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條千萬種,風味各不同,評選中國十大名面條,在我看來實在是件很扯的事情。愛吃哪種吃哪種,評選出的那些也是可以嘗嘗的。
各地幾乎都有面條的名品:北京的炸醬面、上海的陽春面、蘇州的奧灶面、武漢的熱干面、廣州的云吞面、成都的擔擔面、宜賓的燃面、重慶的小面、杭州的片兒汆、山西的刀削面、河南的羊肉燴面、陜西的油潑扯面、蘭州的牛肉拉面、新疆的拉條子,雖然這些面條的形制不同,澆頭也有差異,卻也都是當?shù)厝讼矏鄣拿牢恫⒆弑槿珖鞯亍?/font>
前幾年的一部賀歲片《趙氏孤兒》開始,葛優(yōu)扮演的程嬰吃面條的畫面引起了歷史愛好者的熱議。雖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小麥已經(jīng)作為食物出現(xiàn)了,但是用小麥粉做的面條卻要晚上幾百年才出現(xiàn)在中國人餐桌上的。具體到“面條”這個名詞的出現(xiàn),那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
麥子在中國最早是粒食的,人們把麥子去殼后蒸熟食之,既是所謂的“麥飯”,即使是已經(jīng)有了面條的宋代,蒸麥粒而食的習慣還依然保留著。宋代文豪蘇東坡在詩中有這樣的句子:“破甑蒸山麥,長歌唱竹枝”,蒸而食之是老百姓吃小麥的主要方式。把麥子磨成面粉變化出其他的吃法,在那個年月還是貴族們的專享,沒有普及到民間。
不過面條在這個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F(xiàn)在我們說的面條,宋代以前叫做湯餅。明末的張岱在《夜航船》中說:“魏作湯餅,晉作不托?!保ú煌屑疵?,簡于湯餅)湯餅其實就是面片,后來又演化出“索餅”,很像今天的寬面條。到了晉朝,湯餅就有了細條狀的了,這時叫做“不托”。唐代依然稱為“不托”,到了宋代,始見面條的稱呼,而且做面的方式也有很多種,除了煮之外,還有炒、燜、煎,面條的澆頭更有了很大的擴展,各種葷素菜都可以拌面而食,和現(xiàn)在已經(jīng)差不多了。
古時民俗是在伏日吃面,為的是辟邪。要說伏天里吃面條,里面還真有一些道理。伏天吃面條,這個習俗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了。開始的時候是吃“湯餅”,也就是熱湯面,為的是辟惡驅(qū)邪,演化到后來,湯餅的名稱變成了面條,面條的種類也多了,伏天吃面條這個習俗也保留了下來。辟惡驅(qū)邪是迷信,但是伏天正是新麥子上市的時候,用新麥子做成面條,營養(yǎng)好,味道好,自然受到人們的喜歡了。現(xiàn)如今面條的種類的很多,伏天的時候天氣熱,吃熱湯面的少了,取而代之的各種各樣的面條,炸醬面、打鹵面、茄子汆面、三合油面、芝麻醬面、西紅柿雞蛋面,還有各地花樣繁多的涼面、冷面、刀削面、扯面、拉面等。
生辰之日吃面條的習俗最早見于唐代?!短茣趸屎蟆氛f:“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耶?!卑⒅颐撘?lián)Q面,為的就是要在生日的時候吃上面條。生日那天吃面條,源于“弄璋之喜”。古時,生了男孩稱為“弄璋”,(生女叫做弄瓦)男尊女卑,生了兒子自然要慶賀一番,大宴親朋好友,朋友們也爭當“弄璋之客”,弄璋之宴主要是吃“湯餅”(面條),劉禹錫有詩云:“憶爾懸孤日,余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麒麟,麟兒,男孩已。但為什么要在弄璋之時吃面條(湯餅)呢?面條形狀窄而長,可謂長、瘦,愛好諧音的中國人便用面條作為誕辰的食物,取“長壽”之意。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說“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命’面也?!本褪钦f面條在當時已經(jīng)成為祝福新生兒長命百歲的象征了。此習俗慢慢延續(xù)、演化,來碗“長壽面”就成為生日之餐的必備品了。
宋代筆記體散文《東京夢華錄》中記有四川風味的插肉面,南方風味的桐皮熟膾面,以及絲雞面、三鮮面、魚桐皮面、鹽煎面、炒雞面、筍潑肉面等面條的品種。這是因為秦朝已經(jīng)開發(fā)了四川,陜?nèi)讼渤悦鏃l的習慣也就隨之進入了天府之國;而宋朝都城南遷杭州,把中原地區(qū)的飲食習慣帶到了西子湖畔,現(xiàn)如今杭州城的面條種類冠絕東南,就是宋朝南遷的遺留。
隨著人員的流動,面條也隨著人們遷徙的腳步,在當?shù)卦鋺?,演化出合乎當?shù)仫嬍沉晳T的各色面條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地幾乎都有面條的名品:北京的炸醬面、上海的陽春面、蘇州的奧灶面、武漢的熱干面、廣州的云吞面、成都的擔擔面、宜賓的燃面、重慶的小面、杭州的片兒汆、山西的刀削面、河南的羊肉燴面、陜西的油潑扯面、蘭州的牛肉拉面、新疆的拉條子,雖然這些面條的形制不同,澆頭也有差異,卻也都是當?shù)厝讼矏鄣拿牢恫⒆弑槿珖鞯亍?/span>
面條,我之所愛,人之所愛。
面條全國各地都有,每一種都有它的歷史、它的講究,我是個北方人,自小就是吃面食長大的,因此很喜歡吃面條。在眾多的面條品類中,有幾種是我百吃不厭的。
炸醬面
炸醬面是北京喜愛的一種面條吃法,冬天吃,夏天更要吃。面條最好是抻面,手搟面也可以,實在不濟為了省時間,買點切面、煮點掛面也行。面條的講究雖然不少,但是關(guān)鍵在于炸醬上,醬炸好了,這碗面就成功大半了。
北京人吃炸醬面,講究的是炸醬要小碗干炸。什么是小碗干炸?說法很多,說一千道一萬,小碗干炸的標準就一個:炸好的醬放在碗里,用筷子中間劃開,縫隙不粘合,只有這樣才是真正上好的小碗干炸。
再說醬,有人用六必居的,有人用天源的,還有用桂馨齋的,這里面其實也有講究。一般的講,南城的人喜歡用六必居的,北城的人喜歡用天源的,回民都用桂馨齋的。炸醬有肉醬、素醬、桂花醬;素醬沒什么說的,桂花醬就是雞蛋炸醬。肉醬過去用五花肉,因為過去的肉肥,用五花肉正合適,現(xiàn)在有很多人依然說要用五花肉就不對了?,F(xiàn)在都是瘦肉型豬,五花肉和以前的不一樣了,現(xiàn)在要用硬肋肉,只有硬肋肉還有點以前五花肉的意思。同時黃醬不蒸不糗也炸不出好味道的炸醬來。
吃炸醬面還要有面碼,季節(jié)不同,面碼也略有增減。一般是黃瓜絲、水蘿卜、芹菜末、黃豆嘴等,當然越豐富越好,但最少也要有四種。春天可以加點香椿末,冬天來點嫩白菜絲,趁熱吃就是吃鍋挑,煮熟了不過水挑到碗里直接吃;喜歡清爽一點的就過遍水,夏天要用涼白開,冬天要用溫開水,過了水的面條不愛坨,吃起來爽滑過癮。
油潑扯面:
在面條家族中,也許油潑扯面是歷史最悠久的一種面條了。據(jù)說,它的前身是3000多年前周朝時的“禮面”,經(jīng)過歷代的進化演變,成就了今天陜西面食代表之一“油潑扯面”。一個“扯”字,形象的說明面條的制作方法,是用面團扯出來的;同時也說明面的筋道,不筋道的面怎么禁得住“扯”呢?由此還可演化出多種形狀的扯面:寬厚如腰帶般的“biangbiang面”;像韭菜葉一樣細薄的二寬面;粗細和筷子差不多箸頭面;細如銀針的龍須面;還有拽成短節(jié)的“空心面”。
一碗好的扯面,一是面要和好:和面時要加些鹽、堿面增加面的韌性,還要加些清油,增加面的光滑度,和好了揉勻了還要餳上一段時間,讓鹽、堿、油的作用與面粉充分融合。這樣和好的面,才能禁得住扯,才能扯出面條綿長,口感筋滑的扯面來;二是澆頭的制作:必須用陜西產(chǎn)的紅辣椒面,這種辣椒辣味濃,香味足,辣而不燥,這種辣椒面和蔥花擺在面的上面,用滾熱的菜籽油一澆,刺啦一聲,香味撲鼻。吃時再加上些時蔬青菜、黃豆芽、韭菜花等,就是一碗上乘的油潑扯面。一扯一潑,造就了扯面的實惠美味。
擔擔面:
四川風味飲食分為上河幫(成都平原)、下河幫(重慶、川東)和小河幫(鹽幫菜),擔擔面就是小河幫的代表性小吃,因早年是挑擔走街串巷叫賣經(jīng)營,故而得名。擔擔面起源于四川的鹽都自貢,到了成都之后,經(jīng)過多代廚師的改良,風味愈加獨特,形成了今天的樣子:面條細薄筋滑,鹵汁酥香紅亮,味道咸鮮微辣,麻辣酸味突出,鮮辣戒備,爽而不燥,成為享譽全國的一道四川風味面食。
擔擔面要好吃,面條最好是手工面,要的是那種筋滑的口感;湯一定要是鮮湯,先前擔擔面在走街串巷時期,擔子的兩頭一頭是煮面的銅鍋,一頭是煮著蹄膀或是燉雞的湯鍋,面條煮熟,加鮮湯調(diào)味;還有就是豬肉末加料酒、鹽炒到酥香,再加上醬油、豬油、辣椒油、花椒粉、醋、芽菜、蔥花等才有了一碗香辣酸麻兼?zhèn)涞膿鷵?。在成都講究的擔擔面醋用的是四川保寧醋,辣椒用的是成都郊區(qū)產(chǎn)的二金條海椒,醬油是川西壩子特產(chǎn)的紅醬油,芽菜是正宗的敘府芽菜,這樣調(diào)制出來的擔擔面細柔有力,爽滑利口,香氣濃郁,風味特別,這樣的擔擔面,想想都會流口水的。只是這樣的擔擔面在北京很難吃到了,有些雖然不錯,但是面條是機制面條,調(diào)味沒有豬油,好像是對健康有好處,餐廳也省了不少功夫,但是味道終究和原汁原味的有了一些差距。
刀削面:
山西是面條的王國,有句俗語說:“世界的面食看中國,中國的面食在山西”。如果說煮而食之的面食都可算作面條的話,山西大概有50余種,制作方法上也是花樣繁多,搟、拉、撥、削、壓、擦、揪、抿不一而足,澆頭上用材廣泛,葷素皆宜。這其中最有名便是名列中國五大名面中的刀削面了。雖然叫做刀削面,其實削面的工具是一片兩端微微翹起的金屬片,廚師手托面團,削出兩頭尖、中間寬,像柳葉一樣的面葉直接到鍋里的滾水中,技藝高超的廚師削面如同雜耍一般,削出的面條“一根落湯鍋,一根空中飄,一根剛出刀,根根魚兒躍”。煮好的面條棱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nèi)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根據(jù)個人喜好配上葷素澆頭,蘸陳醋同吃,風味特色極為明顯。在山西,常見的澆頭有雞蛋西紅柿鹵、肉炸醬鹵、小炒肉鹵、金針菇雞蛋鹵和羊肉湯鹵等,無論是哪種澆鹵,山西人總愛再加一點老陳醋,面條很筋道,澆鹵的滋味厚正,口味濃重、熱情、直接、單純,和山西人的性格很是符合,這樣刀削面才算完美。
拉條子
拉條子是漢族的叫法。在新疆,維族的朋友管這個叫拌面。拌面在新疆有很多種,最普遍的就是過油肉拌面了。新疆的朋友說最好吃的拉條子是托克遜公路邊的一個小飯鋪里的,吃過后就忘不掉。那個小飯鋪燒的是煙煤,有人叫面條時,鼓風機一響,火苗上來之前先是一股煙氣沖上來,遮蓋住爐子和灶臺。煙霧小了的時候,一大盤子噴香的過油肉拌面——也就是我們在北京吃的拉條子就端到面前了。面條筋斗不說,羊肉塊多且嫩香無比,里面的配菜皮牙子(洋蔥)、西紅柿等都是店主人家自產(chǎn)的,很香給的也多。在北京雖然吃不到托克遜小飯館的拉條子,烏魯木齊駐京辦事處餐廳的拉條子也還是很不錯的,和面時要適量加些鹽,鹽少了容易斷,多了拉不開,這個適量就是面案師傅的技能了;同時面不能硬也不能太軟,軟硬適中度拿捏也是難以言明的,更多的是多年的經(jīng)驗使然;面和好后要在表面抹上清油,用濕布蓋上至少醒半小時以上,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做出的拉條子才會筋道,這樣的程序顯然是機制面條難以具備的。做得好拉條子,筋道,爽滑,吃起來很有一種咀嚼的成就感。把簡單的飯食吃出一些樂趣,生活也變得豐富了許多。
其他一些好吃的面條:
肥腸面
biangbiang面
蔥油面
孔乙己的蔥油面
陜西狄公面
茄丁面
醬油汆面
臊子面
重慶小面之眼鏡牛肉面
揚州陽春面
云吞面
鎮(zhèn)江鍋蓋面
南京肥腸大排面
京味打鹵面
面條千萬種,風味各不同,評選中國十大名面條,在我看來實在是件很扯的事情。愛吃哪種吃哪種,評選出的那些也是可以嘗嘗的。