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每當(dāng)男人之劍沒用時,往往不是指望、就是指責(zé)女人們的亮劍,甚至,先是指望女人們救場,后又指責(zé)女人們誤國。 《金瓶梅》里有詩云:“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里教君骨髓枯?!逼鋵?,在很多人頭滾滾的時代,不少人都寧愿相信那是“二八佳人”的“腰間劍”所為。 無論是“閉月”的貂蟬、“沉魚”的西施、還是“落雁”的昭君,四大美女中,除了“羞花”的楊貴妃之外,那三位至少在傳說中都是“挺身”救國的女英雄,只不過不似花木蘭般馳騁疆場,而是以“腰間劍”為武器,以床榻為戰(zhàn)場。 但她們的下場,似乎都很不堪。只有西施,傳說她最后隨著已成巨富的范蠡泛舟五湖,享受財富人生,最是瀟灑。 果真如此嗎? 2 西施,大概是真有其人的?!妒酚洝分暗牟簧僦鳎热纭豆茏印?、《莊子》、《慎子》、《荀子》、《韓非子》、《淮南子》、《戰(zhàn)國策》等,都提到過此女,而且異口同聲,說她極美。 能被這些嚴(yán)肅或者至少裝逼的暢銷書提及,此女當(dāng)年應(yīng)是粉絲如云。不過,奇怪的是,這些著作都沒有提到這位美女究竟是哪國人氏、生活在哪個年代,當(dāng)然,更沒有提及她與吳越爭霸有什么關(guān)系。 至于再往后的史冊,比如《國語》、《左傳》、《史記》,雖然詳細(xì)記載了吳越爭霸中的陽謀與陰謀,卻并未提及這位潛伏在吳王夫差御榻之上的“深?!蓖??!秶Z》的確提到了越國動用美人計:“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吳國太宰伯嚭”。但是,并沒有提及西施,甚至沒沒有說美人計針對的是夫差。倘或西施真是戰(zhàn)斗在敵人心臟的女特工,以其美艷知名度,這些史書的忽略,便顯得太不合常識了。 西施為國挺身的事跡,要到了500多年后的東漢才出現(xiàn)。趙曄的《吳越春秋》和袁康的《越絕書》,都提到了她。 不過,提出美人計的,既非范蠡,亦非文種,而是越王勾踐本人:“十二年,越王謂大夫種曰:‘孤聞吳王淫而好色,惑亂沈湎,不領(lǐng)政事,因此而謀可乎?”種曰:‘可破。夫吳王淫而好色,宰嚭佞而曳心,往獻(xiàn)美女,其必愛之。惟王選擇美女二人進(jìn)之。’越王曰‘善?!?/p> 能想出這種下作的“頂層設(shè)計”,倒也符合勾踐高級黑的性格,難怪他在吳國為奴時,還能品嘗夫差的大糞。 從這兩本書看,西施及另一位美女搭檔鄭旦,似乎并無特別的臥底使命,只是高級玩偶而已,與家國情懷扯不上邊。 在各種可疑的史料中,西施與范蠡始終沒有交集。硬把他們倆扯在一道,似乎是1000年后的唐朝了。最為雷人的記載,是唐代陸廣微的《吳地記》: “縣(即嘉興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勻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xiàn)夫差,西施于路與范蠡潛通。三年始達(dá)于吳,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言,因名‘語兒亭’?!?/p> 范蠡奉命護(hù)送西施,不僅在路上足足走了三年,還居然監(jiān)守自盜,甚至搞出人命來了,這實在有虧職業(yè)操守,甚至危害國家安全——倘或夫差對原裝正品有濃厚情結(jié),豈不是要惹出大禍來? 3 《吳越春秋》記載的美人計,發(fā)生在勾踐十二年(公元前485年),此時離勾踐為奴已經(jīng)11年,勾踐已經(jīng)被放回越國,正在謀劃復(fù)仇,并在公元前482討伐吳國,在公元前473年終于滅吳。 假設(shè)西施被選中作為“國禮”時年方16歲(“二八”),則根據(jù)《吳越春秋》的記載推算,吳國被滅這年,她應(yīng)該是28歲。而據(jù)學(xué)者饒恒久《范蠡生平考論》,范蠡陪同越王勾踐入?yún)菫榕ü?95年)時,年齡為41歲左右,滅吳時的年齡當(dāng)在63歲,比西施足足年長35歲。 假設(shè)西施是在勾踐入?yún)菫榕悄昃捅贿x中的,則滅吳時,她的年齡當(dāng)在38歲,比范蠡小了25歲。元代趙明道的雜劇《陶朱公范蠡歸湖》中有唱詞:“如今歲數(shù)有,減盡風(fēng)流,人老花羞”,實在有點(diǎn)簡慢了這位美人。38歲應(yīng)當(dāng)還是人不老、花仍羞,所謂半老徐娘,如今則稱為“熟婦”。 無論相差是25歲還是35歲,在那個時代——其實如今也如此——并非什么障礙。倘或真有范蠡帶她遠(yuǎn)走天涯,倒也不算暴殄天物。 4 可惜,隨同范蠡泛舟五湖,只是后人浪漫的臆想。 《墨子﹒親士》有言:“西施之沉,其美也”,美人被刻意淹死,實在是個悲慘的故事。墨子的時代,正是吳越爭霸剛消停的時候,他的記載至少比后來的所謂史書還要可靠些。這篇《親士》,講的就是“太盛難守”的道理,即后人所謂“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而西施之所以遭遇厄運(yùn),原因很簡單:太美了! 《吳越春秋﹒逸篇》有更進(jìn)一步的記載:“吳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以終?!蔽魇┎粌H是被淹死的,而且還是被越國淹死的,以此向伍子胥致敬?!傍|夷”,是裝酒的大皮袋,這里指代的是伍子胥。當(dāng)年伍子胥被迫自殺,尸首裝入“鴟夷”沉江?!妒酚洝酚涊d,范蠡后來做生意,也取了個號叫“鴟夷子皮”,似乎也是在向伍子胥致敬。 據(jù)明代學(xué)者楊慎考證,正是“鴟夷”與“鴟夷子皮”,才令后世傳出了西施與范蠡緋聞的謠言。最早擺烏龍的是另一位唐代公知杜牧,他有詩曰:“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痹瓉恚选傍|夷”(伍子胥)誤會為“鴟夷子皮”(范蠡),西施所受的沉江酷刑,也就轉(zhuǎn)成了浪漫的放舟。這個烏龍,當(dāng)然比《吳地記》要靠譜許多、也浪漫許多,頗受中國歷代公知喜愛,紛紛轉(zhuǎn)發(fā)和跟帖,說得多了,便好像真的一般。甚至還有人非要出來為范蠡洗地,尋找一個高尚的理由: 功名不戀上將軍,一舸歸游笠澤云。 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更迷君。(明代高啟《范蠡宅》) 后來,連雍正皇帝也信這套調(diào)調(diào): 夫差好拒諫,只為紅顏惑。 所以范大夫,留之恐傾國。 功成載歸湖,斯意無人識。(《題范蠡載歸圖》) 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領(lǐng)導(dǎo),范蠡儼然一個“雷鋒”似人物,倒真令后世男人們艷羨不已。而能從一個謠言、且是一個花邊謠言中,居然也看出大義來,確是十分符合“舌尖上的中國”特色——翻翻舌頭而已。 5 問題是,越國為什么要?dú)⑽魇??又是誰下令殺美? “紅顏禍水”四字,無疑是最為現(xiàn)成的罪名。即使西施真是潛伏到夫差御榻上的“深海”,使命完成后也無非是“藥渣”而已,最后的功能是借用她的腦袋,顯示下越國“反腐”的決心。 至于殺手,居然有人說是范蠡。宋代南戲《范蠡沉西施》、元代吳昌齡的雜劇《陶朱公五湖沉西施》等,都熱情地謳歌范蠡的“不粘鍋”美德,不僅自己不粘,還不讓君王粘,敢于殺美。中國男人缺乏性別自信及性自信到如此地步,也可一嘆。 倒是明代小說《東周列國志》,提供了另一種想象: “勾踐班師回越,攜西施以歸。越夫人潛使人引出,負(fù)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p> 哦,兇手居然是勾踐夫人,又一個女人,這無疑將令后世狗血宮斗劇的編劇們欣喜若狂…… (責(zé)任編輯:王晶) 閱讀(79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