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藥學(xué)專業(yè)知識(三)

 悟道修行慧能 2013-08-30
本文轉(zhuǎn)載自林元鶴《中藥學(xué)專業(yè)知識(三)》

第二節(jié)  辛涼解表藥
      薄  荷
    【來源】  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莖葉。
    【性味歸經(jīng)】  辛,涼。歸肺、肝經(jīng)。
    【性能特點(diǎn)】  本品辛涼,氣味芳香,質(zhì)輕上浮,入肺、肝經(jīng),疏泄清利,既善散上焦風(fēng)熱而清利頭目與咽喉,又能透發(fā)疹毒和疏肝。
    【功效】  疏散風(fēng)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
    【主治病證】
    ①風(fēng)熱感冒,溫病初起。
    ②風(fēng)熱上攻所致的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證。
    ③麻疹不透,風(fēng)疹瘙癢。
    ④肝氣郁滯,胸悶脅脹。
    【用量用法】  3~6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本品發(fā)汗耗氣,故表虛自汗者不宜用。
    牛蒡子
  【來源】  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
  【性味歸經(jīng)】  辛、苦,寒。歸肺、胃經(jīng)。
  【性能特點(diǎn)】  本品辛苦性寒,疏散清宣滑利。外散風(fēng)熱,內(nèi)解熱毒,上宣肺氣,下利二便,雖發(fā)汗不如薄荷,但長于清解熱毒。
    【功效】  疏散風(fēng)熱,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腫療瘡。
    【主治病證】
    ①風(fēng)熱感冒,溫病初起。
    ②風(fēng)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
    ③麻疹不透,風(fēng)熱疹癢。
    ④熱毒瘡腫,痄腮。
    【用量用法】  3~9g。煎服或入散劑。入煎劑宜打碎,炒用寒性減。
    【使用注意】  本品能滑腸,故脾虛便溏者忌服。
   蟬  蛻
    【來源】  蟬科昆蟲黑蚱若蟲羽化時(shí)脫落的皮殼。
    【性味歸經(jīng)】  甘,寒。歸肺、肝經(jīng)。
    【性能特點(diǎn)】  本品甘寒質(zhì)輕,疏散清透解痙,功在肺、肝二經(jīng)。發(fā)汗不如薄荷,清熱不如牛蒡,長于祛風(fēng)解痙與明目開音。
    【功效】  疏散風(fēng)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息風(fēng)止痙。
    【主治病證】
    ①風(fēng)熱感冒,溫病初起,音啞咽痛。
    ②麻疹不透,風(fēng)疹瘙癢。
    ③風(fēng)熱或肝熱目赤翳障。
    ④小兒驚哭夜啼,破傷風(fēng)。
    【配伍】  蟬蛻配胖大海:蟬蛻甘寒質(zhì)輕,疏散風(fēng)熱,宣肺療啞;胖大海甘寒,清宣肺氣,利咽開音。兩藥相合,清宣肺氣,利咽開音力強(qiáng),善治風(fēng)熱或肺熱之咽痛音啞。
    【用量用法】  3~9g。煎服或作丸散服。止痙宜大量用。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桑    葉
    【來源】  桑科植物桑樹的干燥葉。
    【性味歸經(jīng)】  苦、甘,寒。歸肺、肝經(jīng)。
    【性能特點(diǎn)】  本品質(zhì)輕疏散,苦寒清泄,味甘兼潤,入肺能疏散清潤,入肝能清火益陰,并兼涼血止血。
    【功效】  疏散風(fēng)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涼血止血。
    【主治病證】
    ①風(fēng)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之咳嗽頭痛。
    ②肺熱燥咳。
    ③肝陽眩暈,目赤腫痛,視物昏花。
    ④血熱吐衄輕證。
    【配伍】  桑葉配菊花:桑葉苦甘寒,菊花辛甘苦微寒,二藥均能疏散風(fēng)熱、平肝明目,合用后藥力更強(qiáng),善治風(fēng)熱感冒、溫病初起、風(fēng)熱或肝熱目赤、肝陽眩暈及肝腎虧虛目暗不明。
    桑葉配黑芝麻:桑葉平肝益陰明目,黑芝麻補(bǔ)精血潤腸,二藥合用,補(bǔ)肝腎明目力強(qiáng),治肝腎虧虛視物昏花效佳,兼腸燥便秘者尤宜。
    【用量用法】  5~9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潤肺止咳宜蜜炙用。
    菊  花
    【來源】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頭狀花序。黃者名黃菊花,白者名白菊花。
    【性味歸經(jīng)】  辛、甘、苦,微寒。歸肝、肺經(jīng)。
    【性能特點(diǎn)】  本品辛香輕散,苦寒清解,味甘略兼益陰,疏散清降并能。入肺經(jīng),善疏散風(fēng)熱而清利頭目;入肝經(jīng),善瀉熱益陰而平肝明目;兼清解熱毒而治瘡腫。
    【功效】  疏散風(fēng)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主治病證】
    ①風(fēng)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之發(fā)熱頭痛。
    ②肝經(jīng)風(fēng)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
    ③肝陰虛的眼目昏花證。
    ④肝風(fēng)頭痛及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證。
    ⑤熱毒瘡腫。
    【配伍】  菊花配枸杞子:菊花辛甘微寒,清肝明目,益陰平肝;枸杞子甘平,滋補(bǔ)肝腎明目。二藥合用,補(bǔ)肝腎明目力強(qiáng),肝腎虧虛之視物昏花用之效佳。
    【用量用法】  9—15g。煎服或入丸散。疏散風(fēng)熱多用黃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葛  根
    【來源】  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jīng)】  甘、辛,涼。歸脾、胃經(jīng)。
    【性能特點(diǎn)】  本品辛甘而涼,性善升散,功在脾胃。既長于疏散肌腠經(jīng)絡(luò)之邪氣而解肌發(fā)表退熱,為治項(xiàng)背強(qiáng)痛之要藥;又善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具生津止渴、升陽止瀉及透發(fā)疹毒之功。
    【功效】  發(fā)表解肌,解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主治病證】
    ①外感表證,項(xiàng)背強(qiáng)痛。
    ②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
    ③熱病煩渴,消渴證。
    ④濕熱瀉痢初起,脾虛泄瀉。
    【配伍】  生葛根配黃芩、黃連:生葛根甘辛性涼,解肌退熱,升陽止瀉;黃芩、黃連苦寒,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三藥合用,既清熱燥濕解毒,又透熱升陽止瀉,主治濕熱瀉痢初起。
    【用量用法】  9~20g。煎服或入丸散。止瀉宜煨用,退熱生津宜生用。
    【藥理】  本品有解熱、擴(kuò)張皮膚血管、鎮(zhèn)靜、抗過敏、擴(kuò)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臟功能、改善腦循環(huán)、抗缺氧及降血壓等作用。
    柴  胡
    【來源】  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jīng)】  苦、辛,微寒。歸肝、膽經(jīng)。
    【性能特點(diǎn)】  本品苦辛微寒,芳香疏泄升散,主入肝膽經(jīng)。功善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及升舉陽氣,既為治肝膽疾患之要藥,又為治氣虛下陷所常用。
    【功效】  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主治病證】
    ①邪在少陽寒熱往來,感冒高熱。
    ②肝郁氣結(jié),脅肋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③氣虛下陷之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
    【配伍】  柴胡配黃芩:柴胡苦辛微寒,善疏散退熱;黃芩苦寒,善清熱瀉火。二藥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熱效強(qiáng),治少陽寒熱往來效著。
    【用量用法】  3~9g。解表退熱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性能升發(fā),故真陰虧損、肝陽上升之證忌用。
    【藥理】  本品有解熱、鎮(zhèn)靜、鎮(zhèn)痛、鎮(zhèn)咳、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膽、降血脂及抗消化道潰瘍等作用。
    升  麻
    【來源】  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興安升麻等的干燥根莖。
    【性味】  辛、甘,微寒。
    【功效】  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
    【主治病證】
    ①風(fēng)熱頭痛,麻疹透發(fā)不暢。
    ②熱毒瘡腫,丹毒,痄腮,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溫毒發(fā)斑。
    ③氣虛下陷之久瀉脫肛、崩漏下血及胃下垂、子宮脫垂等。
    【用量用法】  3~9g。升舉陽氣多用炙升麻。
    【使用注意】  本品具升浮之性,凡陰虛陽浮、氣逆不降及麻疹已透者,均當(dāng)忌用。
    蔓荊子
    【來源】  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等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
    【性味】  辛、苦,微寒。
    【功效】  疏散風(fēng)熱,清利頭目,祛風(fēng)止痛。
    【主治病證】
    ①風(fēng)熱頭痛頭昏,牙痛。
    ②風(fēng)熱目赤腫痛或目昏多淚。
    ③風(fēng)濕痹痛,肢體攣急。
    【用量用法】  6~12g。煎服或浸酒,或入丸散用。
    淡豆豉
    【來源】  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經(jīng)蒸罨加工發(fā)酵而成。
    【性味】  辛、甘、微苦,涼。
    【功效】  解表,除煩。
    【用量】  9~15g。
        小    結(jié)
    【辛溫解表藥】
   1、麻黃、桂枝:均性溫而能發(fā)散風(fēng)寒,治風(fēng)寒表證及風(fēng)寒濕痹證。
 不同1:麻黃發(fā)汗力強(qiáng),惟以風(fēng)寒表實(shí)無汗為用;桂枝發(fā)汗力弱,又能助陽,風(fēng)寒表實(shí)無汗及表虛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黃善宣肺平喘,治肺氣不宣之喘咳;還能利水退腫,治水腫兼表。桂枝又善溫通血脈、溫陽化氣、溫中散寒,治經(jīng)寒血滯之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胸痹冷痛,陽虛水腫,痰飲眩悸及虛寒腹痛等。
2、荊芥、防風(fēng):均能發(fā)汗解表而治風(fēng)寒感冒。
不同1:荊芥微溫平和,生用長于散風(fēng),為發(fā)表散風(fēng)通用藥,又治風(fēng)熱感冒無汗或汗少者;防風(fēng)微溫而甘緩不峻,為治風(fēng)通用之品,發(fā)汗力雖較弱而長于勝濕,凡外感表證無論寒熱或夾濕與否均可投用。
不同2:荊芥生用又能透疹療瘡止癢,治麻疹不透、瘡瘍初起兼表及風(fēng)疹瘙癢;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3、桑葉、菊花:均善疏散風(fēng)熱、平肝明目,治風(fēng)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肝陽眩暈、肝經(jīng)風(fēng)熱或肝火之目赤腫痛及肝陰不足之視物昏花。
不同1:桑葉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較菊花強(qiáng);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較桑葉為勝,兼治肝風(fēng)頭痛。
不同2:桑葉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還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吐衄咯血。菊花又善清熱解毒,治癰腫瘡毒。
    4、柴胡、升麻:均為解表升陽之品,升麻能升清陽而舉陷,多與黃芪、人參等相伍,治氣虛下陷、臟器脫垂諸證。。
不同1:雖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膽經(jīng),主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熱,主治少陽寒熱往來及感冒高熱;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與脾胃經(jīng),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風(fēng)熱頭痛而少用;
不同2:升麻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不同3: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氣滯、月經(jīng)不調(diào)、胸脅疼痛;升麻又善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丹毒、溫毒發(fā)斑及熱毒瘡腫。
5、香薷、麻黃:均能發(fā)汗解表、利水退腫,治表證無汗、水腫及小便不利。其中,香薷微溫,兼和中化濕而祛暑,習(xí)稱“夏月麻黃”,善治暑天感寒飲冷、陽氣被遏之頭痛、形寒、發(fā)熱無汗及腹痛吐瀉;麻黃性溫,發(fā)汗力強(qiáng),善治風(fēng)寒表實(shí)無汗。此外,麻黃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氣壅遏之咳喘等。
   6、 紫蘇、生姜:均能發(fā)汗解表而治風(fēng)寒感冒。其中,紫蘇性溫,發(fā)汗力強(qiáng),又兼理氣,風(fēng)寒感冒無汗或兼脾胃氣滯者多用;生姜性溫,發(fā)汗力弱,風(fēng)寒感冒輕癥多用;
紫蘇又能理氣寬中、安胎、解魚蟹毒,治脾胃氣滯、胸悶不舒、氣滯胎動及食魚蟹中毒之腹痛吐瀉。生姜又能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及半夏、南星之毒,治胃寒嘔吐,風(fēng)寒咳嗽,食魚蟹、生半夏、生南星引發(fā)的中毒。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掌握清熱藥的含義、功效、適應(yīng)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diǎn)。

    2. 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梔子、夏枯草、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青葉、板藍(lán)根、牛黃、魚腥草、射干、白頭翁、敗醬草、青蒿、地骨皮。

    3. 熟悉:蘆根、淡竹葉、決明子、苦參、紫草、水牛角、青黛。蚤休、穿心蓮、白鮮皮、半邊蓮、土茯苓、山豆根、馬齒覓、紅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熊膽、白薇、胡黃連。

    4. 了解:紫花地丁、鴉膽子、垂盆草、秦皮、馬勃、銀柴胡。

5.掌握石膏與知母,黃芩、黃連與黃柏,牡丹皮與赤芍,金銀花與連翹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diǎn). 

    6.熟悉蘆根與天花粉的相同和不同點(diǎn)。 

7.掌握知母配黃柏,知母配川貝母,桅子配茵陳,黃連配吳茉英,黃連配木香,黃柏配蒼術(shù),白薇配玉竹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

    8.了解知母、梔子、黃芩、黃連、生地黃、金銀花、大青葉、牛黃、魚腥草、青蒿各藥的主要藥理作用。

概  論

【含義】  凡藥性寒涼,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藥性大多寒涼,少數(shù)平而偏涼,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性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發(fā)表等。

【適應(yīng)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表邪已解、內(nèi)無積滯的里熱證,如外感熱病高熱、陰傷內(nèi)熱、濕熱瀉痢、溫毒發(fā)斑、癰腫瘡毒、陰虛潮熱等。

【分類】  按其性能及臨床應(yīng)用之別,習(xí)慣將本章藥物分為五類。(見下頁)

清熱藥的分類及其特點(diǎn)

ffice中藥學(xué)專業(yè)知識(三) - 林元鶴 -   龍?bào)唇劬? src=ffice" />

【配伍方法】 

1、里熱兼有表證者,當(dāng)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氣分熱兼血分熱者,宜氣血兩清;

3、里熱兼陰傷津虧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輔以養(yǎng)陰生津藥;

4、里熱積滯者,宜適當(dāng)配合瀉下藥;

5、里熱兼脾胃虛弱者,宜適當(dāng)輔以健胃藥。

【使用注意】 

1、 本類藥藥性寒涼,易傷脾胃,凡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 熱病易傷津液,清熱燥濕藥易化燥傷陰津,故陰虛津傷者亦當(dāng)慎用;

3、 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證,尤須明辨,不可妄投;

4、 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過,損傷正氣。

 

第一節(jié)  清熱瀉火藥

名 稱

性味歸經(jīng)

性 能 特 點(diǎn)

功  效

主 治 病 證

用 量 用 法

使 用 注 意

 

 

辛甘

大寒

肺胃

生用清泄與透達(dá)并具,為治氣分高熱和肺胃實(shí)火之要藥。

 

煅后外用,收斂之中又兼清熱之性,可治瘡瘍不斂及濕疹等。

生用:

清熱瀉火,

除煩止渴;

煅用:

收斂生肌。

①溫病氣分高熱。

②肺熱咳喘。

③胃火上炎所致的頭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

 

④瘡瘍不斂,濕疹,水火燙傷。

15-60g。

內(nèi)服宜生用。先煎。

 

外用須經(jīng)火煅研末。

大寒傷胃

 

 

苦甘

肺胃腎

苦寒清泄,甘寒滋潤,清熱之力稍遜石膏,擅長滋陰潤燥。

 

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熱而滋潤。

清熱瀉火,

滋陰潤燥。

①熱病壯熱煩渴。

②肺熱咳嗽,燥熱咳嗽,陰虛勞嗽。

③陰虛火旺,潮熱盜汗。

④內(nèi)熱消渴,陰虛腸燥便秘。

6-12g。清熱瀉火宜生用,滋陰降火宜鹽水炒用。

寒潤滑腸

 

 

微甘

 

肺胃

苦寒清泄,微甘而潤,并兼行散,為清潤消腫排膿之品。

 

既善清肺胃之熱,生津液,潤肺燥;又能消腫痛,排瘡膿。

清熱生津,

清肺潤燥,

消腫排膿。

①熱病傷津口渴,內(nèi)熱消渴。

②肺熱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帶血。

③癰腫瘡瘍,跌打腫痛。

  ( 注射液又能引產(chǎn))

9~15g。

煎服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

注射劑需作皮試

苦寒

 

孕婦忌服

 

反烏頭

 

梔 

 

 

苦寒

心肺

三焦

苦寒降泄清利,

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導(dǎo)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①熱病心煩、郁悶、躁擾不寧。

②濕熱黃疸,熱淋,血淋。

③血熱吐血、衄血、尿血。

④熱毒瘡腫,跌打腫痛。

3-9g

生用走氣分瀉火

炒黑入血分止血

姜汁炒除煩止嘔

苦寒滑腸

 

名 稱

性味歸經(jīng)

性 能 特 點(diǎn)

功  效

主 治 病 證

用 量 用 法

使 用 注 意

 

 

苦辛寒

肝膽

苦辛而寒,專入肝膽

既長于清肝火而明目,又善散郁結(jié)、降血壓,為治肝陽眩暈、目珠夜痛及瘰疬腫結(jié)之要藥。

清肝火,

散郁結(jié),

降血壓。

①肝陽或肝火上升之頭目眩暈。

②目赤腫痛,目珠夜痛。

③痰火郁結(jié)之瘰疬、癭瘤。

④高血壓屬肝熱或肝陽上亢者。

9-15g

煎湯或熬膏服。

 

性寒清泄

 

甘,寒

清熱生津,除煩,止嘔,排膿,利尿

①熱病煩渴,舌燥少津。

②胃熱嘔噦。

③肺熱或外感風(fēng)熱咳嗽,肺癰吐膿。

④小便短赤,熱淋澀痛。

15-30g。

鮮品可加倍或更大劑量,并可搗汁服。

 

 

甘、淡,寒

清熱除煩,利尿

①熱病煩渴。

②心火上炎并移熱于小腸之口瘡尿赤。

③水腫,熱淋,濕熱黃疸。

9-15g。

 

 

甘、苦,微寒。

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①肝熱或肝經(jīng)風(fēng)熱所致的目赤腫痛、羞明多淚。

②熱結(jié)腸燥便秘。

 

 

第二節(jié)  清熱燥濕藥

名 稱

性味歸經(jīng)

性 能 特 點(diǎn)

功  效

主 治 病 證

用 量 用 法

使 用 注 意

 

 

 

 

 

苦寒

肺大腸

胃膽

 

清泄燥濕,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腸,善清肺與大腸之火,除上中焦?jié)駸帷?/p>

兼入血分,能涼血而止血,清熱而安胎。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①濕溫,暑濕,濕熱胸悶、黃疸、瀉痢、淋痛,濕熱瘡疹。

②熱病煩渴,肺熱咳喘,少陽寒熱,咽痛,目赤,癰腫。

③血熱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

④胎熱胎動不安。

3-9g。

清熱多生用,

安胎多炒用,

清上焦酒炒,

止血炒炭。

苦寒易傷脾胃

 

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jīng)。

清泄燥濕,藥力頗強(qiáng),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jié)駸?,為治濕熱火郁之要藥?/p>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①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

②熱病高熱煩躁神昏,內(nèi)熱心煩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瘡。

③肝火犯胃嘔吐吞酸。

④血熱妄行吐衄,癰疽腫毒,目赤腫痛,耳道癤腫,濕熱瘡疹。

2-9g。

同上

 

 

 

 

 

 

苦,寒

腎膀胱

大腸經(jīng)

 

清泄燥濕,作用偏于下焦,

善清相火,退虛熱,除下焦?jié)駸帷?/p>

藥力不及黃連,以退虛熱為長。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

①濕熱下注之帶下、淋濁、腳氣、足膝紅腫。

②濕熱黃疸,濕熱瀉痢,濕疹,濕瘡。

③熱毒瘡腫,口舌生瘡,血熱出血。

④陰虛盜汗遺精,骨蒸潮熱。

3-9g。

清相火退虛熱宜鹽水炒用止血宜炒炭。

同上

 

 

 

 

 

苦寒歸肝膽胃

清泄燥濕,藥力較強(qiáng),主歸肝膽,兼歸膀胱。既善清下焦?jié)駸?,又善瀉肝膽實(shí)火,為治肝經(jīng)濕熱、實(shí)火之要藥。

 

清熱燥濕,瀉肝火。

①濕熱下注之陰腫陰癢、帶下、陰囊濕疹,濕熱黃疸。

②肝火上炎之頭痛目赤、耳聾脅痛等。

③高熱抽搐,小兒急驚,帶狀皰疹。

3-6g。

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同上

 

 

 

苦寒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尿

①濕瘡,濕疹,疥癬,麻風(fēng),陰癢,帶下。

②濕熱黃疸、瀉痢、便血。

③濕熱淋痛,小便不利。

3-9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反藜蘆。

 

第三節(jié)      清熱涼血藥

名 稱

性味歸經(jīng)

性 能 特 點(diǎn)

功  效

主 治 病 證

用 量 用 法

使 用 注 意

甘苦寒心肝腎

苦寒清泄,味甘質(zhì)潤

為清滋潤滑之品。

鮮地黃長于清熱涼血;

干地黃長于滋陰。

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潤腸。

①溫病熱入營血證。

②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

③熱病后期傷陰,陰虛發(fā)熱,內(nèi)熱消渴。

④陰虛腸燥便秘。

9-30g。

煎服或以鮮品搗汁服。

寒滑膩滯,故脾虛食少便溏及濕滯中滿者忌用。

苦甘咸寒

歸肺胃腎

苦甘咸,質(zhì)潤性寒為清涼滋潤解散之品。

既能清熱涼血、養(yǎng)陰護(hù)營,又能滋陰降火、潤燥滑腸,還善清解火毒、消散腫結(jié)。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jié),潤腸。

①溫病熱人營血,溫毒發(fā)斑。

②熱病傷陰心煩不眠,陰虛火旺骨蒸潮熱。

③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瘰疬痰核,陽毒脫疽。

④陰虛腸燥便秘。

9-15g。

煎服或入丸散。

同上

反藜蘆

 

 

苦辛微寒

心肝腎

為清泄行散之品,既善清熱涼血,又善活血化瘀,還兼退虛熱、透陰分伏熱,有涼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動血之特點(diǎn)。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①溫病熱入血分而發(fā)斑疹,血熱吐血等。

②溫病后期陰虛發(fā)熱,久病傷陰無汗骨蒸。

③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阻,跌打傷腫。

④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6~12g。

清熱涼血宜生用,活血化瘀宜酒炒用,止血三炒炭用。

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jīng)過多者不宜用。

 

赤 

 

苦微寒肝

專入肝經(jīng),為清泄行散之品,

 

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郁熱而涼血,又善活血化瘀而止痛。

清熱涼血,祛瘀止痛。

 

①溫病熱入營血之斑疹吐衄,火熱內(nèi)傷之血熱吐衄、皮下出血。

②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阻等。

③癰腫瘡毒,目赤腫痛,肝郁化火脅痛。

3~15g。

屬虛寒者忌用

反藜蘆。

紫  草

甘,寒

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①溫病血熱毒盛之斑疹紫黑,麻疹。

    ②瘡瘍,濕疹,陰癢,水火燙傷。

3~9g。煎服或作散劑。外用可油浸用或熬膏。

本品有輕瀉作用,故脾虛便溏者忌用。

水牛角

咸,寒

清熱,涼血,解毒。

高熱神昏斑疹,血熱出血證。

6~15g。銼碎先煎,或銼末沖服。

本品性寒,脾胃虛寒不宜

 

第三節(jié)      清熱解毒藥

名 稱

性味歸經(jīng)

性 能 特 點(diǎn)

功 效

主 治 病 證

用 量 用 法

使 用 注 意

甘寒

肺胃大腸

甘寒質(zhì)輕,芳香疏透,清解疏散之品,  既善清解熱毒,又能疏散風(fēng)熱。

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

①外感熱病,風(fēng)熱表證。

②癰瘡癤腫,腸癰,肺癰,乳癰。

③熱毒瀉痢。

9~15g

 

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不宜用

連  翹

苦微寒肺心膽

質(zhì)輕浮散,善清解熱毒,又

疏透消散,還兼利尿。既素有“瘡家圣藥”之稱,又為治熱入心包證所常用。

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消癰散結(jié),利尿

①外感熱病,風(fēng)熱表證。

②癰腫瘡毒,乳癰,肺癰,瘰疬痰核。

③熱淋澀痛。

6~15g

同上

苦甘寒肝胃

既能清解熱毒而消癰腫,又能利濕與通乳。雖善治各種瘡癰,但以治乳癰最佳,并治火毒咽痛、目赤及濕熱黃疸、淋痛等。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利濕通淋。

①乳癰,癰腫瘡毒,各種內(nèi)癰。

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毒蛇咬傷。

③濕熱黃疸,熱淋澀痛。

930g

同上

苦大寒心肺胃

清泄解毒力強(qiáng),既善清熱解毒,又善涼血消斑,還善利咽消腫,為治血熱毒盛所致諸證之要藥。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利咽消腫。

①溫病熱入血分之高熱神昏發(fā)斑。

②丹毒,咽喉腫痛,口瘡,痄腮,癰腫瘡毒。

9~15g

 

藍(lán)

苦寒

心胃

功與大青葉相似,尤善涼血利咽。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①溫病發(fā)熱頭痛或發(fā)斑疹。

②咽喉腫痛,痄腮,癰腫瘡毒,丹毒,大頭瘟疫。

9~15g

 

牛  黃

苦涼

肝心

 

既善清熱解毒,又善涼肝息風(fēng)止痙,還善清心豁痰開竅。主治熱毒、痰熱及肝熱生風(fēng)所致諸證。

清熱解毒,息風(fēng)止痙,化痰開竅。

①熱毒瘡腫,咽喉腫爛,口舌生瘡,瘰疬。

②溫病高熱動風(fēng),小兒急驚抽搐,痰熱癲癇。

③溫病熱入心包神昏,中風(fēng)痰熱神昏。

O.2~0.5g

 

辛微寒歸肺

善清解肺經(jīng)邪熱,功主清熱解毒、排膿消癰,為治肺癰之要藥。又兼通利,功能利尿通淋,為治熱淋澀痛所常用。

清熱解毒,排膿消癰,利尿通淋。

 

①肺癰咳吐膿血,肺熱咳嗽痰稠。

②熱毒瘡瘍,濕熱瀉痢。

③熱淋澀痛。

15~30g。

不宜久煎

 

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不宜用

射  干

苦寒

肺經(jīng)

既清泄散結(jié),又祛痰利咽,善治咽喉腫痛,屬熱結(jié)痰盛者尤宜;兼治痰多咳喘、久瘧瘧母、經(jīng)閉及癰腫瘰疬等。

清熱解毒,祛痰利咽,散結(jié)消腫。

①咽喉腫痛(證屬熱結(jié)痰盛者尤宜)。

②痰多咳喘。

③久瘧瘧母,經(jīng)閉,癰腫,瘰疬。

6~9g

孕婦忌用。

苦寒

大腸

專歸大腸經(jīng),治熱毒血痢之良藥,又為治阿米巴痢所常用。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熱毒血痢,阿米巴痢。

6~15g

同上

辛苦微寒

胃大腸肝

既歸胃與大腸,又入肝經(jīng)血分。功主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兼能祛瘀止痛。善治腸癰腹痛,兼治肝癰、肺癰及血瘀胸腹痛。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①腸癰,肝癰,肺癰,癰腫瘡毒。

②血滯胸痛腹痛,產(chǎn)后瘀阻腹痛。

6~15g

 

青 黛

咸,寒

清熱解毒,涼血散腫,清肝定驚

①熱毒發(fā)斑,血熱吐血、咯血、衄血等證。

②小兒急驚發(fā)熱抽搐。

③肝火擾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帶血。

④痄腮腫痛,喉痹,火毒癰瘡。

1.5~3g

勿入湯劑

蚤  休

苦,微寒。有小毒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息風(fēng)定驚。

①癰腫瘡毒,毒蛇咬傷。

    ②肝熱生風(fēng),驚癇,熱病神昏抽搐。

    ③跌打腫痛,外傷出血。

5~9g

 

 

名 稱

性味歸經(jīng)

功  效

主 治 病 證

用 量 用 法

穿心蓮

苦,寒。

清熱解毒,燥濕。

①溫病初起,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喘,肺癰,咽喉腫痛。

②癰瘡癤腫,毒蛇咬傷。③濕熱瀉痢,熱淋澀痛,濕疹。

6~15g

白鮮皮

苦,寒

清熱解毒,祛風(fēng)燥濕,止癢

①濕熱瘡毒,濕疹,疥癬瘙癢。  ②濕熱黃疸,風(fēng)濕熱痹。

6~9g

半邊蓮

甘淡寒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①毒蛇咬傷,蜂蝎刺蜇。②大腹水腫,小便不利,黃疸尿少。

干9~15g,鮮30~60g

土茯苓

甘淡平

解毒,除濕,利關(guān)節(jié)

①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劑而致肢體拘攣者。②淋濁,帶下,腳氣,濕疹,濕瘡。

15~60g

山豆根

苦寒有毒

清熱解毒,利咽喉,散腫止痛

①熱毒蘊(yùn)結(jié)之咽喉腫痛,肺熱咳嗽。

②濕熱黃疸,牙齦腫痛,癰腫瘡毒。

3~6g

馬齒莧

酸寒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通淋。

①熱毒血痢,熱毒瘡瘍。②血熱崩漏、便血。③熱淋,血淋。

干品30~60g

紅  藤

苦平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①腸癰腹痛,癰腫瘡毒。

②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痛經(jīng),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阻。

9~15g

白花蛇舌草

微苦甘寒

清熱,利濕,解毒,消癰

①癰腫瘡毒,咽喉腫痛,腸癰,毒蛇咬傷。②熱淋澀痛,小便不利。③胃癌,食管癌,直腸癌。

15~60g

野菊花

苦辛微寒

清熱解毒

疔瘡癰腫,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頭痛眩暈。

9~15g

熊膽

苦寒

清熱解毒,明目,止痙

①癰瘡腫毒,咽喉腫痛,痔瘡腫痛。②目赤腫痛,目生翳障。

③高熱動風(fēng),小兒急驚,癲癇,子癇。

1~2.5g

 

第五節(jié)  清虛熱藥

名 稱

性味歸經(jīng)

性 能 特 點(diǎn)

功  效

主 治 病 證

用 量 用 法

使 用 注 意

苦辛寒肝膽腎

清涼與透散并具,既善退虛熱、清肝熱、涼血熱、除瘧熱、解暑熱,又能透陰分伏熱、透營熱、透表熱。

退虛熱,

涼血,

解暑,截瘧。

①陰虛發(fā)熱,骨蒸潮熱,虛熱兼表。

②熱病后期之夜熱早涼,或低熱不退。

③血熱疹癢、吐血、衄血。  ④瘧疾寒熱。

⑤暑熱外感,暑熱煩渴。

3~9g不宜久煎

脾虛腸滑者不宜服

甘淡寒。肺肝腎

為清涼益陰之品。既能退虛熱、涼血熱、泄肺熱,又略兼益陰而生津。

退虛熱,

涼血止血,清肺火,

生津。

①陰虛發(fā)熱,有汗骨蒸,小兒疳熱。

②血熱吐血、衄血、尿血。③肺熱咳嗽。

④內(nèi)熱消渴。

6~15g。

 

白薇

苦咸寒

退虛熱,

涼血清熱,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①陰虛發(fā)熱,骨蒸潮熱,產(chǎn)后虛熱,陰虛外感。

②溫病熱入營血證,肺熱咳嗽。③熱淋,血淋。

④癰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

3-12g

 

胡黃連

苦,寒

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①骨蒸潮熱。

  ②小兒疳熱。

  ③濕熱瀉痢,痔腫便血。

3-9g

 

銀柴胡

甘,微寒

退虛熱,清疳熱。

 

3~9g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