衰弱,近患心中如搗,右脈濡而大,左脈細小而短,兩脈均有不調(diào)。病由積漸而成,治非旦夕間事也。 移山人參6g 黃厚附片6g 青龍齒30g 五味子3g 酒白芍6g 炙遠志6g 炙甘草3g 全當歸9g 九節(jié)菖蒲6g 大生地熟地9g(各) 陳皮6g 二診 脈象歇至減少,自覺心悸好轉(zhuǎn),惟夜寐不寧,還宜養(yǎng)血寧心為主。 移山人參6g 珍珠粉3g 青龍齒30g 淮小麥9g 炙遠志6g 黃厚附片6g 炙甘草3g 五味子3g 炒棗仁9g 夜交藤9g 合歡皮9g 三診 右脈已無歇至左脈亦見減輕,精神漸佳,虛能受補,康復可期,茲踵復脈法加減。 炙甘草3g 移山人參6g 龍齒30g 珍珠母30g 五味子3g 黃厚附片6g 阿膠珠9g 酒白芍6g 淮小麥15g 天冬麥冬9g(各) 大棗4枚 天王補心丹6g(吞) 四診 脈象逐步見佳,足證心臟鼓動將次復原矣,續(xù)與養(yǎng)心安神,以免反復。 紅參3g 五味子3g 青龍齒30g 紫貝齒30g 生甘草3g 肉桂心3g 麥冬9g 生白芍6g 淮小麥9g 大棗4枚 阿膠珠9g 紫丹參9g
案十六、風顫馬×× 女 53歲 初診 患全身顫抖已七八年之久,近時漸覺增甚,據(jù)述每遇事故即發(fā)。經(jīng)事應斷不斷,項背強,背心發(fā)冷,脈象濡細,而舌紅口干。肝腎精血兩虛,風從內(nèi)動,病久根深,猝難取效。 羚羊角粉0.6g 明天麻4.5g 全蝎粉1.8g 酒白芍6g 生地熟地9g(各) 阿膠珠9g 陳木瓜4.5g 制狗脊9g 石決明15g 靈磁石30g 青龍齒12g 五味子1.8g 二診:藥后顫抖較瘥。年逾50而經(jīng)未斷,血不養(yǎng)筋,此系關鍵所在。踵原法續(xù)服,以觀其后。 羚羊角粉0.6g 全蝎粉2.4g 明天麻4.5g 阿膠珠9g 生地熟地9g(各) 五味子1.8g 炒丹皮6g 川黃柏6g 炙龜版30g 甘菊花6g 生石決明30g 生白芍6g 海螵蛸12g 三診 經(jīng)事見即止,此屬佳象。顫抖亦較減輕。仿原法再接再厲。但胃納不佳,膩藥暫緩。 羚羊角粉0.6g 明天麻4.5g 全蝎粉2.4g 懷山藥9g 甘菊花6g 嫩鉤藤9g 川石斛9g 生石決明15g 三角胡麻9g 生牡蠣30g 北沙參9g 酒白芍6g 資生丸9g(包) 四診 胃納較增,夜不安寐,原法佐以安神。 北沙參6g 潞黨參6g 甜白術6g 懷山藥9g 甘菊花6g 嫩鉤藤9g 明天麻4.5g 全蝎粉2.4g 生石決明15g 炒棗仁9g 琥珀多寐丸3g(吞) 五診 血虛肝失所養(yǎng),風從內(nèi)動,所以頭搖手顫。迭予養(yǎng)血熄風,病減過半,還宜進步治療。仿定風珠法,滋水清肝,以定內(nèi)風。 玳瑁片6g 生地熟地9g(各) 阿膠珠9g 炙龜版30g 明天麻4.5g 五味子1.8g 桑寄生9g 全蝎粉3g 廣地龍9g 大淡萊9g 酒白芍6g 琥珀多寐丸3g(吞) 六診:滋腎清肝,熄風安寐,均能得心應手。寐漸安,顫抖見瘥。但病根已種,恐以后煩勞即發(fā)耳。 玳瑁片6g 明天麻6g 甘菊花6g 生地熟地9g(各) 甘枸杞子6g 阿膠珠9g 炙龜版30g 酒白芍6g 石決明15g 五味子0.9g 三角胡麻9g 琥珀多寐丸3g(吞)
案十七、面癱劉×× 女 56歲 初診 風中陽明之絡,口眼歪偏左,治宜祛風活絡。 蝎尾3g 全當歸9g 赤芍白芍6g(各) 桑枝15g 桑寄生9g 甘菊花6g 三角胡麻9g 川獨活4.5g 鉤藤9g 炙僵蠶9g 二診 偏右頭痛及面麻俱瘥,再仿原法進步。 蝎尾3g 全當歸9g 赤芍白芍6g(各) 炙僵蠶9g 桑枝15g 桑寄生9g 三角胡麻9g 明天麻6g 白蒺藜9g 川獨活4.5g 香白芷3g
案十八、眩暈周×× 女 34歲 初診 左耳聾重起因,續(xù)以頭暈,已四月不瘥?!督?jīng)》云“腎開竅于耳”、“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病在肝腎二經(jīng),治宜滋水清肝,以覘動靜。 羚羊角粉0.9g 蝎尾3g 女貞子9g 甘枸杞子9g 靈磁石30g 夏枯草9g 甘菊花9g 荷梗2支 左慈丸6g(吞) 二診 服藥二劑,頭暈頓瘥,耳聾亦減。病在肝腎,可毋疑義,茲再與滋水清肝方踵進,當益效也。 羚羊角粉0.9g 全蝎3g 女貞子9g 甘枸杞子9g 夏枯草9g 甘菊花9g 炒白芍6g 石決明15g 石楠葉9g 荷梗2支 左慈丸6g(吞)
案十九、失眠俞×× 女 6歲 初診 夜寐不寧,夢魘起坐,對答如流,醒則自如。病在肝膽有熱,心神不安之故。 朱茯神9g 炙遠志4.5g 石菖蒲6g 珍珠母30g 青龍齒15g 五味子3g 旱蓮草9g 小川黃連3g 大生地12g 燈芯1扎 二診 夢魘漸止,微有潮熱。續(xù)仿原法,以養(yǎng)陰涼營為法。 北沙參9g 地骨皮9g 炙遠志4.5g 青龍齒30g 陳膽星4.5g 石菖蒲6g 稆豆衣9g 五味子3g 燈芯1扎 川黃連3g 生地12g 甘草3g 木通3g 三診 夜寐安,夢魘漸輕,仿原法再以清胃。 北沙參9g 遠志4.5g 生石膏9g炒 知母黃柏6g(各) 陳膽星4.5g 石菖蒲6g 燈芯1扎 珍珠母30g 生甘草3g 山梔6g
案二十、神志張×× 女 33歲 初診 本月十日于工作時間因小故突然發(fā)笑,不能自制,繼且厥而成痙,約20分鐘而醒。不料昨日又連發(fā)3次,時間均較長,發(fā)時四肢冷,發(fā)后頭暈力乏,胃納不佳,胸中悶,小便短赤,脈象弦細帶數(shù),苔薄白,微有發(fā)熱。此屬素體血虛,心氣不足,感受暑熱而內(nèi)陷于心,心之志為喜,發(fā)而為笑,兼肝少血養(yǎng),肝主筋收,內(nèi)風動而痙厥至也。用藥先與清暑寧心,疏肝順氣方,略佐化痰開竅以主之。 鮮竹葉竹茹6g(各) 連翹心6g 鮮菖蒲4.5g 陳膽星4.5g 遠志3g 川黃連2.4g 益元散12g(包) 青蒿梗6g 木通3g 郁金6g 白蒺藜9g 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 二診 藥后尚安,未致發(fā)笑,有時亦能自己控制,但據(jù)述一病以來,雖溽暑中未曾有汗,恐為暑邪閉郁所致,茲不特清心安神,且須解暑發(fā)汗。 香青蒿9g 西香薷4.5g 扁豆衣扁豆花4.5g(各) 川黃連1.8g 鮮菖蒲3g 益元散12g 木通3g 白蒺藜9g 郁金6g 瓜蔞皮6g 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 三診 藥后周身汗出而不多,發(fā)笑已止,夜寐較安,但不甚酣。5日未更衣,此腑氣實,內(nèi)火熾,所以心中悸,口中苦,納不佳也,舌無膩苔,脈象濡滑。續(xù)與養(yǎng)心蘇脾,佐以清暑潤腸。 南沙參北沙參4.5g(各) 人參葉4.5g 石菖蒲4.5g 白扁豆9g 香青蒿9g 木通3g 遠志3g 益元散12g(包) 郁金6g 蓮心芯9g 薄荷葉4.5g(后下) 更衣丸9g(吞) 四診 大便暢通,內(nèi)火已清,心神亦寧,笑病可以不再發(fā),胃納亦增,夜寐轉(zhuǎn)安,再與養(yǎng)心為主,略佐清暑,以善其后。 人參片4.5g 北沙參9g 藿香佩蘭6g(各) 九節(jié)菖蒲3g 扁豆9g 朱茯苓6g 六一散12g(荷葉包) 甘菊花6g 川石斛9g 柏子仁12g 香青蒿6g
案二十一、胃病顧×× 男 35歲 初診 胃病已久,脘痛隱隱,噯氣,納呆口干,大便苦閉,與葉哲所謂胃陰虛“九竅不和”之證相符,苔薄,舌尖紅。宜養(yǎng)陰清胃理氣,冀其痛止再商。 北沙參6g 酒白芍6g 大生地6g 紫丹參9g 煅瓦楞12g(打) 路路通6g 懷山藥9g 甜白術6g 生甘草3g 二診 胃痛較瘥,口中干,大便閉結(jié),噯氣見減。再仿原法損益之。 北沙參6g 路路通6g 川楝子4.5g 酒白芍6g 紫丹參9g 九香蟲4.5g 煅瓦楞12g(打) 白蒺藜9g 舒肝丸1粒(吞) 三診 胃中隱痛漸減輕,噯氣亦瘥。脘中嘈雜,食下較舒。再仿原法,加以甘味緩中。 酒白芍6g 路路通6g 白蒺藜9g 煅瓦楞12g(打) 九香蟲4.5g 陳香櫞9g 制香附6g 黃精9g 生甘草3g 飴糖30g(沖)
案二十二、泄瀉介×× 男 40歲 初診 日前傷食起因,寒濕挾積交阻,痛瀉遂無已時,納呆力乏,苔白膩,脈象濡滑,右關較盛。治宜攻補兼施。 黨參9g 炒枳殼9g 青皮陳皮4.5g(各) 白茯苓9g 厚樸3g 大腹皮9g 焦神曲9g 焦山楂9g 炒白芍6g 廣木香3g 三物備急丸1.8g(吞) 二診 進備急丸溫運陽明,通因通用。據(jù)述藥下咽后腹中雷鳴,便轉(zhuǎn)不瀉。殆積滯已內(nèi)消矣,茲與健脾理氣消積方以調(diào)理之。 黨參9g 炒白術9g 炒扁豆9g 炒枳殼6g 焦神曲9g 青皮陳皮4.5g(各) 炒白芍6g 藿梗6g 廣木香3g 益智仁4.5g 純陽正氣丸6g(吞) 三診 大便復常,疲勞過甚,腰脊酸痛,頭暈力乏。續(xù)進肝脾腎兼補方。 全當歸9g 炒白芍6g 黨參9g 厚杜仲9g 大生地熟地9g(各) 川續(xù)斷肉9g 菟絲子9g 巴戟肉9g 金狗脊9g 鋁豆衣9g 女貞子9g
案二十三、便秘章夫人 脘中脹痛拒按,連及少腹,大便三日不通,小便短赤,微有嘔逆。先蘊邪熱,誤服溫補,繼又傷于食積,以致氣滯不通則痛耳,脈氣口緊盛,肝脈帶弦。治宜保和合承氣法加減。 枳實炭6g 小青皮4.5g 焦神曲9g 焦山楂9g 炒萊菔子6g(打) 生川大黃6g(后下) 玄明粉4.5g(分沖) 清甘草3g 貢沉香2.4g(切片,后入) 生谷芽麥芽6g(各) 凈連翹9g
案二十四、肝脹陳×× 女 36歲 初診 肝腫大2年不愈,形萎乏力,右脅下痞脹不舒,夜寐欠安,脈弦細,苔白。良由氣血兩虛,肝失條達,郁久化熱,熱勝則腫耳。非朝夕之病,容徐圖取效。 移山參4.5g 北沙參6g 懷山藥9g 白蒺藜9g 制香附9g 小青皮4.5g 平地木9g 蘇羅子9g 甘枸杞子6g 西黃醒消丸3g(吞) 保心安神丸0.3g(吞) 二診 寐較安,肝區(qū)痛減輕,經(jīng)適行、腹脹。再與原法損益,佐以調(diào)經(jīng)理氣。 移山參4.5g 赤芍白芍6g(各) 女貞子9g 小青皮4.5g制香附9g 大生地9g 甘枸杞子6g 廣木香3g 逍遙丸9g(吞) 三診 經(jīng)已凈,肝區(qū)痛脹漸瘥,寐亦安,體重漸增,胃納頗佳。乘機調(diào)養(yǎng),以期恢復。 移山參4.5g 北沙參6g 灑白芍6g 制香附9g 大生地9g 女貞子9g 平地木9g 蘇羅子9g 小青皮6g 甘枸杞子6g 西黃醒消丸3g(吞) 保心安神丸0.3g(吞) 四診:肝脹已瘥,夜寐未安,胃納漸增。惟頭暈,午后腳略浮。今日將返濟南,再疏方以善后。 移山參4.5g 北沙參6g 大生地9g 小青皮4.5g 甜白術6g 甘枸杞子6g 制香附9g 女貞子9g 阿膠珠6g 清炙甘草3g 酒白芍6g 全當歸6g 西黃醒消丸1.5g(吞) 保心安神丸0.3g(吞) 附:保心安神丸(即保心丹),丁甘仁方:珍珠粉3.75g,琥珀9g,茯神15g,川黃連9g,朱砂9g,上藥各研極細末,用竹瀝適量攪拌成丸,如芥子大,每服0.3g,用朱燈芯2扎,煎湯送下。
案二十五、腫脹成×× 男 55歲 初診 腹脹而后腳腫,大便溏,小便少。濕濁之氣蘊阻下焦,法當理氣化濁,逐水下行。 大腹皮9g 五加皮9g 青皮陳皮4.5g(各) 連皮茯苓9g 川牛膝9g 川椒目4.5g 車前子15g(包) 地枯蘿9g 葫蘆瓢9g 漢防己4.5g 二診 小便漸長,腫脹較退,效方再進。 大腹皮9g 青皮陳皮4.5g(各) 車前子15g(包) 澤瀉9g 漢防己6g 連皮茯苓9g 地枯蘿9g 葫蘆瓢9g 川牛膝9g 生姜衣1.8g 花檳榔9g 川椒目4.5g 三診 腫脹之勢日漸向瘥,小便清長而多,水有出路,故有病退也。原法踵進。以愈為度。 蒼術白術9g(各) 青皮陳皮4.5g(各) 車前子15g(包) 澤瀉9g 連皮茯苓9g 地枯蘿9g 葫蘆瓢9g 川牛膝9g 花檳榔9g 五加皮9g 生姜衣1.8g 炒川椒目4.5g 四診 腫勢已退,原法進步。 蒼術白術9g(各) 車前子15g(包) 連皮茯苓9g 大腹皮9g 地枯蘿9g 炒川椒目4.5g 五加皮9g 川牛膝9g 漢防己6g 葫蘆瓢9g 豬苓9g 生姜衣1.8g
案二十六、消渴許×× 女 49歲 初診 口渴多飲,小便頻數(shù),是名消渴,20年不愈,舌苔薄膩,胃納不多,脈象沉部帶數(shù)。腎經(jīng)相火甚旺而真陰不足也,當用白茯苓丸法加減,以治腎消。 大生地熟地9g(各) 川石斛9g 川黃連3g 覆盆子9g 天花粉9g 白茯苓9g 粉萆xie9g 京玄參9g 雞內(nèi)金9g 北沙參9g 炙龜版30g 生甘草3g 二診 前消渴經(jīng)治,諸癥次第消失,近日曾發(fā)寒熱,引動消渴,宿疾又發(fā)??曙嬆蚨?,胃納不佳,舌苔焦黃而膩,脈象弦滑。治擬育陰清胃。 珠兒參9g 北沙參9g 懷山藥9g 川石斛9g 大生地12g 知母9g 黃柏6g 京玄參9g 廣橘白6g 建蓮肉9g 三診 渴飲漸瘥,小便次數(shù)亦減,胃納較增,舌膩苔略化。還擬白茯苓丸法加減治之。 鮮生地30g 京玄參9g 珠兒參9g 鮮石斛30g 川石斛9g 川黃連3g 天花粉9g 白茯苓9g 天冬麥冬9g(各) 雞內(nèi)金9g 知母黃柏4.5g(各)
案二十七、紫斑茹×× 男 42歲 初診 1962年11月1日。去年夏,偶然咬碎口舌邊緣,遂致流血不止,旋即遍體紫斑,此后時愈時發(fā)。近舌又碎痛,瘀紫結(jié)疤,紫斑累然,脈弦細,口有臭味。病責在血虛,心胃之火過旺所致,姑與瀉火清胃、養(yǎng)陰涼血。素有痰血,略咳,亦予顧及。 大生地12g 赤芍白芍9g(各) 粉丹皮9g 清阿膠9g 仙鶴草9g 紫丹參9g 甘枸杞子4.5g 川黃連1.8g 黑山梔9g 肥知母9g 光杏仁9g 白茅根30g 二診 昨服藥后,口舌碎痛見瘥,痰血已稀,大便見黑。仍與原法損益。 大生地15g(秋石4.5g同打) 赤芍白芍6g(各) 粉丹皮9g 阿膠9g(蒲黃炒) 仙鶴草9g 川黃連3g 炒知母黃柏4.5g(各) 黑山梔6g 光杏仁9g 茜草炭9g 茅根30g 木通3g 三診 服藥后,小便清長,大便已不見黑色,舌碎痛、紫斑已消。茲與加重養(yǎng)血涼營,以免反復,微有咳嗽,佐以肅肺。 移山參6g 大生地12g 白芍6g 丹皮9g 清阿膠9g 仙鶴草9g 黑山梔6g 炙龜版30g(先煎) 當歸6g 杏仁9g 紫菀6g 四診 微有咳嗽,此系宿疾,不足為患。幸皮膚與內(nèi)臟出血已止,口臭亦退,內(nèi)火漸戢,血液較清。原法更進,可免反復。 移山參4.5g 生地熟地9g(各) 生白芍6g 當歸6g 制首烏9g 甘枸杞子6g 紫丹參9g 仙鶴草9g 炙龜版30g(先煎) 阿膠珠9g 杏仁9g 紫菀6g 五診:紫斑業(yè)已消失,小便已清,惟腰腳尚覺無力,咳嗽不多。續(xù)與肝肺腎兼顧治療,以期恢復。 南沙參北沙參6g(各) 天冬麥冬6g(各) 百合9g 光杏仁9g 生地熟地9g(各) 阿膠珠9g 枸杞子6g 生白芍6g 厚杜仲9g 炙龜版30g(先煎) 菟絲子9g 肥玉竹9g 粉丹皮9g 紫河車2.4g
案二十八、遺尿李×× 女 22歲 初診:1958年赴玉門油礦工作,1959年冬起患遺尿癥,病起由于塞外嚴寒忍尿而成。5年來幾乎每夜遺尿,腰酸精神困倦,夜酣睡不易醒,夢多,脈沉細,苔白膩,納欠佳,大便二日一行。腎虛關門不利,小便不約,姑治擬補腎養(yǎng)心為主,惟經(jīng)適行,亦須顧及。 移山人參9g(另煎沖) 淮小麥9g 九節(jié)菖蒲6g 炙遠志4.5g 炙龜版30g(先煎) 桑螵蛸9g 益智仁6g 懷山藥9g 石蓮肉9g 酒白芍9g 縮泉丸9g(包) 二診:在玉門工作疲勞過甚,腎虛不能作強,以致膀胱不約,遺尿頻作,夜寐昏沉,呼之不醒,夢語如囈。迭與補澀腎臟而寧心神,半月未遺,昨夜稍覺疲勞,又致不禁,還擬補腎固脬而安心神方。 移山參4.5g(另煎、沖) 淮小麥12g 九節(jié)菖蒲4.5g 炙遠志4.5g 桑螵蛸9g 酒白芍6g 龜版30g(先煎) 益智仁4.5g 巴戟天9g 補骨脂9g 菟絲子9g 覆盆子9g 附桂八味丸9g(包) 三診:五年遺尿宿疾,經(jīng)治后一旦告痊,殊足快也。茲者將返玉門工作,該地寒氣重重,貽以丸藥,當以溫補為主。右歸丸90g、全鹿丸90g、縮泉丸90g、附桂八味丸90g。
案二十九、尿血朱×× 男 75歲 初診:有尿血史,近又發(fā)不止。病在腎臟,治宜涼血滋腎而利膀胱。 粉萆xie9g 鮮生地15g 大生地9g 粉丹皮6g 炒赤芍6g 蒲黃炭9g 阿膠珠9g 炙龜版15g(先煎) 潼木通3g 茜草炭9g 活茅根30g 甘草梢3g 二診:尿不純血,還宜涼血滋腎。 鮮生地30g 大生地15g 粉丹皮9g 活茅根30g 仙鶴草15g 潼木通3g 炙龜版15g(先煎) 阿膠珠9g(蒲黃炒) 炒赤芍6g 小薊炭9g 甘草梢3g 黑山梔6g 三診 昨尿下血塊二枚,仍宜前方出入之。 四診:藥后尿血已止,宜原法進步。原方加竹葉4.5g。
案三十、低熱鮑×× 女 40歲 初診 體溫37.6℃。有肺結(jié)核史,左上肺空洞未愈。近有咳嗽痰多,傍晚潮熱,脈象細數(shù)。病有入損之象,當須藥養(yǎng)兼功,以免增劇。 南沙參北沙參9g(各) 甜白術9g 懷山藥9g 銀柴胡6g 大百合9g 鱉甲30g 稆豆衣9g 肥知母9g 生甘草3g 瓊玉膏9g(沖) 二診:體溫37.7℃。潮熱未清,咳嗽亦多,形色蒼白,氣短乏力,胃納不佳,舌紅苔薄。陰虛生內(nèi)熱,壯火食氣,以致肺氣耗散,此潮熱留戀之所由作也。治擬益肺養(yǎng)陰,健脾斂氣之方,以觀動靜。 南沙參北沙參9g(各) 甜白術9g 銀柴胡6g 炙鱉甲30g 大百合9g 生白芍9g 五味子3g 肥知母9g 京玄參9g 甜杏仁9g 炙紫菀6g 蒸百部9g 三診:體溫36.8℃。服益氣養(yǎng)陰、健脾斂氣之方,潮熱已退,胃納精神亦佳。惟咳嗽痰多,肺虛津液所化,還擬補肺阿膠法損益之。 南沙參北沙參9g(各) 川貝粉3g 炙馬兜鈴6g 甜白術9g 五味子3g 天冬9g 麥冬9g 生白芍6g 甜杏仁9g 百藥煎4.5g 知母9g 炙鱉甲30g 炙紫菀6g 四診:體溫37℃。自進補肺斂氣之后,潮熱已數(shù)日未作。肺虛氣耗,彰彰明矣。惟咳嗽尚多,還當宣達,擬補而清之。 炙麻黃4.5g 光杏仁9g 生石膏15g 生甘草3g 南沙參北沙參6g(各) 大百合9g 生白芍9g 蒸百部9g 大力子9g 炙紫菀6g 炙鱉甲30g 五診:宗原法加減。服五劑后,潮熱未作,咳嗽亦瘥,納佳神爽。再擬進步求之。 南沙參北沙參9g(各) 甜白術9g 大生地12g 厚杜仲9g 炒白芍9g 稆豆衣9g 女貞子9g 甘枸杞子9g 清阿膠6g 朱茯神9g 川貝粉3g 六診:精神日見佳勝,咳嗽大愈。乘機補養(yǎng),以杜根株。 全當歸9g 炙甘草3g 北沙參9g 清阿膠9g 稆豆衣9g 炒白芍6g 甜白術9g 大百合9g 川貝粉3g 大生地12g 天冬9g 麥冬9g
案三十一、低熱案鮑姓 女 40歲 初診 體溫37.6度。有肺結(jié)核史,左上肺空洞未愈。近有咳嗽痰多,傍晚潮熱,脈象細數(shù)。病有入損之象,當須藥養(yǎng)兼功,以免增劇。 南沙參北沙參9克(各) 甜白術9克 懷山藥9克 銀柴胡6克 大百合9克 鱉甲30克 魯豆衣9克 肥知母9克 生甘草3克 瓊玉膏9克(沖) 二診 體溫37.7度。潮熱未清,咳嗽亦多,形色蒼白,氣短乏力,胃納不佳,舌紅苔薄。陰虛生內(nèi)熱,壯火食氣,以致肺氣耗散,此潮熱留戀之所由作也。治擬益肺養(yǎng)陰,健脾斂氣之方,以觀動靜。 南沙參北沙參9克(各) 甜白術9克 銀柴胡6克 炙鱉甲30克 大百合9克 生白芍9克 五味子3克 肥知母9克 京玄參9克 甜杏仁9克 炙紫菀6克 蒸百部9克 三診 體溫36.8度。服益氣養(yǎng)陰、健脾斂氣之方,潮熱已退,胃納精神亦佳。惟咳嗽痰多,肺虛津液所化,還擬補肺阿膠法損益之。 南沙參北沙參9克(各) 川貝粉3克 炙馬兜鈴6克 甜白術9克 五味子3克 天冬9克麥冬9克 生白芍6克 甜杏仁9克 百藥煎4.5克 知母9克 炙鱉甲30克 炙紫菀6克 四診 體溫37度。自進補肺斂氣之后,潮熱已數(shù)日未作。肺虛氣耗,彰彰明矣。惟咳嗽尚多,還當宣達,擬補而清之。 炙麻黃4.5克 光杏仁9克 生石膏15克 生甘草3克 南沙參北沙參6克(各) 大百合9克 生白芍9克 蒸百部9克 大力子9克 炙紫菀6克 炙鱉甲30克 五診 宗原法加減。服五劑后,潮熱未作,咳嗽亦瘥,納佳神爽。再擬進步求之。 南沙參北沙參9克(各) 甜白術9克 大生地12克 厚杜仲9克 炒白芍9克 魯豆衣9克 女貞子9克 甘枸杞子9克 清阿膠6克 朱茯神9克 川貝粉3克 六診 精神日見佳勝,咳嗽大愈。乘機補養(yǎng),以杜根株。 驗方一、新定葛根梔豉湯[組成]粉葛根6g,黑山梔6g,淡豆豉9g,天花粉6g,薄荷葉(后入)3g,荊芥穗6g,甘菊花6g,冬桑葉6g,炒黃芩6g,廣郁金6g,玉樞丹(化服)2g。上藥毋多煎,勿泄氣,取汁熱服。 [功效]宣透祛邪,清里解疫。 [臨床應用]主治疫痙初起之偏于熱重者。癥見頭痛項強,形寒壯熱,口干,目赤心煩。以豆豉、薄荷、荊芥、葛根辛涼宣解;壯熱心煩,故用梔、芩清熱瀉火;菊花、桑葉能明目、泄風陽、除頭痛;郁金以開邪外達;玉樞丹以解疫化痰。嘔吐者加川黃連、竹茹止嘔降逆。 嚴氏所謂“疫痙”,即痙病成疫而流行者,西醫(yī)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一病多類之,古人謂咸門合戶之為疫,項背強急之為痙,嚴氏據(jù)當時患者發(fā)病實際癥狀,結(jié)合前人之說,標立病名曰“疫痙”。在癥、因、脈、治各方面,裒集眾說,發(fā)揮詳盡,又自創(chuàng)新方數(shù)則,獨標卓識,對臨床不無借鑒。 二、新定羚羊舒痙湯[組成]羚羊角尖(用菊花露磨沖或用片煎沖)1g,粉葛根6g,荊芥穗6g,淡豆豉9g,酒川黃連3g,生石膏10g,甘菊花6g,薄荷炭3g,廣郁金6g,川桂枝1.2g,蔥白3寸,玉樞丹(化服)2.4g,生白芍6g。水3碗,煎1碗,勿泄氣,羚羊角磨汁放碗中沖服為佳,玉樞丹先用開水送下。 [功效]發(fā)表清里,熄風舒痙。 [臨床應用]治疫痙初起。癥見先呼頭痛如劈,旋昏仆不省人事,手厥冷,足卷曲,項強,背反張,脈弦細或沉細數(shù)者。羚羊角平肝熄風,為舒筋攣之要藥;葛根散陽明之表;石膏清陽明之里;菊花、薄荷清頭目之風陽;蔥豉解太陽之表;荊芥散血中之風;非辛散不能去束表之寒邪,故酌用桂枝;非養(yǎng)血不能舒筋脈之拘急,故用白芍;川黃連瀉火解毒;郁金涼血開邪。凡病而傳染者,必有疫氣,惟玉樞丹能解疫如神。喉有痰聲音,加鮮菖蒲6g,鮮竹茹6g;舌糙者去桂枝加天花粉9g,京玄參9g,鮮生地30g;口氣臭者為疫氣盛,加板藍根18g,甘中黃6g。 三、新定犀羚解毒湯[組成]犀牛尖(銼粉,金汁化服)1g 羚羊角尖(銼粉,金汁化服)1g 粉葛根6g 鮮生地30g 淡豆豉(打)9g 鮮石斛30g 肥知母9g 生石膏15g 京玄參9g 生白芍6g 益元散(荷葉包)9g 玉樞丹(化服)2.4g 水煎服。 [功效]涼血解毒,熄風清熱。 [臨床應用]主治疫痙表寒已除,熱毒轉(zhuǎn)熾,壯熱神昏,起臥不安,舌焦糙無津者。羚羊角涼肝舒筋,合犀角涼血解毒,二者相得益彰;葛根解陽明肌表之邪,升津止渴;鮮生地、鮮石斛、知母、玄參皆壯水養(yǎng)陰;生地用豆豉搗者,仿黑膏湯遺意,透邪生津并行不悖;石膏清胃;白芍養(yǎng)血;益元散利小便導熱下行;玉樞丹解疫化痰。大便秘者加生川大黃(后入)6g,玄明粉(沖)4.5g;嘔吐者加鮮竹茹6g;口氣臭者加甘中黃6g,板藍根18g,犀、羚角價昂難覓,可易神犀丹1?;蜃涎┑?.2g,均用金汁30g化服;發(fā)斑疹者,加大青葉9g,赤芍6g。 四、新定和營醒脾湯[組成]酒炒當歸9g 酒白芍9g 北沙參9g 甜冬術9g 淮山藥9g 炒扁豆9g 炙甘草2g 白茯苓9g 稆豆衣6g 炒谷芽9g 制首烏9g 陳木瓜6g。 [功效]養(yǎng)血舒筋,健脾和胃。 [臨床應用]主治疫痙愈后,血虛胃弱者。痙病后其血必虛,故用歸、芍、首烏養(yǎng)血;脾弱胃呆,故用參、術、山藥、扁豆、甘草、谷芽以健脾開胃;茯苓滲濕和中;稆豆柔熄肝陽;木瓜味酸能健脾抑肝。苔白口不渴者,以沙參易黨參,加佩蘭6g、半夏9g;口燥加金石斛;脘悶者加砂仁2.4g(研吞)。 五、痢疾散[組成]當歸6.3g 凈硼砂9.4g 沉香6.3g 丁香3.1g 甘草6.3g 生川大黃6.3g 巴豆霜3.1g 黃芩6.3g 木香6.3g。上藥共研極細末,磁瓶收貯。每服0.3g,日2~3次,可單獨服用,也可與芍藥湯等同服。(后因人畏巴豆峻猛而去之,加芍藥6.3g,亦驗。) [功效]蕩積消滯,理氣活血。 [臨床應用]主治痢疾。古人治痢,或著重清化濕熱,或注重行血理氣,而嚴氏則每以通下為首務。因濕熱瘀滯,膠結(jié)回腸,積滯愈結(jié),痢下愈不止,徒持清化疏理難奏速效,而通下鏟積,則瘀結(jié)得去,濕熱自化。嚴氏平時治痢,常取芍藥湯而必用生川大黃,療效殊顯,不能以大便次數(shù)多而畏用川大黃。痢疾散是嚴氏家傳秘方,積累了40年之用藥經(jīng)驗,預先合藥,治療急性菌痢患者無數(shù),療效肯定,有簡、驗、廉的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